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心肌缺血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心肌缺血对心脏和全身都可能带来许多不利影响。氧是心肌细胞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而氧是通过血液输送给细胞的。心脏没有“氧仓库”,完全依赖心肌血供,所以一旦缺血,立刻会引起缺氧。缺氧的直接后果是心肌细胞有氧代谢减弱,产能减小,使心脏活动时必需的能量供应不足,引起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功能下降。同时,代谢的废物也不能被有效及时地清除,易产生不利影响。缺血、缺氧、缺能量,最终会影响心脏的收缩功能。若有20%~25%的心肌停止收缩,通常会出现左室功能衰竭;若有40%以上的心肌不能收缩,就会有重度心泵功能衰竭。如果这种情况突然发生,心肌缺血的症状就会出现非常危险的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就常与这种情况相关。
心肌缺血还会损害舒张功能。收缩不良和舒张不良结合起来,易导致心室充盈压升高,引起肺充血,还可引起复杂的物质代谢紊乱和心肌电活动失常。因此,一旦出现心肌缺血,应找准病因对症治疗,才可避免潜在的严重后果。
心机缺血 是冠心病的一种,治疗方案为选择硝酸脂类药物(如单硝酸异山梨脂或其缓释剂型),作用为扩张心脏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还应该服用他汀类药物(如阿伐他汀、辛伐他汀)一方面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一方面稳定动脉斑块,防止斑块脱落形成血栓,造成中风等。
无症状心肌缺血正日益受到重视,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大约25%~50%的急性猝死者中,生前无心绞痛发作史;但近90%的尸检中,发现这些人均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美国约2%~4%貌似健康的无症状的中年人,检查发现有明显的冠脉病变和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猝死的原因通常是致命性心律失常,而在致命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前,心电图可检出无症状心肌缺血与猝死之间可能有因果关系。此外,有人报道,美国每年有45万人猝死,其中20%~50%死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在此之前或同时,常伴有无症状心肌缺血。亦有人对5209例冠心病病人进行30年随访观察中发现,25%的心肌梗死是无症状的,其10年内死亡率为84%。结果表明,无症状心肌梗死的猝死率和病死率与有症状的心肌梗死的猝死率和病死率相似。即使在已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中,也仍有30%的病人没有症状,这表明梗死周围心肌有残余缺血,这种残余缺血往往导致再次心肌梗死和猝死。目前医学上将无症状心肌缺血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Ⅰ型、安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此型无症状,是偶然被发现有心肌缺血,有人估计在完全无冠心病症状的中年男性中(一般人群)占2%~5%。其预后与心绞痛患者相似。
Ⅱ型、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后虽无心绞痛但确有心肌缺血存在者较为多见。此型患者预后较Ⅰ型更为不良,尤其当左心室功能异常时,其死亡率为5%~6%。
Ⅲ型、心绞痛伴有无症状心肌缺血:研究表明心绞痛患者中70%~80%同时存在无症状心肌缺血,并且可发生在不同类型的心绞痛中。必须指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伴有无症状心肌缺血常能引起致命性的心律失常,经治疗后症状消失但仍有心肌缺血存在,这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因此,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它可影响各型冠心病的预后,所以应积极诊断与治疗。
心肌缺血者要注意饮食,六个字,低脂肪高纤维。情绪上要注意不要大喜大悲,保持充足睡眠。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定时排便,不能过度劳累。
心律失常和心律不齐的区别 心律失常能吃救心丸吗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它可单独发病,亦可与其他心血管病伴发,轻度心律失常不影响血流动力学者,多无临床表现,心律失常可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各种心律失常虽然可以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降低,但较少引起心肌缺血,然而对有冠心病的患者,各种心律失常都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主要表现为心绞痛、气短等。救心丸的作用主要是行气活血,祛瘀止痛,增加冠脉血流量,缓解心绞痛,因此心律失常合并心肌缺血时,服用救心丸是可以的,无临床症状者不建议吃。
心肌桥的临床表现
1.表浅型
因心肌桥薄而短,对冠脉血流影响较小,多数可无心肌缺血症状及相应的心电图改变。
2.纵深型
因心肌桥厚而长,对冠脉血流影响大,而出现心绞痛,心电图出现心肌缺血的ST-T改变。如果心肌桥并发冠脉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或斑块脱落,即可能出现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及相应的心电图改变。心肌桥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时更易出现心肌缺血。
大多数心肌桥不引起临床症状,出现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猝死。
什么情况需要做心肌酶检查
心电图检查时心肌缺血,气短,心律不齐,可能存在1.心肌缺血2.心律失常;应根据气短、心律失常发作时记录的心电图判断有无心肌损伤,如有ST段压低变化,需要心肌坏死标记物心肌酶检查了解有无心肌梗死,排除心肌梗死,采取响应的治疗措施!其他检查如心脏彩超、冠脉造影可以考虑选择进行。 心肌酶在心肌损伤或者坏死后,这些酶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如果患者有心电图异常,或临床症状时,建议做个心肌酶检查,排除心肌梗塞的可能。
警惕心肌缺血的临床症状
非心前区的疼痛可出现在背部、颈部、左前臂、腕部、手指、牙床、咽喉,甚至下肢。这类疼痛虽部位各异,但诱因多是劳累、激动等,且呈阵发性,服用硝酸甘油能缓解。
疲劳感疲乏也是心肌缺血的临床症状形式。患者多表现为无任何原因可解释的疲倦,精力不足,在活动后甚至连伸直身子的力气都没有。
胸腹部不适出现类似胃部不适的胸腹部不适,与一般胃病不同的是,此种胃部不适是一种憋闷、胀满的感觉,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如生气或过度悲伤等。持续时间在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内,伴有钝痛、灼热及恶心呕吐感。
无症状心肌缺血更当注意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是无临床症状,但客观检查有心肌缺血表现的冠心病,亦称隐匿型冠心病。患者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病变较轻或有较好的侧支循环,或患者痛阈较高因而无疼痛症状。其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可见于静息时、在增加心脏负荷时、或仅在24小时的动态观察中间断出现(无痛性心肌缺血)。
临床表现
患者多属中年以上无心肌缺血的症状,在体格检查时发现心电图(静息、动态或负荷试验)有st段压低,t波倒置等,或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静息或负荷试验)示心肌缺血表现。
此类患者与其它类型的冠心病患者之不同在于并无临床症状,但已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表现,即心电或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示心脏已受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影响。可以认为是早期的冠心病(但不一定是早期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它可能突然转为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亦可能逐渐演变为缺血性心肌病,发生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个别患者亦可能猝死。
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静息、动态或负荷试验的心电图检查和(或)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发现患者有心肌缺血的改变,而无其他原因,又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确立诊断。
鉴别诊断
一、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此病有肾上腺素能β-受体兴奋性增高的类型,患者心肌耗氧量增加,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和t波倒置等改变,患者多表现为精神紧张和心率增快。服普萘洛尔10-20mg后2小时,心率减慢后再作心电图检查,可见st段和t波恢复正常,有助于鉴别。
二、其他 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疾病、其他心脏病、电解质紊乱、内分泌和药物作用等情况都可引起st段和t波改变,诊断时要注意排除但根据其各自的临床表现不难作出鉴别。
治疗
采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措施,以防止粥样斑块病变加重及不稳定加重争取粥样斑块消退和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静息时心电图或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示已有明显心肌缺血改变者,宜适当减轻工作,或选用硝酸酯制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调脂药等治疗
警惕心肌缺血的临床症状
出现以下症状时,要高度警惕心肌缺血的可能性,并及时到医院做相关检查。心肌缺血的临床症状主要有:
非心前区的疼痛可出现在背部、颈部、左前臂、腕部、手指、牙床、咽喉,甚至下肢。这类疼痛虽部位各异,但诱因多是劳累、激动等,且呈阵发性,服用硝酸甘油能缓解。
疲劳感疲乏也是心肌缺血的临床症状形式。患者多表现为无任何原因可解释的疲倦,精力不足,在活动后甚至连伸直身子的力气都没有。
胸腹部不适出现类似胃部不适的胸腹部不适,与一般胃病不同的是,此种胃部不适是一种憋闷、胀满的感觉,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如生气或过度悲伤等。持续时间在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内,伴有钝痛、灼热及恶心呕吐感。
心肌缺血的临床症状
心肌缺血多发生在40岁以后,平均患病率约为6.49%。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心肌缺血在我国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心肌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下列情况,要及时就医,尽早诊查。
(1)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者,时伴有大汗。
(2)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者。
(3)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咽喉痛及烧灼感、紧缩感,牙痛等。
(4)饱餐、寒冷、饮酒后出现胸痛、胸闷者。
(5)夜晚睡眠枕头低时,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者,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者。
(6)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
(7)突发的心动过缓、血压降低或晕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