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小儿心肌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小儿心肌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1.一般检查

白细胞轻度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沉略增快。

2.心肌酶

血清谷草转氨酶(GOT)、肌酸磷酸激酶(CP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PK-MB)、乳酸脱氢酶(LDH)及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在急性期均可升高,但CPK-MB的升高对心肌损伤的诊断较有意义。

(1)CPK-MB:

正常人血清中CK几乎全是CK-MM,占94%~96%,CK-MB约在5%以下。CPK-MB是心肌特异性胞浆同工酶,正常血清含微量,若血清中CK-MB明显增高则多提示心肌受累,与CK总活性相比,对判断心肌损伤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一般认为血清CK-MB≥6%(即MB占CK总活性的6%以上)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指标。故其水平升高可作为心肌炎的早期诊断依据。

(2)LDH:

在体内分布较广泛,特异性较差,而LDH同工酶血清有诊断意义,如LDH1>LDH2或LDH1>40%则对心肌炎的诊断较有意义。由于酶活力增高可有非心脏因素影响,故应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分析。

3.肌钙蛋白

心脏肌钙蛋白T(cTnT)及心脏肌钙蛋白I(cTnI)均为心肌所特有,因而其特异性较CK-MB高。近年研究认为心肌肌钙蛋白对心肌梗死和心肌炎等心脏病的诊断价值较高。肌钙蛋白(Troponin,Tn)是肌肉组织的调节蛋白,参与肌肉收缩的钙激活调节过程,有3个亚单位:TnT,TnI及TnC。Tn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中,但两者的调控基因不同,用免疫方法易于区分。目前临床应用为检测血清心肌TnT(cTnT)。血清cTnT增高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标志,≥0.2ng/ml为异常。cTnT 5%分布在心肌细胞胞浆内,95%与心肌细胞结构蛋白结合。心肌损伤早期,胞浆中cTnT首先释放入血液,血清浓度即升高。50%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3h内血清cTnT升高,高于CK-MB,而且持续时间较久。小儿心肌炎血清cTnT检测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CK-MB及LDH1。心肌轻度损伤时血清cTnT就明显升高而CK-MB活性仍可正常,因此它对检测心肌微小病变的敏感性高于CK-MB,这一点对诊断心肌炎有重要意义。此外cTnT及cTnI与CK-MB相比持续时间更长。存在着一个“长时间诊断窗”。

4.病毒学检查

早期可从心包积液、咽拭子、大便分离出特异病毒。并可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病毒RNA。在恢复期血清中,同型病毒中和抗体或血凝抑制抗体较早期第1份血清升高或下降4倍,或特异性IgM阳性。死亡病例,可自其心包、心肌或心内膜中分离出病毒,或特异性荧光抗体检查阳性。电子显微镜检查心肌坏死病变附近可看到病毒颗粒。有少数病儿血清抗心肌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病毒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病程中血清抗心肌抗体常增高。

5.心电图

急性期多有窦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异位心动过速等偶有所见,但心肌炎不可单凭期前收缩即下诊断。最为常见的心电图改变为T波平坦或倒置及QRS低电压、T波改变可能因病变的心肌细胞复极异常所致,低电压可能与心肌水肿有关。心内膜下心肌如有广泛损害,可有S-T段压低;重型病例可有心肌梗死样的S-T抬高。心电图上如出现新的Q波,或原有的Q波加深,反映该区有坏死和瘢痕形成。Q-T间期可延长,各种程度的传导阻滞亦不少见。

6.胸部X线检查

急性期可见心搏减弱、左心室延伸,心肌张力差时心影呈烧瓶形,或失去正常的弓形。病久者心影可轻至重度增大,呈普大型,左心室为主。心力衰竭时可见肺淤血或水肿。少数有心包积液。

7.超声心动图

如有心力衰竭,左心室的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内径增大,缩短分数和射血分数减低,左心房内径增大。有时可见左心室游离壁运动不协调。轻者左心室不增大,但可能看到游离壁有局部的运动异常。

8.核素显像检查

67Ga心肌显像阳性提示心肌炎。111In单克隆抗肌凝蛋白抗体心肌显像可检测心肌坏死,有助于心肌炎诊断。

小儿心肌炎能不能治愈

小儿心肌炎基本都能治愈,若不合并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大多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发展成心肌病,预后差。但急性暴发性心肌炎症状多且不典型,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极高。

小儿心肌炎的治疗

1、卧床休息

卧床休息可预防急性期心肌内病毒复制的增加。因此,急性期至少完全卧床8周,待心影恢复正常、心电图改变明显好转后,开始轻微活动;恢复期至少半天卧床6个月;心脏增大者卧床6个月以上,至心脏明显缩小;有心力衰竭者严格卧床,至心力衰竭控制稳定、心脏检查明显好转,再开始轻微活动。

2、针对心肌的治疗

高浓度大剂量维生素C对纠正休克、促进心肌病变恢复,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药物之一。肌苷也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辅助药物之一。危重患儿抢救时。也可加用能量合剂或极化液,静脉滴注。

3、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

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作于抢救心源性休克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对其他治疗无效者也可试用。

4、合并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对并发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者必须及时予以积极的处理。处理原则与一般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相似,包括洋地黄的应用、血管扩张药、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利尿药及扩容纠正酸中毒等,但在洋地黄应用时应注意在心肌炎急性期,心肌对洋地黄敏感,易出现毒性反应,应避免快饱和,用药剂量也应适当减少。

5、心律失常的治疗

心律失常必须积极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洋地黄治疗有效,室性心动过速可用利多卡因或胺碘酮静滴。如室性心律失常虽经积极治疗仍快速进展至室性纤颤(这种情况在小婴儿更易发生)应即刻予以直流电复律。如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应安置心内膜起搏器。因心律失常可发生在心肌炎恢复后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心肌炎患儿康复后需长期随访。

6、其他治疗

近年来有静脉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心肌炎的报道。在一些病例可应用左心室辅助装置和主动脉球囊泵来支持心血管系统,而在另一些患儿还可应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必要时,这些装置可挽救患儿生命,因而在年长儿可考虑为一种治疗选择。一些重症难治病例,心脏移植可作为最后治疗手段。

小儿腹泻跟心肌炎有关吗

腹泻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不少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的,其中有些病毒可侵犯心脏而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小儿心肌炎大致有三种表现:

早搏是病毒性心肌炎的表现形式之一。多数孩子无不适感,作心电图检查后才被证实。若孩子情况良好,心脏没有扩大,心脏功能也正常,可以暂时不予药物治疗,早搏会慢慢减少和消失,但必须注意儿童的休息和营养。

心脏传导阻滞是病毒损害了心脏的传导系统,使心脏起跳的激动在心脏不同部位不能正常地传送。轻者可以没有任何表现,仅作心电图检查才会被发现;重者心跳节律变慢或不规则。若每分钟的心跳次数少于40次,患儿会发生脑缺血,引起全身抽搐,甚至心跳突然停止。这类危重的心肌炎需住院紧急治疗。

心力衰竭是严重心肌炎的表现。患儿有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力减退,使心脏不能有效地起到血泵的作用,从而使全身组织的供氧不能满足正常的需要。此时患儿可出现气急、面色苍白、心跳加快、脉搏微弱、不能平卧等症状。若不及时送医院治疗,会危及患儿的生命。

因此,当孩子有腹泻,同时存在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脉搏过快等症状时,应及时带他就医进行检查,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小儿心肌炎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

白细胞轻度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沉略增快。

2.心肌酶

血清谷草转氨酶(GOT)、肌酸磷酸激酶(CP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在急性期均可升高,但CK-MB的升高对心肌损伤的诊断较有意义。

(1)CK-MB:胞浆CK的酶蛋白部分由两个亚基组成,不同亚基的组合将其分为CK—MM、CK—MB、CK—BB三种同工酶。骨骼肌里几乎都是CK—MM,胎儿肌肉组织和富含平滑肌的器官,如胃肠道、膀胱、子宫也都有一定量CK,但CK—BB含量相对颇高,脑中CK—BB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心肌是含CK—MB较多的器官。正常人血清中CK几乎全是CK-MM,占94%~96%,CK-MB约在5%以下。CK-MB是心肌特异性胞浆同工酶,正常血清含微量,若血清中CK-MB明显增高则多提示心肌受累,与CK总活性相比,对判断心肌损伤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一般认为血清CK-MB≥6%(即MB占CK总活性的6%以上)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指标。故其水平升高可作为心肌炎的早期诊断依据。

(2)LDH:在体内分布较广泛,特异性较差,而LDH同工酶血清有诊断意义,如LDH1>LDH2或LDH1>40%则对心肌炎的诊断较有意义。由于酶活力增高可有非心脏因素影响,故应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分析。

3.肌钙蛋白

心脏肌钙蛋白T(cTnT)及心脏肌钙蛋白I(cTnI)均为心肌所特有,因而其特异性较CK-MB高。近年研究认为心肌肌钙蛋白对心肌梗死和心肌炎等心脏病的诊断价值较高。肌钙蛋白(Troponin,Tn)是肌肉组织的调节蛋白,参与肌肉收缩的钙激活调节过程,有3个亚单位:TnT,TnI及TnC。Tn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中,但两者的调控基因不同,用免疫方法易于区分。目前临床应用为检测血清心肌TnT(cTnT)。血清cTnT增高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标志,≥0.2ng/ml为异常。cTnT 5%分布在心肌细胞胞浆内,95%与心肌细胞结构蛋白结合。心肌损伤早期,胞浆中cTnT首先释放入血液,血清浓度即升高。50%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3h内血清cTnT升高,高于CK-MB,而且持续时间较久。亦可检测cTnI,特异性与敏感性与cTnT相似,诊断窗稍短(4-10天)。小儿心肌炎血清cTnT检测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CK-MB及LDH1。心肌轻度损伤时血清cTnT就明显升高而CK-MB活性仍可正常,因此它对检测心肌微小病变的敏感性高于CK-MB,这一点对诊断心肌炎有重要意义。此外cTnT及cTnI与CK-MB相比持续时间更长。存在着一个“长时间诊断窗”。

4.病毒学检查

早期可从心包积液、咽拭子、大便分离出特异病毒。并可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病毒RNA。在恢复期血清中,同型病毒中和抗体或血凝抑制抗体较早期第1份血清升高或下降4倍,或特异性IgM阳性。死亡病例,可自其心包、心肌或心内膜中分离出病毒,或特异性荧光抗体检查阳性。电子显微镜检查心肌坏死病变附近可看到病毒颗粒。有少数病儿血清抗心肌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病毒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病程中血清抗心肌抗体常增高。

影像学检查

1.心电图

急性期多有窦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异位心动过速等比较常见,但心肌炎不可单凭期前收缩即下诊断。最为常见的心电图改变为T波平坦或倒置及QRS低电压、T波改变可能因病变的心肌细胞复极异常所致,低电压可能与心肌水肿有关。心内膜下心肌如有广泛损害,可有S-T段压低;重型病例可有心肌梗死样的S-T抬高。心电图上如出现新的Q波,或原有的Q波加深,反映该区有坏死和瘢痕形成。Q-T间期可延长,各种程度的传导阻滞亦不少见。

2.胸部X线检查

急性期可见心搏减弱、左心室延伸,心肌张力差时心影呈烧瓶形,或失去正常的弓形。病久者心影可轻至重度增大,呈普大型,左心室为主。心力衰竭时可见肺淤血或水肿。少数有心包积液。

3.超声心动图

如有心力衰竭,左心室的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内径增大,缩短分数和射血分数减低,左心房内径增大。有时可见左心室游离壁运动不协调。轻者左心室不增大,但可能看到游离壁有局部的运动异常。

4.核素显像检查

67Ga心肌显像阳性提示心肌炎。111In单克隆抗肌凝蛋白抗体心肌显像可检测心肌坏死,有助于心肌炎诊断。

小孩心肌酶高是怎么回事

其中CK-MB,LDH1特异性最高,目前心肌酶谱正常值多为成人标准,而小儿的正常值要高于成人,所以不要认为孩子心肌酶谱值增高就认为是患了心肌炎,由于影响心肌酶谱的因素较多,很多医院采用测定心肌肌钙蛋白来辅助诊断心肌炎,绝大多数儿童的心肌酶谱是正常参考值的2~3倍。 婴幼儿的心肌酶谱参考值为了解小儿心肌酶谱参考值,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方法]对1999年2~5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进行入园或入学体检的105名1~6岁健康小儿心肌酶谱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5名1~6岁小儿心肌酶谱参考值分别为肌酸激酶(115±82)U/L、肌酸激酶同功酶(19士13)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2±15)U/L、乳酸脱氢酶(263士113)U/L、a-羟丁酸脱氢酶(246士114)U/L.[结论]1~6岁小儿心肌酶谱参考值较成人增高。一般需休息2周。家长应密切注意患儿的变化,如有心慌、憋气、烦躁不安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每天为孩子数4次脉搏,注意频率、强弱的变化,如果频率超过正常50以上,有心率不齐时,也应及早看医生。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没有特效的药物,中药黄芪、丹参静脉滴注可以改善症状,大剂量的维生素C和充足的维生素B口服,对病儿也有益处。重症心肌炎需住院治疗。

小孩心肌酶高是怎么回事

其中CK-MB,LDH1特异性最高,目前心肌酶谱正常值多为成人标准,而小儿的正常值要高于成人,所以不要认为孩子心肌酶谱值增高就认为是患了心肌炎,由于影响心肌酶谱的因素较多,很多医院采用测定心肌肌钙蛋白来辅助诊断心肌炎,绝大多数儿童的心肌酶谱是正常参考值的2~3倍。 婴幼儿的心肌酶谱参考值 为了解小儿心肌酶谱参考值,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方法]对1999年2~5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进行入园或入学体检的105名1~6岁健康小儿心肌酶谱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5名1~6岁小儿心肌酶谱参考值分别为肌酸激酶(115±82)U/L、肌酸激酶同功酶(19士13)U /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2±15)U/L、乳酸脱氢酶(263士113)U/L、a-羟丁酸脱氢酶(246士114)U/L.[结论]1~6岁小儿心肌酶谱参考值较成人增高。 一般需休息2周。家长应密切注意患儿的变化,如有心慌、憋气、烦躁不安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每天为孩子数4次脉搏,注意频率、强弱的变化,如果频率超过正常50以上,有心率不齐时,也应及早看医生。 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没有特效的药物,中药黄芪、丹参静脉滴注可以改善症状,大剂量的维生素C和充足的维生素B口服,对病儿也有益处。重症心肌炎需住院治疗。 幼儿心肌炎药物治疗方案如下: 1、对原发病毒性感染或继发的各种感染应积极治疗。抗病毒可用病毒唑,中药板蓝根、 大青叶等有清热解毒作用,对病毒感染可能有效,可用广谱抗生素防治继发感染。 2、 促进心肌代谢药物应用:维生素C4~5g加入10%葡萄糖250~500ml中静脉滴注1日1次 ,15天为一疗程。维生素B、E可降低心肌内自由基,促进心肌恢复,均可服用。三磷酸腺苷 、辅酶A、极化液均可促进心肌代谢。可给10%葡萄糖250~500ml,加入三磷酸腺苷 20~40m g,辅酶A50~100u、10%氯化钾7.5~15ml、25%硫酸镁5~10ml,普通胰岛素4~8u,静脉 滴注1日1次,14天为一疗程。 3 、提高免疫功能,积极预防伤风感冒等病毒性感染及任何发烧。可用维尔本、胸腺肽 等。 4 、对症及支持治疗:心力衰竭者应使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治疗。洋地黄应谨慎应用 ,宜小剂量,并密切观察。对心率过快者,如无病窦综合症、房室传导阻滞、明显心衰、低 血压、休克等,可应用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以减轻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 量。治疗期间应观察心率及血压变化。有心律失常者,按一般原则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电 除颤、人工心脏起博治疗。

小儿心肌炎的饮食

一、饮食原则

1、有营养易消化: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要调补气血;饮食清淡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之品。

2、须少食多餐,不宜进食过饱,尤其晚餐,以免增加心肌负担,可选用莲子、大枣、山药、桂圆、甲鱼等。黄梅天气,病人往往症状明显,可以沙参加玫瑰花,老鸭汤。

3、要多吃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之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可用一些食疗。黄芪加红枣;百合加玉米须;莲子猪心汤。

4、避免油腻刺激性食品,特别是急性期禁食刺激性食物,如咖啡、辣椒。多食用纤维之品。

5、心肌炎病人尽量保持大便通畅,所以多进食粗纤维之品。

心肌炎患者在饮食上没有过多的忌口。但要视身体状况逐渐的进行温补。 温补指食性温热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黄鳝、甜食、红枣、桂圆、荔枝以及葱姜辛辣的食品等。体弱多病怕冷的女性常吃这类食品可帮助升火,改善怕冷的感觉,从而增强体质。患有心肌炎、冠心病者,宜服一些人参粉,可以安神强心,降压通脉。

二、食疗方

1、灯心竹叶茶:

灯心草9克、竹叶6克加水适量煎煮滤汁代茶饮;或沸水沏,代茶饮。1剂/日。

2、红玉茶:

红参3克,肉桂4.5克,玉竹、山楂各12克,黄精10克,炒枣仁15克,炙甘草6克,共加水浸泡,入沙锅煎煮后倾入饮茶容器中;或将诸药置饮茶容器中以沸水沏,代茶频饮。

3、丹参猪心汤:

党参15克,丹参10克,黄芪10克,用纱布包好,加水与1个猪心炖熟,吃肉饮汤,日服1次,可治心肌病,也可用于各类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的辅助食疗。

4、竹笋肉片:

竹笋120克,切丝,瘦猪肉1加克切成片,用花生油爆炒,食用。

5、菊花鲤鱼汤:

鲤鱼1尾,开膛洗净,略油煎后,加白菊花25克,枸杞15克及水,炖熟后分次吃肉喝汤。

6、酸枣虾壳汤:

取虾壳25克,酸枣仁15克,远志15克,共煎汤服,每日1剂,可治心肌炎。

治疗小儿心肌病父母请这样做

1、小儿心肌病的治疗方法之卧床休息

卧床休息可预防急性期心肌内病毒复制的增加。因此,急性期至少完全卧床8周,待心影恢复正常、心电图改变明显好转后,开始轻微活动;恢复期至少半天卧床6个月;心脏增大者卧床半年以上,至心脏明显缩小;有心力衰竭者严格卧床,至心力衰竭控制稳定、心脏检查明显好转,再开始轻微活动。

2、小儿心肌病的治疗方法之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

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作于抢救心源性休克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对其他治疗无效者也可试用。一般认为,为避免病毒感染扩散。发病10天内尽可能不用激素。免疫抑制药在疑似及确诊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应用仍有争议。最近国外发表的心肌炎治疗试验显示,在硫唑嘌呤加泼尼松(强的松)组、环孢素加泼尼松(强的松)组及常规治疗组之间治疗结果无显著差异。尽管这一研究在成人中进行,但其结果可能适用于儿童。

3、小儿心肌病的治疗方法之其他治疗

近年来有静脉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心肌病的报道。Drucker等的研究表明人血丙种球蛋白应用后患儿在随访期左心室功能改善,一年的存活率更高。在一些病例可应用左心室辅助装置和主动脉球囊泵来支持心血管系统,而在另一些患儿还可应用体外膜氧合治疗。必要时,这些装置可挽救患儿生命,因而在年长儿可考虑为一种治疗选择。一些重症难治病例,心脏移植可作为最后治疗手段。

孩子腹泻可能与病毒性心肌炎有关

孩子有腹泻,同时存在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脉搏过快等征象时,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腹泻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不少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的,其中有些病毒可侵犯心脏而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小儿心肌炎大致有三种表现:

早搏是病毒性心肌炎的表现形式之一。多数孩子无不适,作心电图检查才被证实。若孩子情况良好,心脏没有扩大,心脏功能也正常,可以暂时不予药物治疗,早搏会慢慢减少和消失,但必须注意儿童的休息和营养。

心脏传导阻滞是病毒损害了心脏的传导系统,使心脏起跳的激动在心脏不同部位不能正常地传送。轻者可以没有任何表现,仅作心电图检查才被发现;重者心跳节律变慢或不规则。若每分钟的心跳次数少于40次,患儿会发生脑缺血,引起全身抽搐,甚至心跳突然停止。这类危重的心肌炎需住院紧急治疗。

心力衰竭是严重心肌炎的表现。患儿有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力减退,使心脏不能有效地起到血泵的作用,从而使全身组织的供氧不能满足正常的需要。此时患儿可出现气急、面色苍白、心跳加快、脉搏微弱、不能平卧等症状。若不及时送医院治疗,会危及患儿的生命。

新生儿心肌酶高的注意事项

目前心肌酶谱正常值多为成人标准,而新生儿的心肌酶正常值要高于成人,所以不要认为新生儿心肌酶谱值增高就认为是患了心肌炎。

其实,由于影响心肌酶谱的因素较多,很多医院采用测定心肌肌钙蛋白来辅助诊断心肌炎;对较重的心肌炎小儿可检查超声心动图,以发现心腔扩大和心功能有否降低;对复杂的病儿,必要时还需进行心肌、心内膜活组织检查来确诊。

那么,新生儿的心肌酶偏高的话,家长应该注意什么呢?

对于新生儿心肌酶高,建议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在新生儿护理上,要保证充分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饮食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高热量、高纤维、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及刺激性食物,以免增加心脏负担;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缓解小儿心肌病的措施都有哪些

需卧床休息

卧床休息可预防治疗小儿心肌病病毒复制的增加。因此,急性期至少完全卧床8周,待心影恢复正常、心电图改变明显好转后,开始轻微活动;恢复期至少半天卧床6个月;心脏增大者卧床6个月以上,至心脏明显缩小;有心力衰竭者严格卧床,至心力衰竭控制稳定、心脏检查明显好转,再开始轻微活动。

针对性治疗

高浓度大剂量维生素C对纠正休克、促进心肌病变恢复,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药物之一。肌苷也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辅助药物之一。危重患儿抢救时。也可加用能量合剂或极化液,静脉滴注治疗小儿心肌病。

免疫抑制药

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作于抢救心源性休克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对其他治疗无效者也可试用治疗小儿心肌病。

合并心力衰竭处理

治疗小儿心肌病,对并发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者必须及时予以积极的处理。处理原则与一般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相似,包括洋地黄的应用、血管扩张药、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利尿药及扩容纠正酸中毒等,但在洋地黄应用时应注意在心肌炎急性期,心肌对洋地黄敏感,易出现毒性反应,应避免快饱和,用药剂量也应适当减少。

心律失常的治疗

心律失常必须积极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洋地黄治疗有效,室性心动过速可用利多卡因或胺碘酮静滴。如室性心律失常虽经积极治疗仍快速进展至室性纤颤(这种情况在小婴儿更易发生)应即刻予以直流电复律。如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应安置心内膜起搏器。因心律失常可发生在心肌炎恢复后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小儿心肌病患者康复后需长期随访。

其他治疗

近年来有静脉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心肌炎的报道。在一些病例可应用左心室辅助装置和主动脉球囊泵来支持心血管系统,而在另一些患儿还可应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必要时,这些装置可挽救患儿生命,因而在年长儿可考虑为一种治疗选择。一些重症难治病例,心脏移植可作为最后治疗小儿心肌病手段。

小儿心肌炎的鉴别诊断

1.小儿心肌炎与风湿性心肌炎的鉴别诊断

风湿性心肌炎是一种多见于五岁以后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的疾病,有前驱感染史,除心肌损害外,病变常累及心包和心内膜,临床有发热、大关节肿痛、环形红斑和皮下小结,体检心脏增大,窦性心动过速,心前区可听到收缩期反流性杂音,偶可听到心包摩擦音。抗链“O”增高,咽拭子培养A族链球菌生长,血沉增快,心电图可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2.小儿心肌炎与β受体功能亢进症的鉴别诊断

β受体功能亢进症是一种多见于六岁到十四岁学龄儿童特别是女童,这种疾病的发作和加重常与情绪变化和精神紧张有关,症状多样性,但都类似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患者体检心音增强,心电图有T波低平倒置和S-T改变,普萘洛尔试验阳性,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试验心脏β受体功能亢进。

3.小儿心肌炎与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的鉴别诊断

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是多为三度阻滞,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患儿病史中可有晕厥和Adams-Stokes综合征发作,但多数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患儿耐受性好,一般无胸闷、心悸、面色苍白等。心电图提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QRS波窄,房室传导阻滞无动态变化。

4.小儿心肌炎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自身免疫性疾病这是多见全身型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全身型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主要临床特点为发热、关节疼痛、淋巴结、肝脾肿大、充血性皮疹、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白细胞增多、贫血及相关脏器的损害。累及心脏可有心肌酶谱增高,心电图异常。对抗生素治疗无效而对激素和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有效。红斑狼疮多见于学龄女童,可有发热,皮疹,血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减低,血中可查找到狼疮细胞,抗核抗体阳性。

5.小儿心肌炎与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这是一种多见于两岁到四岁幼儿,发热,眼球结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散性充血,口唇皲裂,杨梅舌,浅表淋巴结肿大,四肢末端硬性水肿,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多有病变。需要注意的是,重症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并发冠状动脉损害严重时,可出现冠状动脉梗死心肌缺血,此时心电图可出现异常Q波,此时应根据临床病情和超声心动图进行鉴别诊断。

合理饮食有助于小儿心肌病的康复

1、小儿心肌炎病人尽量保持大便通畅,所以多进食粗纤维之品。

2、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小儿心肌炎患者要调补气血;饮食清淡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之品。

3、小儿心肌炎饮食原则是要避免油腻刺激性食品,特别是急性期禁食刺激性食物,如咖啡、辣椒。多食用纤维之品。

4、饮食应富有营养而易于消化,荤素搭配,多食营养丰富的鱼、肉、蛋、牛奶等,多吃水果,如柑橘、苹果、香蕉等。每日饮水量约1000—1500毫升,注意定时排便,以防便秘。

5、小儿心肌炎饮食原则是患者须少食多餐,不宜进食过饱,尤其晚餐,以免增加心肌负担,可选用莲子、大枣、山药、桂圆、甲鱼等。天气热病人往往症状明显,可以沙参加玫瑰花,老鸭汤。

6、要按时服药。在恢复期还要继续服用营养心肌的药物,如维生素C、肌苷、复方丹参、辅酶Q10、维生素E等,可根据医生的指导,选用其中的1—2种。维生素C之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可用一些食疗。黄芪加红枣;百合加玉米须;莲子猪心汤。

小儿心肌炎的病因

常见病因(45%):

心肌炎常见病因,有感染、风湿、免疫、中毒等,小儿心肌炎中多见于病毒感染,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常见的为腺病毒(特别是血清型2及5)和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及B组,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其中以柯萨奇病毒B组(CVB)最为常见。

其他病因(35%):

其他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及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登革热病毒,黄热病病毒,狂犬病病毒,呼吸道肠道病毒等。

近年来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病毒基因序列,提高了心肌炎的病因诊断,曾报道疑为病毒性心肌炎58例,患儿年龄2天~13岁,用PCR方法检测患者血液中人类小RNA病毒,阳性率为48%,其中4例进行斑点杂交,确定为柯萨奇B3病毒,以往由于病因诊断不明,所谓特发性心肌炎或间质性心肌炎,其中部分病例可能是病毒性心肌炎。

相关推荐

小儿心肌炎能快速治好吗

1、心肌炎其实是一种在身体心肌的这一区域出现了弥漫性的炎症的疾病,心肌炎的特征为心肌里的细胞遭到炎症的浸润,从而导致了心肌细胞变性及坏死。小儿患心肌炎的原因大多数与病毒感染的一些疾病有关系,所以在小儿心肌炎的患病原因中病毒性的心肌炎是最为常见的,因孩子的个体差异,所以病情轻重也就不同。 2、对于患有心肌炎的孩子,目前尚无什么特殊有效的治疗,一般是结合患病儿童的病情来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疗措施进行治疗,这种治疗可以使大部分心肌炎的患者痊愈或好转。平时妈妈们应该让患儿多休息,以减轻心脏的负荷以及减少孩子的心肌耗氧

小儿心肌炎是怎么回事

1.常见病因 心肌炎常见病因,有感染、风湿、免疫、中毒等,小儿心肌炎中多见于病毒感染,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常见的为腺病毒(特别是血清型2及5)和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及B组,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其中以柯萨奇病毒B组(CVB)最为常见。 2.其他病因 其他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及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登革热病毒,黄热病病毒,狂犬病病毒,呼吸道肠道病毒等。 近年来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病毒基因序列,提高了心肌

导致心悸胸闷的原因有哪些

步骤/方法: 01 能够引起心悸胸闷的疾病有很多,比如说病毒性心肌炎,风湿热,猩红热,败血症,伤寒性心肌炎,新生儿心肌炎等各种疾病,这些疾病,在患者心悸胸闷的同时,可能还会伴有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心肌收缩,心律失常等多种症状。 02 心悸胸闷还可能是因为一些心肌损害性疾病导致的,比如说风湿热活动期间,或者一些继发性的感染疾病都可能导致心悸胸闷,患者不但会心悸胸闷,还会感觉头晕腹痛,甚至是食欲不振心前区疼痛。 03 如果出现心悸胸闷的症状一定要去医院进行检查,有的患者出现这种症状之后去检查可能有白细胞计数

秋季需防小儿心肌炎

近期天气温差大,容易得感冒,流鼻水、咳嗽及腹泻。但很多人都不太重视,自己吃点药,等到支撑不住,才去医院看病,一检查发现居然是急性心肌炎。 医生指出,当人体因患病导致抵抗力急剧下降时,病毒会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大肆侵袭心脏等重要器官,使心肌产生炎症病变。因此,有病最好去医院检查,即使看似轻微的感冒或肠胃炎,可能演变成有致命性的心肌炎。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急性心肌炎并没有特定人群,但与成人病毒性心肌炎相比,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相对临床表现较重,并且儿童比成人更易患得此病。希望父母亲能提高警觉,多注意孩子的变化。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如何诊断鉴别

从患儿心包穿刺液分离到病毒,或者说通过抗体检查呈现出阳性。 或者从患儿的粪便中分离出病毒,临床上主要诊断依据是慢性心功能不全,或者说患者有心包炎的表现,心脏扩大,心电图室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心律失常。 患有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在前面的1到3周内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者是腹泻等感染,明显的胸闷头晕等症状,患者也会出现拒食,四肢发凉等严重的现象,新生儿的诊断主要是结合母亲流行病学史作出诊断,心电图可以看到轻度的异常。病程的早期,还可以看到血清肌酸磷酸激酶的增高,病程中患者的心肌抗体也会增加。 要想确定小儿病毒性心肌炎,那

小儿感冒需提防心肌炎

心肌炎易被当作感冒漏诊 心肌炎是由于病毒、细菌、其他病原体、自身免疫反应以及毒物反应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心肌炎性改变,在各种导致心肌炎的因素中,以病毒所致的心肌炎即“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最高,部分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属于“嗜心性病毒”,特别“喜欢”侵犯心脏,可直接损害或引起免疫反应损伤心脏。另外,像粘病毒、腺病毒以及麻疹、腮腺炎、巨细胞病毒等都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但在儿童当中,也有因细菌毒素、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引起的心肌炎。 一般来说,病毒性心肌炎在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约有半数患儿在发病前有上呼吸

小儿心肌炎诊断鉴别

诊断 1.临床诊断依据 (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2)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 (3)心电图改变: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主要导联(Ⅰ,Ⅱ,aVF,V5)的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伴动态变化,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或左束支阻滞,成联律,多形,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期前收缩,非房室结及房室折返引起的异位性心动过速,低电压(新生儿除外)及异常Q波, (4)CK-MB升高或心肌钙蛋白(cTnI或cTnT)阳性。 2.病原学诊断依据 (1)确诊指标:自患儿心内

感冒后少动远离心肌炎

花季少女猝死的悲剧 前不久,一名16岁的初三女生因感冒诱发心肌炎,在学校体育课上跑步时发生猝死。据了解,猝死前10多天她曾患感冒,猝死前一天出现胸闷、气短、乏力,且活动后症状加重。家长对这些症状并未在意,仍让其坚持上学。之后在进行400米跑步训练中,没跑多远她就昏倒在地,发生猝死。 猝死为何会发生在感冒后 研究表明,感冒患者(尤其是儿童)发展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原因为未及时就诊和运动过多。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柯萨奇B组病毒等是引起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原体。患者在出现症状之前多有感冒史。轻症患

常见小儿心率失常的症状

临床上按心率失常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率失常两大类,前者见于过早搏动、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和心室颤动等;后者以窦性缓慢性心率失常和各种传导阻滞为常见。心率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起源部位、心搏频率和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的任一异常而言。可由各种气质性心血管病、药物中毒、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等因素引起,部分心率失常也可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那么常见小儿心率失常的症状有哪些呢? 常见小儿心率失常的症状一、 窦性心律不齐。 心率随呼吸而改变,吸气时心率增快,深吸气时更为明显,吸气末期心率减慢。在发热、运动、情

宝宝感冒别小觑易诱发重症

1、肺炎。这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小儿感冒尤其是有先天性心脏病、早产儿、营养不良、贫血、低体重儿因为抵抗力弱,患感冒后更容易诱发肺炎,而且发病还很危急、拖延就难痊愈。宝宝患肺炎后会出现咳嗽、发热和气急症状,还可能有口唇青紫、鼻翼煽动等现象。 2、中耳炎。可能家长会认为感冒诱发中耳炎不是什么“大病”。然当宝宝感冒诱发中耳炎后,会有耳朵痛、发热、流脓、流水等症状,并且流脓的症状还会持续在宝宝的每次感冒中,反复的就形成慢性中耳炎甚至鼓膜穿孔、脑膜炎、乳突炎等严重并发症。 3、心肌炎。感冒开始或者感冒过程中都有可能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