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给宝宝喂药的10个错误做法

给宝宝喂药的10个错误做法

捏住宝宝的鼻子强行喂药

宝宝怕苦,特别是中药难闻的气味总是让宝宝死活不张口。一些妈妈在软泡硬磨没办法后,只好选择捏住宝宝的鼻子强行灌下去,这种方式很容易使宝宝将药物呛入呼吸道而窒息。一旦发生这样的危险,家长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用双手环抱宝宝腹部,使之背紧贴你的腹部,用力挤压患儿腹部,同时使之弯腰,反复几次,以期排除气道内异物。如果无效,要立即送医院。

给宝宝干吞药片

一般吃药都是喝水服用,但一些妈妈眼见宝宝水喝下去了,但药片还在嘴里,于是就要宝宝干吞药片。干吞的药片虽然不在嘴巴里面了,但药片很容易停留在消化道而损害消化道黏膜。所以还是喝水用药比较好,如果宝宝学不会连着水吞咽药片,就需要妈妈多花心思教导。确实困难,也可以把药片碾碎小片,有助宝宝吞咽。

欺骗宝宝药物味道就像糖果

妈妈想尽办法让宝宝吃药,通常会哄说药片的味道就像糖果一样甜甜的。虽然通常宝宝吃下去以后才知道妈妈是骗人的,但毕竟有些儿童用药确实会迎合孩子口味,添加甜味。但这个善意的谎言很容易会让宝宝误以为药和糖是一个概念,误以为药是糖而乱吃。

任意加大或减小药量

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小药箱,很多时候都是家长自己充当“医生”来给宝宝配药。但有些家长求愈心切,认为加大用药剂量能使病症早日获愈,便盲目给宝宝加大服药剂量。

用药剂量大,其毒副作用也越大,严重的会导致急性或蓄积性药物中毒;而有些家长见几天用药没疗效,于是频繁更换其他药物,这样的做法不仅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而且还会使机体产生耐药性和不良反应,使治疗更趋复杂化。还有些家长给宝宝服药随意性大,想起就喂,忘了也无所谓,结果不但治病效果欠佳,而且还容易引起细菌产生耐药性和抗药性。这些都是家长们应该警惕避免的。

过长时间吃药

宝宝感冒,妈妈认为是小事,便自己找药给宝宝吃,一连吃了好几天,病情好像都没有好转。像这种情况,吃某些药已两三天还未见好转,便应该不要再吃了,很可能宝宝的病症非表面看来那么简单,须尽快带他去看医生。不然有可能延误有效的治疗期或者使疾病恶化妈妈都不知道呢。

盲目应用退热药

新生儿及婴儿比较容易发热,这是因为新生儿和婴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环境温度改变或喂水不足时也会出现发热的体征,但家长千万不能因此而喂小宝宝吃退烧药,部分退烧药如阿司匹林、小儿退热片、APC等都是新生儿的禁用药。

处理婴幼儿发热的最好办法是采取物理降温退烧和多喝水,如打开包被暴露肢体、用浓度不超过30%的酒精擦洗颈部及手脚掌心、枕冷水袋等。高烧不退的宝宝应立即送院就医,听从医生指示服用药物。

擅自分享处方药

看上去症状相同的病情却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即使同一个宝宝得了和先前完全相同的病,在给宝宝使用相同的处方药之前,也要请医生检查,告诉医生你手头现有的药品,让他来作判断。所以家长不能因一时之懒而擅自分享药物。

没有依照指示喂药

一些糖浆类药物服用前要先摇匀;某些碱性药物更不能与果汁同时服用,因为果汁中含有酸性物质,可使许多药物提前分解,或使糖衣提前溶化,酸碱中和会使药性大减;不能用牛奶给宝宝服药……这些服药原则家长应该要提前了解,如果没有按照指示服药,会对药物疗效造成影响。

10个月宝宝怎么喂药

1、10个月宝宝怎么喂药

把药换个包装喂药给孩子,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小孩子都很敏感,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一靠近就马上就会察觉。把药换个包装,装在可爱的容器中,小孩子喜欢,也就很容易把药吃下去了。而选择“吃药游戏”的妈妈可能会有点小麻烦,玩过这个游戏的小孩,以后把所有的药片都当做钙片,妈妈必须得家里的药品统统藏到孩子找不到的地方,否则他一看见就兴高采烈地要比赛吞药片。

给小儿喂药,一定要讲究方法。“准备阶段”不要让孩子看见,想办法分散他的注意力,以免他预感到要吃“苦药药”了而怵头。可以光给他一点甜水喝,然后趁其不备,将盛好药的小勺喂进口里。

2、不要捏住宝宝的鼻子强行喂药

宝宝怕苦,特别是中药难闻的气味总是让宝宝死活不张口。一些妈妈在软泡硬磨没办法后,只好选择捏住宝宝的鼻子强行灌下去,这种方式很容易使宝宝将药物呛入呼吸道而窒息。一旦发生这样的危险,家长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用双手环抱宝宝腹部,使之背紧贴你的腹部,用力挤压患儿腹部,同时使之弯腰,反复几次,以期排除气道内异物。如果无效,要立即送医院。

3、不要给宝宝干吞药片

一般吃药都是喝水服用,但一些妈妈眼见宝宝水喝下去了,但药片还在嘴里,于是就要宝宝干吞药片。干吞的药片虽然不在嘴巴里面了,但药片很容易停留在消化道而损害消化道黏膜。所以还是喝水用药比较好,如果宝宝学不会连着水吞咽药片,就需要妈妈多花心思教导。确实困难,也可以把药片碾碎小片,有助宝宝吞咽。

小孩吃药间隔多长时间呢

退烧药多数在两小时内起效,平均起效时间为服药后1小时左右。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服药后开始出汗、哭闹减轻或精神状态好转,证明药物开始起效了,不要急着加药或者换药。一般每6~8小时1次,最短用药间隔为4小时,如果用得太勤,可能引起肝肾损伤。连用3天以上最好在医生指导下换一种退烧药,以防副作用累积。

退烧药最好只用一种,因为每增加一种药品,用错药的风险就会增加一倍。同时,一旦出现药品不良反应,很难鉴别是哪种药物导致的。

很多人认为,服退烧药后体温退得越快越好、越低越好,这是个误区。理想的退热效果是温和的,体温降到低于38.5°C即可。适当补充水分很重要,这样能加快排泄,利于退烧。另外还要注意衣着宽松、透气,切忌捂厚被,以防高热惊厥。

宝宝生病喂药家长要注意什么

基本上,把药水或药粉混合食物同吃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小孩子未能把整瓶婴儿食物吃完,就代表没有把全部药物吃掉。所以与其把药物混入食物,倒不如把药物混入少量婴儿食物或饮品中,然后用小匙或针筒送入小孩口中,吞咽后再继续喂食物,以确保小孩已吞下所有的药物。

此外,如果小孩在喂药后发生呕吐,那到底还要需持续喂药吗? 一般来说, 药物在胃内只会逗留一段短时间,尤其是药水或药粉剂型的药物,吸收的时间更快。所以如果吃药后十五至二十分钟后才出现呕吐, 药物大多已被吸收, 所以并不需要马上再吃药, 可以待服下一剂药的时间才喂食。但如果药物在喂饲后十五分钟内出现呕吐,药物大多未经吸收已被吐出,所以可待小孩稍事休息及饮水后再次喂药; 有些药物(例如癫痫药)剂量过高会出现中毒的现象,所以要小心处理,如有任何疑问必须向医生或药剂师查询。

4种小工具让喂药变轻松

给宝宝喂药要注意姿势

给宝宝喂药时,一定要找一个让宝宝舒服的姿势,舒服的姿势既能让宝宝感到安全,喂起药来也会更轻松。可以让宝宝舒适地躺着,身体稍微倾斜,这样宝宝比较有安全感,他也不会在吃药时被呛着。

4种小工具让喂药变轻松

1.奶瓶

如果给宝宝喂的药需要用少量水化开,可以用小奶瓶来喂。对1个月左右的宝宝来说,这种喂法能保证他把药全吃下去。

先用一点水将药完全溶解,再倒入奶瓶中,注意不要直接把药溶解到装有水的奶瓶里,因为奶瓶里的水如果放太多,宝宝可能会喝不完。

如果是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则不建议使用奶瓶喂药,因为宝宝有可能以后拒绝你的乳头,因为吸母乳比吸奶嘴费劲儿。

2.小调羹

从宝宝2个月后就可以使用小调羹喂药。如果有带定量的小调羹最好,可以避免药剂不准,如果没有,可以先用小量杯量好药量,再用小调羹喂。

喂药时,轻轻按一下宝宝的下巴,让他张开嘴,放入调羹,按在他的下嘴唇上,一点点地倾斜,让药流到他嘴里。

3.针筒式喂药器或滴管

3个月以上的宝宝,可以用带刻度的滴管或者针筒式喂药器来喂,这样能避免药洒出,确保宝宝服下准确的药量。

喂药时,将喂药器或滴管放在宝宝嘴里,轻推喂药器或轻轻捏滴管,药水就能进入宝宝嘴里了。

4.手指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管用,还有最后一招:用手指喂药。首先仔细洗干净手,然后将小手指蘸上溶解在少许水中的药,让宝宝吸吮手指,直到他把药全部吃完。

给宝宝喂药的错误做法

我们常说“药有三分毒”,但宝宝生病不得不吃药,家长大意用药、错误喂药方法,后果可以很严重,所以家长一定不能掉以轻心。小编介绍给宝宝喂养时常见的10个错误做法,家长快快自检有否落入喂药误区。

捏住宝宝的鼻子强行喂药

宝宝怕苦,特别是中药难闻的气味总是让宝宝死活不张口。一些妈妈在软泡硬磨没办法后,只好选择捏住宝宝的鼻子强行灌下去,这种方式很容易使宝宝将药物呛入呼吸道而窒息。一旦发生这样的危险,家长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用双手环抱宝宝腹部,使之背紧贴你的腹部,用力挤压患儿腹部,同时使之弯腰,反复几次,以期排除气道内异物。如果无效,要立即送医院。

给宝宝干吞药片

一般吃药都是喝水服用,但一些妈妈眼见宝宝水喝下去了,但药片还在嘴里,于是就要宝宝干吞药片。干吞的药片虽然不在嘴巴里面了,但药片很容易停留在消化道而损害消化道黏膜。所以还是喝水用药比较好,如果宝宝学不会连着水吞咽药片,就需要妈妈多花心思教导。确实困难,也可以把药片碾碎小,有助宝宝吞咽。

欺骗宝宝药物味道就像糖果

妈妈想尽办法让宝宝吃药,通常会哄说药片的味道就像糖果一样甜甜的。虽然通常宝宝吃下去以后才知道妈妈是骗人的,但毕竟有些儿童用药确实会迎合孩子口味,添加甜味。但这个善意的谎言很容易会让宝宝误以为药和糖是一个概念,误以为药是糖而乱吃。

任意加大或减小药量

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小药箱,很多时候都是家长自己充当“医生”来给宝宝配药。但有些家长求愈心切,认为加大用药剂量能使病症早日获愈,便盲目给宝宝加大服药剂量。

用药剂量大,其毒副作用也越大,严重的会导致急性或蓄积性药物中毒;而有些家长见几天用药没疗效,于是频繁更换其他药物,这样的做法不仅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而且还会使机体产生耐药性和不良反应,使治疗更趋复杂化。还有些家长给宝宝服药随意性大,想起就喂,忘了也无所谓,结果不但治病效果欠佳,而且还容易引起细菌产生耐药性和抗药性。这些都是家长们应该警惕避免的。

老人带孩子小心12个误区

误区1:多给宝宝吃谷物类粮食,比吃蛋白质食物好。

专家观点:宝宝最好六个月以后逐渐添加谷物,因为宝宝胃肠道中的淀粉酶含量很少,消化功能很弱,不像成人的消化功能那么强,如果过早过多添加谷物类,容易导致消化不良。

误区2:给宝宝喂米汤比母乳更有营养。

专家观点:小儿喂养最核心的一个观念就是母乳喂养,如果母乳条件好、奶水足,就要保证母乳喂养,米汤可以作为补充,但不能给宝宝喝得太多。因为米汤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一般100毫升米汤中含有10克左右的糖,如果用米汤代替奶来喂养宝宝,会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误区3:要早点给宝宝添加辅食。有的老年人认为宝宝两到三个月就可加辅食,这样长得更快。

专家观点:添加辅食,是帮助婴儿进行食物品种转移的过程,使以乳类为主食的乳儿,逐渐过渡到以谷类为主食的幼儿。但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按照月龄大小和实际需要来添加。2-3个月可以添加鱼肝油,5-6个月可添加蛋黄、米汤、菜汁等。7-9个月可添加鱼泥、米糊、果泥、碎肉末、大豆制品等。10-12个月可添加稠粥、米饭、面条、水果、蔬菜等。添加辅食一定要注意:1、由少量到多量,2、由单一到多种,3、由粗到细,4、由软到硬。

误区4:多给宝宝喂菜水比白水好。

专家观点:大多老年人认为菜水比白水好,把食物用水煮一下后,再把菜水让宝宝喝下去。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应该让宝宝多喝白开水,有利于排泄代谢产物,减轻宝宝的肾脏负担。

误区5:宝宝不长牙就不能吃饭。

专家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一般来说,婴儿在6个月大时就已经开始长牙,但有些宝宝长牙可能会早些或晚些,无论长牙早或者晚,5-6个月就应该添加辅食了,可以吃一些蛋黄、米糊等食物,这样会更利于宝宝成长发育。

误区6:宝宝吃大人的饭没事。

专家观点:这种观点也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成人的口味较重,菜里面放得盐较多,如果让小宝宝经常吃成人饭菜,摄入盐量过大,会影响肾脏功能,不利于宝宝生长发育,建议老年人一定要改掉这个习惯。

误区7:给宝宝喝甜味的饮料对身体好。

专家观点: 宝宝应该少喝饮料,喝过多的饮料容易影响宝宝的食欲,还会降低消化功能,从而造成腹泻、腹胀、腹部不适,所以吃新鲜水果要比喝甜饮料好。

误区8:让宝宝不停地吃东西,长得胖胖的,这样才健康。

专家观点:很多老年人都有一个错误的观点,那就是“吃饱了总比饿着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其实宝宝的营养摄入很容易过量,造成很多肥胖儿,如果让宝宝不停地吃东西,容易加重宝宝的胃肠负担,会经常出现不消化、积食的现象,孩子三天两头腹泻、发烧,其实就是吃得太多了,我们不主张饿着,但应该适量。

误区9:要把孩子包得严严实实,这样不容易感冒。

专家观点:给孩子穿衣服要讲究季节性,不能一年四季都把孩子捂得严严实实的,包得太严实反倒容易感冒。在此提醒老年人,给孩子穿衣服,一定要科学合理,根据环境温度,天气冷就多穿点,天气热就少穿点。

误区10:宝宝一哭就是饿了,就该喂奶了。

专家观点: 孩子哭也有可能是别的原因。如果是配方奶喂养,主张“定时喂养”。

误区11:宝宝胃口小就是缺乏食欲。

专家观点:宝宝食量大和食量小是有差异的,在任何年龄阶段都存在,妈妈不要以宝宝食量大小来衡量宝宝是否吃得好,有些宝宝虽然胃口小,但生长发育指标正常,宝宝就是健康的。

误区12:既然宝宝不爱吃饭,就让宝宝多吃零食。

专家观点:导致宝宝不爱吃饭的原因有很多,父母应该与医生好好沟通,尽可能寻找原因,而不要强迫吃饭,或者追着吃饭,更不要给宝宝多吃一些零食,其实这种做法反而会抑制食欲,导致宝宝更加厌食和喂养困难,不利于宝宝健康成长。

5种喂养方式致婴儿营养不良

导致婴儿营养不良的5种喂养方式

错误的喂养方式一、不给宝宝喂奶粉,喂米糊 如果母亲没有母乳喂养宝宝,那应该选择婴儿乳制品喂养宝宝。有的父母觉得奶粉不够安全,所以选择给婴儿喂养米糊,这个是很不正确的做法,常常会导致宝宝发生营养不良的状况。米糊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并不足,无法满足宝宝的身体需求,长期喂养米糊会导致婴儿的营养跟不上。其实父母只要选择品质足够好的奶粉,同样也可以确保婴儿的健康。

错误的喂养方式二、只喂养母乳,不给宝宝添加辅食

很多人觉得一周岁以内的婴儿只要喂养母乳就可以满足婴儿日常的营养需求,所以在一周岁内都不给婴儿添加辅食,这样的做法也是错误的。母乳的质量也是因人而异的,有一些母乳质量有问题,不能够给婴儿提供足够的营养,这个时候就应该及时给孩子添加辅食。一般4个月以内的婴儿可以选择添加乳制品。到5个月的时候就可以给宝宝喂养一些菜泥,6个月大的时候可以喂一些鱼肉。宝宝8个月的的时候可以给他们喂食一些豆腐、动物血和肝泥。给宝宝添加固体食物对于婴儿的营养吸收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也不要只给婴儿喂汤水。

老人喂养宝宝11个误区

现在的年轻父母工作比较忙碌,喂养宝宝的任务就交给了老人们,但是家长要注意,在喂养宝宝的过程中,老年人在思想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11个方面,应该加以纠正,否则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从而造成终身遗憾。

误区1:多给宝宝吃谷物类粮食,比吃蛋白质食物好

专家观点: 宝宝最好六个月以后逐渐添加谷物,因为宝宝胃肠道中的淀粉酶含量很少,消化功能很弱,不像成人的消化功能那么强,如果过早过多添加谷物类,就会导致消化不良。

误区2:要早点给宝宝添加辅食,这样长得更快

专家观点:添加辅食是帮助婴儿进行食物品种转移的过程,使以乳类为主食的乳儿,逐渐过渡到以谷类为主食的幼儿。但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按照月龄大小和实际需要来添加。2-3个月可以添加鱼肝油,5-6个月可添加蛋黄、米汤、菜汁等。7-9个月可添加鱼泥、米糊、果泥、碎肉末、大豆制品等。10-12个月可添加稠粥、米饭、面条、水果、蔬菜等。添加辅食一定要注意:由少量到多量;由单一到多种;由粗到细;由软到硬。

误区3:给宝宝喂菜水比白水好

专家观点:大多老年人认为菜水比白水好,把任何食物用水煮一下后,再把菜水让宝宝吃下去更健康。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而应该让宝宝多喝白开水,因为喝白开水有利于排泄代谢产物,会减轻宝宝的肾脏负担。

误区4:宝宝不长牙就不能吃饭

专家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一般来说,婴儿在6个月大时就已经开始长牙,但有些宝宝长牙可能会早些或晚些,无论长牙早或晚,5-6个月就应该添加辅食了,可以吃一些蛋黄、米糊等食物,这样会更利于宝宝成长发育。

误区5:宝宝就应该吃百家饭

专家观点:这种观点也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成人的口味较重,菜里面放的盐较多,如果让小宝宝经常吃成人饭菜,摄入盐量过大,会影响肾脏的功能,不利于宝宝生长发育,建议老年人一定要改掉这个习惯。

误区6:给宝宝喝甜味的饮料没什么不好

专家观点: 宝宝应该少喝饮料,喝过多的饮料容易影响宝宝的食欲,还会减低消化功能,十分容易造成腹泻、腹胀、腹部不适,所以吃新鲜水果要比喝甜饮料好。

误区7:宝宝想吃就给吃,长得胖胖的,这样才健康

专家观点:很多老年人都有一个错误的观点,那就是“吃饱了总比饿着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其实宝宝的营养摄入很容易过量,造成很多肥胖儿,其实宝宝不是越胖越健康,如果让宝宝不停地吃东西,容易加重宝宝的胃肠负担,会经常出现不消化、积食的现象,孩子三天两头腹泻、发烧,其实就是吃得太多了,我们不主张饿着,但是应该适量,家长要改掉这个不良习惯,同时还要避免高脂高糖的食物,一定要记住,一个肥胖儿绝对不是健康的。

误区8:要把孩子包得严严实实,这样不容易感冒

专家观点:给孩子穿衣服要讲究一个季节性,不能一年四季都把孩子捂得严严实实的,包得太严实容易出汗反倒容易感冒。所以说,把孩子穿得越多就越不会生病,这种观点完全是错误的。在此提醒老年人,给孩子穿衣服,一定要科学合理,根据环境温度,天气冷就多穿点,天气热就少穿点。

误区9:孩子一哭就是饿了,就该喂奶了

专家观点:孩子一哭就是饿了,母乳喂养儿我们主张“按需哺乳”,孩子想吃就吃,孩子说了算!如果是配方奶喂养儿我们主张定时喂养, 孩子一哭就是饿了,这可不一定,也有可能是别的原因。

误区10:宝宝胃口小就是缺乏食欲

专家观点:宝宝食量大和食量小是有差异的,在任何年龄阶段都存在,妈妈不要以宝宝食量大小来衡量宝宝是否吃得好,有些宝宝虽然胃口小,但生长发育指标正常,宝宝就是健康的。

误区11:既然宝宝不爱吃饭,就让宝宝多吃零食

专家观点:导致宝宝不爱吃饭的原因有很多,父母应该与医生好好沟通,尽可能寻找原因,而不要强迫吃饭,追着吃饭,边吃边玩,更不要给宝宝多吃一些零食,其实这种做法会更加抑制食欲,导致宝宝更加厌食和喂养困难,不利于宝宝健康成长。

如何才能更好的给新生儿喂药

概 述一般给新生宝宝喂药的机会并不多,但是在出生两周左右的宝宝就需要喂食维生素D胶丸或者是鱼肝油丸,滴剂还是比较好喂。一般的新生儿爸妈们还没有做好准备,在给宝宝喂药的时候也不知道该怎么来喂,这是我在医院护理新生儿的一些总结,希望能帮到新生宝宝的父母们。

步骤/方法:1新生宝宝一般还没有太大力气,喂药一般不是太困难,但是宝宝太小容易抢着宝宝,所以再给宝宝喂药时可以把宝宝抱起来,头部高一点,便于宝宝下咽。喂胶丸维生素D胶丸,是国际卫生组织标准的预防婴幼儿疾病的药物,在母子出院的时候一般医院都会给。

2喂片剂,可以把片剂压成粉剂,放在干净的白纸上慢慢的倒入孩子的口中,再用奶瓶来喂水或者是直接冲到宝宝的奶瓶中。

3新生儿的肛门给药吸收快,可叮嘱医生尽量开肛门药,也不会影响到宝宝的肠胃,也不会引起宝宝的吐奶。是很好的给药途径。或者去医院请专业医生指导。

老人喂养宝宝的11个健康误区

现在的年轻父母工作比较忙碌,喂养宝宝的任务就交给了老人们,但是家长要注意,在喂养宝宝的过程中,老年人在思想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11个方面,应该加以纠正,否则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从而造成终身遗憾。

误区1:多给宝宝吃谷物类粮食,比吃蛋白质食物好

专家观点:宝宝最好六个月以后逐渐添加谷物,因为宝宝胃肠道中的淀粉酶含量很少,消化功能很弱,不像成人的消化功能那么强,如果过早过多添加谷物类,就会导致消化不良。

误区2:要早点给宝宝添加辅食,这样长得更快

专家观点:添加辅食是帮助婴儿进行食物品种转移的过程,使以乳类为主食的乳儿,逐渐过渡到以谷类为主食的幼儿。但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按照月龄大小和实际需要来添加。2-3个月可以添加鱼肝油,5-6个月可添加蛋黄、米汤、菜汁等。7-9个月可添加鱼泥、米糊、果泥、碎肉末、大豆制品等。10-12个月可添加稠粥、米饭、面条、水果、蔬菜等。添加辅食一定要注意:由少量到多量;由单一到多种;由粗到细;由软到硬。

误区3:给宝宝喂菜水比白水好

专家观点:大多老年人认为菜水比白水好,把任何食物用水煮一下后,再把菜水让宝宝吃下去更健康。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而应该让宝宝多喝白开水,因为喝白开水有利于排泄代谢产物,会减轻宝宝的肾脏负担。

误区4:宝宝不长牙就不能吃饭

专家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一般来说,婴儿在6个月大时就已经开始长牙,但有些宝宝长牙可能会早些或晚些,无论长牙早或晚,5-6个月就应该添加辅食了,可以吃一些蛋黄、米糊等食物,这样会更利于宝宝成长发育。

误区5:宝宝就应该吃百家饭

专家观点:这种观点也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成人的口味较重,菜里面放的盐较多,如果让小宝宝经常吃成人饭菜,摄入盐量过大,会影响肾脏的功能,不利于宝宝生长发育,建议老年人一定要改掉这个习惯。

误区6:给宝宝喝甜味的饮料没什么不好

专家观点:宝宝应该少喝饮料,喝过多的饮料容易影响宝宝的食欲,还会减低消化功能,十分容易造成腹泻、腹胀、腹部不适,所以吃新鲜水果要比喝甜饮料好。

误区7:宝宝想吃就给吃,长得胖胖的,这样才健康

专家观点:很多老年人都有一个错误的观点,那就是“吃饱了总比饿着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其实宝宝的营养摄入很容易过量,造成很多肥胖儿,其实宝宝不是越胖越健康,如果让宝宝不停地吃东西,容易加重宝宝的胃肠负担,会经常出现不消化、积食的现象,孩子三天两头腹泻、发烧,其实就是吃得太多了,我们不主张饿着,但是应该适量,家长要改掉这个不良习惯,同时还要避免高脂高糖的食物,一定要记住,一个肥胖儿绝对不是健康的。

误区8:要把孩子包得严严实实,这样不容易感冒

专家观点:给孩子穿衣服要讲究一个季节性,不能一年四季都把孩子捂得严严实实的,包得太严实容易出汗反倒容易感冒。所以说,把孩子穿得越多就越不会生病,这种观点完全是错误的。在此提醒老年人,给孩子穿衣服,一定要科学合理,根据环境温度,天气冷就多穿点,天气热就少穿点。

误区9:孩子一哭就是饿了,就该喂奶了

专家观点:孩子一哭就是饿了,母乳喂养儿我们主张“按需哺乳”,孩子想吃就吃,孩子说了算!如果是配方奶喂养儿我们主张定时喂养,孩子一哭就是饿了,这可不一定,也有可能是别的原因。

误区10:宝宝胃口小就是缺乏食欲

专家观点:宝宝食量大和食量小是有差异的,在任何年龄阶段都存在,妈妈不要以宝宝食量大小来衡量宝宝是否吃得好,有些宝宝虽然胃口小,但生长发育指标正常,宝宝就是健康的。

误区11:既然宝宝不爱吃饭,就让宝宝多吃零食

专家观点:导致宝宝不爱吃饭的原因有很多,父母应该与医生好好沟通,尽可能寻找原因,而不要强迫吃饭,追着吃饭,边吃边玩,更不要给宝宝多吃一些零食,其实这种做法会更加抑制食欲,导致宝宝更加厌食和喂养困难,不利于宝宝健康成长。

给宝宝喂药8个致命错误

1.捏住宝宝的鼻子强行喂药:

宝宝怕苦,特别是中药难闻的气味总是让宝宝死活不张口。一些妈妈在软泡硬磨没办法后,只好选择捏住宝宝的鼻子强行灌下去,这种方式很容易使宝宝将药物呛入呼吸道而窒息。一旦发生这样的危险,家长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用双手环抱宝宝腹部,使之背紧贴你的腹部,用力挤压患儿腹部,同时使之弯腰,反复几次,以期排除气道内异物。如果无效,要立即送医院。

2.给宝宝干吞药片:

一般吃药都是喝水服用,但一些妈妈眼见宝宝水喝下去了,但药片还在嘴里,于是就要宝宝干吞药片。干吞的药片虽然不在嘴巴里面了,但药片很容易停留在消化道而损害消化道黏膜。所以还是喝水用药比较好,如果宝宝学不会连着水吞咽药片,就需要妈妈多花心思教导。确实困难,也可以把药片碾碎小片,有助宝宝吞咽。

3.欺骗宝宝药物味道就像糖果:

妈妈想尽办法让宝宝吃药,通常会哄说药片的味道就像糖果一样甜甜的。虽然通常宝宝吃下去以后才知道妈妈是骗人的,但毕竟有些儿童用药确实会迎合孩子口味,添加甜味。但这个善意的谎言很容易会让宝宝误以为药和糖是一个概念,误以为药是糖而乱吃。

4.任意加大或减小药量:

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小药箱,很多时候都是家长自己充当“医生”来给宝宝配药。但有些家长求愈心切,认为加大用药剂量能使病症早日获愈,便盲目给宝宝加大服药剂量。

用药剂量大,其毒副作用也越大,严重的会导致急性或蓄积性药物中毒;而有些家长见几天用药没疗效,于是频繁更换其他药物,这样的做法不仅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而且还会使机体产生耐药性和不良反应,使治疗更趋复杂化。还有些家长给宝宝服药随意性大,想起就喂,忘了也无所谓,结果不但治病效果欠佳,而且还容易引起细菌产生耐药性和抗药性。这些都是家长们应该警惕避免的。

5.服药时间过长:

宝宝感冒,妈妈认为是小事,便自己找药给宝宝吃,一连吃了好几天,病情好像都没有好转。像这种情况,吃某些药已两三天还未见好转,便应该不要再吃了,很可能宝宝的病症非表面看来那么简单,须尽快带他去看医生。不然有可能延误有效的治疗期或者使疾病恶化妈妈都不知道呢。

6.盲目应用退热药:

新生儿及婴儿比较容易发热,这是因为新生儿和婴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环境温度改变或喂水不足时也会出现发热的体征,但家长千万不能因此而喂小宝宝吃退烧药,部分退烧药如阿司匹林、小儿退热片、APC等都是新生儿的禁用药。

处理婴幼儿发热的最好办法是采取物理降温退烧和多喝水,如打开包被暴露肢体、用浓度不超过30%的酒精擦洗颈部及手脚掌心、枕冷水袋等。高烧不退的宝宝应立即送院就医,听从医生指示服用药物。

7.擅自分享处方药:

看上去症状相同的病情却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即使同一个宝宝得了和先前完全相同的病,在给宝宝使用相同的处方药之前,也要请医生检查,告诉医生你手头现有的药品,让他来作判断。所以家长不能因一时之懒而擅自分享药物。

8.没有依照指示喂药:

一些糖浆类药物服用前要先摇匀;某些碱性药物更不能与果汁同时服用,因为果汁中含有酸性物质,可使许多药物提前分解,或使糖衣提前溶化,酸碱中和会使药性大减;不能用牛奶给宝宝服药……这些服药原则家长应该要提前了解,如果没有按照指示服药,会对药物疗效造成影响。

给宝宝喂奶10大错误

1、有些年轻的妈妈觉得自己奶水量少,担心宝宝吃不饱长不壮,就想断掉母乳,改用牛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孩子。

母乳是四个月内的婴儿最适宜的食品,只要能喂饱1/2~1/3就不要断掉。母亲休息好了,母乳量可逐渐增多。

2、有些妈妈很教条,严格按书本上的要求每隔2~4个小时给宝宝喂一次奶。

国内外医学专家的最新观点是:按需哺乳。只要孩子想吃就喂,这样更适应孩子的生理需要。孩子多吸吮,可以使奶量越来越多。

3、乳汁是由食物经胃肠消化吸收而生成的,因此人们常常要求哺乳的妈妈多吃鸡鸭鱼肉、多喝汤。

其实哺乳的母亲并不适宜食入油脂过大的食品,尤其是动物脂肪。否则会导致小儿消化不良性疾病,表现之一就是大便呈油性或有奶瓣。

4、长牙的宝宝总爱在吃奶时咬妈妈的奶头,痛苦的妈妈开始就想:“是不是该给宝宝断奶了?”

小孩咬奶头是常见现象,若母乳充足,最好坚持到小儿一岁后再断乳。小儿是有记忆的,可通过制裁措施纠正他,如:堵鼻子,捏下颌,或干脆等他饿极了再喂他,不让他边吃边玩。当然了,还要检查一下宝宝是否患了口腔疾病,一定要及时治疗哦!

5、妈妈生病了,急着要给小宝宝断乳。

应该视病情而定。比如:轻微的伤风感冒,根本不必中止喂奶,只要带上口罩,注意呼吸隔离就行。

急性乳腺炎属化脓性的或有皴裂的一定要断乳,非化脓性或只是单纯红肿的就不一定断乳。而且为了避免病后无乳,治疗期间可先将乳汁挤出,或者将挤出的乳汁煮沸消毒后再喂给宝宝吃。

但一些重症疾病、传染病、或需要长期服药的疾病,应立即停止喂奶。

6、有些混合喂养的宝宝,妈妈总是先让他吃母乳,吃不饱,再喂一些牛乳。

混合喂养时一定不要同时喂两种奶,易导致小儿消化不良,应该喂一次母乳,再喂一次牛乳或白天喂牛乳,晚上喂母乳,要间隔着喂。

7、现在市面上的奶粉种类很多,有些妈妈为了让宝宝全面吸收营养,频繁地给宝宝更换奶粉品牌。

每种牌子的配方奶粉都有不同的成分配比,所含的微量元素、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不同,味道也有差异,小儿习惯了一种奶粉的配方,当更换另一种时,往往不能耐受,。因此建议给宝宝选定一种后不要老更换。如果实在想换,需要仔细观察小儿适应情况。若半月后仍有不适反应,暂停使用此牌子奶粉。

8、宝宝喝奶时特别急,喝后肚子咕噜响,哭闹、排气。

主要是喂奶是吃进过多空气导致的。切记给宝宝喂奶时一定要让奶水充满整个奶头,奶嘴孔不要太小,以免小儿吸乳费力,吸进过多气体。而且奶的浓度、间隔时间也要适宜。

9、宝宝便秘了,妈妈将蜂蜜掺在牛乳中喂宝宝。

奶是小儿的主要食品,应喝纯味的,不要掺加任何辅食。一岁以内的婴幼儿也不能喝蜂蜜,它含有婴儿不易吸收的成份。

改善便秘的方法很多。如:每日在固定时间为婴儿把大便;喂宝宝一些具有通便作用的果汁、菜汁、菜泥;教小婴儿做适当的运动。

10、有些小宝宝不爱喝牛奶,但是很爱喝甜甜的钙奶饮料。妈妈想那就尽量多喝一些吧,权当喝奶了。

钙奶饮料只是饮料不是奶,也绝对不能代替纯奶。过多地喝它们只会影响孩子正常饮食,所以要从量和时间上采取限制措施。

顺利喂宝宝吃药的5大诀窍

1、姿势

喂药时,将宝宝抱在膝盖上,支撑住头部,身体呈450半躺姿势。

2、少量多次原则

每次哺喂时采取少量多次的原则,以防呛到或反胃。

3、注意喂药方式

将药物滴在口腔的后方或边缘;若是食用药匙,则应压住下齿,让药液顺着颊黏膜流入口中,闭嘴数分钟,等宝宝咽下。

4、避免错误喂药法在喂药时,不可太深入宝宝的口腔,以免造成反胃;也不要将药倒在舌面上,因为宝宝会马上把它吐出来。

5、防止呛到

如果在喂药时,宝宝呛到了,就要立刻停止喂药,抱起宝宝轻拍背部。宝宝服用药物的效用以30分钟为准,如果在30分钟以内大量呕吐,就要再补服一剂。开水与安抚

给宝宝喂完药后,不要忘记补充一些开水的摄入,既可以冲洗口腔,也可以帮助某些药物的药效,避免黏膜受损。

妈妈最常犯的4个喂养错误

喂养误区一:吃鸡蛋多多益善

鸡蛋的营养价值很高,尤其富含宝宝生长发育最需要的优质蛋白,所以很多家庭(尤其有老人的家庭)喜欢天天给宝宝吃鸡蛋。

误区调整:6个月前的宝宝的消化系统还未发育成熟,鸡蛋中的白蛋白经过肠壁直接进入到血液中,刺激体内产生抗体,引发湿疹、过敏性肠炎、喘息性支气管炎等不良反应。另外,过多吃鸡蛋会增加消化道负担,容易引起蛋白质中毒综合征,发生腹部胀闷、四肢无力等不适。

宝宝喂养建议:半岁至1岁的宝宝最好只吃蛋黄,每天不能超过1个,1岁半至2岁的宝宝隔日吃1个整鸡蛋,待2岁以后才可每天吃1个整鸡蛋。

喂养误区二:牛奶+鸡蛋=最营养早餐

牛奶和鸡蛋一直摆在营养头号位置,所以牛奶+鸡蛋成了最搭的营养早餐,也成了宝宝每日的必备早餐。

误区调整:长期让宝宝吃单一的食品种类,不仅让宝宝得不到全面的营养,还会让宝宝排斥接受新食物,养成挑食的坏毛病。

宝宝喂养建议:营养质量好的早餐包括谷物、动物性食品、奶类、蔬菜或水果。包含其中三部分的早餐质量为一般,只包含一二部分的属于质量差的早餐。谷类食品,如馒头、面条、稀饭等,对宝宝的身高发育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喂养误区三:汤比肉有营养

很多妈咪认为汤比肉的营养要好,如果自家宝宝不爱吃肉只爱喝汤,就用汤泡饭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可是,长期下来,喝了很多汤水的宝宝居然患有轻度的缺铁性贫血。

误区调整:汤水虽然味道鲜美滋润,但汤中所含的蛋白质仅是肉的10%,脂肪和矿物质的含量也不多。另外,汤泡饭这种吃法,使食物的消化少了咀嚼过程。如果食物不经充分咀嚼就囫囵吞下,时间长了,宝宝容易得胃病。

宝宝喂养建议:虽然汤中的营养比不上肉,可汤能刺激胃液分泌,增加食欲,帮助消化。因此,最适宜的做法是让宝宝汤肉一起吃,饭前半碗饭后半碗。

喂养误区四:蔬菜水果去皮吃

相信这个误区绝大多数家庭都会存在,就是认为蔬菜瓜果的皮残留有农药,是不卫生的,一定要去掉皮才能食用,如苹果、番茄及一些瓜类蔬菜。

误区调整:殊不知在你去掉皮的同时,也去掉了很多营养物质。其实蔬菜连皮煮汤很有营养,菜叶比菜梗有营养,而苹果皮中含有大量铁质和膳食纤维。

宝宝喂养建议:如果你担心水果蔬菜残留农药,建议用洗米水充分清洁蔬菜水果表皮以后,再连皮食用或烹饪。

相关推荐

怎样预防宝宝长太胖

怎样预防宝宝长太胖?液体摄入量是保证乳汁分泌的重要条件,去掉部分油脂的汤、牛奶、豆浆和水等都是“液体”的良好来源。在均衡饮食的同时保证液量,既可以帮助妈咪泌乳,又促进宝贝健康,一举两得。怎样预防宝宝长太胖?合理喂养喝配方奶的宝贝怎样预防宝宝长太胖?错误认识1:别人的宝贝一次能喝150毫升的奶,咱家小宝才喝120毫升,太少了!每个宝贝对配方奶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受身高体重、胃肠功能、活动量等许多条件的

盘点宝宝喂养“错误路线”

错误路线1 让宝宝错过了味觉最佳发育机会每种没有吃过的食物,对于宝宝来说都是新鲜的、好奇的,他们并不会天生就有什么成见,不过,通常需要妈咪适时地给予,以此培养出良好的味觉及嗅觉感受。宝宝的味觉、嗅觉在6个月到1岁这一阶段最灵敏,因此是添加离乳食品的最佳时机,因为,宝宝通过品尝各种食物,可促进对很多食物味觉、嗅觉及口感的形成和发育,也是宝宝从流食——半流食——固体食物的适应过程。在1岁左右时,已经能

这6种牛奶坚决不能给孩子喝,再喜欢也不行! 加药的牛奶不要喝

宝宝吃药是个最让爸妈们头疼的难题。有些父母担心药物太苦会让宝宝难以下咽,就在喂药的时候掺一些牛奶改善口感,以便能让宝宝顺利吃下,其实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牛奶会明显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牛奶中还有许多钙、铁等离子,能生成稳定的结合物或难溶性的盐,出现凝结现象,在药物表面形成一个覆盖膜,使药物难以被胃肠道吸收,有些药物甚至会被这些离子破坏。如果用牛奶送服此类药物,会大大降低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影响治疗

小儿腹泻有什么护理误区

误区1 只要排便次数多就是腹泻有的妈咪常在这种情况下急着服用止泻药,可这个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因为,6个月内的宝宝在生后不久,可能经常会在喂奶后就排出黄绿色稀便。每天少则4—6次,多则达到10余次,便中还有奶块或少许透明黏液。这种情况多见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其实它是一种生理性腹泻。随着消化功能逐渐发育,多在添加离乳食品后会自然好转,而并不是患了肠炎。只要宝宝胃口正常,精神愉快,反应良好,睡眠安稳,体重

给孩子喂药的错误做法

一、错误喂药的方法 后果很严重捏住宝宝的鼻子强行喂药宝宝怕苦,特别是中药难闻的气味总是让宝宝死活不张口。一些妈妈在软泡硬磨没办法后,只好选择捏住宝宝的鼻子强行灌下去,这种方式很容易使宝宝将药物呛入呼吸道而窒息。一旦发生这样的危险,家长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用双手环抱宝宝腹部,使之背紧贴你的腹部,用力挤压患儿腹部,同时使之弯腰,反复几次,以期排除气道内异物。如果无效,要立即送医院。给宝宝干吞药片一般吃

喂养宝宝4错误要避免

喂养宝宝没那么容易,需要妈妈们不断的摸索、学习。有的妈妈喂养宝宝很注意,但宝宝的健康、发育还是出现状况,这有可能是因为喂养方法出现了问题。宝宝6-12个月时味觉、嗅觉是最灵敏的时刻,家长可以适当给宝宝喂养离乳食品。宝宝在吃各种食物的同时也促进了味觉、嗅觉及口感的形成与发育。让孩子从最初的流食转变到半流食,最后到固体食物。1岁大的宝宝可以吃各种口味的食物以维持身体生长发育,顺利断奶。在给宝宝添加离乳

婴儿喂药的原则

0-1岁的婴儿吞咽功能还不完善,只能服用液态药(冲剂药可用水冲开后喂给宝宝,若是片剂也要溶解为液体后再喂给宝宝)。可以选择勺子和滴管喂,喂药工具注意要消毒。喂药时不要让婴儿平躺着,平躺时吞咽比较困难。最好把婴儿抱在肘窝中,使其头部微抬高一些,家长可先用手固定宝宝的头和手,然后把装有药液的滴管或勺子放入婴儿口中,放在舌根部(舌面的后三分之一),轻轻挤压滴管橡皮囊或慢慢抬起勺子柄,使药物流入宝宝口中。

宝宝发烧不宜多吃鸡蛋

为什么宝宝发烧后要少吃蛋人们在进食以后,除了食物本身放出热量以外,食物还能刺激人体增加基础代谢量,从而产生一些额外的热量。据测定,蛋白质这种营养物质,可增加基础代谢15%-30%。鸡蛋中富含蛋白质,宝宝发烧时过多食用鸡蛋,会使体内热量增加,体温上升,不利于患儿降低体温,早日康复。因此。宝宝发烧时,应多饮开水,多吃水果、蔬菜,少吃高蛋白的食品。宝宝发烧后如何喂药宝宝喂药,常常是最令家长们头疼的事情

宝宝喂药的方法和技巧 喂药姿势

宝宝喂药时要选择半坐位姿态,轻轻把住四肢,固定住头部,以防喂药时呛着孩子或者误吸入气管。宝宝吃完药以后,再把宝宝竖起来;轻拍他的后背,帮他把药顺下去,喂一些温开水,这样能快速清除口腔内残留的药味,避免引起呕吐。

这些错误喂养方式会喂坏宝宝

1.给新生儿喂黄连水或黄芩水老一辈的人都说“要预防新生儿黄疸就喂黄连水”,让宝宝“先苦后甜”,这种行为完全没必要,是纯属瞎扯的育儿理论。宝宝喝黄连水或黄芩水如果没吸收可能危害胃肠道,如果吸收了对宝宝的肝脏和肾脏也不好。那些喂过宝宝喝黄连水的家长别以为“没出什么事”是一件自豪的事情。2.喂新生儿盐水有的家长开奶前就给宝宝喂盐水,其实这对宝宝并没有什么价值,还会给肾脏造成负担。如果真要在开奶前给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