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掏耳朵来预防外耳道炎
正确掏耳朵来预防外耳道炎
耳朵的皮肤比较脆弱,而且耳朵的构架也比较复杂,所以掏耳朵的时候要谨慎,从而预防外耳道炎。
由于外耳道的皮肤比较脆弱,在正常的耳朵代谢方面,一些耳朵的分泌物会随着口腔的运动而自行将这些分泌物排出。我们外耳道的皮肤和软骨膜连接很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用力不当就会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发炎、溃烂,甚至影响张嘴和吃东西。有的人耳朵痒了,还随便用发卡、火柴棍儿、挖耳勺等很深、很用力地掏耳朵。我们的鼓膜是一层非常薄的膜,这样掏很容易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听力,甚至导致中耳炎。
通常耳朵里面的一些分泌物大部分都是结合皮屑所形成的,所以一些比较少的屑状耵聍,会随运动时的震动和下颌运动自行排出,大块硬结的耵聍,应该请耳科医生用专门工具取出,千万别自己掏。如果真的痒得难受,可以用手在耳外侧轻轻揉,或用棉签轻轻擦,但不要太往里伸。
总掏耳朵有哪些危害呢
1、清理耳朵的时候,会不慎将各种恶心的细菌带入耳朵。
专家表示,耳朵拥有自己的生态环境和混合菌群,如果干扰它那么可能会引起感染。当你将掏耳朵的东西(棉签或者挖耳勺)伸入耳朵,那么你可能将新的细菌带到了耳朵里或者造成耳朵内部受伤,这些都会引起感染。
2、棉签之类的东西会导致耳朵感染
一项调查了87名患有外耳炎儿童的研究发现,百分之七十的患者曾在感染之前用棉签清理过耳朵,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每天使用棉签。并不是只有孩子会受到影响,另外一项调查研究发现用任意物品自行清理耳朵是造成耳朵感染的根源。
3、没有耳屎,你的耳朵会干枯甚至死亡
耳垢能抗菌,相当于你身体的凡士林。它会滋润你的耳朵,防止它干裂且充满屎。它的保湿性能如此之强,以至于在维多利亚时期,人们被推荐将耳垢当做防唇裂油膏使用。
4、扰乱耳垢的排泄会导致耳漏
塞东西进耳朵(棉签、螺丝刀或者耳机)会导致耳垢堵塞。耳垢本来应该自然排出,但当你阻塞了它的排出之后,它就开始像墙一样慢慢增高。持续发展下去会造成各种严重问题比如耳聋、耳鸣、耳朵有异味和耳漏(从外耳道内流出一些非脓性的液体)。
5、棉签上的棉花会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卡在你的耳朵里棉签上的棉花卡在耳朵里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有时候人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耳朵里有棉花。想象一下一个在你耳朵里待了几周,导致你耳朵发炎的棉花被拿出来的样子吧。说真的,这真是个噩梦。
挖耳朵如果方法不当,就容易对耳道造成以上伤害。那如何正确掏耳朵?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健康的外耳道本身有自洁功能,没有必要经常掏。耳屎的学名是“耵聍”,是外耳道软骨部上的耵聍腺所分泌的淡黄色黏稠液体。耵聍可以阻挡从外界进入外耳道的污物,黏附灰尘和小虫,以保护耳膜;同时,它覆盖于耳道皮肤表面,能使皮肤保持一定湿度。
多数情况下,耳屎会缓慢地从耳道内向耳道口移动,在空气中干燥而结成黄色薄片,通过咀嚼时下颌关节的运动,不断脱落排出耳外,根本没有堵塞耳道的问题,也不会因耳屎多了而影响听力。
怎么掏耳朵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感到耳朵内很痒就会想起掏耳朵,殊不知掏耳朵也是十分有讲究的,错误的掏耳朵方式是十分损害我们耳朵的健康。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掏耳朵呢?今天,三九养生堂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关于掏耳朵的相关知识。
“耳屎”,医学名称叫“外耳道耵聍”。外耳道皮肤中有许多汗腺及皮脂腺,它们不断地分泌液体至外耳道中,这些液体量很少,但黏性很大,能将灰尘及皮肤的脱悄粘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聚即形成“耳屎”。
耳朵不适合宜常掏,常掏耳朵不仅不利于耳朵健康还会对耳朵带来伤害。
健康的外耳道本身有自洁功能,没有必要经常掏。耳屎的学名是“耵聍”,是外耳道软骨部上的耵聍腺所分泌的淡黄色黏稠液体。
耵聍可以阻挡从外界进入外耳道的污物,黏附灰尘和小虫,以保护耳膜;同时,它覆盖于耳道皮肤表面,能使皮肤保持一定湿度。
“耳屎”积聚较多时,会引起耳痒及堵塞感,因此应掏出来。
但是自己掏耳朵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有人用手指甲、发卡、挖耳匙甚至铁签掏耳朵,稍不小心就容易刺破外耳道皮肤,导致外耳道发炎、肿胀以及剧痛。
即使掏耳时十分小心,但如果形成习惯,频繁掏耳,也会引起肉眼难以看见的隐性破损,导致感染。如诱发霉菌感染,则耳内瘙痒剧烈,会使人坐立不安。
另外,如不小心刺伤耳膜,则可引起听力下降甚至中耳炎,要想恢复听力有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自己掏耳,但应做到如下两点
1.最好用棉棍,轻轻在外耳道转动,然后耳朵朝下,则耵聍可自行出来;尽量做到不用指甲、铁签等尖锐物掏耳。
2.不要形成挖耳习惯而频繁挖耳,一般应一周左右一次;但在灰尘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适当短一点,可根据自己情况掌握。
如果长期不掏耳朵,则可能形成耵聍栓塞,这时自己就很难掏出来了,应到医院用专门器械取出,取出后用滴耳剂滴耳2~3天预防感染。
挖耳朵却很容易对耳道造成伤害。如果方法不当,会将耳屎推向深部,堵塞耳道,影响听力;如果挖时用力过度,损伤了外耳道皮肤甚至耳膜,细菌趁机侵入,就会形成外耳道炎。
如果掏到鼓膜造成鼓膜穿孔而出血,会感到非常疼痛,此外,还有人挖耳时将异物如棉花、火柴头等遗留在耳道内。
多数情况下,耳屎会缓慢地从耳道内向耳道口移动,在空气中干燥而结成黄色薄片。
通过咀嚼时下颌关节的运动,不断脱落排出耳外,根本没有堵塞耳道的问题,也不会因耳屎多了而影响听力。
如何正确掏耳朵
一般耳道健康的人不需要频繁挖耳,只有在耳屎过多导致耳部不舒服时才需要掏耳朵。
但挖耳不能用发卡、火柴棒、牙签等尖利、不洁的器具,可以选择药房售卖的医用棉签轻轻把耳屎清理出来。
如果是油耳,耳屎不易自行干燥和排出,可以自己用医用棉签,蘸少许75%的酒精,平时经常擦拭清洁外耳道。不要经常掏,一般半个月左右掏一次耳朵合适。
患有慢性外耳道炎的人,耳屎分泌较多,不易排出会形成硬块,如果耳道内感觉有硬物阻塞,不舒服、特别痒,或者有流水、疼痛等症状时,可能是发生了耵聍栓塞或出现了炎症,应去正规的耳鼻喉医院进行就诊。
耳屎自己会掉出来不用掏耳朵
上理发店洗头、掏耳朵已成为一些人的必选项目,眯着眼睛,任凭洗头小姐拿着棉签往耳朵里转,发出“嗦嗦”的声音,是件很享受的事。可时间一长,有些人的耳朵就不对劲了,外耳道开始发炎,有时甚至还有黄色的液体流出。
耳屎是保护耳朵的防线
人们把耳朵的分泌物叫做“耳屎”,潜意识上,是把它当成了人体的废弃物。其实,耳屎还有个学名叫耵聍,“它对耳朵有保护作用。”送长辈孝亲网的专家说。
人体外耳道的长度大约有2.5cm~3cm,耳屎只占外耳道的外三分之一,另外靠近鼓膜的那三分之二并无耳屎占据。耳屎呈酸性,它使外耳道保持酸性环境,和耳道壁上的耳毛一起,抵御外部的细菌侵袭。“频繁掏耳朵,将耳屎一掏而尽,等于拆除了耳朵的外部防线,任由细菌侵入耳道和鼓膜,会引起慢性炎症,出现耳朵疼痛、流脓的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听力下降。”
耳朵是人体很敏感的部位,每个人耳道的深浅都各不相同,任由一个不了解你身体的人来掏,一不小心,棉签就伤到了耳道旁的皮肤,甚至伤到鼓膜。如果用来掏耳朵的棉签不干净,上面沾有细菌,耳朵的健康就更难保证了。
耳屎自己就会掉出来
有时,我们会用“你是不是耳屎堵住了耳朵?”来形容一个人“耳背”。然而,在正常情况下,即使不掏,耳屎自己也会掉出来。
专家说,耳屎会缓慢地从耳道内移向耳道口,累积到一定程度,通过咀嚼时下颌关节的运动,它就会不断脱落排出耳朵外面,因此根本不用担心堵塞耳道。“健康的外耳道本身就有自洁功能。一味去掏,反而可能弄巧成拙,让耳屎出不来了。”因为用棉签掏耳朵,有可能不仅掏不出耳屎,还会将它们往里推,令耳屎不能自己排出。一旦洗头、洗澡时耳朵不小心进了水,耳屎吸水膨胀,酸性的耳屎会腐蚀耳道深度的皮肤,引发炎症。
而且,经常掏耳朵还会引起耳屎的分泌异常,耳屎可能越长越多,新分泌的耳屎会由原本的片状变为碎屑状,从而降低保护耳朵的能力。
专家提醒,最好不要自己掏耳朵,洗头洗澡时湿了耳朵,最多只能用棉签擦拭一下耳廓的位置。假如出现耳屎堵住耳道的情况,可以上医院处理。耳鼻喉科医生会在额镜直视的情况下,用专业的镊子将耳屎取出。
外耳道炎患者如何进行掏耳朵呢
在平时的生活中有不少的人时不时的就会掏下耳朵,但如果耳朵生病了掏耳朵时就要多加注意了,否则会加重病情。若是不注意卫生,容易导致外耳道炎的出现。这样会影响到我们的听力,对耳朵造成刺激,因此,我们要注意些预防方法,正确的太多,那么,外耳道炎患者如何进行掏耳朵呢?
有关医学专家们告诫道:我们人体的外耳道皮肤比较薄,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耳屎,医学上叫耵聍,是外耳道耵聍腺的分泌物,对外耳道皮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耵聍过多却会堵塞外耳道,影响听力,有时还会刺激外耳道,使耳道发痒。所以,耳屎过多就应把它掏出来。
但是,如果掏耳朵用力不当,最容易造成外耳道损伤感染而成疖肿,引起耳部疼痛,影响张口和咀嚼,严重者可致听力减退。
还有,常掏耳朵还可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有利于细菌生长,导致耳道奇痒。流黄水。外耳道皮肤长期慢性充血,还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反而会更多。
其次,常掏耳朵容易刺激皮肤鳞状细胞或基层细胞层增殖,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同时,还容易将霉菌带进外耳道。由于外耳道为弯曲、较深的腔洞,又比较潮湿,有利于霉菌的生长繁殖,使耳道奇痒难忍。如果霉菌生长在鼓膜上,可出现听力减退及耳鸣。
耳屎多了,关键在于正确地处理。可用脱脂棉卷成棉签儿,轻轻地把耳屎清理出来;也可以用耳道勺轻轻地将耳屎掏出来,如果耳屎太多难以掏出,可到医院请医生处理;如果耳道发痒,可用手指轻轻按揉外耳道前的耳屏。万一患了外耳道炎,必须到医院诊治。
常掏耳朵小心患上外耳道炎正确掏耳朵的方法
学会掏耳朵很重要,掏耳朵不甚,就容易患上外耳道炎。那么我们怎么正确的掏耳朵。下面给大家介绍,正确掏耳朵的方法。避免自身患上外耳道炎,应该避免挖耳朵,少挖为好。
正确方法1、最好用棉棍,轻轻在外耳道转动,然后耳朵朝下,则耵聍可自行出来;尽量不要用指甲、铁签等尖锐物掏耳。
正确方法2、不要形成挖耳习惯而频繁挖耳,一般应一周左右一次,但在灰尘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适当短一点,可根据自己情况掌握。
正确方法3、给耳朵吃点橄榄油:每天向耳内滴4次,每次几小滴橄榄油,能软化耳垢。它的效果跟在药店购买到的治疗耳垢的药物一样好,可以有效缓解耳内痒的症状。
掏耳朵会致癌吗
掏耳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进行的“活动”,不光是为了干净,还因为掏起来特别舒服、过瘾。有的人耳朵痒了,常常用挖耳勺、发卡、火柴棍儿等掏耳朵,其实这样做有很多害处。外耳道皮肤比较娇嫩,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长期掏耳朵的慢性刺激还可能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我国自从废除理发师用剃头刀挖耳朵的做法后,外耳道乳头状瘤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忠告:耳屎在医学上称为耵聍,是耳道皮肤正常分泌物结合皮屑等形成的。一般少量的屑状耵聍,会随运动时的震动和下颌运动自行排出,大块硬结的耵聍,应该请耳科医生用专门工具取出,千万别自己掏。如果真的痒得难受,可以用手在耳外侧轻轻揉,或用棉签轻轻擦,但不要太往里伸。
经常掏耳朵是不是真的会致癌呢?
“一般来说,掏耳朵是不会导致外耳道乳状肿瘤的。”医师易世江说,“这种病一般在欧美较为常见,我国出现较少。”
医师冯世斌则表示,只有掏耳朵用力过猛,损伤了外耳道或是鼓膜,引发外耳道炎、中耳炎之后,再经过长期的刺激才有可能出现外耳道乳状肿瘤,发生的可能性并不大。
两位医生同时强调,经常掏耳朵虽然未必会致癌,但会破坏耳道内的酸性环境,对健康不利。俗语说的耳屎,医学上叫“耵聍 ”,是一种弱酸性物质,会发出小虫子不喜欢的气味,有阻止小虫飞入、保护耳道皮肤的作用,最好不要经常抠挖。有些集结成块的耳屎堵塞耳道,尽量不要自己乱掏,而是要去医院由医生进行专业的清理。
外耳道炎的调养护理办法有哪些
一、痒痒别挠,很多外耳道炎患者,在外耳道炎刚刚发生的时候,会有瘙痒的感觉。不仅如此,一些耳道瘙痒的朋友,因为用力的抓挠,导致外耳道炎的出现,这也不是少数。因此,外耳道炎的预警中,对痒的问题,一定要小心应对。一旦外耳道受损,外耳道炎的出现,就离得不远了。
二、不要挖耳朵,掏耳朵的习惯,很多人都有。并且在一些娱乐场所,“采耳”,还是一种服务项目。其实,对外耳道炎的预防工作来说,挖耳朵是不好的。因外外耳道的脆弱,是普遍存在的。挖耳朵的行为,会伤及到外耳道,导致的外耳道炎,其实也是很常见的。游泳要注意,夏天到了,人们就喜欢游泳纳凉。可是,游泳的时候,一定要做好,针对外耳道炎的保护。不不干净的水,不要轻易靠近。一些因为耳道进水,导致的外耳道炎,也是重要的原因。
怎么掏耳朵
怎么掏耳朵
健康的外耳道本身有自洁功能,没有必要经常掏。耳屎的学名是“耵聍”,是外耳道软骨部上的耵聍腺所分泌的淡黄色黏稠液体。
耵聍可以阻挡从外界进入外耳道的污物,黏附灰尘和小虫,以保护耳膜;
同时,它覆盖于耳道皮肤表面,能使皮肤保持一定湿度。
挖耳朵却很容易对耳道造成伤害。
如果方法不当,会将耳屎推向深部,堵塞耳道,影响听力;
如果挖时用力过度,损伤了外耳道皮肤甚至耳膜,细菌趁机侵入,就会形成外耳道炎;
如果掏到鼓膜造成鼓膜穿孔而出血,会感到非常疼痛,此外,还有人挖耳时将异物如棉花、火柴头等遗留在耳道内。
多数情况下,耳屎会缓慢地从耳道内向耳道口移动,在空气中干燥而结成黄色薄片,通过咀嚼时下颌关节的运动,不断脱落排出耳外,根本没有堵塞耳道的问题,也不会因耳屎多了而影响听力。
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用脱脂棉卷成棉签儿,轻轻地把耳屎清理出来。
如果耳屎太多难以掏出,可到医院请医生处理。
如果自己掏耳朵,需要注意。
1、最好用棉棍,轻轻在外耳道转动,然后耳朵朝下,则耵聍可自行出来;
尽量做到不用指甲、铁签等尖锐物掏耳。
2、不要形成挖耳习惯而频繁挖耳,一般应一周左右一次;但在灰尘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适当短一点,可根据自己情况掌握。
如果长期不掏耳朵,则可能形成耵聍栓塞,这时,自己就很难掏出来了,应到医院用专门器械取出,取出后坚持用滴耳剂滴耳2--3天预防感染。
一般而言,耳屎不必人工清除,它会在说话、吃饭、打呵欠时,随着下颌运动,借助皮肤上汗毛的推动作用,自动被排出。
3、患有慢性外耳道炎的人,耳屎分泌较多,不易排出会形成硬块,如果耳道内感觉有硬物阻塞,不舒服、特别痒,或者有流水、疼痛等症状时,可能是发生了耵聍栓塞或出现了炎症,应去正规的耳鼻喉医院进行就诊。
总结:经过上述的学习,现在大家对于怎么掏耳朵有了新的认识,不可以频繁掏耳朵,这样会对耳膜有伤害,如果自己掏耳朵,最好要用棉棍,这样对耳朵的伤害比较的小,如果您还想了解耳朵的相关内容,可以阅读下面的文章。
经常用耳勺掏耳朵好吗
一、经常用耳勺掏耳朵好吗?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经常用耳勺掏耳朵,甚至有的人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拿一些诸如火柴棒、小发夹之类的东西掏耳屎,并说为了舒服。其实,这样做害处很多,轻则导致耳道发炎,重则能使听力减退甚至丧失。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我们人体的外耳道皮肤比较薄,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耳屎,医学上叫盯聍,是外耳道耵聍腺的分泌物,对外耳道皮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耵聍过多却会堵塞外耳道,影响听力,有时还会刺激外耳道,使耳道发痒。
所以,耳屎过多就应把它掏出来。但是,如果掏耳朵用力不当,最易造成外耳道损伤感染而成疖肿,引起耳部疼痛,严重者可致听力减退。常掏耳朵还可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有利于细菌生长,导致耳道奇痒、流黄水。外耳道皮肤长期慢性充血,还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反而会更多。
常掏耳朵容易刺激皮肤鳞状细胞或基层细胞增殖,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同时,还容易将霉菌带进外耳道,使耳道奇痒难忍。如果霉菌生长在鼓膜上,可出现听力减退及耳鸣。鼓膜是一层厚约0.1毫米的薄膜,如果用尖锐的工具掏耳朵,不小心会将鼓膜刺伤甚至穿孔,严重的会造成耳聋。
耳屎多了,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用脱脂棉卷成棉签儿,轻轻地把耳屎清理出来。如果耳屎太多难以掏出,可到医院请医生处理。
二、小孩耳朵该不该掏?
有的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从小都没有掏过耳朵,以为掏耳朵不好,时间长了不处理耳屎聚在一起,现在变得越来越硬,堵塞了外耳道口,甚至影响听力。听力下降,导致耳朵听力有障碍,吓得去医院治疗了,医生后来用药治疗才痊愈。
专家介绍说,耳屎学名叫耵聍,是由外耳道软骨处皮肤的耵聍腺分泌的,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阻止外来物的作用。他们会聚在一起,随着“耳屎”中水分的蒸发,就会变得越来越硬,严重的情况下堵塞外耳道口,甚至影响听力。所以也不能一直都不掏。
但要注意的是,一些做法是错误的。很多人就会自己用挖耳勺清理,不但“耳屎”没有清理出来,反而导致外耳道壁损伤,引起外耳道炎,甚至导致鼓膜穿孔情况出现。
如果耳道内瘙痒,可以用手在耳外侧轻轻揉一下,也可以用干净的棉签在耳内轻轻转一下,起到清洁的作用,但是应注意不要太深入,否则棉签一端的棉花掉落到外耳道,反而形成外耳道异物。
由此可见,耳朵还是不宜经常掏,更不要使用硬物掏。
如何正确掏耳朵
很多的人耳朵只要有一点痒就会掏耳朵,更有的人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掏耳朵,其实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耳朵不适合宜常掏,常掏耳朵不仅不利于耳朵健康还会对耳朵带来伤害。
健康的外耳道本身有自洁功能,没有必要经常掏。耳屎的学名是“耵聍”,是外耳道软骨部上的耵聍腺所分泌的淡黄色黏稠液体。耵聍可以阻挡从外界进入外耳道的污物,黏附灰尘和小虫,以保护耳膜;同时,它覆盖于耳道皮肤表面,能使皮肤保持一定湿度。
挖耳朵却很容易对耳道造成伤害。如果方法不当,会将耳屎推向深部,堵塞耳道,影响听力;如果挖时用力过度,损伤了外耳道皮肤甚至耳膜,细菌趁机侵入,就会形成外耳道炎;如果掏到鼓膜造成鼓膜穿孔而出血,会感到非常疼痛,此外,还有人挖耳时将异物如棉花、火柴头等遗留在耳道内。
多数情况下,耳屎会缓慢地从耳道内向耳道口移动,在空气中干燥而结成黄色薄片,通过咀嚼时下颌关节的运动,不断脱落排出耳外,根本没有堵塞耳道的问题,也不会因耳屎多了而影响听力。
如何正确掏耳朵?
一般耳道健康的人不需要频繁挖耳,只有在耳屎过多导致耳部不舒服时才需要掏耳朵。但挖耳不能用发卡、火柴棒、牙签等尖利、不洁的器具,可以选择药房售卖的医用棉签轻轻把耳屎清理出来。如果是油耳,耳屎不易自行干燥和排出,可以自己用医用棉签,蘸少许75%的酒精,平时经常擦拭清洁外耳道。不要经常掏,一般半个月左右掏一次耳朵合适。
患有慢性外耳道炎的人,耳屎分泌较多,不易排出会形成硬块,如果耳道内感觉有硬物阻塞,不舒服、特别痒,或者有流水、疼痛等症状时,可能是发生了耵聍栓塞或出现了炎症,应去正规的耳鼻喉医院进行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