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宝宝处理伤口的误区
为宝宝处理伤口的误区
1:伤口如果痒的话,表明伤口在愈合
当伤口快要愈合的时候,周围的皮肤也会有发痒的感觉,很多家长认为是伤口快要好的迹象,但是很多家长不知道的是也有可能是敷在伤口上的药膏导致皮肤过敏或者引起炎症导致的。
2:有些伤口需要很长的时间愈合
大部分的伤口基本能够在两周内愈合,一些脸上的伤口能够在五天内就愈合。但如果流脓并且出现肿胀的伤口的话,就需要找医生咨询一下。
虽然对于一些小的伤口,一块可爱的胶布和几句安慰的话就能抚慰宝宝,但有时对于这些小伤口爸爸妈妈也是不能忽视的,你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识处理宝宝的伤口使其加快愈合。
3:伤口流脓表明它出现炎症
事实上在伤口结痂之前,伤口渗出一些黄色的脓汁是正常的,这表明了身体正在尽量让伤口表面形成一层痂从而保护伤口。但是如果伤口的痂形成以后,还是有脓汁渗出的话就要注意了,这可能就是炎症了。
4:伤口应该暴露在空气中
在伤口或者痂上面使用绷带包裹的话有助于保持其清洁。同时还能够防止手接触到伤口从而引起炎症等,专家还建议家长最好能够每天更换一次绷带。
5:把绷带撕下的时候最好动作要快
如果将伤口上的胶布撕下过快的话可能会引起伤口的再次撕裂。你应该慢慢地将胶布顺着毛发生长的方向撕下来,如果胶布很难撕下来的话,你可以尝试用酒精或者水在胶布的周围轻拍,令粘合物有所松散。
6:使用双氧水来清洁伤口
实际上双氧水可能对于伤口的一些愈合细胞来说是有毒性的。许多父母可能会觉得双氧水在伤口表面的泡泡是在清洁宝宝的伤口,但实际上这对于宝宝的皮肤来说是有害的。如果要清洁宝宝的伤口的话最好使用纯净水或者到药房买一些含盐类的消毒药水。
如何处理小伤口
误区一:不包扎,让伤口自然风干,才能更快愈合。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主任曾庆表示,伤口愈合需要湿润的环境,如果手指破了,在严格消毒的前提下,最好用纱布覆盖伤口,这样有利于快速愈合。
误区二:伤口包扎得紧一些,不容易感染。包扎时要留有一定空隙,否则会减少伤口接触氧气的机会,使伤口愈合变慢。此外,包扎过紧还会阻碍血液循环。
误区三:每天换药,能好得快些。只要保持伤口清洁,不需要每天换药,3—5天更换一次敷料即可。如果天天换,反而会增加伤口接触空气中污染物的机会,且破坏刚刚长好的组织,加重瘢痕的形成。
误区四:愈合中的伤口长出一层黄黄的薄膜,要马上清除。这层薄膜是新生的肉芽组织,有助于伤口愈合,除掉会适得其反。
误区五:出血时,立即使用云南白药等止血粉。在家处理伤口,尽量不要用止血粉,否则会刺激伤口,还会盖住创面,为医生的诊断及“二次处理”造成困难,需要花时间除去止血粉残留,患者也会觉得非常疼。其实,止血的首要原则,是在伤口上施压,直到血不流为止。
误区六:涂双氧水(过氧化氢)、紫药水及碘酒等急救药品。以上急救药品都有消毒用途,既会减少促进伤口愈合的白细胞的活性,又可能造成难看的疤痕。虽然这些消毒药品可以使伤口快速干涸,但如果涂在未经消毒的伤口上,细菌反而会在痂皮的保护下生长,并入侵伤口深处,甚至导致化脓。一般情况下,用0。9%的生理盐水清洗伤口,是最好的处理方法。
所以当我们出去玩的时候别忘记自己带一小小的急救箱,以备不时之需。
怎么处理伤口不留疤
一般来说,伤口越深,越容易留下疤痕,但即使伤口不深,处理不当引起染发,也容易留疤。受伤后可以按上述的方法处理伤口。这里提醒大家,如果是刺伤,例如被钉子扎伤,自己可以简单的处理一下,但要及时就医。
其实民间有很多处理伤口的方法,如涂牙膏、酱油、酒酿、烟丝等,不建议大家用这些方法处理伤口。家里面可以常备一些处理伤口的外用药,如双氧水、酒精、碘伏等。这里要补充一点,如果伤口在关节部位,那么在伤口愈合期要减少活动,否则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疤痕。
伤口愈合后三四个月时是疤痕生长的最快时间,到第五六个月时疤痕生长速度会放缓,而一年后疤痕会“成熟”,如果不想伤口留下疤痕,那么就要尽快治疗疤痕了。可以用中成药,也可以用疤痕贴等抑制疤痕形成。而如果伤口愈合后不幸留下疤痕,可以尝试点激光来治疗。
地震中的小伤也要注意包扎
误区一:不包扎,让伤口自然风干,才能更快愈合。伤口愈合需要湿润的环境,如果手指破了,在严格消毒的前提下,最好用纱布覆盖伤口,这样有利于快速愈合。
误区二:伤口包扎得紧一些,不容易感染。包扎时要留有一定空隙,否则会减少伤口接触氧气的机会,使伤口愈合变慢。此外,包扎过紧还会阻碍血液循环。
误区三:每天换药,能好得快些。只要保持伤口清洁,不需要每天换药,3—5天更换一次敷料即可。如果天天换,反而会增加伤口接触空气中污染物的机会,且破坏刚刚长好的组织,加重瘢痕的形成。
误区四:愈合中的伤口长出一层黄黄的薄膜,要马上清除。这层薄膜是新生的肉芽组织,有助于伤口愈合,除掉会适得其反。
误区五:出血时,立即使用云南白药等止血粉。在家处理伤口,尽量不要用止血粉,否则会刺激伤口,还会盖住创面,为医生的诊断及“二次处理”造成困难,需要花时间除去止血粉残留,患者也会觉得非常疼。其实,止血的首要原则,是在伤口上施压,直到血不流为止。
误区六:涂双氧水(过氧化氢)、紫药水及碘酒等急救药品。以上急救药品都有消毒用途,既会减少促进伤口愈合的白细胞的活性,又可能造成难看的疤痕。虽然这些消毒药品可以使伤口快速干涸,但如果涂在未经消毒的伤口上,细菌反而会在痂皮的保护下生长,并入侵伤口深处,甚至导致化脓。一般情况下,用0。9%的生理盐水清洗伤口,是最好的处理方法。
伤口处理误区
1. 手受伤了,用自己的唾沫来消毒靠谱吗?答:不靠谱。有些说法认为,一些伤口,能够通过舔舐进行消毒。原因是唾液中含有溶菌酶、组蛋白等抗菌物质,其中溶菌酶能够溶解某些细菌的细胞壁,从而杀死细菌。但是作为医生,我们并不建议这么做。主要原因有三点:
(1)唾液中的抗菌物质,在体外且高浓度时才具备强效抗菌活性。唾液中的浓度极低,无法起到杀灭病原体的作用。
(2)唾液中抗菌物质的作用范围有限。即使真的能杀灭病原,但病原体有许多种类,而唾液中的溶菌酶主要针对的是细菌中的某些类型。
(3)口腔内含有其他病原体。唾液中的抗菌物质只能杀灭口腔内的某一类细菌,而其他可能导致人生病的病原体(比如疱疹病毒)仍然存活,此时,若是拿唾液进行伤口消毒,则可能把病原体带到伤口,引起伤口感染。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有了伤口一定要正规处理,不要涂涂唾沫就完事。
夏季宝宝皮肤问题多用药别进四误区
误区一:用痱子粉来治疗痱子
长痱子是宝宝在夏季最容易出现的肌肤问题,主要是由于过多的汗液就会堵塞汗孔或汗腺导管导致。
说到治疗痱子,很多家长马上会联想到痱子粉,但其实痱子粉只能用于预防,一般在没有长痱子之前使用,可以起到杀菌、消炎、止痒、疏通汗腺的作用。如果已经长出痱子,就不能再使用痱子粉,这是因为痱子粉为细微的粉末状,使用痱子粉可能会增加毛细孔上的污垢,引发新的皮肤病。
误区二:擦红花油、碘酒、酒精等治疗蚊虫叮咬
夏天宝宝容易遭蚊虫叮咬,一般蚊子叮咬后症状较轻,如果是刺毛虫刺伤、被蜜蜂蜇伤或是其他不明虫子造成的皮肤肿胀症状较重,需要区别对待处理,但一些家长却一律用上家里的储备药物比如红花油、碘酒、酒精等。
在这里提醒各位家长,蚊虫叮咬后不能直接在患处涂擦红花油、碘酒和酒精,否则会引起刺痛,甚至接触性皮炎。
误区三:用粉剂处理皮肤伤口
如果宝宝摔跤擦伤皮肤并出血,你会怎么处理伤口?一些家长可能会随手拿起家里的一些粉剂药物进行处理,但是皮肤医生警告我们,用粉剂处理伤口会让病情更严重。
为什么不能用粉剂处理伤口?首先,粉剂对人体来说是无法吸收的异物,会加剧炎性反应,诱发肉芽肿样病变;其次,粉剂会给伤口带来难以预知的污染,增加清创难度;第三,粉剂也可能导致溃烂创面或形成脓肿,使得病程加长。
爸爸妈妈千万要记住,宝宝擦破皮流血了不要往伤口上撒粉剂。
伤口包扎的5个误区
误区一:
出血时,立即使用云南白药等止血粉。在家处理伤口,尽量不要用止血粉,否则会刺激伤口,还会盖住创面,为医生的诊断及“二次处理”造成困难,需要花时间除去止血粉残留,患者也会觉得非常疼。其实,止血的首要原则,是在伤口上施压,直到血不流为止。
误区二:
涂双氧水(过氧化氢)、紫药水及碘酒等急救药品。以上急救药品都有消毒用途,既会减少促进伤口愈合的白细胞的活性,又可能造成难看的疤痕。虽然这些消毒药品可以使伤口快速干涸,但如果涂在未经消毒的伤口上,细菌反而会在痂皮的保护下生长,并入侵伤口深处,甚至导致化脓。一般情况下,用0。9%的生理盐水清洗伤口,是最好的处理方法。
误区三:
每天换药,能好得快些。只要保持伤口清洁,不需要每天换药,3—5天更换一次敷料即可。如果天天换,反而会增加伤口接触空气中污染物的机会,且破坏刚刚长好的组织,加重瘢痕的形成。
误区四:
不包扎,让伤口自然风干,才能更快愈合。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主任曾庆表示,伤口愈合需要湿润的环境,如果手指破了,在严格消毒的前提下,最好用纱布覆盖伤口,这样有利于快速愈合。
误区五:
愈合中的伤口长出一层黄黄的薄膜,要马上清除。这层薄膜是新生的肉芽组织,有助于伤口愈合,除掉会适得其反。
处理宝宝烫伤勿入这些误区
误区一:不敢用冷水冲
发生烫伤后的早期最佳处理方法是局部降温,用自来水或凉水冲洗。冲洗的时间越早越好,即使烫伤已造成表皮脱落,也同样应用凉水冲洗,不要惧怕感染而不敢冲洗。冲洗时间可持续半小时左右,以脱离冷源后疼痛显著减轻为准。
误区二:随意涂抹非烫伤治疗药物
在创面上涂抹酱油、牙膏、紫药水等都是不科学的。因为烫伤最怕创面感染,将牙膏等油性物质涂于烫伤创面,会增加创面感染的机会和就医时处理的难度。
误区三:弄破水泡
烫伤后,在烫伤的部位会起许多水泡,一些家长会想方设法将其弄破,这其实等于把封闭的创面变成了开放的创面,反而会增加感染机会。
误区四:烫伤后立刻冰敷
高温会伤害皮肤,低温也会造成伤害。烫伤后,受损的皮肤已经失去表皮保护,不可以直接冰敷以免冻伤,或造成血管收缩过猛而直接导致血管坏死。
手外伤出血处理的六个误区
误区一:不包扎,让伤口自然风干,才能更快愈合。
伤口愈合需要湿润的环境,如果手指破了,在严格消毒的前提下,最好用纱布覆盖伤口,这样有利于快速愈合。
误区二:伤口包扎得紧一些,不容易感染。
包扎时要留有一定空隙,否则会减少伤口接触氧气的机会,使伤口愈合变慢。此外,包扎过紧还会阻碍血液循环。
误区三:出血时,立即用云南白药等止血。
在家处理伤口,尽量不要用止血粉,否则会刺激伤口,还会盖住创面,为医生的诊断及“二次处理”造成困难,需要花时间除去止血粉残留,患者也会觉得非常疼。其实,止血的首要原则,是在伤口上施压,直到血不流为止。
误区四:每天换药,能好得快些。
只要保持伤口清洁,不需要每天换药,3—5天更换一次敷料即可。如果天天换,反而会增加伤口接触空气中污染物的机会,且破坏刚刚长好的组织,加重瘢痕的形成。
误区五:愈合中的伤口长出一层黄黄的薄膜,要马上清除。
其实这层薄膜是新生的肉芽组织,有助于伤口愈合,除掉会适得其反。
误区六:涂双氧水(过氧化氢)、紫药水及碘酒等急救药品。
这些急救药品都有消毒用途,既会减少促进伤口愈合的白细胞的活性,又可能造成难看的疤痕。虽然这些消毒药品可以使伤口快速干涸,但如果涂在未经消毒的伤口上,细菌反而会在痂皮的保护下生长,并入侵伤口深处,甚至导致化脓。一般情况下,用0.9%的生理盐水清洗伤口,是最好的处理方法。
其实,止血的首要原则,是在伤口上施压,直到血不流为止。只要在处理伤口时避免以上误区,较小的伤口都可自行进行处理。
幼儿怎么预防动物咬伤
(一) 不要让宝宝亲近不认识的宠物
孩子喜欢和宠物狗、猫等各种小动物亲密接触,如果不小心把它们惹怒了,就容易被咬伤。咬伤后没有及时正确处理的话,病毒容易在孩子的体内扩散,严重者将危及性命。
防患于未然绝对不要让宝宝亲近不认识的宠物。不要随意逗弄猫、狗等小动物。告诫宝宝尤其不要去招惹正在睡觉或吃东西的宠物。宝宝的户外活动要有父母的全程陪同。如果家里孩子还小的话,家长最好不要养小宠物,养者应把宠物拴或圈在一个固定的活动范围,并且不要让孩子独自一个人去逗小猫、小狗玩,同时,还要记得经常给宠物洗澡,打预防针,防止病菌繁殖。
(二)不要轻易带陌生的小动物回家饲养
不要随便食用可能患有狂犬病的小动物的肉,因为它们的体内可能携带狂犬病毒。
(三)注意识别小动物是否健康
患有狂犬病的小动物多习性反常,眼睛发直,口水不断,喜欢追咬人或其他动物。
四、小动物咬伤的救护
平时温顺可爱的小动物也有“凶狠”的一面,如果宝宝被它们抓伤或咬伤,家长一定要及时为宝宝处理伤口。一般说来,被动物抓伤或咬伤后污染都很严重,家长应
及时处理。
一旦孩子受到动物的攻击受伤,如果伤口不是很严重,应该立即用清水来冲洗伤口,用酒精消毒处理,然后带孩子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和注射疫苗,尤其是狂犬疫苗,这时候家长不要大意。而对于严重的伤口应该马上到医院进行急救,避免出现耽误治疗的情况。
小儿烫伤的家庭处理误区
误区一:扯衣服。
小儿烫伤多数是开水烫伤,由于小孩身材矮小,常常打翻或拉倒放在桌上的热水瓶或水杯,开水从上而下烫伤小孩。开水常由袖口灌入手臂,经头颈灌入胸部甚至腹部,多数家长会马上脱掉孩子身上的衣服以查看伤势,这一点是应该的,但在脱衣服的过程中则会发生一个错误而加重伤势,那就是由于家长此时已心慌意乱,常常是胡乱扯下宝宝的衣服,尤其是手臂烫伤时扯下衣袖,衣物对烫伤表皮的摩擦会加重烫伤皮肤的损害,甚至会将受伤的表皮拉脱。正确的处理其实很简单,拿剪刀将袖子剪开,避免衣物对伤面的摩擦。
误区二:涂牙膏。
牙膏是刷牙用的,但我们常常发现那些烫伤宝宝的创面上被涂满了厚厚的一层牙膏,每当问及家长时,家长常支支吾吾地说是别人告诉他要这么做的。涂牙膏在常人看来还不算什么,更有家长的创面洒上盐,这是不可取的。涂上牙膏非但没有什么治疗作用,可能还会引起感染,其凝结粘连伤口还会增加医生处理创面的难度。所以,勿在烫伤创面涂沫牙膏等没有确切治疗效果的东西,这是家庭处理烫伤的又一误区。
宝宝烧伤烫伤护理误区
误区1:在伤口上涂黄油或油脂有利于恢复。
正确指导:这种方法并不能帮助康复,反而容易吸附灰尘,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误区2:在伤口放冰或冰水,给宝宝伤口降温。
正确指导:用自来水处理伤口最好,冰或冰水能引起冻伤,并损坏组织,恶化伤势。
误区3:向伤口吹气或碰触伤口可以缓解宝宝的不适。
正确指导:这样做可能会污染伤口,并引起感染。
误区4:被烧烫伤后一点儿都不痛表示烫得不重,没事。
正确指导:伤口疼痛的感觉越小,反而表示伤势越重。开水或明火首先损伤到的是皮肤表皮,再到皮肤中层,痛觉神经破坏了才会感觉不到疼痛。如果宝宝觉得一点儿都不痛,可能烧伤已经损伤到深层的组织了。
误区5:烧、烫伤后可以立即用酱油涂,能止痛。
正确指导:酱油含有盐类,会使创面细胞脱水收缩,加重损伤。其次,酱油并不是无菌的,如果不进一步处理,则有可能引起感染。
误区6:如果烧、烫伤后产生水泡要挑破。
正确指导:开水烫伤形成的水平是无菌的,表皮没有破损,此时如果水泡不是很大,是不需要挑破的,这样可以保持皮肤的完整,细菌不易侵入,不易发生感染。
创可贴处理宝宝伤口误区
1、伤口用双氧水清洁:有些伤口可以用双氧水清洁,有些则不适合,因为双氧水对有的伤口愈合细胞也可能产生毒性。很多爸爸妈妈用双氧水给宝宝清洁伤口时觉得那些泡泡能起到清洁杀菌的作用,然而对宝宝皮肤却是一个危害。建议要帮宝宝清洁伤口的话最好使用药房售卖的那种含盐类的消毒药水或者用纯净水清洁。
2、把伤口暴露在空气中:使用绷带包裹伤口有助保持清洁,还能防止宝宝用手把快愈合的伤口痂块抓下来而引起炎症。医生提醒,使用绷带包裹伤口最好每天更换一次。
3、伤口流脓就是有炎症:其实,伤口在结痂之前有一些黄色脓汁流出来是正常现象,说明身体正在努力让伤口结痂从而保护伤口再受感染。不过,如果是在伤口结痂后流出脓汁,那就可能是出现炎症了。
4、撕伤口绷带时动作要快:撕伤口上的胶布时,如果速度过快可能也顺带着撕裂伤口,因此,撕胶布时应该是顺着毛发生长的方向慢慢撕下来,如果胶布比较难撕,可以先用酒精或者水在胶布周围轻轻拍下,让胶布的粘合物松散后再撕。
5、觉得伤口痒就是要愈合了:当伤口周围的皮肤开始聚合时皮肤确实会有点氧,但觉得痒也有可能是周围皮肤对药膏过敏或者是酵母导致的炎症。
6、有的伤口愈合时间比较久:大多数伤口两周内基本能愈合,脸上的一些伤口则能在五天内愈合,如果伤口流脓并且出现肿胀的话,就要咨询下医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