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海螺的 外形特征

海螺的 外形特征

海螺贝壳边缘轮廓略呈四方形,大而坚厚,壳高达10厘米左右,螺层6级。它富含蛋白蛋、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钙质的天然动物性保健食品。多属软体动物腹足类,数量极少,极其罕见。多生殖在亚洲,非洲,美洲的沿海深层海水里面,至中、晚寒武世,始渐繁盛,早奥陶世大量辐射进化,出现许多新的属种,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沿海深层海水里面。

螺贝壳边缘轮廓略呈四方形,大而坚厚,壳高达10厘米左右,螺层6级,壳口内为杏红色,有珍珠光泽海。最大可达18厘米,平均大小7至10厘米。因品种差异海螺肉可呈白色至黄色不等。海螺壳大而坚厚,呈灰黄色或褐色,壳面粗糙,具有排列整齐而平的螺肋和细沟,壳口宽大,壳内面光滑呈红色或灰黄色,主要用于水产捕捞也可做工艺品。

塘鲺的外形特征

胡子鲶(本地胡子鲶)头部扁平而坚硬,枕骨较宽,体延长型,前塘鲺 半部呈圆筒型,后半部侧扁,头宽扁,体表光滑无鳞,口稍下位,上、下颌及犁骨上密生绒毛状牙齿,形成牙带。触须发达有4对,侧线明显,较平直,但眼小。背鳍很长,约占体长的2/3,臀鳍也很长,均无硬刺,并不与尾鳍相连。胸鳍短而圆,棘特别发达,具有御敌和支撑行动的作用,体侧一般呈灰褐色、黄色,上有许多灰白色的纹状斑块和黑色斑点,腹部为白色,背鳍、腹鳍特别延长,止于尾鳍基部,尾鳍呈圆扇形。体棕黄色;腹部较浅。

另外,常见有同属异种的革胡子鲶鱼,被称作埃及胡子鲶(埃及塘鲺),属于鲶形目,胡子鲶科,胡子鲶属。埃及胡子鲶与本地胡子鲶,泰国胡子鲶为同属异种。埃及胡子鲶(革胡子鲶)、泰国胡子鲶的详情请参看相关词条。

塘鲺,学名胡子鲶,在分类上属鲶形目、胡子鲶科。本地塘鲺(土塘鲺)体色较浅,体长一般20厘米以上,体重150~250克,野生鱼最大约500克。由于本地胡子鲶体型较小,养殖的胡子鲶多为埃及胡子鲶,体色发黑,埃及胡子鲶生长很快,可长到很大。以下养殖技术基本是以埃及胡子鲶为基准。

鲨鱼的外形特征

骨架

所有的鲨鱼都有一身的软骨。鲨鱼的骨架是由软骨构成,而不是由骨头构成。软骨比骨头更轻、更具有弹性。所有的鲨鱼都属于鲨纲,而鲨纲动物都具有软骨。但还是比较硬的。[1]

体型

鲨鱼的体型不一,身长小至18厘米,大至18米。鲸鲨是海中最大的鲨鱼,一般长成后身长可达36尺(12米)。虽然鲸鲨的体型庞大,它的牙齿在鲨鱼中却是最小的。最小的鲨鱼是侏儒角鲨,小到可以放在手上。它长约20到27厘米,重量还不到一磅。世界最大的鲨类是鲸鲨,据一些报道,一些鲸鲨可长达18米。世界上一例被证实最大的鲸鲨是1947年11月11日,在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市的baba island所发现的,它身长达12.65米,重约21.5吨。[2] 根据澳大利亚的鲨鱼专家到海里和鲨鱼的长期生活,鲨鱼是可以一动不动的在海底的,并不会因此窒息。鲨鱼和硬骨鱼类的不同之处是,它们没有鳔来控制浮潜。如果停止游泳,大部分的鲨鱼会往下沉。为了增大在水中的浮力,鲨鱼的肝内具有大量的油。

鲍鱼外形特征

鲍鱼的身体外边,包被着一个厚的石灰质的贝壳,它的贝壳是一个右旋的螺形贝壳。鲍鱼的单壁壳质地坚硬,壳形右旋,表面呈深绿褐色。壳内侧紫、绿、白等色交相辉映,珠光宝气。

另外在鲍鱼的贝壳上都有从壳顶向腹面逐渐增大的一列螺旋排列的突起。这些突起在靠近螺层末端的一些贯穿成孔,孔数随种类不同而异。在中国北方分布的盘大鲍有4~5个,南方分布的杂色鲍有7~9个。我国古代,给鲍鱼起名叫“九孔螺”,就是从它的这种特征而来的。

软体部分有一个宽大扁平的肉足,软体为扁椭圆形,黄白色,大者似茶碗,小的如铜钱。鲍鱼就是靠着这粗大的足和平展的跖面吸附于岩石之上,爬行于礁棚和穴洞之中。鲍鱼肉足的附着力相当惊人。一个壳长15厘米的鲍鱼,其足的吸着力高达200公斤。任凭狂风巨浪袭击,都不能把它掀起。捕捉鲍鱼时,只能乘其不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铲铲下或将其掀翻,否则即使砸碎它的壳也休想把它取下来。

鲍鱼的头部很发达,它的两个触角在伸展时很细很长。在触角的基部背侧各有一个短的突起,突起的末端生长着眼睛。在两个触角之间有头叶,头叶的腹面有向前伸出的吻,吻的前端有口。口里面有强大的齿舌,齿舌是许多贝类的特有器官,它是一个几丁质的带子,上面生着很多列小齿,形状很像锉刀,贝类就利用这些小齿刮取和磨碎食物。一般说来草食性的种类小齿的数目多,先端园,肉食性的种类小齿数目少,但强有力,先端常有钩或刺。鲍鱼是草食性种类,所以它的齿舌带上的小齿数目极多。

鲍鱼的足部特别肥厚,分为上下两部分。上足生有许多触角和小丘,用来感觉外界的情况;下足伸展时呈椭圆形,腹面平,适于附着和爬行。我们吃鲍鱼主要就是吃它的足部的肌肉。

鲍鱼的外套膜和贝壳的形状一样,整个覆盖在身体背面,与其他螺类不同的是在鲍鱼外套膜的右侧有一条裂缝,这个裂缝的位置与贝壳边缘的孔的位置相当,在裂缝的边缘上生长着触手。在鲍鱼活动时,这些触手便从壳孔伸出,司味觉的作用。外套膜边缘有裂缝是原始的腹足类的特征,像缝螺、有名的红翁戎和钥孔螺都是这样。

牡蛎的外形特征

外形

壳形不规则,大小、厚薄因种而异;左壳或称下壳较大而凹,附着在岩石或石板上,右壳或称上壳较小而平,掩覆如盖。无足及足丝。闭壳肌仅有1个,外套膜外长着多数小触手,是感觉器官。[2]

牡蛎的两壳形状不同,表面粗糙,暗灰色;上壳中部隆起;下壳附著于其他物体上,较大,颇扁,边缘较光滑;两壳的内面均白色光滑。两壳于较窄的一端以一条有弹性的韧带相连。壳的中部有强大的闭壳肌,用以对抗韧带的拉力。壳微张时,藉纤毛波浪状运动将水流引入壳内(每小时流过的水量可达2~3加仑),滤食微小生物。

特性

若一粒外物侵入牡蛎的壳内,牡蛎即分泌珍珠质将外物层层包起而形成珍珠。食用牡蛎产生的珍珠不光泽,价值不高。只有少数东方的种类,特别是波斯湾珠母贝(Meleagrina vulgaris)所产的珍珠质量最高。珠母贝主要分布于8~20噚(48~120尺)的海水深处。珍珠多采自5岁以上的牡蛎,用手工方法将小粒珍珠植入珠母贝内,便在其周围形成养殖的珍珠,大多珍珠养殖在日本或澳大利亚沿岸水域进行。

基因

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完成了对太平洋牡蛎(Pacific oyster)的测序、组装与分析,这是第一个测序的软体动物基因组,将有助于填补我们对于种类丰富而较少研究的软体动物家族的了解空白。这一研究在线发布在《自然》(Nature)杂志上,揭示了牡蛎对高压环境的独特适应以及贝壳形成的复杂机制。[3]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短读(short reads)结合“分而治之”的fosmid合并策略测序并组装了太平洋牡蛎基因组。这是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开发的一种新方法,可用于研究具有高水平杂合性和/或重复序列的基因组。经过数据处理,组装牡蛎基因组大约为559Mb,总共有大约28,000个基因。

甲鱼的外形特征

甲鱼又称鳖、团鱼,南方一些地方称为潭鱼、嘉鱼。其头象龟,但背甲没有乌龟般的条纹,边缘有软状裙边,壳要比乌龟的软。颜色墨绿。外形呈椭圆形,比龟更扁平,它的背腹甲上着生柔软的外膜,周围是细腻的裙边,头颈和四肢可以伸缩,肢各生五爪,爬行敏捷,从外形颜色观察,甲鱼通常背脊和四肢呈暗绿色,有的背面浅褐色,腹面白里透红。

鳖与其它海龟的壳不同之处在于:骨质壳没有周边骨板,高纹理表层,没有角状外骨板以及松散连接的腹(腹甲)。躯干略呈卵圆形,吻长,鼻孔开口于吻端,背部隆起有骨质甲。四肢粗短稍扁平,为五趾型,趾间有蹼膜,雌体尾一般不达裙边外缘,雄体大都伸出裙边外。 有的巨鳖可达一米以上。

鳐鱼的外形特征

鳐鱼内骨骼完全由软骨构成,有些部位钙化后也有一定的硬度,但不同于经过骨化形成的硬骨组织。体表披楯鳞,在发生上是由外胚层和中胚层共同形成;楯鳞和牙齿是同源结构。口的位置不在吻端而位于腹面,横裂(故称横口类);偶鳍呈水平位;尾鳍为歪尾型。

胃的分化明显,有独立的胰脏和发达的肝脏。肠内有螺旋瓣。无鳔。鳃间隔特长,延伸至体表与皮肤相连,因而鳃裂直接开口于体表。心脏具动脉圆锥。雄性的生殖管道借用中肾管。单一的泄殖腔孔开口于体外。雄性有交配器,称鳍脚。卵生,卵胎生或假胎生,体内受精,体外发育或体内发育。产卵量小,但成活率高。脑发达,比硬骨鱼还要高级。大脑体积大,大脑顶部也出现了神经物质。

鳐鱼体呈圆或菱形,胸鳍宽大,由吻端扩伸到细长的尾根部;有些种类具有尖吻,它们的身子扁平,尾巴细长,有些种类的鳐 鱼的尾巴上长着一条或几条边缘生出锯齿的毒刺。鳐鱼的眼睛和喷水孔长在头顶,口、鼻底侧,由颅部突出的喙软骨形成。体单色或具有花纹,多数种类脊部有硬刺或棘状结构,有些尾部内有发电能力不强的发电器官。

就现在所知,全部鳐类鱼均为卵生,其卵又称“美人鱼的荷包”,常见于海滩,长方形,有革质壳保护。鳐鱼体型大小各异:小鳐成体仅50cm;大鳐可长达2.5m。鳐鱼无害,底栖,常常部分埋于水底沙中。游动时靠胸鳍作优美的波浪状摆动前进。以软体动物、甲壳类和鱼类为食,由上面突然下冲,扑捕猎物。

鳐鱼的眼睛和喷水孔长在头顶,口、鼻在底侧,这些都是鳐鱼为了适应底栖生活而逐渐演化出来的。鳐鱼并不凶悍,也不会主动袭击人,不过许多鳐鱼都是不爱游动的。

1亿8千年前,鳐鱼是鲨鱼的同类,但为了适应海底生活,长期将身体藏在海底沙地里,便慢慢进化成这模样。鳐鱼身体周围长着一圈扇子一样的胸鳍,尾鳍退化,像一根又细又长的鞭子,靠胸鳍波浪般的运动向前进。鳐鱼平时隐藏在沙里,二枚贝、螃蟹和虾等接近,则突然进攻。它们的牙齿像石臼,能磨碎任何东西,背部长着一根剧毒的红色刺,人被刺到会死亡。特点:鳐鱼的头和身体直接连接,没有脖子。

榛仁的外形特征

榛(《诗经》)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1~7米。叶互生;阔卵形至宽倒卵形,长5~13厘米,宽4~7厘米,先端近截形而有锐尖头,基部圆形或心形,边缘有不规则重锯齿,上面无毛,下面脉

上有短柔毛;叶柄长1~2厘米,密生细毛;托叶小,早落。花单性,雌雄同株,先叶开放;雄花成菜荑花序,圆柱形,长5~10厘米,每苞有副苞2个,苞有细毛,先端尖,鲜紫褐色,雄蕊8,药黄色;雌花2~6个簇生枝端,开花时包在鳞芽内,仅有花柱外露,花柱2个,红色。小坚果近球形,径约0.7~1.5厘米,淡褐色,总苞叶状或钟状,由1~2个苞片形成,边缘浅裂,裂片几全缘,有毛。花期4~5月。果期9~10月。生山地阴坡丛林间。

相关推荐

旗鱼的外形特征

似月鱼,钝圆强壮,成纺锤形,尾柄亦宽,呈“八”字型分叉。头吻部钝圆。尾鳍外缘平直。背鳍大于臀鳍,背、臀鳍缘弧形,体色多变,有红、淡黄、蓝、紫红等色,有深有浅,有偏蓝或偏红,上颌像剑样向前突出。青褐色的身躯上,镶有灰白色的斑点,这些圆斑成纵行排列,看上去像一条条圆点线。旗鱼的第一背鳍长得又长又高,前端上缘凹陷,它们竖展的时候,仿佛是船上扬起的一张风帆,又像是扯着的一面面旗帜。人们因此叫它旗鱼。 第二背鳍与第一背鳍间有一段距离,第一背鳍前部鳍棘约为中部鳍棘长的1/2。体侧具许多淡色斑。第一背鳍柔软高大,帆状。

鲨鱼的外形特征

骨架 所有的鲨鱼都有一身的软骨。鲨鱼的骨架是由软骨构成,而不是由骨头构成。软骨比骨头更轻、更具有弹性。所有的鲨鱼都属于鲨纲,而鲨纲动物都具有软骨。但还是比较硬的。[1] 体型 鲸鲨图片集粹(29张) 鲨鱼的体型不一,身长小至18厘米,大至18米。鲸鲨是海中最大的鲨鱼,一般长成后身长可达36尺(12米)。虽然鲸鲨的体型庞大,它的牙齿在鲨鱼中却是最小的。最小的鲨鱼是侏儒角鲨,小到可以放在手上。它长约20到27厘米,重量还不到一磅。世界最大的鲨类是鲸鲨,据一些报道,一些鲸鲨可长达18米。世界上一例被证实最大的鲸

鳗鲡的外形特征

鳗鲡的仔鱼体长6厘米左右,体重0.1克,但它的头狭小,身体高、薄又透明像片叶子一般,所以称为柳叶鱼。它的体液几乎和海水一样,所以可以很省力地随着洋流作长距离的漂送。从产卵场漂回黑潮海流再流回台湾的海边大概要半年之久,在抵达岸边前一个月才开始变态为身体细长透明的鳗线,又称为玻璃鱼。所以在每年12~1月间渔民们会忙着在河口附近的海岸用手叉网来捕捞正要溯河的鳗线来卖给养殖户。养殖户在买回去放养后才慢慢有色泽出现,变成黄色的幼鳗和银色的成鳗。在自然条件下,可捕到的鳗鲡的最大个体为45厘米,体重1600克。鳗鲡和狗

田鸡的外形特征

头部特征 虎纹蛙的头部一般呈三角形,头与躯干部没有明显的界限。头端部较尖,游泳时可以减少阻力,便于快速游动。口十分宽大,除捕食外,一般很少张开。眼睛位于头的背侧或头两侧。上方和下方 都有眼睑,与眼睑相连的还有向内折叠的透明瞬膜,在潜水时,瞬膜上移可以盖住眼球。外鼻孔上有一个鼻瓣,可以随时开闭,以此控制气体的进出。雄性头部腹面的咽喉侧部有一对淡蓝色囊状突起物,叫做声囊,是一种共鸣器,能扩大喉部发出如犬吠一样的洪亮叫声,起到吸引雌性的作用。 肢体特征 躯干部有两对肢体。前肢稍短,各有4趾,主要起支撑身体前部的

熊掌的外形特征

熊掌为黑熊或棕熊的足掌,经干制而成的。熊掌多连皮带毛,并有前后掌之分。前掌较小,长约15~20厘米,掌花明显,胶质多,掌面较宽肉质较香,气腥不臭。后掌较长,长约20~30厘米,掌花不明显,掌面较窄,气腥略臭,质量不及前掌。

塘鲺的外形特征

胡子鲶(本地胡子鲶)头部扁平而坚硬,枕骨较宽,体延长型,前 塘鲺 半部呈圆筒型,后半部侧扁,头宽扁,体表光滑无鳞,口稍下位,上、下颌及犁骨上密生绒毛状牙齿,形成牙带。触须发达有4对,侧线明显,较平直,但眼小。背鳍很长,约占体长的2/3,臀鳍也很长,均无硬刺,并不与尾鳍相连。胸鳍短而圆,棘特别发达,具有御敌和支撑行动的作用,体侧一般呈灰褐色、黄色,上有许多灰白色的纹状斑块和黑色斑点,腹部为白色,背鳍、腹鳍特别延长,止于尾鳍基部,尾鳍呈圆扇形。体棕黄色;腹部较浅。 另外,常见有同属异种的革胡子鲶鱼,被称作埃及

山鸡的外形特征

雄鸟成鸟(春羽):前额和上嘴基部的羽毛黑色;头顶呈青铜褐色,两侧有白色眉纹;眼周和颊部的皮肤裸出,呈绯红色;在这裸出部上,还有一小块蓝黑色短羽,位于眼的下面;耳羽簇黑色闪蓝,羽端方形,活时能耸立起;颈部黑色,而有绿色或紫色金属反光;颈部下方有一白色颈环(这白环在前颈有中断)。上背的羽毛,轴部黑褐,羽片的大部分白色,外面具“V”形黑纹,纹的外面还有浅金黄色宽边。下背及腰浅蓝灰,靠近中央的羽毛还具有黄、黑和深蓝相闾排列的短小横斑;尾上覆羽转为污黄灰色;腰侧丛生栗黄色发状羽毛。两肩及翅上的内侧覆羽白色(羽干两侧

鲳鱼的外形特征

鲳鱼属于鲈形目,鲳科。体短而高,极侧扁,略呈菱形。头较小,吻圆,口小,牙细。成鱼腹鳍消失,尾鳍分叉颇深。下叶较长,体银白色,上部微呈青灰色,以甲壳类等为食。 体型:体短而高,极侧扁,略呈菱形,体长约20厘米。 鲳鱼 头:头较小,侧扁而高。吻短、圆钝,稍突出于下领之前。眼小,侧位。眼间隔呈大的弧形隆起,鼻小,每侧各2个,前鼻孔圆形,后鼻孔呈裂缝状,口小,微斜。 颌:上颌骨达眼前缘的下方。两颌各有1行细齿,排列紧密。 鳃:鳃孔小,鳃耙短弱,排列稀松。 鳞:鳞细小,圆形,极易脱落。侧线鳞110~130,侧线位高

箭鱼的外形特征

剑鱼,亦称“箭鱼”,体短壮,尾柄短细,平扁,每侧具一发达的中央隆起脊,无其它小隆起脊。吻部向前延长为扁而尖锐之剑状突出。眼大,齿细小,随着成长而逐渐消失,成鱼则不具颌齿。无鳃耙。第一背鳍基底短,呈三角形,与第二背鳍分离甚远,第二背鳍小,位于体的后部;胸鳍低位;无腹鳍;尾鳍深分叉而有力,尾柄末端上下具深凹。体背及体侧呈黑褐色,体腹侧呈淡褐色。第一背鳍鳍膜暗褐色,余鳍褐色或暗褐色。[1] 剑鱼一般身长3米,最大身长可达5米,最大重量约650千克,雌性通常比雄性更大。在太平洋,发现最大的剑鱼。测量身长平均为1.

海参的外形特征

体呈圆筒状,长10~20厘米,特大的可达30厘米,色暗,多肉刺。触手轮形,17~30个,一般为 20个。触、手坛囊发达。海参繁衍在地球上比原始鱼类更早,大概在六亿多年前的前寒武纪就开始存在,是现存最早的生物物种,有海洋活化石之称。经历几次地球大毁灭都得以生存下来,数度见证地球的变迁。 口在前端,多偏于腹面。肛门在后端,多偏于背面。背面一般有疣足,腹面有管足。内骨骼退化为微小骨片。许多种有从口到肛门5行管足。肛孔兼司呼吸和排出废物。口周围有10根或更多能伸缩触手,用于捕食或掘穴。许多种能从肛门放出内部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