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糖友”谨防假性足跟痛
老“糖友”谨防假性足跟痛
医生意见是:如果你排除了骨质疏松症,其他的检查也未见异常,那基本可以断定你的情况是由于假性足跟痛所致。
足跟痛是老年人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性足跟痛,X光片证实确有跟骨骨刺的形成,痛点集中;另一种是假性足跟痛,X光片没有骨刺增生的表现,多由于劳损、跖腱膜炎、跟骨结节滑囊炎、足跟脂肪垫炎症等原因引起。糖尿病患者如血糖控制不佳,则可能加重足跟脂肪垫的无菌性炎症,表现为脚跟不能着地,特别是久坐之后站起时,脚跟疼痛明显,但前脚掌着地时疼痛减轻。
温馨提醒
假性足跟痛原本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可是现在在年轻女性中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特别是白领一族,上班穿着时尚款式的凉拖鞋,足后跟部长期暴露,在空调房内易受寒邪侵袭;下班后忙于逛街、跳瘦身操,足部又未能得到很好的休息。由于足跟长期受压、运动过度和受风寒,常常会引起足跟脂肪纤维垫无菌性炎症,最终诱发疼痛。
产后足跟痛如何进行居家调理
足跟痛是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但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臣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
★产后足跟痛的原因
1.在怀孕期间,孕妇的体重迅速增加,足部也会增大,这时产妇没有选摺适合自己的鞋子,这是引起产后足跟痛的一大原因之一。
2.妈妈在月子里没有适当的下地运动,足跟脂肪垫会出现退化现象,同时会出现脂肪垫水肿、充血等现象,从而引发行走足跟痛的症状。
3.妈妈在产后淋雨受湿。由于妈妈产后子宫受伤出血,导致元气大伤、血脉空虚、经络空虚等原因而过早淋雨,外邪趁虚而人就会造成肌肉和关节疼痛、怕风怕冷症状,从而出现足跟痛的症状。
预防脚后跟疼的方法
足跟疼痛由于病因不同预防方法有所不同。
1.青少年跟骨骨骺炎多数由于跟骨外伤,长期跑跳引起,因而在此期患者,跟骨骨骺正在发育阶段应避免跑跳,尤其是高处跳下。在症状早期应注意此点。
2.老年性足跟痛多由于劳损,跖腱膜炎,跟骨结节滑囊炎,脂肪垫变性引起。此期应避免长期站立,长期行走,抬高足跟可以减轻足跟负荷。穿软底、后跟部垫一软而圆型垫,圆垫中央凹陷,高度约2~3厘米高,这样使全身重心前移,减少足跟部受压,减肥治疗。
3.平足症引起足跟痛是由于足弓减少或消失,足跟骨向前倾倒,则在长期行走时疼痛出现,故应在足底中央垫一软垫,软垫高度2~3厘米,并使内侧高外侧低,中央高前后侧逐渐变平,呈斜坡状。
3.类风湿性跟骨炎,应先用药控制类风湿后,并在鞋内垫软垫。
4.外伤性跟骨痛多由于石膏固定不当,在制做石膏时足底应用力将湿石膏向足心挤压,以免因长时固定石膏做成平底,而引起足弓消失。同时尽可能减少卧床时间,尽早下地步行锻炼。避免脂肪垫萎缩。
脚后跟疼是骨刺吗
骨刺是老百姓熟悉的一个词,它也是自然老化的一个现象,也有一些报道说足跟痛是足跟长了骨刺,因此不少人来看病就会问医生:"我是不是脚跟上长了骨刺?"而事实上,在所有跟痛症的患者中,仅有5%的病人是长了骨刺,而更多的90%的病人则是跖筋膜炎,另有一部分病人是胫神经跟后支的问题。
足跟痛是由多种慢性疾病所致。跟痛症是指足跟部跖侧(即足底一侧)的疼痛,最常见的原因有跖腱膜炎、足跟脂肪垫炎及跟骨骨刺、跟骨滑囊炎等。另外,腰臀部软组织劳损,膝关节 “髌下脂肪垫炎”、“踝管综合征””等一些疾病也可引起足跟部疼痛。只有找出足跟痛的原因,对症治疗,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
足跟痛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足跟痛的鉴别诊断:
1、足掌痛:强直性脊柱炎常见症状包括足跟痛、足掌痛、肋间肌痛等。
2、外踝前下方肿胀和疼痛 :踝关节急性韧带损伤大多有明确的外伤史。临床上可发现患者的外踝前下方肿胀和疼痛、局部出现压痛、皮下产生瘀斑,关节活动受限及跛行等。
3、足趾痛:痛风性足趾痛多发生于中年男性,常急性起病,以趾、踝等关节红肿热痛起病者居多。
足跟痛,其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足跟或脚底部酸胀或针刺样痛,步履困难。多因跖筋膜创伤性炎症、跟腱周围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骨刺及脂肪垫变性引起,发病多与慢性劳损有关。临床上主要有:
(1)跟腱周围炎;
(2)跟骨骨刺;
(3)跟骨骨膜炎;
(4)跟骨下脂肪垫损伤;
(5)跟骨骨折;
(6)跟骨皮下滑囊炎;
(7)跗骨窦软组织劳损;
(8)跟骨结核、肿瘤等。
血糖高也会影响“性福生活”
近来,有一些“糖友”反映,自从患上糖尿病后,自己不仅性欲减退,而且连性生活质量也直线下降。那么高血糖是否真的会影响到男女的“性福”指数呢?
“对于男性而言,男性糖尿病患者往往容易得ED,这也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是由于新陈代谢紊乱所致的神经和血管病变。”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张莹说。
凡是50岁以上男性合并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几乎都有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倾向,即“阳痿”,那是因为高血糖会持续对阴茎的小血管、微血管造成损害,神经组织营养无法正常供应,从而失去正常传导与感觉功能。
由于现在高血糖、高血脂都日益年轻化,所以有治还要有防。张莹建议性生活质量不好的糖友,一定要先以治疗原发疾病为主,并提早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养成比较健康的饮食习惯,努力控制好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这三条“高压线”,谨防“合并三高”病症的出现,如果还未改善,应尽早就医。
只有合理饮食、少食肥甘、多食蔬菜水果,低盐低油,才能尽可能地防止自己步入“糖友”的行列之中,远离了高血糖,也就捍卫住了自己的“性福生活”。
足跟痛用艾灸疗法效果好
足跟痛一般发生在中老年人,足跟痛最常见在早晨起床落地的时间第—、二步最痛,走几步後便可以逐渐缓解为特点的脚跟疼痛。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足跟痛属骨痹的一种,多因肝肾阴虚,感受寒邪,故而气血四未不达则发生足跟痛。 一些人有持久性足跟痛,只要足跟着地或行走,足跟底就疼痛难忍。双侧足跟底疼底疼痛站立或行走时疼痛加剧,局部不热、不红、不肿。中医认为这是“肾阳不足”。
很多女孩为了爱美常年穿没有跟的拖鞋,而招致风寒邪气入侵,累积下来,年岁大点就会诱发足跟痛。每当发生足跟痛时,首先要纠正保暖的问题,特别是足跟的保暖非常重要。应及时佩穿软质保暖的休闲鞋(旅游鞋)这样既能保暖又能保护足跟。使得足跟具有一个舒适的环境。有利于减少足跟痛的发生。中医的治疗根据四诊的辨证分析,具体分为补益肝肾,活血止痛的调理之外。予以局部的推拿,揉点,摇抖等手法,取穴有足三里,太溪,照海,提拿跟腱,被屈足踝等温补的手法配合治疗。应用一些解毒消肿的中药浸泡双足。
用艾灸的方法治疗足跟痛非常有效,因为艾灸是补充肾阳最好的方法,肾气充足了,足跟痛不治而愈。
老人脚痛如何检查诊断
1、足掌痛:强直性脊柱炎常见症状包括足跟痛、足掌痛、肋间肌痛等。
2、足跟痛: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
3、足趾痛:痛风性足趾痛多发生于中年男性,常急性起病,以趾、踝等关节红肿热痛起病者居多。
4、足的放射性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的下肢放射痛,80%患者出现此症,常在腰痛减轻或消失后出现。表现为由腰部至大腿及小腿后侧的放射性刺激或麻木感,直达足底部。重者可为由腰至足部的电击样剧痛,且多伴有麻木感。疼痛轻者可行走,呈跛行状态;重者需卧床休息,喜欢屈腰、屈髋、屈膝位。
5、足部肿胀压痛:跟骨骨折患者足跟可极度肿胀,踝后沟变浅,整个后足部肿胀压痛。依典型的外伤史、足跟疼痛及压痛、足跟淤血、宽而扁的畸形以及跟骨向外倾斜呈外翻、外踝下方正常凹陷消失等,不难作出骨折判断。X线片主要是标准侧位及轴位片,摄轴位片时X线球管应与足纵轴线呈40°角投照,侧位片上从跟骨的前关节突到后关节面画一线,再自后关节面到跟骨结节画一线,两线交角称跟骨结节画一线,两线交角称跟骨结节角(B?hler角),正常为20°~40°
6、踝及足麻木和有灼痛感:踝及足麻木和有灼痛感是脚气病患者的一种神经精神系统症状。
7、双足红肿热痛:由红斑性肢痛症疾病引起的,在一定诱因下,阵发性出现双足红、肿、热、痛等的临床表现,是红斑性肢痛症的一种临床特点。
老人足跟痛谨慎按摩
严大妈今年58岁,右脚后跟疼痛已有半年时间,一走路或按压足跟时就会出现疼痛,而且越来越严重,有时痛得连路都不想走。她很纳闷,既没磕着也没碰到,怎么会突然出现这种情况?严大妈尝试着按摩足跟,起初效果还不错,足跟痛有所缓解,可是半个月后,她却不得不停止按摩,因为此时脚后跟是越按摩疼痛越厉害。医生告诉她,老年人足跟痛多是源于慢性劳损或退化,此时切忌过度刺激患处,按摩不得法,不仅不会使病情好转,还会导致疼痛加剧。
生活中常见一些中老年人诉说自己足跟部位疼痛,活动时加剧,甚至有时痛得不敢走路。据了解,足跟痛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生率很高,在骨科门诊中,仅次于腰腿痛。虽然此病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后果,但是由于发病部位特殊,常带来活动不便,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老年人足跟痛是常见症状之一,尤以女性多见,且体胖者多于体瘦者。老年人好发足跟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老年人常有足跟部软组织萎缩和组织功能退化,使得局部软组织保护能力降低。加之足跟部为机体负重承载力最大的部位,容易发生慢性劳损,使得局部易受到如寒冷、潮湿和炎症的刺激而出现损伤性病变。另外,老年人跟骨的退行性变,即跟骨骨质增生较为常见,在此基础上容易形成骨刺,也可成为诱发及加重足跟部疼痛的常见因素之一。
专家指出,一般情况下,足跟部的软组织劳损和骨刺的形成并不一定就会引起足跟痛发生。许多时候是在劳累、受凉、穿鞋不合适如鞋底过硬或不平整,以及肥胖致使足跟部负重过大等诱因作用下才引起疼痛发生。因此,老年人防治足跟痛,以下几点需要加以重视:要穿柔软舒适的鞋如布鞋,休闲鞋或软底凉鞋,在家中最好穿着富有弹性的拖鞋;天气转冷时要注意足部保暖,防止风寒潮湿的侵袭;保持良好生活方式,经常参加适宜户外活动,如步行、慢跑或骑车,以增强体质,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延缓足跟部附近组织的退行性变。
专家建议,老人出现足跟痛可局部使用舒筋活血的中药熏洗,予以局部按摩,改善血液循环,有利局部代谢,减轻疼痛。中医按摩手法简便易行,可有效缓解足跟痛,但按摩一定要得法,避免病变部位受到过度刺激而加重病情,尤其是不可使用牛角、木棍等硬物按摩足跟疼痛部位。可于温水浴足后,用食指关节反复按揉推顶足跟部压痛点,力量由轻到重,以能够忍受为度。或用拇指指腹按揉足心部,并向足趾方向做推法6~8次。还可依次牵拉各足趾,尽量使脚趾向背伸,这样可以牵拉跖筋膜。或抬起足跟,足趾着地蹲一会儿,也可达到同样效果。如果疼痛较重,可在对准痛处的鞋垫上挖一个洞,或在鞋后部垫块棉垫,以减少局部压力和摩擦,缓解症状。特别严重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并遵医嘱加以处理。
足跟步行鉴别诊断
定义:足底筋膜发炎及痛楚成因:1.足底筋膜受到外来刺激,加剧筋膜拉扯2.外来刺激包括有长时间步行或足弓偏低影响:
1.足底筋膜与后跟之接驳处产生痛楚
2.特别是早上下床时, 痛症会最为明显处理:穿着有吸震功能的鞋垫,这是种放置在鞋子后半部分的鞋垫,只有普通鞋垫的一半大小,常用材料是硅胶、能帮助缓冲行走时的震荡和改变足跟部位的压力分布。适用于患有慢性足跟痛者,以及脚底脂肪较薄和需要经常提重物的人。尤其适用于因为足跟骨质增生而引起脚跟疼痛的中老年人。疼痛严重的人,还可在垫的中央开洞或改用特软材料,以减轻疼痛。
足跟痛诊断详述
一:诊断:
足跟痛,其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足跟或脚底部酸胀或针刺样痛,步履困难。多因跖筋膜创伤性炎症、跟腱周围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骨刺及脂肪垫变性引起,发病多与慢性劳损有关。临床上主要有:
1、跟腱周围炎;
2、跟骨骨刺;
3、跟骨骨膜炎;
4、跟骨下脂肪垫损伤;
5、跟骨骨折;
6、跟骨皮下滑囊炎;
7、跗骨窦软组织劳损;
8、跟骨结核、肿瘤等。
二、足跟痛的鉴别诊断:
1、足掌痛:强直性脊柱炎常见症状包括足跟痛、足掌痛、肋间肌痛等。
2、外踝前下方肿胀和疼痛 :踝关节急性韧带损伤大多有明确的外伤史。临床上可发现患者的外踝前下方肿胀和疼痛、局部出现压痛、皮下产生瘀斑,关节活动受限及跛行等。
3、足趾痛:痛风性足趾痛多发生于中年男性,常急性起病,以趾、踝等关节红肿热痛起病者居多。
如何缓解足跟疼
1.青少年跟骨骨骺炎多数由于跟骨外伤,长期跑跳引起,因而在此期患者,跟骨骨骺正在发育阶段应避免跑跳,尤其是高处跳下。在症状早期应注意此点。
2.老年性足跟痛多由于劳损,跖腱膜炎,跟骨结节滑囊炎,脂肪垫变性引起。此期应避免长期站立,长期行走,抬高足跟可以减轻足跟负荷。穿软底、后跟部垫一软而圆型垫,圆垫中央凹陷,高度约2~3厘米高,这样使全身重心前移,减少足跟部受压,减肥治疗。
3.平足症引起足跟痛是由于足弓减少或消失,足跟骨向前倾倒,则在长期行走时疼痛出现,故应在足底中央垫一软垫,软垫高度2~3厘米,并使内侧高外侧低,中央高前后侧逐渐变平,呈斜坡状。
3.类风湿性跟骨炎,应先用药控制类风湿后,并在鞋内垫软垫。
4.外伤性跟骨痛多由于石膏固定不当,在制做石膏时足底应用力将湿石膏向足心挤压,以免因长时固定石膏做成平底,而引起足弓消失。同时尽可能减少卧床时间,尽早下地步行锻炼。避免脂肪垫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