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辅定位和主治 阳辅定位
阳辅定位和主治 阳辅定位
阳辅属足少阳胆经经脉的穴道,在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华盖定位和主治 华盖定位
科学定位: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1肋间的位置。
快速取穴法:
1.仰卧位,在胸部,前正中线可见胸骨前部有一微向前突的角(胸骨角),在此角的中点处,平第1肋间,按压有酸胀感。
2.仰卧位,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先取璇玑,再向下量1横指处,按压有酸胀感。
阳辅的定位在哪里
阳辅定位
阳辅属足少阳胆经经脉的穴道,在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快速取穴法
1.正坐或仰卧位,在膝中(横平腘横纹)与外踝尖连线的下1/4处,光明下1横指处,腓骨前缘处,按压有酸胀感。
2.正坐,垂足,身体微向前俯,再将左手和掌心向前,四指在内,拇指在外,从脚跟以上向前,抓住小腿跟部,则拇指指腹所在的位置就是该穴。
阳辅主治疾病
阳辅穴属胆经,经常按摩这个穴位,具有温经散寒,驱风通络,清热利咽,疏肝散结之功,对腰肾功能不佳,膝下浮肿,痉挛,关节疼痛,痛无常处等症有特殊疗效;此外对偏头痛,高血压,全身神经痛,下肢瘫痪,脚气等疾患,也具有良好的治疗和保健作用。
阳辅对症按摩疗法
用一手拇指指腹适当用力,上下推动阳辅穴1-2分钟,可间隔五分钟后再次按摩,前后时间以10分钟为佳,此法可以缓解偏头痛发作时的症状,也可在平时每天按摩用于减少偏头痛的发作。
阳辅的准确位置图视频 阳辅主治疾病
阳辅穴属胆经,经常按摩这个穴位,具有温经散寒,驱风通络,清热利咽,疏肝散结之功,对腰肾功能不佳,膝下浮肿,痉挛,关节疼痛,痛无常处等症有特殊疗效;此外对偏头痛,高血压,全身神经痛,下肢瘫痪,脚气等疾患,也具有良好的治疗和保健作用。
阳辅的准确位置图片 阳辅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1、缓解治疗偏头痛、目外眦痛、胸胁痛、腋下肿痛、腰腿痛、瘰疬、下肢麻痹、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脚气等。
2、按摩阳辅穴的功效:舒筋活络、清热散风。
束骨定位和主治 束骨定位
科学定位:在足外侧,第5趾跖关节的近端,赤白肉际的位置。
快速取穴法:侧坐位,在足小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第5趾跖关节)后方掌背交界处(赤白肉际)可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
艾灸减肥的穴位
1、大椎:定位:第七颈椎棘突下。主治:对血燥瘀络不通或血液过于粘稠,而造成面部疾患有卓效。
2、腰阳关: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主治:内分泌不平衡,臂部过于肥大及男阳痿、遗精等。
3、 中脘: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四寸。主治:可增强胃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还可治疗胃痛、胃酸、哎吐等。
4、 关元:定位:脐下三寸。增强腹部肌纤维的弹性。
5、 居髎:定位:在髋部,当髋前上棘于股骨大转子凸点连线的中点处。主治:对臂部和大腿部深层脂肪代谢有促进作用,可提高肌纤维的活力。【好轻松艾灸疗法】操作:使用艾灸仪或艾绒作用于以上穴位上,艾灸时间:15-30分钟/次,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膀胱经在哪里 膀胱经穴位分布位置及功效
1、睛明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
2、攒竹
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主治:头痛,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目闰)动,眉棱骨痛,眼睑下垂。
3、眉冲
定位: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主治:头痛,眩晕,鼻塞,癫痫。
4、曲差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1/3与中1/3交点。
主治:头痛,鼻塞,鼽衄,目视不明。
5、五处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主治:头痛,目眩,癫痫。
6、承光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主治:头痛,目眩,鼻塞,热病。
7、通天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主治:头痛,眩晕,鼻塞,鼻衄,鼻渊。
8、络却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主治:头晕,目视不明,耳鸣。
9、玉枕
定位: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主治:头项痛,目痛,鼻塞。
10、天柱
定位: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主治:头痛,项强,鼻塞,癫狂痫,肩背病,热病。
11、大杼
定位: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
11、风门
定位: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13、肺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
14、厥阴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心痛,胸闷,呕吐。
15、心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痛,惊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汗,梦遗,癫痫。
16、督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痛,胸闷,腹痛,寒热、气喘。
17、膈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18、肝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眩,雀目,癫狂痫,脊背痛。
19、胆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黄疸,口苦,肋痛,肺痨,潮热。
20、脾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21、胃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
22、三焦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肠鸣,腹胀,呕吐,泄泻,痢疾,水肿,腰背强痛。
23、肾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遗尿,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24、气海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肠鸣腹胀,痔漏,痛经,腰痛。
25、大肠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泄泻,便秘,腰痛。
26、关元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泄泻,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腰痛。
27、小肠俞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1骶后孔。
主治:遗精,遗尿,尿血,白带,小腹胀痛,泄泻,痢疾,疝气,腰腿疼。
28、膀胱俞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后孔。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泄泻,便秘,腰脊强痛。
29、中膂俞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3骶后孔。
主治:泄泻,疝气,腰脊强痛。
30、白环俞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4骶后孔。
主治:遗尿,疝气,遗精,月经不调,白带,腰部疼痛。
31、上髎
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中线之间,适对第1骶后孔处。
主治:大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精,阳萎,腰痛。
32、次髎
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主治: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遗精,腰痛,下肢痿痹。
33、中髎
定位:在骶部,当次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主治:便秘,泄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腰痛。
34、下髎定位:在骶部,当当中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主治:腹痛,便秘,小便不利,带下,腰痛。
35、会阳
定位: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主治:泄泻,便血,痔疾,阳萎,带下。
36、承扶
定位: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37、殷门
定位: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
38、浮郄
定位: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主治:便秘,股腘部疼痛,麻木。
39、委阳
定位: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主治:腹满,小便不利,腰脊强痛,腿足挛痛。
40、委中
定位: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41、附分
定位: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颈项强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42、魄户
定位: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咳嗽,气喘,肺痨,项强,肩背痛。
43、膏肓
定位: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
44、神堂
定位: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脊背强病。
45、譩譆
定位: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咳嗽,气喘,疟疾,热病,肩背痛。
46、膈关
定位: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胸闷,嗳气,呕吐,脊背强痛。
47、魂门
定位: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胸胁痛,呕吐,泄泻,背痛。
48、阳纲
定位: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肠鸣,腹痛,泄泻,黄疸,消渴。
49、意舍
定位: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腹胀、肠鸣、呕吐、泄泻。
50、胃仓
定位: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胃脘痛,腹胀,小儿食积,水肿,背脊痛。
51、肓门
定位: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腹痛,便秘,痞块,乳疾。
52、志室
定位: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遗精,阳萎,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
53、胞肓
定位:在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肠鸣,腹胀,便秘,癃闭,腰脊强痛。
54、秩边
定位: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小便不利,便秘,痔疾,腰骶痛,下肢痿痹。
55、合阳
定位: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寸。
主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疝气,崩漏。
56、承筋定位: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主治: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57、承山
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主治:痔疾,脚气,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58、飞扬
定位: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直上七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
主治:头痛,目眩,腰腿疼痛,痔疾。
59、跗阳
定位: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主治: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60、昆仑
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癫痫,难产,腰骶疼痛,脚跟肿痛。
61、仆参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下肢痿痹,足跟痛,癫痫。
62、申脉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腰腿酸痛,目赤肿痛,失眠。
63、金门
定位:在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主治:头痛,癫痫,小儿惊风,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64、京骨
定位:在足外侧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项强,目翳,癫痫,腰痛。
65、束骨
定位: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癫狂,腰腿痛。
66、足通谷
定位: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狂。
67、至阴
定位: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难产。
足疗反射区及对应功效
主治:各种炎症、哮喘、过敏、心律不齐、昏厥、风湿症。
定位:双足足掌第二跖骨上端稍外侧。
主治:肾炎、肾结石、肾功能不良、尿毒症、腰痛、泌尿系统感染、高血压、浮肿。
定位:双足足掌第二跖骨下端与第三跖骨下端关节处。
主治:腰背酸痛、胸闷、打嗝、胃痉挛、腹胀。
定位:双足足掌中心,第二、第三、第四跖骨中段。
主治:输尿管炎、输尿管狭窄、高血压、动脉硬化、风湿症、泌尿系统感染。
定位:双足足掌自肾反射区至膀胱反射区的略呈弧状的一个区域。
主治:泌尿系统疾病以及其他膀胱疾病。
定位:双足足掌内侧内踝前方,舟骨下方拇展肌旁。
主治:脑震荡、脑卒中、脑血栓、头晕、头痛、感冒、神经衰弱、视觉受损。
定位:位于双足拇趾趾腹全部。
主治:甲状腺、副甲状腺、肾上腺、生殖腺、脾、胰等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
定位:位于双足拇趾趾腹正中。
主治:脑震荡、高血压、肌腱关节疾病。
定位:小脑反射区位于双足拇趾第一节根部正面靠近第二趾骨处。脑干反射区位于双足拇趾根外侧靠近第二节趾骨处。
主治:脑卒中、鼻窦炎、眼耳口鼻疾病。
定位:位于双足十个趾端趾腹。
主治:面部神经麻痹、失眠、感冒、腮腺炎,眼、耳、口引发的神经痛。
定位:双足拇趾外侧,靠近第二趾间。
主治:结膜炎、角膜炎、近视、远视、青光眼、白内障、怕光、流泪、老花、眼底出血。
定位:双足第二、第三趾的中节和近节上。
主治:耳鸣、耳炎、外耳道湿疹、耳聋。
定位:双足第四、第五趾的中节和近节上。
主治:鼻塞、流鼻涕、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炎及上呼吸道感染。
定位:双足拇趾趾腹内侧,靠近拇趾甲上端延至其根底。
主治:颈项酸痛、颈项僵硬、头晕、头痛、流鼻血、高血压、落枕。
定位:双足拇趾底部横纹处。
主治:肩周炎、肩背酸痛、两臂无力、手麻、落枕。
定位:双足足掌第二、第三、第四跖趾关节的下方,呈一横带状的区域。
艾灸减肥灸哪里 单纯性肥胖减肥取穴
定位:第七颈椎棘突下。
主治:清热凉血,消炎解毒,对血燥瘀络不通或血液过于粘稠,而造成面部疾患有卓效。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
主治:妇科月经失调,内分泌不平衡,臂部过于肥大及男阳痿、遗精等。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四寸。
主治:可增强胃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还可治疗胃痛、胃酸、哎吐等。
定位:脐下三寸。
具有强壮和保健身体作用,可增强腹部肌纤维的弹性,可调节女性内分泌平衡,治疗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
定位:在髋部,当髋前上棘于股骨大转子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对臂部和大腿部深层脂肪代谢有促进作用,可提高肌纤维的活力,同时要治疗腰痛和下肢痿痹。
三阳络的定位和主治 三阳络的治疗用法
1、针刺方法:三阳络穴,直刺0.5—1.0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肘部;斜刺2.0—3.0寸,透郄门穴,前臂感觉麻胀,并向指端传导。
2、艾灸方法:三阳络穴,艾条灸10—20分钟;三阳络穴,艾炷灸3—5壮。
坐骨神经痛的按摩方法
穴位按摩具体操作方法是:将拇指(或食指、中指)的指腹按在穴位上,用手指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揉动按压。每个穴位按揉100—200下,按揉时手指要有一定力度。
按摩最好每日进行两次,早晚各一次。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局部或全长疼痛。多为单侧,其主要症状是沿坐骨神经通路发生放射样、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常因行走、咳嗽、打喷嚏、弯腰或排便而引起疼痛加剧。本病表现为下腰部或臀部疼痛,沿股后向小腿后外侧、足背外侧呈放射性、持续性或阵发性加重。
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穴位按摩,主要按摩膀胱经和胆经的几个特效穴位。
穴位按摩具体操作方法是:将拇指(或食指、中指)的指腹按在穴位上,用手指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揉动按压。每个穴位按揉100—200下,按揉时手指要有一定力度。
按摩最好每日进行两次,早晚各一次。
坐骨神经痛的按摩方法
(1)秩边(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此穴具有舒筋活络、、强壮腰膝、调理下焦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腰背痛、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等。
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穴位按摩方法
(2)承扶(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主治]坐骨神经痛,腰骶神经根炎,下肢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
(3)殷门(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主治]臀股麻木,腰脊疼痛,及急性腰部扭挫伤,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或瘫痪等。
(4)委中(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下肢痿痹,膝肿痛,腰脊强痛,坐骨神经痛等。
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穴位按摩方法
(5)居髎(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治疗腰腿痹痛、坐骨神经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诸疾患、足痿等。
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穴位按摩方法
(6)环跳(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挫闪腰疼,坐骨神经痛等。
(7)风市(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痒,脚气。
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穴位按摩方法
(8)阳陵泉(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等。
(1)秩边(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此穴具有舒筋活络、、强壮腰膝、调理下焦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腰背痛、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等。
(2)承扶(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主治]坐骨神经痛,腰骶神经根炎,下肢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
(3)殷门(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主治]臀股麻木,腰脊疼痛,及急性腰部扭挫伤,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或瘫痪等。
(4)委中(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下肢痿痹,膝肿痛,腰脊强痛,坐骨神经痛等。
(5)居髎(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治疗腰腿痹痛、坐骨神经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诸疾患、足痿等。
(6)环跳(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挫闪腰疼,坐骨神经痛等。
(7)风市(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痒,脚气。
(8)阳陵泉(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等。
阳辅是什么意思 阳辅的配伍功效
1、阳辅穴配风池穴、太阳穴:具有祛风止痛的作用,主要缓解治疗偏头痛;
2、阳辅穴配足临泣穴、丘墟穴:具有活络消肿的作用,主治腋下肿;
3、阳辅穴配阳陵泉穴、环跳穴:具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要缓解治疗下肢外侧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