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针刺大椎有什么作用

针刺大椎有什么作用

大椎为督脉之经穴,又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交会穴,亦称诸阳之会穴。它具有宣统一身阳气的作用,故可宣阳解表,祛风散寒,理气降逆,肃肺调气,清心定志,镇静安神。多用于治疗伤风感冒,时行感冒,咳嗽寒热,肺胀胁痛,项背强痛,拘急,疟疾,五劳七伤,骨蒸劳热,高血压病证等。

大椎针刺方法

取穴法:坐位,稍低头,背正中线,第7颈椎棘突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

进针方向:从被侧面向腹侧面直刺,与背面成90°。

进针深度:针0.5-1.0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7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向背下方及肩部放射。

注意事项

大椎穴不能针刺过深,亦不能行大幅度提插捻转手法,下针时速度要慢,押手轻扶针身,当患者有触电样针感时停止进针,并轻轻外提,防止伤到脊髓。

小孩发烧拔罐位置图 小孩发烧拔罐方法

用投火或闪火法将罐吸附于大椎、肺俞、外关、曲池或用抽气罐法。

先行针刺大椎、风门、肺俞、尺泽、待得气后留针,再用火罐或抽气罐法。

先对大椎、肺俞、曲池消毒后用三棱针在各穴点刺2 ~ 3下,再用闪火法拔罐。

沿背部足太阳膀胱的大杼至胃俞来回走罐,以皮肤潮红为度。

针刺大椎有什么作用 大椎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8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棘突间皮下静脉丛。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8颈神经后支的分支。

中医如何治疗痤疮

痤疮(俗称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青春期的男女。此病病程缠绵,一般药物难以控制。

痤疮其发病原因有很多,中医认为多数是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肺胃郁热,上蒸颜面而致,其证多属实证。且与患者心情有关,如果长期精神不舒,热毒之邪乘虚而入,客于肌腠之间,或流窜于经络,以致气血脉络受阻,瘀久化腐成脓而致脓疮。中医学采用点刺大椎放血法治疗,方法简单,疗效甚速。

治疗方法

患者端坐,头颈部稍向前倾,颈部大椎穴充分暴露。用碘伏将患者大椎处消毒,取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快速点刺大椎穴,一般点刺3~5下,点刺深度中等,再在大椎处快速拔上火罐放血,放血量约3~5毫升,每星期2次,8次为一疗程。

根据实则泻之的原则,故采取三棱针点刺放血疗法。督脉为阳经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经,阳经又常为热毒之邪蕴积。大椎及督脉穴,又是手三阳经与督脉交会穴,有诸阳之会之称。在大椎处放血能泻肺胃蕴热,起到条达气机、泻热散结、活血化瘀之功。

血虚感冒有哪些其他疗法?

血虚感冒常用其他疗法为:

(1)针刺疗法

取穴:大椎、合谷、足三里、血海。

手法:先刺大椎、合谷,用泻法;后针足三里、血海,用补法。留针20~30分钟,中间提插、捻转,行针1次。偏寒者加刺列缺、支正;偏热者加刺曲池,均用泻法。

(2)按摩疗法

取穴:印堂、太阳、风府、风池、大椎、外关、合谷、足三里、血海。

手法:用抹法、拿法、揉法。首先行抹法。医者面向病人,病人坐势。用双手轻扶病人头部两侧,两拇指罗纹面紧贴皮肤,自印堂交替上抹至前额,往返数次,随即分左右抹至两侧太阳穴,并作运转活动数次,反复还至印堂;继用拿法,医者转于患者背后,以拇指与中、食指相对,相继捏住风府、风池、大椎、曲池穴部位,逐渐用力内收,并作持续的捏揉,至局部皮肤微红发热;再用揉法,先以拇指罗纹面着力吸定合谷、外关穴上,作轻柔和缓的环旋转动,并带动该处皮下组织,进行中尚可结合指按法,即在揉法同时,拇指加重下压力量,使局部有酸胀感;终用揉法,令患者仰卧,揉足三里,血海。

(3)熏剂疗法

川芎30克,当归60克,荆芥穗60克。水煎熏头面,并用此汤液外擦胸背。用于血虚感受风寒,证见恶寒发热,头身疼楚者。

十宣放血的功效与作用 十宣放血配伍方法

1.针刺十宣放血配合针刺大椎,曲池,合谷,少商用于治疗高热不退。

2.针刺十宣放血,配合针刺印堂,百会,大椎,筋缩,合谷,后溪,太冲,申脉治疗高热抽搐。

可提高免疫力的刮痧拔罐八大穴位

一、头部 百会穴(只能刮痧,用刮痧手法的点法、按法、颤法)

注:科学实验证实,百会穴对免疫功能有一定影响。艾灸‘百会’能使家兔的血清总补体含量、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液白细胞总数等指标明显提高。

二、颈椎 大椎穴(刮痧拔罐均可,手法主要用刮法和留罐)

注:科学实验证实,刺激大椎穴对提高免疫功能有一定影响。针刺大椎等穴,可提高补体效价,单针大椎穴可使白细胞增加。艾灸或电针大椎、足三里等穴,可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针大白鼠的‘大椎’等穴,肝脏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亦增强,吞噬能力最高可达56.8%。

三、胸部 整个胸部(刮痧拔罐均可,用刮痧板厚边按胸部刮痧方法用刮法之补刮进行并在下面穴位进行闪罐)

刮拭胸部重点是任脉周围,从天突经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到中庭,从上向下刮拭可刺激胸腺,胸腺为锥体形,由不对称的左、右两叶组成。胸腺大部位于上纵隔的腹侧部分,小部向下伸入前纵隔。一部在胸腔,一部在颈部。在胸腔的部分位于胸骨与心包之间。位于颈部的部分,则在胸骨舌骨肌与胸骨甲状肌之后,气管的前方及两侧,其上端有时可高达甲状腺的下缘。

注:胸腺既是淋巴器官,又具有内分泌功能。胸腺培养各种T细胞,它在细胞免疫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另外,胸腺能产生激素样物质,如胸腺素和胸腺生成素等。

针刺大椎有什么作用

大椎为督脉之经穴,又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交会穴,亦称诸阳之会穴。它具有宣统一身阳气的作用,故可宣阳解表,祛风散寒,理气降逆,肃肺调气,清心定志,镇静安神。多用于治疗伤风感冒,时行感冒,咳嗽寒热,肺胀胁痛,项背强痛,拘急,疟疾,五劳七伤,骨蒸劳热,高血压病证等。

大椎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1、温通诸阳,解表发汗

大椎为督脉的腧穴,督脉为诸阳经之海,阳者主卫主表,凡风寒之邪外束肌表,而现头痛、恶寒、发热之表证,可针刺大椎穴,起到振奋阳气,疏风散寒,解肌发汗,驱邪外出的作用,为治疗伤风感冒之有效穴。

2、温经活络,通阳散瘀

大椎是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会穴,而督脉统督一身之阳,阳主表,凡风寒湿邪侵袭经络,致气血阻滞,经络不通,发为痹阻,形成疼痛麻木之风寒湿痹诸症,刺激大椎穴可通经络、和气血、散瘀滞、止疼痛等,对于半身不遂,小儿麻痹,及督脉疾病如脊柱强直、角弓反张、腰背疼痛等症也有一定疗效。

3、回阳固脱,散寒救逆

凡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肢冷脉伏等阳虚欲脱的症候,以及寒邪中于肌表,阳气被寒邪所遏,不能外达,而呈现四肢厥逆,寒战鼓慄,脉微细或伏,皆可温灸大椎穴,以收回阳通脉、散寒救逆之功。

4、清热开窍,镇惊安神

大椎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主通一身之阳气,可治邪客于表,致三阳经气闭遏之发热,以及热极生风,惊悸不安等症。小儿为稚阳之体,脏腑娇嫩,气血未盛,神气未充,肌肤薄弱,外感六淫之邪,极易发热,热极生风,而致惊风抽搐。

5、增强卫气,驱邪截疟

大椎穴为诸阳之所会,性善向上向外,泻之能宣通阳气,祛邪达表,而介通阳截疟之功,可治疗各种疟疾,根据不同证型的疟疾配用相关穴位运用,是治疗疟疾之效验穴,常用配伍为大椎配陶道、间使、后溪治疗疟疾。另外在《肘后歌》有:“疟疾寒热真可畏,须知虚实可用意;间使宜透支沟中,大椎七壮合圣治。”的说法论证。

6、固卫安营,清热敛汗

凡肺气虚,卫阳不固,表虚易感风寒,而致发热、咳嗽、倦怠、午后潮热、夜出盗汗之患者,刺激大椎有益气固表、济阴安营、清热敛汗之效;另在《玉龙歌》有:“满身发热痛为虚,盗汗淋淋渐损躯,须得百劳椎骨穴,金针一刺疾俱除。”的说法,可见此穴强壮身体,扶正祛邪,清热敛汗的作用。

可以提高免疫力的穴位

一、头部 百会穴(刮痧)

百会穴对免疫功能有一定影响。也可艾灸‘百会’

二、颈椎 大椎穴

刺激大椎穴对提高免疫功能有一定影响。针刺大椎等穴,可提高补体效价,

三、胸部 整个胸部

胸腺既是淋巴器官,又具有内分泌功能。胸腺培养各种T细胞,它在细胞免疫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另外,胸腺能产生激素样物质,如胸腺素和胸腺生成素等。

四、腹部 中脘(刮痧拔罐均可)

艾灸中脘穴可提高机体免疫防卫功能,

五、背部 肾俞(刮痧拔罐均可)

六、下肢部 三阴交(刮痧拔罐均可)

足部反射区刮痧按摩提高免疫力,用刮痧按摩板按摩足部反射区好处多多

七、下肢部 足三里

足底部主要反射区有:脑垂体、鼻、肺、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生殖腺反射区。足背部主要反射区有:胸部淋巴腺(胸腺)、上、下身淋巴结反射区。

针刺大椎有什么作用 大椎针刺注意事项

大椎穴不能针刺过深,亦不能行大幅度提插捻转手法,下针时速度要慢,押手轻扶针身,当患者有触电样针感时停止进针,并轻轻外提,防止伤到脊髓。

养生保健 感冒或咳嗽

大椎穴是治疗肺系疾病的特效穴,尤其适用于各种各种证型感冒。普通感冒可在大椎穴拔罐治疗,留罐15-20分钟,发热明显者可先用三棱针点刺大椎穴放血2-3滴后再行拔罐,体虚者可单用艾灸在大椎穴灸20-30分钟。

颈椎不好拔罐拔哪里 颈椎不好拔罐方法

坐位或俯卧位,若颈痛拔颈部夹脊穴、大椎、压痛点;若肩背痛加拔肩井、天宗;若上肢麻痛加拔曲池、手三里、外关,留罐10~15分钟。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根据颈椎病类型及疼痛部位,先针刺_上述穴位,然后选择大小适中的火罐,再在相应的麻木疼痛部位拔罐,留罐10~15分钟。

坐位或俯卧位,在颈部涂_上适量的按摩乳或油膏,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颈部夹脊穴,然后沿颈部脊柱两旁,做上下来回走罐数次,直至局部皮肤潮红。

用梅花针叩刺大椎穴及压痛点,至皮肤点状出血,然后立即拔罐,使拔出少量血液,起罐后擦净皮肤_上的血液,用碘伏棉球消毒即可。

先取防风、木瓜、秦艽、桃仁、红花、川椒、葛根、桂枝等各20克,用纱布包好,放入锅中煎煮半小时,滤出药液;再将竹罐放入药中煮10分钟,用镊子夹出竹罐,甩去药液,迅速用干毛巾捂住罐口,趁热将竹罐扣于大椎、颈部夹脊穴、压痛点,留罐15~20分钟。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咳嗽拔罐拔哪个位置图 风热犯肺型咳嗽拔罐位置

取穴:大椎,肺俞,尺泽,列缺,少商。

操作方法:先用三棱针点刺大椎,少商穴,出血后用闪火法吸拔大椎穴,再用闪火法在其他穴位留罐,1日1次,每次10-20分钟。

疗程:3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一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白血球减少症可尝试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

中医治疗白细胞减少症有着不错的疗效。针灸疗法在益气养血,滋阴助阳原则指导下治疗该证,选取膈俞、膏肓俞、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大椎、脾俞、肾俞、悬钟。

方法

令患者取俯卧位于治疗床上并将背腰部充分暴露,在膈俞、膏肓俞、大椎、脾俞、肾俞穴上各放一约5毫米厚、直径约4厘米中间用针刺有10余个针眼的鲜姜片,接着将做成如半粒花生米大小的艾绒柱放于鲜姜片上,用线香于艾柱上端点燃令其自燃至成艾灰后鲜姜片不动只去艾灰,再如前法施灸至患者有温热感向局部肌肉内渗透、但不致灼痛、烫伤为度。达到预期效果后将鲜姜片拿掉令患者换取仰卧位,将一侧下肢膝关节以下暴露,常规消毒后毫针直刺足三里1.5寸;血海、三阴交、悬钟直刺1寸,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各1分钟,留针30分钟并隔10分钟加强捻针一次。下肢穴位左右隔日交替施术,每日一次,10次一疗程。

方中足三里为传统的强壮要穴,能补气生血;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有健脾强中,益肝滋肾的作用;血海、膈俞养血、活血、生血、补血,四穴合用共奏益气养血之功。配以脾和肾的背俞穴能健脾温中、滋补肾阴。悬钟穴又名绝骨,是八会穴之髓会,据现代研究发现该穴与红细胞的生成有关,是治疗贫血必取要穴,是嗜酸性粒细胞的敏感穴,对嗜酸性粒细胞有特异性;大椎为手足三阳经及督脉之会穴,别名百劳;上杼穴,有益气壮阳的作用,据报道针刺大椎除白细胞数量变化外并有明显的左移现象,一叶核细胞比例增多,4~5叶核细胞比例减少,这一现象也可见于针刺足三里,如针刺其他穴位则无此现象出现;膏肓俞是补虚益损,调理肺气的常用穴,三穴共用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该法治疗各种原因而致的白细胞减少症具有安全性好、无任何副作用、操作简单、便用推广、成本低廉、可重复验证的优点,在提升白细胞的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的身体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关推荐

委中穴的主要功效

腰背委中求。委中,首见于《灵枢•本输》。委,曲之义,中,正中,中央。因穴在腘窝中央正中,委曲之处,须膝腘屈曲,委而取之,故名委中。别名,血郗,委中央,中郗,郗中,腿凹,屈膝内。定位:在腘窝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中间。简易取穴法:在腘窝横纹正中央,屈膝或俯卧取之。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膀胱经循行人身之背面,包括头、项、背、腰、臀及下肢后正中,是人身最长的经脉,共67个穴位,五脏六腑的背俞穴都分布在膀胱经上。膀胱与肾相表里,肾为先天之本,太阳膀胱主一身之表,是人身之藩篱,卫外作用。委中穴

神堂的位置和作用 神堂穴的作用

类属:足太阳膀胱经。 作用:宁心安神,理气宣肺,通络止痛,止咳平喘,清热散风。 主治病证: 1、心神失养之心痛,心悸,失眠,健忘,癫狂诸病证。 2、肺失宣肃之咳嗽,气喘,胸满诸症。 3、经脉痹阻之肩痛,脊背强痛诸症。 常用配伍 1.配心俞,内关,神门,针刺补法,宁心安神,治疗心气虚之心悸,失眠,健忘,心痛等症。 2.配鸠尾,丰隆,太冲,针刺泻法,祛痰开窍,治疗痰浊蒙心之癫狂。 3.配肺俞,大椎,尺泽,曲池,针刺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治疗风热咳嗽。 4.配肺俞,风门,膻中,尺泽,列缺,针刺泻法,疏风散寒

针刺大敦穴怎么操作正确

针刺大敦的操作方法 取穴法:坐位,膝关节半屈,大趾甲根,跖指关节间,蹲长伸肌腱外侧缘。 简易取法: 1.足大趾背外侧,由趾甲根正中至趾关节外侧上作一“田”字,“田”字的中央即是本穴。 2.在足大趾外侧指甲角旁0.1寸。 进针方向:从足背侧面向跖底方向与趾背面成90°。 进针深度:进针0.1-0.2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3-7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痛在附近。 作用 大敦穴为足厥阴肝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处,为井木穴,以泻肝为主,通经活络,醒神开窍,回阳救逆,疏理下焦,调经止血的作用

横推大椎穴是否能赶跑小感冒呢

在脊柱的最顶端一个很重要的穴位,叫大椎穴。大椎穴是一个万能穴位,当感冒发烧、头疼、咳嗽、哮喘、肩背痛、腰脊僵硬、小儿惊风、中暑、呕吐、黄疸、风疹等种种病症时,通过对大椎六进行按摩或艾灸,都可以对病症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大椎穴位于颈椎后面,在第七颈椎棘突起和第一胸椎棘突起之间。把头略微低下,保持肩膀不动,头部轻轻左右摇晃,此时用手可以在后颈部位摸到一个突起且会随着摇头而移动的地方,此处即为大椎穴。大椎穴是身体手足三阳之脉和督脉的会合处,即人体共七条脉络经过于此。手足三阳的热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

针刺少商什么作用 少商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井穴点刺出血,宣散风热,清热解毒,利咽明目,如配廉泉,合谷,翳风,曲池,外关,治疗外感风热之乳蛾,喉喑,喉痹;配睛明,攒竹,合谷,太阳,治疗风热目痛;配少关,商阳,关冲,治疗温热毒邪壅滞之痄腮。 2.配廉泉,尺泽,内庭,翳风,解溪,针刺泻法,清泻肺胃之热,利咽止痛,治疗肺胃热盛之乳蛾,喉痹等。 3.配风池,迎香,大椎,合谷,针刺泻法或大椎点刺出血,清热泻肺,利鼻止衄,治疗肺经蕴热之鼻衄,鼻渊等。 4.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井穴,十宣点刺出血,苏厥开窍,泄热宁神,祛风止痉,如配水沟

针刺少商什么作用

针刺少商的作用 少商为手太阴肺经腧穴,为本经脉气所处,针刺少商具清宣肺金之气,清肺利咽,醒脑开窍的作用,按“井主心下满”,“病在脏取之井”的道理,本穴通经气,活气血,泄脏热,清肺逆,通窍络,止烦逆,利咽喉,消肿止痛之力。临床上常用少商治疗昏迷,晕厥,角膜炎,结膜炎,喉炎,扁桃体炎等疾病。 针刺方法 取穴:拇指指甲根外侧,距指甲角0.1同身寸。 进针方向:从背侧向掌侧直刺与指背平面成90°。 深度:向腕平刺0.2-0.3寸,留15分钟,或三棱针点刺出血;艾炷灸1-3壮,或温和灸5-7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

感冒鼻塞小窍门

①食醋加适量开水点鼻。 ②针刺及刮痧:可以针合谷、曲池、太阳,发热者加刺大椎,咽喉肿痛时可在少商穴放血;或用一碎碗片,用光滑边缘蘸油少许,沿颈椎两旁向下刮,以刮出红点为度。 ③生姜1两,红糖1两,煎汤分3次内服,可治风寒感冒。 ④葱白1两,切烂,用手揉搓,放鼻孔外闻气味,可治风寒感冒鼻塞。可用葱白数根,捣烂出汁,滴入鼻孔,每日1次,每次2滴~3滴。 ⑤银花20克,茶叶6克,白糖50克,水煎后分3次,可治风热感冒。 ⑥生姜少许,葱白260克,白萝卜1000克切片,放入锅内煎煮熬汤,连吃带喝。 ⑦姜2片,加入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怎么治

1、中药治疗 银翘解毒丸(片)、桑菊感冒片、感冒清、感冒退热冲剂、板兰根冲剂、强力银翘片等适宜于风热,即发热、咽喉肿痛、流黄涕较突出类型的感冒。桑姜感冒片、参苏丸、感冒通等适宜于风寒感冒,即恶寒、鼻塞、清涕较突出的感冒。 2、针刺及刮痧 可以针合谷、曲池、太阳,发热者加刺大椎,咽喉肿痛时可在少商穴放血;或用一碎碗片,用光滑边缘蘸油少许,沿颈椎两旁向下刮,以刮出红点为度。 3、按摩 每天早晨起床时,或从室内到室外以前(或从温暖的房间到较冷的房间),以及洗澡以前和洗澡之后,先用手指按住水沟穴(人中),连续揉2

针刺作用

疾病的发展过程,是正气和邪气的相互斗争的过程,正邪力量消长决定疾病的发展和转归,邪胜于正则病情加重,正胜于邪则病情减轻,因此,扶正祛邪是保证疾病趋向良性转归所不可缺少的。针灸治病,就在于能够发挥其扶助正气,祛除邪气的作用。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和腧穴配伍来实现的。例如: 在刺灸方面,针刺补法和艾灸都扶正的作用;反之,针刺泻法和刺血疗法都祛邪的作用。 在腧穴配伍方面,膏肓俞、气海、关元、命门等穴,多在扶正时选用;十二井穴、十宣、人中等穴,多在祛邪时选用。 在腧穴配伍方面,膏肓俞、气海、关

针刺大横穴怎么操作正确

大横针刺方法 简易取穴:仰卧位,由两乳头向下作与前正中线的平行线,再由脐中央作一水平线,三线之间两个交点即是大横穴。 进针深度:针0.7-1.2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5-10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大横的作用与功效 类属:足太阴脾经。 功效:通调腑气,理气止痛,温中散寒。 作用:治疗多种大肠疾病,以及调理多汗,四肢痉挛,肚腹肥胖症。 主治病证:寒邪,湿热蕴结中焦,腑气不通之腹胀,腹痛,腹泻,痢疾,大肠秘结诸病证。 常用配伍疗法 配阴陵泉治疗腹痛;配上巨虚治疗痢疾;配天枢,足三里治疗便秘;配中脘,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