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遗尿症的儿童会有什么表现
患有遗尿症的儿童会有什么表现
1.昼夜尿频型
夜尿次数多,经常>1次,伴有白天尿频。
2.觉醒障碍型
觉醒障碍突出,白天无尿频。
3.夜间多尿型
夜间尿量多,但是尿床的次数不多,白天无尿频。
4.混合型
①昼夜尿频+觉醒障碍。②昼夜尿频+夜间多尿。③觉醒障碍+夜间多尿。
当孩子经常出现以上症状的时候,就需要家长朋友引起重视了,带孩子咨询一下医生,进行专业的治疗,另外,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病训斥孩子,是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要给予孩子安慰与心理上的治疗,帮助孩子及时的走出遗尿症。
功能性遗尿症的诊断
功能性遗尿症指5岁以后仍不能自主控制排尿,因而或白天尿在裤子上,而又无明显器质因。
功能性遗尿症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遗传因素:遗尿症儿童常有家族史,约70%患儿的一级亲属中有遗尿的历史,可能与控制遗尿的神经机制成熟推迟有关。(2)强烈的精神刺激:各种精神的或躯体的严重问题均可造成强烈的不良刺激,如父母离异或死亡,与母亲突然分离,入托入所,搬迁,意外事故或生病住院等,均可使处在学习控制排尿的关键时期(3~4岁)的儿童这一功能受到破坏而造成遗尿。(3)心理障碍:遗尿儿常有较多的行为和情绪问题,如情绪、、抽动症、好发脾气、咬指甲等。
遗尿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遗尿指从小到大一直尿床,继发性遗尿指5岁以前有一段时间已不尿床(至少6个月),5岁以后又再次出现尿床。原发性遗尿占大多数,约75%~80%。遗尿以夜间遗尿最常见,约占80%。随着年龄增加,遗尿症状逐渐减少。
遗尿症诊断按ICD-10标准诊断依据为:(1)年龄在5岁或5岁以上(或智龄4岁以上);(2)5岁儿童每月至少2次遗尿,6岁以上儿童每月至少1次遗尿;(3)排除有明显原因引起的遗尿。在诊断功能性遗尿时,必须删除各种躯体疾病,如泌尿系统感染和畸型(、尿道口狭窄,尿道下裂),隐性脊柱裂、神经系统疾病(如症、外伤、肿瘤、)、、精神发育迟滞等。
遗尿症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通过与家长和患儿分别交谈,使患儿建立信心,摒弃耻笑、嫌弃、责骂或体罚患儿的不良方法)、膀胱排尿功能训练、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和中医治疗。
遗尿症的日常护理
遗尿症日常护理疗法
1、更换尿湿的被褥和衣裤。睡觉的被褥要干净、暖和,尿湿之后及时更换,不要让遗尿症儿童睡在潮湿的被褥里,潮湿被褥会使孩子更易尿床。
2、建立合理生活制度。使遗尿症儿童的生活、饮食起居建立起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最好能坚持睡午觉,以免夜间睡得太熟,不易被妈咪唤醒。
3、临睡前不宜过分兴奋。养成按时睡眠,睡前不可逗遗尿症儿童,不可让遗尿症儿童兴奋,不可进行剧烈活动,也不可看惊险的影视片,以免使遗尿症儿童过度兴奋。
4、临上床前把小便排干净。养成每天睡前排干净尿的习惯,使膀胱里的尿液排空。有条件的家庭,尽可能在临睡之前给孩子洗个澡,使其能舒适入睡,减少尿床的产生。
5、调整饮食。遗尿症治疗需注意,遗尿症患者每天下午4点后,要少饮水,晚饭最好少吃流质,宜偏咸偏干些,临睡前不要喝水(夏天除外),也不宜吃西瓜、桔子、生梨等水果及牛奶,以减少夜里膀胱的贮尿量。
6、不要伤遗尿症儿童自尊心。遗尿可使遗尿症儿童害羞、焦虑、恐惧及畏缩,妈咪不可不顾及他们的自尊心,采用打骂、威胁等惩罚的手段。这样,只会使遗尿症儿童感到更加委屈和忧郁,更加重心理负担。遗尿症状不会减轻,反会加重。遗尿症者只能在安慰、鼓励情况下进行治疗,这一点甚为重要,是治疗成败的先决条件。
小儿遗尿的诊断方法
据报道,原发性遗尿占大多数,其中尤以夜间遗尿最常见,以男孩多见,夜间遗尿者约有半数每晚尿床,甚至每晚遗尿2~3次,白天过度活动、兴奋、疲劳或躯体疾病后往往遗尿次数增多,日间遗尿较少见。小儿遗尿患儿常常伴夜惊、梦游、多动或其他行为障碍。
1.患儿和家庭的评估:在评估的过程中,取得患儿和家庭的信任,这是遗尿症治疗的一个前提。
2.病史:应当详细地采集病史,包括遗尿开始发生的时间,发生的频度,是白天遗尿还是夜间遗尿,是原发性的还是继发性的以及尿量的多少。如是夜间遗尿,每晚遗尿的次数等。家长携患儿就诊的理由及何时开始就诊等。
病史中需了解有关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例如患儿对遗尿的感觉如何;家庭中,父母及患儿,谁对此最为烦恼;父母是否因遗尿而惩罚患儿;患儿是否要求治疗,家庭中最近或经常有无情绪冲突;遗尿对儿童生活有无影响;患儿是否因为遗尿而不能参加集体活动如夏令营、春游等;父母对遗尿的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患儿的要求是否合理。
病史中还要包括家族史及以往治疗的情况。父母或近亲是否有遗尿史,如有,何时消失;以前治疗的日期,持续的时间及疗效;治疗方法包括服药或其他措施。此外,还应询问患儿每天清醒时排尿的次数,有无尿急、尿流细等现象,以排除泌尿系统的器质性病变。还应了解患儿的大便情况,有无便秘或遗粪情况;在睡眠方面,要了解患儿在睡眠中是否易被唤醒。其他如食物过敏与遗尿的关系也需要考虑。
3.体格检查:体格检查的重点是腹部的触诊、生殖器的检查,以及神经系统的检查,另外应观察脊柱下端外观有无小凹及皮肤异常。如病史中有排尿时的异常,还需观察儿童排尿情况。大多数遗尿症儿童在体格检查中无异常发现。
4.实验室检查:应进行尿常规或尿培养检查以排除尿路感染、慢性肾脏疾病等。尿比重测定排除因血管加压素缺乏所致的遗尿。大多数遗尿症儿童的病因并不复杂,但也有少数病例需要作详细的检查。遗尿症的实验室检查流程。
如何区分遗尿症的轻重程度
在许多家长的眼里,孩子夜间遗尿好象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们更会说:“孩子他爸爸小时侯不也尿床吗?十几岁自己就好了,根本不用上医院!”。由于这些根深蒂固的旧观念,中国至少有上千万遗尿症的儿童得不到及时的有效的治疗。
事实上,遗尿症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成长的疾病,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所产生的种种不利影响早已被国际上大量的科学研究所证实。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早已不再局限于“无躯体疾病”的概念,健康更是指一个人体格上、心理上、社会适应上的功能健全。种种证据表明,遗尿症不仅可造成儿童卫生习惯差,易受凉感冒,更为严重的是对儿童智能发育、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皆有极大的负面影响。临床上显而易见的是遗尿症患儿普遍存在情绪、行为、个性问题,或表现为内向自卑、胆怯退缩,或表现为自暴自弃、攻击性强。往往,遗尿症存在的时间愈久,问题愈发严重。
遗尿症俗称尿床,通常指小儿在熟睡时不自主地排尿。一般至4岁时仅20%有遗尿,10岁时5%有遗尿,有少数患者遗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没有明显尿路或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原发性遗尿,约占70%~80%。继发于下尿路梗阻(如尿道瓣膜)、膀胱炎、神经原性膀胱(神经病变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等疾患者称为继发性遗尿。
虽然有一些遗尿症患儿随年龄增长,遗尿逐渐消失,但这种自发缓解率每年还不到15%,其中会有一些儿童遗尿持续到成年。如果孩子的遗尿一直发展下去,即使某天遗尿达到了自行缓解,而多年来此症对孩子造成的智能和心理损害已经是无法挽回了,从这一点看,及时让孩子的遗尿症得到有效的治疗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情。
遗尿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遗传因素
遗尿症儿童常有家族史,单卵双胎的孪生儿共同发病的概率高于双卵双胎者,双亲有遗尿症者,在后代中发现有遗尿症者达77%;父母中1人有遗尿症者,子女患遗尿症为44%。然而,仅仅白天有遗尿症的儿童似乎与遗传无关,而那些白天和黑夜均有遗尿的儿童,有明显的男性家族遗传史。Shaffer等(1984)发现阳性家族史在原发性遗尿和继发性遗尿中都很常见,说明遗传因素起一定的作用。最近丹麦的一些研究证实遗尿的显性基因是在第13号染色体上,这一发现为遗尿症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2.早产
遗尿症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早产是儿童日间遗尿最显著的一个高危因素。这些早产儿除了有遗尿之外,还往往伴随其他的问题,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有学者提示这可能是轻微神经损伤的缘故。
3.不能从睡眠中觉醒
遗尿儿童的父母常常报道他们的子女有睡眠过深和难以唤醒的现象。实际上夜间遗尿与睡眠深度无关,遗尿可以发生在睡眠任何阶段中,其主要问题是当膀胱充盈时,患儿不能从睡眠中觉醒。临床上根据患儿夜间是否自己醒来去厕所排尿、是否要他人唤醒还是自己醒来。
4.心理和社会因素
强烈的应激因素如幼儿时期的不良遭遇(父母离异、死亡、儿童与父母突然分离、因病住院或意外事故)、初入学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等均可导致儿童在控制排尿的关键时期因心理紧张而遗尿。遗尿症儿童也常有较多的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如多动、抽动、不合群、害羞、脾气古怪等,据报道,遗尿症儿童中约10%有注意缺陷障碍,男孩多于女孩。
5.膀胱容量小
遗尿症儿童的膀胱容量较无遗尿的同龄儿童小。正常儿童的每次尿量约10ml/kg,而遗尿症的小儿其尿量达不到应有的膀胱的容量。一般来说,这些儿童的平均每次尿量小于10ml/kg,白天排尿频繁(>7次),有尿急现象,晚上遗尿次数可以不止1次,尿量可或多或少。
6.便秘
遗尿症儿童常有便秘的问题,特别多见的是日间遗尿的儿童,这是因为便秘时,直肠壶腹部的粪块强烈地刺激感觉神经,影响大脑对膀胱的充盈的感知而造成遗尿。
7.血管加压素的缺乏
血管加压素在夜间升高,使儿童在睡眠中尿量减少。有一些仅夜间遗尿的儿童因为血管加压素缺乏正常的昼夜分泌节律,致使夜间尿量增多,超过膀胱的容量,造成遗尿。患儿常在入眠后不久即遗尿,一般在夜眠最初1/3的时间发生遗尿,且尿渍大,如家长唤醒患儿排尿,则可无遗尿现象。
小孩尿床是什么原因 家族遗传
在遗尿症儿童中有少部分有家族遗传史。父母中有一人有遗尿史,儿童发生遗传性尿床的概率为44%,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男孩中。
孩子为什么尿床
1、膀胱功能不良:膀胱功能不良是原发性遗尿症又一不可忽视的重要病因,在难治性遗尿症患者中,这一因素的影响尤其突出。研究发现86%的原发性遗尿症患儿存在不同类型的膀胱功能不良。
2、心理学因素及发育延迟:原发性遗尿症属于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其发生发展必然受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尽管某些精神疾病如精神发育迟滞、焦虑症导致的是继发性遗尿,但在原发性遗尿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学因素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3、睡眠觉醒障碍:大部分患儿夜间睡眠过深,难以唤醒。这种觉醒反应是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完善的,遗尿症是这种发育过程的延迟或障碍所致。临床观察发现,这部分孩子体格发育较正常儿童延迟。
4、遗传因素:至今遗尿症的病因仍不十分明确,近年的研究认为是多病因所致。许多遗尿症儿童的父亲或母亲乃至近亲亦有遗尿症患病史。调查显示,53%的原发性遗尿症儿童有家族史,这些资料均提示遗尿症与遗传相关。
根据病症表现和病理机制的不同,临床将遗尿症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昼夜尿频型:夜尿次数多,经常>1次,伴有白天尿频。病理机制是膀胱排尿机能调节障碍。
(2)觉醒障碍型:觉醒障碍突出,白天无尿频。病理机制是神经传导功能调节障碍。
(3)夜间多尿型:夜间尿量多,但是尿床的次数不多,白天无尿频。病理机制是夜间抗利尿素分泌功能调节障碍。
(4)混合型:①昼夜尿频+觉醒障碍,②昼夜尿频+夜间多尿,③觉醒障碍+夜间多尿
遗尿症的孩子会有多自卑
对于患有原发性夜间遗尿症的儿童,他们的标准化自尊等级量表评分往往比没有遗尿症的儿童低10%,或者表现出悲伤、焦虑、社交恐惧和忧虑等类似自尊心低的症状,但也并非总是如此。
8至9岁的遗尿儿童与10至12岁年龄较大的儿童相比,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就小一些。
成功治疗原发性夜间遗尿症能够提高自尊评分,自尊还有可能恢复正常。
数据汇总
共有4项病例对照研究和3项队列研究有关夜间遗尿症对儿童和青少年产生的影响,对7项研究的系统性综述发现,在标准化问卷调查中,尿床“通常”但并非“总是”与自尊评分低有关(或是与自尊低相类似的其他症状的评分)。1 这些研究以不同的方式定义自尊,并且用各种各样的调查问卷来估量自尊,因此不可能进行直接比较。
综述中第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年龄较大的(10-12岁)儿童和遗尿女童自尊评分低于年龄较小的(8-9岁)儿童和男童。第二项病例对照研究报道称,通过使用3项评估工具,发现遗尿儿童仅在1项评估中显示自尊评分较低。
第三项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了遗尿儿童的自尊评分与哮喘和心脏疾病患儿的评分,结果发现遗尿与自尊低有关。最后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指出,患有遗尿症的青少年更有可能遭受“愤怒的痛苦”。
系统综述中第一项队列研究发现,遗尿症儿童出现悲伤、焦虑和社交恐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没有遗尿症的儿童,并且这些儿童中有65%对自己患有遗尿症感到“不开心”。
在第二项队列研究中,患有较为严重遗尿症的儿童和女童的自尊评分明显低于轻微遗尿症儿童或男童(未提供实际分数和一些统计数据),虽然在研究者使用的第二个标准化量表中没有重复出现这些结果。
第三项队列研究报道称,大约800名遗尿症患儿中有37%的儿童在4点李克特量表中评价遗尿症“真的很艰难”。
孩子长大尿床很可能是有隐性脊柱裂
一、脊柱畸形的病因
二、脊柱畸形的症状
三、脊柱畸形的治疗
立马就要上小学了,可孩子晚上还是尿床,妈十分焦虑,带孩子来看医生,血、尿陈规检察正常,泌尿系统B超检察无阳性发现,后做X线腰骶部正位片时发现有隐性脊柱裂,隐性脊柱裂正是小儿遗尿病因之一,是脊柱变形的一种。实在像这样的例子现实生活中是有不少的,甚至有些人长大到十几岁也有尿床这样的情况出现,这说明是真的有疾病了,妈妈应该及时带小孩子到医院就诊治疗。
一般正常婴儿“反射性排尿”,两到三岁以后能“有意排尿”,四岁以后仍然任意排尿则称“遗尿症”。小儿遗尿症与精神因素、卫生习惯、局部炎症、蛲虫症、环境因素、肾脏及尿道器质性疾病及骶神经功能有关。有调查资料表示,儿童遗尿症中有30~40可发现隐性脊柱裂。隐性脊柱裂是脊柱先天畸形中常见的一种,一般只有脊柱管缺损,脊髓本身正常,因此没有神经系统症状,也不影响健康。由于骨骼缺损大都在腰骶部,多无明显临床症状,由于马尾神经受损而使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表现有夜间遗尿、尿频等。所以有遗尿症儿童排除其他因素后有必要做骶部X线摄片,或许能找到病因所在。目前对隐性脊柱裂所致的遗尿症尚无一定有效的治疗方法,必要时可能作手术治疗,效果较好。部分随年龄增长、马尾升高而遗尿症有自愈倾向。孩子四岁以后还尿床,妈妈需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察,很有可能是患了隐性脊柱裂。
遗尿症的日常护理
遗尿症即我们平日所说的尿床,主要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入睡后还不能控制排尿的一种疾病。遗尿症的病因十分复杂,其中90%以上属于原发性遗尿症,仅不到10%的患者为继发性遗尿症。下面让我们一起听听我院专家对遗尿症的病因的解答。
遗尿症日常护理疗法
1、更换尿湿的被褥和衣裤。睡觉的被褥要干净、暖和,尿湿之后及时更换,不要让遗尿症儿童睡在潮湿的被褥里,潮湿被褥会使孩子更易尿床。
2、建立合理生活制度。使遗尿症儿童的生活、饮食起居建立起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最好能坚持睡午觉,以免夜间睡得太熟,不易被妈咪唤醒。
3、临睡前不宜过分兴奋。养成按时睡眠,睡前不可逗遗尿症儿童,不可让遗尿症儿童兴奋,不可进行剧烈活动,也不可看惊险的影视片,以免使遗尿症儿童过度兴奋。
4、临上床前把小便排干净。养成每天睡前排干净尿的习惯,使膀胱里的尿液排空。有条件的家庭,尽可能在临睡之前给孩子洗个澡,使其能舒适入睡,减少尿床的产生。
5、调整饮食。遗尿症治疗需注意,遗尿症患者每天下午4点后,要少饮水,晚饭最好少吃流质,宜偏咸偏干些,临睡前不要喝水(夏天除外),也不宜吃西瓜、桔子、生梨等水果及牛奶,以减少夜里膀胱的贮尿量。
6、不要伤遗尿症儿童自尊心。遗尿可使遗尿症儿童害羞、焦虑、恐惧及畏缩,妈咪不可不顾及他们的自尊心,采用打骂、威胁等惩罚的手段。这样,只会使遗尿症儿童感到更加委屈和忧郁,更加重心理负担。遗尿症状不会减轻,反会加重。遗尿症者只能在安慰、鼓励情况下进行治疗,这一点甚为重要,是治疗成败的先决条件。
小儿遗尿的检查
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的重点是腹部的触诊,生殖器的检查,以及神经系统的检查,另外应观察脊柱下端外观有无小凹及皮肤异常,如病史中有排尿时的异常,还需观察儿童排尿情况,大多数遗尿症儿童在体格检查中无异常发现。
实验室检查
应进行尿常规或尿培养检查以排除尿路感染,慢性肾脏疾病等,尿比重测定排除因血管加压素缺乏所致的遗尿,大多数遗尿症儿童的病因并不复杂,但也有少数病例需要作详细的检查,遗尿症的实验室检查流程。
尿床症的日常护理
1、更换尿湿的被褥和衣裤。睡觉的被褥要干净、暖和,尿湿之后及时更换,不要让遗尿症儿童睡在潮湿的被褥里,潮湿被褥会使孩子更易尿床。
2、建立合理生活制度。使遗尿症儿童的生活、饮食起居建立起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最好能坚持睡午觉,以免夜间睡得太熟,不易被妈咪唤醒。
3、临睡前不宜过分兴奋。养成按时睡眠,睡前不可逗遗尿症儿童,不可让遗尿症儿童兴奋,不可进行剧烈活动,也不可看惊险的影视片,以免使遗尿症儿童过度兴奋。
4、临上床前把小便排干净。养成每天睡前排干净尿的习惯,使膀胱里的尿液排空。有条件的家庭,尽可能在临睡之前给孩子洗个澡,使其能舒适入睡,减少尿床的产生。
5、调整饮食。遗尿症治疗需注意,遗尿症患者每天下午4点后,要少饮水,晚饭最好少吃流质,宜偏咸偏干些,临睡前不要喝水(夏天除外),也不宜吃西瓜、桔子、生梨等水果及牛奶,以减少夜里膀胱的贮尿量。
6、不要伤遗尿症儿童自尊心。遗尿可使遗尿症儿童害羞、焦虑、恐惧及畏缩,妈咪不可不顾及他们的自尊心,采用打骂、威胁等惩罚的手段。这样,只会使遗尿症儿童感到更加委屈和忧郁,更加重心理负担。遗尿症状不会减轻,反会加重。遗尿症者只能在安慰、鼓励情况下进行治疗,这一点甚为重要,是治疗成败的先决条件。
儿童尿床与肾病有关吗
引起儿童尿床的因素很多,如果排除遗传因素(父母一方患遗尿症,儿童中就有1/2的可能性尿床),继发性遗尿多涉及肾内科、内分泌、泌尿科、神经、心理等多方面的器质性疾病,许多疾病会在一定时期内表现为夜间遗尿,比如肾炎、糖尿病、尿崩症、肾功能不全、肾小管疾病等肾病。
幼儿时期,由于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小儿在1——3岁阶段会发生夜间尿床现象。但是,有部分儿童在年龄稍大(约5岁以后)依然可能发生尿床情况。这些儿童尿床可以表现为间段或持续性的尿床现象,遇到此种情况,部分有遗传因素的遗尿症儿童通常在父母终止尿床的年龄可以自发痊愈。继发性遗尿症常因存在潜在疾病未能及时就诊而延误治疗,多数患儿经过治疗后尿床情况明显改善。
所以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尿床是一种常见现象就掉以轻心,首先要检查儿童的肾脏器官有没有什么病变,然后再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小儿遗尿的自我诊断
小儿遗尿诊断一、患儿和家庭的评估。在评估的过程中,取得患儿和家庭的信任,这是遗尿症治疗的一个前提。
小儿遗尿诊断二、病史。史中还要包括家族史及以往治疗的情况。父母或近亲是否有遗尿史,应当详细地采集病史,包括遗尿开始发生的时间,发生的频度,是白天遗尿还是夜间遗尿,是原发性的还是继发性的以及尿量的多少。如是夜间遗尿,每晚遗尿的次数等。家长携患儿就诊的理由及何时开始就诊等。在睡眠方面,要了解患儿在睡眠中是否易被唤醒。其他如食物过敏与遗尿的关系也需要考虑。
小儿遗尿诊断三、体格检查。大多数遗尿症儿童在体格检查中无异常发现。体格检查的重点是腹部的触诊、生殖器的检查,以及神经系统的检查,另外应观察脊柱下端外观有无小凹及皮肤异常。如病史中有排尿时的异常,还需观察儿童排尿情况。
小儿遗尿诊断四、诊断标准。诊断依据为:
1、儿童年龄与智龄至少5岁。
2、不自主地或有意尿床或尿湿裤子,7岁以下每月至少2次,7岁以上每月至少1次。
3、不是癫痫发作或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遗尿,也不是泌尿道结构异常或任何其他非精神科疾病的直接后果。
4、不存在符合ICD-10类别标准的任何其他精神障碍的证据,如精神发育迟滞、焦虑症、抑郁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