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吃盐的误区

吃盐的误区

盐分是人体不可欠缺的重要物质。它由促进新陈代谢、提高体温、增强免疫力的功能,能预防便秘、感冒和宿醉等。除此之外,它还具有保持一定的体液渗透压、参与神经兴奋的传达和肌肉的收缩等重要作用。它是肠液和胃液、胆汁等消化液的原料,对体内的有害物质也具有解毒作用。另外,在加入了天然盐的热水中泡澡,能促进血液循环,对改善身体寒症有很好的效果,还能使肌肤变美。

在炎热的天气里做运动,如果出汗太多,水分和盐分就会大量流失,使肌肉的收缩功能和神经的传递功能下降,引起痉挛。体内盐分严重不足,对心肌会产生影响,造成血压偏低,引起休克症状,甚至导致死亡。

在法国和英国,利用含有盐分的海水和海草、海泥等来治病和美容的海洋疗法非常盛行。海洋疗法在法语中指用海水治疗身体的自然疗法。使用海洋疗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细胞的活性,有改善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失调、缓解压力和美容等效果。

海水中含有钠(盐分)、镁、钙、钾等大约100种矿物质。人的血液和孕妇的羊水中也含有钠、碘等矿物质,与海水相似。

综上所述,盐分对人体非常重要。体内缺乏盐分的人,新陈代谢会变差,对有害物质的解毒能力也会下降,废弃物就会积存在血液中,产生淤血。血液循环不良的人如果摄取盐分不足,体温就会降得更低,变成寒性体质,这样的人极容易生病。

需要提醒的是,运动少和出汗少的人不能摄取过多的盐分。血压高的人,也要注意控制盐分的摄取。日本厚生劳动省建议,每人每天的盐分摄取量标准为10g。大家可以检查一下自己每天从饮食中摄取的盐分量是否合适。

9个最不能要吃盐习惯

研究发现,吃盐过多会增加2型糖尿病、中风、心衰、肾病、肥胖等风险。然而,人们在吃盐方面还存在多个误区。美国《医药日报》近日载文,刊出美国心脏协会总结出的“对食盐的7个常见不正确”。

大量的钠只存在于食物中

除了多盐食物之外,很多非处方药也含有大量的钠。高血压人群应注意这些药物标签上的警示语。有些药物的钠含量甚至达到一天的钠摄入量(1500毫克)。

盐放少了没有味道

我们说吃盐要一些,限制吃盐的量,并不是说我们就不能吃法哦美食了。像新鲜大蒜粉、洋葱粉、黑胡椒粉、醋、柠檬汁及低盐调味料这些食材同样会让食物吃起来更加的美味的。

吃盐过多的危害

只要血压正常,吃盐不必担心

高血压仅仅是多盐食物的一种并发症。吃盐过多会导致钠摄入过量,还会导致老年肥胖症、糖尿病和心脏病危险更大。因此,即使血压正常人群,每天钠摄入量也应控制在1500毫克。

盐敞口放置。碘盐如长时间与阳光、空气接触,碘容易挥发。最好是放在有色的玻璃瓶内,用完后盖盖严,密封保存。

炒菜时第一个放盐

在炒菜做汤时忌高温时放碘盐。炒菜爆锅时放碘盐,碘的食用率仅为10%,中间放碘盐食用率为60%;出锅时放碘盐食用率为90%;凉拌菜时放碘盐食用率就可以达到100%。

我们不要吃太多咸的食物,就不会吃太多了纳了。不过夏季常吃的熟食、三明治、奶酪、罐头汤等看起来不是很咸的食物,里面说不定也含有大量的纳的。

吃盐越少越健康

吃盐太多(钠摄入过量)不利健康,但是完全避开钠盐也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通过食盐摄入足量的钠有助于维持身体体液平衡,有益神经及肌肉健康。摄入过少易导致低钠血症,出现软弱乏力、恶心呕吐、头痛嗜睡、肌肉痛性痉挛等症状。

海盐比食盐含钠少

美国心脏病协会一项调查显示,61%的人认为,海盐比食盐含钠更少。事实上,海盐与食盐的含钠量相同,都为40%。蕾切尔·约翰逊博士表示,虽然海盐富含镁、钾和钙等微量元素,但是这些营养素也可通过其他食物获得。

炒菜不加盐,钠就不过量

美国调查发现,日常饮食中,超过75%的钠来自加工食品。超市中现成的汤料包、沙拉酱、罐装或瓶装食品等都含有很多钠。食物标签上“低钠”定义为“不超过140毫克”,而“无盐”或“不加盐”也并不等于“无钠”。

盐吃多少恰到好处

民俗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无论是谁,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柴米油盐是少不了的,小民百姓日夜操劳的目标也主要就是为着柴米油盐吧。柴倒是起了变化,现在烧煤、烧煤气、烧天然气了。米或许也不一定必须了,西方人都吃面包,而且饮食的欧化在东方国家似乎成了一种时尚。油,因为心脑血管病越来越多,高脂肪饮食是罪魁祸首,所以人们对它开始敬畏起来。只是这盐是在我们这个很讲究饮食文化的民族中千年一贯地保留了下来,而且由于关乎民生大计,“民以食为天”,盐就是被包含在这个“食”中的。

坐月子的误区 坐月子不吃盐

传统坐月子,认为饭菜内放盐会影响下奶,所以很多产妇的饮食都是寡淡无味的。事实上,产妇分娩后代谢旺盛、乏力多汗,没有钠的补充,会出现低钠综合症,反而不利健康,所以坐月子没必要刻意不吃盐。

孩子饮食四个误区让宝宝不喜欢吃辅食

误区一:每天让宝宝喝果汁,而不是吃水果。

有的父母喜欢给宝宝喝鲜榨果汁,觉得这样既方便又利于吸收。可是,这种做法无形中却阻碍了宝宝咀嚼功能的锻炼,尤其是当宝宝已经长牙的情况下,更应该让宝宝多吃水果,这样既可以锻炼宝宝咀嚼能力,又可以锻炼发展语言能力的肌肉。

误区二:孩子不爱吃绿叶菜,过多添加淀粉类主食。

有的孩子从小就不爱吃绿叶菜,觉得咽不下去。所以父母就给宝宝偏重于土豆、山药、莲藕等食物,这些食物含有大量淀粉,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面对这样的宝宝,父母可以准备一个料理机,把绿叶菜打成菜泥再做给宝宝吃。

误区三:加辅食就得加盐,觉得“不吃盐没力气”。

尤其是农村的老人,这种思想可能会多些,觉得孩子不吃盐怎么能行?盐虽然重要,但是宝宝辅食中含盐量不能过多,尤其是一岁内的宝宝辅食内最好不要放盐,因为盐要靠肾脏来代谢,而小宝宝的器官发育还不完善,所以体内不能负担过多的盐分。

误区四:让宝宝吃太多市面上的各种“磨牙饼干”等小零食。

现在市场上各种宝宝零食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殊不知,这些零食往往含油和糖分都比较高,一方面容易造成宝宝肥胖,另一方面,宝宝出牙时吃太多含糖量高的食物,容易造成龋齿。最好是自制辅食,例如蔬菜泥、肉松、饼干等,更加营养丰富、干净放心。

总之,大部分宝宝到了两岁后,基本能够和成人一起吃饭了,但是一岁前这个阶段,是宝宝发展消化功能、咀嚼功能的阶段,餐具的使用还可以锻炼精细能力的发展,所以,这个阶段一定要科学添加辅食,避免误区。

喉咙痛喝盐水是误区

虽然说喝盐水可以缓解喉咙痛,但是在冲盐水的时候一定不要放盐过量了,过量了会影响喉痛的健康的,一般是淡盐水就可以了的,这样就可以达到缓解喉咙痛的效果了的,记得要是温水才好。

另外,在喉咙痛的时候喝盐水之外,建议最好是去药店买一下润喉的含片回来吃,或者是到药店让医生帮你开一些喷剂,这样可以比较快的解决喉咙疼的问题,但是要注意在用药的时候不要过量和小心一些不要碰伤咽喉。

此外,喉咙疼的时候在饮食上要做到清淡为主,这一段时间不要吃辛辣的食物和生冷的食物,要吃一些比较容易吃的软一些的食物,这一段时间也要注意,不要大声说话,会影响恢复的。

预防喉咙痛发作要看具体情况。慢性咽喉炎可用中医中药调理预防,如果是由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平时吃东西就要注意营养均衡,补充足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切忌暴饮暴食,最好少吃刺激性食物,例如酒精、酸辣、油炸食品这些都尽量不要吃。

喉咙痛的时候大家喝盐水是会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的,但是还达不到治疗的效果,最好还是到医院或者是药店开一些润喉的含片,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另外,这段期间,大家要注意自己的饮食方面,尤其是一些辛辣的食物都不要吃,也不能饮酒的,一切都等喉咙不痛了再吃。

儿童肾病综合症的几大误区

小儿肾病综合症常见的误区为误以为肾病综合征患儿必须休学、误以为必须禁止患儿吃盐、误以为患儿应摄入高质白质饮食等。

儿童肾病的表现症状

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高度浮肿、高脂血症、大量(高)蛋白尿以及低蛋白血症四大征象。浮肿为儿童肾病综合征早期临床表现,往往引起家长及临床工作者的重视而就诊。除上述四大症状外,尚有部分病例伴有高血压、血尿或氮质血症,如无上述三者症状为“单纯性肾病”,若三种中有一项我们称之为“肾炎型肾病”。两者病理变化,治疗方案、预后有所不同。

儿童肾病的几大误区

误以为必须禁止患儿吃盐

肾病综合征患儿显着水肿和高血压时,应短期严格限制水钠摄入,病情缓解后不必限盐。一般案例肾病活动期每日需给食盐1~2克,以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绝对限盐可导致患儿疲乏无力、恶心、呕吐,严重者导致生命危险。

误以为患儿应摄入高质白质饮食

过多的食物蛋白摄入,在肾病未缓解时,只是尿中排出更多的蛋白,而且可能由于蛋白质的过度负荷,加重肾小球的损害。因此,目前主张适量蛋白饮食,同时供给适量的能量。一般肾功能正常的肾病患儿,鉴于尿中长期丢失大量蛋白及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膳食中蛋白质的摄入量宜占每日总热量的8%~10%,或每天1.2~1.8克/公斤。伴有肾功能不全者宜减至每天0.5克/公斤。所给的蛋白质以优质蛋白(乳、鱼、蛋、禽、牛肉等)为宜。三餐中蛋白质量的分配应重点放在晚餐。此外,在应用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患儿食欲异常亢进,往往过度摄食致体重猛增,可能发现肝大、脂肪肝。对这些患儿热量摄入应适当控制。

误以为患儿应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感染是肾病综合征发病的诱因,也是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并发症。一旦发生感染,包括感冒、腹泻等,必须积极及时治疗,否则可能引起感染扩散或使肾病综合征加重。因此,多数家长为了防止患儿感染,经常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殊不知,肾病病人本身免疫力低,再加上服用激素,若再长期使用抗生素,则容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及发生菌群失调、二重感染。所以,不主张肾病患儿预防性使用各种抗生素。

误以为患儿不能行各种预防接种

各种预防接种可能引起肾病复发,特别是对病理类型为微小病变型儿童,预防接种可能诱发或使病情加重。但对肾病患儿放弃或过度延迟接种疫苗是不明智的。肾脏病患儿预防接种的原则是尽可能按照国家卫生部预防接种进行,但要避免使用活疫苗。在大量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时可相应延长接种时间,一般应在症状缓解半年后进行。

误以为西药不能彻底根治肾病,而盲目滥用中药

绝大多数肾病综合征患儿应用激素时加用一些中药,例如六味地黄丸,可以减轻激素副作用,巩固疗效,防治复发。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盲目崇拜而滥用中药。近年来有关中草药引起肾病的报道越来越多,如马兜铃酸肾病。我国的中成药如龙胆泻肝丸、八正合剂等均含有马兜铃酸,患儿应用后,可出现肾间质纤维化,部分病人短期内进展到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阶段。

吃盐的7大误区

1、炒菜时第一个放盐

在炒菜做汤时忌高温时放碘盐。炒菜爆锅时放碘盐,碘的食用率仅为10%,中间放碘盐食用率为60%;出锅时放碘盐食用率为90%;凉拌菜时放碘盐食用率就可以达到100%。

2、盐敞口放置

碘盐如长时间与阳光、空气接触,碘容易挥发。最好是放在有色的玻璃瓶内,用完后盖盖严,密封保存。1、盐放少了没有味道

限制钠盐摄入量,并不等于无法享受美食。新鲜大蒜粉、洋葱粉、黑胡椒粉、醋、柠檬汁及低盐调味料同样可以让食物更加可口。

3、只要血压正常,吃盐不必担心

高血压仅仅是多盐食物的一种并发症。吃盐过多会导致钠摄入过量,还会导致老年肥胖症、糖尿病和心脏病危险更大。因此,即使血压正常人群,每天钠摄入量也应控制在1500毫克。

4、不吃太咸的食物,就不会摄入太多钠

熟食、面包、三明治、奶酪、罐头汤等不太咸的常见食物,也可能会含有大量的钠。

5、吃盐越少越健康

吃盐太多(钠摄入过量)不利健康,但是完全避开钠盐也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通过食盐摄入足量的钠有助于维持身体体液平衡,有益神经及肌肉健康。摄入过少易导致低钠血症,出现软弱乏力、恶心呕吐、头痛嗜睡、肌肉痛性痉挛等症状。

6、炒菜不加盐,钠就不过量

日常饮食中,超过75%的钠来自加工食品。超市中现成的汤料包、沙拉酱、罐装或瓶装食品等都含有很多钠。食物标签上“低钠”定义为“不超过140毫克”,而“无盐”或“不加盐”也并不等于“无钠”。

7、海盐比食盐含钠少

61%的人认为,海盐比食盐含钠更少。事实上,海盐与食盐的含钠量相同,都为40%。蕾切尔·约翰逊博士表示,虽然海盐富含镁、钾和钙等微量元素,但是这些营养素也可通过其他食物获得。

用淡盐水漱口是个误区

口腔专家建议:每天除早晚刷牙外,还应间隔2小时漱一次口,特别是吃饭前后一定要漱口,以每天6-8次为宜。

医学上有一种病叫克隆病,它的症状是腹痛、腹泻、腹部包块,可伴有发热、营养障碍、关节炎等。这种病的病因不明,因而无法治愈。

医学界经过多年研究发现,摄入牙膏可以引起局部性肠炎,非常类似克隆病的症状。

牙膏的成分复杂,大多数配方中含有磨擦剂、发泡剂、调味香料、湿化剂、稠化剂,有些牙膏还含有氟和防腐剂。磨擦剂中有磷酸盐、碳酸钙和碳酸镁等,有些牙膏还采用浮石、无水磷酸二钙、硅晶粒等作为磨擦剂。

有人给家鼠饲以磷酸二钙、硫酸钡等,这些晶粒可穿入肠粘膜分布至全身。有人在狗的饲料中加入滑石粉,造成了类似克隆病的肠道病变。国外有人在克隆病的组织标本中发现了大量晶粒。上述研究,都说明摄入牙膏极有可能导致克隆病。

儿童刷牙时往往会吞咽一些牙膏,即使是成人,刷牙后漱口也不一定能彻底除去牙膏。为免患克隆病,要注意刷牙后应多次漱口,不要吞咽牙膏。

淡盐水、淡水、药物漱口水,哪一种是最佳选择?

口腔医学研究表明,不论是用清水、还是用盐水漱口,对暂时减少口腔细菌的数量是有效的,并且两者的作用没有什么差异。问题是用盐水漱口后20分钟时,口腔内的细菌数量开始恢复,1个小时后细菌数量便恢复到漱口前的水平,而用清水漱口,虽然刚过10分钟细菌就开始恢复,却要到85分钟后才恢复到初始水平。为什么用盐水漱口后,细菌反而要比用清水漱口更易繁殖呢?显而易见,是盐水将口腔中的细菌斩尽杀绝的同时,也将起着防御危害作用的口腔粘膜破坏了,这就为细菌的迅速恢复创造了条件。

有一些人很愿意选择使用药物性漱口水。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一般来讲,健康人的口腔里有一些正常的菌群,而药物性漱口水都含有消炎、杀菌的成分,如长期使用,会造成口腔内正常菌群的失调,反而不利于口腔健康。只有在发生牙龈脓肿、牙周炎、口腔溃疡等急性炎症时,才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性漱口水。

俗话说:“三分医,七分养,十分防。”可见养生的重要性。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只有老人才需要养生,其实不然,养生是条漫长的路,越早走上这条路,受益越多。

吃盐的误区

误解1.吃盐越少越健康。吃盐太多(钠摄入过量)不利健康,但是完全避开钠盐也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通过食盐摄入足量的钠有助于维持身体体液平衡,有益神经及肌肉健康。摄入过少易导致低钠血症,出现软弱乏力、恶心呕吐、头痛嗜睡、肌肉痛性痉挛等症状。

误解2.海盐比食盐含钠少。美国一项调查显示,61%的人认为,海盐比食盐含钠更少。事实上,海盐与食盐的含钠量相同,都为40%。蕾切尔·约翰逊博士表示,虽然海盐富含镁、钾和钙等微量元素,但是这些营养素也可通过其他食物获得。

误解3.炒菜不加盐,钠就不过量。美国调查发现,日常饮食中,超过75%的钠来自加工食品。超市中现成的汤料包、沙拉酱、罐装或瓶装食品等都含有很多钠。食物标签上“低钠”定义为“不超过140毫克”,而“无盐”或“不加盐”也并不等于“无钠”。

误解4.大量的钠只存在于食物中。除了多盐食物之外,很多非处方药也含有大量的钠。高血压人群应注意这些药物标签上的警示语。有些药物的钠含量甚至达到一天的钠摄入量(1500毫克)。

误解5.盐放少了没有味道。限制钠盐摄入量,并不等于无法享受美食。新鲜大蒜粉、洋葱粉、黑胡椒粉、醋、柠檬汁及低盐调味料同样可以让食物更加可口。

误解6.只要血压正常,吃盐不必担心。高血压仅仅是多盐食物的一种并发症。吃盐过多会导致钠摄入过量,还会导致老年肥胖症、糖尿病和心脏病危险更大。因此,即使血压正常人群,每天钠摄入量也应控制在1500毫克。

误解7.不吃太咸的食物,就不会摄入太多钠。熟食、面包、三明治、奶酪、罐头汤等不太咸的常见食物,也可能会含有大量的钠。

吃盐的误区

吃盐的误区

1、炒菜时第一个放盐

在炒菜做汤时忌高温时放碘盐。炒菜爆锅时放碘盐,碘的食用率仅为10%,中间放碘盐食用率为60%;出锅时放碘盐食用率为90%;凉拌菜时放碘盐食用率就可以达到100%。

2、盐敞口放置

碘盐如长时间与阳光、空气接触,碘容易挥发。最好是放在有色的玻璃瓶内,用完后盖盖严,密封保存。1、盐放少了没有味道

限制钠盐摄入量,并不等于无法享受美食。新鲜大蒜粉、洋葱粉、黑胡椒粉、醋、柠檬汁及低盐调味料同样可以让食物更加可口。

3、只要血压正常,吃盐不必担心

高血压仅仅是多盐食物的一种并发症。吃盐过多会导致钠摄入过量,还会导致老年肥胖症、糖尿病和心脏病危险更大。因此,即使血压正常人群,每天钠摄入量也应控制在1500毫克。

4、不吃太咸的食物,就不会摄入太多钠

熟食、面包、三明治、奶酪、罐头汤等不太咸的常见食物,也可能会含有大量的钠。

5、吃盐越少越健康

吃盐太多(钠摄入过量)不利健康,但是完全避开钠盐也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通过食盐摄入足量的钠有助于维持身体体液平衡,有益神经及肌肉健康。摄入过少易导致低钠血症,出现软弱乏力、恶心呕吐、头痛嗜睡、肌肉痛性痉挛等症状。

6、炒菜不加盐,钠就不过量

日常饮食中,超过75%的钠来自加工食品。超市中现成的汤料包、沙拉酱、罐装或瓶装食品等都含有很多钠。食物标签上“低钠”定义为“不超过140毫克”,而“无盐”或“不加盐”也并不等于“无钠”。

7、海盐比食盐含钠少

61%的人认为,海盐比食盐含钠更少。事实上,海盐与食盐的含钠量相同,都为40%。蕾切尔·约翰逊博士表示,虽然海盐富含镁、钾和钙等微量元素,但是这些营养素也可通过其他食物获得。

月子里的传统饮食误区

误区一:月子期尽量少喝水,否则人要发胖水肿。

导致的后果:致便秘,去水肿只要低盐就能达到目的。

误区二:生完孩子马上大补,唯恐奶水不充足

这在过去食品种类不丰富、缺油少粮的年代,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现在看来,大可不必。按照现在的医学观点,生完孩子后前两周内最好不要进食人参鸡,因为人参可能造成伤口出血,不利于愈合。

误区三:为了恢复体形和美容,拼命吃水果

可以适量吃水蜜桃、香蕉和樱桃等含丰富铁质的水果,但是瓜果类的水果性偏凉,食用后可能导致恶露排出困难。

误区四:过分忌口,一切腥膻之物都不敢吃

产后需要充足的蛋白质来促进乳汁分泌,主副食都应多样化,仅吃一两样食物是不能满足身体需要的。

误区五:产妇不能吃盐

产后出汗较多,乳腺分泌旺盛,产妇体内容易缺水和盐,因此应适量补充盐分。

误区六:一天吃十个鸡蛋

鸡蛋的营养丰富,也容易消化,适合产妇食用。但并不是吃得越多就越好,太多不仅吸收不了,还会影响对其他食物的摄取。一般产后每天吃二三个鸡蛋就足够了。

误区七:汤比肉有营养,拿汤当主食

肉比汤的营养远远丰富得多,坐月子拿汤当主食的做法很不科学。

碘缺乏病的误区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

我们的生活中会有很多的疾病,我们对于这些这些疾病存在着很多的误区。对于碘缺乏这种疾病是不是很多的人都知道呢?那么我们就不多介绍碘缺乏了,今天主要是为大家介绍一下碘缺乏的误区。通过这些误区让大家更加的健康。

碘缺乏病主要会造成儿童智力发育和生长发育损害,孕妇缺碘可出现胎儿缺碘、早产和先天畸形等,所以,世界上已经100多个国家在食盐中加碘防治碘缺乏病,至今已经有八十年的历史,我国从1995年开始普及碘盐,已有12年的经验。但人们对食用碘盐仍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一:食用海盐不缺碘

海盐是用海水晒制而成,但其含碘量甚微。经测定,每公斤海盐只含一百至几百微克碘。如果按成人每天基本需要150微克碘计算,以成人每天吃6克盐计,每天可从海盐中摄入的碘只有0.6-3微克,远远不能满足人体对碘的需要。

误区二:常吃海鲜不补碘

海鲜是指鱼、虾、蟹、贝等海产品,海产食品比陆产食品含碘丰富,但同样不能说明多吃海鲜就不用补碘。我国《食物成分表》显示,每1000克海鱼约含碘 200微克,每天至少要吃750克的海鱼才能保证人体正常需碘量(150微克)。但这样的食量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完全做不到的,所以认为有时吃海鲜不缺碘也是不对的。

误区三:长期食用碘盐会得甲亢

自从全民食盐加碘后,有一些临床医生发现医院里甲亢的病人多了。针对这一问题,广东省卫生部门在2002-2005年在湛江的吴川市黄坡镇和徐闻县迈陈镇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轻度碘缺乏地区实行全民加碘后,的确出现了碘致甲亢的副作用。补碘后,出现了甲亢发病率快速增加,尤其在食用碘盐的第4年出现了高峰期,但第8年后甲亢的发病率降到食盐加碘前的水平。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1)碘致甲亢,由于人体长期缺碘,碘摄入量突然增加,甲状腺组织一时不能适应,出现了“一过性甲亢”,其他国家也出现类似情况。

(2)补碘量提升过快、过多,通常会使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加重或诱发。

但碘致甲亢不会发生在碘持续充足的地区,在原本碘营养正常和甲状腺正常的人群中,食用碘盐一般不会造成碘性甲亢。

关于食盐的8大误区

1、食盐有没有保质期

大多数人认为家庭用的食盐不会过期,无论放多久,永远是咸的。这是因为,食盐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氯化钠,它是咸味的主要来源。氯化钠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所以,不论存放多久,咸味是不可能改变的。但咸并不能说明它没有变质。因为食盐除了含氯化钠之外,还加有碘化钾,尽管碘化钾的性质比较稳定,但长期在光照、风吹和受热的情况下,碘化钾中的碘元素也会因挥发而使食盐中的碘含量降低,影响补碘效果。因此,食盐是有保质期的,它的存放时间不宜过长,以三年为宜。

2、炒菜用食盐爆锅

碘盐中的碘元素是以化合物碘酸钾的形式加入的,碘酸钾的性质比较稳定。但是,在烹调过程中,碘化钾遇高温会分解成碘挥发掉。如果炒菜时油一热就把食盐放入锅中,由于温度很高,会导致碘元素挥发。所以,炒菜时应尽量在菜将要出锅时再加盐,这样可保证碘元素少挥发。

3、食盐装在开口容器中

多数家庭习惯把食盐放在灶台上,并且盛盐的容器是开口的。这样做很容易引起加碘盐氧化分解,失效变质。碘盐应存放在加盖的、不透明的密封容器内,而且应远离灶台,避免高温。最好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或吸潮。

4、加碘与不加碘盐的区别不大

部分人特别是农村的老年人,不理解食盐加碘的意义,认为吃盐就是吃它的咸味,与有碘无碘无关,食用加碘与不加碘盐的区别不大,这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如果是碘缺乏病患者,不吃加碘盐会加重病情,如果是甲亢患者,吃加碘盐同样也会加重病情,而普通人如果长期不吃碘盐,身体缺碘,也会致病。

5、食盐的食用量越少越好

食盐的食用量过多或过少都有害。一般人都知道,高盐饮食有如下的危害:一是可引起高血压,使脑中风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二是损伤胃黏膜,导致胃溃疡、胃炎等胃病。三是使呼吸道疾病加重引发哮喘等。可是大多数人却不知道低盐饮食的危害:食盐过少会现头痛、倦怠、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全身无力等症状。医学专家告诉我们,健康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6克,就可以满足机体对钠的需求。

6、海盐比食盐含钠少

专家经过调查显示,有61%的人认为,海盐比食盐含钠更少。其实,海盐与食盐的含钠量是相同的,都为40%。而专家表示,虽然海盐富含镁、钾和钙等微量元素,但是这些营养素也可通过其他食物获得结果。

7、炒菜不加盐,钠就不过量

经过专家调查发现,在日常饮食中,有超过75%的钠来自加工食品。那么超市中现成的汤料包、沙拉酱、罐装或瓶装食品等都含有很多钠。而且食物标签上“低钠”定义为“不超过140毫克”。

8、血压正常,吃盐不必担心

其实高血压仅仅是多盐食物的一种并发症。如果吃盐过多会导致钠摄入过量,而且还会导致老年肥胖症、糖尿病和心脏病危险更大。即使血压正常的人群,每天钠摄入量也应控制在1500毫克。

相关推荐

孩子营养食谱误区不能犯

孩子的营养食谱十大误区不能犯 孩子营养食谱误区1:牛奶+鸡蛋的早餐方式实际上早餐如果没有谷类食品,如馒头、面条、稀饭等,很容易影响孩子的身高发育。另外,孩子喝完牛奶后,最好喝少量水清洁口腔。 孩子营养食谱误区2:多给孩子钙片补钙专家认为,婴幼儿体内并不缺钙,而是缺乏促使钙被人体吸收的维生素D。与其花高价买钙片,倒不如进行食补,或是买少量鱼肝油滴剂直接滴入孩子口中。 孩子营养食谱误区3:宝宝营养全靠"汤"无论什么汤,汤中的营养都比不上肉类本身。汤虽味鲜,但只含少量蛋白质分解出的氨基酸、脂肪和很少的维生

解密关于食的八大误区

有没有保质期 大多数人认为家庭用的食不会过期,无论放多久,永远是咸的。这是因为,食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氯化钠,它是咸味的主要来源。氯化钠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所以,不论存放多久,咸味是不可能改变的。但咸并不能说明它没有变质。因为食除了含氯化钠之外,还加有碘化钾,尽管碘化钾的性质比较稳定,但长期在光照、风吹和受热的情况下,碘化钾中的碘元素也会因挥发而使食中的碘含量降低,影响补碘效果。因此,食是有保质期的,它的存放时间不宜过长,以三年为宜。 炒菜用食爆锅 碘中的碘元素是以化合物碘酸钾的形式加入的,

孕妇饮食补铁有三大误区

孕妇饮食补铁有误区误区一:肉食损害健康。 部分女性受媒体广告的误导,只注重植物性食品的保健功效,导致富含铁元素的动物性食品摄入过少。实际上,动物性食物不仅含铁丰富,其吸收率也高。而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元素受食物中所含的植酸、草酸等的干扰,吸收率很低。因此,忌肉容易引起缺铁性贫血。 误区二:鸡蛋喝牛奶营养足够。 牛奶的铁含量很低,且吸收率只有10%。鸡蛋中的某些蛋白质还会抑制铁质的吸收。例如,用牛奶喂养的婴幼儿,如果忽视添加辅食,常会引起缺铁性贫血,即“牛奶性贫血”。因此,牛奶鸡蛋虽然营养丰富,但要依

小儿腹泻该怎么办呢

小儿腹泻,急的是家长,疼的是孩子,一定要注意饮食安全,否则将会后悔莫及。大人腹泻也不好受,特别是夏天,冷的热的,不太注意,会引起发烧或者腹泻,那疼起来真是一个........ 治疗小儿腹泻的误区一:止泻药。腹泻的孩子是不能止泻药的,有的药物会有致命的副作用,所以要慎重用药。 误区二:禁食。不能给孩子禁食,只要保证正常的饮食就可以了,否则引起头晕目眩的发生。 误区三:喝果汁、糖水等饮料。腹泻是有可能会导致孩子脱水,一定要多喝水,不能用果汁代替水。 小儿腹泻正确做法:1.喝口服补液。孩子比较容易接受,

产后10大护理误区

误区1:“恶风。” 不少人都以为产妇怕风,认为风是“产后风”(指产褥热)的祸首。因而将房舍门窗紧闭,床头挂帘,产妇则裹头扎腿,严防风袭,自然界的风何罪之有?其实,产褥热的原因乃是藏在产妇生殖器官里的致病菌,多源于消毒不严格的产前检查,或产妇不注意产褥卫生等。实际上,如果室内卫生环境差、空气混浊,易使产妇、婴儿患呼吸道感染;夏日里门窗紧闭、裹头扎腿,还会引起产妇中暑,实不可取。 误区2:“越晚下床越好。” 不少人以为产妇体质虚弱更需补养,就让其长期静卧,饭菜都端到床上,这种做法弊多利少。因产后较长时间不起

儿童营养的十个补充误区

误区1: 牛奶+鸡蛋的早餐方式实际上早餐如果没有谷类食品,如馒头、面条、稀饭等,很容易影响孩子的身高发育。另外,孩子喝完牛奶后,最好喝少量水清洁口腔。 误区2: 多给孩子钙片补钙专家认为,婴幼儿体内并不缺钙,而是缺乏促使钙被人体吸收的维生素D。与其花高价买钙片,倒不如进行食补,或是买少量鱼肝油滴剂直接滴入孩子口中。 误区3: 宝宝营养全靠"汤"无论什么汤,汤中的营养都比不上肉类本身。汤虽味鲜,但只含少量蛋白质分解出的氨基酸、脂肪和很少的维生素、矿物质。 误区4: 豆制品是蔬菜实际上,豆制品可看作荤菜

增肌健身应避免的五大盲区

误区1:多肉长肌肉 肌肉的生长需要摄入充足的原料,所以很多人会有这样的错误观点——多肉长肌肉”。诚然,蛋白质是肌肉增长的原料,为了满足肌肉的生长,蛋白质的摄取量需达到1.6—2克/kg体重/天,但这些蛋白质如果单靠肉来获取,随之而来的副产品”可能会是过量脂肪的摄入,最终肌肉没长倒是长了一身肥肉。所以一定要选择恰当的食物来补充蛋白质,一方面在日常膳食中要选择脂肪含量低的肉类食物,如去皮的鸡胸肉、瘦牛肉、鱼肉等肉类,鸡蛋白也是不错的选择;另一方面经济允许的话可以服用一些专业的蛋白粉类的营养品,有效帮助健

碘缺乏病的误区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

碘缺乏病主要会造成儿童智力发育和生长发育损害,孕妇缺碘可出现胎儿缺碘、早产和先天畸形等,所以,世界上已经100多个国家在食中加碘防治碘缺乏病,至今已经有八十年的历史,我国从1995年开始普及碘,已有12年的经验。但人们对食用碘仍存在许多误区误区一:食用海不缺碘 海是用海水晒制而成,但其含碘量甚微。经测定,每公斤海只含一百至几百微克碘。如果按成人每天基本需要150微克碘计算,以成人每天6克计,每天可从海中摄入的碘只有0.6-3微克,远远不能满足人体对碘的需要。 误区二:常海鲜不补碘

儿童营养的补充误区

误区1:牛奶+鸡蛋的早餐方式实际上早餐如果没有谷类食品,如馒头、面条、稀饭等,很容易影响孩子的身高发育。另外,孩子喝完牛奶后,最好喝少量水清洁口腔。 误区2:多给孩子钙片补钙专家认为,婴幼儿体内并不缺钙,而是缺乏促使钙被人体吸收的维生素D。与其花高价买钙片,倒不如进行食补,或是买少量鱼肝油滴剂直接滴入孩子口中。 误区3:宝宝营养全靠"汤"无论什么汤,汤中的营养都比不上肉类本身。汤虽味鲜,但只含少量蛋白质分解出的氨基酸、脂肪和很少的维生素、矿物质。 误区4:豆制品是蔬菜实际上,豆制品可看作荤菜,如果孩

肥胖儿童哪些零食应适当控制

有的零食营养素含量丰富,但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食用油、 、糖、酱油、味精等调味料,使其含有较多的脂肪,对肥胖儿童来说就不宜多 。例如:黑巧克力、火腿肠、葡萄干、果脯、奶片、海苔片、蛋糕、山楂片、各种 饮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