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淋巴细胞增多或减少

淋巴细胞增多或减少

1)淋巴细胞增加(lymphocytosis):主要见于感染性疾病,且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也可见于百日咳、结核、布鲁病、梅毒等。此外,肿瘤性疾病(白血病、淋巴瘤)、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器官移植后也可出现淋巴细胞增多。2)淋巴细胞减少(lymphocytopenia):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治疗,以及放射线损、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急性淋巴结炎多数继发于其他化脓性感染病源,由于化脓菌侵淋巴管侵犯淋巴结所引起的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和压痛,严重时常有畏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如处理不及时可形成脓肿。病因多数是由于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可能来源于口咽炎症、足部真菌感染、皮肤损伤以及前述的各种皮肤、皮下化脓性感染。症状1.早期淋巴结肿大,疼痛和压痛,可活动; 2.后期往往多个淋巴结粘连成硬块,不易推动此时表现皮肤常红、肿、压痛明显,并合有畏寒、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如得不到及时控制,可形成脓肿。 3.以颈、腋窝和腹股沟等部位多见。

淋巴细胞比率偏低的情况大家应该重视起来,淋巴细胞偏低了,我们身体的免疫力就会变的很低,也是会很容易生病的,如果淋巴细胞偏高的话就会引起淋巴结肿大,严重的时候还会出现发热,胃寒,以及头疼的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的话,还会引起其他的并发症。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标准

(一)、病史及症状

⑴ 病史提问:起病缓慢,病人多无明显症状,问诊应注意是否有低热、盗汗,易感染表现。

⑵ 临床症状:乏力、消瘦、纳差、盗汗、体力减退、发热,偶有皮肤瘙痒。

(二)、体检发现

全身淋巴结肿大,质中等硬、可移动,晚期相互粘连融合;肝脾轻度肿大,晚期脾脏明显肿大。骨痛不明显。晚期皮肤可见出血点。

(三)、辅助检查

1、血象:正细胞正色素贫血。白细胞计数>10×109/L,分类:淋巴细胞>50%,绝对值>5.0×109/L;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可见幼稚淋巴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正常或减少。

2、骨髓象:增生活跃至极度活跃,以成熟淋巴细胞增生明显,占40%以上,原、幼稚淋巴细胞<10%。红系、粒系相对减少,巨核细胞正常或减少。

3、血免疫球蛋白减少;或为单株免疫球蛋白增高,多为IgM型。κ轻链或λ轻链检测阳性。

(四)、CLL临床分期及鉴别诊断

1、分期:Ⅰ期:淋巴细胞增多,可伴有淋巴结肿大。

Ⅱ期:Ⅰ期+肝大或脾大。

Ⅲ期:Ⅰ期或Ⅱ期+贫血(血红蛋白<100g/L)或/和血小板减少(<100×109/L)。

2、鉴别诊断应与结核性淋巴结炎、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毛细胞白血病、幼淋巴细胞白血病等鉴别。

淋巴结肿大的患者需要到医院做哪些检查

1.血象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对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淋巴结肿大伴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淋巴结肿大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而淋巴细胞增多者常考虑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可发现异型淋巴细胞(10%~20%或更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寄生虫感染或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淋巴结肿大伴有外周血幼稚细胞者多为白血病。

2.骨髓检查

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骨髓病理学检查、骨髓流式细胞学检查等对白血病、淋巴瘤的诊断有决定性意义。

3.血清学检查

如EBV、CMV的IgM,抗核抗体谱等。

4.淋巴结穿刺针吸涂片检查

5.淋巴结病理学检查

6.肿瘤标志物检测

若高度怀疑实体瘤,可行瘤标协助诊断。

白细胞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分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 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象左移;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20~30)×109/L。其增多的细胞主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这可能与应激状态、内出血而一过性缺氧等有关;化学药物如安眠药、敌敌畏等中毒时,常见白细胞数增高,甚至可达20×109/L或更高。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白细胞增多。均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白细胞呈长期持续性增多,最常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其次也可见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此时不但总数常达(10~20)×109/L或更多,且可有较明显的核象左移现象,而呈所谓类白血病反应。

中性粒细胞减少

某些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等可引起白细胞减少;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呈“三少”表现;电离辐射(如X线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可因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致白细胞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由于自身免疫性抗核抗体导致白细胞破坏而减少;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均可见白细胞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

有吞噬作用和趋化作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反应性增高见于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精神病时均可见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肠寄生虫抗原与肠壁内结合IgE的肥大细胞接触时,使后者脱颗粒而释放组胺,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及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肿瘤性增高见于淋巴系统恶性疾患、血液病、慢性白血病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常可高达10%以上,并可见有幼稚型。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一般临床意义不大。

嗜碱性粒细胞

有趋化作用和弱吞噬作用。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癌转移、铅和铋中毒等。罕见的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异常增多,可达20%以上,多为幼稚型。骨髓纤维化和某些转移癌时也可见增多。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参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分泌淋巴因子。淋巴细胞增多见于见于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性疾病、细菌性感染(如百日咳)、结核感染恢复期等。肾移植术后如发生排异反应时,于排异前期,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即增高。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前者如系慢性型,以白血病性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如系急性型则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均可致白细胞总数增高;后者多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初生婴儿、儿童属生理性增多。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人群。严重化脓性感染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加,导致淋巴细胞相对减低。

单核细胞

正常儿童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较成人稍多,平均9%,出生后2周的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多,可达15%以上。

病理性增多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急性感染的恢复期也可见单核细胞增多;在活动性肺结核如严重的浸润性和粟粒性结核时,可致血中单核细胞明显增多。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常见单核细胞一过性增多、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时可见幼稚单核细胞增多,成熟型亦见增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除贫血,白细胞减少等之外,白细胞分类时常见核细胞增多。

白细胞的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⑴ 中性粒细胞: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⑵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创伤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⑶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等。

⑷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减少多见于传染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⑸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结核、伤寒、疟疾、黑热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减少无意义。

异型淋巴细胞的临床意义

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是因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早期及病毒性肝炎、风疹、麻疹、腮腺炎、乙型脑炎、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病毒性感染。

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增多不一定就是淋巴细胞白血病。比如,有一种叫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的疾病,就可以出现血液中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甚至达20%~30%。(参考值为<10%)。这种病为EB病毒感染,多数是经唾液感染,可以通过检查血液中EB病毒的抗体来证实感染的存在。其他病毒的感染有时也会出现同样的反应,有的药物也会引发淋巴细胞的应激反应,所以出现几个异型淋巴细胞时不必草木皆兵。但是,如果异型淋巴细胞数量持续增多,则不能大意,还应该再做一些其他的检查,比如淋巴细胞免疫分型、细胞化学染色等,以排除淋巴细胞白血病。

淋巴细胞增多的原因有哪些

为什么淋巴细胞百分比会偏高呢?相信很多人都是不知道的。既然不知道,那下面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下吧。

1、感染

近期如果有感染性疾病,而且是病毒感染。一般是病毒性的感冒引起的,例如水痘、麻疹、病毒性肝炎、百日咳、结核、布鲁病、梅毒等。此外,肿瘤性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器官移植之后,都会出现淋巴细胞增多的现象。

2、淋巴细胞白血病

如淋巴瘤。淋巴细胞白血病是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有广泛的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主要是不成熟淋巴细胞,及浸润其他组织器官,导致正常造血功能衰竭,表现为正常造血细胞显着减少。与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有关系。确诊需做骨髓穿刺,检查骨髓象。

3、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如果患上处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并且乱吃药的话,则是会引起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因此这个时期我们应该按照医生的吩咐进行服药,并且积极预防疾病,这样可以避免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的情况。

淋巴细胞计数偏高是什么原因

淋巴细胞比例增高有几个原因, 1是病毒感染,可以高 但会有症状。2是一些慢性病。3是血液病。不知道你血常规的单子有没有 拿来看看。。骨髓穿刺是一种诊断血液病的方法 如果大夫想让你做肯定是要排除血液病的问题。

(1)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百日咳时淋巴细胞有数常明显增多。

(2)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时淋巴细胞常增多,但白细胞总数一般仍可在正常值范围内。

(3)器官移植术后如发生排异反应时,特别是于排异前期,淋巴细胞数常出现增高。

(4)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时。

(5)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导致淋巴细胞百分比相对增高,此时称为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正常生理情况下,淋巴细胞比率为:20%―40%,淋巴细胞检测属于临床化验血液常规的范畴,通过对白细胞检测并进行计数和分类即可对淋巴细胞的形态,比率进行观察.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由淋巴器官产生,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淋巴器官根据其发生和功能的差异,可分为中枢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两类.前者包括胸腺,腔上囊或其相当器官(有人认为在哺乳动物是骨髓).它们无须抗原刺激即可不断增殖淋巴细胞,成熟后将其转送至周围淋巴器官.后者包括脾,淋巴结等.成熟淋巴细胞需依赖抗原刺激而分化增殖,继而发挥其免疫功能.临床上异常的淋巴细胞比率:1)淋巴细胞增多:主要见于感染性疾病,且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也可见于百日咳,结核,布鲁病,梅毒等.此外,肿瘤性疾病(白血病,淋巴瘤),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器官移植后也可出现淋巴细胞增多.2)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治疗,以及放射线损,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以上就是有关淋巴细胞计数偏高的问题,希望对于大家是非常的有帮助的,在很多的条件之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好好的观察自己的健康,定期的去医院做一些的检查,尤其是当自己的身体不舒适的情况之下,很多的问题都是会通过医院的检查出来的,这样就是非常的不错的。

白细胞正常值是多少呢

白细胞正常值

(1)白细胞数值 成年人外周血液中正常的白细胞数值是4~10×109/L,如果少于4×109/L为白细胞减少,超过10×109/L及为白细胞增多。

(2)白细胞分类计数 在外周血液中可以看到的白细胞,一般可分: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五种;其中以中性粒细胞最多,其次为淋巴细胞,其他的白细胞很少。所谓白细胞分类计数就是计算各种白细胞在它的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数 。正常值为: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5% ,嗜碱性粒细胞:0~1%, 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1~8%。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创伤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等。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减少多见于传染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结核、伤寒、疟疾、黑热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减少无意义。

(3)白细胞的数值,除了疾病因素可以引起变化外,亦受生理因素及其他原因影响,餐后、剧烈运动、寒冷、疼痛、恐惧等可致白细胞升高;冬天白细胞比夏天高,下午检查比清晨高;妊娠亦可使白细胞升高。

异形淋巴细胞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异形淋巴细胞多见于:

1.感染性疾病

最常见于病毒性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急性腮腺炎、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流感、天花、单纯疱疹及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血清病及支原体性肺炎等。

此外,也见于细菌性感染,如结核、白喉、百日咳、布鲁菌、沙门杆菌、链球菌感染等;螺旋体病如梅毒、钩端螺旋体病;原虫感染如疟疾;以及弓形体病、立克次体病等。

2.药物过敏

可引起异形淋巴细胞增多反应的药物有对氨水杨酸钠、苯妥英钠、巴比妥类、氨苯砜等,以及有机砷、奎宁、异烟肼等也可引起。

3.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4.输血、血液透析或体外循环术后;预肪接种后。

5.移植后排斥反应。

6.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性疾病。

7.其他

如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症、放射治疗后、应激反应、.Sezary综合征、Letterer-Siwa病、吉兰-巴雷综合征等也可出现异形淋巴细胞。

异形淋巴细胞的出现,可能是因机体受到抗原(病毒、细菌、原虫、药物等)的刺激后的一种免疫应答反应,母细胞化或返幼的细胞,大部分为T淋巴细胞,少数为B淋巴细胞。PAS为阳性反应,DNA含量较低,其作用与正常淋巴细胞相同。

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变化

增加

淋巴细胞增加(lymphocytosis):主要见于感染性疾病,且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也可见于百日咳、结核、布鲁病、梅毒等。此外,肿瘤性疾病(白血病、淋巴瘤)、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器官移植后也可出现淋巴细胞增多。

减少

淋巴细胞减少(lymphocytopenia):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治疗,以及放射线损、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相关推荐

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是怎么回事

1、感染 近期如果有感染性疾病,而且是病毒感染。一般是病毒性的感冒引起的,例如水痘、麻疹、病毒性肝炎、百日咳、结核、布鲁病、梅毒等。此外,肿瘤性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器官移植之后,都会出现淋巴细胞增多的现象。 2、淋巴细胞白血病 如淋巴瘤。淋巴细胞白血病是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有广泛的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主要是不成熟淋巴细胞,及浸润其他组织器官,导致正常造血功能衰竭,表现为正常造血细胞显着减少。与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有关系。确诊需做骨髓穿刺,检查骨髓象。 3、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在吃药方面需

白血病的发病年龄一般是多少

白血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患者生命的疾病,我国每年就有大约3-4/10万人患白血病。在抽样调查显示,近年来癌症死亡率中,白血病的死亡率占第6位,儿童则占了第1位。正因如此,很多人怀疑,白血病的发病率与人的年龄之间有什么联系。既白血病的发病年龄一般是多少? 虽然各种白血病在各个年龄组都可以发生,但在不同的年龄组,白血病的好发类型却有明显区别,一般来说:小儿白血病以急性白血病为主,占所有年龄组急性白血病总数的35%,以2~5岁最多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占70%~85%,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占15%~30%,

宝宝发烧白细胞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宝宝发热白细胞增高,往往提示炎症感染,白细胞增高若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提示细菌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大,这种情况下,我们主要是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如果发热白细胞增高是以淋巴细胞增高为主,这种情况下,我们考虑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大,可以适当给予一些抗病毒的药物,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的药物治疗,比如常见的发热,白细胞增高以淋巴细胞增高为主的,如病毒感染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就以淋巴细胞增高为主,血象也可以明显增高,治疗主要就是抗病毒,更昔洛伟抗病毒治疗。 (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再生障碍贫血做什么检查

1、血象。呈全血细胞减少,少数病例早期可仅1系或2系细胞减少。贫血属正常细胞型,亦可呈轻度大红细胞。红细胞轻度大小不一,但无明显畸形及多染现象,一般无幼红细胞出现。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和比例显著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低于0.5×10[9] /L。 2、骨髓象。再障骨髓涂片肉眼观察油滴增多,非造血细胞和脂肪细胞增多,一般在50%以上。再障呈多部位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尤其是巨核细胞和幼红细胞;非造血细胞增多,尤其淋巴细胞增多。慢性型不同部位穿刺所得骨髓象很不一致,可从增生不良到增生象,但至少要有一个部位增生不良

白血病的鉴别诊断方法

白血病的简单的检查是从血象、骨髓等。但是这些不能确定就是白血病,还得做好更多的检查准备才好,那白血病需要做哪些鉴别诊断呢?下面带大家做详细的介绍。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该病的RAEB及RAEB-T型除病态造血外,外周血中有原始和幼稚细胞,全血细胞减少和染色体异常,易与白血病相混淆,这是白血病的诊断之关键。 2.某些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异常 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象中出现异形淋巴细胞,但形态与原始细胞不同,血清中嗜异性抗体效价逐步上升,病程短,可自愈。百日咳、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风疹等病毒感染时,血象

教你如何看血液检查报告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

联合免疫缺陷病检查

1.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辅助检查 体液与细胞免疫功能均明显异常。通常:IgG、IgA与IgM很低,但少数病人可能有1~2项Ig正常。部分病例血液和淋巴组织B细胞减少,而有些病例则可能基本正常。细胞免疫试验均异常,外周血T细胞数明显减少。T细胞功能试验亦明显异常。 2.伴有血小板减少及湿疹的免疫缺陷病 体液与细胞免疫均有异常。IgM降低,IgA及IgE升高,IgG正常或轻度降低。细胞免疫检查可有不同的异常。皮肤试验无反应,体外T细胞对PHA和刀豆素反应存在,但对特异抗原如破伤风类毒素和混合反应异种细胞反应极差

血常规检查检查有多重要

体检中心专家提醒:血常规检查很重要,当人身体发生变化时,常引起血液质和量的变化,血液发生病理变化时,常影响全身的组织和器官。因此医务工作者常将血常规检查作为临床诊治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1、血液分为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血常规检查是对外周血中红细胞和白细胞的量和质进行化验检查,包括: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测定,白细胞(WBC)计数及白细胞分类(DC)计数、血小板((Pt)计数。 2、在通常情况下,单位容积的血液中,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的数值大致呈平行的关系,故两者测定的意义大致相同;但在某些

淋巴细胞百分比偏低

医学也对淋巴细胞的百分比的也是非常关键的,淋巴细胞百分比的主要是根据一些其他的是细胞膜上别正常情况下的,的比例的一般是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淋巴细胞的检测的主要是临床上还写的检测的。 外周血液涂片,经wright染色后观察其形态,白细胞可分为5种类型,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即是该种形态的细胞占白细胞总计数的百分比。 正常生理情况 淋巴细胞比率为:20%—30%,淋巴细胞检测属于临床化验血液常规的范畴,通过对白细胞检测并进行计数和分类即可对淋巴细胞的形态

异型淋巴细胞偏高是什么情况

异型淋巴细胞镜下异性淋巴细胞,而淋巴细胞不是终末细胞,它还可以发生一些变化,比如原始细胞化和幼稚细胞化(俗称“返祖现象”)。这样的变化通常是由病毒或者药物引起的应激反应,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其细胞体积变大,细胞核体积也增大,细胞浆颜色加深,出现空泡等。这与正常淋巴细胞形态有明显不同。这时候,就应报告发现异型淋巴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增多不一定就是淋巴细胞白血病。比如,有一种叫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疾病,就可以出现血液中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甚至达 20%~30%。(参考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