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花的成分特征
蝉花的成分特征
含肝糖、虫草酸、多种生物碱及麦角甾醇等。日本从虫体部分分离出碱溶性蝉花多糖,为分类麦角菌科
拉丁文名:Isaria cicadae;Cordyceps cicadaβ-(1→3)葡聚糖。
蝉花含有大量甲壳质和氮等,其功能有降低横纹肌紧张度,并对神经节有阻断作用。
性味:甘;寒;无毒
药材基源:为麦角菌科真菌蝉棒束孢菌的孢梗束、大蝉草的子座及共所寄生的虫体。
中药化学成分:大蝉草果实含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由D-甘露糖(D-mannose)和D-半乳糖D-galactose)以4:3比例组成。虫体部分含多糖CI-5N、CI-P及CI-A。
蝉花是麦角菌科真菌蝉拟青霉寄生竹蝉若虫后的复合体,是与冬虫夏草相类似的虫草;而原产于横断山脉、天目山脉感染虫体为竹蝉的野生蝉花称之为金蝉花或大蝉草(见百度文库吕迪《金蝉花》)。最早在南北朝雷斅的《雷公炮炙论》就有加工蝉花的记载。宋代唐慎微的《征类本草》,以及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及之后药典都有记载功效。蝉花的历史记载比冬虫夏草早800年,但天然的蝉花非常稀少,野生金蝉花更稀奇珍贵,这限制了蝉花大量使用。
金蝉花和蝉花有什么区别吗
金蝉花和蝉花是同一种中药。没有什么区别。 我国传统名贵中药蝉花又叫金蝉花,属虫生性药用真菌,是蝉拟青霉菌寄生在某种同翅目蝉科昆虫蝉若虫上所形成的虫菌复合体。蝉花的有性型为麦角菌科大蝉草(Cordyces cidadae shing.)。自然界中的大蝉草比较少,主要是蝉拟青霉寄生的虫菌复合体。两者其实是同一样东西 金蝉花 又称蝉花,也称蝉菌蝉蛹草,是一种具有动物和植物特征的奇妙生物根是蝉蛹或山蝉的幼虫体,花是从单个或是2-3个蝉幼虫头部生长出来的,约一寸多长,从顶端开花分枝。秋季来临,蝉钻入土中,在羽化前被草菌类寄生,当适宜时,就开始萌发成菌丝体,最终虫体被菌丝体完全占有而只剩下一个躯壳。万物复苏时节,菌丝体渐渐从顶端开花分枝,故而得名蝉花。
花粉的结构与特征分析
花粉是种子植物特有的结构,相当于一个小孢子和由它发育的前期雄配子体。在被子植物成熟花粉粒中包含2个或3个细胞,即一个营养细胞和一个生殖细胞或由其分裂产生的两个精子。在两个细胞的花粉粒中,两个精子是在传粉后在花粉管中由生殖细胞分裂形成的。在裸子植物的成熟花粉粒中包含的细胞数目变化较大,从1~5个或更多个细胞,其中有1~2个原叶细胞,是雄配子体中残留的几个营养细胞,形成后往往随即退化,在被子植物的雄配子体中已完全消失。
各类植物的花粉各不相同。根据花粉形状大小,对称性和极性,萌发孔的数目、结构和位置,壁的结
花粉 构以及表面雕纹等,往往可以鉴定到科和属,甚至可以鉴定到植物的种。花粉形态的研究可为分类鉴定和花粉分析中鉴定化石花粉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植物系统发育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大多数花粉成熟时分散,成为单粒花粉。但也有两粒以上花粉粘合在一起的,称为复合花粉粒。许多花粉结合在一起,在一个药室中至少有两块以上的,称为花粉小块。在一个或几个药室中全部花粉粒粘合在一起的,称为花粉块。花粉小块和花粉块主要见于兰科和萝藦科植物。
花粉粒在四分体中朝内的部分,称为近极面。朝外的部分称为远极面。连接花粉近极面中心点与远极面中心的假想中的一条线,称为极轴,与极轴成直角相交的一条线称为赤道轴,沿花粉两极之间表面的中线为赤道。在有极性的花粉中,可以分为等极的,亚等极的和异极的3个类型。花粉通常是对称的,有两种不同的对称性:辐射对称和左右对称。
花粉多为球形,赤道轴[1] 长于极轴的称为扁球形;特别扁的称为超扁球形;相反地,极轴长于赤道轴的称为长球形,特别长的称为超长球形。花粉在极面观所见赤道轮廓,可呈圆形,具角状,具裂片状等等。在赤道面观,花粉轮廓可呈圆形、椭圆形、菱形、方形等等。
花粉大小因种而不同,变化很大。最小的花粉见于紫草科的勿忘草,约(4~8)微米×(2~4)微米。大型花粉直径为100~200微米〔姜属〕,120~150微米〔锦葵科的许多属种,以及牵牛,芭蕉属等〕。大多数花粉最大直径约为20~50微米。水生植物大叶藻花粉细长,约为(1200~2900)微米×(3.5~9.5)微米。
萌发孔为花粉壁上变薄的区域,花粉萌发时花粉管往往由萌发孔伸出。萌发孔按其长和宽的比例,通常分为沟、孔两类。凡长与宽之比大于2的为沟,不到2的为孔。有时短沟和长孔之间不易区分。只具沟或孔的为简单萌发孔,沟和孔共同组成的为复合萌发孔。萌发孔分布在极面,赤道面或散布于球面。分布于远极面上的单沟,又称为槽。萌发孔有许多变异,也有没有萌发孔的花粉。
花粉壁通常分为两层,即外壁和内壁。内壁的成分主要是果胶纤维素,抗性较差、在地表容易腐烂,经酸碱处理则分解;而外壁主要成分是孢粉素,抗腐蚀及抗酸碱性能强,在地层中经千百万年仍保持完好,所以研究花粉形态,主要依据外壁的结构。外壁又可分两层,即外层和内层。外层一般由3层组成,最外层为覆盖层,其上或具穿孔,发育不完全时,为具半覆盖层的或无覆盖层的花粉。下面一层为柱状层,具有柱状(或棒状)结构。再下面一层为基层。
花粉表面光滑或具各种各样的纹饰(雕纹)。纹饰的类型因种属而不同。主要的雕纹有颗粒状,瘤状,棍棒状,刺状,条纹状,皱波状,网状,脑皱状等等。
蝉花的食用方法
一、金蝉花泡水食用:
1.取蝉花约2-3个,置入容器,用冷水将虫体泡软。
2.去除外衣及虫体上的硬壳,保留虫体及菌丝体并洗净。
3.注入清水适量,隔水蒸(或煮)约40分钟,蒸(或煮)出的汤汁即可食用。
4.再次注入清水蒸(或煮)40分钟,汤汁可连同虫体、菌丝体一同食用。
5. 早晚各服一次。
二、金蝉花老鸭汤
材料:金蝉花5-8只,老公鸭半只,姜4-5片,料酒、盐少许。
做法:1.金蝉花洗净沥干备用。
2.老鸭洗净,切块、备用。
3.将金蝉花、老鸭、姜片一起放入砂锅内,掺加适量料酒净水,文火炖3小时以上,食用时加适量盐即可。
功能:滋阴清热,补肾益精。
琼花的特征
绣球荚蒾(原变型)落叶或半常绿灌木,高达4米;树皮灰褐色或灰白色;芽、幼技、叶柄及花序呈灰白色或黄白色簇状短毛,后渐变无毛。叶临冬至翌年春季逐渐落尽。纸质,卵形至椭圆形或卵状矩圆形,长5-11厘米,顶端钝或稍尖,基部圆或有时微心形,边缘有小齿,上面初时密被簇状短毛,后仅中脉有毛,下面被簇状短毛,侧脉5-6对,近缘前互相网结,连同中脉上面略凹陷,下面凸起;叶柄长10-15毫米。
聚伞花序直径8-15厘米,全部由大型不孕花组成,总花梗长1-2厘米,第一级辐射枝5条,花生于第三级辐射枝上;萼筒筒状,长约2.5毫米,宽约1毫米,无毛,萼齿与萼筒几等长,矩圆形,顶钝;花冠白色,辐状,直径1.5-4厘米,裂片圆状倒卵形,筒部甚短;雄蕊长约3毫米,花药小,近圆形;雌蕊不育。花期4-5月。
琼花(琼花集)聚八仙(洪武郡志);八仙花(花镜),蝴蝶木(拉汉种子植物名称),扬州琼花(博物)聚伞花序仅周围具大型的不孕花,花冠直径3-4.2厘米,裂片倒卵形或近圆形,顶端常凹缺;可孕花的萼齿卵形,长约1毫米,花冠白色,辐状,直径7-10毫米,裂片宽卵形,长约2.5毫米,筒部长约1.5毫米,雄蕊稍高出花冠,花药近圆形,长约1毫米。果实红色而后变黑色,椭圆形,长约12毫米;核扁,矩圆形至宽椭圆形,长10-12毫米,直径6-8毫米,有2条浅背沟和3条浅腹沟。花期4月,果熟期9-10月。
金蝉花能治病?食用不当易中毒
金蝉花对肾病、肿瘤、糖尿病、失眠等有显著功效。一时间食用金蝉花之风悄然兴起,那么,金蝉花的功效到底有没有传言的那么神奇,究竟有没有毒素呢?
又叫虫花,蝉花。学名叫冠蝉,药名为蝉花、付蝉花,是一种虫生真菌,兼具动、植物的形态特征。据《中药大辞典》记载,其主要功能是散风热,宣肺,止痉;主治小儿惊风、夜啼、心悸。所采用的蝉花必须新鲜无腐败,去掉外壳后焙干,研细后在医生指导下少量使用。
金蝉花可以直接食用,而对于提高免疫力及抗肿瘤的功效更是无从谈起。食用金蝉花不当极易中毒,服用者就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头晕、四肢麻木等类似菌菇类中毒的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引起继发脑水肿和肝肾功能的损害。
蝉花的注意事项 滋养补益
蝉花与多种虫草中的主要成分氨基酸种类相似,含量较一致,而氨基酸是滋补强壮的物质基础之一,因此蝉花具有滋补强壮功效,能提高生命活力,具有一定的抗辐射作用。
金蝉花的药用价值
蝉花也称蝉菌蝉蛹草,是一种具有动物和植物特征的奇妙生物根是蝉蛹或山蝉的幼虫体,花是从单个或是2-3个蝉幼虫头部生长出来的,约一寸多长,从顶端开花分枝。据有关的研究提出,蝉花属于生物病态现象,是一种虫菌相依的组合体。秋季来临,蝉钻入土中,逐渐变成蝉蛹,在羽化前被冬虫夏草菌类寄生,当生活备件适宜时,就开始萌发成菌丝体,吸收虫体的营养,最终虫体被菌丝体完全占有而只剩下一个躯壳。
万物复苏时节,菌丝体又从营养阶段转化为有性阶段,渐渐从顶端开花分枝,故而得名蝉花。国内外研究表明,蝉花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疲劳、保肾、改善、睡眠、抗肿瘤、保肝、抗辐射和明目等多重作,是神奇的古老中药.人工培养的蝉花含甘露醇2.18%、多糖21.73%,氨基酸19.76%,虫草素0.005%,腺苷0.05%,这与天然冬虫夏草相似,但砷、汞、铅等有毒重金属没有检出,这比天然冬虫夏草安全。因此蝉花可以作为冬虫夏草的代用品,同样可以达到滋补养生的作用。
金蝉花的功效与作用
滋补
陈万群等报道研究结果表明蝉花与多种虫草中的主要成分氨基酸种类相似,含量较一致。学者们公认多种氨基酸是滋补强壮的物质基础之一,药理实验证明蝉花与多种虫草的氨基酸都有不同程度的补益作用
抗疲劳
蝉花水煎剂能明显延长实验小鼠的游泳时间,显著提高常压缺氧状态下及在高温条件下的存活时间,证明蝉花具有抗疲劳抗应激作用。
催眠
蝉花组小鼠给药1h后测定10min内自主活动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蝉花还能明显延长小鼠睡眠时间,缩短戊巴比妥钠的翻正反射消失时间;蝉花亦能增加小鼠在单位时间内的入睡率。由此证明蝉花有较好的镇静催眠作用。同时研究证明人工培养品与天然蝉花作用近同。
镇痛
蝉花对正常及人工致热大鼠在用药后2h内均有明显的降温作用;用扭体法和热板法实验结果显示蝉花对小鼠化学及热灼刺激性疼痛均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由此证明蝉花具有很好的解热镇痛作用。本实验与陈祝安等人实验均证明蝉花人工培养品亦有相同的作用。
免疫
将蝉花菌株进行人工发酵产生蝉花菌丝,从中提取蝉花多糖,并以冬虫夏草多糖为阳性对照,灰树花多糖参比试验,对小鼠进行淋巴转化试验、Ea及E玫瑰花试验、特异性免疫玫瑰花试验(巨噬细胞吞噬试验、抗绵羊红细胞(SRBC)抗体效价试验,结果表明蝉花多糖具有明显的提高免疫功能作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陈以平教授、内科吕迪主任等临床应用证实,金蝉花具有降低血、尿肌酐,提高内生肌酐清除率,改善血清蛋白含量,减少尿蛋白的排出等功能。因此,对早、中期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疗效确切。经进一步研究证实:蝉花对肾间质小管病变有较好疗效,能保护肾小管细胞Na+-K+-ATP酶,减轻细胞溶酶体和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改善肾血流动力学,减轻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液凝固性。故认为蝉花能够改善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