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针刺听会穴怎么操作

针刺听会穴怎么操作

听会针刺方法

取穴法:坐位,耳屏切迹前方0.2-0.5寸,在听宫下0.5寸。

简易取法:先取听宫穴,由听宫直下,耳屏前下凹陷处,与耳屏间切迹相平,用手掐按,该处张口时有一凹陷,闭口时则关闭,该处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前外斜向后内与矢状面成45°。

进针深度:直刺微向后斜,进针1-1.5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1-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针刺点周围有微痛。

作用主治

听会属胆经,穴在耳前凹陷处,针之能使听觉得以聚会,故本穴具有疏通气机闭塞,清泄肝胆湿热,祛风邪开耳窍之功,用于治疗耳鸣,耳聋,耳内疼痛,下颌关节脱位,牙痛,腮肿,口眼歪斜。

注意事项

1.听会若刺之过深,有时会出现一时性头晕,提针后即可消失。

2.若进针过快,或用捣针术,易伤血管引起出血或内出血,若血随针孔而出,急闭之,易于形成皮下瘀血或血肿,几天后可自行小时。

3.该穴因位于耳前,深部有颈内动,静脉,故直刺不宜过深,以防刺伤颈内动,静脉。又因其深部为耳腔,组织较多,不可用粗针强刺激,以免伤及耳部组织,引起内耳深部疼痛。

4.若张口取针刺,留针不宜过久,且留针期间不可让患者张口过大或说话,以免弯针,折针。如留针过久,患者常因长时间张口疲劳而闭口,也容易发生弯针,折针。若张口针刺,留针时应让患者口中含棉垫,使之不能闭口。一般情况下,闭口时耳前也会出现凹陷,闭口针刺会相对安全。

5. 听会位于面部,不宜使用对皮肤刺激强烈的灸法,如瘢痕灸或直接灸,引起瘢痕,影响面部美观;况且针刺本穴主治耳病,齿病,其症大多由于肝胆火旺,痰或上扰,风热上扰,肝经湿热,温邪所伤,阴虚火旺,胃火上炎等因所致,所以不宜艾灸,更不宜针上灸和艾炷直接灸,以及隔姜,隔附子饼和化脓灸,以免灼伤耳窍,助火伤络,加重病情。

血海穴针刺怎么操作

血海的针刺方法

取穴法:坐位,膝关节半屈,大腿前面股内侧肌内侧缘,髋骨上方2寸处(平梁丘水平)。

简易取法:

1.仰卧床上,用力蹬直下肢,髌骨内上缘上约2横指处鼓起之肌肉(股内收肌)的中点即是本穴。

2.坐位,屈膝成90°角,施针者利于患者对面,用左手掌心对准右髌骨中央,手掌附于其膝盖上,拇指尖所指处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前向后背侧直刺与皮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深1-2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胀向髋关节。

针刺血海的功效

血海又名血郄,为足太阴脾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发,为脾血归聚之海,并善治血分病证,本穴具有祛风清热,调和气血,宣通下焦,行血活血之功,多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阴部瘙痒,疼痛,气逆腹胀,湿疹,荨麻疹,丹毒诸症。

注意事项

血海穴穴下有较大的血管,忌用粗针重刺,重刺可能伤及血管,引起皮下瘀血,血肿;孕妇慎针刺该穴。

风府穴针刺怎么操作

风府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俯头,背项正中线,枕外粗隆下2横指,第1颈椎水平。

简易取法:正坐伏案低头,或俯卧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取穴。

进针方向:与项部冠状面成90°,直刺。

进针深度:针0.5-1.0寸,留针20分钟;禁艾炷灸,艾条温和灸3-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胀在附近,如捣针即向捣针方向放射。

功能主治

风府穴为风邪入侵之门户,又主治中风舌缓等风疾,具有祛风散邪,醒脑开窍,清热泻火,镇静安神之功。用于治疗中风不语,半身不遂,感冒风寒,头痛,项强,眩晕,鼻衄,咽喉肿痛,呕吐不止,癫狂。

注意事项

风府穴正对颅腔内的延髓和小脑,因此针刺该穴要十分谨慎,才能防止意外发生。

1.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直刺时男性均值为36.83mm,女性为30.96mm;症见刺向鼻尖方向时,男性均值为42.22mm,女性为40.90mm;针尖向口方向刺入时,男性均值为44.43mm,女性为40.90mm。因此本穴的针刺深度控制在1中指同身寸左右为宜,超过1.5同身寸以后其危险系数不断加大,2同身寸为针刺该穴位绝对不可逾越的危险深度。

2.要注意针刺方向,一般针向鼻尖方向较直刺安全;针尖向口部较直刺和针尖向鼻尖为安全;而针尖向喉结时则多会碰在椎骨上,不易进入椎管。

3. 要仔细体会施术时的手感,在针刺风府过程中,容易遇到两种阻力,一种是坚韧而有弹性的阻力,为项韧带,黄韧带或寰枕后膜阻挡之故;如果针下再出现空松感觉时,即说明针尖已进入椎管内膜外腔处,此时不可轻易深刺,应缓慢送针;而是紧接空松感之后(深约1.5寸时),如针下再遇到柔软的阻力时,即说明针尖已刺到硬脊膜处,病人可出现上下放散的酸胀感,此时更不宜再深刺,应立即停针。另外,针刺风府严禁提插和大幅度捻转。

针刺阳白穴怎么操作

阳白的针刺方法

取穴法:坐位,双眼平视,肩弓上缘中点上2横指。

简易取法:前额,当瞳孔直上,眉上1横指。

进针方向:沿额平面刺向下方,与额平面成10°。

进针深度:若平刺,以上向下沿皮可透鱼腰穴,向左,右可分别透丝竹空,攒竹穴,深0.5-1寸,针的深面为额骨和其骨外膜。留针20分钟;艾炷灸2-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针刺时额区有胀感,有时扩散至头顶部。

作用主治

阳白为手足少阳,阳明,少阳,阳维五脉之会,《经穴解》云:“穴在眉上一寸,直瞳子。”该穴具有清头明目,祛风泄热的作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前额痛,眉棱骨痛,目痛,目眩,眼睑瞤动,口眼歪斜,颈项强急,眼睑下垂,迎风流泪,眶上神经痛,眼睑下垂,近视,夜盲症,面神经麻痹等。

注意事项

1.阳白若是针刺过重,会有触电样针感传至头部,继续行针容易导致牵引性窜痛,误伤神经,因此应立即退针,不可再行刺激手法。

2.在施灸的时候,如果灸量过大,时间过长,容易伤及眼部血管和皮肤,因此要注意采用艾条温和灸阳白穴,且灸量不可过大,以灸至面部皮肤微见红润即可。

针刺听宫操作要点 针刺听宫功能主治

听宫穴在耳门上,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经脉的穴道,该穴可宣耳开窍,宁神定志,主要用于治疗与耳朵及听觉有关的各种疾病,包括耳鸣,耳聋,外耳道炎等;此外对牙关紧闭,失音,癫疾,痫证,三叉神经痛,颞颌关节痛也有一定的调理治疗作用。

中医针灸治疗耳聋穴位在哪

1. 肝火上扰

主症:卒然耳鸣耳聋,耳鸣如闻潮声,或如风雷声,耳聋时轻时重,每于郁怒之后,耳鸣耳聋突发加重,兼有耳胀耳痛感,或有头痛眩晕,目赤口苦,心烦易怒,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弓玄数。

治法:清肝泄热开窍。

取穴:听宫、耳门、翳风、中渚、听会、太冲、行间。

方义提要:听宫为局部取穴,可疏通耳部经络气血;耳门、翳风、中渚属三焦经,听会属足少阳胆经,均通于耳部,取之可疏通手足少阳之经气。取太冲,行间以清肝泻热。

随症选穴:兼感风热之邪加外关、风池。

操作要点:听宫、耳门、听会针刺要深,刺时令病人张口,可刺入1.5寸左右,行捻转法,使耳内有针感后即出针。余穴均用泻法。

2.痰火郁结

主症:双耳鸣响如蝉不断,有时闭塞如聋;胸脘痞闷,痰多,二便不爽,舌台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痰浊。

取穴:听宫、耳门、翳风、丰隆、内庭、外关。

方义提要:本方取听宫、耳门、翳风,以开耳窍之壅塞;取丰隆、内庭,清热化痰,和胃降浊;取外关以疏通少阳经气,使耳复聪。

随症选穴:胃纳不佳加足三里。

操作要点:取听宫、耳门时,令病人张口,针刺如前。余穴皆用泻法。

3.肾精亏损

主症:耳鸣、耳聋经久不愈,夜间较甚。兼见头晕目眩,腰背酸痛,遗精滑泄。舌质红或淡,脉细弱。

治法:补肾填精。

取穴:肾俞、肝俞,关元、三阴交、听宫、听会。

方义提要:本方取肾俞、肝俞、肝肾同补,加关元,充实下元,填精益肾;三阴交调补三阴之不足;听宫为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听会属足少阳胆经,取之以疏调少阳,开通耳窍。

随症选穴:遗精加精宫、太溪;阳痿加命门。

操作要点:取听宫、听会穴时,令患者张口,针刺如前。余穴施以补法,并可配合灸法。

4.脾胃虚弱

主症:耳鸣乍轻乍重,遇劳则甚,久延则成耳聋,面色少华,头晕神疲,四肢乏力,纳食不香,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

取穴:睥俞、气海、足三里、百会、听宫。

方义提要:本方取脾俞、足三里以调脾胃而补中气;取气海以培补元气;取百会以升清阳之气;听宫为局部取穴,可疏通耳部经络气血,宣通耳窍。

随症选穴:便溏加天枢,食欲不振加中脘。

操作要点:施以补法,并可配合灸法。

针刺听宫操作要点 听宫针刺的注意事项

1.听宫位于耳前,深部有颈内动,静脉,故直刺不宜过深,以防刺伤颈内动,静脉。

2.听宫深部为耳腔,组织较多,不可用粗针刺激,以免伤及耳部组织,引起内耳深部疼痛。

3.若张口取穴针刺,留针不可过久,否则患者会因长时间张口疲劳而闭口,如此会发生弯针,折针。若张口针刺,留针时应令患者口含棉垫,使之不能闭口,同时留针期间不可让患者张口过大或说话,以免弯针,折针。

4.本穴位于面部,不宜使用对皮肤刺激强烈的灸法,如瘢痕灸或直接灸,以免引起瘢痕,影响面部美观。

针刺期门穴怎么操作

期门针刺方法

取穴:仰卧,乳头线与第9肋下缘交界处。

简易取法:

1.剑突下端旁开4寸,

2.男性可任取体位,女性取卧位,乳头直下,往下数两根肋骨处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前腹侧面向背侧面斜刺与腹前臂成45°。

进针深度:斜刺,0.3-0.5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微痛感,有时向腹后壁扩散。

作用主治

期门为足厥阴肝经脉气汇聚的处所,肝脉布两胁,肝为藏血之脏,该穴具有疏泄肝胆,调和表里,清热散邪,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痞散结之功,用于治疗伤寒热入血室,过经不解,胸胁支满,胁肋胀痛,肝脾肿大,呕吐,呃逆,食欲不振,腹胀腹痛,乳痈,疟疾诸症。

针刺期门注意事项

1.禁直刺过深,否则针尖可通过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膈肌,腹膜及腹膜腔而刺伤肝(右侧期门穴),横结肠或胃(左侧期门穴)。尤其是右侧期门穴,如针刺加提插和捻转,可损伤肝脏而引起肝出血,后果严重。

2.对右侧期门穴下内部因是肝脏右叶前缘,故进针时宜用指切押手法,使针尖沿爪甲缓慢刺入,这样一则取穴准确,二则能掌握一定针刺深度,可防治针刺过深伤及肝脏。

3.对体瘦者,忌用长针,年老体弱者,肌肉瘦薄,皮肤松弛,用长针直刺,进针虽浅,但在留针时由于患者体位移动,呼吸幅度加大,咳嗽等,针体会徐徐自行进入,所以宜用短针斜刺。

相关推荐

阴陵泉穴针刺怎么操作

阴陵泉针刺方法 取穴法:坐位,在绯肠肌内侧缘,胫骨内髁下缘1横指处。 简易取法:坐位,用拇指沿小腿内侧胫骨内缘(胫骨内侧)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时,胫骨向内上弯曲之凹陷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内向外与小腿内侧面成90°,直刺。 深度:针0.5-1.2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可有酸胀感,可向下扩散。 针刺阴陵泉作用 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腧穴,合水穴,有健中宫,助运化,调水液,利水湿,消水肿,止泻泄之力,用于治疗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水肿,小便不利,

针刺耳门穴怎么正确操作

耳门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耳屏上方,耳前切迹前0.5寸,在下颌支后缘垂线上,颞浅动脉后缘。 简易取法: 1.耳屏上切迹之前方与下颌髁状突稍上方之凹陷处,张口用手掐切时有一凹陷,闭口时关闭,该处即是本穴。 2.耳前,屏上切迹前的凹陷中取穴。 进针方向:从前外刺向后内,与矢状面成45°。 针灸时间:针刺耳门一般取正坐或侧卧位,微张口,可斜刺,从浅向后内0.5-1寸;或向下透听宫,听会,进针1-1.5寸,以局部出现酸胀感,有时可扩散至半侧面部为宜;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功能主治 类属:手少阳三

阳溪穴针刺怎么操作

阳溪准确位置 拇指向上翘起,腕横纹前露出两条筋,即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两筋与腕骨,桡骨茎突所形成的凹陷处取穴。 针刺阳溪的方法 操作方法:仰掌取穴。 进针方法:直刺0.-0.5寸。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注意:穴位忌直刺过深,本穴位于桡骨茎突与掌骨之间,直刺过深会损伤骨膜,造成手腕部刺痛;忌用粗针强刺,本穴位于骨缝之间,粗针强刺会伤及骨膜,造成手腕刺痛无力,甚则损伤神经,造成腕部活动障碍;忌瘢痕灸,本穴位于腕关节部,肌腱附近,故不宜用直接灸或化脓灸,以

手三里穴针刺怎么操作

手三里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或侧卧位,前臂外侧缘,肘横纹以下2寸距外上髁2.2寸,桡骨外侧缘处。 进针方向:从外向内,与外侧面成90°。 进针深度:针0.5-0.8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胀向手远侧端。 作用主治 手三里属手阳明大肠经腧穴,里,有居之意,穴居肘髎为3寸,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刺之有祛风止痒,通络止痛,和胃理肠,消肿止痛之功,用于治疗牙痛,颊颌肿,肩膊疼痛,上肢不遂,手臂顽麻,急性腰扭伤,落枕,坐骨神经痛,腹痛吐泻,伤风感冒。 常用配伍疗法 1.

大陵穴针刺怎么操作

大陵针刺方法 位置:肘关节半屈,前臂旋后姿势,腕掌侧第1横纹后缘,桡侧腕屈肌与掌长肌腱之间。 简易取穴:仰掌,微屈腕关节,在掌后第1横纹上,所出现两筋之间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由掌面向背面直刺与掌侧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0.3-0.5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1-3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有酸胀感,可有向指端反射的触电感。 功能主治 大陵为手厥阴心包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注,本穴具有清营凉血,宁心安神,和胃宽胸之功,用于治疗心痛,心悸,胃痛,呕吐,身热,头痛,短气,胸胁痛,热

针刺大敦穴怎么操作正确

针刺大敦的操作方法 取穴法:坐位,膝关节半屈,大趾甲根,跖指关节间,蹲长伸肌腱外侧缘。 简易取法: 1.足大趾背外侧,由趾甲根正中至趾关节外侧上作一“田”字,“田”字的中央即是本穴。 2.在足大趾外侧指甲角旁0.1寸。 进针方向:从足背侧面向跖底方向与趾背面成90°。 进针深度:进针0.1-0.2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3-7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痛在附近。 作用 大敦穴为足厥阴肝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处,为井木穴,以泻肝为主,有通经活络,醒神开窍,回阳救逆,疏理下焦,调经止血的作用,

针刺大横穴怎么操作正确

大横针刺方法 简易取穴:仰卧位,由两乳头向下作与前正中线的平行线,再由脐中央作一水平线,三线之间两个交点即是大横穴。 进针深度:针0.7-1.2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5-10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大横的作用与功效 类属:足太阴脾经。 功效:通调腑气,理气止痛,温中散寒。 作用:治疗多种大肠疾病,以及调理多汗,四肢痉挛,肚腹肥胖症。 主治病证:寒邪,湿热蕴结中焦,腑气不通之腹胀,腹痛,腹泻,痢疾,大肠秘结诸病证。 常用配伍疗法 配阴陵泉治疗腹痛;配上巨虚治疗痢疾;配天枢,足三里治疗便秘;配中脘,天

针刺攒竹穴怎么正确操作

攒竹的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眉内侧端,正中线外侧0.5寸(眼眶上切迹处)。 简易取法: 1.皱眉,可见眉毛内侧端隆起处即是本穴。 2.顺眼眶边缘向内侧循摸至眉毛内侧端处,可触及眼眶有一凹陷处,即眶上切迹处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上刺向下与额平面成45°,沿皮下刺。 深度:用亳针直刺0.3-0.5寸,或向下斜刺透睛明穴0.3-0.5寸,或横刺透鱼腰1-1.5寸,留针15分钟,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及眼眶周围有胀痛感。 功能主治 攒竹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宣调太阳经气,起祛风散邪,清热明目,通络

针刺头维穴怎么正确操作

头维针灸方法 取穴:耳前鬓角前缘向上直线与前发际交点上5分处是穴。 针刺方向:从前向后与颞面平行沿皮刺。 进针深度:进针0.3-0.5寸,留针20分钟,温和灸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有胀痛感并向周围扩散。 功能主治 头维乃足阳明之穴,又为足少阳与本经相会之处。该穴可祛风泻火,止痛明目。《甲乙经》认为该穴可治疗“寒热,头痛如破,目痛如脱,喘逆,烦满,呕吐,流汗难言。”现代常用于治疗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青光眼,高血压症的治疗。 注意事项 头维位于头部肌肉浅薄处,宜用挟持进针法。

针刺隐白穴怎么操作正确

隐白针灸操作手法 进针方向:从足背向足底直刺与足背面成90°。 针刺深度:正坐垂足或仰卧,沿拇趾爪甲根及爪甲内侧缘所作直线交点处,斜刺,向上,进针0.1-0.2寸,或点刺出血,留针15分钟;温和灸5-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微痛放射到附近。 作用主治 隐白为足太阴脾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处,为井木穴,水为木之母,本穴又为子穴。具有扶脾益胃,温阳救逆,调和气血,启闭开窍,急救苏厥,清心定志,镇静安神,升举下陷,收敛止血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惊风,失眠,梦魇,腹胀,气喘,热病鼻衄,胸中烦热,呕吐,不欲饮食,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