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几个月学走路 宝宝学走路父母给予的辅助方式
宝宝几个月学走路 宝宝学走路父母给予的辅助方式
父母可利用学步用的推车或是学步车,协助宝宝忘记走路的恐惧感觉学习行走。
训练宝宝学习蹲站的方式为父母将玩具丢在地上,让宝宝自己捡起来。
父母可以各自站在两头,让宝宝慢慢从爸爸的这一头走到妈妈的那一头。
让宝宝练习爬楼梯,如家中没有楼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让宝宝一上一下、一下一上地练习。
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边高、一边低的斜坡,但倾斜度不要太大,让宝宝从高处走向低处,或由低处走向高处,此时父母须在一旁牵扶,以防止宝宝跌下来。
宝宝学走路家长不宜太急
婴儿,从无力翻身,到四处乱爬,再到蹒跚学步,是一个令父母兴奋不已的过程。但有的宝宝已经会独自走路,却一定要人扶着才走,不扶着就爬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宝宝学走路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家长可以适当帮助,但是不宜强制,否则会适得其反。
宝宝要人扶是怕跌倒
为什么宝宝明明会走路但是却要人扶着走路呢?这是宝宝对这项新学技能没信心,或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次跌倒所造成的。
宝宝学走路是有过程的,从扶着东西慢慢地站起来,到扶着东西移动,再到迈出第一步,对宝宝来说都不容易,需要学习。有的宝宝在还没掌握好平衡的技巧时,就尝试着往前冲,结果很容易就跌倒,跌倒的次数多了,宝宝就开始害怕,很自然地就不敢独自走路,要人扶着走了。
此时,父母千万不能强迫孩子自己走路,或摔开宝宝的手,这会让孩子更没有安全感,更难自己走路。父母可以适当地以一些玩具引孩子走过去拿,并且在刚开始的时候所设的距离不要太远,当孩子成功地走出第一步后,再慢慢拉开距离。让孩子重建独自走路的自信。
宝宝学会走路时间有差异
有的小孩1岁不到就学会走路了,但是有的小孩1岁半了还在到处爬。宝宝学走路的时间各有差异,基本上在17个月以内学会走路都属于正常的,家长不必担心。
建议:在孩子学走路的过程中,家长有几点可以做的:
第一,你可以跪在宝贝面前,伸出双手拉住他的手,鼓励他迈步,朝向你走来;
第二,你也可以站在孩子后面,用双手扶住他的腋窝处,跟着他一起走。开始时他或许需要你用力扶住,之后你只需用一点点力,他就能自己往前走了;最后,学走路也意味着摔跤和受伤的机会增多了,请为你的孩子准备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减少他磕碰的机会,并且尽量让他在你的视线范围内活动,而且随时做好 “救援”准备。
孩子如果在其他各方面都很正常,稍微延迟走路也许不是什么大问题,但要注意的是,有的孩子被大人扶着站立时双腿像棍子一样发直或像剪刀一样交叉,有的孩子表现为双手发抖或双手不停地颤动,在运动方面表现出手脚运动不灵活,协调能力差,或者让人感觉到走路的姿势很别扭。
宝宝学走路注意切忌牵着宝宝学走路
牵着宝宝学走路,可能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宝宝的身体可能还没准备好
儿科医生崔玉涛认为,孩子的“站、走”等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随着发育水到渠成的。
过早帮孩子学 “站”、“走”,会对脊柱、下肢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此外有些罗圈腿就是过早站立所致。家长千万不要主动扶着孩子学站走,不要互相攀比,每个孩子有自己的发育历程。
2、不利于宝宝前庭平衡能力的发展
当你看到宝宝扶着沙发,迟迟不敢迈出一步,其实他的小脑袋正在思考如何控制平衡才不会出现跌倒的情况、先迈哪只脚会走得更稳一些……
这个过程,是宝宝前庭平衡能力发展的过程。
当宝宝反复思考这些问题、并经过多次的实践练习,那么他的平衡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锻炼,以后每走一步,都会走得很稳当。
相反,如果父母急于扶着宝宝走,当宝宝的“拐杖”,无形中使宝宝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导宝宝的身体平衡能力更差,以后走路更容易出现摔跤的情况。
3、宝宝的依赖性可能会更强
学步对宝宝来说,不仅是动作发育的表现,也是孩子迈向独立的开端,意味着接下来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到想去的地方探索感兴趣的事物了。
一个不需要爸妈牵着走的宝宝,在学步的过程中可能会经历更多困难,但也能收获更多的成长。因为他是通过自己的摸索学会走路的,独立性、自主性会更强。
而一个需要爸妈牵着走的宝宝,尽管最终也能学会走路,但他的内心还是很依赖父母的,遇到困难首先会想到投向父母的怀抱,而不是自己尝试去解决。
既然牵扶着宝宝走是不正确的,那么让宝宝学步的正确方法是什么呢?
正确的学步攻略,看这里↓↓↓
◇ 学步之前,让宝宝多趴、多爬、多自由活动
动作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宝宝在床上学会趴着抬头以后,才会逐渐地学会翻身、会爬、会坐、会站、会走、会跑……
如果我们经常把宝宝抱在怀里,宝宝缺少锻炼的机会,那么他的整个大动作发育进程可能会被延迟。
因此想要宝宝走得好,前面的基础一定要打好。
◇ 创立一个安全的学步环境
儿科医生建议,宝宝应通过“扶站-扶走”的方式学会走路,即让宝宝扶着沙发、墙壁、桌子的边沿等学会站立、行走。
如果担心宝宝磕伤碰伤,那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 宝宝活动范围内的桌椅边角、墙角等,用防撞海绵包裹起来;
▪ 用固定的餐桌垫代替桌布,以免宝宝拉扯桌布,桌子上的东西会伤害到宝宝;
▪ 各种可能会导致意外发生的物体,如水壶、玻璃杯、刀具等,一定要收纳好;
▪ 最关键的一点, 无论何时一定要有大人陪伴在宝宝身边。
◇ 宝宝学步过程中,给予足够的陪伴和鼓励
虽说不建议大人牵着宝宝走,但宝宝学走路的过程中,我们的陪伴和鼓励是相当重要的,不仅可以给宝宝加油打气,还能给宝宝足够的安全感,毫无顾虑地去练习这项新技能。
爸妈可以站在宝宝几步远的地方外,张开怀抱等着他走过来;在他跌倒的时候,给他一声鼓励和支持;看到他走得稳、走得好了,及时给他肯定和赞扬。
父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陪宝宝学习走路,宝宝就能更快更早地学会这项技能。
◇给宝宝足够的时间来学习,别催促
另外,别因为宝宝走得稍微晚一点就倍感焦虑。
宝宝1岁就学会走路,跟1岁4个月、5个月才学会走路,有什么分别吗?
并没有什么分别,也没有什么影响!一句话,如果宝宝准备好了,他就能走得很好。我们要给宝宝多点耐心、多点时间。
这些无数次被拉入黑名单的“学步神器”,别再给宝宝用啦!
宝宝学走路最佳时机
通常都说小孩子先会说话后会走路比较好,妈妈们让孩子学走路之前最好让宝宝多练习爬行,这样有利于智力的发展。那么究竟宝宝什么时候学走路是最佳时机呢?
科学证明,宝宝一岁以后学习走路才是最佳时机。因为一岁以前宝宝的骨骼处于发育期,如果让宝宝过早学走路会造成宝宝骨骼变形。一岁以后宝宝的骨骼的发育基本完整,再有现在的孩子营养都比较好,比较胖,宝宝学太早走路会对腿部造成一定的压力,影响了腿的发育,尤其是女宝宝,如果出现罗圈腿可不好看的哦!
当宝宝10-11月时:这个月龄的宝宝是准备学习走路的初级阶段,家长要让宝宝学会很稳地扶站,甚至可以扶着东西单独站一会儿。学会站是宝宝学走路前的必经环节。
当宝宝12个月时:蹲是宝宝学走路过程中最重要的发展过程,爸爸妈妈们应多对宝宝进行站—蹲—站这一连贯动作的训练。学习蹲可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并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为宝宝学走路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当宝宝在12个月以上时:可以开始教宝宝扶着东西行走,这是一个适应过程。接下来必须让宝宝慢慢学会放开扶手也能独立走出两至三步,妈妈可以在前方迎接宝宝,妈妈多鼓励可以让宝宝更快点学会走路,但还要注意加强宝宝平衡的训练。
当宝宝13个月左右时:爸爸妈妈们除了要继续训练宝宝腿部的肌力,以及宝宝身体与眼睛的协调度之外,更要着重训练宝宝对不同地面的行走适应能力。宝宝走路不能急于求成,要慢慢学习好好走路,同时不会影响到骨骼的发育。
宝宝学走路应注意什么
1. 注意时机
学走路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随着宝宝肢体运动能力的日益增强,在经历翻身、坐、爬、站之后,走路就被提到日程上来。
每个宝宝开始学走路的时间都不相同,甚至可能出现较大的差距。因此,学走路并没有所谓最适当的时机,必须视自身的发展状况而定。这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说,宝宝在11~14个月时开始学走路。如果在11个月以前就有学走路的意愿,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只要宝宝在1岁6个月之前能独立走路,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宝宝还没有到达学走路的年龄,而且本身也缺乏走路的意愿,那就不能强迫宝宝去学走路,否则很可能对肢体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2. 注意姿势
在学走路的时候,由于下肢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容易出现不正确的走路姿势,但大多数都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宝宝逐渐成长,大多会慢慢自行调整,恢复正常的走路姿势。
偏内八字的姿势可说最为常见。除此之外,有些宝宝也可能出现脚板重心偏内而出现脚丫外侧翘起的现象。这是由于宝宝的筋很柔软,而且还不会完全控制脚板的肌肉,所以会在脚板内侧发力,造成外侧有些翘起,对此父母不需要过于担心。
在宝宝刚出生时,小腿多会向内弯。另外,在人体发育初期,大腿骨会偏向内旋,导致宝宝两腿与膝关节向外远离,形成O型腿,也就是医学上所谓的“膝内翻”。在开始学站或学走路时,宝宝O型腿的情形会更加明显,但随后便渐渐好转,会自行调整回来,在1岁半以前几乎都会恢复正常。如果宝宝的O型腿超过2岁仍未改善,就需要请医师诊断治疗。
有些宝宝学走路时经常跌倒,让父母十分担心。事实上,这是由于宝宝的平衡感及肌肉运动协调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容易出现重心不稳,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请在平时多多观察,只要宝宝跌倒的情形在逐渐改善,或是跌倒次数日益减少,那就表示宝宝一直在进步,也就不用太过紧张。
TIPS:宝宝不敢往前迈步怎么办?
对宝宝来说,学走路是一段新的发展历程,为了让宝宝能勇敢地试着往前走,父母应该多多鼓励。当宝宝害怕踏出脚步时,您可以用温和带着微笑的口吻告诉他 “宝宝加油,你可以做得到”“妈妈在这里陪着你”,这样宝宝就有动力继续走下去。当宝宝走到目的地时,父母可以抱抱他或为他拍拍手,让宝宝更有信心。
3. 注意异常
O型腿大多属于生理性的表现,会随着宝宝的成长而自然恢复正常。不过,仍有小部分宝宝是因为腿部发育异常所导致,必须接受治疗。如果O型腿现象持续到2岁以上,或是发现有其他不正常症状出现,例如宝宝走路时膝盖部位的稳定性不佳、走路时有疼痛的感觉等,就应该尽早就医诊断,必要时还要转诊到小儿骨科,做更详细的检查与治疗。
在宝宝学走路时,父母可以运用一些简单的观察原则,来检测宝宝腿部发展是否出现异常。最基本的就是观察宝宝的双腿(整个下肢),看外观有无异常,比如单侧肥大、大小肢、长短脚等。一旦发现宝宝双腿皮肤的纹路出现不对称的情形,那就很可能出现了长短脚。另外,注意宝宝的髋关节在走路时是否能顺利张开、有无发出声响。如果有这种情形,很可能是有先天性的问题,比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在经过检查确诊之后,如果宝宝腿部发育的确出现异常,医师会根据骨骼异常程度以及年龄来选择最适当的治疗方式。一般来说,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穿戴矫正支架和手术矫正。需要手术矫正的情形大多由疾病所引起,并不常见。
TIPS:扁平足大多不需担心
扁平足是指足部内侧脚弓在站立时出现消失的情形。在刚刚出生之后,宝宝双脚的脂肪一般都比较多,而且韧带松弛,因此几乎都有扁平足的现象。尤其到了学走路的阶段,看起来就更为明显。不过,大多数宝宝的脚弓在长大后会自然出现,不需要特别治疗。因此,建议父母不妨先观察,如果宝宝2岁以后还有扁平足的现象,再带宝宝到小儿科或小儿骨科检查也不迟。
4. 注意安全
刚开始学走路时,宝宝会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四处探索新事物。因此一定要格外留意,否则宝宝很容易碰撞、跌倒或滑倒等。为了让宝宝有一个更安全的行走空间,父母应该对家中环境来一个彻底的检查和处理。请注意以下几个重点,以便将发生意外的几率降至最低。
收拾地面
尽量维持地面的干净整洁,将电线、杂物等收拾好,以免宝宝不小心被绊倒,或是踩到尖锐的物品。
注意锐角
检查家中摆设是否有尖锐处或棱角,如果有这类的摆设,可以先暂时收起来。如果不能收起来,则可以在尖锐处或棱角上加装软垫。
铺设软垫
家中地面如果是比较光滑的材质,可以加装地垫或软垫,以防宝宝在学走路的过程中不慎摔伤或滑倒。
地面平整
在宝宝学走路时,如果家中地面不够平整,宝宝就可能因重心不稳而跌倒。因此应仔细检查地面,尽量消除高低不平的情形。
避开易碎物
将容易碎裂或损坏的贵重物品收起来,以免宝宝受到吸引去碰撞物品而受伤,或是损坏家中的摆设。
列出救援电话
将紧急救援的电话号码贴在明显处或电话机旁,一旦宝宝不幸发生紧急状况,就可以立刻寻求协助。
3要决协助宝宝学走路
要诀1
刚开始学走路时,宝宝很容易重心不稳。此时可以扶住宝宝的腋窝,让宝宝双脚踏在大人的脚背上,跟着大人一起走路。等过一段时间之后,可让宝宝的双脚踏在地上,由大人扶着他慢慢向前走,增加练习的机会。
要诀2
充分利用家中比较低矮的家具摆设,比如沙发、床、椅子等,让宝宝扶着来慢慢移动身体,作为练习走路的基础。通过这种手脚和身体的挪动配合,能够很好地训练宝宝的平衡感,对将来学走路很有帮助。请注意,一定要将家具的尖锐处都包裹好,以免出现意外撞伤。
要诀3
当宝宝能试着自己走路时,父母可以运用声音或具有吸引力的物品,来引导宝宝向前走,以训练其稳定度与平衡感。此外,父母也可以站在离宝宝几步远的距离,张开手臂做出欢迎的姿势,引导宝宝向自己这边走过来。
TIPS:宝宝学走路需要穿鞋吗?
对人类来说,走路是一种本能,是很自然的一种发展。不过,在宝宝学走路时,反复练习与适当的刺激仍然是相当重要的。通过大量累积的知觉经验,可以促进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进而更加有助于学习走路。因此,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建议让宝宝赤着脚学走路,并在不同的地面上练习,如草地、沙地、土地等,增加宝宝脚部的触觉刺激,帮助他们踏出稳健的第一步。
宝宝几个月可以坐学步车
宝宝学步车是不少家长松开手,让宝宝“自由”学会走路的一个工具,看起来也非常实用。学步车也不适宜太早给宝宝使用,毕竟它限制了宝宝的活动,使用不当的话对宝宝是有一定危害的。
1、俗话说,宝宝是“七会坐,八会爬”,9个月大的宝宝就会扶墙学走。
2、一般来说,10个月之前的宝宝不建议使用学步车来学习走路,学步车最多可以使用到宝宝18个月。为避免过于频繁的使用学步车造成对孩子正常的骨骼发育,每次让孩子呆在学步车的时间不宜过长(要少于20分钟)。另外专家也建议在宝宝能够较稳定坐好和坐直、能在栏杆或墙的辅助下自个独立走上几步路的时候就可以开始使用学步车了。
3、正常宝宝使用学步车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头部支撑力已足够、能够独立坐起和腰椎可以挺直、自己能扶着物品走路。如果宝宝还不能满足这三个条件,那么也同样不宜使用学步车,妈妈们可要注意了!如果父母一定要给宝宝使用学步车,请务必谨慎,了解如何正确使用。
宝宝不同发育阶段的学步情况
第一阶段:宝宝10-11个月时
该阶段是宝宝开始学习走路的初级阶段,当宝宝在没有东西扶着的情况下能稳定站立时,就可以开始尝试走路了!
建议辅助工具:沙发、栏杆。
不建议借助学步车帮宝宝练习走路。学步车虽可加强小腿的肌肉,却不能锻炼大腿和腰部的肌肉。 另外,学步车对宝宝平衡力和协调能力的训练并没有多少帮助,反而易造成身体协调性差。
第二阶段:宝宝12个月时
蹲是宝宝学走路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父母应重视宝宝“站—蹲—站”这一连贯动作的训练,比如父母可以将玩具丢在地上,让宝宝自己捡起来。这样做既可以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还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为宝宝学走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宝宝在12个月以上时
这个时期的宝宝已经能够扶着东西行走了,接下来要让宝宝学习放开手也能走上二至三步。
父母可以各自站在两头,让宝宝慢慢从这一头走到那一头,这样既能随时扶住会跌倒的宝宝,也可给宝宝以安全感。记得要多鼓励宝宝,这能让他更快地学会走路。
宝宝学步的3个注意事项
一是学走路的时机要把握。
宝宝学走路是一种很自然的生长流程,随着学会翻身,然后是会坐会爬,最后都是要学会走路。但是每个宝宝学走路的时间是不同的,而且有些相差得可能比较多。所以有些家长可能会对比谁家宝宝几个月就学会了走路,一般只要在一岁六个月之前会走路就算是正常的,家长也不用逼着宝宝去学走路,有些宝宝还没到要学走路的年龄就不会想去走路,所以不要强迫宝宝去走路,这样反而会影响宝宝的肢体发育。
二是要注意学走路的姿势。
一般来说当宝宝的肢体还处于发育的状态下,有些宝宝就开始有走路的意愿了,这样会比较容易出现姿势不正确,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当宝宝慢慢长大后,就会自己调整过来了,所以家长并不用担心。现在一般走路偏内八的姿势是比较常见的,有些宝宝由于脚筋比较柔软,所以不能完全控制脚板的肌肉,导致脚板重心偏内,这也是比较正常的,当宝宝长大后就会调整了,但是当宝宝到了两岁还是一样的话就需要进行改正。
还有一个姿势是最被新妈妈们关心的,那就是常说的O型腿。一般宝宝刚出生的时候小腿是向内弯的,在学走路的时候会有比较明显的O型腿的情况,但是会逐渐好转的,一般会自行调整,但是如果在一岁半之前还没有改善的话就需要请教医生了。
宝宝在学走路的时候刚开始常常摔倒是很正常的,父母不用太担心,这主要是因为宝宝的运动协调能力还没哟发育完全,就容易出现重心不稳。父母在平时主要要注意观察,如果宝宝摔倒的频率在减少就说明宝宝在进步。
三是鼓励宝宝向前走。
有些宝宝虽然会站着了,可以迈出脚步却没有勇气,为了让宝宝可以很好的迈出第一步,爸爸妈妈们应该要多鼓励宝宝,如果宝宝走了一段就不愿意走了,宁愿用爬的,那么爸爸妈妈应该用温柔的口吻去鼓励宝宝,或者在目的地等着宝宝,或者拿着宝宝最喜欢的玩具,在终点等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