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这样教孩子用零花钱
美国人这样教孩子用零花钱
零用钱是一种理财教育工具
一些美国家长认为,零用钱是一种用来教育孩子理财观念的工具,重点是帮助孩子学会理财技巧。也就是说教小孩子使用零花钱是让小孩子学会如何预算、节约和自己做出消费决定的重要教育手段。
因此,给多少零用钱? 什么时候开始给小孩零用钱? 如何教导小孩用钱? 就很有技巧了。
对于这些问题,美国的一些教育专家和家长各有法宝和要则,搜集了一些,大家仅供参考吧:
【1】支付多少零花钱合适?
家长可以写下孩子平均每周和每天的花费,设立一个平均每日金额,再支付零用钱。
爸爸妈妈尽可能将小孩子的零花钱数量控制在与他的同伴大致相当的水平上。
【2】从孩子几岁开始支付?
大多数三岁的孩子对于金钱已经产生兴趣,随着他们年龄增长,他们的兴趣将会加深,如果提早跟孩子谈论金钱或适当运用零用钱,对小孩子将来的成长有一定的帮助。
【3】采取什么方式支付?
可以按次支付,也可以定时支付。
不过,父母应该在支付零用钱时,跟子女谈谈家庭经济状况。一些美国家庭还让青少年为自己的电话费和车费以及一部分家庭开支付账。小孩子成熟后,爸爸妈妈常会翻开账本,告诉他家中的钱是怎么花的,以帮助小孩子了解如何掌管家庭的“财政”。
【4】如何指导孩子花零用钱?
指导孩子学习如何平均分配他们的零用钱,例如百分之三十用于消费,百分之三十用于短期储蓄,百分之三十长期储蓄和百分之十作出奉献等。
比如有一个家庭,孩子担任了修建花园的工作,因此家长每周给小孩6美元,那6美元的零用钱非常明确地分配:2美元直接任由小孩花费买东西,另外2美元由小孩选择捐到自己选择的慈善机构,最后2美元存到银行。直到年底,小孩子可从银行户口拿取一半的钱来花费,留着另一半的存款增长。
【5】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
小孩子因使用不当而犯错时,父母不轻易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因为只有如此,小孩子才能懂得过度消费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学会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
总的说来,零用钱的教育核心,是要让小孩子得到那种经过艰苦奋斗而来的满足感并学会享受和珍惜它。
别把零花钱当贿赂
许多父母都会询问关于给孩子零用钱的方法。这个问题可以说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美国和欧洲的父母大部分都是不会白给孩子零用钱。尤其是美国父母,孩子做的每项家务都标明金额,根据孩子做家务的情况给零用钱。这么做,是为了教导孩子钱是辛勤劳动和汗水换来的。
发达国家的专家们也有争论,从认识工作价值的角度来看,按做家务的量给零用钱是有效的。但是从培养管理金钱能力的角度来看,给孩子的零用钱金额不应该有变化,这样孩子才能学到如何在有限的数额内做好预算,以及保持收支平衡的方法。不过孩子理解劳动和报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方法也有不足之处。
两种方法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还可以考虑这种方法:尽量找一些不给孩子造成太大负担的家务,让孩子负责做,同时给他相对固定的零用钱。父母可以依据自己对金钱的理解,以及希望通过零用钱所达到的教育目标,不断地调整金额和方式,渐渐确定适合自己孩子的零用钱原则。
不管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注意,不要企图用零用钱来控制孩子的行为,否则会让孩子误认为所有工作都要有报酬,没有报酬的家务就可以不去做。因此,把零用钱和做家务联系起来的同时,要告诉孩子“有些家务和钱没有关系”,例如,学习技能或者临时帮忙可都是作为一名家庭成员,也是为了自己的将来理所应当做的事。
同样的,我也不希望家长用“如果做这件家务,就给钱”的诱导方式。严格来说,这就是一种“贿赂行为”。利用孩子想要钱的心理,物质刺激孩子,使孩子变得更乖,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就算短期内效果显著,长期看来也是有限的。许多父母会采用孩子犯错就扣零用钱的方式,但是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尽量回避不愿意做的事,认为大不了我不要零用钱;或者不认真反省自己的错误,反倒计较金钱的损失。
给零用钱的方法固然重要,给零用钱的周期也非常重要。刚开始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他少量的零用钱,随着他管理金钱能力逐渐延长周期。一般而言,小学生可以采用每周一次,中学生和高中生可以每月一次。
给零用钱的日子应该和孩子一起讨论规定,最好定在星期天晚上或星期一早上。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防止周末过度消费,二是每星期开始前给钱,有助于孩子做好一周的用钱计划,引导孩子有计划地消费。另外需要考虑的是,经过一段时间可以增加零用钱的金额。例如,孩子过生日或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在生日的时候提高零用钱金额,想必是许多孩子最开心的生日礼物。开学时增加零用钱则是考虑到这时候会有许多必要支出。
事实上,零用钱教育绝对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因为对零用钱的金额、支付周期、支付方式都没有适合大多数孩子的统一原则。最了解孩子的是父母,最影响孩子零用钱教育的也是父母,零用钱教育的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孩子的父母。
别给孩子留下穷印象
建议:孩子3岁时,你可以给些钱供其自由支配,让他明白应该如何用钱。每周给孩子1元零用钱(对于一个4岁大的孩子来说,可以每周给2元),并帮助他作个简单的计划:6角放进储钱罐;3角自由支配;1角捐给慈善机构。
不要担心孩子没有领会如何省钱和花钱。“孩子们开始时通常不能理解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但是你得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对今后的人生至关重要。”古德弗雷说。
把钱展示出来给孩子看
当你不断从钱包中取出信用卡付账的时候,你的孩子肯定会对这种东西产生困惑,因为大部分7岁以下的孩子,都不会把信用卡和它里面的钱联系在一起,他们会认为信用卡有魔力,能买无穷无尽的东西。
建议:当孩子和你在一起外出购物时,尽量都用现金消费。当然,你也不一定刻意不用信用卡,只是在你签消费单时,让孩子看清你是如何做的;让他知道,每次购物时,你是如何从原来的钱中减去了已经花掉的钱。毕竟他们早晚要学会如何使用它。这种做法特别适合7—9岁的孩子,因为这时的孩子很擅长做加减法。
同样,在你从ATM取款机中取钱时也要这样做,即便是和3岁大的孩子在一起。你要告诉他,“我从银行账户上取了100元,这就是取出来的钱。”告诉他们花钱要有计划,而取钱出来并不仅仅是为了花掉它。
告诉孩子买每件东西花了多少钱
杨百翰大学家庭金融学教授克雷格.伊雷尔森博士提醒父母们,应该让孩子对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有个概念,不管买的是玩具,还是T恤衫。而且,家庭经济状况是一个很好的聊天话题。
建议:你可以在孩子面前算经济账,跟孩子聊聊自己挣了多少,打算做一个怎样的预算。然后告诉孩子,为买日用品和衣服,以及其他必需品一共花了多少钱。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谈论孩子身上所花的钱,比如“在你校服上的花费超过了预算”。
对于年纪小的孩子来说,你可以采用更简单的方法来处理:只计算当天的账目,即将每天中的开销从预算中减去。
告诉他为什么会买不在预算中的东西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本不在你预算的东西,会因为孩子的执意要求而临时列上购物单;或者你自己食言给自己买了双靴子,因为刚好赶上打折?事实上,这是人之常情,但关键在于你要给孩子解释自己消费的决策过程,让孩子看到你能够灵活地使用你所挣到的钱。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家庭经济学专家马莎?吉奥廷博士说,最聪明的做法是,不光要指导孩子如何做预算和省钱,还要知道如何聪明地花钱。
对孩子零花钱的教育
花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分析需要、节制欲望到收集资讯、选择商家、比较商品的质量与价格,再到讨价还价、找零核对,在支配零用钱的过程中,孩子能学到的东西很多很多。
零用钱怎么给:
·时间
年龄越小,间隔越短
孩子年龄越小,计划与控制的能力越差,因此,给零用钱的间隔应该越短。一般说来,10岁前的孩子一周给一次,10岁以后的孩子可以酌情半个月、一个月给一次,直到延长到一学期给一次。
定人定时发放
零用钱的发放最好定时定人,如每周一发放,类似工资的发放形式。在这个时间发放,可以避免周末发放迅速赤贫的现象;定人发放,可以防止重发冒领的情况。
·金额
零用钱的标准应酌情而定,要考虑到零用钱将要涵盖的消费项目,要考虑到父母的经济状况,要考虑到市场行情(参考其他小伙伴的标准),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水平。一般说来,10岁前的孩子的零用钱通常不包括日常的生活消费,如车费、饭钱等。7岁以下,建议每周的零用钱不要超过5元。
·结构
零用钱可效仿成人薪酬的结构工资制,由基本工资与额外的奖励与报酬构成。除每周固定的“基本工资”外,孩子可通过家务劳动获得报酬或通过出色表现获得奖励。这样,孩子会慢慢领会到,只有靠劳动与努力才能赚到更多的钱,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美事。
零用钱怎么用:
1、学知识
3岁以后,孩子就可以学着认识纸币和硬币了。认识钱币不光是让孩子说出钱币的面值,还应知道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价值。如乘公共汽车时,让孩子去投币,知道有空调的公交车票比没空调的贵;夏天,让孩子去买冰棍,了解不同品牌的冰棍,价格是不一样的;去儿童乐园时,让孩子知道10元钱可以玩哪几样游乐活动等。
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让他们见证零兑整、整兑零的交换活动,了解钱币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学消费
孩子在花钱买东西的过程中,父母要教会孩子审慎决策,形成合理的消费观念,培养基本的消费能力。
·“买什么”——学习按需消费
有了钱,并不是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父母要帮助孩子逐步分辨:哪些是必需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哪些是浪费,知道该花的钱要花,不该花的钱要省。
通过零用钱,你可以向孩子传递良好的生活理念,如商品是买不完的,我们必须学会理性地取舍,在满足部分愿望的同时,就得节制其他的欲望;一个人的财富与地球上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节俭是一种美德,它可以使我们能够把更多的钱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向谁买”——学会比较与选择
小孩子往往拿到钱就往商店跑,找到商品就是它了。大一些的孩子,也许稍稍懂点质量优劣与价格贵贱,但大多也不能兼顾二者,要么一味追求品牌,要么盲目追求省钱。
确定要买的东西该向谁买、买哪种?父母不妨在带着孩子逛超市时,在琳琅满目的商品陈列架前货比三家,比较货品的质量与价格,学会综合权衡。
·“怎么买”——学学讨价还价、找零核对
“讨价还价”其实是一个有趣的心理游戏,让孩子明白商家的出价与物品的实际价值之间是有空间的,学一点“生意经”,避免以后“吃大亏”;附带着,孩子的语言表达也得到了锻炼。
带孩子一起买东西时,简单的运算可以让孩子去完成;让孩子替大人跑腿买东西时,要求他汇报价格与余额,这些都是训练孩子找零核对的实战机会。
3、学理财
孩子上小学以后,就可以利用零用钱进行相关的理财教育了。
A、给孩子开设一个银行帐户,让孩子熟悉金融机构办理手续的一般程序,知道帐户里的钱属自己所有。
B、学会计划开支,比如可以让孩子拟一个本周开支的清单计划,为自己的各项开支作一个大致的预算。
C、学会记帐与核算。用一个小帐本记录自己的开支项目,周末核算看是否有不理性的消费,收支是否平衡,各项开支与预算是否有出入,是预算不合理还是消费失度,及时总结以便调整下周计划。
D、针对大宗物品,可以让孩子体验一下积攒与借贷的意义。比如,孩子想买一双轮滑鞋要100元。父母可以提议孩子通过劳动报酬与表现奖励争取额外的收入,同时每周积攒5元,攒足3个月,凑满60元,再向父母借贷40元,2月还清,付息2元。在这些半真半假的金融活动中,孩子可以真切地领会到储蓄与借贷的意义与价值。
4、学习爱
总是在算计着金钱,难免会功利,要让孩子知道钱的意义不只是钱。
比如,捐赠活动中父母掏钱孩子捐赠,除了达到募捐的目的,孩子并没有受到爱心教育。最好是让孩子掏自己的钱,孩子就会面临得与失的权衡与选择,这时无论捐多捐少都是爱心的洗礼。节日或生日时,让孩子用零用钱为家人买一些小礼物,用钱来传递爱与表达爱。这样,孩子才能懂得钱除了可以满足人的欲望,还有更多更高的价值与意义。
特别提醒:
·不要把家务与零用钱简单挂钩
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孩子份内的劳动如收拾玩具、保持自己房间的整洁必须完成,不该计取报酬。额外的劳务可以考虑适当报酬,如帮妈妈去小区的便利店买包盐,找的零头不妨归他。
·钱是钱,爱是爱,不要混淆
零用钱的有无、多少与父母对孩子的爱无关,这一点父母都清楚。但我们仍然会不自觉地向孩子暗示两者的关系,比如“你最近表现很不好,我不喜欢你这样,再这样做就别指望我下周会给你发零用钱了”、“我爸我妈就是比你爸你妈心疼孩子,你看他们给咱儿子这么多压岁钱”、“亲爱的,今天我过生日你什么礼物都没买,是不是你已经不爱我了。”
·让零用钱成为家庭制度
关于零用钱,父母应郑重其事地和孩子进行协商,要让孩子感觉到零用钱是家庭生活中的一项制度,不是父母对孩子施压的一张王牌,不会因父母的情绪好坏而随意增减数量。零用钱协议一旦达成,双方都必须遵守。
孩子在零用钱的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错,不要责怪孩子,给他机会锻炼,钱就会越花越明白。
在美国,父母从孩子3岁起就开始利用零用钱由浅入深,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如:
·3岁能够辨认硬币和美元纸币;
·4岁知道每枚硬币是多少美分,并认识到无法把商品买光,必须做出选择;
·5岁知道基本硬币的等价物,知道钱是怎么来的;
·7岁能够将数目不大的钱找零,能够数清楚大量硬币;
·8岁知道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在储蓄帐户里;
·9岁能够制定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
·10岁时懂得每周节省一点钱,以备大笔开销使用;
·11岁时懂得从电视广告中发现事实;
·12岁能够制定并执行两周开支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中的术语。
培养孩子金钱观要趁早
1.孩子常见错误的金钱观
a.不懂得存钱。小孩子通常都会有些零花钱的,甚至逢年过节都会收到比较客观的一笔红包,可是家长没教孩子如何存钱,导致孩子把钱随便乱花在日常的开销上。b.有求必应。有些家长很疼爱孩子,总希望能把所有的好东西都给孩子,所以对于孩子提出的需求,都有一一满足。其实这样并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金钱观,反而会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c.把钱花在不该花的上面。孩子年龄小,并不懂得金钱的得来不易,如果家长不注重对孩子的金钱观教育,那么就会让孩子从小就乱花钱了。d.不谈及金钱的问题。一些家长怕孩子过早地爱乱花钱,所以平时比较少和孩子提及金钱的话题,但是这样反而不利于孩子的金钱观培养,以后就不懂得钱要花在哪些地方,做什么事情需要花多少钱。e.攀比。孩子都是贪新鲜的,见到别人有什么,经常也会和父母要求得到什么,有这种攀比心理不利于孩子的金钱观培养。
2.如何培养孩子的金钱观?
a.告诉孩子金钱的用途是什么,哪些情况下可以花钱,哪些情况下不可以乱花钱的,让孩子从小认识到花钱要取之有道。b.家长要自己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不可以大肆挥霍,也不可以炫耀攀比,而应该做到勤俭节约,这样孩子才会从家长身上学习到正确的金钱观。 c.不可以让孩子有求必应,家长要了解清楚孩子要求买的东西是否确实有实用性的,或者是不是真的有必要买的,然后再安排适当的零花钱给孩子去买,而不是孩子说要买什么就买什么的。 d.教会孩子买的东西并不是最贵的才是最好的,要教孩子如何挑选物品,让孩子学会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东西。 e.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或者进步来获得金钱,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赚钱不容易。f.家长可以教会孩子学会存款,平时最好也养成了记账的好习惯。
外国孩子是怎么花零花钱的
美国
从零花钱中学理财
在美国,几乎每个孩子手中都有零花钱,而这些钱大多是他们通过帮助父母或家人做事挣得的。父母付给孩子报酬大多出于以下三种考虑:
一是遵守按劳付酬的原则;
二是让孩子有一定的钱可以购买他们喜欢的零食和必要的学习用品;
三是让孩子得到一些实际的劳动锻炼。就连一些富豪对子女也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迫使孩子从小摒弃“不劳而获”的依赖思想,树立“靠自己的双手吃饭”的观念。即使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家里也不例外。奥巴马的两个女儿小时候必须做家务才会有零用钱,如果做家务,每星期能领得1美元的零用钱,家务包括布置餐桌等。
为了帮助孩子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一些美国家庭还让青少年为自己的电话费和车费以及一部分家庭开支付账。孩子成熟后,父母常会翻开账本,告诉他家中的钱是怎么花的,以帮助孩子了解如何掌管家庭的“财政”。在美国,不管是老师、家长,还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都认为孩子手中有一定的零花钱本身并不是坏事,关键是要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地支配和使用手中的钱,从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日本
自力更生控制要求
日本的山本教授认为,孩子的零花钱作为一种文化中介工具,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孩子们通过使用零花钱来创造自己的生活。
在日本,父母对孩子零花钱的控制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定期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花钱,让孩子自己安排开销。第二种是根据孩子的要求或愿望来给孩子零花钱,同时会控制孩子的要求。
日本重视家庭教育,主张孩子自力更生,不随便向别人借钱,还主张让孩子管理自己的零用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在日本,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存钱、与人分享钱财、借钱和让钱增值为主要内容的理财教育,已经融入到少年儿童的整个教育之中,使孩子生活在一种具有强烈理财意识的环境氛围之中,逐渐形成了善于理财的品质和能力,这也为日本培养、造就大批的优秀经济管理人才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
英国
储蓄理财是必修课
在英国父母的观念里,让孩子们感受金钱的来之不易,远比让他们理所当然地享受家长的给予来得重要。英国人的理财教育方针是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并且把他们这种理财观念传授给下一代。在英国,儿童储蓄账户越来越流行,大多数银行都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有1/3的英国儿童将他们的零用钱和打工收入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
英国儿童从5岁开始就要接受理财教育,搞清楚硬币和纸币的区别,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到11岁的学生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学习如何管理银行和储蓄账户,如何做预算。
以色列
更重视智慧与责任
以色列并没有按年龄段划分为小孩子开设的理财课程。在以色列家庭教育中,关于钱的教育有以下几大基本原则:首先是每个人都有明确的物权概念,要保护自己的财产,同时要尊重别人的财产,损害要赔偿,侵占要付出代价;第二,对于钱或者个人财产要知道珍惜,不可以浪费,以色列人讲究节俭,基本生活能得到保障就可以了。
以色列人的理财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是关于钱的最核心理念,那就是责任。孩子知道钱是怎么来的,也就更进一步地知道了节俭。不光要节俭,还要懂得付出。
德国
让孩子搞储蓄竞赛
绝大多数德国家长认为,给孩子零花钱是必要的:
第一,通过用零花钱,孩子可以对交易形成基本的认识;
第二,孩子可以学会拿主意,因为零花钱是有限的,而想要的东西很多,孩子从取舍中学会思考,变得有主见;
第三,孩子能学会制订计划。德国家长们通常定期守时地把零花钱交给孩子,既给孩子一种“守信用”的印象,又方便孩子安排理财计划。
无论孩子是否听话乖巧,都有权得到零花钱,家长并不把零花钱当作奖惩手段。家长们基本上让孩子自主决定怎么花钱,但有一个前提,就是所买的东西必须是安全的健康的。在零花钱的金额上,只要年龄差不多,不论男孩女孩,待遇都是相同的。此外,很多家长还鼓励孩子在银行开设账户,让自己的孩子和亲戚朋友的孩子进行储蓄竞赛。
穷没关系别灌输孩子这种思想
常常提醒孩子“我们家很穷”,会有什么后果?
1、让孩子产生匮乏感
心理学家 Joseph Cilona说过,我们谈论钱的方式,会对孩子产生长久的影响,例如跟孩子解释“买不起”某种东西时,“买不起”这句话意味着缺乏力量或者控制能力,简单来说,就是“无能为力”。
这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匮乏感,怀疑父母是不是没有能力抚养自己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安全感缺失的一种表现,让孩子整日生活在“生活没有保障”的焦虑当中。
2、孩子可能会更自卑
我们可以不给孩子买昂贵的食物、衣服、玩具,但别总跟孩子提家里有多穷,否则贫穷会像个枷锁桎梏着他。在尚未有能力改变家庭环境的童年,对贫穷的过度抱怨,会让孩子感到无助和不安,每花一分钱都带着愧疚感。
甚至,孩子还会把自己和别人划分为不同的一类人。因为囊中羞涩,因为怕被鄙视,所以他们在交际里显得小心翼翼,脆弱又敏感,甚至是内向和自卑。
试问,辛苦奋斗的你,就为了给孩子一个这样的童年吗?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理论叫“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是信念对一个人的影响。
如果经常在孩子面前哭穷,那么“贫穷”就会像你给孩子画的圈圈,一直“套”着孩子,孩子的未来真有可能过得非常贫穷!因为孩子的底气被磨灭了,人生格局也因此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
同样的“穷父母”,却养出了不一样的孩子
A和B自小住在同一栋楼,都有个在工厂上班的爸爸,当家庭主妇的妈妈,都是普通的小家庭。
前不久,A去参加B的婚礼,婚礼非常隆重。回来后,她说看着同样起点的朋友,与自己的差距越来越大,内心充满了嫉妒和不甘。
A小时候,总以为B家比自己有钱,因为B的妈妈会给她买新衣,学习文具也从来不缺,而且还有零用钱。而A的妈妈总抱怨家里的花销很多,让她懂事点,还常拿表哥穿过的衣服给她穿,告诉她表哥的东西都是好货;甚至9岁时,妈妈还让她缩在怀里,装成身高不到1米2的小孩躲票……
但实际上,她们两家的经济情况是一样的,只是B妈妈更加懂得精打细算,整天想着如何用有限的钱让家里过得更好。
在这种不同的教育观念下,B总把自己收拾得很得体,性格更加开朗,很受老师和同学欢迎,而A骨子里总有一股自卑,不敢和朋友出去玩,因为没钱;不敢学习新的东西,因为害怕花钱;不敢恋爱,害怕别人嫌弃她家穷。
长大后,A渐渐发现,B家境其实也就跟自己家差不多。她与B的差距从来不是钱,而是父母的生活观念。
B就是不曾被“贫穷”吓唬过的孩子,在钱的面前总是底气十足,不为钱所困,就算钱不多,她也不会因此就失去对未来规划的信心,无论何时,总会想办法让自己过得更好,追求更高的生活目标。
而A,一直被贫穷的观念打败着,凡是有关钱的事,都会牵动着她的神经,在机会与发展面前,她会首先考虑钱,不为长远的目标做打算。
对金钱的态度和认识,真会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不哭穷,聪明父母这样教育孩子
说到这,我们都知道了在孩子面前,“穷”字是个敏感字眼,说不得。但是遇到“不该买”或“买不起”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办?
1、购物之前,和孩子一起清点要买的物品清单,要买多少样东西,大概需要花多少钱。
2、告诉孩子“这东西的价格超出了我们的预算,这样花掉我们的钱,我觉得是不聪明的做法。”
3、让孩子思考,有没有其他更重要的地方需要花钱,或者告诉他“为什么你不能买这个零食呢?因为你已经把钱花在其他地方了。”
4、和孩子讨论某样玩具、零食值不值得买,把你的想法告诉他。如果孩子不了解整个选择过程,只是看着你给钱付款,会让他产生错觉,以为买东西就这么容易。
5、给适当的零花钱,让孩子来管理钱,自己决定要不要买。
千万别以为孩子小,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其实他们的悟性非常高。重点是,这样教育孩子,还能让孩子大概地了解自己家的经济状况、消费能力大概在什么水平,懂得赚钱的不容易,但也不会陷入对贫穷的恐惧当中来,这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孩子有偷东西习惯怎么办
1、假若孩子在家庭以外的地方行窃:孩子必须向别人归还所物品。
如果孩子在商店或者邻居家里偷窃,在事发之后家长必须监督他归还物品。要求孩子进行道歉并表明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在道歉时,家长应陪同孩子前往,这样他更容易改正错误。
2、如果孩子从家长那里偷钱:估计一下他到底拿走了多少钱,并向他说清楚这些钱必须偿还。
孩子可以通过帮忙做家务来还钱。家长给孩子的“工资”应足够让他在一个月内还清这笔钱。告诉孩子家长知道他需要更多的零花钱,并给他一些钱或者增加零花钱的数目。
3、孩子爱偷东西怎么办之信任孩子
家长一如既往地信任孩子:偷窃事件不能表明孩子品质不好或行为不端。
家长不会希望自己对事情的过激反应令孩子走向极端。小朋友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满足家人对他们的期望。倘使家长把孩子看成喜欢小偷小摸、行为不端或经常撒谎的人,孩子极有可能如其所愿,变成这样家长所形容的这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