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的三大诱因及自我测试
猝死的三大诱因及自我测试
【一、过量饮酒】
大家都知道过量饮酒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这样就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从而引起脑出血、心肌梗死等疾病,最终直接导致猝死。
【二、过量运动】
当运动过于激烈时,或者运动量超出人体承受的极限时候,就会出现血压升高、心率过快、心肌缺氧等情况。当血液、氧气供不应求时,运动者的心脏就容易出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梗死、心律紊乱或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猝死。
【三、过度疲劳】
过度疲劳会使血液循环系统发生相当大的变化。过度疲劳 ,会让心脏负荷更重,导致心肌张力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强,同时心肌对血液的需求增加。如果心肌此时血液供应不足,心肌缺氧,就会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除了上述三大诱,因当身你的身体有以下几点时,你就要多多注意了!对照自己测试一下吧!
1、“将军肚”早现。
2、脱发、斑秃、早秃。
3、经常胸痛、呼吸急促
4、经常头晕、晕厥、恶心、心悸
5、记忆力减退。
6、心算能力越来越差。
7、做事经常后悔,易怒、烦躁、悲观,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8、集中精力的能力越来越差。
9、睡觉时间越来越短,醒来也不解乏。
10、经常头疼、耳鸣、目眩,检查也没有结果。
【提示】如果上述症状经常发生,那么你一定要注意一下自己的身体了,不要疲劳过度。
心肌梗死诱因多
1、吸烟
研究者们观察到吸烟的人群比不吸烟人群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3倍,而且吸烟的数量和冠心病的危险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甚至被动吸烟也可导致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性增加。而戒烟可使冠心病的危险性降低40%。
2、糖尿病和糖代谢异常
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与糖尿病患者相比,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了2到4倍。在糖尿病前期,如空腹或餐后高血糖均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冠心病的危险性也明显增高。
最近在我国52家三级甲等医院进行的“中国心脏调查”发现,住院的3513例冠心病患者中糖尿病的患病率占52.9%,糖代谢异常的总患病率为76.9%。
3、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主要是指血液中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大量人群的调查研究表明,血脂异常与冠心病和心肌梗死发病的危险性增高有密切关系。
西方国家人群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高于中国人群,这是西方人群冠心病和心肌梗死发生率要高于中国人群的主要原因。
还有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关系,吃动物脂肪含量增加而致血胆固醇水平的升高,这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在我国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给予积极调脂治疗可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资料显示,总胆固醇每下降1%,冠心病的危险可下降2%~3%。
4、腹型肥胖
研究发现,肥胖的人尤其是以腹部脂肪过多如“脾酒肚”的人常常同时伴有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而容易发生心肌梗死。
5、高血压
国内外的人群研究均表明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比正常血压者要高3~4倍。大量研究已证实,血压从115/75mmHg收缩压/舒张压开始,收缩压每增加20mmHg或舒张压每增加10mmHg,心血管的危险性将成倍的增加。
过度劳累的危害 诱发猝死
过度疲劳诱发的猝死又称为过劳死,过劳死的原因并不是由于太累,而是指长期过度的劳累,引发人体心衰、肺衰、肾衰、心肌梗、脑溢血等病症造成的猝死。这种猝死的死因主要是冠心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与一般猝死没什么不同。只不过这些病的潜在性使过劳者忽略,以至酿成严重后果。但若没有过度劳累这个诱因,猝死可能就不会发生。
心脑血管疾病猝死的诱因
危险诱因之一 久坐
炎热的天气与猝死有怎样的关联?夏季出汗多,如不注意补水,很容易引起血液黏稠以及血管收缩和冠脉痉挛,从而导致心肌缺血和心源性猝死。另外,在炎热的天气中,人们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交感神经兴奋,也会使血液黏稠,促使冠状动脉痉挛。
高血压者血液粘稠容易凝固,一旦凝固阻塞血管,猝死的危险就陡增。“高血脂的高发与城市化、工业化以及饮食等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有关系,其中,影响最大也是最能控制的危险因素就是久坐。” 久坐会导致双脚部深静脉血液凝固,一旦形成血凝块4分钟内就可致人于死地。据了解,40%的职业人士是静息办公,而占70%的职业人士更是早已习惯于静息的生活方式。
危险诱因之二 运动
心脏猝死包括安静型和运动型两种,其中高于过半的猝死是安静型,即由于突发冠心病和肺栓塞而导致的。除了心脏疾病导致的猝死外,突然的过量运动也是发生猝死的另一重要原因。比如,一个平时很少锻炼的人,一口气跑了几十公里,在这种超负荷运动中,不堪重负的心脏循环系统突增所需的血液量和氧气,但供给量却相对减少,在这种供不应求的状态下,跑步者心脏就会出现急性缺血,继而出现心跳骤停和脑血流中断。
此外,情绪不稳定、心理紧张也是重要的诱因,一些疾病隐患或者长期不锻炼的人,在参与运动的量或强度掌握不当时,极易发生危险。据专门从事此项研究的国家体科所徐昕介绍,运动猝死发生最多的是30岁以下者,其中,又以15-20岁年龄段更为集中,男性猝死率大大高于女性,非运动员的运动猝死发生率高于运动员,多出现于学校体育达标测验中、单位职工运动会上、业余比赛中。
危险诱因之三 疲劳
现代生活中的艰辛磨难,人情世故的烦扰,长期超负荷工作……当过重的身体、心理压力导致的疲劳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人就会步入病态。有调查显示,慢性疲劳综合症在城市新兴行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0%至20%,在办公室人群中更高达50%。如科技、新闻工作者,广告业务员、演艺人员、出租车司机等,都是容易出现疲劳猝死的职业。
熟睡之中猝死的原因
医生指出,在睡眠中猝死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心脏性猝死,常见的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室颤、心脏骤停等。 临床发现,在睡眠中发生猝死的患者多数伴有心血管疾病,例如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
而在以下因素的影响下,就很容易诱发猝死:打鼾造成睡眠猝死 打鼾之所以会导致猝死,主要与心肌缺血或冠心病有关。人们在打鼾时,全身的肌肉和心肌处于紧张状态,包括腹肌、膈肌等部位的紧张都容易压迫心脏,加重了心肌缺血的情况。此外,打鼾也称为呼吸暂停综合症,而呼吸暂停会直接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进而诱发猝死。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源性猝死 急性脑血管病可引起脑缺血、缺氧和脑水肿,严重时可累及心血管调节中枢,导致冠状动脉出现紧缩、痉挛,容易发展为室颤、心脏搏动暂停等严重的心律失常,最终导致睡眠中出现猝死。精神因素引起猝死 重度的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会增加心脏室颤的情况。而如果人们在入睡时做噩梦,出现紧张和焦虑的情绪,这也是诱发猝死的危险因素。
其它因素引起猝死 除了心源性猝死,急性中毒也会引起睡眠猝死,例如一氧化碳中毒。临床上,脑血管疾病诱发睡眠猝死的案例不多,因为脑出血主要在活动时出现,睡眠和安静状态下不易发生。如果脑出血或发生严重的脑梗塞,也会直接对心血管、呼吸中枢造成影响,进而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或睡眠猝死。 最后医生强调说,睡眠中猝死主要是因心脏骤停等严重的心律失常引起,发作时间迅速,加上睡眠时,神经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多数不会感觉到明显的疼痛。
猝死的原因
从不同的角度可对猝死进行不同的分类,如临床上猝死可分为两大类,即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从病理生理改变的角度可将心脏性猝死分为两种类型,即心律失常型猝死和循环衰竭型猝死。本文仅介绍临床角度做出的猝死分型。
1.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也称为心脏性猝死,它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患者突然死亡。目前多数人接受的有关心脏性猝死的概念是:“由于心脏原因所致的非预见性的自然死亡,患者即往可以患有心脏病或无心脏病史,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一般在瞬间至一小时之内。”心脏性猝死在所有猝死患者中占绝大多数,长达26年的FraminghamStudy大规模的研究显示,在全部猝死患者中,心脏性猝死占75%。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猝死,见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美国心脏协会研究指出:“25%左右的冠心病患者以心脏性猝死为首发临床表现。”国内文献指出:“在心脏性猝死的患者中,80%的成人死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关[6]”。
这类患者是死于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后,突发的心肌缺血造成患者心脏的电活动紊乱,进而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多为室颤),此时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心肺复苏或复苏失败,就会发生猝死。急性心肌缺血刚刚发病时最危险,急性心肌梗死第1小时内发生心室颤动的概率较24小时后高25倍。在因急性冠脉综合征死亡的患者中,绝大部分患者死于发病的第一个小时之内。这是由于突然发生的心肌缺血使患者猝不及防,其心脏电生理活动无法适应这种突发的代谢紊乱,故容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这个时间段患者往往没在医院,因此处在生死关头。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通过自我调整,将逐渐适应这种缺血情况,形成了新的动态平衡(心电重构),加上医学干预措施的应用等,使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逐步下降,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也会随之降低。
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其他心脏疾病有两类,一类是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炎、肺心病、风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另一类是非器质性心脏病,即心肌离子通道缺陷性疾病造成的猝死。如Brugada综合征、QT间期相关综合征(QT间期延长及缩短等)、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综合征、马方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CPVT)、还有某些心肌病等。这类患者大都属于基因缺陷造成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多与家族及遗传有关。这类患者的心脏没有直观的形态和结构异常,故不属于器质性心脏病。只有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方能查出问题所在。多数患者在30岁前后就因心源性猝死而结束了生命。因为心脏搏动是由血清离子(K+离子、Na+离子、Ca+离子等)进出心肌细胞膜内外造成的,故一旦发生离子通道功能异常,离子无法正常出入心肌细胞,就可能促发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搏骤停,进而导致猝死的发生。
2.非心源性猝死
也称非心脏性猝死,指患者因心脏以外原因的疾病导致的突然死亡,约占全部猝死的25%。临床常见的主要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如肺梗死、支气管哮喘,神经内科疾病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此外还有主动脉夹层、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内源性高血钾)等。
夏季失眠诱发猝死
患有冠心病、心律不齐的人如果白天激烈运动,或者饮酒过度、疲劳过度、兴奋过度、受到惊吓等,夜晚失眠后很容易引起心肌梗塞而导致猝死,心室颤动和无脉性室速是最终的致死原因。在我国心脏猝死每年夺去的生命高达近百万,本市40岁以上人群的年发病率在3%-5%,其中不乏一些风华正茂的中青年白领阶层。
失眠症对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很大,但相当多的病人没有得到合理的诊断和治疗。市中医医院副院长、中医睡眠疾病研究所所长徐建教授认为,现实生活中,女性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还要承受繁重的家务杂事以及教育子女的重担,调整不好心理状态就容易导致失眠。
许多患失眠症的人都认为,夏季气压低、湿气重,失眠很正常。但徐建认为,其实夏季失眠对身体的危害比其他季节更大。因为人们在夏季白天出汗多,晚上再失眠,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电介质会迅速下降,就会引起心肌缺血、血压增高的症状,大大增加猝死的概率。
猝死原因
猝死是指自然产生的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看为猝死。各种心脏病都可导致猝死,而心脏病的猝死有一半以上为冠心病所引起。专家认为,一个人之所以猝死,说明他的病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如果仅仅是生活中遇到大喜大悲之事,或遭遇恶劣天气,没有严重的病理基础也不足以危及生命。
1、冠心病:是心性猝死中最常见的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
2、心肌炎:重症心肌炎时可有心肌弥漫性病变,导致心源性休克和猝死。心肌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的炎症性病变。多种因素如感染、物理和化学因素均可引起心肌炎,所造成的心肌损害的轻重程度差别很大,临床表现各异,轻症患者无任何症状,而重症患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3、原发性心肌病:病变以侵犯心室为主,也可累及心脏传导系统。
4、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病人约25%可致猝死。
5、QT间期延长综合征:包括先天性耳聋,继发性者常见原因为低血钾、奎尼丁、胺碘酮药物影响。
6、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常引起快速心律失常。
7、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畸形:如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侧冠状窦或与右冠状动脉相连。
8、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当旁道不应期越短,发生房颤时就越有可能转变为恶性心律失常-室颤而猝死。
9、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多因冠状病、心肌炎、心肌病、引起窦房结动脉缺血、退行性变、致窦房结缺血、坏死、纤维化。
可导致猝死六种药物
药物能治病,也能致病,甚至可引起病人突然死亡。因用药不当而导致病人突然死亡,称为药物性猝死。
青霉素类药物
青霉素类药物是包括50多种药的一个“家族”,常用的有青霉素钠(钾)、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等。无论哪种青霉素都可引起过敏性休克而猝死,甚至有的病人在作皮下试验时即因过敏而引起突然死亡。
地高辛、西地兰、洋地黄毒甙等洋地黄类药物
它们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常用药物,但如果使用过量,则会诱发心律紊乱、房室传导阻滞和充血性心力衰竭若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死亡。
氯丙嗪类药物
这是治疗精神病的一类药物,主要包括氯丙嗪、奋乃静、氟奋乃静等。该类药物可引起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麻痹性肠梗阻和血栓栓塞性疾病,易引起猝死。
奎尼丁
心房颤动病人用本药治疗时如果使用不当,可诱发心房内血栓脱落,引起脑栓塞或心肌梗死而突然死亡。另外,静脉注射本品可引起血压剧降及呼吸抑制而猝死。
利多卡因
常被用于防治急性心肌梗死时的室性心律失常,但若用量过大或静脉注射过快,会导致血压下降和心跳骤停,严重者可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
本药过度应用可引起异位室性心率,甚至招致心室颤动而猝死,故冠心病患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者慎用。
猝死的内因
这是猝死发生的根本的、第一位的原因,是指死者生前体内的潜在性疾病或病变。
凡是猝死者必有内因,必是由于体内重要器官发生严重疾病或机能障碍才引起的。而这些疾病,常常潜伏地进行,由于机体代偿适应功能的作用,患者往往不呈现任何症状或者只有轻微症状。因此,猝死者生前好似健康人,能从事日常的工作、学习、劳动和社交等活动。
运动性猝死源于心病
哪些病易引起猝死
病毒性心肌炎 不少患上病毒性心肌炎的病人会出现感冒症状,但常以为是小病而没引起重视。而在急性期后,就有可能遗留心律失常,甚至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而引起猝死。在心肌炎的急性期和康复期皆可发生猝死。因此,罹患心肌炎的人一定要注意休息,最好休息3~6个月,得到医生认可再参加运动量较大的健身运动。
冠心病 近些年冠心病的年轻化趋势明显,30多岁得冠心病并非个例。冠心病猝死者平时身体状况表现正常,发病前多数人处于正常生活、工作状态,但大多数猝死者的冠状动脉为中度或轻度狭窄病变,只是猝死者不知道而已。
其他心脏疾患 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等患者在发生猝死前可表现出晕厥或心绞痛等症状;特发性左心室肥厚、马凡氏综合征(一种先天性心脏病)等病人,在运动中出现猝死的几率也非常大。
剧烈运动前先体检
针对健身运动发生猝死的情况,专家建议在强度较大的健身运动之前,最好先去做一次体检,请医生“诊断”一下是否适宜高强度的运动。这些常规体检项目有:
心电图 目前常规体检项目中,对心脏一般靠心电图来检测。但心电图一般只能检测出心律失常、心梗等显性的、处在发病期的心脏疾病。
运动平板试验 在一个类似跑步机的仪器上进行跑步运动,随着时间增加,逐渐提高跑步的速度,使心脏负荷达到较高程度,观察心脏是否存在隐患。一般测试10分钟左右,如果没有出现心脏不适,则表示心脏功能基本正常;如果出现心脏憋闷、难受,甚至疼痛的感觉,则提示需要做进一步检查。
动脉硬化检测 有条件的话可以接受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通过检测脉搏搏动波,同时测量手腕和脚踝部血压,可早期诊断和筛查出动脉硬化。
此外,还应注意一些预防措施。如健身前要先做准备运动,运动30分钟左右就要休息一下;尽量挑选通风的室内健身房或阴凉的地方锻炼,有利于身体散热和汗水的排出;如果在运动中出现胸闷、气促、心慌、头痛、恶心等情况,要逐渐减慢运动,然后充分休息,不能盲目坚持,这样就可以减少或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
老年人心脏猝死应该做哪些检查
血小板黏稠度正常。
1.心电图 目前已知,心肌肥厚是心脏性猝死的标志性心电图。QRS波群高电压和侧壁导联明显的间隔部Q波的出现可能是猝死的危险因素。大面积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心电图出现右束支阻滞,6个月的猝死风险约30%。
2.动态心电图(Holter) 动态心电图可使39%~82%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得到诊断,并能了解室性心律失常的频度、复杂程度、昼夜节律等变化,尤其是心肌梗死和严重的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发现的室性心律失常对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有明确的预测价值。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随着室性心律失常的复杂性和频发性而增加。
3.运动试验 有研究表明,运动试验对心肌梗死后的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4.心室晚电位(ventricular late potential,VLP) 心室晚电位是体表记录到的局部心室延迟碎裂电活动,一般出现在QRS终末部并可延伸到ST内,呈高频(20~80Hz)、低幅(≤25μV=碎裂波),持续10s以上。从目前已有的资料来看,心室晚电位在预测患者发生致命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Brethard等报道,冠心病患者伴有心室晚电位阳性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比心室晚电位阴性者高3.3倍。
心脏猝死的临床表现
虽然猝死例数随年龄而增加,因为冠心病人随年龄而发病多。但是按年龄百分比,猝死率在65死以下的年龄组中占50%以上,在65岁以上低于50%,说明中年是多发期。
猝死多发生于院外,事先也没有明显的症状。在推广了动态心电图和监测病房后对发生当时的情况才有所了解。心电图记录证实猝死当时是发生了严重的心律紊乱。Pandis与 Morganroth(1982年)报道收集的72例猝死心电图,终末心律心快速性室律失常占绝大多数(90.3%)。其中室颤54例(75%),室速演变为室颤11例(15.3%),只有7例(9.7%)是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窦性静止、心室停搏或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
患者多无前驱症状,或仅有乏力、胸闷、心悸等不特异的感觉,容易被人们所忽略。剧烈的体力活动不是常见的诱因,半数以上发生在一般活动时候。
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发病1周内),可能发生危险的室律失常及猝死,若能及时抢救生存,预后较好,再犯机率很低(2%)。一小部分急性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呼吸不规则,脉搏和血压不可测知。心电图记录开始心搏正常,随后心室活动减慢,P波消失,QRS波群增宽呈现心室自搏心律后心搏停止。此种心电-机械脱节发生于大面积梗死或心脏破裂。
动物实验制造冠脉缺血-再灌模型,在正常和缺血心肌交界处记到舒张期的电活动。这些电活动振幅低而不规则,称为破裂的电位。程序刺激诱发室速及(或)室颤前,碎裂电位时间延长甚至占据了整个舒张期。用多电极标测缺血区,可以记到不完整的碎裂电位迂回往返的路线,证明缺血性室速及(或)室颤是折返的机制,是心肌电不稳定的结果。
美国流行病学调查,急性心梗恢复两周后到半年之内也是不稳定的时期,再梗及猝死率8.9%, 7~30月4.4%,31~54月3.7%。另外有819例在急性期发生过短阵室速,住院后期病死率3~20%,两年病死率达25%。这阶段发生猝死抢救生存,以后再犯机会较大(图5-1)。
临床上也可以见到心电不稳定的现象。动态心电图示原发性室颤前,室性期前收缩(室早或成串的室性搏动增多。用导管电极标测心室内膜,程序刺激诱发室速之前也能记到心内膜碎裂电位,在发生中心的碎裂电位也是延续大半个舒张期。)
心梗3年内病死率在各种室早组的情况:复合室早组病死率高,简单室早与无室早组的死亡情况相同,说明简单室早对预后的影响较少。
什么是性交猝死 性猝死的诱因
引发性交猝死的因素有很多,其主要因素是房事前饮酒或喝咖啡;房事前过度疲劳或精神过度紧张;存在有低血镁的因素(如饮食过分精细、节食、吃肉类与脂肪过多、剧烈运动与过度劳动、长期服用洋地黄类强心药与利尿药等。)
运动猝死的原因 外界温度高诱发运动猝死
夏天天气热,全身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心脏为了跟上新陈代谢的步伐不得不加大泵血量、加快泵血速度,这种情况对心脏来说在超负荷工作,有诱发心源性猝死的风险。特别是在天气热,湿度大,没有风的天气里做运动,最容易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