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气虚的症状有哪些 黄芪最常用的补气药

气虚的症状有哪些 黄芪最常用的补气药

说到黄芪,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是生活中最常接触的一种药物。

黄芪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的功能。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应用广泛,中医认为是“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的情况,都可以用黄芪。

黄芪又称小人参,它的作用与人参相似,都是补气的。但人参是大补,作用迅猛。而黄芪相对温和,且比人参固表的作用更强,所以成为最常用的补气药。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黄芪有补气固表,托毒排脓等功效。

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中医认为:黄芪味甘、性温,入脾经、肺经,应用黄芪具有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在中医里面,黄芪常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宫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等症,若有对症的话,可以服用黄芪进行症状的调理。


黄芪麦冬党参泡水喝的功效 补气固表

黄芪是最常用的补气药,性温,入脾、肺经,对于气虚不足导致的气短乏力现象,食用黄芪可以起到一定的补气功效,此外党参也入脾、肺经,也同样具有补气功效,对于身体气虚不足的症状,黄芪配党参能有不错的补气强身的效果。


黄芪补肾气吗

黄芪有助于补充肾气。

中医认为:黄芪归肺经、脾经、肝经和肾经,临床上黄芪常用于进行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黄芪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黄芪和其他药物组成方剂,进行相关病症的调理养生。如:肾虚患者常常会有腰酸、燥热、盗汗、虚汗、头晕、耳鸣等症状的,可以用黄芪搭配山药、枸杞、肉苁蓉等补肾调理身体;黄芪药性强,还可以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自汁盗汗,血虚萎黄,阴疽漫肿,气虚水肿,内热消渴等。


黄芪对月经的影响 黄芪的功效

黄芪性味甘、温,归肺、脾经,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效果,主要针对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气虚水肿等症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是一味很好的补气药,一般用量在9-30g,不宜多食。


黄芪和灵芝一起泡水的功效与作用 益气固表

黄芪在药材中属于补气药类,是临床最常用的补气药材,入脾、肺经,对于肺气虚、肺脾虚不足导致的气短乏力、体虚气喘等表现,用黄芪泡水可以起到补气固表的功效,同时身体有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自汗、水肿等气虚不固症候的话,喝黄芪泡水也能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女性气虚体质的表现

气虚体质的表现症状有哪些?

气虚的主要症状是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无力。形体消瘦或偏胖,体倦乏力,面色苍白,语声低怯,常自汗出,且动则尤甚,心悸食少,舌淡苔白,脉虚弱,是其基本特征。若患病则诸症加重,或伴有气短懒言、咳喘无力;或食少腹胀、大便溏泄;或脱肛、子宫脱垂;或心悸怔忡、精神疲惫;或腰膝酸软、小便频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带清稀。

这些症状怎么进行调理呢?

中草药里边人参、黄芪是最主要的补气药。人参性温,味甘微苦,是众所周知的补气食物,也是中医最常用的有力的补气中药。医书中说它“补五脏气不足”,可见人参能大补元气,气虚的人食用人参补气效果很好。党参和太子参也有与人参相同的作用,但功效较缓较弱,适合亚健康气虚体质的人食用。

黄芪性微温,味甘,医书上称“黄芪补一身之气”。黄芪与党参、太子参或人参同服,补气的作用更佳,更适合气虚体质的人食用。黄芪煨老母鸡也有温中、益气、养血的功效。

治疗气虚的几种常见方法

病理:“劳则气耗”。从中医的角度来认识气虚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工作强度太大,或者工作时间太长,长此以往,便会出现气虚的问题。

症状:累+乏力。这是气虚最主要的特征性的表现。同时病人会表现出一种常见的反应即“乏力”。而病人对乏力的说法并不相同,可以概括为“走路似铅块,瓶倒不愿扶,躺下不愿起。”具有这样特点和反应的人群应该考虑气虚的问题,可食用补气药膳进行调理。

预后:大病,尤其是癌症出现的概率高。

调养:多睡少动。摆脱气虚的最佳方法就是延长睡眠时间,以利于脏腑功能的恢复和气的生成。因此,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上班族在节假日的主要安排就是要让自己睡一个长长的觉,然后就会觉得身体非常舒服,神清气爽,这其实是有道理的。再一个就是要减少运动和活动的安排。因为气虚在一定程度上是脏腑功能或者身体各个部位、器官等劳累的结果。因此,活动或者运动会加剧这种疲劳和负担,加重气虚的症状和后遗症。因此,疲劳状态下是不宜锻炼的。

常用补气药膳的药物: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白术、黄芪、大枣、甘草。

需要注意的是:

1.由于脾胃气虚,运化力弱,而补气药物性多腻滞,故在制作药膳的时候,用量一般宜轻;在制作一份菜肴或汤羹时,通常一般每种药物的用量在5g左右即可。

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食用补气药物或养生药物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人参。作者认为,人参的偏性很大,食用人参有着很多的注意事项和要求,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随便食用的。从药膳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安全角度来考虑,日常养生使用党参较好,性质温和,功效也不错,同时没有人参那么多的要求和不良作用,比较好掌握。

常用补气药膳的食物:能用于补气的食物很多,主要有

——粳米、糯米、大麦、荞麦、高梁、粟米、玉米、薏苡仁;番薯、马铃薯、山药、芋头;黄豆、黑大豆、白扁豆、豌豆、蚕豆、豇豆、豆腐;番茄、胡萝卜、黄芽白菜、苘蒿、洋葱;蘑菇、香菇、猴头菌;无花果、大枣、葡萄、苹果、樱桃、草莓、猕猴桃、花生、莲子、芡实;鸡肉、鹅肉、鹌鹑、牛肉、牛肚、猪肝、猪肚、羊肉、狗肉、兔肉、鹿肉、驴肉、牛奶、鸽子、猪肺;带鱼、黄花鱼、泥鳅、鳝鱼、鳜鱼、黑鱼、鲫鱼、鲤鱼;燕窝、蜂蜜、鹅蛋、鹌鹑蛋、赤砂糖等。

其他配伍药物和食物的种类与选择:

简单的补气药膳就是使用补气药物和食物搭配制成的膳食。作为专业的药膳配伍而言,为了增强药膳的疗效,根据在疾病或体弱的情况下人体内部的变化和反应,增强药物疗效,以及消除食用药物带来的不良作用,通常是要搭配一定的其他药物或食物以进行配伍,这就是中医中药中的《方剂学》所研究的内容。制作药膳也不例外,也需要借鉴这方面的科学成果和精粹,使药膳的药物和食物的搭配更加合理,以增强疗效,免除和减少副作用。

黄芪党参泡水喝的功效 益脾健肺

黄芪归脾、肺经,有补气健脾的功效,又常用于治肺气虚弱,能温肺定喘,健肺气;党参主归脾、肺经,补益脾肺,可用于肺气虚、脾气虚。黄芪常与党参同用,补益肺气定喘止咳,因此黄芪党参泡水喝有益脾健肺的功效。


脾虚吃什么

脾虚吃有益的8种食物:

1、大枣

性温,味甘,为常食之物,它有益气补血的功效,历代医家常用之于气虚病人。《别录》说它补中益气,强力。唐代食医孟诜亦云:大枣补不足气,煮食补肠胃,肥中益气第一。所以,气虚者宜用大枣煨烂服食为佳。

2、粳米

性平,味甘,能补中益气。早在《别录》中即有主益气的记载,唐代食医孟诜亦云:粳米温中,益气。清·王孟英还把粳米粥誉之为贫人之参汤,他说:贫人患虚症,以浓米汤代参汤。气虚者宜常食之。

3、狗肉

性温,味咸,能补中益气,对气虚兼有脾虚或肾虚或肺虚或阳虚者更宜。《日华子本草》云:狗肉补胃气,壮阳,暖腰膝,补虚劳,益气力。《医林纂要》中还说,狗肉补肺气,固肾气。尤以秋冬季食之为佳。

4、燕窝

性平,味甘,有益气补虚、养阴补肺的作用,对气虚又兼肺虚者尤宜。《本草再新》曾说它大补元气。《食物宜忌》也有燕窝壮阳益气的记载。《饮食辨录》中还指出:燕窝,性能补气,凡脾肺虚弱,及一切虚在气分者宜之,又能固表,表虚漏汗畏风者,服之最佳。

5、黄芪

性微温,味甘,也是中医极为常用的补气中药,是民间常用的补气食品。不少医书都称黄芪补一身之气。《本草求真》认为: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根据医家习惯,黄芪常与党参或太子参或人参同服,则补气之力愈佳,气虚体质食之更宜。

6、人参

性温,味甘微苦,为中医最常用的有力的补气中药,也是众人皆知的补气食物,它能大补元气。《药性论》中说它补五脏气不足。《医学启源》还认为,人参治脾胃阳气不足及肺气促,短气、少气,补元气。气虚者食用人参,颇有功效,对气虚兼有阳虚或脾虚或肺虚者,食之更宜。

7、樱桃

性温,味甘,既能补气补血,又能补脾补肾。《滇南本草》中记载:樱桃治一切虚症,能大补元气。

8、葡萄

性平,味甘酸,是一种补气血果品,除有益气作用外,古代医药文献还认为葡萄有健脾胃、益肝肾、强筋骨的作用。如《本经》说它益气倍力。《滇南本草》认为葡萄大补气血。《随息居饮食谱》亦记载:补气,滋肾液,益肝阴,强筋骨。所以,凡气虚伴有肾虚、肺虚和脾虚者,皆宜食之。

茯苓和黄芪泡水的功效 补脾益气

黄芪在药材中属于补气药一类,是最常用的补气药材,入脾、肺经,对于肺气虚、肺脾虚不足引起的气短、乏力、体虚等表现,服用黄芪可以起到一定的补气固表功效,同时身体有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自汗、水肿等气虚不固症状,用黄芪也能有良好的调理和改善。


丹参粉和黄芪粉一起吃的功效 益气固表

黄芪在药材分类中属于补气药,也是临床最常用的补气药材,入脾、肺经,对于肺气虚、肺脾虚不足导致的气短乏力、体虚气喘等表现,服用黄芪粉可以起到补气固表的功效,同时身体有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气虚不固表现的话,用黄芪粉对身体也有调理改善的作用。


罗汉果黄芪枸杞泡水喝的功效 补气固表

黄芪在药材中属于补气药类,是临床最常用的补气药材,入脾、肺经,对于肺气虚、肺脾虚不足引起的气短、乏力、体虚等表现,用黄芪泡水可以起到补气固表的功效,同时身体有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自汗、水肿等气虚不固症候的话,喝黄芪水也能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黄芪和黑枸杞泡水喝的功效 补气固表

黄芪在药材中属于补气药类,也是临床最常用的补气药材,入脾、肺经,对于肺脾气虚引起的气虚乏力、气虚内伤等症候,用黄芪泡水可以起到补气固表的功效,同时身体有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自汗水肿等气虚不固症候的话,用黄芪泡水喝也能有一定的调理改善的效果。


黄芪一天泡多少片合适 生津益气

五味子味酸,其中含有的酸性成分,食用后能刺激口腔分泌唾液,缓解口渴症状,黄芪是补气药之长,有良好的补气固表功效,两者搭配泡水对于津伤口渴、气虚乏力症状有良好的改善。


相关推荐

补气的内容介绍

临床上具体使用补气法时应注意以下两点:①肝火、肝阳上亢、痰阻引起的头晕目眩,饮食积滞或湿浊中阻引起的胃脘胀满等实邪致病,不宜使用本法。②气虚实邪的病证,补气法宜与祛邪法配合使用。治疗学术语。系补法之一。又称益气。指补气药物治疗气虚证的方法。肺主气,主一身五脏六腑之气;中焦脾胃受纳水谷,脾气健运,气血得以化生,故气虚多与肺、脾二脏相关。肺气虚以少气懒言,动辄喘促,怕风自汗为主症;脾气虚以脘腹虚

当归黄芪党参红枣枸杞桂圆茶的食用方式和注意事项 补气益身

当归黄芪党参红枣枸杞桂圆茶中的黄芪是常用的补气药,其性温,入脾、肺经,对于气虚不足症候,用黄芪泡茶可以起到一定的补气作用,此外,党参也入脾、肺经,也补中益气的功效,对于身体气虚乏力、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候,喝些当归黄芪党参红枣枸杞桂圆茶能不错的补气强身功效。

女人吃什么药补气血效果最好

1、女人吃黄芪补气血效果最好黄芪为豆科植物黄芪的干燥根,以肉黄白,质坚而为易折断,粉多,味甜,无黑心及空心者为佳。黄芪性微温,味甘,功能补气升阳,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适用于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痛疽不溃,内伤劳倦,脾虚泻泄,脱肛及一切气衰血虚之症。黄芪糖类、叶酸和多种氨基酸等成分,它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所以能提精神,抗疲劳,能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对防止气虚,感冒和感染颇为

气虚喝什么茶可以补气

西洋参具很好的补气效果,适用于气阴两虚者、肺气虚及肺阴虚,非常适合气虚体质人群用来泡水饮用,具很好的调理效果。黄芪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补气药物,黄芪补气的作用非常强,而且补一身之气,平常用黄芪泡水喝也能帮助改善气虚体质。桂圆和红枣也不错的补气效果,除此之外,还能起到补血的作用,经常喝桂圆红枣茶具补血补气安神助眠的功效。

人参补肾阴虚还是阳虚

人参是补气药,不补肾阴虚,也不补肾阳虚。中医认为,人参性味甘、微苦、平,归脾、肺、心经,主要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等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等气虚症状,因此人参既不可以补肾阴虚,也不可以补肾阳虚。

哪些中药补气血?对症下药才最好

补气血的中药哪些:1、气虚证的表现气虚证主要表现为少气乏力、语音低微、呼吸微弱、食欲不振、食后腹胀、腹泻或便溏、易出汗、怕风寒、易感冒、脉虚或无力等症状。可采用补气的药物治疗。注意:补气药物多为温性,凡阴虚火旺者不宜用。常用的补气药: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山药、刺五加、白术、莲子、白扁豆、大枣、甘草等。常用的补阳药物:附子、鹿茸、海马、海狗肾、鹿鞭、狗鞭、蛤蚧、巴戟、肉桂、冬虫夏草、九

每天吃黄芪什么功效 补脾益气

黄芪是常用的补气药材,入脾、肺经,对于气虚不足产生的气短、乏力、食欲不振等现象,食用黄芪可以起到良好的补气固表功效,同时身体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自汗、水肿等症状,用黄芪粉泡水能不错的补脾益气的效果。

北芪的功效与作用

北芪又称为黄芪、绵芪,南方人常称该药为“北芪”,这是因为黄芪产于北方的缘故。其药材以根粗长、质绵、折断面粉性及黄白色、味甜者为优。北芪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它的补气作用较强,是常用的补益气血之佳品。北芪除了具补气作用外,还其它功用,因其广泛的用途而被誉为“一药多能”。其应用范围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科,具以下五大功效2.1补脾益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倦怠乏力之症,以及脾虚泄

党参老人能天天吃吗 老人吃党参的好处

党参是常见的补气药材,蜜炙党参润肺益阴、补中益气的功效可增强。党参常与黄芪、白术、茯苓、山药等药材合用,以增强健脾补气的作用,气血两亏者可以搭配熟地、当归等补血药同服。党参健脾益肺的功效,可用于脾胃气虚、食少便溏、食欲不振等症状,常用党参与白术、甘草配伍,补气健脾的作用。脾肺气虚者,可用党参配伍黄芪、当归、生姜、升麻等。党参益气补中、生津养血的作用,常用于脾肺气虚、内热消热等症状。其还能

黄芪粉和茯苓粉一起吃的功效 补脾益气

黄芪是常用的补气药材,入脾、肺经,对于气虚不足引起的气短、乏力、食欲不振等现象,用黄芪打粉服用可以起到一定的补气固表功效,同时身体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自汗、水肿等症状,用黄芪粉泡水喝也能良好的补脾益气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