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针刺攒竹穴怎么正确操作

针刺攒竹穴怎么正确操作

攒竹的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眉内侧端,正中线外侧0.5寸(眼眶上切迹处)。

简易取法:

1.皱眉,可见眉毛内侧端隆起处即是本穴。

2.顺眼眶边缘向内侧循摸至眉毛内侧端处,可触及眼眶有一凹陷处,即眶上切迹处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上刺向下与额平面成45°,沿皮下刺。

深度:用亳针直刺0.3-0.5寸,或向下斜刺透睛明穴0.3-0.5寸,或横刺透鱼腰1-1.5寸,留针15分钟,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及眼眶周围有胀痛感。

功能主治

攒竹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宣调太阳经气,起祛风散邪,清热明目,通络止痛之功,以解表为主,多用于治疗寒热头痛,眉棱骨痛,面赤颊痛,视物不明,流泪,目赤肿痛,雀目,眼睑瞤动,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诸症。

注意事项

为预防局部出血,攒竹穴施针时不宜深刺,出针时应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本穴一般禁灸。

针刺隐白穴怎么操作正确

隐白针灸操作手法

进针方向:从足背向足底直刺与足背面成90°。

针刺深度:正坐垂足或仰卧,沿拇趾爪甲根及爪甲内侧缘所作直线交点处,斜刺,向上,进针0.1-0.2寸,或点刺出血,留针15分钟;温和灸5-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微痛放射到附近。

作用主治

隐白为足太阴脾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处,为井木穴,水为木之母,本穴又为子穴。具有扶脾益胃,温阳救逆,调和气血,启闭开窍,急救苏厥,清心定志,镇静安神,升举下陷,收敛止血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惊风,失眠,梦魇,腹胀,气喘,热病鼻衄,胸中烦热,呕吐,不欲饮食,尿血,便血,崩漏症。

注意事项

1.孕妇忌针刺隐白,本穴针感强烈,孕妇针刺该穴易因针感太强引动胎气。

2.禁用直接灸,瘢痕灸隐白穴。因本穴下肌肉浅薄,感觉敏感,故不宜使用艾灸,尤其是化脓灸和艾炷直接灸,以防艾火灼伤。

针刺耳门穴怎么正确操作

耳门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耳屏上方,耳前切迹前0.5寸,在下颌支后缘垂线上,颞浅动脉后缘。

简易取法:

1.耳屏上切迹之前方与下颌髁状突稍上方之凹陷处,张口用手掐切时有一凹陷,闭口时关闭,该处即是本穴。

2.耳前,屏上切迹前的凹陷中取穴。

进针方向:从前外刺向后内,与矢状面成45°。

针灸时间:针刺耳门一般取正坐或侧卧位,微张口,可斜刺,从浅向后内0.5-1寸;或向下透听宫,听会,进针1-1.5寸,以局部出现酸胀感,有时可扩散至半侧面部为宜;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功能主治

类属:手少阳三焦经。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布有耳颞神经,颞浅动,静脉耳前支,面神经颞支等结构。

功能:聪耳通络,清热止痛。

主治:外感风热毒邪之耳鸣,耳聋,耳中肿痛,颊肿,颈颌痛,聤耳,唇吻强诸病证。

注意事项

1.由于耳门穴位于耳前,深部有颈内动,静脉,故直刺不宜过深,以防刺伤颈内动,静脉。

2.穴位深部为耳腔,组织较多,不可用粗针强刺激,以免伤及耳部组织,引起内耳深部疼痛。

3.如张口取穴针刺,留针不宜过久,且留针期间不可让患者张口过大或说话,以免弯针,折针;若留针过久,患者常会因长时间张口疲劳而闭口,这样易于发生弯针,折针。

4.本穴位于面部,不宜使用对皮肤刺激强烈的灸法,如瘢痕灸或直接灸,引起瘢痕,影响面部美观。

经期头疼怎么按摩 指推头颈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用拇指端,先从前面的攒竹穴沿头部正中线上推至百会穴,再从后面的大杼穴正中线推至百会穴,反复数次,约3分钟。

甲亢中医疗法怎么样

(1)取毫针刺激人体的一定穴位,调整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中度刺激。取穴及配穴:①臑会、气舍、间使、太冲、太溪,可滋阴降火,平肝潜阳,适用于阳亢火旺者。若突眼者,可加取天柱、风池;失眠者、加胆俞、心俞;潮热者,加大椎、劳宫;盗汗者,加阴郄、后溪;易饥、消瘦者,加三阴交、足三里。每次留针20分钟。②合谷、天鼎、水突、关元、照海、有益气养阴的作用,适用于气阴两虚者,若心悸怔忡者,加取内关、神门;便溏、呕吐者,加取内关、公孙、脾俞、天枢。每次留针15分钟。

(2)处方:肝俞、气瘿、合谷、内关、足三里。瘿肿较大者加刺肿块局部;烦躁失眠者加神门。操作:以上诸穴均用泻法,强刺激留针30分钟。针气瘿穴(相当水突穴,视甲状腺肿大程度,而定位稍有出入)时,针体呈45°角自腺体边缘刺进肿块中心,作小幅度的捻转、提插,轻刺激,留针30分钟。烦躁失眠加泻神门,中等刺激留针30分钟。隔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3)处方:风池、睛明、攒竹、鱼腰、太冲、瞳子髎、三阴交。便秘者加支沟;心悸者加内关。操作:刺睛明时用32~34号细针,用左手食指把眼球向外轻轻压开,注意进针时避开浅表血管,进针一寸左右后作小幅度的捻转,出针后用干棉签压迫局部1~2分钟。攒竹透鱼腰,鱼腰透丝竹空,瞳子髎透太阳,均用平补平泻法,太冲、风池用泻法进行强刺激,三阴交用补法,中度刺激。便秘、心悸分别加泻支沟、内关。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4)处方:心俞、肝俞、肾俞、太冲、太溪、三阴交、内关。多汗配阴郄;心悸配神门;眼突明显加刺目眶周围腧穴。操作:肾俞、太溪、三阴交用补法,中等刺激;心俞、肝俞、太冲、内关用泻法,强刺激;多汗阴郄用平补平泻法;心悸加泻神门;眼突明显加攒竹透鱼腰,鱼腰透丝竹空,四白穴针尖略向上斜,均用平补平泻。得气后可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针刺公孙穴怎么操作正确

公孙的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第一跖骨与第一楔骨关节内侧(黑白肉交界处)

简易取法:由足大趾内侧后有一关节(第1趾跖关节)往后用手推,有一弓形骨,弓形骨后端下缘的凹陷(第1跖骨基地内侧前下方)即是公孙穴。

进针方向:从足内侧向外侧直刺与足内侧垂直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透向涌泉,针0.5-0.8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觉向脚底放射。

公孙的位置和功效

位置: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地的前下方。

功效:公孙为足太阴脾经腧穴,络穴,别走足阳明胃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通过阴维脉与心包络经的内关相联系,具有调气机,理升降,扶脾胃,调血海,和冲任,理下焦之功。

主治病症: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痛,泄泻,痢疾,痞积,头面浮肿,水肿,黄疸,足心发热,或痛难履地,癫痫,狂言,失眠诸症。

注意事项

公孙穴穴下皮肤,肌肉浅薄,深部有血管,肌腱,故不宜使用粗的针具针刺,以防损伤血管,肌腱。

针刺地仓穴怎么正确操作

地仓针刺方法

取穴法:坐位,口角水平外侧延线与鼻唇沟延线的交界点。

简易取法:正坐平视,瞳孔直下垂线与口角水平线相交点是穴。

进针方向:取侧坐或侧卧位,向颊车方向透刺,或向迎香穴透刺。

进针深度:向颊车透刺1.5-2.5寸(治疗面瘫);向迎香穴透刺1-2(治疗三叉神经痛)。留针20分钟。艾条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或半侧面可有酸,胀,痛感。

作用主治

地仓穴位足阳明胃经穴,并为该经与手阳明大肠经,阳跷脉相会之处,有祛风扶正,通经活络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小儿流涎诸症。

注意事项

1.施针透刺颊车时,应注意掌握平刺角度,如果角度过大而近于斜刺,则有可能刺破面颊内部而刺入至口腔中。

2.地仓不宜艾炷灸,因穴位处皮肤肌肉浅薄,穴区附近有面动,静脉,直接灸可能会损伤血管,引起面部皮肤损伤,因此应慎灸。

针刺大敦穴怎么操作正确

针刺大敦的操作方法

取穴法:坐位,膝关节半屈,大趾甲根,跖指关节间,蹲长伸肌腱外侧缘。

简易取法:

1.足大趾背外侧,由趾甲根正中至趾关节外侧上作一“田”字,“田”字的中央即是本穴。

2.在足大趾外侧指甲角旁0.1寸。

进针方向:从足背侧面向跖底方向与趾背面成90°。

进针深度:进针0.1-0.2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3-7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痛在附近。

作用

大敦穴为足厥阴肝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处,为井木穴,以泻肝为主,有通经活络,醒神开窍,回阳救逆,疏理下焦,调经止血的作用,临床用于晕厥,中风,癫痫,心绞痛,疝气,膀胱炎,前列腺炎,淋病,睾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腹股沟嵌顿疝,下肢瘫痪等病症的调理治疗。

针刺子宫穴怎么操作正确

针灸子宫操作手法

位置:仰卧,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进针方向:从前向后直刺与腹壁成90°。

针刺方法:直刺或向耻骨联合外横刺1.5-2寸。

感觉及放射方向:在下腹部可有酸胀感,有时向外生殖器扩散。

子宫为经外奇穴,内为子宫所居,故名子宫穴。该穴内与生殖器官相应,有暖宫散寒,调经种子之效。以种子为要,对月经不调,通经,阴挺,不孕症,附件炎,盆腔炎,膀胱俞,肾盂肾炎,阑尾炎诸症有调理保健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该穴位不宜深刺,若针深刺,针尖可穿过腹横肌深面进入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层到腹膜腔,进而刺伤内脏。

针刺颧髎穴怎么操作正确

颧髎的针刺方法

取正坐仰靠位,沿目外眦直下,平迎香穴高度,即平鼻翼处取穴,直刺0.3-0.5寸,留针15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针刺颧髎的作用

类属:属手太阳小肠经。

作用:祛风清热,通络止痛,消肿解痉。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牙痛,颊肿,目黄,耳鸣。

配穴:配颊车,下关治疗颊肿;配合谷,列缺,地仓,下关治疗口眼歪斜。

应用:临床用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鼻炎,鼻窦炎,牙痛的治疗。

注意事项

1.颧髎穴在面颊部,针刺当在面颊的皮肤和肌肉处,如果针刺过深,则可穿透面颊,直达口腔内部的上牙龈,故禁止直刺过深。

2.本穴位于面部,不宜使用对皮肤刺激强烈的灸法,如瘢痕灸或直接灸,以免引起瘢痕,影响面部美观。

相关推荐

近视的中医治疗方法

1.刺灸法 治则:滋补肝肾,益气明目 处方:睛明 攒竹 承泣 光明 风池 肝俞 肾俞 方义:睛明、攒竹、承泣为治疗眼疾常用穴,有清肝明目作用;风池为手足少阳与阳维脉之交会穴,有通经活络、养肝明目之功,肝俞、肾俞配光明可调补肝肾,益气明目。 2.随证配穴 脾胃虚弱—四白、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可施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3.耳针法 选穴;眼 肝 脾 肾 心 方法:毫针刺,每次2~3穴,每次留针30~60min,间歇运针;或用揿针埋藏

足通谷的功效与作用 足通谷刺灸操作手法

操作方法:正坐或卧位取穴。 进针深度:针0.2-0.3寸,留20分钟;艾炷灸2-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功能:疏通经气,安神益智。 主治:头像痛,目眩,鼻衄,癫病。 配伍:配攒竹,眉冲治疗目眩,头痛;配少商,隐白,申脉治疗癫病。

面瘫针灸疗法有哪些

一般有风池、太冲、合谷针用泻法,迎香、平刺、下关、牵正,可以采用平补平泻法等。 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 以针灸治疗,并以手法为主,在治疗的过程中不可加用电针或是药物。针灸治疗的原则是祛风通络。 处方:选用颊车透地仓、地仓透颊车、迎香、颊承浆、承浆、迎香、合谷、太冲、牵正、风池、下关。每次选用三到四个穴位。 方法:抽针法、平补平泻;甲减法:对于露睛流泪、眼睑不能闭合的病人,可以加丝竹空、阳白透鱼腰、攒竹、鱼腰。对味觉减退者,加廉泉;耳后疼痛者,加翳风。 操作:风池、太冲、合谷针用泻法,迎香、平刺、下关、牵正,

小儿推拿治疗风热感冒

清肺经 妈妈可一手持宝宝无名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从指端向指根方向推300次左右即可。 清天河水 妈妈一手持患宝宝手,另手食、中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300次。 开天门50次 天门穴又叫攒竹,位于印堂中至前发际成一直线。操作时,两拇指交替自下向上推,称“推攒竹”或称“开天门”。 揉太阳200次 太阳穴的正确位置是在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拿风池5次 风池穴在颈部,与风府穴相平。 按揉肺腧200次 肺俞穴 属膀胱经 位于第三胸椎棘突旁开。

攒竹什么意思

攒竹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攒竹穴”:“攒”,聚集也。“竹”,山林之竹也。攒竹名意指:膀胱经湿冷水气由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睛明穴上传而来的水湿之气,因其性寒而为吸热上行,与睛明穴内提供的水湿之气相比,由本穴上行的水湿之气量小,如同捆扎聚集的竹杆小头一般(小头为上部、为去部,大头为下部、为来部),故名“攒竹穴”。小竹名意与攒竹近同。

神经衰弱怎么调理按摩

五指拿头:五指张开,由前额部至后项部,用力捏拿数十次。 点攒竹、揉前额、按揉百会:取坐位或卧位,先用双拇指抵住攒竹穴(眉头凹陷处),慢慢用力,约1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继而用大鱼际揉前额部,约2分钟;最后双中指在百会穴(头顶正中心)处用力揉捻约1分钟。 按头:每晚临睡前半小时先擦热双掌,然后将双掌贴于面颊,两手中指起于迎香穴,向上推至发际,经睛明、攒竹等穴,然后两手分开向两侧至额角而下,食指经“耳门”返回起点,如此反复按摩30~40次。 捏脊:俯卧,他人从腰部开始,捏紧背部皮肤,一松一紧,向上行走,重

最新治疗近视的方法有什么

1、针灸治疗:按局部取穴(即眼部穴位)为主,全身取穴为辅的取穴原则,根据患者体质与病情的需要,选出2-3个穴位组,定期轮换使用穴位。 (1)体针:常用下列数组穴位:承泣、睛明、四白、肩中俞,头维、球后,睛明、光明、太冲,照海、丝竹空等,每天针刺1组,轮换取穴,10次为1个疗程。 (2)耳针:常取穴神门、肝、脾、肾、眼、目1、目2或在耳区寻找痛点,或用王不留行籽等压穴,每天自行按摩3-4次。 (3)梅花针:用梅花针轻轻打刺太阳穴;或打刺背部脊椎两侧(华佗夹脊穴),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推拿法:主

攒竹的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眉内侧端,正中线外侧0.5寸(眼眶上切迹处)。 简易取法: 1.皱眉,可见眉毛内侧端隆起处即是本穴。 2.顺眼眶边缘向内侧循摸至眉毛内侧端处,可触及眼眶有一凹陷处,即眶上切迹处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上刺向下与额平面成45°,沿皮下刺。 深度:用亳针直刺0.3-0.5寸,或向下斜刺透睛明穴0.3-0.5寸,或横刺透鱼腰1-1.5寸,留针15分钟,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及眼眶周围有胀痛感。

印堂在什么位置 印堂的配伍疗法

1.目痛:配攒竹穴、丝竹空穴、四白穴、太阳穴(《简易针灸疗法》)。 2.鼻塞:配迎香穴、合谷穴、风府穴、鱼际穴(《针灸学简编》)。 3.鼻渊:配上星穴、曲差穴、风门穴、合谷穴(《类经图翼》)。 4.鼻衄不止:配合谷穴、上星穴、百劳穴、风府穴、迎香穴、人中穴、京骨穴(《针灸大成》)。 5.头痛:配太阳穴、风池穴(《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6.头重:配攒竹穴(《医学纲目》)。 7.眩晕:配丝竹空穴、头维穴(《针灸医案集要》)。 8.两眉角痛不已:配后溪穴、攒竹穴、阳白穴、合谷穴、头维穴(《针灸大全》)。

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是怎样的

对于面瘫患者来说,日常生活中更要注意生活的护理,应该合理的用药,特别是应该在医师或者药师的指导下用药,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该停止用药。此外,中医治疗面瘫是一个好的方法,其中,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是怎样的?以下,展开介绍: 以针灸治疗面瘫,并以手法为主,治疗过程中不加用药物或电针。法则:祛风通络。 处方:合谷、太冲、牵正、颊车透地仓,地仓透颊车,风池,下关,迎香,承浆或颊承浆。每次选三或四穴。 加减法:眼睑不能下合、露睛流泪者,加攒竹、鱼腰、丝竹空,阳白透鱼腰。耳后痛者,加翳风。味觉减退者,加廉泉。 发手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