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地震后心理干预 建构爱和归属感

地震后心理干预 建构爱和归属感

一个人是脆弱的,但是一群人,整个人类是强大的!

在地震灾害中我们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我们在自然面前是如此的脆弱。当我们面对着倒塌的房屋,断壁残垣,感到自己被世界抛弃了。这个时候越快与外界建立起联系越好,不论是亲人,朋友还是救援人员,一个拥抱,一个电话都能带来巨大的力量。爱让人温暖。

地震后心理干预 直面死亡接纳惊恐

在灾难中死里逃生之后,每一人都会感觉到惊魂未定,这是人的本能,不用觉得不好意思。

我们首先要接受当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所体验到的惊恐的感觉,无力的感觉。只有真正的直面并且接纳问题,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面对现实。允许自己为人。

归属感和抑郁症

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其表现为:对日常活动及周围的人群和事物,丧失兴趣;精力明显减退,出现无原因的持续性疲乏;思维迟滞,精神活动减少;自我评价过低、产生内疚感、陷于自责之中;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一筹莫展;食欲不振,人体消瘦;或失眠或嗜睡;性欲明显减退;会出现死亡的念头或有自杀的行为。

上述表现概括起来就是思想上无所寄托,生活上丧失信心,对亲友无牵挂感。说到底就是归属感不强。

归属感不强主要表现为: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社交圈子狭窄,朋友不多;业余生活单调,缺少兴趣爱好;不喜欢读书看报,不注重汲取各种知识营养;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

我们不妨用上述表现对照检查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然后作出是否存在心理疾患的判断。如果有了抑郁症的征兆,最好去找心理医生咨询。

社会处于转型期,抑郁症威胁着国人心理健康,这并非危言耸听,我们当认真对待,别把抑郁症不当回事,应及早根治。

心病还须心药治,远离抑郁症,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热爱工作,关心亲友,增加社交活动,培养业余爱好,加强脑力、体力锻炼,使自己的生活充满乐趣。增强归属感,抑郁症才不会光顾你。

地震后心理干预 心理急救的四个阶段

一看、二听、三连接、四结束。

一看指先判断是否有人出现明显的心理问题,即焦虑,抑郁状态等,发现个别性格脆弱的人;二听,认真聆听求助者的心声,学会倾听;三连接,满足求助者的需求,不要许空愿;四结束,积极的告别,表达自己的祝愿。

地震后为什么会发瘟疫 救灾速度慢

政府的救灾速度也是地震后发生瘟疫的重要一环,地震带在地震后爆出瘟疫的消息,大多是因为没有一个合理的应灾安排,从而导致病毒肆虐,瘟疫横行。

地震后为什么会发瘟疫 医疗援助不及时

医疗援助对于灾区是很重要的,前面说的都是“防”,医疗援助是地震区瘟疫的“治”。瘟疫是指传染病,如果在一开始就将传染病控制住就不会爆发大面积的感染,所以,地震后需要大批的医疗援助,如果援助及时,可以将瘟疫扼杀在摇篮中。

地震后常用的人工简易止血方法 按压止血法

在地震区,飞沙走石都能变成利器,有细小伤口的时候不妨用按压止血法。具体操作:将伤口清洗干净后擦干净,然后将干净纱布或其他布料按住出血口,可以有效止血。

注意事项:地震后资源匮乏,可能没有那么多消毒剂,但是伤口也是需要清洁的,用清水清洗后可以减轻感染的风险。

最好的家教是夫妻恩爱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而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推崇孩子的爸爸。

尊重是最深层次的爱。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一方,等于无意识里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细胞结合而来,因此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都希望爸妈是结合的。然而,夫妻能够一同生活,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何况期待每对夫妻都能白头偕老?因此夫妻离异时有所闻。重点是当夫妻分开时,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我们是否了解孩子深层次的心理呢?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而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

那么,孩子是透过什么方式与父母连接的呢?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为透过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觉“我们是一起的”,这就是归属感的需求。因此,我们要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须与父母双方都有所连接,这样才能满足心中的归属感需求。如果孩子对其中一方的连接有所缺乏,将会让孩子感到空虚遗憾。而最令孩子难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妈妈常说爸爸不好、不认同爸爸,孩子为了能和爸爸连接,会采取强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发生相同的事。但因为这不被妈妈允许,所以孩子表面上会听妈妈,然而私底下会像爸爸,甚至在潜意识里跟随着爸爸的命运而不自知。

当我们否定自己的先生或太太时,我们正在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呢?“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你妈妈死爱钱,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你妈妈都不顾家,你以后千万不可以像她那样!”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出现这些行为:懒惰、不负责、死爱钱、爱唠叨、不顾家。为什么?因为他心里强烈需要和他的父母连接,但有关他爸爸或妈妈的信息却全是负面信息。他当然只能跟这些信息连接,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

有人说,我只放在心里没说出来呀!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觉无比敏锐,就算表面上没说,如果你心中有这些信息,一定会在无意识里显露出来,而你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当夫妻因为对方的行为而否定他身为父母的身份时,孩子就会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为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当你越不尊重对方,孩子就会越像他。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既然与父母连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来满足孩子连接父母的需求。

“孩子,你真了不起!”

“你和你爸爸一样真聪明!”

“你和你爸爸一样讲义气!”

“你和你爸爸一样人缘很好!”

“你和你爸爸一样很孝顺!”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善良!”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有爱心!”

“你跟你妈妈一样喜欢学习!”

“你跟你妈妈一样做事很认真!”

不只是称赞孩子,重点是称赞孩子像爸爸、像妈妈的地方。透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朝好的信息方向与爸妈连接,心中对归属感的渴望也会得到满足。要尊重另一半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并允许孩子和他连接。如果你像爸爸,你会很高兴;如果你像妈妈,我会很高兴。当孩子连接的渴望被允许了,就不会那么强烈地去连接那些被否认的缺点。尤其是离婚的父母如果能这样做,孩子必能有好的发展。他们会学习到,大人有时候会吵架,夫妻有可能会分开,但是他们却能承认彼此的位置,也承认对方的父母身份,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身教,也是莫大的祝福。

因此请记住,千万不要因为另一半的行为,否定他们是孩子父母的身份,因为事实不会因为隐瞒而改变,否认或隐瞒只会令孩子在无意识里被否认。

地震后心理干预 国家力量

国家不仅能提供大量的援助,同时也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能让灾区人民充满信心与希望:我们强大的国家没有忘记我们!全国人民都在关注我们,救援我们,我们一定能够获救的!

当国家为灾民做出有效决策和行动时,就是最大的心理援助。

地震时的自救四大常识

1.大地震时不要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2.人多先找藏身处

如在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

3.远离危险区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4.被埋要保存体力

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

社交恐惧症心理干预

1、行为疗法是治疗恐惧症的首选方法。系统脱敏疗法、暴露冲击疗法对社交恐惧症效果良好。基本原则一是消除恐惧对象与焦虑恐惧反应的条件性联系;二是对抗回避反应。许多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已经学会如何回避令他们产生恐惧的对象和场景而不影响自己的日常社会功能[3]。

2、系统脱敏治疗应用较多,它可以分为实景脱敏和想象脱敏。第一个阶段,是进行放松训练。第二个阶段,请患者按引起恐惧反应的严重程度,依次列出相关诱发社交恐惧的情境的清单,然后从引起最弱的恐惧反应的情境开始,逐一让病人身处其中,或由其想象身处这些情境之中。每一步骤做到病人适应,感到彻底放松为止,然后再接着做下一个较令人紧张的情境,直至最强程度的情境也不引起恐惧为止。

药物治疗

药物不能单纯的消除患者的恐惧情绪,但可用苯二氮卓药物和普萘洛尔等药物可以缓解恐惧带来的躯体焦虑反应,降低植物神经反应。SSRI类如帕罗西汀、舍曲林等治疗社交焦虑障碍有效,三环类抗抑郁剂米帕明和氯米帕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吗氯贝胺对恐惧症也有疗效,但药物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应用。

精神抑郁症心理干预

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绝大多数的抑郁症病人病前有一定的诱因(如挫折、遭受不幸等),同时在出现情绪抑郁、低落过程中产生悲观。失望和孤独、无助感。这些情况,一般来说可以用心理治疗——即所谓的“心药”来处理。因为根据国外近20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的抑郁症病人经过心理治疗或多种治疗方法(合并药物)的处理或帮助可以得到治愈或缓解。如美国曾作过一项大样本的随访研究,发现人际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门诊病人的疗效与三环类抗抑郁药(丙味酸)相似,有效率为60%-80%。

心理治疗对抑郁症病人来说是比较合适的,首先,因为它不会产生像药物治疗和电休克治疗所致的生理副反应,因此对那些药物副反应明显或害怕微电休克治疗的病人来说比较适用。第二,临床上约有10%-30%的难治性病人,即对药物没有疗效的抑郁症可以合并心理治疗以取得效果。第三。药物可以治疗抑郁症状,但停药后相当一部分病人仍会复发或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挫折又会出现抑郁,而心理治疗可以教会病人如何去面对和适应挫折,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即所谓的“吃一堑,长一智”,提高病人的心理和社会适应技能。另外,临市上药物和电休克的治疗效果在4~6周内便出现,而心理治疗的效果则是在6~8周后出现,即它的疗效出现时间较慢,但疗效较稳定。不要因为2~4周未见疗效而放弃心理治疗。

心理干预可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近日,在试管婴儿学术研讨会上,教授和大家交流了研究的“胚胎移植(IVF-ET)妊娠成功率与心理干预的关系”科研成果:心理干预会提高近3倍试管婴儿成功率。

教授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一组实验数据:“在试管婴儿过程中,40例患者未经心理干预,妊娠6例,成功率13%;51例患者经过心理干预,妊娠18例,成功率35.2%。”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经过心理干预后的试管婴儿患者成功孕育率增长了将近3倍。孔教授明确指出,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改进IVF-ET妇女的应对方式,降低人际敏感、敌对、抑郁和焦虑,有助提升试管婴儿的成功率。

据中国人口协会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不孕不育患者已超过4000万,占育龄人口的12.5%,每年大约有70万人选择试管婴儿技术。不孕家庭过度的心理紧张很容易引起内分泌失调,从而导致胚胎难以着床,直接影响试管婴儿成功率。目前,国外试管婴儿领域已经设立了专业心理干预门诊,每位做试管婴儿的患者都会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干预。但试管婴儿前期心理干预在国内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此次与会的20多位国内三甲医院试管婴儿专家,呼吁国内试管婴儿机构尽快设立心理门诊,帮助更多不孕女性打开心结,释放压力,快乐做妈妈。

相关推荐

神经衰弱失眠心理干预

1、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神经衰弱的发病情况、症状演变、治疗经历以及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要求等。在最初的接触中,患者大多不愿意谈及自己内心的痛苦与矛盾,这是因为他们还不明确病症与精神因素有关。他们非常重视医生是否仔细地进行了检查,得出什么诊断。因此,交谈之始只应围绕病史进行,并结合患者症状感受进行必要的躯体与精神状态检查,做出明确的诊断。 2、引导病人认识疾病的性质,明确精神因素在神经衰弱发病中的作用、症状演变的机理、影响症状波动及影响疾病治愈的种种因素等,使患者理解自己久治不愈的原因,以排除各种顾虑和焦虑的

地震后为什么会发瘟疫 资源匮乏

资源匮乏主要是说就餐、休息、保暖不能保障。地震后,人们的生产劳动品都收到了破坏,食物紧缺、安全区相对狭小、蟑螂和老鼠横行,资源匮乏后,生存成为了第一动力,会有人四处乱吃乱喝,这样极易产生病源,从而散播疾病。

地震后我们该保持怎样的心态

人类是在灾难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面对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突发事件,抱怨愤怒无济于事,也于事无补。这时若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理性的反应,就能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减少伤亡和损失。地震心理学上有一个“12秒自救机会”,即地震发生后,若能镇定自若地在12秒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就能给自己提供最后一次自救机会。否则,凶多吉少。日本曾有统计,发生地震时被落下物砸死的人,超过被压死的人,可见冷静和好心态就是逃生力和减灾力。 保持良好心态,往往能规避突发事件所带来的灾害。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不同的人心理反应是不一样的,心理素质较

四川人地震心理 无助感

在大地震面前,人会有深深的无助感,深深的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脆弱,不堪一击,就算是想做一些什么,也会感觉到无能为力。这种心理还会延续到地震之后,造成习得性无助,即认为什么事情都没有希望,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整个人就腌了。 解决办法: 调整心态,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条件允许的话,主动参与到救援过程中。与他人多交流。

地震发生时准妈妈如何自救

一、发生大地震时不要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尽快跑到门外,不要慌张。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因为一时慌了神而企图跳下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旁边,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二、人多先找藏身处 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果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侧旁,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由于准妈妈行动较为不便,不建议采取

地震如何逃生

1、如果在平房里,突然发生地震,要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地震时如果房屋倒塌,应呆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再逃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2、如果住在楼房中,发生了地震,不要试图跑出楼外。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厕所、厨房等;也可以躲在桌、柜等家具下面以及房间内侧的墙角,并且注意保护好头部。另外,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去阳台和窗下躲避。 3、如果正在上课时发生了地震,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能

地震发生时的正确逃生方式

地震发生时的正确逃生方式和发生后的自救生存 (一)地震发生时室内正确逃生方式 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身体应采取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的姿势。同时,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不要随便点灯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因燃气管线破裂泄漏的易燃易爆气体。 (二)地震发生在公共场所怎样逃生 听

怎样安抚老人的心理

心理症结1:丧子之痛 幼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都是人生中最悲哀的事,可是无情的地震却让这一幕幕惨剧每天都在发生。风烛残年的 白发人为黑发人送终,内心的悲痛往往无法承受,此时,直接劝慰未必有效,心理救助人员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方法缓解其悲伤情绪。 近日电视里播放了一则新闻,内容是一位心理医生在对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幸存者进行灾后危机心理干预。一家人只剩年迈老人和年幼的孙儿,老人悲痛地哭诉她的儿子媳妇都在地震中丧生,她的7岁的孙子只是坐在一旁抱着膝盖沉默地流泪,一言不发。心理医生没有进行说教或简单的劝慰,而是让

预防地震灾害的生活小常识

1.地震知识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列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由于地球不断运动,逐渐积累了巨大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动,这就是地震。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地震烈度是距震中不同距离上地面及建筑物、构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概念,如唐山7.8级地震,唐山市的地震烈度是1

地震时如何逃生 地震被埋如何自救

如果地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应该稳定自己的情绪,分析自己所处环境,一方面可以试着寻找出路,但是注意不宜在废墟中大喊大叫,以免吸进粉尘,对呼吸道不利。此外要节省体力,尽量减少能量的消耗,当听到外人经过时,再大声呼喊或发出敲击声来让人救援。 在耐心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寻找食物,维持机体所需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