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预防方法有哪些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预防方法有哪些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免疫损伤性疾病,直至现在仍未有特效的使其治愈的方法,保护肾脏,减少肾脏进一步损害,减慢或抑制肾功能的下降速度,仍是治疗本病的目的要求。除医生的处方药物之外,病人的生活治理以及防止某些损害肾脏的因素,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措施,而且需由病人或其家人来完成。只有医生与病人密切配合,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一、调整饮食
食物中主要有三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其中与肾脏病相关的主要是蛋白质。在肾脏罹患病时,高蛋白负荷会加重肾小球硬化,加速肾功能下降。摄入不足会营养不良,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对人体也不利。这是一对矛盾:蛋白过多,对肾不利;蛋白不足,对全身不利。这就要求患者自己调整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中线”,才能避免偏颇。理论上每日蛋白质摄入量60克左右为宜,但准确计出各种食物该多少,并非不可能,而是繁琐得难以执行。
一般家庭餐的数量,不暴饮暴食,平稳而相对恒定,定期复查血的白蛋白含量和体质情况而作相应调整。此外,食盐与高血压密切相关,但是过分限制会引起血钠浓度降低,长期低钠血症会给身体带来危害,包括神经系统、肾脏、心脏及肌肉等,这又是另一组矛盾,多盐不行,少盐也不行。理论上每日食盐以6克左右为宜,笼统地要求做到:食味偏清淡,尽量不食用盐腌制的食品。
二、防止感染
有肾炎的患者,当身体抗病能力下降,发生各种感染时,肾炎便会加重或急性活动。感染的部位最常见是咽喉和呼吸道,其次是皮肤等部位。因此,防受凉、受湿,少食干燥、刺激性食物,注意口腔清洁、保持皮肤清洁,偶有损破及时保护,防止细菌侵入。
三、适当活动
患有肾炎时,过度活动会加重病情,如尿检变化会加重,尿蛋白增多或血尿增多,休息后则好转或恢复到原来水平。原则上,肾功能正常者,应该参加一些轻柔的文娱活动,但各项有对抗性的运动,或消耗较多体力的体育运动,就不那么适宜了。
四、勿滥用药
各种药物,包括许多中草药,不少是从肾脏排泄的,因此,肾脏是最易受药物损害的器官。稍一不慎,便会加重肾损害。在应用药物之前,除认识此药对某种病是否有效之外,还必须知道此药是否对肾有毒性。因此,肾炎患者滥用药物,特别是道听途说、轻信巫医庸医、有病乱投医,是一种危险的尝试。
温馨提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预防,饮食是非常关键的。患者应该多吃一些低蛋白、低磷、高维生素饮食。
肾小球肾炎的危害有哪些
1、血尿
血尿是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明显增加或毛细血管壁断裂引起的。见于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及局灶性肾小球肾炎。
2、对骨骼系统的损伤
慢性肾小球肾炎会影响到人体骨骼的正常生长,使骨骼产生畸形。同时慢性肾小球肾炎还会引起骨组织内的钙分离现象,导致患者出现抽筋、骨质疏松和骨痛的现象。
3、蛋白尿
由于各种炎症介质及血管活性物质,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蛋白质滤出,引起蛋白尿,见于各型肾小球肾炎。
肾病综合征应该如何护理
预后
肾病综合征预后个体差异很大。决定预后的主要因素包括:
1、病理类型 一般说来,微小病变型肾病和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预后较好。微小病变型肾病部分病人可自发缓解,治疗缓解率高,但缓解后易复发;早期膜性肾病仍有较高的治疗缓解率,晚期虽难以达到治疗缓解,但病情进展缓慢,发生肾衰竭较晚;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及重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预后差,疗效不佳,病情进展较快易短时间内进入慢性肾衰竭。
2、临床因素 如大量蛋白尿、高血压和高血脂均可促进肾小球硬化,上述因素如长期得不到控制,则成为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3、存在反复感染、血栓栓塞并发症者常影响预后。
肾小球肾炎的病因
肾小球肾炎的类型也是分为了急性的或者是慢性的两种,发生疾病的时候,主要都是身体上的练球感染情况,大部分的病例在二周到了三周之后,会发生了咽炎,还有就是扁桃体炎等这种前驱感染,但是感染的程度也是会和自己的疾病发生平行关系的。
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原因医学界不清楚,一般认为可能是肾小球基膜合成的遗传性缺陷引起。这种病有一个特点,就是有明显的家庭史,往往在一家几代的家庭成员中,有的人发生血尿,血尿是遗传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的表现,以青年男性多见。
可分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原发于肾脏的独立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肾脏。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的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肾脏病变是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可以分为四种 ①轻微性肾小球病变;②局灶性节段性病变;③弥漫性肾小球肾炎;④未分类的肾小球肾炎。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又可以分为三种 ①狼疮性肾小球肾炎;②紫癜性肾小球肾炎;③糖尿病肾病。此外,血管病变如高血压;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都可引起肾小球病变。(注意:一般临床所称肾小球肾炎如不加说明常指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在疾病发生的时候,其实自己身体上的发病病因很多,急性肾小球肾炎要是发生了疾病之后,我们不积极的对自己的疾病进行治疗的话,迁延一年以上的时间,会让自身的疾病转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将会更加的严重的。
肾小球肾炎行肾活检有何作用
肾穿刺活组织检查(简称肾活检),就是医生在B超或X线透视指引下将穿刺针在局部麻醉下从病人背后的肾区刺入肾脏,并取出一小块肾脏活组织,然后制成切片,利用显微镜或电镜放大观察,同时用特殊的方法即免疫荧光法观察免疫球蛋白的沉着部位、多少及肾脏组织的病理改变。
由于肾小球肾炎的种类繁多,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且部分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与肾脏的组织学改变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为了明确疾病的病因病理,进一步确诊患者所患的具体病种,这时就需要做肾穿刺活检术。对于肾小球肾炎的患者来讲,进行肾活检对探讨其临床与病理联系、决定治疗方案、如何遣方用药及肾小球肾炎的预后评估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拿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例,其预后的好坏与其临床表现和病理类型关系十分密切。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一般预后良好,但重度系膜增生性肾炎及膜性增生性肾炎预后差,大部分患者在几年内可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尤其是还伴有其他疾患者预后更不好。膜性肾病这个病理类型的患者其病情进展缓慢,一般在4~5年内不会出现肾功能不全。局灶节断性肾小球硬化预后较差。
慢性肾小球肾炎分型
1、慢性肾小球肾炎分型
肾小球肾炎可分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原发于肾脏的独立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肾脏。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的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肾脏病变时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如红斑狼疮性肾小球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此外血管病变如高血压、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都可引起肾小球病变。(注意:一般临床所称肾小球肾炎如不加说明常指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参照1992年原发性肾小球基逼供临床分型标准,可分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隐匿性肾小球肾炎。
2、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病理分型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分型可分为五种,同一临床综合征可有不同的病理类型,同一病理类型又可呈不同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与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亦有规律可循,毛细血管内增殖是急性琏球菌感染后肾炎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新月体性肾炎对应的临床表现是急进性肾炎;增殖性改变如系膜增殖可在感染后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微小病变不出现肉眼血尿,不发展至慢性肾功能不全,除非转化为局灶阶段型硬化;在所有活动性病理类型中新月体性肾炎预后最差,膜增殖其次。
慢性肾小球肾炎定义
1、慢性肾小球肾炎定义
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glomerulonephritis)简称慢性肾炎,是由多种不同病因、不同病理类型组成的一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特点为病程长、发展缓慢,症状可轻可重,多有一个无症状尿检异常期,然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蛋白尿、镜下血尿,可伴高血压和(或)氮质血症,及进行性加重的肾功能损害。
2、慢性肾小球肾炎诊断
典型病例诊断不难,具有蛋白尿、血尿(相差显微镜检多见多形态改变的红细胞)、高血压、水肿、肾功能不全等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病程持续1年以上,除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引起者,应考虑本病。
在鉴别诊断上需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间质肾炎、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和遗传性肾炎等相鉴别。
3、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因学
慢性肾炎是一组多病因的慢性肾小球病变为主的肾小球疾病,但多数患者病因不明,与链球菌感染并无明确关系,据统计仅15%~20%从急性肾小球肾炎转变而至,但由于急性肾小球肾炎亚临床型不易被诊断,故实际上百分比可能要高些。此外,大部分慢性肾炎患者无急性肾炎病史,故目前较多学者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与急性肾炎之间无肯定的关联,它可能是由于各种细菌、病毒或原虫等感染通过免疫机制、炎症介质因子及非免疫机制等引起本病。
肾小球病变的分类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
(1)急性肾小球肾炎;
(2)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3)慢性肾小球肾炎;
(4)无症状性血尿或(和)蛋白尿(隐匿性肾小球肾炎);
(5)肾病综合征。
2.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分类(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
(1)轻微性肾小球病变 包括微小病变型肾病。
(2)局灶性节段性病变 包括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3)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①膜性肾病。②增生性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和坏死性肾小球肾炎。③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4)未分类的肾小球肾炎 临床和病理类型之间有一定联系,但多数不能一一对应,同—病理类型可呈现不同的临床表现,而相同的临床表现可来自不同的病理类型,它们都是疾病诊断的重要组成。另外,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病理分类中,IgA肾病被归入系统性疾病引起的肾小球肾炎中有些不妥,目前多数专家认为还应归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为好,但病理类型多样。
慢性肾炎可以根治吗 慢性肾炎能治好吗
慢性肾炎为慢性进行性发展的肾脏炎症,其预后一般较差,能否治好不可一概而论,与患者的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慢性肾炎可分为系膜增生性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及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类型。
1.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预后良好,重度系膜增生性肾炎和膜增殖性肾炎预后差,大部分在数年内出现慢性肾衰,最后死于尿毒症。
2.膜性肾病进展缓慢,预后尚属乐观,5年之内一般不会出现肾功能不全。
3.局灶性节段性肾炎愈后也较差。
4.肾的新月体形成越多越大,则预后愈差,一般认为新月体占70%以上者,多数在短期内死亡。
5.肾小球病变伴有肾间质纤维素化或肾小管萎缩者预后差,肾内血管病变迅速者预后差。
1.临床观察发病前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史者,较无链球菌感染史者预后好。
2.患者仅有蛋白尿或伴血尿或者仅有血尿而无其他症状者,预后较好。
3.慢性肾炎高血压型预后相对较差。若使用降压药,血压能降至正常考或比正常稍高者,预后相对好些,血压超过170/110mmHg高,使用一般降压药无效的患者,预后较差。
4.出现持续性血尿者,肾功能恶化快。肾功能减退,出现氮质血症者预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