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优势和切入点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优势和切入点

1.整体思维,平衡脏腑阴阳

心衰是由于心脏收缩功能或舒张功能减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与心脏、肺、肝脏、肾脏、内分泌、免疫等全身多个器官及系统相互影响,而这些关系往往表现得相当复杂,如何协调心脏与其他器官及系统的关系,是临床经常遇到的难题,此时便常常需要运用整体观念。而在运用整体思维方面,中医药有一定优势。全国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根据其“五脏相关”的学术思想,认为心衰病位在心,但“五脏相关”,他脏与心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既可成为心衰的诱发或加重因素,反之又可因心衰致他脏功能失调或损害。邓老认为治疗心衰必须调补五脏之气血阴阳,不可局限于治心。我们前期研究初步表明,对心衰合并胃肠功能紊乱者采用调脾护心法治疗,具有较好疗效;对心衰合并低血压、肾脏灌注不佳者,采用温肾健脾法,有一定作用;对容易外感的心衰患者,采用补肺益卫法调理,有一定帮助;对心衰缓解期适当运用补肾护心法,对促进组织修复,减少心衰复发初显成效。

2. 因人制宜,注重个体差异

心衰成因及诱因多样,个体差异非常大,常需要评估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治疗;即便是同一个患者,在不同时期,其治疗方案也常常需要改变。这种趋势,实质上正朝着中医辨证论治的方向靠拢。然而,由于西医一贯强调事物的一般性,略于事物的特殊性,故而,在临床实际中,往往忽略了个体差异的存在。并且,在评估患者状态时,西医往往须借助各种检查,一方面造成费用上升,另一方面也存在诸多不便。况且,在我国基层地区,设备配置及人员技术条件又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更使得定期评估患者的存在困难。而中医采用望闻问切,结合天时地气,动态地对每个心衰患者进行评估,因人制宜,采用汤、膏、丸、散等不同剂型进行治疗,还可指导患者采用食疗、外治、艾疗等方法减轻症状、改善体质,存在一定优势。

3.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西医和中医在缓解心衰患者气促、水肿等主要症状效果都很明显。但心衰常常伴有诸多其他症状,如口干口苦、头晕、心悸、乏力、胸闷、腹胀、腰膝酸软等,西药根本无能为力;同时许多心衰患者因忧虑病情而导致抑郁焦虑,出现失眠、精神压抑、出汗等,这些又严重影响了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若以中医药辨治处置,往往更为有效。

4.增强体质,预防心衰复发

感染是心衰复发的最常见诱因,如何预防感染发生,是一个困难而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心衰患者多数年龄较大,生病后容易情绪低落,不敢进行身体锻炼,消化功能减退等等原因,体质弱,抵抗力较差,容易感染。中医历来在调理身体,增强体质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中医认为心病日久,脏腑之气渐衰。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受邪侵。肺主皮毛,而皮毛又是防御外邪的主要屏障。肺气虚,不能宣发卫气外达以卫外,则抵抗差,每易招致外邪而致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通过健运脾气,扶正气,能抗御和清除外邪,同时也可调节和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以清除内邪,从而消除心衰发作的诱因,调整病人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各脏器之功能恢复,预防心衰复发,减少再住院率。难能可贵的是,除了常规的汤药外,中医还可根据不同的季节,教导患者采用食疗、导引、艾灸等多种方法来改善机体的状态。从目前文献来看,补肺益卫、健脾实卫、培元固本等等治法,均有改善人体体质的作用。

5.减少药毒,降低患者死亡

心衰合并利尿剂抵抗、心律失常、低血压状态、肺部感染等,由于米力农等血管活性药物增加死亡率、抗生素滥用增加细菌耐药性、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导致西医治疗效果较差。通过中医药的早期介入,可减少或不用多巴胺、米力农等血管活性药物、抗生素、抗心律失常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6.讲究配伍,化解西药困惑

中药处方历来讲究君臣佐使,药分四性五味,重视七情和合。一方面,可按照个体差异,尽可能地提高疗效;另一方面,则可以利用药性之间的制衡关系,减少药物毒副反应。对某些服用地高辛容易中毒出现恶心呕吐、服用ACEI容易出现咳嗽、使用利尿剂容易出现低钾低钠等副反应严重的患者,实践证明,有时候应用中医药可有效解决此类难题。

慢性心力衰竭的定义是什么呢

目前已有许多慢性心力衰竭的定义,但这些定义都是对局限于这一复杂综合征的某个方面特征的描述。没有一个定义是令人满意的。其中常用的定义是:心力衰竭是一种病理生理状态,这种异常的心功能使心脏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以满足组织代谢的需要。目前还没有对慢性心力衰竭做出简单、客观的描述,因为还不能用某个瓣膜或心脏或心室的功能异常,血流、压力、直径或容积的变化来确定病人是否有心力衰竭,对于心力衰竭的诊断需要根据病史、体检及器械检查才能得出。

在临床表现方面,心力衰竭作为一种综合征,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休息或运动状态所出现的心力衰竭症状、典型的呼吸困难或乏力,或踝部水肿,并有静息状态下心功能不全的客观表现。对于心力衰竭治疗的临床反应不能成为单独的诊断依据。尽管病人通常对抗心力衰竭治疗表现出症状和/或体征的改善,例如利尿剂或硝酸盐治疗可以迅速改善症状。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这些治疗改善了病人的症状,有可能混淆了病人的诊断。因此,在没有把握诊断慢性心力衰竭之前,不要开始治疗。

心力衰竭器械治疗怎么做

(一)CRT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

心脏再同步治疗通常指心房同步的双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主要作用在于通过双心室起搏纠正室间或心室内不同步,增加心室排血和充盈,减少二尖瓣返流,提高射血分数。CRT 治疗后,置于左心室的电极可以按照设置提前激动左心室最为延迟收缩的部位,通常为左心室侧壁或后侧壁,使室间隔和左心室游离壁同步球形收缩,恢复室间隔对左心室收缩的支持作用,左心室压力上升速率加快,缩短左心室等容收缩时间,同时相应增加了左心室充盈时间,左心室充盈的进面增加了前负荷,而最适前负荷可提高心肌收缩力。通过程控 AV 或 PV 间期优化房室传导,提高心房收缩对左心室充盈的作用,减少因为房室延迟造成的舒张期二尖瓣返流,增加前向射血和有效 EF 值。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失同步化使额外的能量消耗在心室内分流和无效射血中,降低了心肌的工作效率。CRT 由于提高各个心腔协调工作的效率,减少了室间隔反常运动和血液在心室的分流,减少二尖瓣返流和心脏无效做功。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除了上述的电机械机制以外,部分研究还发现双心室起搏可降低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改善心力衰竭导致的神经内分泌紊乱。有证据表明长期心脏同步化治疗会增加脑钠肽等神经激素,并且能重建自主神经平衡。对于改善心力衰竭具有一定意义。

(二)CRT 治疗的适应证

Ⅰ类适应证 同时满足以下条件者:(1)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2)充分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后,NYHA 心功能分级仍在Ⅲ级或不必卧床的Ⅳ级;(3)窦性心律;(4)左心室射血分数≤ 35%;(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55mm;(6)QRS 波时限≥ 120mm。

Ⅱ a 类适应证:(1)充分药物治疗后 NYHA 心功能分级好转至Ⅱ级,并符合Ⅰ类适应证其他条件;(2)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合乎Ⅰ类适应证的其他条件,可行 CRT 治疗,部分患者结合房室结射频消融以保证有效夺获心室。

Ⅱ b 类适应证:(1)符合常规心脏起搏适应证并心室起搏依赖的患者,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或 NYHA 心功能分级Ⅲ级以上者;(2)常规心脏起搏并心室起搏依赖者,起搏治疗后出现心脏扩大及 NYHA 心功能分级Ⅲ级以上者;(3)QRS 时限< 120ms 并符合Ⅰ类适应证的其他条件,经超声心动图或组织多普勒检查,符合下列不同步条件者:左室射血前时间> 140ms、心室间机械收缩延迟,左心室射血前时间较右心室延迟> 40ms、左心室后外侧壁激动延迟。

上面所介绍的就是心力衰竭器械治疗要怎么做,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另外想要告诉大家,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异常的结果,竭是围术期前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功能不全的程度来决定,所以,在生活中一旦发现了有心力衰竭的症状,就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才能减少患者的痛苦。

心力衰竭的分类

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缓急,临床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还有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之分。

1、急性心力衰竭是指因急性的心肌损害或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有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心衰可以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也可以在心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的心脏上突然起病。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常见于急性心肌炎、广泛性心肌梗死、心室流出道梗阻、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梗塞等。可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抢救。

2、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特点是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但上述表现并非同时出现。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他代偿机制参与,常伴有静脉压增高导致的器官充血性病理改变,可有心房、心室附壁血栓和静脉血栓形成。成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和扩张型心肌病。

慢性心衰如何治疗

一、心力衰竭的治疗。

1、减轻心脏负荷。

(1)休息

(2)控制钠盐摄入

(3)利尿剂的应用

(4)血管扩张剂的应用

2、加强心肌收缩力。

(1)洋地黄类药物的应用

(2)其他强心甙类药物

二、积极防治病因及诱因 心力衰竭发生后,如能应用药物和手术治疗基本病因,则心力衰竭可获改善。例如贫血性心脏病的纠正贫血,高血压心脏病的降压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的调整甲状腺机能,心脏瓣膜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手术矫治等。均为防治该病发展至心力衰竭的重要方法。积极而有效地避免或控制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如急性感染风湿活动,心律失常,操劳过度,常可减少或防止心力衰竭的发生。

三、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有些严重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人,对各项治疗措施包括:休息、饮食、洋地黄和利尿剂等均不能改善其心力衰竭状态,称之为难治性心力衰竭。对难治性心力衰竭病人应逐个排除导致难治性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

1、诊断是否正确或有无遗漏,如隐匿型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等。

2、应注意有无并发症存在,如肺部感染、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电解质紊乱、肺栓塞等。

3、洋地黄剂量是否适当,剂量不足或过量均可影响疗效。

4、所用利尿剂是否恰当。

5、所用药物中有无负性收缩能药物如心得安等,常可使心力衰竭加重。

6、原有心脏病如慢性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是否及时手术治疗,失去手术时机常发展为难治性心力衰竭。

7、电解质紊乱是否纠正。

心力衰竭有哪些病因

现在有很多疾病的发病率都在升高,其中就包括心力衰竭这个疾病,而且心力衰竭的危害性有多大,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吧,因此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不希望自己患上心力衰竭这个疾病,那么有哪些原因会导致心力衰竭呢?

一、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

心力衰竭绝非最终诊断,明确心力衰竭的病因、心力衰竭的加重因素以及合并其它疾病情况对于治疗有重要意义,对所有病人均应仔细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可能为:心肌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变、心包疾病或心律失常诱发、贫血、肾脏或甲状腺功能不良,抑制心脏药物可加重心力衰竭,偶尔也可以是心力衰竭的病因。

二、我国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的变化

在中国心力衰竭的病因也有了很大变化,根据资料,慢性心力衰竭病因中,风心病比例明显下降,而冠心病和高血压比例明显上升。

另据调查,心力衰竭住院率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死亡率却占40%,提示预后严重,五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国家对1980年、1990年、2000年 2400例三个年份的心衰病人的发病原因、患病率、治疗方法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发现20年来心衰的病因、发病年龄、病死率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心衰病人发病原因1980年主要是心脏瓣膜病变,风心病引起的心衰占47%,到了1990年和2000年分别只占24.3%和8.9%; 而冠心病引起的心衰呈上升趋势,由1980年的29.1%上升到1990年的38.8%和2000年的50%衰竭。其间,应当努力寻找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因。针对病因采取特异治疗措施疗效更好。

社会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导致心力衰竭的病因也是会有所改变的,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就是的补充自己关于心力衰竭的知识,从而让自己有办法去对付心力衰竭,那样才可以让自己健健康康的生活,避免心力衰竭的困扰。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1.病因治疗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调脂药物进行冠心病二级预防;

2.改善症状

根据病情调整利尿剂、硝酸酯和强心剂的用法用量;

3.正确使用神经内分泌抑制剂

从小剂量增至目标剂量或患者能耐受的最大剂量

4.监测药物反应

(1)水钠潴留减退者,可逐渐减少利尿剂剂量或小剂量维持治疗,早期很难完全停药。每日体重变化情况是检测利尿剂效果和调整剂量的可靠指标,可早期发现体液潴留。在利尿剂治疗时,应限制钠盐摄入量(<3g/天)。

(2)使用正性肌力药物的患者,出院后可改为地高辛,反复出现心衰症状者停用地高辛,易导致心衰加重。如出现厌食、恶心、呕吐时,应测地高辛浓度或试探性停药。

(3)ACEI(或ARB)每1~2周增加一次剂量,同时监测血压、血肌酐和血钾水平,若血肌酐显著升高[>265.2μmol/L(3mg/dl)]、高钾血症(>5.5mmol/L)或有症状性低血压(收缩压<90mmHg)时应停用ACEI(或ARB)。

(4)病情稳定、无体液潴留且心率≥60次/分钟的患者,可以逐渐增加β受体阻滞剂的剂量,若心率<55次/min或伴有眩晕等症状时,应减量。

心力衰竭的分类

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缓急,临床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还有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之分。

1.急性心力衰竭

是指因急性的心肌损害或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有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心衰可以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也可以在心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的心脏上突然起病。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常见于急性心肌炎、广泛性心肌梗死、心室流出道梗阻、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梗塞等。可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抢救。

2.慢性心力衰竭

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特点是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但上述表现并非同时出现。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他代偿机制参与,常伴有静脉压增高导致的器官充血性病理改变,可有心房、心室附壁血栓和静脉血栓形成。成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和扩张型心肌病。

心力衰竭是怎样分型的

第一种是根据受累的心室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其中左心衰竭较为常见。

第二种是根据心衰发生的速度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临床上以慢性心力衰竭为最常见。急性左心衰表现为急性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衰是因为急性的严重心肌损害或突然加重的负荷,使原本心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的心脏在短时间内发生衰竭或使慢性心衰急剧恶化。慢性心衰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他代偿机制参与。

第三种是根据心衰发生时是否保存正常的射血功能分为收缩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心脏收缩功能障碍,心肌没有足够的力量收缩,导致心排血量下降并有慢性充血的表现就称为收缩性心力衰竭,也是临床上所常见的心衰类型。单纯的舒张性(舒张期)心衰可见于高血压、冠心病的某一阶段,也就是心肌的收缩功能尚未下降,但心脏的弹性下降,不能够很好地舒张,左室的充盈压力增高,肺循环的血液不能很好地回流到心脏,引起肺的慢性充血。严重的舒张期心衰见于原发性限制型心肌病、原发性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等。

第四种是根据心力衰竭发生时间的长短对心力衰竭进行分类:新发心力衰竭、暂时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新发心力衰竭是指首次出现并且有明显病因的心力衰竭,可以是急性心力衰竭,也可以是慢性心力衰竭。暂时性心力衰竭指心力衰竭症状持续了一定时间,可以是再次发生或者间断发生,这其中可能涉及长时间的治疗。例如即将痊愈的病情较轻的心肌炎患者,以及在冠心病监护室需利尿药治疗但不需经长期治疗的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患者,或由局部心肌缺血引起的短暂性心力衰竭,经血流再通可以解决。慢性心力衰竭(失代偿)的恶化是住院心力衰竭中最普遍的形式,占住院心力衰竭病例的80%,其特点为持续的、稳定的及进行性加重的心力衰竭。应根据临床表现(如肺水肿、高血压急症、急性心肌梗死)给予特殊治疗。

心力衰竭如何检查

心力衰竭判定

心脏射血分数值在40%-49%之间(二级)的患者中,罕见有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射血分数值在25%-39%(三级)的患者中可能会发生慢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体征的严重程度和分级通常与左心室射血分数的下降相关。

慢性左室心力衰竭

常见症状包括气促、慢性咳嗽等,但这些症状不具特异性,如发现第三或第四心音,利尿剂治疗后啰音能消失或改善,或X线胸片有间质性肺水肿,则表明这些体征和辅助检查和左室心力衰竭有关。

充血性心力衰竭

诊断基于肝脏增大、颈静脉压升高、双侧踝部水肿、体液潴留引起的体重增加(至少3kg)等,这些体征常在严重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发生,适当使用利尿剂治疗后,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体征可消失或改善,体重也可下降。

Tips:心力衰竭分级

ⅡB:体力活动轻度受限,静息时无症状,一般体力活动时有乏力、心悸或呼吸困难,利尿剂治疗后无心力衰竭体征。

ⅢA: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尽管静息时无症状,但稍微活动即产生症状,利尿剂治疗后无心力衰竭体征。

ⅢB: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尽管静息时无症状,但稍微活动即产生症状,利尿剂治疗后心力衰竭体征持续存在。

Ⅳ: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甚至静息时也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

相关推荐

心力衰竭是怎么回事

引起心力衰竭的病因很多,当心肌梗塞、心肌缺血、弥漫性心肌损害如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贫血、动静脉瘘、脚气病等都可引起心力衰竭。 呼吸道感染、心内感染以及严重的全身性感染、心律失常、体力过劳、精神压力过重、情绪激动、妊娠和分娩以及气候的急剧变化也可诱发心力衰竭。某些治疗不当时,如洋地黄用量不足或过量,利尿过度等,贫血或肺栓塞也可导致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

心衰的治疗

1、急性心力衰竭 如果患者被确诊为急性心力衰竭的话,需要进行常规治疗。首先要进行吸氧,并且从经静脉给予强心剂或者是吗啡,同时患者要选择半卧或坐着,使两腿自然的下垂,这样才能将下肢静脉回流的状况减少。若是通过这些治疗患者的病情没有得到缓解的话,需要选择会用血管活性的药物。如果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需要采用外科手术和血液净化以及机械通气支持等多种非药物治疗方法。 2、慢性心力衰竭 要是患者感染上了慢性心力衰竭,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病因来进行治疗,一定要控制住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危险的因素,并且积极的心力衰竭的诱因消除,将

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 2001、2005 年美国心脏学学会(ACC)/ 美国心脏协会(AHA)及2005 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SC)发表的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均建议所有病情稳定的门诊CHF患者,在联合药物治疗的同时都应当考虑做运动训练。 过去,建议心力衰竭的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希望卧床休息以最大限度减轻症状,并且认为体力活动可加速左心室功能不全的进程。然而,目前认为,减少体力活动导致一种体力去适应状态,结果导致CHF 患者的症状加重和不能耐受体力活动。限制运动不仅有损于运动能力,而且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和损害外周

慢性心力衰竭的危害有哪些

慢性心力衰竭的危害一:呼吸道感染: 由于心衰时肺部处于淤血状态,因此容易继发支气管炎和肺炎。 慢性心力衰竭的危害二:心源性肝硬化: 由于心衰导致肝脏长期淤血缺氧,可出现肝细胞萎缩、肝结缔组织增生,进而出现肝硬化、脾大及大量腹水,腹水压力可进一步恶化心肺功能。 慢性心力衰竭的危害三:形成血栓: 慢性心衰病人常长期卧床,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血栓脱落进入血液中,则可导致肺栓塞,表现为胸痛、心悸、咯血、呼吸困难,进而加重心衰;血栓足够大,甚至可在数分钟内导致猝死。如心房内血栓脱落,进入脑、肾、四肢中,轻则半身不遂

中医能治愈乙肝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有其自身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 多靶位的作用,包括改善症状、肝功能,调整患者的免疫功能,阻断和逆转肝纤维化以及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等。因此中医药治疗可收到“一石多鸟”的作用。 2。西医认为不宜或治疗失败的乙肝患者,如免疫耐受期的病毒携带者,抗病毒药治疗失败者或严重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等,采用中医药治疗能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3。 副作用相对很少如果用药得当可以忽略不计,患者依从性和耐受性较好。 4.医疗费用比起西药来很低。 哪些慢性乙肝患者适合中医治疗呢? 1。使用干扰素及核

慢性心力衰竭的危害

慢性心力衰竭的危害一 呼吸道感染:由于心衰时肺部处于淤血状态,因此容易继发支气管炎和肺炎。 慢性心力衰竭的危害二 心源性肝硬化:由于心衰导致肝脏长期淤血缺氧,可出现肝细胞萎缩、肝结缔组织增生,进而出现肝硬化、脾大及大量腹水,腹水压力可进一步恶化心肺功能。 慢性心力衰竭的危害三 形成血栓:慢性心衰病人常长期卧床,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血栓脱落进入血液中,则可导致肺栓塞,表现为胸痛、心悸、咯血、呼吸困难,进而加重心衰;血栓足够大,甚至可在数分钟内导致猝死。如心房内血栓脱落,进入脑、肾、四肢中,轻则半身不遂、重则

怎样护理慢性心力衰竭最好

首先,心力衰竭是因心脏排血功能减退,过程心脏排血量不足以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病理现象。又称心功能不全。正常血液循环的维持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血管的正常收缩和舒张以及足够的循环血量。慢性心力衰竭可表现为心脏排血功能正常而血管舒缩功能失常或循环血量不足所致的循环障碍,虽亦可见心排血量减低,但称为循环功能不全或周围循环衰竭。 其次,慢性心力衰竭常有反复发作,有部分病人可获痊愈。因此,对于患有慢性心衰的病人来说,家庭护理尤为重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避免激动和紧张外,还要注意饮选用低热量、

老年人心衰是如何引起的

一、病因及特点 (一)病因 (1)常见病 因冠心病、高血压使老年人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有研究显示,老年人心力衰竭患者中约70%以上为高血压和(或)冠心病引起。我国老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中40.86%为冠心病所引起,占老年心力衰竭病因的首位。即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已成为心肌梗死后的主要死因。 (2)其他原因 老年患者中非风湿性瓣膜疾病引起的心力衰竭有初年增多趋势。主动脉瓣钙化、狭窄机关闭不全是老年人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二尖瓣关闭不全、脱垂引起的返流也占有相当比例。 较少见而易被忽视的病因有甲状腺功能低

舒张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进展

一、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概念与诊断 200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将心力衰竭定义为一种临床综合症,包含以下特点:1.典型症状:休息或运动时呼吸困难、乏力、踝部水肿;2.典型体征: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肺部罗音、胸腔积液、颈静脉压力增高、外周水肿、肝脏肿大;3.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的客观证据:心腔扩大、第三心音、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异常、脑钠素水平升高。该定义侧重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与诊断,强调了心力衰竭三大症状并详细列出心力衰竭体征,在客观检查方面增加了脑钠素检查。而2006年美国心力衰竭学会(HFSA)对心力

心衰典型症状表现主要有哪些

心力衰竭泛指心脏在有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不能维持足够的心输出量,以致组织血流减少,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一种病理状态。处于失代偿期的心力衰竭患者常在体力活动时感到疲倦和乏力,这是由于他们的肌肉不能获得足够的血液供应所致。水肿也引起许多症状。除了受到重力的影响外,水肿的部位和程度也取决于心脏受损的部位主要在哪一侧,是以右心力衰竭为主或是以左心力衰竭为主。老年人心力衰竭体征基本同成年人,但其特征常被并存疾病所掩盖而较隐匿,故易混淆。 1、慢性心力衰竭:呈慢性过程,心力衰竭逐渐加重,视治疗措施适当与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