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学步期的发育情况
宝宝学步期的发育情况
但是很多的时候家长们会存在困惑,尤其是发现同龄的宝宝会走路了,自己家的宝宝还在摇摇欲坠的时候就会非常的担心,认为是不是宝宝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所以说他们都希望了解到宝宝到底几个月才会走路,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详细的去了解一下宝宝在学步期的一个发展过程。
实际上到了一定的年龄,自然而然的会具备步行的能力,而在这个时候除了他自己本身的作用之外,家长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辅助他们学会走路,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即便是在比较小的时候就已经可以走路了。
宝宝学步期的发育情况
第一阶段(十至十一个月):此阶段是宝宝开始学习行走的第一阶段,当父母发现宝宝在放手能稳定站立时,就可以开始尝试走路了!
第二阶段(十二个月):蹲是此阶段重要的发展过程,父母应注重宝宝站——蹲——站连贯动作的训练,如此做可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并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
第三阶段(十二个月以上):此时宝宝扶着东西能够行走,接下来必须让宝宝学习放开手也能走二至三步,此阶段需要加强宝宝平衡的训练。
第四阶段(十三个月左右):此时父母除了继续训练腿部的肌力,及身体与眼睛的协调度之外,也要着重训练宝宝对不同地面的适应能力。
第五个阶段(十三至十五个月):宝宝已经能行走良好,对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渐增强,父母应该在此时满足他的好厅心,使其朝正向发展。
上面就是关于宝宝学会走路的整个过程和阶段发展,相信从这些介绍当中家长们对于孩子行走着一个问题,已经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了吧?当然家长们了解了这些常识之后才可以清楚的知道宝宝到底在什么时候,什么阶段才是会走路。
宝宝学步阶段要避免这5大误区
宝宝学步阶段,这6个坑,你都完美避开了吗?
1、给宝宝使用学步车
很多爸爸妈妈都以为学步车是个好东西,将宝宝往车子里一放,脚尖轻轻一点地,就可以满地跑了。从未感受过的自由与速度,会让宝宝玩得开心,爸爸妈妈看到宝宝这么开心,自然会觉得这玩意儿非常好。
但是认真做过功课的妈妈都知道,学步车已经被众多专业的儿科医生拎出来“批判过”。
因为:
▪ 学步车将宝宝固定在车内,使宝宝失去了大运动锻炼的机会,不利于宝宝的大动作发育。研究显示,使用学步车的宝宝学会爬行、独自站立和独自行走的时间都比较晚。用学步车的时间越长,运动能力延迟越明显。
▪ 用学步车的宝宝,对危险没有太大的意识,更不懂如何控制车子,所以随时都有可能往危险的地方冲过去,增加了意外伤害的风险。婴儿因学步车而受伤的事件时有发生,包括手指夹伤、擦伤、划伤、烫伤和意外中毒等。
▪ 过早或长期给宝宝使用学步车,还有可能导致宝宝走路步态异常,如脚尖走路、八字脚和弯曲畸形等。
说了这么多,妈妈都应该知道了,学步车真的不适合宝宝!如果你的购物清单上有“学步车”这一项,赶紧划掉吧!
2、用学步带
不用学步车,那么用学步带是否可以呢?
非也!
宝宝学走路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平衡感的过程。如果经常使用学步带,宝宝的平衡感会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反而会推迟宝宝学会走路的时间。
学步带还会使宝宝养成向前倾、脚尖踮地的走路姿势。
此外,学步带绑在宝宝的胸部,容易对宝宝的胸部产生压迫,会影响呼吸,降低肺功能。
其实,学步带只能给大人带来一些方便、省些功夫,对宝宝真的没有什么益处,建议妈妈最好不要给宝宝用学步带。
3、过早让宝宝学走路
还有些妈妈,把“宝宝走路早”视为宝宝聪明、发育好的表现,于是在宝宝还没有出现学走路的迹象时,就开始早早地训练宝宝学走路了。
其实,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发育节奏,只要ta的身体准备好,自然就会开始学走路。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过早让宝宝学站、学走,会使宝宝的脊柱、下肢难以承受全身的重量,久而久之,宝宝可能会因此出现“O”形腿或“X”形腿等异常现象。
4、扶着宝宝的腋下走
绝大多数的爸爸妈妈,都曾经试过扶着宝宝的腋下,让宝宝学走路,殊不知一不下心就踏入误区了。
因为,爸爸妈妈主动扶着宝宝走,实际上宝宝只是在被动地配合我们大人的动作,或许ta的身体也许还没有准备好。此外,由大人扶着走,大人当宝宝的“拐杖”,宝宝依靠的是大人的力量,宝宝腰部、腿部的综合力量、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性没有得到最佳的锻炼,以后走路往往更容易摔跤。
5、过早给宝宝穿鞋子
那么,宝宝开始学走路就穿鞋子,这样做对不对呢?
其实宝宝学步过程中,光脚才是最好的选择,这样能让宝宝的足底直接和地面接触,有利于宝宝足部灵敏性的发展,让宝宝更快地找到平衡和协调的感觉。还能锻炼足底肌肉和韧带的发育,促进足弓的形成。
如果担心宝宝的脚被异物扎伤,那就要求妈妈们提前清理好地面上的“障碍物”,为宝宝创立一个安全的环境。
到宝宝完全走稳以后,我们才需要给ta穿鞋子。
前面提到的都是误区,肯定有不少妈妈心生疑惑:这么说来,宝宝学走路,我们什么都不用做咯!
其实不是的!
想要宝宝走得好,走得稳,我们要做的、能做的事情非常多,也非常重要。
1、提前帮助宝宝打好基础
动作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宝宝在床上学会趴着抬头以后,才会逐渐地学会翻身、会爬、会坐、会站、会走。整个过程中,如果妈妈多陪伴宝宝,多和宝宝玩各种辅助大动作发育的小游戏,那么宝宝的肢体动作会发育得更好,为接下来的学走打下扎实的基础。
2、创立一个安全的学步环境
当宝宝出现学走的迹象时,我们需要为宝宝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比如清除该环境中有可能让宝宝受伤的物品,让宝宝站在沙发、床、围栏旁边,使他有机会扶着这些辅助物站起来,并开始迈步走动。
3、必要时给宝宝帮助
如果宝宝很想迈出一步,但是又不敢,周围又没有什么可以扶的东西,这时候我们在宝宝的几步之外张开双臂迎接ta,或者伸出一只手让宝宝“挨”着扶一下,能让宝宝更勇敢地迈出小步子。
4、多陪伴,多做辅助性小游戏
不管是爸爸妈妈用玩具在前面逗引宝宝,还是在旁边给宝宝鼓掌、加油打气,都能让宝宝更有信心走好每一步,即使是摔倒了,也能勇敢地站起来,继续走下去。
小宝宝学步 这些情况要穿鞋
孩子在学步时,如果气候条件允许,最好让刚会爬的孩子赤脚,因为穿鞋子会限制他足部肌肉的发育。如果怕孩子脚冷,可以给他穿一双宽松的棉布袜。当孩子蹒跚学步时,仍然不需要给他穿鞋子,如果怕地板冷,或者地板滑,可以为宝宝准备一双防滑袜子,以防跌倒。
室外
如果是去室外,可以给宝宝穿一双学步鞋,这种鞋子是由软皮制成的,主要是保护脚底,对脚部肌肉的发育不会有任何影响。鞋可以买得稍大一些(以不滑倒为限),这样孩子的脚就能在宽松的“环境”中健康地生长。
开始迈步:
当然,当宝宝开始独立迈步时,就一定要为他准备鞋子了。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儿童皮鞋有许多是成人皮鞋的缩型,不一定都适合孩子穿。一双鞋底、鞋面和鞋帮都比较软的鞋子,比如传统的帆布胶鞋,就比较适合这一年龄的孩子穿。
鞋子类型:
另外,在为宝宝准备鞋子时应注意,鞋子的长度与孩子实际的脚长应有一指宽的距离,以利于脚的生长。同时家长要经常检查宝宝的鞋子是否合脚,一般2-3个月应换一双新鞋。
宝宝使用学步车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学步车自身要安全
1、卫生:宝宝双手能触摸到的地方必须保持干净,防止“病从口入”。
2、牢固:学步车的各部位要坚牢,以防在碰撞过程中发生车体损坏、车轮脱落等事故。
3、高度要适中。
4、车轮不要过滑。
二、环境要安全
1、要为宝宝创造一个练习走路的空间,这一空间与宝宝不应该去的地方应有一障碍物阻挡。
2、地面不要过滑,不要有坡度。因为宝宝的腿已很有劲,速度一快,学行车碰到物体上会伤着宝宝。
3、要把四周带棱的东西拿开,避免学步空间内家具凹进凸出。宝宝手能够到处的小物品要拿走,以防宝宝将异物放入嘴里。
三、家长自身注意的问题
1、不要把学步车当成宝宝的“临时保姆”,在宝宝学步期间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要随时保护。宝宝学步的时间不宜过长,这是因为宝宝骨骼中含钙少,胶质多,故骨骼较软,承受力弱,易变形。此外,由于宝宝足弓的小肌肉群发育尚未完善,练步时间长易开成高平足。
2、宝宝的穿着不宜过多。
3、宝宝排尿后再练习,可撤掉尿布,减轻下身负担。
最后说明一点,佝偻病患儿、过胖儿、低体重儿不要急于学步,如果需要用学步车,时间宜适当缩短。
婴儿鞋的分类
婴儿鞋顾名思义就是给婴儿穿的鞋子,一般是12个月到36个月大的宝宝穿的鞋子,由于婴儿的皮肤比较嫩,所以在选择婴儿鞋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讲究柔软、轻巧、透气、舒适、适合脚型健康生长等特点。婴儿鞋的选购有一定的技巧,那么婴儿鞋的分类有哪些呢?妈妈们只有对婴儿鞋了如指掌才能更好的给宝宝选购哦。
婴儿鞋主要分为学步前婴儿鞋和学步期婴儿鞋两种,针对宝宝脚步不同发育时期的特点,选择学步前婴儿鞋和学步期婴儿鞋的标准会有所不同。第一,选择学步前婴儿鞋的标准是宝宝通常情况下一岁左右就开始慢慢的学会走路了,学步前的如果不出门可以不用给宝宝穿鞋或是给宝宝穿鞋套或半软底鞋;第二,选择学步期婴儿鞋的标准是正在学走路的宝宝如果光着脚丫不穿鞋更有利于让宝宝掌握身体的平衡,也可以锻炼宝宝的足弓,当然不穿鞋的条件是在较为温暖的室内且地面干净不泛寒气。
宝宝学步鞋怎么选 鞋底要软
宝宝刚开始学步的时候可以不用穿鞋,光脚或穿袜子就可以,但学步期要是在冬天,为了宝宝脚底不受凉,建议选择软底软面的学步鞋,鞋底加鞋垫厚度不超过5毫米。学步鞋以放在地板上,大人用手隔着鞋垫去摸地板能感觉到地面为佳。这样的学步鞋宝宝穿上脚掌才能踏踏实实的落在地面上,和地面直接接触,宝宝的脚趾才能够抓地,感受地面,促进脚底神经发育,更利于锻炼宝宝的学习、协调和平衡感。软底鞋只能在室内光滑的地面穿着,到户外穿着的话容易伤到宝宝柔嫩的小脚。
宝宝几个月后才能会走路
宝宝学步期的发育情况
第一阶段(十至十一个月):此阶段是宝宝开始学习行走的第一阶段,当父母发现宝宝在放手能稳定站立时,就可以开始尝试走路了!
第二阶段(十二个月):蹲是此阶段重要的发展过程,父母应注重宝宝站——蹲——站连贯动作的训练,如此做可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并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
第三阶段(十二个月以上):此时宝宝扶着东西能够行走,接下来必须让宝宝学习放开手也能走二至三步,此阶段需要加强宝宝平衡的训练。
第四阶段(十三个月左右):此时父母除了继续训练腿部的肌力,及身体与眼睛的协调度之外,也要着重训练宝宝对不同地面的适应能力。
第五个阶段(十三至十五个月):宝宝已经能行走良好,对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渐增强,父母应该在此时满足他的好厅心,使其朝正向发展。
父母给予的辅助方式
第一阶段:父母可利用学步用的推车或是学步车,协助宝宝忘记走路的恐惧感觉学习行走。 第二阶段:训练宝宝学习蹲——站的方式为父母将玩具丢在地上,让宝宝自己捡起来。
第三阶段:父母可以各自站在两头,让宝宝慢慢从爸爸的这一头走到妈妈的那一头。
第四阶段:让宝宝练习爬楼梯,如家中没有楼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让宝宝一上一下、一下一上地练习。
第五阶段: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边高、一边低的斜坡,但倾斜度不要太大,让宝宝从高处走向低处,或由低处走向高处,此时父母须在一旁牵扶,以防止宝宝跌下来。
宝宝多大可以穿鞋
宝宝开始学会站立时,妈妈就要考虑给宝宝选一双合适的鞋子了。宝宝未满1岁,妈妈都没必要给宝宝穿鞋。宝宝大部分光着脚还是有好处,所以未学会站立前,最好不要给宝宝穿鞋,因为这个时候宝宝的脚、骨骼都正在发育中,过早的穿鞋会妨碍宝宝的以后走路的姿势。
宝宝学步初期如何穿鞋 宝宝学步初期宝宝刚开使学会站立,这个时候可以选底部薄且软的鞋子给宝宝穿,可以增加宝宝与地面的接触面积,锻炼宝宝的平衡能力,鞋子不宜过硬,不然宝宝穿起来会非常不舒服。
宝宝学步期
当宝宝处于学步期的时候,此时宝宝可以缓慢的走路,这个时候妈妈可以买前脚易曲折的学步鞋,鞋身软,这样容易曲折。宝宝才刚开始发育,脚骨的组织弹性大,脚也比较受到 伤害,学步期的时候也不要穿太硬的鞋子。
外八字走路是什么原因呢
一、先天遗传因素。
二、腿部和踝关节的力量不足。在短跑中,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有的同学为了跑得快,就拼命后蹬,两脚不由自主地向内或向外翻。
三、没有掌握跑或走的正确姿势。
四、生活环境的影响。
五、参加过舞蹈基本功训练的同学,也存在着外八字脚。
六、八字脚的形成原因还要从幼儿开始学步时谈起。有的妈妈拿会走路的早晚来衡量宝宝的聪明与否,于是就急于让宝宝学走路。由于宝宝身体处于发育阶段,脚部力量不够,学步及站立时,双脚便自然地分开,使脚底面积加宽以增加力度来防止跌倒,结果产生双脚自然分开的姿势。
七、让学步期间的宝宝穿硬质皮鞋就不科学了。由于小儿足部骨骼软,脚踝部力量弱,皮鞋又硬又重,宝宝有一种“带不动”鞋的感觉,久而久之,便扭曲了步态。提醒妈妈们,学步期,穿布鞋是最佳选择。
八、由于宝宝体内缺钙,骨骼本身的含钙成分就低,再加上行走和站立时对骨骼的压力,容易使双侧骨髋关节出现向外分的现象,形成“外八字”脚。所以,妈妈要注意,不要让缺钙的宝宝早学步,及时供给孩子充足的含蛋白质、钙质和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多去户外活动,预防佝偻病。
内八字的基本信息
前脚掌内、外侧缘与纵轴形成的夹角不超过5度,为轻度,5度以上是中度,10度以上是重度,引起内、外八字脚的原因有:
一、先天遗传因素。
二、腿部和踝关节的力量不足。在短跑中,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有的同学为了跑得快,就拼命后蹬,两脚不由自主地向内或向外翻。
三、没有掌握跑或走的正确姿势。
四、生活环境的影响。
五、参加过舞蹈基本功训练的同学,也存在着外八字脚。
六、八字脚的形成原因还要从幼儿开始学步时谈起。有的妈妈拿会走路的早晚来衡量宝宝的聪明与否,于是就急于让宝宝学走路。由于宝宝身体处于发育阶段,脚部力量不够,学步及站立时,双脚便自然地分开,使脚底面积加宽以增加力度来防止跌倒,结果产生双脚自然分开的姿势。
七、让学步期间的宝宝穿硬质皮鞋就不科学了。由于小儿足部骨骼软,脚踝部力量弱,皮鞋又硬又重,宝宝有一种“带不动”鞋的感觉,久而久之,便扭曲了步态。提醒妈妈们,学步期,穿布鞋是最佳选择。
八、由于宝宝体内缺钙,骨骼本身的含钙成分就低,再加上行走和站立时对骨骼的压力,容易使双侧骨髋关节出现向外分的现象,形成“外八字”脚。所以,妈妈要注意,不要让缺钙的宝宝早学步,及时供给孩子充足的含蛋白质、钙质和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多去户外活动,预防佝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