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端午节时各地的习俗

端午节时各地的习俗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上海市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

端午节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粽子和鸡蛋可以一起吃吗 煮粽子放鸡蛋什么意思

一种传统习俗。

细心的人会发现,一年四季的民俗中都有鸡蛋的身影,立夏、清明、立秋等等节气都要吃鸡蛋,端午节也是一个吃鸡蛋的节日,每到端午节时都会在煮粽子的同时煮一些鸡蛋,而老人们认为:吃粽子锅里煮的鸡蛋,夏天不会生疮。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端午节的起源来自古老的天象崇拜,是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

扒龙船、放纸鸢、挂艾草菖蒲等。

1、扒龙船

端午节扒龙船的习俗起源于纪念屈原,最早的龙船是为了寻找屈原,后面演变成为了每年一次的扒龙舟活动。

2、端午食粽

端午吃粽子,是中华民族在端午节所独有的饮食传统。粽,即“粽籺”,俗称“粽子”,属“籺”的其中一种。

“籺”是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习俗。

3、挂艾草菖蒲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端午节艾草什么时候挂 节日应节

端午节悬挂艾草和菖蒲,是我国各民族端午节时共同的习俗。

艾草,又名家艾、艾蒿,艾草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艾草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而中医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草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可见,古人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时,温度较高,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自古以来,人们会在端午节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的艾草也有应节的寓意在里面。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起源来自古老的天象崇拜,是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

端午节的风俗:

扒龙船、放纸鸢、挂艾草菖蒲等。

1、扒龙船

端午节扒龙船的习俗起源于纪念屈原,最早的龙船是为了寻找屈原,后面演变成为了每年一次的扒龙舟活动。

2、端午食粽

端午吃粽子,是中华民族在端午节所独有的饮食传统。粽,即“粽籺”,俗称“粽子”,属“籺”的其中一种。

“籺”是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习俗。

3、挂艾草菖蒲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端午节吃什么

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的印子盖在饼上,内有五种不同颜色的饼。把“五毒”吃掉,使它们不能毒人,防止小人捣鬼。

打糕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庆祝端午节时会吃的食物,此时,人们欢聚在一堂,吃起具有民族特色的食物,而且还增加了节日欢聚的气氛。

在福建的晋江地区有端午节吃煎堆的习俗,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红薯粉和其他配料一起调制而成的综合物,这个饮食习惯,自古时就有了,有很深远的饮食渊源。

咸鸭蛋是端午节必吃的一道食物,每年端午的时候,餐桌上总有一道咸鸭蛋,蛋壳发青,但是内部的蛋黄金光闪闪、咸香四溢,非常好吃。

因为南北方的饮食文化差异,粽子里面的馅儿也有所不同,北方多为甜味粽子,以豆沙、红枣等做馅儿,而南方则多为咸味粽子,以肉、坚果等做馅儿。在朝鲜、韩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雄黄酒是中药材,也是端午节传统饮食中很重要的一环,每年农历初一的时候就会将酿造好的雄黄酒放在室外晒太阳,一直晒到初五,等到中午的时候吃粽子、饮雄黄酒。

端午节时各地的习俗 吃粽子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户户有吃粽子的习惯,意在纪念屈原,人们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

端午节时各地的习俗 挂艾叶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芒种要注意科学养生

芒种的时节是吃粽子的时节,这个时候是农作物的交替时节,过了之这个芒种时节,农作物就不太容易生长了,因此这个时节的种植都成为“芒种,忙忙种”,这个时节虽然已经接近夏天,但是还是不能完全脱掉厚衣物,要注意温度的变化。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同一节气的气候特征也有差异。六月初,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是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十分潮湿,天气异常湿热,各种衣物、器具极易发霉,所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把这种天气叫做“黄梅天”。另外,我国的端午节多在芒种日的前后,民间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说法。此话告诉人们,端午节没过,御寒的衣服不要脱去,以免受寒。

端午节有吃粽子、龙舟竞渡和喝雄黄酒等习俗。吃棕子是有益于健康的。中医认为,包粽子的苇叶和荷叶都有清热解暑效用,棕子的主料糯米可益气、生津、清热。以红枣和栗子为馅的粽子更是解暑的佳品,枣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栗子具有补气健脾、益肾的功效。夏日里,酷热难耐,很多人会上火、中暑,时常吃粽子,能够起到清热解暑的作用。只是糯米黏性大,性温滞气,老年人、儿童或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应慎食。以红枣、豆沙为馅的粽子含糖量高; 糖尿病患者应慎食心血管病患者应慎食油腻的肉粽和猪油豆沙粽子。

端午节这天,很多地方还有饮雄黄酒的习俗,认为雄黄酒能杀肚;虫。事实上,这是不科学的,而且很危险。雄黄虽杀虫、除湿止痒,但有剧毒,日服0,3克便可使人中毒,轻者呕吐、恶心、腹痛、大小便不下继发喉炎、头痛等,重则可使心、肝、肾、肠受损。因此,饮雄黄酒的习俗应该抛弃。

端午节民间还有悬艾叶、菖蒲、蒜头的习俗。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大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艾与菖蒲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道理的。端午节时近夏至,寒署交替,蚊蝇滋生,细菌生长繁殖快,悬艾叶、菖蒲、蒜头具有驱虫杀菌的作用,值得提倡。

芒种时节习俗多,要注意的也多,这个时节气候不稳定,吃粽子和雄黄酒的时候也有很多注意事项,一些特殊人群不适合吃粽子,雄黄酒虽然据古话说可以杀虫,但是也会让人中毒,因此不能乱喝。

端午节各地风俗 端午节吃什么菜

茄子含有龙葵碱,能抑制消化系统肿瘤的增殖,对于防治胃癌有一定效果。此外,茄子还有清退癌热的作用,因此尤其适合夏季食用。茄子含有维生素E,有防止出血和抗衰老功能,常吃茄子,可使血液中胆固醇水平不致增高,对延缓人体衰老具有积极的意义。

胡萝卜营养丰富,经常吃胡萝卜有易身体健康,是夏季养生的首选食物,不仅能够预防癌症,抵抗氧化,还有美容、养颜、排毒、防晒的功效,是夏日必备的“防晒霜”。胡萝卜中的维生素A能够协助肝脏排除体内毒素,减少肝脏中的脂肪。纤维素还能帮助清理结肠中的垃圾,并加速将其排出体外。

中医认为,苋菜性凉味微甘,入肺、大肠,生于田间或路旁,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止痢等作用。营养学认为,苋菜富含易被人体吸收的钙质,对牙齿和骨骼的生长可起到促进作用,并能维持正常的心肌活动,防止肌肉痉挛(抽筋)。它含有丰富的铁、钙和维生素K,具有促进凝血,增加血红蛋白含量并提高携氧能力,促进造血等功能。苋菜还是减肥餐桌上的主角,常食可以减肥轻身,促进排毒,防止便秘。

虾的营养价值很高,全身是宝。虾脑,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脑磷脂等营养成分;虾肉含有大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虾皮含有虾红素、钙、磷、钾等多种人类所需的营养成分;虾是高蛋白、低脂肪的水产品。蛋白质含量高达40%以上,粗脂含量7%左右,钙含量9%,除此之外还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

西红柿中富含番茄红素,它的抗酸化作用能有效地抑制活性氧的活动,抗癌能力很高呢!另外,维生素K能对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的预防能力,可以说,是女性骨骼的救星!而维生素E则是维持肝脏机能,改善宿醉的好帮手。

水煮西红柿是女性瘦身减肥的好食材,作为早餐或者饭前的小吃,所含的有机酸能令代谢加快,让脂肪充分燃烧起来,解决便秘问题,易胖的体质也慢慢改善为易瘦。西红柿中的维生素大部分都是水溶性的,所以我们在食用水煮西红柿的时候,记得把汤汁也一并喝完吧!

《本草纲目》中记载,黄瓜味甘性凉,有清热、解渴、利水、消肿的功效。对春季常见的烦躁、喉痛等症状,都有帮助。现代医学认为,黄瓜中含有纤维素,对促进肠蠕动、加快排泄有一定作用。黄瓜所含的黄瓜酸,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排出毒素。黄瓜的利尿作用能清洁尿道,有助于肾脏排出泌尿系统的毒素。

在河鲜食品中,有“夏令之补,黄鳝为首”之说。因为黄鳝经过春季的觅食摄生,到夏季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对各种身体状况的人都具有滋补功能,故民间还有“夏令黄鳝赛人参”之说,这是民间在滋补食疗上对黄鳝的称颂。

端午为何要吃咸鸭蛋?在中医里是有一定依据的。中医认为,鸭蛋味甘,性凉,有滋阴、清肺、丰肌、泽肤等作用。而咸鸭蛋咸而微寒,能滋阴清肺,可治夏季咳嗽、喉痛、齿痛、泄利等病症,是夏日食补与佐餐佳品。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端午节吃咸鸭蛋,可以祛毒,利于保持身体健康。

相关推荐

端午节习俗有哪些

端午食粽 粽子,是端午节必吃的一样食物,从春秋期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和和美美的过端午节,粽子,又称“角黍”、“筒粽”等。粽子的由来已久,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小贴士: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端午节赛龙舟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赛龙舟不仅是一项体育娱乐活动,也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

包粽子的叶子在哪买

包粽子使用的粽叶,无论是北方芦苇叶还是南方箬叶,都是端午节期常见的一种植物,一般乡下的田埂以及池塘旁边就会有,要是住的比较近,可以直接去采天然的,不需要买,但要是住的地方没有,那么可以去菜市场买,端午节期市场都会有粽叶卖。

粽子放冷藏可以放多久 粽子常温能放多久

建议存放2天左右即可。 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物,而端午节期天气一般是比较炎热的,常温下粽子很容易滋生细菌以及微生物而导致变质,食用之后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伤害,所以常温条件下,一般建议将粽子存放2天左右的间即可。

艾草叶有哪些作用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1、端午节人们会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在中国南方地区很多地方都有。人们会把船雕刻装扮成龙的模样,在水面上开始比赛,在急促的鼓声中,龙舟会争先向前。传说划龙舟为了驱赶江中的鱼虾,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 2、端午节吃粽子。每年五月,家家都会把糯米泡上,来制作端午节的粽子。粽子现在发展出了不同的口味,基本上有甜咸两种口味。 3、端午节会悬挂艾叶。端午节前后气温逐渐升高,是传染病的高发期,古人通过悬挂艾叶等方式来驱赶蚊虫,防止传染病。 4、端午节给小孩戴五彩线,挂香囊。端午节给小孩子挂五彩丝线和香

端午节保健养生6项活动

1、赛龙舟、洗龙湫水。龙湫水也就是龙舟竞渡过的水,人们认为那是好水、活水,故常有喜喝龙湫水、洗龙湫水浴的习俗,民间也就有“五月节洗龙湫水”的俗语流传。 2、挂香囊。我国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两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致密的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这几味中药,中医认为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的功能,从而起到防

端午节各地风俗 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端午包粽子寓意着什么 端午节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习俗除了吃粽子、包粽子以外,还有非常多的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菖、打午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习俗。 而每个地方的对于习俗的盛行程度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对于端午节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划龙舟就十分的盛行。

端午安康什么意思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风俗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还有扒龙船、放纸鸢、挂艾草菖蒲等风俗。 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船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同,放纸鸢、挂艾草菖蒲等风俗也延续至今,成为了过端午节必须有的传统风俗了。

粽子为什么叫端午粽

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美食,称为端午食棕,简称就是端午粽,端午节有食棕的传统,因此,端午节又称是粽子节,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除了有吃粽子的传统外,还有喝雄黄酒、挂菖蒲、挂艾叶的传统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及常见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 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