小儿肌性斜颈按摩手法 小儿肌性斜颈按摩方解
小儿肌性斜颈按摩手法 小儿肌性斜颈按摩方解
1.在患侧胸锁乳突肌(桥弓穴)处用三指揉法能行气活血,有助于血肿的吸收;用拿法可破瘀散结;配合被动运动,以帮助解除痉挛,伸展筋脉,能改善和康复颈项活动功能。
2.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合谷乃手阳明经之原穴,有调气血,通经络之功;曲池为手阳明之合穴,又为该经之本穴,经脉气血由此而出,故曲池具激发阳明经脉气运行之功;列缺为手太阴肺经之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具宣发手太阴经气,通达手阳明经气之功,气血直达头顶,为四要穴之一;肩井为手足少阳经,阳维之交会穴,具调达枢机,维系诸阳脉之功;虎口三关乃手阳明所经之处,具调补气血,舒筋通络之功;大椎乃督脉之腧穴,又为手足三阳经交会穴,为疏经通络之要穴;至阳为督脉之阳气自下而上汇聚之处,且与膈俞相平具有益元荣督,宣达胸阳,治痿通痹,宣痹止痛,解痉制挛之功;筋缩亦为督脉经之腧穴,为肝胆之气应于背部之处,具有强筋健骨,舒筋通络,柔肝利胆之功。
婴儿斜颈
生理性斜颈
出生时或是出生后3个月出现斜颈。除了脖子歪斜以外,并没有明显的颈部活动受限或是固定性变形的状况。若宝宝头倾向一侧,可以轻松地把宝宝的头倾向另一侧,不会有紧绷或是卡住的情形。
病理性斜颈
1、肌性斜颈
出生后2周左右出现斜颈,颈部可见明显肿块。
2、眼源性斜颈
出生时颈部没有肿块,到6个月时才出现斜颈。一般跟患儿定位看东西时才有表现,睡觉时又会恢复正常。
3、骨性斜颈
表现为出生后即出现斜颈,同时可伴发短颈等症状,也叫短颈综合征。
4.神经源性斜颈
这类斜颈通常不容易诊断出来,经常会在治疗一段时间之后才被发现。斜颈婴儿当中有8%~20%同时合并有髋关节发育不良。
通常医师会先检查胸锁乳突肌是否有挛缩的情形,肌肉内是否能够触摸得到肿块。如果有,可能就是肌源性斜颈。医师若怀疑是骨骼或关节上的问题,则会进一步安排颈部的X光,来检查头颅底部及颈部脊椎是否有异常,以判断是否为骨源性斜颈。若怀疑是神经源性的斜颈,则必须安排脑部及颈部脊椎的电脑断层摄影或核磁共振摄影,来确认是否有神经病变的产生。
另外,若宝宝有发烧或头颈部有明显的红、肿、热、痛等情形,则要怀疑是否为头颈部感染造成的斜颈。
治疗
治疗方式会因造成斜颈原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方法。
生理性斜颈
无需治疗,可自行恢复正常。可以给孩子轻柔的按摩帮助恢复。
肌源性斜颈
80%的肌性斜颈通过功能锻炼等理疗方式可治好,20%到1岁没有好转的,则需要做手术才能松解。很多宝宝的宝宝爸妈都十分担心宝宝的健康状况,那么,婴儿脐疝怎么办呢?小儿脐疝的治疗有哪些方法呢?小儿脐疝的病因有哪些呢?对于这些问题我相信各位都想知道,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儿脐疝的病因吧!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婴儿脐疝是什么症状,来就了解一下什么会引起脐疝,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婴儿脐疝的概述
自脐部突出的疝称脐疝。临床上分婴儿脐疝和成人脐疝两种。较小的脐疝,如直径小于1.5cm,多数在2岁内可随着发育腹壁增强能自愈。如患儿已逾2岁而脐疝仍未自愈,应手术治疗。
婴儿脐疝是怎么引起的?
由于脐部发育缺陷脐环未闭合,或脐带脱落后脐带根部组织与脐环粘连愈合不良,在腹内压力增高的情况下,网膜或肠管即经脐部薄弱处突出形成脐疝。婴幼儿脐疝多为先天发育异常所致,包括脐环未闭或脐环周围瘫痕组织薄弱导致脐疝形成;而成人脐疝多为后天因素促成,如妊娠、腹水、腹部肿瘤、过度肥胖等原因,导致脐部周围组织薄弱,抵抗腹腔内压力上升的能力下降所致
斜颈的检查方法
斜颈是指以头向患侧斜、前倾及面部变形为特点。少数为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视力障碍的代偿姿势性及颈部肌麻痹导致的神经性斜颈外,一般指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肌性斜颈。
斜颈的检查方法
1、超声检查
尤其对于小儿的先天性肌性斜颈,超声检查能够准确地与颈部其他疾病鉴别,如颈部囊性淋巴管瘤、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尤其就诊时肿块已消失者,超声检查更为重要。
2、x线检查
有利于鉴别不同原因造成的斜颈,如枕颈部畸形所致的骨性斜颈和自发性寰椎旋转性半脱位引起的斜颈一般不会产生胸锁乳突肌的挛缩和肿块,后者多有轻微外伤或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对于上述检查方法都难以确诊的病例,可进行ct检查,能够提供较为清晰的图象,有利于诊断,排除器质性病变。
婴儿斜颈的类型
1、生理性斜颈
如果宝宝出生后3个月出现斜颈这种情况,往往都是生理性斜颈。这是因为孩子抬头后颈部力量不够,头部相对较重导致。这种情况不用治疗,到1岁左右通常会自然好转。家长只要注意观察就好。
2、病理性斜颈
(1)肌性斜颈
出生后2周左右出现斜颈,颈部可见明显肿块。对于这种情况,目前认为,肌性斜颈是一侧胸锁乳突肌病变导致紧张痉挛所致,病因可能有两方面的因素:一个是胸锁乳突肌的肌肉内压力增高,导致肌肉缺血、纤维化。另一个是纤维瘤病学说,即肌肉内良性纤维瘤病变。
治疗:80%的肌性斜颈通过功能锻炼等理疗方式可治好,20%到1岁没有好转的,则需要做手术才能松解。
(2)眼源性斜颈
出生时颈部没有肿块,到6个月时才出现斜颈。这种情况有可能是斜视所致,一般跟患儿定位看东西时才有表现,睡觉时又会恢复正常。
治疗:因为需要孩子的配合,眼缘性斜颈必须等到1到2岁左右才能确诊,之前确诊不了,需定期复查。
(3)骨性斜颈
骨性斜颈由颈椎畸形导致。表现为宝宝出生后即出现斜颈,同时可伴发短颈等症状,也叫短颈综合征。
治疗:孩子没有不适感可不用干预,如果出现颈椎滑脱、疼痛,可以通过手术解除症状。但要长期保持颈椎的稳定,还需配合功能锻炼。
小儿推拿护理作用
1、提高小儿机体各项功能
穴位与经络的治疗功能,已被现代临床医学所证实。穴位即为经络上的最重要点,通过刺激穴位,就可以起到调整经络气血、阴阳平衡的作用。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小儿推拿确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保证小儿气血充盈,饮食不偏,食欲旺盛、发育正常等。
2、缓解、解除小儿病痛
如果小儿有病,按摩小儿身体的某一部位,通过经络的联系,使其体内相应的脏腑产生相应的生理变化,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小儿推拿治疗范围很广,可以对发热、感冒、咳嗽、哮喘、滞颐(流口水)、腹痛、腹泻、便秘、厌食、疳积(营养不良)、夜啼、遗尿、近视、小儿肌性斜颈等多种常见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3、未病先防,提高小儿对疾病的抵抗力
小儿推拿对小儿强身防病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未病先防:通过按摩,小儿气血调和,经络通畅、阴阳平衡、正气充足,因此可以起到不得病、少得病的功效。
防病传变:小儿得病后传变较快,易发生危急状态,小儿推拿可以起到预防发病、防止传变以及发生危急病症的作用。
为什么小儿易患歪脖子
先天性肌性斜颈,俗称歪脖子,系—侧胸锁乳突肌挛缩所致的头颈部向患侧倾斜的一种先天性畸形。
先天性斜颈的主要病变发生在颈部的胸锁乳突肌上,是胸锁乳突肌的纤维化所致,但发病的原因不清。随着小儿的生长发育,逐渐出现脸部不对称,头前移,脸部后仰,患侧的耳、鼻、口位置低,而健侧的脸部较长、直而瘦。有的小儿可造成颈椎侧弯,两眼不在同一水平。如果不及时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畸形会逐渐加重。
先天性斜颈的最佳治疗时机是在新生儿期,此时可通过按摩、磁疗、局部热敷的方法。按摩时一定要注意手法,按摩时固定肩部,下颌转向健侧,使之牵拉患侧。家长可用手配合按摩患侧,每日约200次左右,以防止胸锁乳突肌萎缩。平日在喂奶的时候,让小儿侧卧于健侧,使之牵拉患侧。此治疗一般需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若不见好,即在1岁时进行手术矫治,切不可超过6~8岁。否则,年龄大了脸部和颈部畸形难以纠正过来。
婴儿肌性斜颈怎么推拿 小儿肌性斜颈病因病机
肌性斜颈的病理主要是患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起初可见纤维细胞增生的肌纤维变性,最终全部为结缔组织所代替,其病因尚未完全肯定,常认为有以下几种:
1.多数认为与损伤有关,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因受产道或产钳挤压受伤出血,血肝肌化形成挛缩。
2.认为分娩时胎儿头位不正,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血运供给,引起该肌缺血性改变所致。
3.认为由于胎儿在子宫内善向一侧偏斜所致,而与生产过程无关。此外,还有胚胎期发育异常的说法。
推拿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推拿治疗病症
1.闭合性的软组织损伤,如落枕,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梨状肌综合症等。
2.肌肉韧带的慢性劳损,如慢性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背肌劳损,腰棘上棘间韧带劳损等。
3.骨质增生性疾病,如退行性脊柱炎,膝关节骨关节炎,跟痛症等。
4.周围神经疾病,如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损伤等。
5.内科疾病,如感冒头痛,失眠,胃脘痛,胃下垂,呃逆,便秘,偏瘫等。
6.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慢性盆腔炎,乳腺炎,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等。
7.儿科疾病,如婴幼儿腹泻,小儿营养不良,小儿遗尿,小儿肌性斜颈,小儿脑瘫等。
小儿痉挛性斜颈按摩
(1)按法。用手指或手掌在穴位或体表某些部位施加一定压力,向下或向内外压按。小面积的按法也称点法。
(2)摩法。用大拇指或手掌在伤处(多为软组织)或穴位上反复地予以摩擦。
(3)推法。用手或手掌(主要是手拇指和小指的指腹部或掌根部等)向外用力推挤患者肌肉或用力进行直线式的按摩。在背脊部位推也称为推脊法。
(4)拿法。用一手或两手提拿患处的肌肉,加以压挤或提起肌肉后迅速放手等方法。后者也称“弹筋”。
(5)揉法。用拇指指腹或掌根部分,压按在一定的部位上,以腕关节或掌指关节为主,做回旋状的揉动。
(6)掐法。用拇指指甲掐在主治的穴位上,予以一定程度地压按。
(7)搓法。用双手的掌面紧挟住四肢或腰背部,并带动皮肉做快速揉搓和上下反复的盘旋动作。
(8)摇法。用两手牢牢固定住某一关节部位的两端(主要是颈、肩、肘、腕、髋、膝和踝等较大的关节),并从两端摇动关节部位,做回旋运动,以加强关节的活动能力。
(9)滚法。用手背部近小指侧的部分压按在一定的体表部位上,以腕部做前、后、左、右连续不断地滚动。
(10)抖法。用手(双手或单手)握住受伤关节的远端,在向外拔伸时,同时做上、下、前、后摆动。其活动幅度须在生理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常用于腰部或肩部。
(11)摸法。用双手细细抚摸受伤的部位及周围,依靠双手的触觉检查损伤的真实程度,检查有无阳性体征(条索或硬结等物)。
(12)提法。将病人受伤损而下垂的肢体部分用手(或绳子)或轻或重地提起。必须注意由逆到顺,避免造成新的损伤。
(13)拔法。用双手或借助于他物来对向用力,使伤损而收缩重叠的筋肉伸展分离。必须持久适度用力,防止造成新的损伤。
(14)拉法。一般是平行用力,拉直筋络,帮助按揉理顺。
(15)晃法。轻轻摇晃,使受伤而粘连的骨肉组织松解、分离。
(16)端法。整复脱、断或变形的肢体部分(一般应由专业医师进行)。
(17)拍法。适度用力,以空心虚掌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患部。可单手拍,也可双手拍。
(18)捏法。用两手指撮住皮肤表层高高提起,循序滚动前进。
小儿肌性斜颈按摩手法 小儿肌性斜颈日常调护
1.矫正头部,父母在日常喂奶,怀抱,睡眠垫枕时,应采用与斜颈相反的方向,以矫正斜颈。
2.自我按摩,父母在平时可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螺纹面在小儿颈项患侧用揉法,揉小儿患部肿结处为主。
3.孕妈妈应注意孕期检查, 纠正不良胎位;孕期注意坐的姿势,不要曲腰压腹,防止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而致斜颈。
4.小儿不宜过早直抱,防止发生姿势性斜颈。
小儿肌性斜颈的治疗方法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发病率为0.42%-1.3%,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大致与胎位不正、分娩时损伤等因素有关。对于小儿肌性斜颈的治疗,目前主要采取手术方法治疗,但手术带来的副作用相对较多,而采用中医“活血调筋”推拿法治疗,副作用少,治愈率高。
一、针对肿块型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主要以软坚消肿散结为治则,采用揉捻、拿捏和滑推的手法治疗。具体操作方法为:
①患儿仰卧,暴露患侧颈部皮肤。医者坐于床边或患儿对侧,一手托扶患儿项部,使其后伸,另一手用指揉法自胸锁乳突肌的乳突部,自上而下地沿其轮廓反复揉动,并在肿块周围加重揉动的力量,时间约5分钟。
②医者一手固定患儿头部,另一手拇、食、中三指捏揉患侧胸锁乳突肌,重点在肿块部位,用力要深达肌层,时间亦为5分钟。该手法不宜过重,并需与揉法相交替进行,以避免因疼痛而致患儿哭叫。
③医者一手固定患儿头部,一手拿患侧胸锁乳突肌,以肿块处为重点,反复操作1-2次。
④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顶,将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倾斜,反复操作10余次。
⑤患儿俯卧,医者位于患侧,揉捏患侧斜方肌,并配合拿风池、肩井,结束操作。
二、针对非肿块型小儿肌性斜颈,主要以舒筋缓拘、牵张患肌为治则,采用揉捻、拿捏和伸扳的手法治疗。具体操作方法为:
①患儿仰卧位,医者立于患侧。医者一手固定患儿头部,一手拿并稍向上提患侧胸锁乳突肌,反复操作2-3次。
②医者一手扶住患侧肩部,手稍向下压住肩部,另一手扶持患侧头部上方,缓缓地将患儿的头推向健侧,使患儿头部在额状面内作被动侧向运动,反复作数次。
③医者一手托扶患儿头项部,一手摩揉患侧胸锁乳突肌,结束操作。
在进行推拿治疗前,如果先将局部热敷,可提高治疗效果。取红花、芒硝、木香、苏木、木瓜、伸筋草各10克,水煎后,用一条毛巾在煎液中蘸湿,拧干后趁热敷在患儿患处,注意温度,不要烫伤患儿。方中红花活血化瘀,理气通络;芒硝软坚散结;木香、苏木行气散结止痛;木瓜、伸筋草舒筋活络,诸药合用,可奏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舒筋通络、消瘀止痛之功。
痉挛性斜颈的检查方法
斜颈是指以头向患侧斜、前倾及面部变形为特点。少数为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视力障碍的代偿姿势性及颈部肌麻痹导致的神经性斜颈外,一般指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肌性斜颈。
1、超声检查
尤其对于小儿的先天性肌性斜颈,超声检查能够准确地与颈部其他疾病鉴别,如颈部囊性淋巴管瘤、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尤其就诊时肿块已消失者,超声检查更为重要。
2、x线检查
有利于鉴别不同原因造成的斜颈,如枕颈部畸形所致的骨性斜颈和自发性寰椎旋转性半脱位引起的斜颈一般不会产生胸锁乳突肌的挛缩和肿块,后者多有轻微外伤或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对于上述检查方法都难以确诊的病例,可进行ct检查,能够提供较为清晰的图象,有利于诊断,排除器质性病变。
综上所述,以上内容讲述的是斜颈的检查方法,可以让人们更好的诊断斜颈,一旦确诊为斜颈,要及时对症治疗,保持局部的温暖。
小儿斜颈的三种情况需警惕
大部分小儿斜颈都是生理性斜颈,当宝宝长到一岁的时候能自然好。可是如果出现本文提到的三种情况的斜颈要有所重视,可能存在疾病因素。
生理性斜颈———
出生后3个月出现斜颈
这种情况往往是生理性斜颈,是因为孩子抬头后颈部力量不够,头部相对较重导致,不用治疗,到1岁左右通常会自然好转。家长只要注意观察就好。
病理性斜颈———
1.肌性斜颈
出生后2周左右出现斜颈,颈部可见明显肿块。目前认为,肌性斜颈是一侧胸锁乳突肌病变导致紧张痉挛所致,病因可能有两方面的因素:一个是胸锁乳突肌的肌肉内压力增高,导致肌肉缺血、纤维化。另一个是纤维瘤病学说,即肌肉内良性纤维瘤病变。
治疗:80%的肌性斜颈通过功能锻炼等理疗方式可治好,20%到1岁没有好转的,则需要做手术才能松解。
2.眼源性斜颈
出生时颈部没有肿块,到6个月时才出现斜颈。这种情况有可能是斜视所致,一般跟患儿定位看东西时才有表现,睡觉时又会恢复正常。
治疗:因为需要孩子的配合,眼缘性斜颈必须等到1到2岁左右才能确诊,之前确诊不了,需定期复查。
3.骨性斜颈
骨性斜颈由颈椎畸形导致。表现为出生后即出现斜颈,同时可伴发短颈等症状,也叫短颈综合征。
治疗:孩子没有不适感可不用干预,如果出现颈椎滑脱、疼痛,可以通过手术解除症状。但要长期保持颈椎的稳定,还需配合功能锻炼。
现在很多斜颈的孩子都被过度治疗,明明是生理性斜颈,却被一些非正规医院游说做理疗,白白折腾孩子和家长。建议有问题到专科医院找专科医生诊治,不要随便听信广告。
什么是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是指运用各种手法刺激小儿穴位,从而使小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有治病功效的一种保健方法。如今小儿推拿其功效越来越得到大众的肯定,成为一种时尚的小儿保健方法。如今的小儿推拿广泛应用于小儿泄泻、呕吐、食积、厌食、便秘、腹痛、脱肛、感冒、咳嗽、哮喘、发热、遗尿、夜啼、肌性斜颈、落枕、惊风等疾病。
小儿推拿的治疗法则谨守病机,以期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由于小儿肌肤娇嫩、神气怯弱,因此在推拿治病时,特别要注意手法,强调轻柔、渗透,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穴、线状穴、面状穴等,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操作的基本手法有:推法、揉法、按法、摩法、掐法、搓法、拿法、运法、捏法、擦法、捣法、捻法、刮法、摇法、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