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它有哪些临床表现
甲型肝炎它有哪些临床表现
1.急性黄疸型
(1)潜伏期
甲型肝炎潜伏期为15~45日,平均持续30天。患者在此期常无自觉症状,但在潜伏期后期,大约感染25天以后,粪便中有大量的HAV排出,潜伏期的患者的传染性最强。
(2)黄疸前期
起病急,急数患者有发热畏寒,体温在38~39℃之间。平均热程3日,少数达5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感或轻度腹泻。少数患者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尿色逐渐加深呈浓茶色。本期持续5~7日。
(3)黄疸期
自觉症状好转,热退后黄疸出现,可见巩膜、皮肤不同程度黄染,肝区痛,肝脏肿大,有压痛和叩痛,部分患者有脾肿大。本期可有短期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肝功能明显异常。持续2~6周。
(4)恢复期
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好转以至消失,肝脾回缩到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IgG介导的免疫系统建立。本期持续2周至4月,平均1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
较黄疸型少见。起病较缓,临床症状较轻,仅表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痛和腹胀等。体征多有肝肿大、有轻压痛和叩痛,脾肿大少见。转氨酶升高。一般在3月内恢复。
3.瘀胆型
旧称毛细胆管性肝炎,现证明其原发病变在肝细胞泌胆机制而不在毛细胆管,故原称病名已不用。主要是急性甲型肝炎引起的肝细胞裂解导致胆汁分泌下降,血液中胆红素水平上升和胆酸浓度增加,引起黄疸和全身皮肤瘙痒。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消化道症状较轻。该病病程较长,黄疸持续2~4个月。
本型为黄疸型的一种特殊表现,临床特点是胃肠道症状较轻,发热时间较长,肝内梗阻性黄疸持续较久(数周至数月),可有腹胀、皮肤瘙痒、一过性大便颜色变浅,尿色深呈浓茶色,肝肿大、有压痛。需与其他肝内、外梗阻性黄疸鉴别。
4.亚临床型
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但肝功能轻度异常。
5.重型肝炎
较少见。成人感染HAV者年龄愈大,重型肝炎发病的比例越高。
6.暴发型甲型肝炎
本型占全部病例的0.1%~0.8%,但病死率甚高,达50%。本型起病甚急,可有发热、食欲不振、恶心、频繁呕吐、极度乏力等明显的消化道及全身中毒症状;黄疸逐渐加深,肝脏进行性缩小,有出血倾向,中毒性鼓肠,肝臭、腹腔积液、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表现,直至出现深度昏迷、抽搐。患者多因脑水肿、脑疝、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衰竭等死亡,病程不超过3周。
甲型肝炎的症状有哪些
甲型肝炎症状1、中国急性肝炎中甲肝的发病率占病毒性肝炎的首位,约占40%~50%。
甲型肝炎症状2、甲肝为自限性疾病,能完全治愈;无慢性化。传染源是患者和亚临床型感染者,主要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
甲型肝炎症状3、甲肝潜伏期(平均30天)。感染HAV后,在潜伏期最后10天的粪便中排出病毒,多数至发病后2周排毒停止。
甲型肝炎症状4、任何年龄均可患本病,但主要为儿童。成人甲肝的临床症状一般较儿童为重。冬春季节常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
甲型肝炎症状5、发病较急,83%左右的患者有发热(大多在38℃-39℃之间),平均发热3天,但也有15%的患者发热超过5天。
甲型肝炎症状6、90%的患者有黄疸,消化道症状较重,ALT升高的幅度大,800IU/L-2000IU/L可占55%。
甲型肝炎症状7、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时,病情可加重甚至可以发生重型肝炎。
甲型肝炎症状8、重型肝炎约占全部甲肝病例的0.2%-0.4%,病死率高。患过甲肝或隐性感染者,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病毒性肝炎传染吗
病毒性肝炎是可以通过人传人的,但是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是不同的,如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它传播途径主要是一个粪-口传播,而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过血液、母婴以及性接触传播。所以,病毒性肝炎是会传染的。
放射性肝炎预防
1、疫苗:肝炎能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目前已经正式使用的肝炎疫苗为甲型肝炎与乙型肝炎的疫苗。
①乙型疫苗在我国已经列入儿童计划免疫的内容之中,注射乙肝疫苗,能使孩子获得对乙型肝炎的免疫力,可以免受乙型肝炎的传染。
②甲型肝炎的疫苗这些年来也在逐步推广中,对预防甲型肝炎有较好的作用。
③丁型肝炎是继乙型肝炎后跟上来的肝炎,所以预防了乙型肝炎便也就预防了丁型肝炎。
2、戒酒:戒酒是保肝的一大重要因素。
3、限脂:可以通过控制饮食预防,如控制含糖类食品的摄入。另外还可以通过运动来消耗掉体内多余的脂肪。已经患了脂肪肝的人,如果能控制饮食、坚持体育锻炼,就能消耗体内热量,控制体重增长,而肥胖减轻之后,肝脏中的脂肪也会随之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无需药物治疗。
4、清洁:由于甲型肝炎与戊型肝炎是经消化道传染的,所以预防的方法主要是: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
得过甲肝还会再感染吗
得过一次甲型肝炎的人,一般不会再得甲型肝炎。人类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会产生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包括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lgM)、免疫球蛋白Aa(IgA)抗体等。其中IgG抗体可保持终身,是保护性抗体,具有免疫作用。再感染甲型肝炎病毒时,甲型肝炎抗体滴度会逐渐升高,至少5~7年内保持有牢固的免疫力;如果再度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可以重新激发免疫反应,使已经下降的抗体滴度再度上升,从而使感染者获得稳定而持久的保护性抗体,甚至终身。
但人体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后,只能获得甲型肝炎病毒的特异性抗体,这种抗体只能对再感染甲型肝炎病毒有免疫作用,而对其它类型肝炎,例如乙型、丙型、戊型肝炎均无作用。所以得过甲型肝炎的患者仍有可能得其它类型的肝炎。
妊娠合并肝炎的原因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主要以妊娠合并甲型病毒性肝炎以及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最为常见。
妊娠合并甲型肝炎主要以粪-口途径传播,冬春季节常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是甲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患过甲型肝炎或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的人可以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妊娠合并甲型肝炎不能通过胎盘传播,孕期不用人工流产或引产,但是妊娠晚期患病,在分娩过程母体血液受粪便污染可使新生儿感染。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种疾病。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医源性传播,忽视乙肝病毒,导致随着病毒的增加使乙肝病毒携带者转化为乙肝;长期过度劳累,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引起乙肝病毒。妊娠合并乙型肝炎可宫内传播,产时可通过母血、羊水、阴道分泌物或母血进入胎儿体内感染,接触母乳及母体唾液感染。
甲肝抗体检测结果
阴性:
正常:ELISA法
(1)甲型肝炎抗体免疫球蛋白M(抗-HAVIgM):阴性
(2)甲型肝炎抗体免疫球蛋白G(抗-HAVIgG):阴性
阳性:
阳性。
(1)抗-HAVIgM健康搜索:健康搜索在转氨酶(ALT)升高前或黄疸前一周可呈阳性健康搜索,黄疸期或转氨酶
高峰期滴度最高扁鹊网。随后缓慢下降健康搜索,可持续2~3个月剸:病后3~6个月消失再感染时呈回忆性免疫反应,无抗-HAVIgM扁鹊网。病后近期复发仍可呈阳性。抗-HAVIgM是急性甲型肝炎感染的标志,其检测方法是临床上诊断早期甲型肝炎的一种可靠方法
(2)抗-HAVIgG:在病后1个月开始升高剸3~4个月达高峰扁鹊网,以后逐渐下降剸,1年后仍保持较高水平,持续数年至10年。病后剸的牢固免疫可持久存在健康搜索.甲型肝炎剸不转变成慢性扁鹊网,无慢性携带状态,患甲型肝炎孕妇不传染给胎儿.
小儿肝炎的病因
不同类型肝炎病毒所致,病原体主要侵犯肝脏引起病变。
“传染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根据病原体类型,目前可分为甲型、乙型,以及非甲非乙型肝炎。学龄期儿童发病较多,小儿较少,以夏秋季的发病率为较高。甲型肝炎潜伏期较短,约14—40天,病人的隔离期自发病日起,不应少于30天。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炎病人体液及病毒携带者的粪便里,通过污染手、饮水、食物或食具而经口传染;乙型肝炎的潜伏期较长,可在60—160天,相应地,乙型肝炎病人的隔离期也应比甲型肝炎更长。乙型肝炎病毒除存在于病人的分泌物如唾液、精子等中,还存在于病毒携带者的组织、血液中。
因此,在传播途径上,除了经口传播外,还可通过输血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而引起感染。肝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乏力、肝肿大、肝区胀痛、黄疸、营养不良等。通常可分为急性肝炎、亚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重症肝炎四大类型。
妊娠合并肝炎要怎么办
妊娠合并肝炎是妊娠期常见疾病之一,其中以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危害较大。病毒性肝炎是妊娠妇女肝病和黄疸的最常见原因,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庚型和输血传播型肝炎7个类型。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主要以妊娠合并甲型病毒性肝炎以及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最为常见。
妊娠合并甲型肝炎主要以粪-口途径传播,冬春季节常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是甲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患过甲型肝炎或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的人可以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妊娠合并甲型肝炎不能通过胎盘传播,孕期不用人工流产或引产,但是妊娠晚期患病,在分娩过程母体血液受粪便污染可使新生儿感染。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种疾病。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医源性传播,忽视乙肝病毒,导致随着病毒的增加使乙肝病毒携带者转化为乙肝;长期过度劳累,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引起乙肝病毒。妊娠合并乙型肝炎可宫内传播,产时可通过母血、羊水、阴道分泌物或母血进入胎儿体内感染,接触母乳及母体唾液感染。
什么年龄患甲肝易致死
凡是未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均是易感者。但由于甲肝病毒感染与社会经济状况及个人卫生习惯密切相关,故在我国,15岁以下的儿童及青少年最容易患甲型肝炎,因为病后获得了持久的免疫力,至成年时,患甲型肝炎者减少,老年人更少。
甲型肝炎一般来说预后很好,较易恢复,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在托儿所和幼儿园中,感染甲型肝炎的儿童出现临床症状者不多,发生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等症者更少。临床黄疸症状及病死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儿童低于青壮年,更低于老年人。
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甲型肝炎少数病例虽可发生临床、生化指征的迁延复发,病理检查的慢性化,但不会成为慢性肝病。唯6个月以内的幼婴发生甲型肝炎者病情较重,死亡率明显高于年长儿。
甲肝的常用药有哪些
治甲型肝炎需要吃什么药?由于甲型肝炎不但给患者自身带来极大的危害,而且会传染给家人及接触过的人。甲型肝炎患者一般可以通过药物来进行控制,由于有些患者害怕这种疾病,甚至出现拼命吃药的状况。这样会使自己更加依赖药物,这对疾病的治疗和患者的身体健康都是不利的,甲型肝炎治疗切忌过度依赖药物。
甲型肝炎为自限性疾病,不需要使用过多的药物,没有必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是休息和支持疗法。避免饮酒、劳累以及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多食容易消化、富于营养的食物和新鲜蔬菜、水果等;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者,可给予多酶片、胃复安等对症治疗;不能进食者,静脉输液,供给足够的葡萄糖、盐、维生素C及维生素B族等,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可给予多酶片、胃复安等对症治疗;中药制剂治疗甲型肝炎效果明显,如口服复方双花颗粒剂,静脉点滴复方茵陈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口服中药汤剂效果也不错,如蒲公英、夏枯草、板蓝根、金银花等。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急性甲型肝炎发病早期常有怕冷、发热、肌肉酸痛、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甚至腹泻等症状,容易误诊为感冒或急性胃肠炎。因此,患者如果出现尿色深黄,甚至如红茶,眼睛、皮肤逐渐发黄,并逐渐加深,就应该立即到医院进行诊断,积极进行甲型肝炎治疗。
相信按照甲型肝炎治疗原则坚持治疗,一定能战胜甲型肝炎,感染过甲型肝炎后,甲型肝炎抗体滴度会逐渐升高,所以得过一次甲型肝炎的人,一般不会再得甲型肝炎,至少5~7年内保持有牢固的免疫力;如果再度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可以激发反应,使已经下降的抗体滴度再度上升,从而使感染者获得稳定而持久的保护性抗体,使免疫力长久保持,甚至终身。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甲型肝炎治疗的时候不能过度依赖药物,而且为大家介绍了甲型肝炎患者的注意事项,希望以上的介绍对于甲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有帮助,祝大家早日康复,身体健康。
一般丙肝分几种
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C,HC),简称丙型肝炎或丙肝(HC),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通过血液传播途径,少数通过密切接触传播途径所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急性丙型肝炎虽然有部分患者可以自愈,但对所有的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给予积极治疗,因为急性期的疗效好。其治疗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休息、降酶、保肝、抗病毒及其他对症治疗,其中最主要的治疗当属抗病毒治疗。
疾病分类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按病原学分类,目前已确定的有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通过实验诊断排除上述类型肝炎着称为非甲—戊型肝炎。最近发现的庚型肝炎病毒和输血传播病毒是否引起肝炎未有定论。甲型和戊型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甲型和戊型多表现为急性感染;乙型、丙型、丁性大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目前对病毒性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甲型和乙型可通过疫苗预防,丙型、丁型尚无疫苗。
甲肝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年龄因素(15%):
甲型肝炎在流行地区多见于6个月龄后幼儿,随着年龄增长,易感性逐渐下降,所以甲型肝炎在成人中较少见。有报道甲型肝炎亦可通过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国外医学流传分册1994),尚待进一步研究。
环境因素(70%):
甲型肝炎以粪口途径为主要传播途径,粪口传播的方式是多样的,一般情况下,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因此在集体单位如托幼机构,学校和部队中甲型肝炎发病率高。
易感性与免疫力(10%):
人群未注射甲肝疫苗者对HAV普遍易感,患过甲型肝炎或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的人可以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饮食因素(5%):
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是甲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