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支气管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支气管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学的“咳嗽”、“痰饮”、“哮证”、“喘证”等范畴。中医药方对支气管炎有明显的疗效,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炎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肺燥感寒型

症状:咳嗽阵作,痰少,形寒,饮食减少,口燥不欲饮,舌苔薄白,脉象小滑。

治法:散寒清肺,顺气化痰。

方药:生甘草4.5克,炙麻黄2.4克,杏仁9克,蒸百部9克,苏子9克,炙紫苑12克,炙白前6克,炙款冬6克,海哈壳12克,炙枇杷叶9克。

用法:水煎服。

2、风热袭肺型

症状:咳嗽夜间喘甚,吐黄痰,身体疼痛,纳呆,大便两日未下,舌苔黄腻,脉象浮数。

治法:宣肺解表,泄热定喘方药:薄荷3克,桔梗3克,前胡3克,杏仁泥3克,白茅根15.6克,紫苑4.7克,生川军3克。

用法:生川军后下。

3、痰热雍肺型

症状:咳嗽不能平卧,烦躁咽痛口渴,咯白痰,舌红,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定喘

方药:炙麻黄3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桔梗6克,川贝粉3克,黄苓12克,双花25克,桑白皮15克,百部12克,地丁30克,败酱草30克,鱼腥草30克,莱菔子12克,甘草6克。

用法:川贝粉冲服,余药水煎。

支气管炎的饮食方法

要别吃寒凉 辛辣,炸货,烧烤,膨化食品之类的东西,,过敏的别吃 。油腻、辛辣的东西最好少吃。想炸货,烧烤之类的,再就是生姜、蒜、葱、辣椒等等。

饮食宜清淡,多吃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如米粥、烂饭、面条、面包和鲜奶等),不要暴饮暴食

支气管炎,建议详细检查明确,再做相应的治疗, 日常应合理饮食,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等,忌食辛辣肥腻,注意保暖,避免风寒,增加营养等,伴有黄痰等感染症状,应用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氨苄西林等积极治疗,对胎儿影响较小,也可应用中医辨证治疗,如应用桑菊饮加减,痰多应用沐舒坦,配合雾化治疗等,多可好转,具体应遵循临床医师的指导

急性支气管炎应该怎么治好

一般治疗支气管炎:

经常变换体位,多饮水、使呼吸道分泌物易于咳出;控制感染,由于病原体多为病毒;对症治疗应使痰易于咳出。支气管炎患者还要戒烟、减少有害的烟雾、粉尘、刺激性气体的吸入。及时治疗鼻咽部慢性炎症等。平时注意个人卫生和开 展体育活动,参加劳动锻炼,增强体质,避免着冷,预防感冒,居室常通风换气,以防空气污染。对预防支气管炎有一定的作用。

中医疗法治疗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中医称为外感咳嗽,由于致病因素不同,临床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和实热喘。治法以疏风散寒、清热宣肺、降热平喘为主。可结合临床辨证施治。

西药治疗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患者常伴发咳嗽,可以选择一些镇咳药辅助治疗,化痰止咳,缓解支气管炎患者的症状。对于并发病菌感染的患者要注意在专家指导下使用一些抗菌药物。婴儿患病后,家人要注意调整孩子的睡姿,保证孩子的呼吸通畅。

对症治疗支气管炎:

根据感染的原因和程度选择支气管炎的治疗办法。一般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轻者可口服,重者则用肌注或静脉滴注的方法,常用的抗生素有青、红霉素,头孢菌类等。能尽量应用窄谱抗生素则应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免感染或产生抗体。

小儿气管炎怎么治疗

随着夏季的来临,空气中的致病物质,也越来越多,呼吸道疾病也特别容易得上,尤其是小儿气管炎的发病率,更是明显的升高,那么这个时候,小儿气管炎的治疗应该怎么做呢?

小儿气管炎的治疗方法应该怎么选择?我院专家说,对于小儿气管炎的治疗,一定要因病施治。

一、小儿气管炎的治疗首先要清楚病因

小儿气管炎多数由于感风寒或风热,使肺气闭塞、宿降失常而致气喘,慢性支气管炎后期,气喘成为经常性,轻者活动气短,重者喘息不能平卧,面色黧黑,面浮足肿,是由于病久肺肾两虚,使肺虚不能降气,肾亏不能降气所致。

二、小儿气管炎的治疗要采取最适合自己的疗法

治疗小儿气管炎的方法主要有中医辨证治疗方法,西医治疗方法,针灸治疗方法等。

温馨提示:随着小儿气管炎的并发率的升高,它的治疗也显得相当的严峻,我院专家建议,对于小儿气管炎的治疗,一定要根据病因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风热犯肺证

主症:咳嗽,咳痰,痰黄,或少痰,发热,口渴,鼻塞,流涕,喘息,咽干,咽痛,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次症:头痛,身酸痛(楚)。处方:款冬花,紫菀,桑叶,菊花,连翘,杏仁,清明菜,大肺经草,蛇含。水煎服。(该治疗方法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风寒袭肺证

主症:鼻塞,流涕,咳嗽,咳痰,发热,恶寒,无汗,胸闷,痰清稀,苔薄白或薄腻,脉浮;次症:咽痒。处方:淫羊藿,荆芥,前胡,桔梗,紫菀,百部,陈皮,法半夏,生姜,甘草。水煎服。(该治疗方法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燥邪伤肺证

主症:咳嗽,少痰,发热,口干,口渴,咽干,咽痛,咽痒,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次症:恶寒,鼻塞,流涕,咯痰不爽,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无汗。处方:沙参,麦冬,桔梗,川贝,杏仁,枇杷叶,麻仁。水煎服。(该治疗方法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脾肺气虚证

主症:咳喘痰多,色白质稀,气短懒言,体倦乏力,纳减,脘胀,大便溏薄。苔白,舌质淡,脉细。处方:潞党参,焦白术,茯苓,姜半夏,陈皮,干姜,炙甘草,炒苏子(包),莱菔子。水煎服。(该治疗方法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支气管哮喘发作期中医辨证治疗

根据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不同,中医通常将其分为寒哮和热哮两种基本证型。当然,临床上亦有寒热互见者。这篇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寒哮的中药治疗。

寒哮主症

呼吸急促,喉中鸣哮有声,每遇寒冷哮喘即发,冬季发病较多,伴有面色晦滞带青,胸膈满闷,畏寒怕冷,咳嗽气逆,吐痰稀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寒哮中医治疗

(1)治则:温肺散寒,化痰止哮平喘。

(2)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射干12克,炙麻黄9克,细辛3克,紫菀15克,款冬花15克,僵蚕10克,蝉蜕10克,紫苏子10克,半夏10克,五味子12克,生姜3克,甘草3克,大枣5枚。

(3)方解:方中射干、炙麻黄宣肺利咽,豁痰止哮平喘;细辛、半夏、生姜温肺散寒,降逆止咳;紫菀、款冬花、甘草化痰止咳;僵蚕、蝉蜕熄风通络,接触气管痉挛;紫苏子降气平喘;五味子收敛肺气;大枣补气和中。诸药合用,共成温肺散寒、化痰之效平喘之剂。

(4)注意:此型患者在支气管哮喘中较为常见,由于痰气交阻气道较为明显,在温肺散寒化痰的同时应注意急豁其痰以开气道,同时配合地龙、蜈蚣等通络解痉之品以解除气管痉挛。素体阳盛之人感寒哮喘克出现外寒内热之证,所谓“寒包火”,治疗宜在散外寒地同时用石膏、知母、黄芪之属清泻里热。

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要分清寒热,抓住祛邪、补虚两个关键环节,从而达到通气道、保肺窍、扶正固本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及提高其抗病能力的目的。

婴幼儿阴道炎中医辨证治疗

婴幼儿阴道炎属于中医学“阴痒”、“阴蚀”、“阴肿”的范畴。发病与脏腑稚嫩,感染湿热、虫邪有关。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①湿热蕴结证。主要表现为阴部瘙痒、灼痛,烦躁哭闹,夜眠不安,阴部分泌物黏稠色黄,有臭味,尿频急,尿痛,舌红,苔薄黄而腻。治疗以清热利湿之法,选用五味消毒方加减。药如:蒲公英、野菊花、车前子(包煎)、黄柏各5克,紫花地丁、苍术各9克,甘草梢3克,水煎,加水200毫升,煮取60毫升,分2-3次,口服。配合外用熏洗方:蛇床子、土槿皮各9克,黄柏6克,吴萸3克。上药以纱布包裹,冷水浸泡15分钟,煎煮15分钟,取出药包,候药液温度合适后坐浴约10分钟。药包可用2次。每日早、晚各1次。7日为1个疗程。

②感染虫邪证。表现为阴痒难忍,阴部灼热、红肿,阴道排液稀薄臭秽,或有白色片状物,伴有排尿不畅,尿黄、频数。治法为杀虫止痒佐以清热利湿。可采用苦楝根皮9克,川椒3克,胡黄连、榧子、百部各6克,水煎服。外用方:蛇床子、白鲜皮、苦参各9克,黄柏6 克,川椒、明矾各3克。上药以纱布包裹,冷水浸泡15分钟,煎煮15分钟,取出药包,候药液温度合适后坐浴约10分钟。药包可用2次。每日早、晚各1次。7日为1个疗程。

中医外治法:苦参、黄柏、云苓、生百部、白鲜皮、蛇床子、夏枯草各9克。加减:外阴臭味重者加苍术9克、蒲公英5克,伴血性分泌物者加鲜茅根30克、小蓟10克,尿频、尿急、尿痛者加车前草10克、泽泻10克。以清热解毒、利湿止痒为主。上药用1000毫升水浸泡30分钟,煮开后微火煎15分钟,滤出药液置于干净的浴盆内,药液热时先熏,待温度适宜时让患儿坐浴(双腿分开,身体略向前倾,使药液接触外阴部) ,每次坐浴20~30分钟,每日2次。有小阴唇粘连者,先局部消毒分离,然后中药坐浴,7日为1个疗程。

三伏贴能治哮喘吗 三伏贴有什么作用

适用于经中医辨证论治属虚寒证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

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宽胸降气,健脾和胃,鼓舞阳气,调节人体的肺脾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邪、提高卫外功能的效果。

中医辨证治疗脉管炎

脉管炎是一种以肢体动脉、静脉发生节段性炎症,使血管管腔狭窄、闭塞、血栓栓塞的器质性血管病,病程长多呈缓进性加重,常致肢体发生缺血或瘀血病损,甚者肢体溃烂脱落,是一种残损率极高的疾病。

一、动脉病损型

患者肢体发凉、怕冷、乏力、进行性肢体萎缩、行走一定距离时小腿或足底沉胀疼痛,歇息后疼痛可缓解,再走再出现类似症状,(即间歇性跛行),患肢皮肤干燥,汗毛分布稀少,指趾甲生长慢,甲厚无光泽,肢端呈茧壳样变,甚则肢端皮肤出现青斑瘀点,持续疼痛。

二、静脉病损型

1.游走性浅静脉炎或结节性红斑型

以肢体皮肤(多见于小腿及足部皮肤)呈现条片状红肿或结节性团块状红肿,多呈游移性反复发作,伴低热、肢体沉胀,并呈缓进性扩散,可发展为动、静脉型脉管炎。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型

常见患者股部及下肢肿胀,肤色紫绀(股青肿),行走或患肢下垂肿胀加重,举肢减轻,跑步明显障碍,自觉肢体沉重或低热,可发展为下肢持续瘀肿,小腿溃疡经久不愈,亦可发生血栓漂移至肺栓塞或其它部位动脉栓塞。

三、动脉静脉混合型

患肢浅静脉炎游移性发作,下垂位远端瘀肿、紫绀,患足发冷、麻木、肤色苍白(多呈花斑样改变),多于活动后或举足位疼痛,既怕冷又怕热,间歇跛行不如动脉病损型重,肌肉萎缩多不明显。此型多由外伤、感染诱发溃疡,久经不愈,残肢率高。

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

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大动脉炎、雷诺氏症

发病原因:多与受寒、受湿、受凉、劳累、外伤、房劳过度、气血虚亏、肝肾受损、烟酒过度、饮食不节等有关。

发病机理:肢体动脉血管痉挛,收缩,血流缓慢,气血凝滞,管腔狭窄或闭塞,致使肢体缺血、淤血性病变。

症状:因肢体动脉血管狭窄闭塞,小血管痉挛,血运不畅,供血不足,手或脚冰冷,怕冷,麻木,苍白或青紫,疼痛,手、足脉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走路跛行。后期枯萎坏死,夜间痛剧,遇冷加重。

治疗原则: 分期分型治疗

虚寒型: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补气养血。内服破栓复脉汤、脉管炎胶囊、坏疽外敷生肌止痛膏。

热毒型:清热解毒,破栓逐瘀。内服破栓一号、破栓二号、脉管炎胶囊、坏疽外敷生肌止痛膏。

肢体静脉性疾病:

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性深静脉炎、血栓性浅静脉炎、静脉炎瘀血性溃疡、静脉曲张静脉炎

发病原因:受寒、受凉、受湿、劳累、长期站立、手术制动、长期卧床、妇女产后、外伤、输液药物刺激等。

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机理:气血虚弱,寒湿凝滞,血流缓慢,脉道瘀阻栓塞,大多栓塞股总静脉、髂静脉,发病急,腿肿胀,严重的涉及整个肢体,栓子容易脱落造成肺栓塞,危及生命。

血栓性深、浅静脉炎、静脉淤血性溃疡,发病机理:湿热下注,寒湿阻滞,瘀毒化热,致使血运不畅,脉道阻塞,瘀毒聚集,皮肤发黑生疮,溃疡。

症状:肢体肿胀,增粗,按凹陷,条索硬块,发热,发沉,发胀,皮肤红紫,发黑,粗糙,继发湿疹皮炎发痒 ,严重时破溃流脓水,久不收口。

治疗原则:清毒利湿,活血化瘀,内服通脉一号,溃疡敷生肌止痛膏,急性发作疼痛,肿块,外敷静脉三黄液,消肿止痛。

支气管炎有效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一般治疗

若患者是婴儿,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经常的翻身拍背,促进痰液和炎症分泌物的排出;若是因为咳嗽较频繁,妨碍了正常的休息时,可以给予适当的药物止咳。在如何治疗支气管炎中,若是患者出现急性发作时,导致气管发生痉挛引起呼吸困难,一定要及时的应对处理。

二、中医疗法

该病在中医上也称为外感咳嗽,但是由于致病因素不同,其临床分类也各不相同,主要是分为风寒、风热以及实热喘。不同类型的病症其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这在如何治疗支气管炎中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一定要结合临床辨证施治。

三、其它治疗

对于年老体弱的患者,有时需要辅助治疗,以促进痰液的有效排出;当该疾病并发了细菌感染时,可以选择服用适当的抗菌类药物,并辅助与止咳化痰的治疗。另外,对于迁延性的支气管炎,可以另外加用超短波或者是紫外线照射等方法。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1.单纯偏寒型

治疗用温“肺”健脾、化痰止咳法,如用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法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厚朴、杏仁、紫菀、款冬花等)。

2.单纯偏热型

治疗用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法,如用泻白散加减(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枇杷叶、杏仁、浙贝母、瓜萎仁、前胡、甘草等)。

3.喘息偏寒型

治疗用温“肾”化痰、平喘止咳法,如用苏子降气汤加减(麻黄、肉桂、生姜、厚朴、五味子、杏仁、紫菀、款冬花、法半夏、紫苏子、陈皮、炙甘草等)。

4.喘息偏热型

治疗用清“肺”理气、化痰定喘法,如用定喘汤(白果肉、麻黄、北杏仁、紫苏子、黄芩、款冬花、桑白皮、甘草、法半夏等)。

支气管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1、肺燥感寒型

症状:咳嗽阵作,痰少,形寒,饮食减少,口燥不欲饮,舌苔薄白,脉象小滑。

治法:散寒清肺,顺气化痰。

方药:生甘草4.5克,炙麻黄2.4克,杏仁9克,蒸百部9克,苏子9克,炙紫苑12克,炙白前6克,炙款冬6克,海哈壳12克,炙枇杷叶9克。

用法:水煎服。

2、风热袭肺型

症状:咳嗽夜间喘甚,吐黄痰,身体疼痛,纳呆,大便两日未下,舌苔黄腻,脉象浮数。

治法:宣肺解表,泄热定喘方药:薄荷3克,桔梗3克,前胡3克,杏仁泥3克,白茅根15.6克,紫苑4.7克,生川军3克。

用法:生川军后下。

3、痰热雍肺型

症状:咳嗽不能平卧,烦躁咽痛口渴,咯白痰,舌红,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定喘

方药:炙麻黄3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桔梗6克,川贝粉3克,黄苓12克,双花25克,桑白皮15克,百部12克,地丁30克,败酱草30克,鱼腥草30克,莱菔子12克,甘草6克。

用法:川贝粉冲服,余药水煎。

相关推荐

鸡眼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治疗鸡眼的方法有很多,如敷贴、熏灼、火针。 1、中药贴敷 用鲜半夏、鸦胆子仁等中药捣烂贴敷,方法同上。此外,市售鸡眼膏在鸡眼上,外盖胶布固定,一般3日换药1次,至脱落为止。 2、熏灼法 睡前将纸烟、艾条、香条或易燃木棒点着,靠近鸡眼处熏灼,有灼痛感时可稍远离。表面硬化的,可用火头点触患处。每次连续熏烤3分钟,然后用热的淡盐水浸泡患处30分钟,连用数日,鸡眼能自行脱落。 3、火针法 常规消毒皮肤,取5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2%盐酸利多卡因3ml,行鸡眼处局部浸润麻醉,麻药起作用后,左手持镊子夹一燃烧酒精

中医辨证治疗斜视

斜视患者常见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属眼外肌的疾病,并会有眩晕、呕吐、步伐不稳等症状。多由于眼球位置不正或眼睛平衡失调所致。 人类两只眼球各有6条眼外肌主宰眼球运动,它们是4条直肌和我2打斜肌,根据其在眼球上的附着位置分别称为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上斜肌、下斜肌,当这6条肌肉的作用不平衡时,便会导致斜视。 斜视的种类很多,包括内斜视,外斜视、上斜视及下斜视。斜视的病因复杂,现代西医学除针对病因及手术的,对病因不明者,尚无一日三餐方法。中医治疗斜视可利用针灸为主,同时配合内服药为辅的方法进行调理治

肝肿瘤中医辨证治疗

1、肝热血瘀型:上腹胀满,疼痛拒按,可触坚硬包块,胸胁窜痛,烦热口干,口苦欲饮,便干溺黄。或短赤,肤燥无华,舌质淡或暗红,时有齿痕,苔白厚,脉弦数或弦滑有力。治当清肝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培土固元。药用半枝莲、板蓝根、蛇舌草、七叶一枝花、蟾皮粉、蜈蚣、柴胡、白芍、元胡、田三七、丹参、干七、海藻、生牡蛎、夏枯球、白术、晒白参、茯苓、木香、另用人工牛黄引药入肝。便干结加知母、大黄,痛加威灵仙、五灵脂、蒲黄、徐长卿等,实际就是“华虎内攻汤”加减运用。 2、肝盛脾虚型:表现为上腹包块,胀顶不适,消瘦乏力,倦怠

中医辨证治疗秋燥

1、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前人有云∶六气之中,惟燥不为病,似不 尽然。盖以《内经》少秋感于燥一条,故有此议耳。如阳明司天之年,岂无燥金之病乎?大抵春秋二令,气候较夏冬之偏寒偏热为平和,其由于冬夏之伏气为病者 多,其由于本气自病者少,其由于伏气而病者重,本气自病者轻耳。其由于本气自病之燥证,初起必在肺卫,故以桑杏汤清气分之燥也。 桑杏汤方(辛凉法) 桑叶(一钱) 杏仁(一钱五分) 沙参(二钱) 象贝(一钱) 香豉(一钱) 栀皮(一钱) 梨皮(一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

人流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人流患者后出现长期腹痛是由外因致胞宫气血受损,亏虚无法容养胞宫而导致的。对人流后腹痛的调理就要着重温养胞宫气血,由益母草、丹参、红花、当归、元胡等组成的方药可养血、调经止痛,对人流后腹痛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 方药:益母草、丹参各30克,桃仁18克,红花、当归、元胡、白芍、五灵脂各12克,香附10克,黄芪24克,炙甘草6克,桂枝3克。 用法:加水适量,文火煎煮,去渣取汁,分3次服用,每日1剂。 功效:活血化淤、养血益气、调经止痛。主治人流后腹痛,症见人工流产后即闭经,伴周期性小腹剧痛、腰膝酸软,伴经

​女性患有非淋性尿道炎怎么治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常见性不是仅仅指它在尿道炎中最常见,它在所有疾病中也是属于发病率很高的疾病。非淋菌性尿道炎难治,且治愈了复发的可能性很高。其原因有很多,望广大女性在生活中要多加小心。 首先可以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中医主要以清热利湿,解毒通淋为主,治疗原则是控制症状,消灭病原菌,消除诱发因素和防止复发。临床常分以下五型辨证论治:膀胱湿热型、肝胆郁热型、胃肠湿热型、肾阴不足型、脾肾阳虚型。 可以采用抗生素治疗。急性尿道炎采用抗生素与化学药物联合应用,疗效较好。全身治疗应注意休息,补充足够液体。在急性期间,应避免

发烧的中医辨证治疗

1、外感风热: 症候:发热有汗、鼻涕浊黄、咳嗽稠浓、口干微渴、咽痛红肿、舌质红、苔黄腻、浮数脉象。 常用的方剂有银翘散或桑菊饮。发烧重者加黄芩,肿咽喉加元参、浙贝;咳嗽重者加杏仁、前胡等。 2、外感风寒: 症候:发烧恶寒、无汗、打喷嚏、多流鼻涕、鼻塞、咳嗽、痰清白、口不甚渴、脉浮紧、舌质稍红、苔薄白等。 常用的方药是:荆防败毒散。如果属盛热者,可添加黄芩;体虚者则可酌量添加党参、白术。 3、外感湿热: 症候:呈现身热较轻,但身重,口渴不欲饮,神疲力倦,腹脘胀满,不欲饮食,大便秘结,小便少,舌质淡红,苔腻,

中医辨证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是指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因慢性炎症损害管壁,以致支气管扩张变形的一种病症。以慢性咳嗽、咳吐脓痰和间断反复咯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肺结核。现代西医学除采用控制感染和清除痰液外,尚乏根治之法。 支气管扩张在中医学中,可归属干“肺痿”、劳嗽”等范畴。肺痿之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诸病源候论》对肺痿的成因、转归作了探讨。唐代孙思邈将肺痿分为热在上焦及肺中虚冷两类。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诸气门》所述“用帝痿或咳沫,或咳血”,

血热的中医辨证治疗

血热严重的人,可服用中药调理,或平时多喝点菊花水。必要时,可用生地10克、丹皮6克、槐花6克、菊花6克煎水喝,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具体表现选择牛黄解毒片、三黄片及知柏地黄丸等药物治疗。 清血热方代表方剂清营汤和犀角地黄汤。 清营汤 犀角生地黄麦冬玄参丹参竹叶心银花黄连连翘 主治:温热病,热邪入血引起的身热夜甚,心烦失眠,或有谵语,或口渴,或发斑疹,舌绛而干,脉细数等。 功用:养阴清热,解毒透疹。 犀角地黄汤 犀角生地黄丹皮赤芍 主治: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尿血,便血,斑疹颜色紫黑,或蓄血发狂,便色黑等。

小儿支气管炎还可用中医辨证施治

(1)风寒型:咳嗽、喉痒、痰稀色白、鼻塞、涕清、身疼、脉浮紧、苔薄白,方用杏苏散加味:苏叶3克,陈皮3克,半夏4.5克,获苓9克,甘草3克,枳壳4.5克,薄荷3克,肺风草9克,白芷3克,前胡4。5克,水煎服,每日2次。 (2)风热型:咳嗽痰黄、不易咳出、口渴、发热、汗出、脉数、苔黄质红,方用温胆汤加味:麻黄2克,苦杏3克,苏子6克,桑白9克,竹茹15克,鱼腥草15克,桔梗6克,胆星3克,黄芩6克,水煎服,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