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有哪些诊断标准
淋病有哪些诊断标准
当有类似淋病的可疑症状出现时,就需要进行淋病检查,以做出有效的诊断。淋病检查有哪些方法?淋病有哪些诊断标准?下面的内容对此问题作出了解答。
①涂片法,正确用尿道拭子取尿道内脓性分泌物做涂片检查,若结果为阳性,结合病史、潜伏期及典型的临床表现,可做出诊断;阴性者不能排除诊断。值得注意的是,涂片法若只发现多形核白细胞外的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对男性患者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对女性患者意义不大。
②培养法,此法是诊断淋病的金标准。实验室检查,尿中少量白细胞,可有红细胞,尿培养可阳性。如多次中段尿细菌培养阴性,应考虑与泌尿系结核鉴别。
③DNA检测法,也就是核酸检测技术,即常说的PCR等,是利用淋球菌的特异性核酸片段,通过体外的不断扩增进行检测。这种方法可以检测到很低数量的淋球菌,PCR方法具有特异、敏感、简便、快速等优点,为HPV检测开辟了新途径,目前上海男科医院已经开展了该检测项目。
PCR技术的高度敏感性,以生殖道脱落细胞为检材足以满足试验要求,避免了活检取材、研磨组织繁杂操作。一般情况下,PCR扩增产物经凝胶电泳,观察产生的DNA可直接作出诊断。因此,PCR技术检测淋球菌实验周期短、简便快速。由于该方法技术要求及检验师的资质要求比较高,目前在沈阳可以进行该检查的医院是凤毛麟角,所以患者选择时一定要谨慎,到国家医院进行诊断检查,避免被不法行医者蒙骗医`学教育网整理。
④B型超声、排泄性尿路造影等检查,可以帮助了解有无尿路畸形、结石或肿瘤。膀胱镜检查可见脓尿、脓苔、膀胱粘膜充血、水肿或小粱,注意有无憩室、结石、异物或肿瘤。
此外还需注意,不管是哪项检查,取材时拭子伸入尿道或宫颈口内的深度应足够,男性最好在晨起首次排尿前或排尿后两小时以上取材,阳性率才有保证。而检验人员的素质及操作规范与否,或受检者检查之前有无使用抗菌药物等,均影响到检验结果。
另外,在临床中,也常见到一些病人拿着所谓MDI(多媒体显微镜)检查单来咨询。这种检查方法只是利用各种形式的多媒体显微仪,如超高倍显微仪、显微放大系统、荧光显微放大系统等进行检查。利用这种检查来诊断淋病是缺乏相应的科学根据的,更不用说其检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了。
盆腔炎的诊断知识
1、最低标准
宫颈举痛或子宫压痛或附件区压痛。最低诊断标准提示在性活跃期的年轻女性或具有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若出现下腹痛,并可排除其他引起下腹痛的原因,妇科检查符合最低诊断标准,即可给予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2、附加标准
体温超过38.3℃(口表),宫颈或阴道有异常黏液脓性分泌物,阴道分泌物湿片出现大量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升高,血C-反应蛋白升高,实验室正式的宫颈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阳性。附加标准可增加诊断的特异性,多数盆腔炎性疾病患者有宫颈黏液脓性分泌物,或阴道分泌物0.9%氯化钠溶液湿片中见到大量白细胞,若宫颈分泌物症状并且阴道分泌物镜下见不到白细胞,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需慎重,应考虑其他引起腹痛的疾病。阴道分泌物检查还可同时发现阴道合并感染,如细菌性阴道病及滴虫阴道炎。
淋巴肿瘤的诊断标准
一、详细询问病史,包括首发症状、淋巴结肿大出现的时间与以后的增大速度、有无全身症状,如发热、盗汗、皮肤搔痒、消瘦等,非何杰金淋巴肿瘤应询问有无消化道症状等。
二、体征,全身浅表淋巴结是否肿大,皮肤及附件有否侵犯,应注意咽淋巴环、乳腺、睾丸等有否侵犯。其他静脉或淋巴回流受阻,气管受压,上腔静脉综合症等。
三、特殊检查,血常规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血小板计数、血沉率等。淋巴肿瘤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呢?血化学检查,包括尿素氮、非蛋白氮、肌酐、硷性磷酸酶、总蛋白与白蛋白、球蛋白、转氨酶及转肽酶等测定。血清免球蛋白检查。尿常规检查。髂骨穿刺涂片或活检。放射学检查,胸部正侧位x线片及双下肢淋巴造影。病理学检查:淋巴结、皮肤活检及必要时肝脏穿刺活检。细胞免疫检查:E玫瑰花结、淋巴细胞转化、巨噬细胞试验、皮肤试验等。腹部B超或CT扫描、MRI及胃肠钡餐透视等。开腹探查只在选择病例中进行,尤其对非何杰金淋巴肿瘤更应慎重。
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
1.尿微量白蛋白
正常人尿中有微量的白蛋白排出,但24小时内不会超过20毫克,当糖尿病患者发生肾脏损害时,从尿中排出的白蛋白就会增加,当24小时尿白蛋白的排出量为30-200毫克时说明肾脏已有病变。
2.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抗体、谷氟酸脱羧酶抗体
这些抗体的出现说明了患者体内存在着针对胰岛的自身免疫反应,若抗体阳性者多为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初期测定意义较大,如果发病已较长时间,抗体可能转为阴性。
3.糖基化血清蛋白或果糖胺
糖基化血清蛋白果糖胺是葡萄糖与血清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结合的产物,其水平的测定可反映测定前1-3周血糖浓度的平均水平,不受临时血糖浓度波动的干扰。其临床意义与糖基化血红蛋白相似。
4.血胰岛素及C肽
胰岛素β细胞所分泌的胰岛素原可被相应的酶水解生成胰岛素和C肽,因此血胰岛素和C肽都能反映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分泌能力。胰岛素的测定会受到一些外源性胰岛素的干扰,例如测定注射过胰岛素或正在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而C肽的测定则相对稳定。
空腹测血糖7,8算高吗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静脉血糖:空腹超过7,餐后2小时超过11.1,即可诊断糖尿病,或者其中任意一项成立也可诊断糖尿病。 您的血糖已经超过正常值,如果您此次的血糖是手指血糖,建议您再做一次静脉血糖,静脉血糖值有诊断意义。
坏血病诊断标准
典型的婴儿坏血病具有明显的症状,诊断较易。隐性与早期坏血病因缺乏特异性症状诊断较难,应结合喂养史及其他检查,作综合分析。
1、婴儿坏血病的喂养史和临床症状人工喂养婴儿未添加含维生素C的辅食,或乳母饮食缺乏新鲜蔬菜或水果,或乳母习惯只吃腌菜等。坏血病的好发年龄 (3~18个月),结合前述某些非特异性症状和喂养史,可提供早期坏血病诊断的线索。如本病已发展到一定阶段或晚期,可根据肢体肿痛、蛙形腿、牙龈及粘膜下出血等症状诊断。
维生素C缺乏病的发生和发展常有一个过程。首先是组织中的维生素C储备减少,进一步发展是生化缺乏、功能障碍,再进一步的发展是解剖学变化,乃至死亡。婴儿坏血病主要的临床表现如下。
(1)婴儿坏血病的前驱症状
婴儿坏血病患者发病之前,多有体重减轻、四肢无力、衰弱、肌肉及关节等疼痛症状。成人及婴儿维生素C缺乏病的临床表现有些不同。成人患者除上述症状外,早期即有齿龈松肿,间或有感染发炎。婴儿则有不安、四肢动痛、肋软骨接头处扩大、四肢长骨端肿胀(尤以股骨下端为甚,但不向前伸至关节)以及有出血倾向等。此外,出血,尤其皮肤大片出血,成人较婴儿多见;而婴儿骨骺周围出血,成人则不易见到。毛囊周围充血,成人较为多见,但不见于婴儿患者。至于骨膜下出血、皮肤溢血及齿龈出血等,成人及婴儿均可发生。婴儿发病多在6月~1周岁,其他时间也可发生;成人多在膳食中长期缺乏维生素C时发生。
(2)出血
维生素C缺乏病患者可有全身点状出血,起初局限于毛囊周围及齿龈等处,进一步发展可有皮下组织、肌肉、关节、腱鞘等处出血,甚至血肿或淤斑。小儿淤斑多见于下肢,以膝部为最多。内脏、黏膜也有出血,如鼻出血、血尿、便血及月经过多等;严重时偶有心包、胸腔、腹腔、腹膜后及颅内出血。小儿常见下肢肿胀、疼痛,患肢常保持一定位置,即两腿外展、小腿内弯,呈假性瘫痪状,此乃主要因骨膜下出血所致。毛囊周围出血是维生素C缺乏病最特殊和最早的临床体征之一。通常出现在高度角化的毛囊,特别是臂部和股部的伸侧及腹部。常见毛发变脆、卷曲和陷入毛囊内。继毛囊周围出血之后,可有毛囊肿胀与肥厚,即毛囊周围炎。
婴儿坏血病患者可有贫血。贫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皮肤、深部组织出血;也可能是由于饮食中叶酸摄入不足所致。许多食物中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又含有丰富的叶酸,两种缺乏可同时存在。
(3)齿龈炎
齿龈可见出血、松肿,尤以齿龈尖端最为显著,稍加按压即可出血,并有溃疡及继发感染。重者溃疡进展甚速,短期内牙齿即因齿龈及齿槽坏死而脱落。慢性者齿龈萎缩、齿龈浮露,最后可使牙齿松动、脱落。
齿龈出血是维生素C缺乏病的主要病症。在婴儿,常于齿龈上发生小血袋,且易掩盖初崩之乳牙。此种血袋如稍加压力,即可破裂,有时可引起大量流血,但无生命危险。成人维生素C缺乏病常伴有慢性齿龈损害,即齿龈炎。齿龈炎与细菌感染有关,但只有当维生素C缺乏,齿龈组织抵抗力降低时才会发生。
2、婴儿坏血病的X线检查
四肢长骨的X线检查,对本病诊断极为重要。从膝、踝、腕部摄取X线片,可以得到坏血病早期诊断的根据,尤以稍稍增厚的和不整齐的白色骺线(显示临时下化带因钙的累积而加厚)、骺线之下靠近骨干的部分出现全宽度的黑色缝或侧角的黑色点,或一三角形的缺损(显示不同程度的骨质稀疏,在X线片上为透亮的缝或点),为本病特征。
婴儿坏血病的病程进展,可见以下几种变化:
①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结构萎缩,导致骨干透明度增加,如毛玻璃样;
②上述的稀疏点或稀疏缝增大,成为全宽度的黑色带,可称为“坏血病带”;
③骨化骨骺的中心亦如毛玻璃样,其周围绕以明显的白色环线,与骨干端相近处最为稠密;
④在骨骺端两侧线与增厚的骺线相连处,出现细小骨刺,由于它的位置伸向侧面,称为“侧刺”(lateral spur);
⑤骨膜下出血处的阴影,使受累的长骨形如杵状或梭状,有时在长骨的两个远端出血,则形成哑铃状,经治疗后其轮廓更较清楚;
⑥在严重病例,还可出现骨骺与骨干分离和错位;
⑦肋骨前端增宽,其顶端圆突如压舌板状,易与佝偻病肋骨的杯状末端相区别。
糖尿病诊断标准
1.尿微量白蛋白
正常人尿中有微量的白蛋白排出,但24小时内不会超过20毫克,当糖尿病患者发生肾脏损害时,从尿中排出的白蛋白就会增加,当24小时尿白蛋白的排出量为30-200毫克时说明肾脏已有病变。
2.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抗体、谷氟酸脱羧酶抗体
这些抗体的出现说明了患者体内存在着针对胰岛的自身免疫反应,若抗体阳性者多为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初期测定意义较大,如果发病已较长时间,抗体可能转为阴性。
3.糖基化血清蛋白或果糖胺
糖基化血清蛋白果糖胺是葡萄糖与血清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结合的产物,其水平的测定可反映测定前1-3周血糖浓度的平均水平,不受临时血糖浓度波动的干扰。其临床意义与糖基化血红蛋白相似。
4.血胰岛素及C肽
胰岛素β细胞所分泌的胰岛素原可被相应的酶水解生成胰岛素和C肽,因此血胰岛素和C肽都能反映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分泌能力。胰岛素的测定会受到一些外源性胰岛素的干扰,例如测定注射过胰岛素或正在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而C肽的测定则相对稳定。
糖尿病诊断标准
1.肝脏疾病
肝硬化患者常有糖代谢异常,典型者空腹血糖正常或偏低,餐后血糖迅速上升。病程长者空腹血糖也可升高。
2.慢性肾功能不全
可出现轻度糖代谢异常。
3.应激状态
许多应激状态如心、脑血管意外,急性感染、创伤,外科手术都可能导致血糖一过性升高,应激因素消除后1~2周可恢复。
4.多种内分泌疾病
如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甲亢、嗜铬细胞瘤,胰升糖素瘤可引起继发性糖尿病,除血糖升高外,尚有其他特征性表现,不难鉴别。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标准
(一)、病史及症状
⑴ 病史提问:起病缓慢,病人多无明显症状,问诊应注意是否有低热、盗汗,易感染表现。
⑵ 临床症状:乏力、消瘦、纳差、盗汗、体力减退、发热,偶有皮肤瘙痒。
(二)、体检发现
全身淋巴结肿大,质中等硬、可移动,晚期相互粘连融合;肝脾轻度肿大,晚期脾脏明显肿大。骨痛不明显。晚期皮肤可见出血点。
(三)、辅助检查
1、血象:正细胞正色素贫血。白细胞计数>10×109/L,分类:淋巴细胞>50%,绝对值>5.0×109/L;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可见幼稚淋巴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正常或减少。
2、骨髓象:增生活跃至极度活跃,以成熟淋巴细胞增生明显,占40%以上,原、幼稚淋巴细胞<10%。红系、粒系相对减少,巨核细胞正常或减少。
3、血免疫球蛋白减少;或为单株免疫球蛋白增高,多为IgM型。κ轻链或λ轻链检测阳性。
(四)、CLL临床分期及鉴别诊断
1、分期:Ⅰ期:淋巴细胞增多,可伴有淋巴结肿大。
Ⅱ期:Ⅰ期+肝大或脾大。
Ⅲ期:Ⅰ期或Ⅱ期+贫血(血红蛋白<100g/L)或/和血小板减少(<100×109/L)。
2、鉴别诊断应与结核性淋巴结炎、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毛细胞白血病、幼淋巴细胞白血病等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