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前列腺炎的分类
慢性前列腺炎的分类
重新对慢性前列腺炎有了认识,并日益受到重视。中西医学者为寻找有效的治疗做了艰苦的探索,推出了许多治疗措施,如恒温坐浴.电动按摩.前列腺内注射.直肠给药.离子透入.微波照射等。目前大多数学者仍主张综合治疗,但这不等于所有治疗全部加在小小的前列腺身上,过多的局部治疗反而会加重病理损害, 无益于前列腺康复,应科学合理地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各项治疗。经直肠给药是近几年开展的新的治疗途径,它在解决局部药物浓度 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尤其是栓剂的应用,具有吸收迅速.代谢和排泄缓慢,能维持较长时间的血药浓度等特点。它相当于局部外用药,从直肠吸收后可以直接从淋巴 管和血管扩散到前列腺,从而提高了药物在前列腺的分布,并可避免肝脏的滤过作用,提高了疗效。此法对于慢性前列腺炎尤为适用。慢性前列腺炎有细菌性和无菌性之分
1、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1)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治疗不彻底转为慢性,比较少见。
(2)身体其它部位感染灶经血行播散而至前列腺。
(3)后尿道感染及上尿路感染均可使细菌经尿道而进入前列腺,此为最常见的途径。
(4)下尿路或结肠的炎症。可通过淋巴管而感染前列腺。
2、慢性无菌性前列腺炎
(1)性冲动频繁,性生活过度,性交中断,频繁手淫等,都易造成前列腺充血甚至水肿。
(2)性兴奋不能正常宣泄:如因多种原因,男方性欲旺盛,频发冲动,却又得不到射精的机会,或过度抑制性欲,产生长时间的自动兴奋均可导致前列腺充血。
(3)会阴部直接压迫:如长途骑自行车,久坐不动等,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引起充血。
(4)饮酒过多,嗜食刺激性食物,不适当的前列腺按摩,受寒着凉等也是诱发前列腺充血的因素。
总之,多种原因引起前列腺经常反复或连续不断的充血、水肿,是导致慢性前列腺炎的重要原因。此外,有的学者认为自身抗原免疫反应,可导致前列腺组织损伤和炎症。精神紧张亦可能是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原因之一。
尿频尿痛不是前列腺炎的硬性标准
前列腺是男性生殖器中最大的附属性腺,位于盆腔底部,其上方是膀胱,下方是尿道,前方是耻骨,后方是直肠,其功能产生前列腺液,前列腺液有营养精子、提供精子运动的能量、促使受精的作用。
慢性前列腺炎分为: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bp)和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np),相当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前列腺炎分型的ii和iii前列腺炎。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一般有两方面不舒服的感觉,一方面多有疼痛不适的感觉,也就是会阴部或骨盆耻骨上区疼痛;二方面是有排尿异常,也就是有尿频、尿不尽、或尿道口有分泌物等。
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有尿频、尿痛等现象就一定是患了前列腺炎,也不是患有慢性前列腺炎时就有上列两方面所有的表现,切勿被一些不良咨询服务和不良的信息所误导,以免影响身心健康、延误诊治、浪费钱财,为了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要到正规医院去诊治。
对于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按照中国前列腺炎诊断治疗指南,一般需要做前列腺指检、前列腺液常规化验、尿液化验、细菌培养,然后医生根据症状表现参考各项化验结果综合分析,作出明确的诊断。确定是否患有慢性前列腺炎,才能制订出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
前列腺炎的介绍
前列腺炎(prostatitis)是指由多种复杂原因引起的,以尿道刺激症状和慢性盆腔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前列腺疾病。前列腺炎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在泌尿外科50岁以下男性患者中占首位。尽管前列腺炎的发病率很高,但其病因仍不是很清楚,尤其是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因此其治疗以改善症状为主。199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制定了一种新的前列腺炎分类方法,I型:相当于传统分类方法中的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Ⅱ型:相当于传统分类方法中的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Ⅲ型: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Ⅳ型:无症状性前列腺炎。其中非细菌性前列腺炎远较细菌性前列腺炎多见。
前列腺炎分类
前列腺炎分类,称为“NIH分类法”。NIH分类法将各类型前列腺炎划分为四个类别,其中又将第Ⅲ类进一步划分为二个亚类。
Ⅰ类:为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属于一种急性尿道感染。细菌存在于病人的中段尿液,与引起尿道感染的微生物相同,病原体主要为革兰阴性病原菌。
Ⅱ类:为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是由相同的微生物引起的反复感染。
Ⅲ类:包括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和慢性骨盆痛综合征,即为过去的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痛。Ⅲ类是前列腺炎中常见的类型,其中又可进一步分为Ⅲa 类和Ⅲb类。患者的主要表现为持续3个月以上伴有不规则遗精及性症状的骨盆区域不适或疼痛,实验室检查不能证实存在有感染情况。其中Ⅲa类为炎性慢性骨盆痛综合征,在病人的精液、EPS或 VB3标本中可见白细胞。Ⅲb类为非炎性慢性骨盆痛综合征,在病人的精液、EPS或 VB3标本中不能发现白细胞。
Ⅳ类:为无症状的炎症性前列腺炎。患者没有主观症状,但在其前列腺的活体组织检查、精液、EPS或 VB3标本中均可发现存在炎症反应的证据。
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及预防
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学仍不明确,传统的分类系统只能说明部分问题,并未解决问题的全部。绝大多数是由于前列腺长期充血、腺泡瘀积、腺管水肿所致,少数由细菌感染引起。传统分类法将慢性前列腺炎分为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痛一直没有被广泛接受。这种分类导致某些错误的认识,影响了治疗效果。
上述分类所存在的问题首先于1995年NIH(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所提出。这次会议提出了新的分类法。建议将患者前列腺按摩液(EPS)、前列腺按摩后尿(VB3)、或两者标本中均有细菌者列为第Ⅱ类;而将没有培养出病原体者作为第Ⅲ类或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PS),而此类又根据前列腺液标本中是否存在炎性细胞又分为ⅢA和ⅢB两个亚型。
【保健护理】
1.用药 坚持按医嘱服用药物,切勿自行中断,以免复发。
2.饮食 清淡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忌食辛辣、煎炸、肥腻、烟酒等刺激之品。
3.运动 加强身体锻炼,以不劳累为宜,遵医嘱适当增加跳跃性运动。
4.生活起居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做好个人卫生,节制房事,避免纵欲过度,防止尿路感染。
5.情志 保持情绪稳定,遇事自我宽慰,避免情绪刺激。劳淋的患者勿忧思劳倦;气淋的患者,尤其避免不良情绪刺激。
6.定期复查 遵医嘱定期复诊,若有腹痛、尿血、发热等症状及时就诊,不要延误。
前列腺炎的分类
根据前列腺炎的症状,大概可分为如下几个类别:
第一类、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由细菌感染引起,起病急、病情重,有全身症状,前列腺液检查有大量的白细胞、脓细胞,细菌培养阳性。
第二类、慢性细菌前列腺炎:也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百分之八十五由大肠杆菌引起,病程长,病情反复,前列腺液检查阳性,细菌培养阳性。
第三类、慢性非细菌前列腺炎:可能由支、衣原体感染有关,病程较长,治疗有一定难度,前列腺液检查阳性,细菌培养阴性。
第四类、无症状性慢性前列腺炎:病人无明显自觉症状,往往在体检时才被发现。
综上所述就是我们针对前列腺炎分类方面的相关内容介绍,临床上对于前列腺炎分类有新分类方法和旧分类方法之说,今天为大家所介绍的是新的前列腺炎分类方法,希望对大家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前列腺炎而有所帮助。
前列腺炎的六种类型
科学的分类不仅有利于对疾病的研究,也有利于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针对前列腺炎的为绝大多数学者所完全接受的分类方法。近二十多年来,临床上最常见、最普遍的是以细菌培养的“四杯法”为基础的.传统分类方法,即将前列腺炎划分为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痛四个类型。
另外,还有几种比较传统的分类方法可以将前列腺炎分为不同的类型:
1.根据病人的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可将前列腺炎分为急性前列腺炎与慢性前列腺炎。
2.根据病原学的不同,可分为细菌性前列腺炎、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淋菌性前列腺炎、真菌性前列腺炎和滴虫性前列腺炎等。
3.根据前列腺的病理变化,可分为特异性前列腺炎与非特异性前列腺炎。
上述的分类方法尽管已经沿用了多年,由于不够精确而影响了对这一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估。许多医生认为,多数前列腺炎病人的临床症状与前列腺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医生和病人都被这种分类方法所困扰,尤其是对于前列腺痛的诊断。
现代医学提出了前列腺炎综合征(PS)的概念,指的是细菌性前列腺炎、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前列腺痛以及多种非前列腺疾病,如膀胱颈部病变、问质性膀胱炎、精囊疾病、尿道疾病等。由于它们具有与前列腺异常相关的症状和临床表现而将其归为一类疾病。这一概念的提出,拓宽了该病的研究范围,使许多学者开始重新思考对前列腺炎的认识。
199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在过去综合分类的基础上,对前列腺炎进行了重新分类,并在流行病学、病原学、病理发生学和治疗方法上都有了重大的突破,重新燃起了人们对该病研究的极大热情,并获得了众多学者的认同,建议推广使用。新的分类方法将前列腺炎划分为:
I型: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由急性细菌感染引起,起病急,病情重,有全身症状,前列腺液检查有大量的白细胞、脓细胞,细菌培养示阳性。
Ⅱ型: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由慢性细菌感染引起,85%由大肠杆菌引起,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前列腺液检查阳性,细菌培养阳性。
Ⅲ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指盆腔区域的疼痛或不适(至少3个月),伴随各种排尿和性生活方面的症状。进一步分为A型和B型。
ⅢA型:炎症性的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可能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有关,病程较长,治疗有一定难度,前列腺液检查阳性,细菌培养阴性。
ⅢB型:非炎症性的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或前列腺痛。病因不明,病人有自觉症状,前列腺液检查阴性,细菌培养阴性。
Ⅳ型:无症状的慢性前列腺炎。病人无明显自觉症状,往往在体检时才被发现,前列腺液检查阴性,细菌培养阴性。
男性前列腺炎的危害
揭秘男性前列腺炎的危害,前列腺炎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在泌尿外科男性患者50岁以下中占首位。1995年NIH制定了一种新的前列腺炎分类方法,I型:相当于传统分类方法中的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Ⅱ型:相当于传统分类方法中的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Ⅲ型: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Ⅳ型:无症状性前列腺炎。其中非细菌性前列腺炎远较细菌性前列腺炎多见。只有少数患者有急性病史,多表现为慢性、复发性经过。I型及Ⅱ型前列腺炎主要致病因素为病原体感染,病原体随尿液侵入前列腺,导致感染。
病理解剖证实前列腺炎病变一般局限于外周带,此处腺管与尿流垂直线逆向开口于后尿道,易致尿液反流,而中央带及移行带腺管走向与尿流方向一致,不易发生感染。Ⅲ型发病机制未明,病因学十分复杂,存在广泛争议。多数学者认为其主要病因可能是病原体感染,排尿功能障碍,精神心理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免疫反应异常,氧化应激学说,下尿路上皮功能障碍等。IV型缺少相关发病机制的研究,可能与Ⅲ型的部分病因与发病机制相同。最近研究还发现尿液的尿酸盐不仅对前列腺有刺激作用,还可沉淀成结石,堵塞腺管,作为细菌的庇护场所。这些发现可以阐明前列腺炎综合征其实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而且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可产生各种并发症,也可自行缓解。
前列腺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I型常发病突然,表现为寒战,发热,疲乏无力等全身症状,伴有会阴部和耻骨上疼痛,甚至急性尿潴留。Ⅱ型和Ⅲ型临床症状相似,多有疼痛和排尿异常等。不论哪一类型慢性前列腺炎都可表现为相似临床症状,统称为前列腺炎症候群,包括盆骶疼痛,排尿异常和性功能障碍。
盆骶疼痛表现极其复杂,疼痛一般位于耻骨上、腰骶部及会阴部,放射痛可表现为尿道、精索、睾丸、腹股沟、腹内侧部疼痛,向腹部放射酷似急腹症,沿尿路放射酷似肾绞痛,往往导致误诊。排尿异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畅、尿线分叉、尿后沥滴、夜尿次数增多,尿后或大便时尿道流出乳白色分泌物等。偶尔并发性功能障碍,包括性欲减退、早泄、射精痛、勃起减弱及阳痿。IV型无临床症状。
前列腺炎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在泌尿外科男性患者50岁以下中占首位。1995年NIH制定了一种新的前列腺炎分类方法,I型:相当于传统分类方法中的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Ⅱ型:相当于传统分类方法中的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Ⅲ型: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Ⅳ型:无症状性前列腺炎。其中非细菌性前列腺炎远较细菌性前列腺炎多见。
前列腺炎的分类
科学的分类不仅有利于对疾病的研究,也有利于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但是到目前为止还还没有针对前列腺炎的为绝大多数学者完全接受的分类方法。1995年,美国 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对前列腺炎进行了重新分类。
新的分类法将前列腺炎划分为:Ⅰ型前列腺炎(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Ⅱ型前列腺炎(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Ⅲ型前列腺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P/CPPS)和Ⅳ型前列腺炎(无症状的炎症性前列腺炎,AIP)。
其中Ⅲ型前列腺炎(CP/CPPS)又进一步区分为ⅢA型(炎症性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也称为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和ⅢB型 (非炎症性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也称为前列腺痛)。NIH的这个分类方法在前列腺的炎症性或疼痛性的炎症分类中是比较有意义的,然而研究发现54%的前列腺炎患者可以出现前列腺以外的其他许多区域的疼痛不适。
例如:阴囊、会阴、腹股沟以及膀胱区域的疼痛不适,该分类方法未能将盆底和下尿路作为一个功能整体进行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