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苔太厚到底能不能刮
舌苔太厚到底能不能刮
专家答:舌苔是舌乳头代谢过程中脱落的角化上皮,混杂着一些食物残渣、唾液等形成的。舌苔会随着人的说话、吞咽等,不断地脱落更新。
有些老年人在早晨或晚上刷完牙后,喜欢用“舌刮子”等刮舌苔,说是可以去除舌苔、使呼吸更清新,其实这种习惯并不好。因为在人的舌头上,长有许许多多极小的“舌乳头”,舌乳头中又有可以辨别各种味道的“味蕾”。有了这些味蕾,人才能分辨出什么是甜、酸、苦、辣。
如果经常用舌刮子刮舌苔,很容易刮伤舌乳头,刺激味蕾,造成舌背部发木,味觉减弱的现象,所以最好不要刮舌苔。在刷完牙后,可以用较软的牙刷轻轻地刷刷舌苔,既不会伤害到“味蕾”,同样会起到清洁舌苔、清新口气的作用。
此外,生理或病理的原因均可导致舌苔增厚,出现舌苔增厚的现象时,大家可到医院的口腔黏膜病科检查,并对症治疗。
舌苔厚重的原因
舌苔厚重的原因
有研究表明,舌苔是舌体上面说散布的一层苔垢,其实,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常人的舌苔都会有发白的现象,但一般都是比较薄的发白,如果舌苔厚白就说明你体内的胃肠已经发生了病变。由于病人的胃气有强弱,及机体的寒热,故可形成各种不同的病理舌苔,不同的舌苔症状体现出不同的胃肠疾病情况。
白苔除可见于正常无病的人以外,多见于轻病,表证初起,以及疾病的恢复期。因为机里内在的病理改变不明显,所以舌苔的变化也接近正常的薄白舌苔。
舌苔看健康
白苔
多为寒,舌苔白多数是寒苔,一是内寒,二是外寒,但要注意的是热症也会有白苔,特别是肺热,肺主白色,肺热的白苔最常见,因此,我们需弄清楚白苔是热是寒。
鉴别方法很简单:就是湿和燥,如果是湿的白苔,多数是寒,如果是燥的,摸上去涩手的,多数就是热症之白苔了。
黄苔
多为热,黄苔多是内热,当然也有例外,会有仅仅是局部热,仍然是寒症的黄苔,可用上面的湿和燥的方法来鉴别,也可以通过舌质的红白来鉴别。如黄苔,舌质发白的,多是由于局部郁热,寒气停滞而导致的郁热。
黑苔
黑色苔,并不是全黑的,多数是灰黑的状态,这种黑苔要特别注意,因为黑色就像是我们的实物,只有变坏了并且坏的很大时才会变黑。我们人体也是一样,黑苔是比较严重的时候才会有的。黑苔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我们身体内的正气充足时,会有足够的能量抵抗外邪,而黑苔就是正气非常衰弱了,所以临床中若见到黑苔,我们特别留意。
无苔
没有舌苔的情况,多见久病或是胃很虚的人,舌苔的形成是通过脾胃阳气的蒸熏而上所形成的,那么无苔之人除非是是因为临时吃药而造成的暂时性无苔,多数就是中气虚弱,阴虚为多,多是胃津虚弱之人。
厚腻苔
厚腻苔有两种,一种白而腻,另一种是黄而腻,厚腻代表胃肠消化吸收的能力差,也就是胃动力差,运化不了食物。从中医角度讲,就是阳气虚弱,阳气是所有脏腑的运用能量所在。白而腻时,痰饮滞留,黄而腻时,局部有热,但总的原因还是因为寒湿之气停留在体内太多而造成的。
舌苔的知识
(1) 厚、薄苔
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透过苔质能见到舌体,称之薄苔,否则为厚苔。舌苔薄,病情一般较轻;舌苔厚,表明病情较为严重。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舌苔由薄变厚,表明病邪入里,病情由轻变重;若舌苔由厚变薄,表明病邪外透,病情好转。
(2) 润、燥苔
舌苔润滑多津液,为津液未损伤,称为润苔。舌苔干燥缺少津液,称为燥苔。舌苔干燥而色黄者,为胃热炽盛,损伤津液。舌苔干燥而色黑,为热极阴伤。若舌苔干燥色黑而且有刺,则属热极津液枯竭。
(3) 腐、腻苔
苔质颗粒细小致密,中厚边薄,刮之难去者,称为腻苔。苔质颗粉较大,疏松而厚,形状似豆腐渣堆积于舌面,刮之易去者,称为腐苔。腻苔常见于湿浊、痰饮、食积、湿温等。腐苔为食积肠胃、痰浊内蕴及溃疡之证。舌苔白腻,多为湿痰,或胃阳虚。舌苔黄腻,多为痰热,食滞化热。舌苔厚腐,多为饮食停积胃肠。舌苔布满白衣,称为口糜,表明胃气衰败。
(4) 剥落苔
舌上原本有苔,若局部或全部消失者,称为剥落苔。如果苔全部脱落,表明胃阴枯竭,大伤胃气。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落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表明胃的气阴两伤。如果舌苔剥落处不光滑,有类似新生颗粒,称为类剥苔,表明病人血气不连续。若舌苔大部分脱落,仅留下一小块,称之鸡心舌,则为胃气阴亏损之症。另外,舌苔从有到无,为胃的气阴不足,正气渐衰;如果舌苔从无而逐渐变薄白苔,表明病情好转。
(5) 有根、无根苔
舌苔紧贴舌面,刮之不去,称为有根苔。若舌苔好似涂在舌面上,刮之易落,称之无根苔。有根苔表明病人有胃气,常见于实症、热症;无根苔表明胃气已衰,见于虚症、寒症。如果有根兼薄苔,属于正常苔,表明正气未伤;若无根苔薄或厚,刮之即去,不再生成新苔,表明正气衰败。
(6) 全、偏苔
舌苔布满整个舌,称全苔。舌苔仅布于舌的某一部分,称偏苔。全苔代表湿痰阻中之症。如果仅是舌尖部分有苔,是病邪入里却未深入,但胃气却受伤。若舌尖部分无苔,而其余地方有苔,代表肠胃有积滞或有痰饮。舌苔偏于左侧或右侧,表明病邪半表半里,亦可有肝胆湿热;舌中央无苔、舌边缘厚苔而中央薄苔,为阴虚、胃气损伤或血虚之症。
舌苔的颜色代表什
舌苔的颜色代表什
白苔
一般表示为表证、寒证。舌苔薄白而润为正常人的舌苔,同时,苔薄白亦是表示病在体表而未入里。舌苔薄白而过于润滑,多见于表寒证。苔薄白而干燥,为表热证或感受燥邪。舌苔白厚而干燥,代表湿浊化
热伤津。舌苔布满白苔,摸之不干燥,称为“粉白苔”,表示得瘟疫病。苔白且干燥,称为“糙裂苔”,多见于温热病。舌淡苔白而滑润,代表寒证或寒湿证。舌苔白滑而粘腻,见于体内有痰湿或湿困于脾。舌苔白滑而腐,为胃腑蕴热。如果苔白如雪花片而质干枯者,称为“雪花苔”,表示脾冷。舌及满口生衣,出现霉苔或生糜烂点,为胃气衰败,脏气将绝之危候。
黄苔
黄苔主里热证。舌苔薄黄而干燥,则里热盛,津液受损。苔黄干燥生刺,舌有裂纹,为里热极盛,津液大伤,脏腑大热。舌苔黄厚而腻,多为痰热、食积或湿热内蕴。舌苔黄滑而润,为阳虚表现。
灰苔
主里证。苔灰薄而润滑,多为寒湿内阻,或痰饮内停。苔灰而干燥,为热病或阴虚火旺。
黑苔
黑苔大多由黄苔或灰苔转化而成,表明了病情极其严重。苔黑而干燥,为热盛津亏。舌尖苔黑而干燥,为心火盛。苔黑而润滑,为阳虚阴寒极盛。
舌苔不要随便刮
经常用力刮舌苔,还会刺激味蕾,损伤舌乳头,造成舌背部麻木,味觉减退、食欲下降,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刮舌苔的习惯是不利于健康的,长期刮舌苔,很容易损伤舌乳头,刺激味蕾,味蕾是埋藏在舌乳头之中感受味觉的器官,可以分辨酸、甜、苦、辣、咸等各种味道。味蕾在舌背部分布的位置不同,感受味觉的功能也不一样,靠近舌尖部的味蕾对甜味最为敏感,舌背部位的味蕾对咸味比较敏感,舌头边缘的味蕾对酸味敏感,舌根部位的味蕾对苦味最为敏感。
经常用力刮舌苔,会刺激味蕾,造成舌背部麻木,味觉功能减退、食欲下降,进而影响身体健康;长期挑刮舌苔,还会使舌乳头受到损伤而萎缩,严重者会引起舌背黏膜出血、感染;更为严重的是,长期挑刮舌苔对舌头来说是一种不良的刺激,可以导致舌头局部组织增生、糜烂而诱发舌部组织发生癌变;同时自行刮除舌苔,还有可能会影响医生对疾病的判断和诊疗。
要想保持舌头的清洁,只要坚持饭后漱口,早晚刷牙,舌头就可以保持清洁。如果发现舌苔增多变厚,饮食无味时,适当用软毛牙刷轻刷舌面,但一定不能太用力。也可以用盐水和漱口水漱口,或是使用冲牙器来冲洗舌背。切记不能用硬板类、锐利的东西使劲刮舌苔。
舌苔往往是身体其他疾病的一种表征,单纯依靠刮舌苔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刮舌苔并不利于身体健康。
清理舌苔的办法1.舌苔可以清理,但是万万不能用过于锋利的物体去刮,可以用专业的舌苔清理软布慢慢擦拭,当然如果舌苔颜色很不正常,或者异常厚重,建议立即去医院。
2.在平时生活中要多吃各种水果,一般水果会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所以对这类缺失性症状起很大的作用。
3.早晨起来刷牙的时候要用牙刷轻轻的来回刷一刷,切记不要用力,慢慢的把舌苔刮下用水漱干净。
4.在刷牙的同时,最好用牙膏配合使用,这样会干净些,但是不要用过于刺激的牙膏,草本类最好。
5.如果有条件最好经常用漱口水漱口,排除舌苔生长的机会和环境空间。
长期刮舌苔会损伤舌头
舌头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功能非常奇妙,既能辨别滋味,又能搅拌食物,帮助吮吸和吞咽,舌头又是谚语的重要器官,有协助发音的作用。此外,中医常常借助舌头变化来诊断疾病。中医理论认为“辩舌质可辩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观六淫之深浅”,意思就是指通过观察舌头,可以观察心、肝、脾、肺、肾五脏的病变情况;通过看舌苔,可以看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子侵入机体的程度,由此可见中医对舌诊是极为重视的,舌头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我们每个人应该认真保护自己的舌头。
舌头的表面有着许多细小的突起,这些突起就是舌乳头,根据形状、大小、部位的不同分为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及叶状乳头。丝状乳头及菌状乳头分布在舌的前部,而轮廓乳头及叶状乳头分布在舌根的后部。舌苔是黏膜上的丝状乳头、脱落的角化上皮细胞、食物残渣、黏液及细菌等物质形成。正常情况下,由于口腔有咀嚼、吞咽等急切摩擦,唾液的冲洗,舌苔应该是薄白苔,“淡红舌、薄白苔”是对正常人舌体的确切描述,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
在全身疾病情况下,如上呼吸道感染、传染病等因素伴有消化不良、上腹胀闷、恶心等症状,食欲减退,口腔活动功能下降,或因发热脱水、唾液分泌减少,清洗作用降低,影响了舌的自洁作用,使舌面渗出物堆积,舌苔便很容易堆积变厚、变腻,这个时候舌苔的厚薄和颜色就会发生变化,出现白、黄、灰、黑、褐色舌苔等异常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口腔微生态环境发生改变,会引起口腔内各种微生物生长、代谢、分解色素等功能的紊乱,因此也就产生了各种颜色及厚薄不一的舌苔。舌苔多了,容易出现口腔异味和口臭现象,有的人习惯在早晚刷牙的时候用牙刷刷舌头表面,有的看到舌苔比较厚时,甚至用竹片或小刀子挑刮舌苔,更有一部分养成了每天刮舌苔的不良习惯,有事没事总喜欢将舌头伸到上下门牙之间,利用上门牙刮舌背部,这些人认为常刮舌苔有利于舌头和口腔卫生,更利于进食时胃口更好,从古到今还衍生了种类不一、材质不同的刮舌苔用具。
其实不然,刮舌苔的习惯是不利于健康的,长期刮舌苔,很容易损伤舌乳头,刺激味蕾,味蕾是埋藏在舌乳头之中感受味觉的器官,可以分辨酸、甜、苦、辣、咸等各种味道。味蕾在舌背部分布的位置不同,感受味觉的功能也不一样,靠近舌尖部的味蕾对甜味最为敏感,舌背部位的味蕾对咸味比较敏感,舌头边缘的味蕾对酸味敏感,舌根部位的味蕾对苦味最为敏感。经常用力刮舌苔,会刺激味蕾,造成舌背部麻木,味觉功能减退、食欲下降,进而影响身体健康;长期挑刮舌苔,还会使舌乳头受到损伤而萎缩,严重者会引起舌背黏膜出血、感染;更为严重的是,长期挑刮舌苔对舌头来说是一种不良的刺激,可以导致舌头局部组织增生、糜烂而诱发舌部组织发生癌变;同时自行刮除舌苔,还有可能会影响医生对疾病的判断和诊疗。
要想保持舌头的清洁,只要坚持饭后漱口,早晚刷牙,舌头就可以保持清洁。如果发现舌苔增多变厚,饮食无味时,适当用软毛牙刷轻刷舌面,清除舌苔当中的食物残渣是可以的;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要寻找病因,舌苔往往是身体其他疾病的一种表征,单纯依靠刮舌苔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刮舌苔并不利于身体健康。
舌苔的颜色代表什么
舌苔的颜色代表什么白苔
一般表示为表证、寒证。舌苔薄白而润为正常人的舌苔,同时,苔薄白亦是表示病在体表而未入里。舌苔薄白而过于润滑,多见于表寒证。苔薄白而干燥,为表热证或感受燥邪。舌苔白厚而干燥,代表湿浊化
热伤津。舌苔布满白苔,摸之不干燥,称为“粉白苔”,表示得瘟疫病。苔白且干燥,称为“糙裂苔”,多见于温热病。舌淡苔白而滑润,代表寒证或寒湿证。舌苔白滑而粘腻,见于体内有痰湿或湿困于脾。舌苔白滑而腐,为胃腑蕴热。如果苔白如雪花片而质干枯者,称为“雪花苔”,表示脾冷。舌及满口生衣,出现霉苔或生糜烂点,为胃气衰败,脏气将绝之危候。
黄苔
黄苔主里热证。舌苔薄黄而干燥,则里热盛,津液受损。苔黄干燥生刺,舌有裂纹,为里热极盛,津液大伤,脏腑大热。舌苔黄厚而腻,多为痰热、食积或湿热内蕴。舌苔黄滑而润,为阳虚表现。
灰苔
主里证。苔灰薄而润滑,多为寒湿内阻,或痰饮内停。苔灰而干燥,为热病或阴虚火旺。
黑苔
黑苔大多由黄苔或灰苔转化而成,表明了病情极其严重。苔黑而干燥,为热盛津亏。舌尖苔黑而干燥,为心火盛。苔黑而润滑,为阳虚阴寒极盛。
舌苔不要随便刮
经常用力刮舌苔,还会刺激味蕾,损伤舌乳头,造成舌背部麻木,味觉减退、食欲下降,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刮舌苔的习惯是不利于健康的,长期刮舌苔,很容易损伤舌乳头,刺激味蕾,味蕾是埋藏在舌乳头之中感受味觉的器官,可以分辨酸、甜、苦、辣、咸等各种味道。味蕾在舌背部分布的位置不同,感受味觉的功能也不一样,靠近舌尖部的味蕾对甜味最为敏感,舌背部位的味蕾对咸味比较敏感,舌头边缘的味蕾对酸味敏感,舌根部位的味蕾对苦味最为敏感。
经常用力刮舌苔,会刺激味蕾,造成舌背部麻木,味觉功能减退、食欲下降,进而影响身体健康;长期挑刮舌苔,还会使舌乳头受到损伤而萎缩,严重者会引起舌背黏膜出血、感染;更为严重的是,长期挑刮舌苔对舌头来说是一种不良的刺激,可以导致舌头局部组织增生、糜烂而诱发舌部组织发生癌变;同时自行刮除舌苔,还有可能会影响医生对疾病的判断和诊疗。
要想保持舌头的清洁,只要坚持饭后漱口,早晚刷牙,舌头就可以保持清洁。如果发现舌苔增多变厚,饮食无味时,适当用软毛牙刷轻刷舌面,但一定不能太用力。也可以用盐水和漱口水漱口,或是使用冲牙器来冲洗舌背。切记不能用硬板类、锐利的东西使劲刮舌苔。
舌苔往往是身体其他疾病的一种表征,单纯依靠刮舌苔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刮舌苔并不利于身体健康。
清理舌苔的办法1.舌苔可以清理,但是万万不能用过于锋利的物体去刮,可以用专业的舌苔清理软布慢慢擦拭,当然如果舌苔颜色很不正常,或者异常厚重,建议立即去医院。
2.在平时生活中要多吃各种水果,一般水果会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所以对这类缺失性症状起很大的作用。
3.早晨起来刷牙的时候要用牙刷轻轻的来回刷一刷,切记不要用力,慢慢的把舌苔刮下用水漱干净。
4.在刷牙的同时,最好用牙膏配合使用,这样会干净些,但是不要用过于刺激的牙膏,草本类最好。
5.如果有条件最好经常用漱口水漱口,排除舌苔生长的机会和环境空间。
舌苔苔质知识
(1)厚、薄苔
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透过苔质能见到舌体,称之薄苔,否则为厚苔。舌苔薄,病情一般较轻;舌苔厚,表明病情较为严重。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舌苔由薄变厚,表明病邪入里,病情由轻变重;若舌苔由厚变薄,表明病邪外透,病情好转。
(2)润、燥苔
燥苔舌苔润滑多津液,为津液未损伤,称为润苔。舌苔干燥缺少津液,称为燥苔。舌苔干燥而色黄者,为胃热炽盛,损伤津液。舌苔干燥而色黑,为热极阴伤。若舌苔干燥色黑而且有刺,则属热极津液枯竭。
(3)腐、腻苔
苔质颗粒细小致密,中厚边薄,刮之易去者,称为腻苔。苔质颗粉较大,疏松而厚,形状似豆腐渣堆积于舌面,刮之易去者,称为腐苔。腻苔常见于湿浊、痰饮、食积、湿温等。腐苔为食积肠胃、痰浊内蕴及溃疡之证。舌苔白腻,多为湿痰,或胃阳虚。舌苔黄腻,多为痰热,食滞化热。舌苔厚腐,多为饮食停积胃肠。舌苔布满白衣,称为口糜,表明胃气衰败。
(4)剥落苔
剥落苔舌上原本有苔,若局部或全部消失者,称为剥落苔。如果苔全部脱落,表明胃阴枯竭,大伤胃气。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落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表明胃的气阴两伤。如果舌苔剥落处不光滑,有类似新生颗粒,称为类剥苔,表明病人血气不连续。若舌苔大部分脱落,仅留下一小块,称之鸡心舌,则为胃气阴亏损之证。另外,舌苔从有到无,为胃的气阴不足,正气渐衰;如果舌苔从无而逐渐变薄白苔,表明病情好转。
(5)有根、无根苔
舌苔紧贴舌面,刮之不去,称为有根苔。若舌苔好似涂在舌面上,刮之易落,称之无根苔。有根苔表明病人有胃气,常见于实证、热证;无根苔表明胃气已衰,见于虚证、寒证。如果有根兼薄苔,属于正常苔,表明正气未伤;若无根苔薄或厚,刮之即去,不再生成新苔,表明正气衰败。
(6)全、偏苔
舌苔布满整个舌,称全苔。舌苔仅布于舌的某一部分,称偏苔。全苔代表湿痰阻中之证。如果仅是舌尖部分有苔,是病邪入里却未深入,但胃气却受伤。若舌尖部分无苔,而其余地方有苔,代表肠胃有积滞或有痰饮。舌苔偏于左侧或右侧,表明病邪半表半里,亦可有肝胆湿热;舌中央无苔、舌边缘厚苔而中央薄苔,为阴虚、胃气损伤或血虚之证。
舌苔厚白是怎么回事
舌苔白厚是指苔色白,苔质较厚,甚至不能看到下面的舌质颜色。舌苔厚白是邪气盛的表现。外感病若见到舌苔有薄白渐渐变为白厚,由较浮松变为较紧贴舌面而刮不脱,说明风寒邪气较重,寒邪有化热入里的趋势。内伤杂病见此舌苔,也说明寒、湿、痰、食等邪气内盛,如果舌质颜色正常或者较红,则表示正气尚未衰竭,能够对抗病邪;若舌质淡白而见白厚苔者,提示正虚邪盛,是邪气胜正的表现。
宝宝舌苔厚白是怎么回事 常见舌苔分析
舌苔白厚是指苔色白,苔质较厚,甚至不能看到下面的舌质颜色。舌苔厚白是邪气盛的表现。外感病若见到舌苔有薄白渐渐变为白厚,由较浮松变为较紧贴舌面而刮不脱,说明风寒邪气较重,寒邪有化热入里的趋势。内伤杂病见此舌苔,也说明寒、湿、痰、食等邪气内盛,如果舌质颜色正常或者较红,则表示正气尚未衰竭,能够对抗病邪;若舌质淡白而见白厚苔者,提示正虚邪盛,是邪气胜正的表现。
舌苔黄而干燥,满舌厚积,颗粒粗而疏松,望之如砂石,用手扪其糙手。此类舌苔属于里热亢盛,热盛伤津。因热邪亢盛熏蒸于舌,因此舌苔呈黄色;热邪伤津,因此苔干燥不润,甚至糙裂如砂石。若舌苔黄而干涩,中有裂纹,多为热结津亏,常有大便秘结不通,脐腹胀满疼痛等腑实之症。
舌苔色白,苔质颗粒细腻而致密,粘连成片贴于舌面,刮而不容易脱落。中医认为“湿性粘滞”,因此舌苔出现粘腻不爽,垢浊不清,表明体内有湿邪停滞。湿邪的产生即可由外感而生,也可是湿浊内生。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因此阳气被其所遏不能伸展,阻碍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故而可见舌苔舌淡苔白腻之症。
苔色黄而粘腻不干,颗粒紧密胶粘,与舌质紧密相连,不易刮去。中医认为苔黄为热,苔腻为湿、为痰、为食滞,因此黄腻苔主湿热交结、痰热互结、食滞化热等证。如黄色深。粘腻程度较重的,是热重于湿,痰涎之邪亦甚;如黄色浅,粘腻程度较轻的,是湿重于热,痰涎之邪亦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