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呃逆艾灸治疗方法 脾胃阳虚型呃逆艾灸方法

呃逆艾灸治疗方法 脾胃阳虚型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病人呃声低长或短促不能连续,脘腹不舒,喜暖怕冷,泛吐清水,手脚发凉,食少倦怠,面色无华,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便溏,舌淡,苔白等。

治则:温补脾肾,和胃降逆。

艾灸取穴:主穴取膈俞,脾俞,肾俞,命门,关元,配伍足三里温养脾肾。

施灸方法:

用凡士林涂抹施灸穴位,上置小艾炷,当皮肤感觉灼痛时即更换新的艾炷,连灸5壮,以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隔日1次。

呃逆艾灸哪里 呃逆艾灸治疗注意事项

1.呃逆病位虽然在膈,但病因较为复杂,疗程差异很大,艾灸对于轻证或实证效果较好;年老体虚,慢性久呃者,可结合服用中药治疗;若在急慢性疾病严重节段出现呃逆不止,多属胃气衰败,预后不良,必须中西医结合并采取急救措施。

2.外感风寒是膈肌痉挛发生的原因之一,故患者生活起居,应注意防寒保暖,避免风寒之邪侵袭。

3.精神紧张,会使全身肌肉和神经都处于紧张状态,不利于膈肌痉挛缓解,故患者应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成年人为什么打嗝

1、胃中寒冷型:

由于饮食没有节制,过食生冷寒凉致使中阳被遏,寒蕴于中,或呃声沉缓有力,膈间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加重,食欲减少,口淡而不渴,舌苔白润,脉象迟缓。

施护原则:温中驱寒止呃。

施护要点:

(1)室温不宜过低,忌直接吹风;

(2)注意保暖,胃脘部及脐部可裹以毛巾被或加以中药湿热敷;

(3)饮食宜温热,清淡易消化之品,多饮温开水,生姜、丁香、红糖水或鲫鱼汤、羊肉汤等,如有消化道出血应禁食或在呃逆间歇进上述流质饮食:

(4)中药宜温热服用;

(5)隔姜灸中脘、神阙穴。

(6)闪火坐罐取膻中穴,每次15分钟,1天2次。

2、胃火上逆型:

辛热温燥导致燥热内盛,胃火盛或进食过快过饱致食滞于胃,皆可致胃气上逆,胃失和降而致呃逆。临床表现为呃声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滑数。

施护原则:清降泄热止呃。

施护要点:

(1)改善室内空气,保持新鲜,寒暖适宜,光线柔和,环境安静,舒适。

(2)饮食稍凉,稀软清淡,如鲜菜藕汁,竹茹汤,丝瓜饮、柿蒂芦根瘦肉粥等,忌食生硬,辛辣香燥,肥甘厚味之品,忌烟酒。

(3)针刺天突,内关、足三里,太冲等穴,每天1-2次,每次5-15分钟。

3、气机郁制型:

患者多因忧愁思虑过度或抑郁恼怒,导致情志不和,气机郁结,而使胃气上逆扰膈,膈间之气不利而致呃逆。临床表现为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呜矢气,苔薄白,脉弦。

施护原则: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施护要点:

(1)患者应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消除易怒、烦躁、忧虑的心理,改善心理状态。

(2)饮食宜温食,以软烂、细和少食多餐为原则。

(3)忌生冷瓜果;

(4)艾条隔姜灸太冲、中脘、神阙、足三里等穴。

(5)按摩翳风、中脘、膈俞、肝俞穴。

4、胃阴不足型:

由于脾胃受损或脾胃亏虚致胃阴不足,胃虚失降,上逆于喉而呃逆,或久病及肾,肾失摄纳,冲气上逆,引动胃气而上逆。临床表现为呃声短促无力而不得续,烦躁不安,脘腹不舒,不思饮食,面色咣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施护原则:缓中补虚,益气安胃。

施护要点: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及肢体感觉情况,观察呃逆发作时间、诱因,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并作好记录。

(2) 柿蒂5-6个煎水代茶饮一天3次;或用石斛、麦冬煎汤代茶饮。

(3) 对此类病人更应注意饮食调节,以求正固本,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多食青菜,水果,如梨汁、橘汁。用橘皮、生姜煮水代茶饮,以温脾胃、降逆。

(4)中药汤剂宜稍凉服。

5、脾肾阳虚型:

由于阳气素虚,或劳倦伤中,饮食失宜,使脾胃阳气受损,久则伤及肾阳致虚气上逆。临床表现为呃逆声低长,气不接续,泛吐清水,脘腹不适,喜热喜按,面色少华,手足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调护原则:温补脾肾,和中降逆。

施护要点:

(1)室温应暖和适宜,保持空气清新,阳光充足。

(2)注意保暖,可常用热水袋温敷胃脘及脐部,或用中药吴茱萸15g补骨脂30g干姜20g艾叶30g红花10g煎汤足浴30分钟,每天1次。

(3)饮食宜服用富营养易消化之品。可适当服用温中补虚之中药黄芪、大枣、肉桂、龙眼、茴香等。或用姜、蒜、胡椒炖鲫鱼汤、鳝鱼肉、羊肉等服用,以增强温中和胃之效。

打嗝怎么治

1.非药物疗法

(1)一般疗法:对呃逆持续时间长不缓解的病人可试行屏气、饮冷开水或采用重复呼吸等方法多可停止呃逆。

(2)针刺疗法:此方法目前国内报道较多,如分别针刺少商穴、迎香穴、双侧膈俞穴,1次有效率可达90%以上,也可同时针刺足三里、三阴交、配内关、太冲穴,缓解率可明显提高。

(3)艾灸法:可用按中脘、关元,然后灸膻中穴的顺序,每穴温和施灸15min,1次/d,此法1次治愈率为69%,重复艾灸一周内治愈率达100%。

(4)按摩及指压法:治疗者双手拇指按压患者双侧眼眶上,相当于眶上神经处,以患者耐受为限双手拇指交替旋转2~4min,并嘱患者间断屏气,常收到较好效果;也可按摩膈中穴10min;有人报道用拇指、示指捏压患者中指两侧,多于2~3min即可见效。

(5)掌击法: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医者立其背后,将手指伸直,五指并拢,腕部伸直,用手掌根部趁其不备时,击打背部膈愈和胃俞穴,左、右各击1~2掌。

2.药物疗法

(1)华蟾素:取2.4ml每天2~3次肌注,一般注射1~2次后呃逆即可减轻,2~3天内多可停止。

(2)利多卡因:首次将100mg利多卡因加入莫菲管中静滴,然后用10%葡萄糖500ml加入利多卡因500mg,30~40滴/min维持静滴,半h后效果不佳者,可再从莫菲管中加入100mg,待呃逆控制后,维持1~2天,总有效率可达95.8%。

(3)东莨菪碱:0.3mg~0.6mg,每6~12小时肌注1次,直至呃逆停止为止,多数病人于3~7天内停止。

(4)其他药物:目前尚有人用肌注氯丙嗪、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地西泮及苯妥英钠等药缓解呃逆。

3.中医疗法

因饮酒饱食而改呃逆者,辨为胃满食滞,积热蕴结引起,用泄热通便之调胃承气汤而愈。亦有人采用保和丸、苓桂术甘汤、黄芪建中汤等治疗;对术后呃逆可用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并认为持续呃逆者,为淤血阻络,而用血府逐淤汤治疗。也有用单味验方治疗的,如生姜嚼服治疗,砂仁嚼服及生姜汁与蜂蜜共调治等,均能取得一定疗效。

4.体外膈肌起搏治疗

方法:以中等量刺激每分钟9次,每次治疗30~50min,直至呃逆停止,亦有病人需连续数天治疗方愈者。

对于继发于其他器质性疾病的呃逆,则应针对器质性疾病进行病因治疗。

林赛氏指甲艾灸怎么治疗 肝硬化艾灸

定位:足厥阴肝经穴。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肝的募穴。

功效主治:主治胸胁满痛,黄疸,呕吐,呃逆,腹胀,胁下积聚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可用于辅助治疗林赛氏指甲。

艾灸方法:艾炷灸期门穴3-5壮;或艾条灸期门穴3-10分钟。

定位:属任脉。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效主治:主治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喘息不止,失眠,脏躁,癫痫,尸厥。胃炎,胃溃疡,胃扩张,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可用于辅助治疗林赛氏指甲。

艾灸方法:艾炷灸中脘穴5-10壮;或艾条灸中脘穴15-30分钟。

定位:任脉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功效主治:此穴为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之一,主治疾病为:腹泻、浮肿水肿、腹水(腹积水)等,可用于辅助治疗林赛氏指甲。

艾灸方法:艾炷灸水分穴5-7壮;或艾条灸水分穴10-20分钟。

呃逆艾灸哪里 脾胃虚弱型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病人呃声低沉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

治则: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艾灸取穴:主穴取脾俞,胃俞,气海,中脘。脾俞配章门健脾益气,中脘配足三里使脾阳得运,运化有权。

艾灸方法:

1.温和灸:将艾条距皮肤3cm进行熏烤,使皮肤产生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至皮肤稍有红晕,每穴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5-7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次选穴3-5壮,每穴5-7壮,每日1次,7天为一个疗程。

3.艾炷无瘢痕灸:用凡士林涂抹施灸穴位,上置小艾炷,当皮肤感觉灼痛时即更换新的艾炷,连灸5-7壮,以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

呃逆艾灸治疗方法 胃火上逆型呃逆艾灸

症状:呃声洪亮有力,面赤,口臭,烦渴,大便秘结,苔黄,脉滑数。

施灸方法:

1,艾条灸,点燃艾条,火头距离穴位处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使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火力要壮而短促,以达消散邪气之效,每穴灸5分钟左右,若皮肤产生小泡,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产生较大的瘢痕,刺激以能忍受为度。2,艾柱灸,在穴下涂敷大蒜汁,以粘附艾炷,选用标准大中艾柱施灸,可吹火使艾柱较快燃烧,当穴下产生强烈刺激感时即清除艾柱。

施灸穴位:艾灸天突,足三里,内关加合谷,曲池,内庭。

呃逆艾灸治疗方法 呃逆简易艾灸方法

呃逆多属实证,实证呃声洪亮有力,多为火逆,寒逆,邪阻内隔;久病呃逆多属于实证;虚证呃声地弱,气不续借,多为脾胃肾虚,寒者舌苔白,脉迟缓,热者舌苔黄,脉滑数,治疗宜理气宽膈,和胃降逆,多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位治疗。

施灸方法:

艾条温灸:用艾条火头在穴位上方直接熏烤,皮肤产生灼痛感时即换其他穴位施灸,可每日灸治1-2次,10天左右为一疗程。

艾柱隔姜灸:穴上放2毫米厚的姜片,中穿数孔,姜片上放艾炷,每次选3-5穴,每穴灸3-10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天为一疗程。

相关推荐

宝宝拉肚子可以艾灸吗 宝宝拉肚子艾灸哪里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效: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5-10分钟。 位置:在脐中部,脐中央。 功效: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等。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在肚脐两侧三指宽处(约2寸),与肚脐齐平。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百日咳艾灸行吗

百日咳通过艾灸可以调理。 身体不佳,先天不足,后天缺补,导致肺脾气虚,内隐伏痰,外感风邪,这是引起百日咳最为常见的原因。通过艾灸相关穴位,可以调理身体阴阳平衡,宣通肺气,驱散风邪,调理气机,增强身体抵抗力,起到防治百日咳的作用。 邪侵肺卫百日咳艾灸方法 治法:宣肺化痰止咳。 艾灸处方:大椎,列缺,肺俞,风门,合谷。 艾灸方义:选大椎解表,风门,肺俞,肃肺疏表;合谷,列缺,为手阳明,太阴经原络配穴法,以清热化痰,解表止咳。 艾灸方法: 1.隔姜灸:选大椎,风门,肺俞三穴,艾炷如麦粒大,切鲜姜片垫铺穴上,每

艾灸后各种反应

灸时出现酸、胀、麻、热、重、痛、冷等感觉,这是非常好的感觉,这说明艾灸的纯阳之气沿着经络传导了。 我们每个艾灸患者病情不同体质不同,因此艾灸时出 现的反应也有所不同。 对艾灸过程中我们出现的各种反应,可参考对照如下。 艾灸时出汗、发热,提示我们体内有湿热症。 艾灸时四肢出现麻痹、痛、放谢感发凉,提示有瘀滞寒症。 艾灸后头玄脑胀、肝火旺。 艾灸后皮肤微痒,艾灸后出现疲乏无力,提示说明气血两虚,元气亏损严重。 艾灸后出现大汗或晚上盗汗、手脚胀,某部位出现湿疹,属于体内湿重阳虚(属排毒现象) 艾灸后出现腹胀上下

宝宝拉肚子半个月了还不好怎么办 第六步:艾灸止泻

艾灸是中医一种传统的治病方式,宝宝拉肚子半个月了还不好时,家长可以试一试给宝宝进行艾灸。但是注意要在宝宝没有哭闹的情况下进行,为了避免烫伤宝宝,如果是温和灸最好两人协作进行。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效: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5-10分钟。 位置:在脐中部,脐中央。 功效:主治泄痢,绕脐腹

宝宝拉肚子精神不好怎么办 第七步:艾灸止泻

艾灸是中医一种传统的治病方式,宝宝拉肚子精神不好时,家长可以试一试给宝宝进行艾灸。但是注意要在宝宝没有哭闹的情况下进行,为了避免烫伤宝宝,如果是温和灸最好两人协作进行。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效: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5-10分钟。 位置:在脐中部,脐中央。 功效: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脱

小儿疳积能艾灸

小儿疳积能艾灸。 小儿疳积时间长,消耗掉身体正气,就会造成气血两虚,而艾灸通过对特定穴位的刺激,有助于补充阳气,通畅经络,补益脾肾,从而对治疗疳积起到一定的作用。具体艾灸方法如下: 脾胃不和疳积艾灸 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穴为主。 治法:健脾和胃。 艾灸处方: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 取穴方义:疳积者,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上下不通之痞病也,故本方首选脾俞,以其有健脾化湿,理气和中之功,主治小儿疳积。 中脘居中焦,胃于任脉,为胃经之募穴和六腑会穴,具有健脾益胃,降逆和中,化湿消积之功,为治胃病

适用于艾灸治疗的病证有哪些

1、艾灸可以治疗哪些内科病证 艾灸可以治疗的内科病症包括感冒、急性细菌性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性腹泻、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肝硬化、支气管哮喘、呃逆、慢性胃炎、胃下垂、风湿性关节炎、冠心病、高血压病、流行性出血热、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肥胖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乙病毒性肝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中风、遗传性共济失调、急性脊髓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雷诺病、红斑性肢痛、股外侧皮神经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不宁腿综合征、精神分裂

痔疮艾灸那个部位 太白

太白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属足太阴脾经。 太白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艾灸太白对于治疗痔疮很有效果。

看中医如何治愈脾胃虚弱

针灸疗法 1.针刺 取穴内关、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关元、建里等,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轮流取穴。对小儿疳积,用三棱针点刺中指第一指节掌面,以稍出血或黄包黏液为宜。4天1次,5次为1疗程。 2.灸法 取穴中脘、足三里、神阙、胃俞、脾俞等。用艾条或隔姜灸,日1次。 3.耳针 取交感、神门、肺、胃配十二指肠等穴。每次选2~3穴,隔日1次。 针灸治疗脾胃虚弱常用穴位大总结 百会:头顶正中线与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头痛,休克,癫痫,脱肛等。针法:横刺,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进针0.5~

五大延年益寿的长寿穴

 1、命门穴 命门穴又名精宫,督脉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 主治:五劳七伤、虚损腰痛、尿频、遗尿、阳痿、早泄及各种虚寒病症。 2、关元穴 关元穴又名丹田,任脉之穴,在脐下三寸处。 主治: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尿浊尿血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等妇科常见病;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各种疝气、中风脱证、虚劳损伤、四肢厥冷等。 3、神阙 神阙即肚脐。位于腹部脐中,有调理脾胃、祛寒壮阳之功,此穴多用隔物灸。 具体方法:以药末填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