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退烧小妙招 39度多烧一晚上有事吗
儿童退烧小妙招 39度多烧一晚上有事吗
因人而异
单纯的从测量体温来看,发烧39度以上属于高热或超高热症状表现,但人体体温的升高程度并不是判断病情轻重的唯一标准,而且发烧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还是人体自我保护机制、对抗感染病毒的一种症状,一般来说如果患者39度多烧一晚上,但其精神状态感觉良好,那基本无大碍,可在家观察,采用上述物理退烧方法予以恢复。
但若是患者39度多烧一晚上,还伴有面色暗淡、发黄、发青、发紫,眼神发呆,头痛,精神状态不佳,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的,说明病情较为严重,此时应到医院查明发烧的具体病因,并根据诊断结果做出相应治疗,切勿拖延,以免危及生命安全。
儿童发烧 宝宝退烧个妙招
当孩子体温已经超过39℃属于高度发热时,通常情况下选择西药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是布洛芬类退烧药和扑热息痛类退烧药,这两类药物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但必须明确一点是,爸妈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尤其是注意用药的剂量,并且要将宝宝及时送院治疗。
小孩发烧39度怎么办?
使用退热贴。发热时使用退热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对于病情并不是十分严重的患者来说,使用退热贴可以让发热得到有效的控制。
退热药快速退热。虽然使用退热药可以解决发热问题,但我们并不能盲目的去使用。特别是对于一些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使用退热药应该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
酒精拭擦。发烧39度以上可以说是高烧了,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酒精拭擦小孩的四肢、腋下以及背部等部位可以起到很好的退热效果。
减少衣物或被子。小孩发烧39度时,需要散发热量才能够快速退热。因此,必要时应该减少穿着衣物或者被子。如果发现小孩有出汗现象,应该及时为孩子擦去汗水。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小孩发烧时,应该注意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这要更有利于病情的好转。一般情况下可以维持室内气温到25度最为适宜。
冷水袋作枕头。39度发烧时,可以使用冷水袋作为枕头,这样可以有效地带走一部分的热量。使用冷水袋作枕头对于小孩加速退热起到很大的帮助。
温水擦身也能帮助退热。用温水毛巾拭擦孩子的四肢、脖子以及背部,可以让毛孔变大加速热量的流失。此外,皮肤表面的水分蒸发也会带走一部分的热量。
本文详细介绍看数种可以起到很好的退烧效果的小妙招。作为一名发烧达到39度的宝宝的妈妈,你最好是认真参考一下本文的内容,学会这些退烧的小妙招,这样就可以在宝宝发烧的时候选择恰当的方法来应对宝宝的发烧39度哦。
宝宝发烧39度小妙招
宝宝发烧39度建议应该立刻就医,如果不能马上去医院,则需要观察宝宝发烧的状况,有没有出现其他异常反应等。家长可以先在家里先做一些物理降温,但是建议不要自行服药以免加重病情。物理降温的方法有:
1、温水擦浴 用毛巾蘸上温水在颈部、腋窝、大腿根部擦拭5~10分钟,亦可用退热帖,贴在宝宝的前额部以帮助散热降温。
2、脱掉过多的衣服 如果宝宝四肢及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热,可以少穿点衣物。
3、补充水分 宝宝在高热时,身体会蒸发比平时更多的水分,家长要及时的给宝宝补充水分,多喝水也可以帮助退热。
儿童退烧小妙招有哪些
发烧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一般建议患儿体温不超过38.5°C,不宜服用退烧药物,应选择物理降温方法,如冰敷、退热贴等,发烧38.5°C以上才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烧药,以下简易、有效、安全的物理降温方法以供学习参考:
1、绑腿湿敷
温毛巾以舒适温度不惊扰孩子为原则,借由毛巾的冷却过程,缓缓带走身体的高温,此方法方便有效,具体做法为:将两条毛巾以接近身体温度的温水浸湿,之后稍微拧干、摊开,再将毛巾逐一缠绕在孩童的小腿上,待二十分钟后解开,接着以干毛巾擦干即可。
2、全身温水擦浴或泡澡
此方法也是给儿童降温退烧的常用方法之一,具体做法为:将宝宝的衣物解开,用37℃左右的温水泡澡或毛巾搓揉全身,这样可以让宝宝的皮肤血管扩张,将体内的热气散出,另外水气由体表蒸发时,也会吸收体热,能达到很好的退烧目的,通常每次泡澡约10—15分钟,大概每4—6小时进行一次,擦浴后过半小时需测量体温观察。
3、贴退热贴
退热贴的主要成分为:高分子凝胶、纯化水、甘油等,其使用原理是通过凝胶中水份汽化将体内的过多热量挥发出去,从而达到降低体温的效果,这种退热降温的操作方法适用于三月龄以上人群,不仅能让儿童健康安全的降温,还不破坏儿童体内的免疫功能系统反应,是目前安全无毒副作用的物理降温用品,可常备家中以防不时之需。
4、推拿按摩
小儿推拿按摩的降温退烧手法,也是非常管用、安全无副作用的退烧方法,但此方法需要家长有耐性学习,适用于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家庭使用,具体操作方法为:
(1)一窝风500次
位置: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中。
操作:顺时针旋揉被操作者左手手背腕横纹中点处。
功效:解表散寒兼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2)推三关300次
位置:前臂挠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操作:沿前臂前侧,由腕横纹直推至肘部,单向推不来回。
功效:能培补肺气,发汗解表。
(3)揉外劳宫500次
位置: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间,指掌关节后0.5寸凹陷中。
操作:顺时针旋揉被操作者左手,掌背中央中指和无名指掌骨中间。
功效:温中散寒,发汗解表,将气血往内调配。
(4)清天河水500次
位置:位于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池)成一直线。
操作:操作者用一只手握住被操作者手掌,将掌心向上,拿住内劳宫穴后,再用另一只手食指和中指并拢,由腕横纹直推至肘横纹。
功效:清热解表。
5、多喝水
患儿发烧,通过多喝水可有助于人体发汗,促进新陈代谢,加快体内毒素排出,也是降温退烧常使用的方法之一,而且多喝水还有助于预防孩子因发烧出现的脱水症状。
小孩发烧多少度吃退烧药
儿童发烧38.5°C以上才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烧药。儿童成长过程,发烧是频率比较高的疾病之一。小儿发热体温37.5℃~38℃为低热,38℃~39℃为中热,39℃以上为高热,超过41℃为超高热。
如果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要急于退烧,特别是在没有明确诊断前。如果盲目退烧可能掩盖病情,干扰对病情的诊断。当体温达到39℃以上时要在医生指导下退热。
医生建议:患儿体温不超过38.5°C,不宜服用退烧药物,而应选择物理降温方法,如冰敷、退热贴等。
小儿急疹表现有什么
小儿急疹是儿童早期的比较常见病,大多数儿童在2岁前都得过此病。另外,该病四季都可能发生,但冬春季节是发病高峰。但是宝宝发疹前都有那些表现呢?
1.事先没有任何流鼻涕、咳嗽等症状,却突然发烧,这是幼儿急疹的典型症状。通常高烧39~40度,持续3~4天。也有的宝宝白天体温维持在38度左右,到了夜里才会升高至39度。
2.宝宝虽然高烧,但是食欲不下降,精神状态良好。
3.高烧3~4天后,突然退烧,脸上、胸前、腹部开始出现红疹,一直蔓延至全身,并伴轻微腹泻,3~4天后自然消退,红疹不发痒,退后不留痕。
出现这些情况要立即就医
1.无法进食,脱水严重。当宝宝夜晚发烧时,若能及时补充水份,可以等到第二天再去医院。但如果宝宝什么都喝不进去,浑身无力,开始出现脱水症状时,则需立即送去急诊。此外,宝宝发生高热性惊厥也要立即去医院。
2.持续高烧,并伴有其他症状。当孩子高热不退,精神差,出现惊厥、频繁呕吐、脱水、咳嗽加剧,甚至出现呼吸困难、嗜睡、昏迷等表现时,可能是出现了并发症,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小孩发烧39度一天不退怎么办
小孩发烧39度已经是高烧了,应及时就医,如果不能马上去医院,则需要观察小孩发烧的状况如有没有反应迟钝、痉挛以及没有其他异常反应等。家长要可服用退烧药物,并在家里先做一些物理降温。
体温39℃以上的高热容易引起儿童惊厥,6个月以下儿童在发热时因病情变化快,都应及时治疗。世界卫生组织建议2个月以内的婴儿禁止使用任何退热药品。3个月内的婴幼儿应慎用药物退热,宜多用物理方法退热。药物退热效果不好或用药退热后不到两小时体温又超过39℃时也应采用物理方法降温。药物退热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效,在孩子体温突然超过40℃时应先立即采用物理方法退热。小孩发烧39度怎么办:
1、服用退烧药
宝宝发烧超过38.5度时,医生会考虑使用口服剂或肛门塞剂来为宝宝退烧。或者以上物理措施不明显时,可口服退热药降温。
2、通风散热
多通风,注意散热,衣着宽大,忌用棉被包裹。夏天可使用空调,室温控制在27℃左右,注意定时开窗通风,使房间空气对流。
应对儿童发烧最正确的做法
专家支招:三类发烧情况三种应对方法
1、体温38℃以下 首选物理降温进行干预
发烧是儿童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对于发烧的处理大体可以分为“物理处理”和“药物处理”,通常来说,当儿童体温低于38℃时不需要采用药物处理,而是选择正确的物理降温方法即可。例如贴退热贴、多喝水、洗温水澡等方式都有助于体温的降低。
2、婴幼儿体温38.5℃以上 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如果发现孩子的体温已经超过38.5℃时,家长应该密切观察孩子的情况以便做出及时的反应。对于婴幼儿来说,当其体温超过38.5℃时,需要给予药物治疗。中药的话可以选择柴胡或羚羊角等,西药的话可以选择百服宁、泰诺或者美林等。
3、体温39℃以上 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
当孩子体温已经超过39℃属于高度发热时,通常情况下选择西药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是布洛芬类退烧药和扑热息痛类退烧药,这两类药物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但必须明确一点是,家长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尤其是注意用药的剂量。
专家支招:家长应对儿童发烧慎防两大意外
1、蚕豆病儿童发烧不宜使用解热镇痛药
蚕豆病是一种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所导致的疾病,而蚕豆病患者在发烧时如果使用解热镇痛药可能会引起溶血。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广东儿童来说,其发生蚕豆病的几率比较高,因此在这类发烧儿童的退热用药上应该特别注意。因为对于由蚕豆病的发热患者来说,使用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如百服宁、泰诺、美林)都需要非常的慎重,最好避免使用,而是选择中药制剂。
2、婴幼儿发烧别捂汗 体表散热是关键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认为发烧的时候应该盖上被子捂一身汗,但是这种土方法并不适用于婴幼儿,甚至还是适得其反。
婴幼儿绝对不能用捂的办法(退烧),因为儿童是通过体表散热的,所以一定要让他的衣物宽松,而且不能穿得过多,如果穿得太多可能导致体温短时间内急剧上升,甚至可以引起高热惊厥。
发烧多少度吃退烧药
儿童成长过程,发烧是频率比较高的疾病之一。小儿发热体温37.5℃~38℃为低热,38℃~39℃为中热,39℃以上为高热,超过41℃为超高热。
如果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要急于退烧,特别是在没有明确诊断前。如果盲目退烧可能掩盖病情,干扰对病情的诊断。当体温达到39℃以上时要在医生指导下退热。
医生建议:患儿体温不超过38.5°C,不宜服用退烧药物,而应选择物理降温方法,如冰敷、退热贴等。发烧38.5°C以上才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烧药。
孩子发烧了,家里没有儿童专用的退烧药,一些家长就会将成人的退烧药减半给孩子吃。如果孩子发烧最好吃针对儿童的退烧药,孩子用药应严格按科学方法计算。因每个儿童的身高、体重不相同,一般成人药上注明的“儿童减半”,或“1至2岁儿童食用1/6”之类的计量方法都不准确,服用后易耽误病情,甚至引起不良反应。如果孩子服用成人退烧药,容易浑身出汗,出现虚脱症状。
湿毛巾退烧的正确方法 儿童退烧小妙招
发烧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一般建议患儿体温不超过38.5°C,不宜服用退烧药物,应选择物理降温方法,如冰敷、退热贴等,发烧38.5°C以上才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烧药,以下简易、有效、安全的物理降温方法以供学习参考:
温毛巾以舒适温度不惊扰孩子为原则,借由毛巾的冷却过程,缓缓带走身体的高温,此方法方便有效,具体做法为:将两条毛巾以接近身体温度的温水浸湿,之后稍微拧干、摊开,再将毛巾逐一缠绕在孩童的小腿上,待二十分钟后解开,接着以干毛巾擦干即可。
此方法也是给儿童降温退烧的常用方法之一,具体做法为:将宝宝的衣物解开,用37℃左右的温水泡澡或毛巾搓揉全身,这样可以让宝宝的皮肤血管扩张,将体内的热气散出,另外水气由体表蒸发时,也会吸收体热,能达到很好的退烧目的,通常每次泡澡约10—15分钟,大概每4—6小时进行一次,擦浴后过半小时需测量体温观察。
退热贴的主要成分为:高分子凝胶、纯化水、甘油等,其使用原理是通过凝胶中水份汽化将体内的过多热量挥发出去,从而达到降低体温的效果,这种退热降温的操作方法适用于三月龄以上人群,不仅能让儿童健康安全的降温,还不破坏儿童体内的免疫功能系统反应,是目前安全无毒副作用的物理降温用品,可常备家中以防不时之需。
小儿推拿按摩的降温退烧手法,也是非常管用、安全无副作用的退烧方法,但此方法需要家长有耐性学习,适用于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家庭使用,具体操作方法为:
(1)一窝风500次
位置: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中。
操作:顺时针旋揉被操作者左手手背腕横纹中点处。
功效:解表散寒兼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2)推三关300次
位置:前臂挠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操作:沿前臂前侧,由腕横纹直推至肘部,单向推不来回。
功效:能培补肺气,发汗解表。
(3)揉外劳宫500次
位置: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间,指掌关节后0.5寸凹陷中。
操作:顺时针旋揉被操作者左手,掌背中央中指和无名指掌骨中间。
功效:温中散寒,发汗解表,将气血往内调配。
(4)清天河水500次
位置:位于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池)成一直线。
操作:操作者用一只手握住被操作者手掌,将掌心向上,拿住内劳宫穴后,再用另一只手食指和中指并拢,由腕横纹直推至肘横纹。
功效:清热解表。
患儿发烧,通过多喝水可有助于人体发汗,促进新陈代谢,加快体内毒素排出,也是降温退烧常使用的方法之一,而且多喝水还有助于预防孩子因发烧出现的脱水症状。
儿童用药的六大误区
误区一:给儿童吃大人药
有许多家长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将成人药物减半或减量就可以给孩子服用。但事实上,有些药不适合儿童服用,并非减量就行。
误区二: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使用应该有严格的指征。医生在选择抗生素的时候,需要考虑感染的种类、严重程度、有无过敏史等,若家长随意给孩子吃抗生素,一方面可能延误病情,另一方面还会增加孩子治疗的风险。
误区三:随意使用退热药
随意使用退热止痛药或增加退烧药剂量,很容易引起儿童虚脱甚至休克。一般来讲,当小儿体温高于39℃时可使用退烧药,而体温在39℃以下时(有高热抽搐病史的小儿除外)则不宜使用退烧药,应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
误区四:乱补各种维生素
维生素并非补得越多就越好,因为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用量过大或过久可能造成体内积累而中毒。
误区五:凭经验给孩子服药
“久病成医”,一些孩子会经常感冒发烧,家长就在家备上很多感冒药、退烧药,一旦孩子出现症状,就凭经验给孩子服药。
误区六:不按剂量给孩子吃药
药品超出儿童适用的剂量,易引发中毒;剂量过少又达不到疗效。因此,家长在细节上必须严谨一点,比如用小刀平分药片,药水应用量杯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