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的作用
针刺的作用
疾病的发展过程,是正气和邪气的相互斗争的过程,正邪力量消长决定疾病的发展和转归,邪胜于正则病情加重,正胜于邪则病情减轻,因此,扶正祛邪是保证疾病趋向良性转归所不可缺少的。针灸治病,就在于能够发挥其扶助正气,祛除邪气的作用。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和腧穴配伍来实现的。例如: 在刺灸方面,针刺补法和艾灸都有扶正的作用;反之,针刺泻法和刺血疗法都有祛邪的作用。
在腧穴配伍方面,膏肓俞、气海、关元、命门等穴,多在扶正时选用;十二井穴、十宣、人中等穴,多在祛邪时选用。
在腧穴配伍方面,膏肓俞、气海、关元、命门等穴
如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的虚脱证,治宜回阳固脱,急取关元、神阙,大艾炷灸之,并取足三里,针刺补法。如见高热神昏,烦躁口渴,脉洪大而数的外感温热证,治宜泻热开窍,取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再取大椎、曲池针刺泻法。
扶正与祛邪,方法不同,但二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既可先祛邪后扶正,又可先扶正后祛邪,或扶正与祛邪并用。一般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
针刺命门 针刺命门的作用主治
命门为督脉经穴,乃本经脉气所发,系五脏六腑之本,穴在第十四椎(第二腰椎)下凹陷处,正当两肾俞之中间,当肾间动气处,为元气之根本,生命之门户。该穴有培元补肾,止带止泻,舒筋活血,强健腰膝,疏调经气作用,多用太于治疗脊强,腰痛,带下,遗精,泄泻,子宫内膜炎等症。
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操作方法
音乐疗法
对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应选用情调悠扬、节奏徐缓、旋律清逸高雅、风格娟秀的古典乐曲及群众喜闻乐见的轻音乐为好。这是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之一。
针灸疗法
目前,一些针灸疗法对于心律失常也有很好的疗效,针灸治疗心律失常,基本上是依据循经取穴原则,通过针刺作用,调节经络、脏腑之间阴阳的偏盛偏衰,使之趋于相对平衡而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这也属于心律失常的治疗。
饮食疗法
心律失常患者在饮食上要以清淡而富有营养的食物为主,如蔬菜、水果、猪心等。这也可心律失常的治疗里的一种。
针刺风池注意事项 风池针刺作用主治
风池位居脑后,乃是风邪汇集,入脑的要冲,本穴有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祛风解表,疏风清热,醒脑开窍,明目益聪的作用,用于治疗伤风感冒,热病汗不出,偏正头风,头昏眩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视不明,鼻塞鼻衄,耳聋耳鸣,颈项疼痛,不得回顾,落枕,荨麻疹,中风不语,失眠癫疾等症。
针灸为何能减轻疼痛
研究小组使用核磁共振成像,对20名健康的实验对象在接受针灸时及接受针灸后进行监测。
研究人员首先将针扎到传统中医指明的减轻疼痛的位点上。
几秒钟之内,研究人员发现被测试者血流在大脑中的特定区域逐渐减少,此时研究对象说他们手里好像有重物,而这种有重物的感觉正表明针刺作用正常。若是某些研究对象报告说感觉到了疼痛(可能跟针灸操作不正确有关),那么他们的核磁共振成像扫描将显示大脑上述特定区域血流量增加。
研究者说,当血液减少时,大脑便不会“努力工作”,针灸因此能让大脑特定区域镇静下来。
针刺内关的作用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针灸大成》云:“掌后去腕二寸,两筋间,与外关相抵,手心主之络,别走少阴,针五分,灸三状。”针刺该穴有宁心安神,和胃止痛,宽胸理气,降逆止呕,调理三焦,疏肝降逆,活血解痉的作用。是临床常用治疗内脏疾病的要穴,为心,神志,消化道疾患首选。
期门针刺方法 针刺期门作用主治
期门为足厥阴肝经脉气汇聚的处所,肝脉布两胁,肝为藏血之脏,该穴具有疏泄肝胆,调和表里,清热散邪,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痞散结之功,用于治疗伤寒热入血室,过经不解,胸胁支满,胁肋胀痛,肝脾肿大,呕吐,呃逆,食欲不振,腹胀腹痛,乳痈,疟疾诸症。
针刺合谷的作用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又名虎口,穴位在太阴与阳明经结合之处,开则如谷,合则如山也。该穴具有活血调气,清热退热,疏风解表,通经活络,行气止痛的功效,针刺合谷对人体有广泛的调整作用,多用于治疗头面部,肢体及消化呼吸系统等疾病,如: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鼻渊,齿痛,耳聋,面肿,半身不遂,指挛臂痛,咳嗽气喘,胃痛,腹痛,便秘痢疾等症。
针刺天枢作用 针刺天枢注意事项
1.本穴忌深刺,若深刺则针尖克穿过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进入腹腔而刺中小肠。
2.本穴对孕妇禁针,禁灸。
3.因腹部柔软,弹性较大,进针时要严格掌握进针力度,对于皮肤粗糙坚硬的患者,施以粗针,因不易进针,容易加大进针力度,针尖突然穿透皮肤,但力度未减,使针体进入体内过深。应缓慢下针,不可大幅度提插捻转,太强刺激,以防刺伤肠管。
4.忌火针深刺,由于天枢穴深部为小肠,若火针针刺过深,可损伤小肠,造成肠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