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针刺后溪注意事项 后溪穴常用配伍疗法

针刺后溪注意事项 后溪穴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经配伍,针刺平补平泻法或泻法,祛风散寒,通督止痛,如配肩髃,肩髎,臑俞,治疗风寒入络之肩凝证;配风池,大椎,天柱,肩外俞,列缺,治疗外感风寒之落枕,头项强痛;配肩髎,曲池,外关,阳溪,合谷,八邪,治疗经脉痹阻之肘臂痛,手腕拘急,手背痛。

2.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疏风清热,如配天柱,风府,治疗风热头痛;配少商,鱼际,合谷,治疗风热咽痛;配风池,翳风,听宫,支沟,治疗风热耳鸣。

3.配身柱,天柱,本神,鸠尾,丰隆,针刺泻法,熄风化痰,通督醒神,治疗风痰上蒙心窍之痫证。

4.配劳宫,水沟,上脘,大钟,针刺泻法,清热化痰,治疗痰火扰心之狂证。

5.配大椎,筋缩,百会,水沟,针刺平补平泻法,柔筋止痉,治疗督脉筋脉拘挛强急之痉症。

6.配大椎,曲池,外关,丘墟,针刺泻法,和解少阳,驱邪截疟,治疗邪伏少阳之疟疾。

针灸好吗

颈椎病多由于风寒侵袭、气血不和、经络不通所致。因此,颈椎病针灸治疗的主要作用是舒经活血。根据循经取穴的原则,常用绝骨、后溪穴。因为后颈部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所通过;侧颈部为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所通过。绝骨穴属足少阳胆经,是足三阳络,为髓之会穴;后溪穴属手太阳小肠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过督脉。故针于绝骨、后溪穴对颈项部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舒筋止痛之效。根据局部取穴、邻近取穴的原则,佐以颈椎天脊、风府、大椎、大杼、魄户、天目、天柱穴,能治项强不能动,颈项及肩背疼痛等。治疗时,一般留针12-20分钟,每日针灸1次,疗程按患者反应而定,一般8一12次即可见效。

灸疗:灸疗是我国传统医学中针灸治疗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以艾叶作为施灸的材料,与针刺穴位一样,具有激发经络,达到调节机体各器官组织功能的目的。其治疗颈椎病的原则是强筋活络。一般取天柱、大椎、风池、大杼、肩髃、肩井、后溪灾,每日施灸2次,每次3-5壮,可用艾条悬灸。取天柱、大椎穴主要是疏调局部经气、通经活络。取风池、大杼穴为祛风活血止痛。取肩髃、肩井穴主要为通经活络。取后溪穴为通调督脉、活血止痛。

相信随着上述我们大家都了解,广大朋友们对针灸治疗的效果心中也已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独特的见解。当然我想告诉大家的是,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从古到今也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喜爱和认可,因此它的安全性是非常不错的,而效果也会因人而异,所以大家要正确的看待这个问题。

涌泉针刺深度 涌泉穴常用配伍疗法

1.配百会,水沟,十宣,丰隆,太冲,针刺泻法,十宣点刺出血,平肝熄风,豁痰开窍,治疗风痰阻窍之中风昏迷。

2.配水沟,大椎,曲泽,委中,百会,针刺泻法,曲泽,委中点刺出血,泄热苏厥,治疗热毒蒙心之昏厥,暑厥等。

3.配前顶,印堂,神门,针刺泻法,镇惊熄风,治疗惊恐小儿惊风。

4.配风池,百会,太冲,针刺泻法,平肝潜阳,治疗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

5.配大陵,合谷,中脘,丰隆,针刺泻法,豁痰开窍,清热醒神,治疗痰火扰心之狂证。

6.配神门,大陵,三阴交,针刺补泻兼施,清心安神,治疗心肾不交之心烦,失眠等。

7.配鱼际,廉泉,太溪,照海,针刺补泻兼施,滋阴清热,利咽开音,治疗阴虚火旺之咳嗽,咽喉肿痛,喑哑,失音等。

8.配中极,关元,三阴交,太溪,针刺补泻兼施,温肾利水,治疗肾气不足之遗尿,小便不利,癃闭等。

9.配脾俞,中脘,足三里,针刺补法,灸涌泉,温肾健脾,治疗脾肾阳虚之泄泻。

10.配百会,足三里,血海,三阴交,针刺补法,益气补血,治疗气血虚弱之头晕,眼花等。

11.配关元,太冲,公孙,针刺泻法,平肝降逆,治疗肝热奔豚气。

12.配少府,太溪,昆仑,照海,针刺补法,补肾通络,治疗肾虚之足跟痛,手足心热,足趾麻木等。

血海的针刺方法 血海穴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清热凉血止血,善清血分之热。配气海,三阴交,水泉,针刺泻法,治疗血热崩漏;配合谷,足三里,委中,阿是穴,针刺泻法,治疗热入血分,郁于肌肤之丹毒;配关元,地机,行间,针刺泻法,治疗郁热月经过多。

2.配气海,太冲,三阴交,中极,地机,针刺平补平泻法,行气活血,通瘀调经,治疗气滞血瘀之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

3.配风池,风门,曲池,针刺泻法,疏风清热凉血,治疗风热客表之风疹。

4.配风门,膈俞,脾俞,气海,足三里,针泻风门,余穴均用补法,益气养血祛风,治疗血虚生风之瘾疹。

5.本穴清热利湿,祛风止痒。配曲池,委中,三阴交,针刺泻法,治疗湿热痒疹;配陶道,曲池,脾俞,阴陵泉,神门,针刺泻法,治疗湿疹;配阴陵泉,膀胱俞,中极,行间,太溪,针刺泻法,治疗小便淋涩。

6.配气海,关元,三阴交叫,针补气海,关元,余穴用平补平泻法,健脾摄血,治疗气虚崩漏。

7.配膈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针刺补法,健脾益气,统血调经,治疗脾虚紫斑,月经过多,甚或崩漏。

8.配犊鼻,阴陵泉,阳陵泉,阴谷,三阴交,针刺平补平泻法,舒筋活络,通利关节,治疗膝关节疼痛,小腿内侧痛等。

后溪穴怎么针刺

后溪针刺技巧

简易取穴:前臂旋前姿势,肘关节半屈。第5掌骨小头后方,掌第1横纹内侧端,手掌内侧缘厚度1/2处(黑白肉交界)。

进针方向:从桡侧面向桡侧直刺。

进针深度:半握拳,于第5掌骨小头内上方,掌横纹内侧,沿掌骨前缘向外直刺0.5-1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1-3壮,或温和灸3-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觉向小指,并可至整个手部。

作用主治

后溪穴在小指外侧,本节后骨缝陷中,紧握拳尖取之。手太阳小肠经所主为腧木。该穴有通络解郁,清热截疟,宣通阳气,宁心安神,清利湿热的作用,多用于治疗头项强痛,落枕,颈部扭伤,目赤肿痛,面肌瞤动,耳鸣耳聋,热性病证,疟疾,癫痫,小便赤涩,时疫病证,黄疸,肘臂手指挛急,麦粒肿,荨麻疹,肩臂腿疼痛,胁肋痛,小儿惊厥等的治疗。

注意事项

1.后溪穴位处肌肉浅薄,分布有肌腱,故不宜直刺过深和重刺激,以免损伤血管,肌腱。

2.透刺时手法宜轻柔,不宜大幅度捻转提插。

3.本穴皮薄肉少,位于掌指关节部,指掌经常活动支出,故不宜用直接灸或化脓灸。

针刺带脉怎么操作正确

带脉针刺深度及方向

带脉位置: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简易取法:腋中线上,与通过其中的水平线相交处是穴。

进针深度及方向:直刺,针0.5-1.0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5-7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注意:带脉不宜深刺,忌猛力快速提插,以防刺破肠管。

作用主治

带脉穴为足少阳胆经穴,是胆经与带脉的交会穴,起于泻下,环形腰间一周,络胞而过,具有约束诸经之功,可固摄本经经气,起到调节止带,疏经活络,疏肝理气的作用,为治疗带下之要穴。常用于治疗经带病,腹痛,腰胁痛,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盆腔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带状疱疹等。

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调经止带,是治疗带下病的要穴。配中极,阴陵泉,下髎,行间,针刺泻法,治疗湿热带下;配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白环俞,针刺补法,治疗脾虚带下;配关元,肾俞,次髎,照海,针刺补法,治疗肾虚带下。

2.配三阴交,关元,归来,针刺平补平泻法,清利湿热,益气养阴,治疗湿热下注之阴挺。

3.本穴活血理气,调经止痛。配中极,四满,膈俞,太冲,针刺泻法,治疗气滞血瘀之月经不调;配太冲,三阴交,气海,膈俞,地机,针刺泻法,治疗血瘀经闭腹痛。

4.配侠溪,阴陵泉,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利胆,通经止痛,治疗肝气郁结之小腹减退,月水不通。

5.配大敦,期门,气海,阴陵泉,针刺泻法,散寒除湿,治疗寒湿疝气。

下关针刺注意 下关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熄风解痉,开关通络,如配耳门,合谷,太冲,大椎,治疗破伤风口噤不开;配合谷,水沟,井穴,治疗中风闭证牙关紧闭;配内关,水沟,颊车, 治疗气厥牙关开阖不利。

2.配太阳,风池,翳风,四白,地仓,合谷,针刺平补平泻法,疏风通络,治疗风痰阻络之口眼㖞斜。

3.配翳风,合谷,颊车,地仓,内庭,针刺泻法,清热止痛,治疗胃火齿痛。

4.配耳门,听会,翳风,中渚,侠溪,针刺泻法,清热降火,聪耳利窍,治疗少阳胆火上炎之耳鸣,耳聋等。

5.配风池,大椎,翳风,听宫,外关,足临泣,针刺泻法,清热解毒,治疗热毒聤耳。

6.配风池,四白,迎香,颊车,合谷,内庭,针刺泻法,清泻阳明胃火,通络止痛,治疗胃火面痛。

7.配百会,风池,行间,太溪,水泉,针刺补泻兼施,平肝潜阳,治疗肝阳上亢之眩晕。

8.配三阴交,太溪,针刺补法,补精强筋,坚固关节,治疗精血不足,经筋失养之惯性下颌关节脱位。

天枢如何针刺 天枢穴常用配伍疗法

1.配下脘,梁门,璇玑,腹结,梁丘,上巨虚,针刺平补平泻法,消食导滞,治疗食滞胃肠之绕脐痛,腹胀,呕吐,不嗜食。

2.配二间,上巨虚,大肠俞,针刺泻法,理肠导滞,治疗积滞内停之腹痛肠鸣,或腹泻,或便秘,或里急后重,下利不爽。

3.配风池,合谷,中脘,足三里,阴陵泉,针刺泻法,至阳穴针后加灸,散寒化浊,和胃止泻,治疗寒湿中阻滞脘闷腹痛,肠鸣泄泻。

4.配曲池,上巨虚,大肠俞,关元,针刺泻法,针灸兼施,温经散寒,和肠止泻,治疗感受寒邪或内伤生冷不洁食物之腹痛,腹泻。

5.配下巨虚,合谷,足三里,公孙,合谷针刺补法,余穴针刺平补平泻法,健脾和胃,调肠止泻,治疗脾虚湿盛泄泻。

6.配中脘,足三里,肝俞,行间,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理气,健脾止泄,治疗肝郁脾虚泄泻。

7.配中脘,足三里,脾俞,关元俞,针刺补法,健脾和胃,益气止泻,治疗脾胃泄泻。

8.配肾俞,命门,关元,针刺补法,针灸兼施,温补脾肾,止泻,治疗脾肾阳虚泄泻。

9.配合谷,曲池,腹结,上巨虚,支沟,阳陵泉,针刺泻法,泄热通腑,治疗热结便秘。

10.配支沟,足三里,针刺平补平泻法,调畅气机,治疗气滞之习惯性便秘。

颈肩风湿按摩哪个穴位

1、颈肩风湿按摩后溪穴

后溪穴不在颈部,而是在手上,这个穴位是属于小肠经上的穴位,能治疗头和脖子的疼痛,背部和手肘等部位的挛痛等。所以在医学上常针灸这个穴位治疗腰部扭伤、落枕和耳聋等现象。

后溪穴位于手掌第五掌骨的小头后方,简单理解就是握拳时,小拇指一侧,横掌纹的结尾处。按摩这个穴位可以采取针灸和手指揉按的方法。

采用左手的四指捂住右手的小拇指,这样左手的大拇指正好抵在后溪穴这个位置,采取交替按摩的方法, 能够缓解上班族的颈椎痛。

另外,双手也可以同时按摩,将双手放在桌沿上来回滚动,这样坚持三五分钟也能起到按摩效果。

2、颈肩风湿按摩风池穴

在《谈谈穴位的命名》记载风池穴能够“在颞颥后发际线者中,手少阴、阳维之会,主中风偏枯,少阳头痛,乃风邪蓄积之所,故名风池。”

所风池穴常用来治疗头痛、颈部疲劳、落枕和失眠等。同时对于感冒、眩晕、流鼻血、高血压和中风都就有一定调理作用。

风池穴位于后颈,在枕骨下方,在两条大筋外缘的凹陷出,穴位和耳垂平齐。按摩可以采用食指和中指一同按摩,可以稍微用量,旋转揉按,以酸胀感为宜。

另外,热敷风池穴也是缓解颈椎痛的方法,同时可以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减轻僵硬感。

颈椎病怎么艾灸 颈椎病常用艾灸穴位

颈椎病的艾灸取穴常用主穴有颈夹脊、天柱穴、后溪穴、申脉穴、风池穴、大椎穴及颈椎压痛点等。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分型可相应的配伍以下穴位进行施灸:气血亏虚型可配足三里、三阴交;痰浊上扰型可配丰隆穴、阳陵泉;气虚血瘀型配有颈百劳、足三里、列缺;痰瘀交阻型可配伍膈俞穴、丰隆穴、外关;肝肾阴虚型可配伍肾俞穴、肝俞穴等。

相关推荐

后溪穴在哪个位置

握拳时,小指指尖所指的手掌横纹外侧突起的赤白肉际处即是后溪穴。 后溪是八脉交会穴,它对应我们后背的督脉脊椎,督脉是阳脉之海,阳气旺盛,就好想火气很盛一样,需要水的滋润,后溪就是专门为督脉提供水源的地方,脊椎上的病都可以找后溪穴治疗,按摩这个穴位有通督脉,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正脊柱的作用。 主治疾病:由于小肠经与脖颈外侧到脑后这一区域相联通,所以一旦刺激后溪穴,就可以达到缓解颈部肌肉紧张的目的,从而减轻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症,此外,后溪还有止痛作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落枕,耳聋,精神分裂症,

针刺中脘可治什么病 中脘穴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可灸,散寒除湿,理气和中,如配足三里,梁丘,合谷,胃俞,治疗寒积胃痛;配足三里,大横,公孙,合谷,治疗寒积腹痛;配脾俞,胆俞,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治疗寒湿阴黄;配关元,神阙,天枢,足三里,治疗寒湿霍乱;配大椎,外关,合谷,治疗外感风寒之呕吐。 2.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调理肠胃,消积导滞,如配天枢,内庭,治疗饮食停滞之纳呆,泄泻,便秘;配足三里,内关,治疗饮食停滞,胃气上逆之嗳气,恶心,呕吐;配丰隆,内庭,神门,通里,治疗宿食停滞,胃气不和之失眠,心烦。 3.本穴

触摸这处有神奇养生功效

后溪穴 说到后溪穴,很多人都感到非常陌生。其实,后溪穴非常好找,我们可以把手握成拳头状,在小拇指侧面突出的那一块就是后溪穴。后溪穴属于小肠经,经常按摩后溪穴可以帮助我们治疗肠胃紊乱和耳聋等疾病。 小编在这儿教给大家一个小技巧,经常面对电脑的朋友不妨每隔一段时间就把双手的后溪穴放在桌子上,然后沿着桌子来回滚动三五分钟,这样可以缓解长期伏案工作给身体带来的疼痛感。 劳宫穴 劳宫穴又名五里穴和掌中穴,位于我们的手掌中央。想必很多人都对手相很感兴趣,我们的手掌上有三条线,所谓的“生命线”的中间就是劳宫穴。劳宫穴这

针刺颊车穴怎么操作

颊车的针刺方法 取穴法:坐位,双眼平视,下颌角前方,下颌枝后缘前一横指与下颌体下缘上一横指交界点。 简易取法: 1.上下齿咬紧时,一隆起的咬肌高点处是穴。 2.以食指第1指指关节宽度,由下颌角前上方量1横指处是穴。 进针方向:从上斜向下内直刺与水平面成85°(或从后刺向口角方向)。 进针深度:直刺0.3-0.5寸,或斜刺头地仓2-3寸,或向上齿或下齿方向刺,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有酸胀感,并向周围扩散。 作用主治 颊车为足阳明胃经之穴,该穴可熄风清热,

后溪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后溪的作用

腰部突然扭伤,或者不小心闪了腰,或夜间睡觉腰部着凉,都会引起急性腰痛。按揉后溪穴可以有效缓解腰痛,这是因为后溪使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又通于督脉,可以治疗腰痛。 具体按揉方法:端坐仰掌,手微握拳,用另一手的拇指指尖掐按后溪穴,力度以能耐受为度,酸痛感明显,注意不要掐破皮肤,早晚各一次,每次掐按1-2分钟,左右手交替。 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输主体重节痛,故有散风寒,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之功,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是治疗头项痛的要穴,主治头项,颈肩部疼痛,肘臂小指拘急疼痛等。 小肠经与心经相表里,

耳聋针灸扎什么穴位

1、体针法 主穴取听宫、听会、耳门、翳风、契脉;肝肾阴虚证配太冲、太溪、肾俞、曲泉、后溪;肾阳亏虚证配太溪、照海、肾俞、命门;脾胃虚弱证配足三里、三阴交、公孙;心脾两虚证配神门、内关、公孙;血瘀证配翳明、足三里、血海、腕骨。每次取主穴2穴(患侧),配穴2~3穴,补法,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2、耳针法 取外耳、内耳、肾、肝、神门、内分泌,埋针或用针刺,每次2穴,中强刺激,留针15~20min。10~15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3~5天。

后溪的神奇功效 后溪穴随症配穴疗法

1.颈项强痛,落枕:后溪配天柱,宜用按摩或刮痧疗法,可通经活络,舒筋止痛。 2.耳鸣,耳聋:后溪配翳风,听宫,适宜用刮痧疗法,可聪耳开窍。 3.腰部酸痛:后溪配肾俞,腰阳关,适宜用艾灸疗法,可益肾强腰。

周围神经损伤针灸改善

周围神经损伤以桡神经损伤和腓总神经损伤最常见。针灸治疗一般以循经取穴和按神经干取穴相结合。[1] 参见桡神经损伤: 桡神经损伤的针灸治疗:选穴分肩贞、曲池与手三里、合谷两组,每次取一组,使用电针机,肩贞及手三里接负极、曲池和合谷接正极,频率为20~30次/分,逐渐加大电量,以患者出现抬腕动作或能耐受为度,每次通电20~30分钟,隔日1次。另外,可配合梅花针,穴位注射等法治疗。[2] 参见腓总神经损伤: 桡神经损伤的针灸治疗,取用患肢委中、足三里、阳陵泉、解溪、太冲、太溪、商丘等穴。刺委中要求有触电样感觉向

针灸能治疗腰痛吗

腰痛是一种急性疾病,严重的会导致患者无法正常的站立。因此,患有腰痛的朋友一定要及时的采取治疗措施。下面,我们就着肿来了解下针灸治疗腰痛的方法吧。 辨证治疗 1.急性腰扭伤 选穴:人中、后溪、委中、腰痛点、腰部阿是穴。 操作:人中、后溪、腰痛点,进针后施提插捻转泻法,留针10-15分钟,期间行针1-2次,并令患者缓慢而较大幅度地活动腰部;委中三棱针点刺放血。 2.慢性腰肌老损 选穴:肾俞、大肠俞、委中。 操作:进针后施提插捻转补泻法。 3.随症配穴 选穴:肾虚者配命门、志室、太溪;寒湿者加腰阳关;配合阿是穴

针灸三阴焦的好处 三阴焦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健脾益气,如配中脘,天枢,足三里,公孙,治疗脾虚泄泻,消化不良;配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章门,治疗虚寒腹痛,胃痛;配气海,带脉,白环俞,足三里,治疗脾虚带下。 2.配膏肓,肾俞,然谷,太溪,针刺补法,滋补肾阴,治疗肾阴虚之眩晕耳鸣,梦遗健忘等。 3.配内关,神门,针刺平补平泻法,补脾宁心,治疗心脾两虚之失眠,心悸,怔忡,健忘等。 4.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疏肝理气,如配气海,气穴,太冲,治疗肝气郁结之月经吧调,痛经,经闭;配归来,太冲,治疗肝郁气滞之疝气偏坠。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