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心理干预 建构爱和归属感
地震后心理干预 建构爱和归属感
一个人是脆弱的,但是一群人,整个人类是强大的!
在地震灾害中我们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我们在自然面前是如此的脆弱。当我们面对着倒塌的房屋,断壁残垣,感到自己被世界抛弃了。这个时候越快与外界建立起联系越好,不论是亲人,朋友还是救援人员,一个拥抱,一个电话都能带来巨大的力量。爱让人温暖。
地震后心理干预 直面死亡接纳惊恐
在灾难中死里逃生之后,每一人都会感觉到惊魂未定,这是人的本能,不用觉得不好意思。
我们首先要接受当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所体验到的惊恐的感觉,无力的感觉。只有真正的直面并且接纳问题,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面对现实。允许自己为人。
归属感和抑郁症
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其表现为:对日常活动及周围的人群和事物,丧失兴趣;精力明显减退,出现无原因的持续性疲乏;思维迟滞,精神活动减少;自我评价过低、产生内疚感、陷于自责之中;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一筹莫展;食欲不振,人体消瘦;或失眠或嗜睡;性欲明显减退;会出现死亡的念头或有自杀的行为。
上述表现概括起来就是思想上无所寄托,生活上丧失信心,对亲友无牵挂感。说到底就是归属感不强。
归属感不强主要表现为: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社交圈子狭窄,朋友不多;业余生活单调,缺少兴趣爱好;不喜欢读书看报,不注重汲取各种知识营养;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
我们不妨用上述表现对照检查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然后作出是否存在心理疾患的判断。如果有了抑郁症的征兆,最好去找心理医生咨询。
社会处于转型期,抑郁症威胁着国人心理健康,这并非危言耸听,我们当认真对待,别把抑郁症不当回事,应及早根治。
心病还须心药治,远离抑郁症,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热爱工作,关心亲友,增加社交活动,培养业余爱好,加强脑力、体力锻炼,使自己的生活充满乐趣。增强归属感,抑郁症才不会光顾你。
地震后心理干预 心理急救的四个阶段
一看、二听、三连接、四结束。
一看指先判断是否有人出现明显的心理问题,即焦虑,抑郁状态等,发现个别性格脆弱的人;二听,认真聆听求助者的心声,学会倾听;三连接,满足求助者的需求,不要许空愿;四结束,积极的告别,表达自己的祝愿。
地震后为什么会发瘟疫 救灾速度慢
政府的救灾速度也是地震后发生瘟疫的重要一环,地震带在地震后爆出瘟疫的消息,大多是因为没有一个合理的应灾安排,从而导致病毒肆虐,瘟疫横行。
地震后为什么会发瘟疫 医疗援助不及时
医疗援助对于灾区是很重要的,前面说的都是“防”,医疗援助是地震区瘟疫的“治”。瘟疫是指传染病,如果在一开始就将传染病控制住就不会爆发大面积的感染,所以,地震后需要大批的医疗援助,如果援助及时,可以将瘟疫扼杀在摇篮中。
地震后常用的人工简易止血方法 按压止血法
在地震区,飞沙走石都能变成利器,有细小伤口的时候不妨用按压止血法。具体操作:将伤口清洗干净后擦干净,然后将干净纱布或其他布料按住出血口,可以有效止血。
注意事项:地震后资源匮乏,可能没有那么多消毒剂,但是伤口也是需要清洁的,用清水清洗后可以减轻感染的风险。
最好的家教是夫妻恩爱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而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推崇孩子的爸爸。
尊重是最深层次的爱。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一方,等于无意识里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细胞结合而来,因此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都希望爸妈是结合的。然而,夫妻能够一同生活,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何况期待每对夫妻都能白头偕老?因此夫妻离异时有所闻。重点是当夫妻分开时,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我们是否了解孩子深层次的心理呢?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而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
那么,孩子是透过什么方式与父母连接的呢?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为透过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觉“我们是一起的”,这就是归属感的需求。因此,我们要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须与父母双方都有所连接,这样才能满足心中的归属感需求。如果孩子对其中一方的连接有所缺乏,将会让孩子感到空虚遗憾。而最令孩子难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妈妈常说爸爸不好、不认同爸爸,孩子为了能和爸爸连接,会采取强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发生相同的事。但因为这不被妈妈允许,所以孩子表面上会听妈妈,然而私底下会像爸爸,甚至在潜意识里跟随着爸爸的命运而不自知。
当我们否定自己的先生或太太时,我们正在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呢?“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你妈妈死爱钱,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你妈妈都不顾家,你以后千万不可以像她那样!”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出现这些行为:懒惰、不负责、死爱钱、爱唠叨、不顾家。为什么?因为他心里强烈需要和他的父母连接,但有关他爸爸或妈妈的信息却全是负面信息。他当然只能跟这些信息连接,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
有人说,我只放在心里没说出来呀!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觉无比敏锐,就算表面上没说,如果你心中有这些信息,一定会在无意识里显露出来,而你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当夫妻因为对方的行为而否定他身为父母的身份时,孩子就会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为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当你越不尊重对方,孩子就会越像他。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既然与父母连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来满足孩子连接父母的需求。
“孩子,你真了不起!”
“你和你爸爸一样真聪明!”
“你和你爸爸一样讲义气!”
“你和你爸爸一样人缘很好!”
“你和你爸爸一样很孝顺!”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善良!”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有爱心!”
“你跟你妈妈一样喜欢学习!”
“你跟你妈妈一样做事很认真!”
不只是称赞孩子,重点是称赞孩子像爸爸、像妈妈的地方。透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朝好的信息方向与爸妈连接,心中对归属感的渴望也会得到满足。要尊重另一半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并允许孩子和他连接。如果你像爸爸,你会很高兴;如果你像妈妈,我会很高兴。当孩子连接的渴望被允许了,就不会那么强烈地去连接那些被否认的缺点。尤其是离婚的父母如果能这样做,孩子必能有好的发展。他们会学习到,大人有时候会吵架,夫妻有可能会分开,但是他们却能承认彼此的位置,也承认对方的父母身份,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身教,也是莫大的祝福。
因此请记住,千万不要因为另一半的行为,否定他们是孩子父母的身份,因为事实不会因为隐瞒而改变,否认或隐瞒只会令孩子在无意识里被否认。
地震后心理干预 国家力量
国家不仅能提供大量的援助,同时也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能让灾区人民充满信心与希望:我们强大的国家没有忘记我们!全国人民都在关注我们,救援我们,我们一定能够获救的!
当国家为灾民做出有效决策和行动时,就是最大的心理援助。
地震时的自救四大常识
1.大地震时不要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2.人多先找藏身处
如在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
3.远离危险区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4.被埋要保存体力
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
社交恐惧症心理干预
1、行为疗法是治疗恐惧症的首选方法。系统脱敏疗法、暴露冲击疗法对社交恐惧症效果良好。基本原则一是消除恐惧对象与焦虑恐惧反应的条件性联系;二是对抗回避反应。许多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已经学会如何回避令他们产生恐惧的对象和场景而不影响自己的日常社会功能[3]。
2、系统脱敏治疗应用较多,它可以分为实景脱敏和想象脱敏。第一个阶段,是进行放松训练。第二个阶段,请患者按引起恐惧反应的严重程度,依次列出相关诱发社交恐惧的情境的清单,然后从引起最弱的恐惧反应的情境开始,逐一让病人身处其中,或由其想象身处这些情境之中。每一步骤做到病人适应,感到彻底放松为止,然后再接着做下一个较令人紧张的情境,直至最强程度的情境也不引起恐惧为止。
药物治疗
药物不能单纯的消除患者的恐惧情绪,但可用苯二氮卓药物和普萘洛尔等药物可以缓解恐惧带来的躯体焦虑反应,降低植物神经反应。SSRI类如帕罗西汀、舍曲林等治疗社交焦虑障碍有效,三环类抗抑郁剂米帕明和氯米帕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吗氯贝胺对恐惧症也有疗效,但药物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应用。
精神抑郁症心理干预
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绝大多数的抑郁症病人病前有一定的诱因(如挫折、遭受不幸等),同时在出现情绪抑郁、低落过程中产生悲观。失望和孤独、无助感。这些情况,一般来说可以用心理治疗——即所谓的“心药”来处理。因为根据国外近20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的抑郁症病人经过心理治疗或多种治疗方法(合并药物)的处理或帮助可以得到治愈或缓解。如美国曾作过一项大样本的随访研究,发现人际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门诊病人的疗效与三环类抗抑郁药(丙味酸)相似,有效率为60%-80%。
心理治疗对抑郁症病人来说是比较合适的,首先,因为它不会产生像药物治疗和电休克治疗所致的生理副反应,因此对那些药物副反应明显或害怕微电休克治疗的病人来说比较适用。第二,临床上约有10%-30%的难治性病人,即对药物没有疗效的抑郁症可以合并心理治疗以取得效果。第三。药物可以治疗抑郁症状,但停药后相当一部分病人仍会复发或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挫折又会出现抑郁,而心理治疗可以教会病人如何去面对和适应挫折,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即所谓的“吃一堑,长一智”,提高病人的心理和社会适应技能。另外,临市上药物和电休克的治疗效果在4~6周内便出现,而心理治疗的效果则是在6~8周后出现,即它的疗效出现时间较慢,但疗效较稳定。不要因为2~4周未见疗效而放弃心理治疗。
心理干预可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近日,在试管婴儿学术研讨会上,教授和大家交流了研究的“胚胎移植(IVF-ET)妊娠成功率与心理干预的关系”科研成果:心理干预会提高近3倍试管婴儿成功率。
教授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一组实验数据:“在试管婴儿过程中,40例患者未经心理干预,妊娠6例,成功率13%;51例患者经过心理干预,妊娠18例,成功率35.2%。”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经过心理干预后的试管婴儿患者成功孕育率增长了将近3倍。孔教授明确指出,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改进IVF-ET妇女的应对方式,降低人际敏感、敌对、抑郁和焦虑,有助提升试管婴儿的成功率。
据中国人口协会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不孕不育患者已超过4000万,占育龄人口的12.5%,每年大约有70万人选择试管婴儿技术。不孕家庭过度的心理紧张很容易引起内分泌失调,从而导致胚胎难以着床,直接影响试管婴儿成功率。目前,国外试管婴儿领域已经设立了专业心理干预门诊,每位做试管婴儿的患者都会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干预。但试管婴儿前期心理干预在国内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此次与会的20多位国内三甲医院试管婴儿专家,呼吁国内试管婴儿机构尽快设立心理门诊,帮助更多不孕女性打开心结,释放压力,快乐做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