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渗性脱水的症状
高渗性脱水的症状
根据症状不同,一般将高渗性缺水分为三度:
1、轻度缺水:除有口渴外,多无其它症状,缺水量为体重的2%~4%。
2、中度缺水:有极度口渴,伴乏力,尿少,尿比重高,唇干舌燥,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常有烦燥,缺水量为体重的4%~6%。
3、重度缺水:除上述症状外,出现躁狂,幻觉,谵语,甚至昏迷等脑功能障碍的症状,缺水量为体重的6%以上。
对机体的影响
1、因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刺激口渴中枢(渴感障碍者除外),促使患者找水喝。
2、除尿崩症患者外,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而使ADH释放增多,从而使肾重吸收水增多,尿量减少而比重增高。
3、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可使渗透压相对较低的细胞内液中的水向细胞外转移,以上三点都能使细胞外液得到水分补充,使渗透压倾向于回降。
可见,高渗性脱水时细胞内,外液都有所减少,但因细胞外液可能从几方面得到补充,故细胞外液和血容量的减少不如低渗性脱水时明显,发生休克者也较少。
4、早期或轻症患者,由于血容量减少不明显,醛固酮分泌不增多,故尿中仍有钠排出,其浓度还可因水重吸收增多而增高,在晚期和重症病例,可因血容量减少,醛固酮分泌增多而致尿钠含量减少。
5、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使脑细胞脱水时可引起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包括嗜睡,肌肉抽搐,昏迷,甚至导致死亡,脑体积因脱水而显著缩小时,颅骨与脑皮质之间的血管张力增大,因而可导致静脉破裂而出现局部脑内出血和蛛网膜下出血。
6、脱水严重的病例,尤其是小儿,由于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散热受到影响,因而可以发生脱水热。
水中毒和脱水的区别 什么是脱水
所谓的脱水就是指人体体液的容量明显减少了。
一般体液丢失量超过了体重的2%以上时,就会出些脱水症状;
脱水的时候除了有水的丢失外,还会伴有钠离子的丢失,水和钠离子的丢失比例不同,脱水的情况也不同,因而脱水可以分为: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三种类型。
小儿肠炎会引发什么疾病
会并发呕吐、腹泻、失水、有代谢性酸中毒、休克,脱水较多见,脱水指人体由于病变,消耗大量水分,而不能即时补充,造成新陈代谢障碍的一种症状,严重时会造成虚脱,甚至有生命危险,需要依靠输液补充体液。
细胞外液减少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根据其伴有的血钠或渗透压的变化,脱水又分为低渗性脱水即细胞外液减少合并低血钠;高渗性脱水即细胞外液减少合并高血钠;等渗性脱水即细胞外液减少而血钠正常。
脱水的分类
脱水是指人体大量丧失水分和 na+ 。引起细胞外液严重减少的现象。按其严重程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和等渗性脱水。
1.高渗性脱水 高渗性脱水又称缺水性脱水,即失水多于失盐,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高温、大量出汗或发高烧等导致大量失水,未能及时补充而造成。由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故患者有明显的口渴、尿少等症状。较轻的高渗性脱水患者,如能及早饮水,可以得到缓解。情况严重时,可采用向患者滴注质量分数为 5% 的葡萄糖溶液的方法进行治疗。
2.低渗性脱水 低渗性脱水又称缺盐性脱水,即失盐多于失水。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严重呕吐、腹泻、大出血或大面积烧伤等,导致水和盐的大量丢失,又未能及时补充而造成的。由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抗利尿素的分泌减少,故患者的尿量增加,也无口渴的现象,容易造成没有脱水的假象。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向患者输入生理盐水的方法进行治疗。
3.等渗性脱水 等渗性脱水又称混合性脱水,即失水和失盐的程度差不多。这一类脱水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例如,呕吐、腹泻引起的脱水多半属于这一类。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向患者输入生理盐水和质量分数为 5% 的葡萄糖溶液的方法进行治疗。给脱水病人补液时,应特别注意根据以上三种不同的脱水情况,及患者的脱水程度,有无酸中毒等,给予不同的液体。
为什么一吹空调就拉肚子 一吹空调拉肚子有什么后果
如果一吹空调就拉肚子,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脱水症状,从而引起体内的电解质紊乱,从而引起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水肿、水中毒等现象。
高渗性脱水是怎么回事
一、病因
摄入水量不足(35%):
如外伤、昏迷、食管疾病的吞咽困难,不能进食,危重病人给水不足,鼻饲高渗饮食或输注大量高渗盐水溶液等。主要见于以下情况:
1、不能或不会饮水:如口腔、咽及食管疾患、频繁呕吐的患者、昏迷病人或极度衰弱的病人等。
2、渴感障碍:下丘脑病变可损害口渴中枢,部分脑血管意外病人也会丧失渴感。
3、水源断绝:如沙漠迷路、海上失事等。
以上情况下,又通过皮肤和呼吸的不断不感性蒸发水,引起失水多于失钠,而使血浆渗透压升高。
水丧失过多(35%):
未及时补充,如高热、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气管切开、胸腹手术时内脏长时间暴露、糖尿病昏迷等。包括单纯失水和失水多于失钠,即丧失低渗性液体两种情况。
1、单纯失水:有经皮肤、呼吸失水和经肾失水。前者见于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过度通气使不感蒸发量加强,后者见于中枢性尿崩症时ADH产生和释放不足以及肾性尿崩症时因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ADH的反应缺乏,故肾排出大量水分。由于此种失水发生在肾单位的最远端,在此部分前钠离子已大部分被重吸收,因此病人每天可排出10~15L的稀释尿而其中只含几个mmol的钠。
2、失水多于失钠:首先经胃肠道丧失含钠低的消化液,主要见于部分婴幼儿水样便腹泻,粪便钠浓度在60 mmol /L以下。其次见于大汗淋漓时丢失低渗性液体,常在高温环境中发生。另外在反复静脉注射高渗物质(如甘露醇、尿素和高渗葡萄糖)时,可因肾小管液渗透压增高而引起渗透性利尿发生失水多于失钠。
其他因素(15%):
人体的差异等问题。
怎么治拉肚子最快最有效 脱水后如何快速补水
掌握补水原则,按照以下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水,速度最快最有效。
定脱水程度、定脱水性质、定1日总液量、定溶液的张力。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见尿补钾。前两句是指先应用含钠液、张力高些,然后含钠液逐减,液体的张力也逐减。开始的速度可快些,然后逐步减慢。不见尿而补钾以防产生高钾血症,见尿而不补钾,可出现低钾血症。
一般临床上将脱水分为轻、中、重三度。
(1)轻度脱水
体液流失约占体重的5%以下,患者精神稍差,面色略苍白,皮肤稍干但弾性尚可,眼稍下陷,尿量略少。
(2)中度脱水
体液去失约占体重的5%~10%。患者精神萎靡,常伴烦躁。面色苍白、发灰,皮肤干燥、弹性差。前囟和眼窝明显下陷。口周发青,唇发干。心音低钝。四肢发凉,尿明显减少,哭时泪少。
(3)重度脱水
体液去失约占体重10~15%。患者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対周围无反应。前囟和眼窝深陥,眼不能闭合。皮肤粘膜干燥,皮肤弾性极差,面色发灰,口唇发钳,四肢发凉,尿极少或无尿,哭无泪,心音弱,血圧下降。
根据丢失的水及电解质的比例不同,脱水的性质可分为三种情况:
(1)等渗性脱水
水和电解质呈等比例丢失。脱水的特点为细胞外液丢失,而细胞内液不增加,也不丢失。血清钠在正常范围,即130~ 150mmol/L(130~ 150mEq/L)。等渗性脱水约占婴幼儿腹泻中的40%~80%。秋季腹泻以等渗性脱水为多见。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约占半数为等渗性脱水。
(2)低渗性脱水
从水和电解质丢失的比例而言,电解质的丢失多于水的丢失。血清钠减少,在1 30mmol/L( 130mEq/L)以下。其特点为细胞外液丢失多,一部分丢失于体外,一部分进入细胞内而使细胞内液较平时增加。循环量减少快,脱水症状出现早。低渗性脱水约占腹泻病例的20% ~50%。见于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他细菌性腹泻、饮水多而摄入含电解质食物少、营养不良者、输入低滲液体过多等情况。
(3)高渗性脱水
丢失水分相对地较电解质为多,血钠浓度增高,在150mmol/L(150mEq/L)以上。其特点为细胞内脱水,因细胞外液渗透压高,部分细胞内液转移至细胞外,故细胞外液减少得不多。高渗性脱水较少见,约占婴幼儿腹泻病例的1%~12%。可见于病毒性肠炎(秋季腹泻),不恰当地应用含钠液治疗而造成高渗性脱水。
所谓液体的选择也就是液体的组成,等渗电解质溶液和非电解质溶液的比例关系。较精确地计算,累积损失所补充的液体组成视脱水的性质而不同,一般低渗性脱水用等渗液或3/4等渗液,等惨性脱水用3/5~1/2等渗液,高渗性脱水用2/5等滲液。而继丢液用1/2等瘳液。生理需要用1/3等渗液。
为简便起见,目前按1天补液计算。第1天的补充内容:等渗性脱水时用1 : 1液,相当于1/2等渗电解质溶液;低渗性脱水时用2:1液,相当于2/3等渗电解质溶液;高渗性脱水时用1 : 2液,相当于1/3等渗电解质溶液。如有严重酸中毒时,用生理盐水时氯含量高,不利于纠正酸中毒,可用2:1液(即2份生理盐水,1份等渗的乳酸钠或碳酸氢钠)该溶液所含钠和氯与血浆所含相接近。另外,临床可根据葡萄糖、生理盐水、等渗乳酸钠或碳酸氢钠三者的比例关系,制备成张力不同的溶液。如等渗性脱水时可用“3 : 2: 1液”(即1/2等渗液),低渗性脱水时用“3:4:2液”(即2/3等渗液),高渗性脱水时用“3 : 2: 1液”~“6: 2: 1液”。
在输液量方面,一般将其分为累积损失量(即在病后腹泻及呕吐中丢失的总量)、继丢量(即在输液过程中又吐、泻丢失的量)和生理需要量。如将其三种液量分开计算、累积损失量与脱水程度有关。轻度脱水为60~ 80ml/kg,中度脱水为80~100m/kg,重度脱水为100~120ml/kg。继丢失量应为丢多少算多少,一般为20~ 40ml/kg。生理需要量为150ml/100卡计算。为方便起见,24小时的总液量为轻度脱水120 ~ 150ml/kg,中度脱水150~ 180ml/kg,重度脱水180~ 200ml/kg。 如一般情况好转,第2天开始即可进食。
对轻度脱水可在8~10小时内输入全日量的-半,另外一半在14~16小时内输入。如脱水重则可在0.5~1小时内快速输入20ml/kg,在9~10小时内输入总量一半,其余一半在13~14小时内输入。低渗性脱水较重且伴有明显酸中毒者,在最初输入的20m/kg液量可用2:1液(即2份生理水、1份等渗的碳酸氢钠或乳酸钠)。高滲性脱水补液的速度应慢,每公斤体重5~8ml/小时,在48小时左右纠正脱水。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倡应用口服补液盐(简称oRs),其电解质的含量为钠90mEq/L,氯80mEq/L,钾20mEq/L,HCO30mEq/L,葡萄糖1l lmmol/L。在等渗或高渗性脱水时,应将oRs稀释1/3后口服。累积损失量轻度脱水为50~60ml/kg,4小时内服完;中度脱水为70~ 100ml/kg,4~6小时内服完;重度脱水为100~ 120ml/kg,6~8小时服完。也可先用静脉点滴60~70ml/kg,3小时,其后可口服30~50ml/kg,在3~4小时内服完。通过临床观察,oRs应用于轻、中度脱水、呕吐不重者较适合。
钾盐的补充十分重要,过高、过低或浓度过高、输入速度过快均可发生生命危险。补钾的原则为见尿补钾,其静点浓度为不超过40mEq/L,即0.3%浓度。每日的补钾量为2~4mEq/kg,相当于10%氯化钾液1. 5~ 3ml/kg,分3~4次。
脱水的原因
脱水的种类
脱水是指人体大量丧失水分和Na+,引起细胞外液严重减少的现象。按其严重程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和等渗性脱水。
高渗性脱水
高渗性脱水又称缺水性脱水,即失水多于失盐。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高温、大量出汗或发高烧等导致大量失水,未能及时补充而造成的。由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故患者有明显的口渴、尿少等症状。较轻的高渗性脱水患者,如能及早饮水,可以得到缓解。情况严重时,可采用向患者滴注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的方法进行治疗。
低渗性脱水
低渗性脱水又称缺盐性脱水,即失盐多于失水。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严重呕吐、腹泻、大出血或大面积烧伤等,导致水和盐的大量丢失,又未能及时补充而造成的。由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故患者的尿量增加,也无口渴的现象,容易造成没有脱水的假象。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向患者输入生理盐水的方法进行治疗。
等渗性脱水
等渗性脱水又称混合性脱水,即失水和失盐的程度差不多。这一类脱水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例如,呕吐、腹泻引起的脱水多半属于这一类。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向患者输入生理盐水和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的方法进行治疗。
什么是脱水症状 低渗性脱水
主要是失去的钠离子比失去的水要多,血清中的钠离子浓度低于130mmol/L。主要见于:
呕吐和腹泻导致大量含钠消化液丧失,治疗时只补充水分;
大量胸水或者腹水形成时;
大汗之后,或者大面积烧伤时。
患者没有口渴感,所以不能通过增加饮水来补充水;
容易导致低血容量休克,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症状;
皮肤弹性消失、眼窝凹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