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阳性是胃癌吗 幽门螺杆菌阳性如何预防胃癌
幽门螺杆菌阳性是胃癌吗 幽门螺杆菌阳性如何预防胃癌
1.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减少癌前病变的几率,并定期复查。
2.改进不良饮食习惯和方式,要按时进食,避免暴饮暴食。
3.降低腌制食物及食盐的摄人量;3增加新鲜蔬菜的摄入,增加抗氧化营养素、B-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微量元素硒、叶酸和维生素B2的摄人,经常食用豆制品对防癌有益。
4.保持心情开朗,避免过度精神刺激,不生闷气,避免免疫功能下降。
5.戒酒戒烟。
幽门螺杆菌会传染吗 哪些人要筛查幽门螺杆菌
有胃癌家族史的人建议筛查幽门螺杆菌。有胃癌家族史的人属于胃癌发病的高危人群,他们去筛查幽门螺杆菌是非常有意义,若查出是阳性应尽快根治,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病率。
对于经常上腹胀、痛,有胃炎病史的人群,首选的检查并不是幽门螺杆菌,而应该是胃镜,胃镜检查可以避免胃癌、贲门癌等消化道恶性疾病的漏诊。医生在做内镜检查的同时,可以在镜下取胃黏膜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
哪些人更应防胃癌
1.研究发现三种疾病是胃癌发生的癌前状态。如胃息肉,其演变为胃癌者为3%~10%;慢性萎缩性胃炎,其癌变率为2%~8%,尤其是胃窦炎;患恶性贫血者发生胃癌较一般人高4倍。2.经历过胃切除手术的人发生胃癌的机会较正常人高。3.近年来,临床发现胃幽门螺杆菌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胃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是感染阴性者的3~6倍。4.研究发现A型血的人胃癌发病率高于其它血型者。5.胃癌具有遗传倾向。
有了幽门螺旋杆菌就一定要治吗
1983年,科学家发现人的胃黏膜繁殖一种细菌,称之为幽门螺杆菌(Hp)。经20多年的研究和临床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发生并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同时认为Hp感染也为胃癌的发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然而根据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至少有一半人体内带有幽门螺杆菌,只不过有的致病,有的未致病而已。我国人群的Hp感染率很高,不同地区感染率也不一样,低的约为20%,高的约为80%。
幽门螺杆菌不一定致癌
许多病人被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后忧心忡忡,常常咨询医生: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是不是很容易得胃癌呢?目前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确实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众多,但患胃癌的为数很少,人们不必太紧张。
因为幽门螺杆菌的菌株种类很多,并非只要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一定会演变为胃癌,也与患者自身是否为遗传背景、易感体质等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说,幽门螺杆菌感染为胃癌的发生奠定了基础,是帮凶,但不是致癌的元凶。
幽门螺杆菌阳性是胃癌吗 幽门螺杆菌阳性不一定是胃癌
虽然幽门螺杆菌被称为癌的第1类致癌原。但据统计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中发生胃癌的比例为1%。所以并不是说幽门螺杆菌阳性就是胃癌,只是说有可能会出现胃癌。HP阳性仅仅是胃癌发病的一个环节,人的因素、环境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
幽门螺杆菌不治疗可以吗 哪些情况幽门杆菌需要根治
1.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
2.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活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炎伴肠化生或非典型增生的患者。
3.有胃癌家族史的幽门螺杆菌阳性者。
4.早期胃癌切除术后幽广]螺杆菌阳性的患者。
5.幽门螺杆菌阳性的低度恶性胃粘膜相关淋巴瘤。
6.其他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的疾病。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可以预防胃癌
胃癌是全球第三大主要致死癌种,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更容易罹患胃癌。三分之二的人群体内都存在幽门螺杆菌,但是大多数人并不会感到身体不适或者出现临床症状。然而,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短程的抗生素治疗并联合另一种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得到根除。
该文章共同作者McMaster大学Michael G. DeGroote医学院教授、Farncombe家庭消化健康研究所的科学家、Hamilton健康科学的胃肠病学家PaulMoayyedi博士认为:“这篇系统综述的结果提供了证据支持,证实根除幽门螺杆菌对大多数人来说有潜在预防胃癌作用。在国际指南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处理可能会因此做出改变”。
为了证明根除幽门螺杆菌是否真的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生率,研究者分析了目前所有已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包括健康人群和无症状的幽门螺杆菌阳性人群,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至少1周的人群,另一组为使用安慰剂或者未治疗人群。纳入的研究必须符合以下要求:随访时间至少两年,至少有两名患者罹患胃癌。
六项试验共有近6500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该研究主要是将抗生素与一类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称为质子泵抑制剂)联合应用。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或未治疗组相比,1~2周的联合治疗可以预防胃癌的发生。相比安慰剂或未治疗组中76/3203(2.4%)的胃癌发生率,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组的发生率只有51/3294(1.6%)(HR=0.66,95%CI0.46~0.95)。但是,研究中因胃癌死亡的病例太少,因此没有充足的证据来确定根治幽门螺杆菌能带来的生存获益有多大。
Moayyedi补充道:”我们认为对于胃癌发生率较高的国家,这项研究为普遍开展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和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我们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讨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效果及其潜在的不良反应,因此开始筛选的国家都应该先开展项目试点来获得关于这些问题的更多信息”。
来自英国St,James大学医学院及利兹大学的第一作者Alex Ford也指出:”这篇系统综述强调了需要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进一步的试验以便获取更多信息,提供更多证据,并对该方法的利弊进行报道”。
胃癌是全世界范围内常见的癌症,是全球第三大主要致死癌种,它的发病危险因素很多,很多并没有完全弄清楚,但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重要的致病危险因素之一(记住是“之一”哦,不是“唯一”),也就是说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更容易患胃癌。
幽门螺杆菌感染其实非常普遍,据报道,三分之二的人群都存在幽门螺杆菌,只是由于多数人并不会因此感到有身体的不适表现而并不知晓感染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有的人可能会说,呀,哪可怎么办?这个太恐怖了,怎么才能知道有没有感染这个“可怕的”幽门螺杆菌?会不会得胃癌啊?
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首先,有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可以检测;其次,即便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有办法根除的;另外,也并不是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一定会得胃癌,癌症的发病是多因素的;最后,要有早诊筛查意识,对胃癌来说,其中最重要的是胃镜检查。
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喜的是,可以通过短程的抗生素治疗并联合另一种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得到根除。幽门螺杆菌是胃溃疡的主要致病因子,短程应用两种常用药物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胃癌的发病风险。(注意,是降低风险,不是绝对避免,以前说了,癌症发病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研究结果提供了证据支持,证实根除幽门螺杆菌对大多数人来说有潜在预防胃癌作用。与安慰剂或未治疗组相比,1~2周的联合治疗可以预防胃癌的发生。但是,研究中因胃癌死亡的病例太少,因此没有充足的证据来确定根治幽门螺杆菌能带来的生存获益有多大。对于胃癌发生率较高的国家,这项研究为普遍开展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和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但我们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讨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效果及其潜在的不良反应,强调需要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进一步的试验以便获取更多信息,提供更多证据,评估该方法的利弊。
幽门螺杆菌首次根治很重要
随着胃癌成为中国第二大常见癌症,正确防治胃癌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幽门螺杆菌感染使胃癌的患病危险增加了2.7-12倍,同时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与溃疡学组组长、南昌大学附一医院消化内科吕农华教授指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世界性的问题,在中国,每两个人中就可能有一人感染幽门螺杆菌。目前,由于不规范的治疗,导致幽门螺杆菌对抗生素耐药,三联疗法的根除率日趋下降,所以正确认识幽门螺杆菌感染、规范幽门螺杆菌检测和治疗尤为重要。”
70岁以上感染率高达78.9%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并证明该细菌感染胃部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淋巴瘤甚至胃癌。幽门螺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最高警示级别的I类致癌物,与胃癌及胃MALT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幽门螺杆菌也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
我国20-40岁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几率为45.4%-63.6%,70岁以上高达78.9%,然而其感染潜伏期长、难以察觉,20%感染者没有明显症状。目前幽门螺杆菌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为快速尿素酶检测和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检测对做胃镜的患者是快捷、便利的,当然也是有创的;呼气试验的特点是无创、准确率高。吕农华建议市民应该到具有检测资格的医院及检测中心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
胃癌高危人群需根除
检测出幽门螺杆菌后,医生对于是否需要立刻着手进行根治却有不同见解。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房静远教授指出,目前全球已有超过40%的胃癌患者来自中国,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已被证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临床研究显示: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胃癌发生风险约39%。根据我国第四次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如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又同时伴有消化性溃疡(不论是否活动和有无并发症史)、胃MALT淋巴瘤、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糜烂、早期胃肿瘤已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胃次全切除、胃癌家族史等,应尽早进行根除治疗。“我们呼吁这部分高危人群尽早确诊,尽早根治,对自己的身体负责。”
首次治疗应选最有效方案
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为三联或四联疗法。三联疗法是:质子泵抑制剂(PPI)+两种抗生素;四联疗法是:质子泵抑制剂(PPI)+两种抗生素+铋剂。吕农华介绍,治疗上过去多采用三联疗法,但临床治愈率低于80%,且成功率还在日趋下降。她分析说,导致Hp根除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不合理的治疗方案、患者依从性差、胃内细菌负荷量大、CYP2C19基因多态性以及对抗生素产生耐药等,其中抗生素耐药是根除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导致Hp产生耐药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抗生素的滥用,很多不该使用抗生素的场合违规使用了抗生素,还有就是动物饲料中大量添加抗生素;二是治疗方案不规范,包括不合理联合用药以及不按疗程全程用药。服用抗HP药物,必须严格按照医嘱完成疗程,至少10-14天坚持服药;三是根除适应证掌握不严。此外,患者不定时服药、私自减少药量等均可导致根除治疗失败。
“所以,目前国际上推荐仅在克拉霉素低耐药(耐药率15%-20%)地区,首先推荐铋剂四联疗法。我们国家克拉霉素耐药率普遍已超过20%,所以三联疗法不再适合中国,应首选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可以达到95%以上。”吕农华介绍,首次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尤为重要,研究发现,如首次根除不成功,由于抗生素耐药的原因,再次根除的成功率将大大降低。所以,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目标就是尽可能确保首次根除成功率,选择最有效的根除方案。
幽门螺杆菌怎么检查
其实,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单极、多鞭毛的细菌,若患者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则为阳性,若无感染,则为阴性。要是被判定为幽门螺杆菌阳性,就一定要注意了,这是很多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幽门螺杆菌是人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大约67%至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此外,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可能使患胃癌的危险增加2.7至12倍。如果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至少有相当部分患者的胃癌不会发生。
某医院胃肠中心专家指出,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长2.5~4.0μm,宽0.5~1.0μm。革兰染色阴性。有动力。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除典型的形态外,有时可出现杆状或圆球状。
幽门螺杆菌阳性,说明患者已经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这时候,患者可能会有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风险,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应引起重视。
幽门螺杆菌阳性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菌体的一端可伸出2~6条带鞘的鞭毛。在分裂时,两端均可见鞭毛。鞭毛长约为菌体1~1.5倍。粗约为30nm。鞭毛的顶端有时可见一球状物,实为鞘的延伸物。每一鞭毛根部均可见一个圆球状根基伸入菌体顶端细胞壁内侧。在其内侧尚有一电子密度降低区域。鞭毛在运动中起推进器作用,在定居过程中起抛锚作用。
如果是要查“幽门螺杆菌”的话,不需要这么复杂。你只要去医院,跟医生开口说你要检查“幽门螺杆菌”,只需要到一个有相关检测一起的房间去,那里的医师会让你对着某些仪器“呼气”就行了。吹些气,然后他们会检测气体成分,然后判定有无感染。
怎么预防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传染途径
幽门螺杆菌的传染与环境有关、与卫生条件有关、与家里的经济状况有关。在自然环境中,人是唯一传染源,人-人间传播是唯一传播途径。幽门螺杆菌通过口-口、胃-口传播已被医学界认可,粪-口传播是通过被污染的水源传播。我国居民饮食普遍不习惯分餐,家人朋友一块吃饭不用公筷,你给我夹一筷,我给你夹一筷,这就是感染的过程。还有一些老人看小孩的时候,把饭菜嚼嚼喂给孩子,如果大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就会传染给孩子。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家庭聚集性的特点,因此如果夫妇两人中有一人感染幽门螺杆菌,要治疗最好两个人一块儿去检查、治疗。
幽门螺旋杆菌是胃病的高发因素,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频繁途径之一就是生吃膳食。现在西餐普遍,牛排七分熟甚至三分熟的习惯使然,或者打火锅时肉都还没烫熟,却早已吃得不亦乐乎,这些都有可能存在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安全隐患。
接吻研究表明,唾液中也可以显示到幽门螺杆菌的蛛丝马迹,如果情侣深度接吻,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将自然畅通无阻,所以接吻是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最直接的途径,望情侣们慎重。
刺激性食物由于刺激性食物容易刺激胃粘膜,致使胃的体抗力低下,从而容易导致幽门螺旋杆菌的入侵。所以刺激性食物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抗体的感染,虽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潜移默化,不可忽视。
幽门螺旋杆菌的症状
幽门螺杆菌是引起口臭的最直接病菌之一,由于幽门螺杆菌可以在牙菌斑中生存,在口腔内发生感染后,会直接产生有臭味的碳化物,引起口臭。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多会出现餐后嗳气、恶心、腹胀、腹部不适的胃肠疾病症状,而且这些症状随时都会出现,但是有些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有到医院做相对的检查才能发现。
患上幽门螺旋杆菌的患者,则会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导致胃肠道壁的逐渐破坏,从而引发癌变。而且幽门螺旋杆菌的患者一般都会患上胃病的,因此胃病的患者多于幽门螺旋杆菌有关系的。
幽门螺杆菌症状一般感染者在检查中显示阳性,一般不会有什么症状,病毒在患者体内长期的破坏、寄生、繁殖,随着病情的发展,幽门螺杆菌会使菌群失调,引起其他一系列的症状。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危害
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会引发许多疾病。
第一,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尤其是活动性胃炎,几乎100%都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
第二,消化性溃疡。如果你得了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一定要想到根除幽门螺杆菌。如果不治幽门螺杆菌,溃疡是治不好的。
第三,低度恶性胃MALT淋巴瘤。低度恶性胃MALT淋巴瘤并不是胃癌,在根除幽门螺杆菌以后,这个淋巴瘤会缩小甚至消失。
第四,胃癌。胃溃疡长期不好,或者是你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又有胃癌家族史,就务必要注意了。幽门螺杆菌现在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列为引起胃癌的头号因子。如果胃炎老不好,一种结果它会发展成淋巴瘤,另一种有可能发展成胃溃疡和胃癌,这与个人的饮食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精神因素、免疫因素都有关系。
怎么预防幽门螺旋杆菌
同其他消化道传染病一样,幽门螺杆菌感染预防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如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饮食尤其是进食生冷食品讲究卫生,集体用餐时采取分餐制和公筷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现在聚餐很多,所以,人们一定要养成好习惯,如果暂时做不到分餐,也要使用公筷和公勺,这是最低要求了。“一碗汤人人涮”的陋习一定要改。此外,家里有幽门螺杆菌病患者时更应采取分餐。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人,如果要接受治疗,应忌烟、酒、咖啡及辛辣刺激的食物。因为这些物质可降低某些药物的生物活性从而减低疗效。含亚硝胺的腌制食品等也具有致癌作用,加上幽门螺杆菌阳性的作用,就会增加癌变的几率。
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要洗手,围餐要尽量使用公筷,避免唾液里的细菌有机会通过筷子传播到食物上并互相传染。如果家里有成员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积极治疗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分餐制,餐具要定时煮沸消毒20分钟。
胃幽门杆菌阳性是怎么回事
幽门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种类。幽门螺旋杆菌病包括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幽门螺旋杆菌病的不良预后是胃癌。
胃幽门杆菌阳性说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较重,幽门螺杆菌是引起慢性胃炎、胃溃疡的重要因素。胃幽门杆菌具有极强的传染性,通过被感染的食物和水进入人体,在胃黏膜上“落户定居”、繁殖,先导致胃炎,后发展成胃溃疡、胃癌
预防胃幽门杆菌的方法:
1、避免群集性感染幽门螺杆菌
预防幽门螺杆菌,应避免家庭群集性感染幽门螺杆菌。据了解,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具有家庭聚集的倾向特点。另外,父母感染给子女的概率较高,望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积极做好预防家人感染的相关工作。
2、口腔健康须保持
日常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好呢?据获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一般具有口臭等口腔问题,因此对于阴性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保持口腔健康刻不容缓。这对以后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垫定了相应的预防根基。
3、预防幽门螺杆菌不宜生吃
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可在自来水中存活4-10天,在河水中存活长达3年。因此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的要点之一,就是不宜生喝水,不宜生吃等。
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预防胃幽门杆菌寄生在自己身上,现在很多人认为食物生吃才够味,其实这里面隐含了很多的风险,生吃食物会增加感染胃幽门杆菌的风险。胃幽门杆菌阳性的人也不必灰心丧气,胃幽门杆菌阳性还是可以治疗的。
幽门螺旋杆菌不可怕
●呼气试验显示幽门螺旋杆菌阴性,并不一定就不是胃癌;而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大多也不是胃癌
在门诊中,我发现了两个有意思的现象:一是要求检查幽门螺旋杆菌者越来越多;二是幽门螺旋杆菌检查结果阳性者要求治疗的越来越多。这两个现象说明,人们越来越关注幽门螺旋杆菌,这主要是出于对胃癌的担忧。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存活在胃黏膜里面的特殊细菌,身形是螺旋状的,属于微需氧菌,在空气中或者绝对厌氧环境下很难生存。它主要生存在胃黏膜组织,胃小凹是幽门螺旋杆菌生活的温床。医学研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幽门螺旋杆菌还和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粘膜相关淋巴瘤等疾病的发生有关系。近年来,医学界还发现了不同胃病关联的不同菌株。因此,很多人通过体检发现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后,会产生很多疑问和认识误区。
有的人道听途说,认为到医院吹两口气,就能查出是不是胃癌,所以盲目就诊要求检查。在临床上,呼气试验简单易行,准确性好,已经成为临床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呼气试验显示幽门螺旋杆菌阴性,并不一定就不是胃癌;而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大多也不是胃癌。因此,指望吹口气查胃癌,是缘木求鱼。时至今日,胃癌早期诊断的标准方法仍然是胃镜。而呼气检查的意义在于提示人们:阳性患者罹患胃病的可能性高于常人;阳性的程度越高,患病的可能性越大。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人,如果有合并明显的胃部症状,或者有胃癌胃病家族史,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胃镜的进一步检查。
世界卫生组织认定,幽门螺旋杆菌是胃癌的第I类致癌原。那么,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就意味着将要患胃癌吗?其实,超过50%的正常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感染的比例更高。但是,感染者中的大多数并没有胃部症状,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患胃癌。研究显示,只有大约10%左右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会患胃病,而得胃癌的概率只有大约万分之五。与此同时,过度关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风险,常常会导致抑郁、焦虑甚至其他躯体行为障碍。对大多数人而言,心理障碍的困扰有时比幽门螺旋杆菌的危害更大。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胃病的发生率高于常人。但是,50%左右的人并没有症状,有些人胃镜检查也仅表现是浅表性胃炎甚至正常。这些人并不需要清除幽门螺旋杆菌。只有感染者同时合并下列病变者,才需要考虑清除幽门螺旋杆菌,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有胃癌家族史、早期胃癌手术后或局部粘膜剥离术后等。清除幽门螺旋杆菌,应避免长期应用抑酸药,因为长期口服此类药物,可能会导致贲门癌发病风险增加。另外,根除感染是否影响胃肠道微生态,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就可避免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途径,通常为亲密接吻、共同进食、粪口传播等。但是,只需要有一定的温度,幽门螺旋杆菌就可以被杀死。因此,建议如下:每日规律刷牙漱口;聚餐时使用公筷或者分餐;碗筷勤清洗和高温消毒;食物清洗彻底,烹调要经过高温;便后餐前洗手;不要口对口喂食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