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缓怎么办
窦性心动过缓怎么办
可由生理性、全身性、药物性或心脏血管性疾病疾病所引起。
1、生理性:正常人,特别是长期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员或强体力劳动者,可有窦性心动过缓。睡眠和害怕也会引起一时性心动过缓。再如一些手法压迫眼球,按压颈动脉窦,呕吐,血管抑制性晕厥等,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
2、全身性疾病:流行性感冒、伤寒、甲状腺机能减退、白喉恢复期、阻塞性黄疸、颅内压增高、某些感染如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垂体功能迟钝、高血钾、碱中毒、食道憩室、抑郁症、都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
3、药物性:一些药物像β-受体阻滞剂、利血平、利多卡因、乙胺碘呋酮、胍乙啶、吗啡、洋地黄、奎尼丁、异搏定、新斯的明、麻醉药等,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
4、心脏血管性疾病: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侵及窦房结,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窦房结炎症,窦房结动脉的血栓、扩张、炎症,某些心肌病如淀粉样变性,法鲁氏四联症或大血管错位术后,微生物累及心脏,出血进入窦房结,家族性窦性心动过缓,累及心脏抑制中枢或加速中枢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均可导致心动过缓的发生。
心跳快是什么原因
1、 心动过速分生理性、病理性两种。跑步、饮酒、重体力劳动及情绪激动时心律加快为生理性 心动过速; 高热、 贫血、 甲亢、出血、疼痛、缺氧、心衰和 心肌病等疾病引起心动过速,称病理性心动过速。“ 心动过速”不是病名,而是一个症状。病理性 心动过速又可分为窦性心动过速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两种。窦性心动过速的特点是 心率加快和转慢都是逐渐进行。窦性心动过速的病因多为功能性的,也可见于 器质性心脏病和心外因素。其产生主要与 交感神经兴奋和 迷走神经张力降低有关。
(1)生理性:生理性窦性心动过速是很常见的,许多因素都影响心率,如体位改变、 体力活动、食物消化、情绪焦虑、妊娠、兴奋、恐惧、激动、饮酒、吸烟、饮茶等,都可使心率增快。此外,年龄也是一个因素,儿童心率往往较快。
(2)药物性:如拟交感神经药物如麻黄素、肾上腺素。副交感神经阻断药物如阿托品、咖啡因、 甲状腺素、苯丙胺等可引起 心动过速。
(3)病理性:如全身性疾病: 高热、贫血、缺氧、感染、 甲状腺机能亢进、疼痛、 急性风湿热、脚气病及神经官能症等可引起 心动过速。
(4)心脏 血管疾病:急性失血、低血压和休克、 动静脉瘘、 心力衰竭、 心肌炎、 心肌病、 心包炎、急性心肌梗塞以及各种器质性心脏病都可导致窦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病原因:冠心病、 心肌梗死、缺氧血症、 低血钾症、 预激综合征、 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其他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或伴有心房扩大者、洋地黄或其他 药物毒性反应、感染、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亦可见于无任何病因,或由于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吸烟、饮酒诱发。
2、 心动过缓有几种类型,最常见的是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可分为病理性及生理性两种。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是正常现象,一般心率及脉搏在50~60次 /分,运动员可能会出现40次的心率,不用治疗,常见于正常人睡眠中、体力活动较多的人。心率或脉搏小于50次多数为病理性,需要治疗,严重者要安装心脏起搏器来加快心率。窦性心动过缓主要是由于 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所致:
(1)生理性:正常人,特别是长期参加体育锻炼或强体力劳动者,可有窦性心动过缓。睡眠和害怕也会引起一时性 心动过缓。再如一些手法压迫眼球,按压颈动脉窦,呕吐,血管抑制性晕厥等,可引起 窦性心动过缓。
(2)药物性:β-受体阻滞剂、利血平、胍乙啶、 吗啡、洋地黄、奎尼丁、 利多卡因、乙胺碘呋酮、异搏定、新斯的明、麻醉药等,可引起 窦性心动过缓。
(3)全身性疾病:甲状腺机能减退、 阻塞性黄疸、 颅内压增高、某些感染如钩端螺旋体病、 伤寒、 流行性感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喉恢复期、垂体功能迟钝、 高血钾、 碱中毒、食道憩室、 抑郁症、都可引起 窦性心动过缓。
(4)心脏血管性疾病:急性心肌梗塞,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窦房结炎症,心肌炎、 心内膜炎、心包炎侵及窦房结,窦房结动脉的血栓、扩张、炎症,某些心肌病如淀粉样变性.
心动过缓的原因及治疗 什么是心动过缓
因为心脏正常的跳动速度就是窦性心律,所以一般称心动过缓为窦性心动过缓。健康成人的窦性心律在每分钟60-100次之间,心率低于每分钟60次就是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正常年轻人,尤其是运动员,也见于老年人。
心动过缓的检查
心电图检查
1.窦性P波的形态
窦性心动过缓与窦性心动过速时P波形态,窦性心动过缓有较大差异,这是由于窦性心动过缓时窦房结的起搏点多位于尾部,其发出的激动多沿中结间束下传;而窦性心动过速时窦房结的起搏点多位于头部,激动多沿前结间束下传虽然窦房结的头、尾相差仅15毫米,但由于结间束优先传导的特点,所以两者的窦性P波形态有差异,Ⅱ、Ⅲ导联的P波较正常窦性心律的P波稍低平。
2.窦性P波的频率
成人应<60次/分钟,通常为40~59次/分钟,多在45次/分钟以上。亦有慢至35次/分钟左右者甚至有20次/分钟的报告,<45次/分钟为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婴幼儿窦性心动过缓的心率,在1岁以下应<100次/分钟,1~6岁应<80次/分钟,6岁以上应<60次/分钟。
3.P-R间期0.12~0.25秒
4.QRS波
每个P波后紧随一正常的QRS波,形态、时限均正常。
5.T波、U波
窦性心动过缓时正常,也可表现T波振幅较低,U波常较明显。
6.Q-T间期
Q-T间期按比例延长,但校正后Q-Tc间期则在正常范围内。正常Q-Tc=Q-T(s)/应≤0.42秒。
窦性心律不齐的分类
1.窦性心动过速
正常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10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时,P-R间期、QRS及Q-T时限都相应缩短,有时可伴有继发性ST段轻度压低和T波振幅偏低。常见于运动、精神紧张、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失血、心肌炎和拟肾上腺素类药物作用等情况。
2.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律的频率<60次/分时,称为窦性心动过缓。老年人和运动员心律相对较缓。颅内压增高、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低于40次/分较少见。
3.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律的起源未变,但节律不整,在同一导联上P-P间期差异>0.12s。窦性心律不齐常与窦性心动过缓同时存在。较常见的一类心律不齐与呼吸周期有关,称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多见于青少年,一般无临床意义。另有一些比较少见的窦性心律不齐与呼吸无关,如与心室收缩排血有关的(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以及窦房结内游走性心律不齐等。
4.窦性停搏
亦称窦性静止。在规律的窦性心律中,有时因迷走神经张力增大或窦房结障碍,在一段时间内窦房结停止发放激动,心电图上见规则的P-P间距中突然出现P波脱落,形成长P-P间距,且长P-P间距与正常P-P间距不成倍数关系。窦性停搏后常出现逸搏或逸搏心律。
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近年发现,起搏传导系统退行性病变以及冠心病、心肌炎(尤其是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等疾患,可累及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而产生一系列缓慢窦性心律失常,并引起头昏、黑蒙、晕厥等临床表现,称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其主要的心电图表现有:①持续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分,且不易用阿托品等药物纠正;②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③在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基础上,常出现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房速、房扑、房颤等),又称为慢-快综合征;④如病变同时累及房室交界区,则发生窦性停搏时,可长时间不出现交界性逸搏,或伴有房室传导障碍,此即称为双结病变。
窦性心律不齐是什么意思
起源于窦性节律,称为窦性节律。窦性节律正常。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速度慢,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属于窦性心律失常。正常窦性节律频率>100分钟,称为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律的频率分时,称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的起源未变,但节律不整,在同一导联上P-P间期差异>0.12s称窦性心律不齐,常与窦性心动过缓同时存在。
在规律的窦性心律中,有时因迷走神经张力增大或窦房结障碍,在一段时间内窦房结停止发放激动称窦性停搏。
起搏传导系统的退行性病变及冠心病、心肌炎,尤其是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等疾病累及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并产生了一系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窦,引起头晕、黑蒙、晕厥的临床表现,称为病窦综合征。
窦性心律失常是什么意思
凡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窦性心律是属于正常的心率,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均属于窦性心律异常。正常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当大于100次/分的时候称为窦性心动过速,当窦性心律的频率小于60次/分时称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的起源未变,但节律不整,在同一导联上,P-P间期差异大于0.12秒称为窦性心律不齐,常与窦性心动过缓同时存在。在规律的窦性心律中,有时因迷走神经张力增大或窦房结障碍,在一段时间内窦房结停止发放激动,称窦性停搏。起搏传导系统退行性病变以及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疾患,可累及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而产生一系列缓慢窦性心律失常,并引起头昏、黑蒙、晕厥等临床表现,称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窦性心律过缓的后果
1、窦性心动过缓会导致血供不足的症状
窦性心动过缓是有心脏的搏动量减少所导致的一种疾病,当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的时候代表着心脏的排出血量会减少,这样的时候会导致患者出现血供不足的现象,会影响心脑肾的正常器官的血液供应。
2、窦性心动过缓也会导致患者出现少尿的症状
导致毒素不能够正常的排出,长时间的这样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的发生。
3、窦性心动过缓也会使患者出现头晕心悸的症状
会影响患者正常心脏的血液供应,患者容易出现心律失常或者是出现心力衰竭等现象,另外东西心动过缓的时候容易影响患者脑部的血液供应。
窦性心律不齐是什么意思
凡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窦性心律属于正常节律。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均属窦性心律失常。正常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10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的频率分时,称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的起源未变,但节律不整,在同一导联上P-P间期差异>0.12s称窦性心律不齐,常与窦性心动过缓同时存在。在规律的窦性心律中,有时因迷走神经张力增大或窦房结障碍,在一段时间内窦房结停止发放激动称窦性停搏。起搏传导系统退行性病变以及冠心病、心肌炎(尤其是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等疾患,可累及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而产生一系列缓慢窦性心律失常,并引起头昏、黑蒙、晕厥等临床表现,称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是否具有遗传性呢
心动过缓是由于心脏病变引起博动异常变慢的病理现象,现在还没有证据证明这个疾病直接遗传。
感冒时如果发生心肌炎,可能会引起窦性心动过缓。心电图检查发现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应及时完善检查,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肌酶、心脏彩超,以明确诊断。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应遵照医嘱进行比较和缓的运动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健身操等,量力而行,以不感到头晕不适为度。窦性心动过缓患者不能进行剧烈的运动锻炼。
心动过缓不是遗传性疾病,没有遗传性,但也有家族性窦性心动过缓之说。心动过缓如果太缓有危险性,不过大多数窦性心动过缓无重要的临床意义(心率不低于50次/分钟)。
建议出现心动过缓时,注意进行对症的治疗就行了。看看现在有没有引起头晕等情况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情况是可以继续的观察,用点心宝进行治疗。如果引起了阿斯综合症,是可以安装心脏起搏器的。
冠心病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缓是指每分钟慢于60次的窦性心率。一般来讲此种心动过缓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病理性)两种;一些健康老年人在休息和睡眠时可出现,通常无临床症状,我们称之为功能性的。器质性窦性心动过缓,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
冠心病病人何以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呢?这要从冠状动脉解剖部位说起。右冠状动脉有一重要分支为窦房结动脉,该动脉是供应窦房结营养的血管。窦房结是心脏内主管心律的“最高司令部”,一旦窦房结缺血,起搏功能低下则发生了窦性心动过缓。冠心病病人另一个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的原因是由于心前区疼、精神不安等原因引起迷走神经亢进使心率减慢。应该引起注意的是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下壁心肌梗死的早期),经常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如老年人发生剧烈心前区疼,同时伴有心动过缓,就应立即服用急救药物硝酸甘油等;吸氧或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此种心律失常在临床及心电图检查发现心律不齐而缓慢,当心率在50~60次/分时病人多无症状,在50次/分以下时心排血量锐减,所以病人可出现精神不安、头晕、血压下降等症状。窦性心动过缓另一方面的危险性在于易于诱发快速心律失常。
老年人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如何区分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的呢?如果在平静时出现心动过缓,通过运动可提高心律而不出现任何症状,一般来讲多是功能性的。反之,窦性心律持续显著过缓或出现临床症状者应去医院作系统全面检查,以利早期诊断治疗。有些病人需作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试验,以便确诊是否患有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冠心病病人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必须进行特殊治疗,主要是针对冠心病本身进行治疗,通常服用硝酸盐类药物及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卡托普利等),调节血脂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窦性心率很慢以致引起黑蒙和晕厥,则应考虑安装起搏器治疗。需要指出的是此类病人不宜选用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此类药物会使心律更减慢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