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疗法帮助老年病康复
捏脊疗法帮助老年病康复
老人脱去上衣,俯卧在床上,两腿伸直,全身放松。老人的家属将双手用热水温暖(夏季不需要),然后在老人背部由上而下轻轻按摩三遍,使其肌肉松弛。捏背的具体操作有两种,一种是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前推移。自骶尾处开始,一直推到项枕部为止(这是常用的方式)。另一种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前推移。也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上述两方法选一种即可,一般重复三遍。
除了“捏”的手法,还有一种“提”法。捏完三遍后,仍从骶尾部开始,每捏三次,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单捏不提刺激量较轻;“捏三提一法”刺激最强。在“提”的手法中,在老人腰部、下背部都能听到“叭”的一声或数声声响。无论是捏还是提,都要掌握手法力度,开始用轻手法,然后逐渐加重,结束之前再用轻手法,否则老人会有痛感。家属的手法熟练程度逐渐提高,老人的耐受性也会逐渐适应。
“捏”、“提”结束后,术者两手大拇指分别按在老人肾俞穴位置,同时,各以旋转式手法按摩30圈。然后术者横站,以双手沿脊背按摩数遍,令老人有微温感觉。
捏脊疗法每日一次(大约10分钟左右),每七次为一个疗程。休息3~7天再进行第二次。若老人脊背部位有皮肤破溃、炎症或红肿,则可暂停两天。对于头昏、高血压老人,捏背时,只能由上往下捏,不可由下往上捏。捏背最好在老人临睡前进行,捏背手法不难,即使是不学医的人,平素多观察和练习,也可以帮助老人疗疾。
小儿捏脊的基本手法
我们都知道“是药三分毒”,小宝宝生病了,父母往往不怎么敢孩子吃太多药,这个时候就可以试试中医捏脊的方法,像婴儿腹泻、不爱吃饭都可以通过捏脊的方法来缓解,下面我们来看看小儿捏脊的基本手法。
用捏脊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已有悠久的历史。这在古代中医有关文献中早有记载。由于此种疗法操作简单,易学易会,又不需要特殊的器械和药物,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中医师、推拿师多数会用此法来治疗一些儿科病症。只要病症适宜,手法应用适当,还真的有神奇疗效,堪称中医儿科一绝。
小儿捏脊的基本手法
小儿捏脊疗法是按摩手法中的捏、推、捻、揉、提等多种手法的巧妙组合,并作用于小儿腰背脊柱两侧肌肉的一种治疗方法。
操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拇指指腹与食、中指指腹相对合,夹持脊柱两侧的肌肤,拇指向前推动,从骶椎两侧边捏边向枕部推动;
另一种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夹持脊柱两侧的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从骶椎两侧边捻边向枕部推动。
这两种方法可以根据操作者的习惯和使用方便而选用。一般从骶椎两侧捏向枕部为一遍,连作5遍为一次,可以视其小儿的病情以及耐受能力作1~2次,每日早晨或晚上睡前进行。
小儿捏脊体位很重要
在给小儿作捏脊治疗时,应首先选择好小儿的体位。体位应舒适自然,安静不动或动作不很大又便于操作,最好是伏在大人的身上或大腿上,年龄稍大一些的可趴在床上。治疗前操作者应洗净双手,将小儿的上衣松开或脱去,暴露整个背部。但要注意室内的温度,避免小儿受凉。捏脊完后不要马上进食更不要喝冷饮。在捏脊时手法一定要做到轻柔和缓、灵活、自然,两手用力要均匀一致,前进的速度和手法的频率不应太快。捏起的皮肤要多,如果捏起的皮肤太少,小儿会有疼痛和不舒服的感觉而哭啼,不愿接受治疗。在给小儿运用捏脊疗法之前,操作者最好能在自己的腿上或其它大人的身上反复练习,认真体会自己手法是否正确,轻重是否适宜,待熟练后再给小儿捏脊。如果小儿背部皮肤有破损,患有疖肿或皮肤病等,就不可施用捏脊疗法。
捏脊疗法是不用药物而且比较安全的一种治疗方法,没有药物的毒副作用。中医认为它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能力等作用。特别在健脾和胃,调节胃肠功能方面尤为突出。近年来,医学工作者通过实验证实,捏脊能提高患儿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血清淀粉酶指数。提高小儿免疫功能和加强小肠吸收功能的作用。它对小儿疳积、食滞、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尿频、咳喘、夜啼等病症均有较好的疗效。当小宝宝患有以上病症时,家长不妨试一试捏脊疗法,它将会使小宝宝早日康复。
小儿捏脊的好处
胃肠疾病孩子脾胃薄弱,又不知道饥饱,如果吃了过多高能量的食物,如油炸食物、甜腻食物、高蛋白食物,会因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影响脾胃功能,形成积滞、厌食;消化不良还可能引起腹泻;其他感染性腹泻会迁延变为脾胃虚弱。这些脾胃疾病都可用捏脊疗法来治疗。肺系疾病孩子反复感冒、咳嗽,西医称为免疫功能低下,中医则认为是小儿卫外功能薄弱,阴阳不调。捏脊通过刺激督脉和膀胱经,能调和阴阳,健脾理肺,从而达到提高免疫力、减少呼吸系统感染的作用。夜啼、睡眠不安中医有句古话:胃不和则卧不安。捏脊疗法能调理脾胃,使之正常运转。脾胃功能正常了,孩子就不会有腹胀、腹痛、胃脘饱胀的现象,自然能够安然入睡了。遗尿、多汗通过捏脊来刺激人体脊柱两侧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起到防遗尿、止汗的作用。
小儿常见病可中医捏脊治疗
按照中医理论,人体腹部为阴,背部为阳。而捏脊的部位正好是小孩的脊背。人体的脊背有三条重要的经络:第一条在人体后背的正中间,叫督脉,主一身之阳,又因为人体的后背本身是主阳的,它在人体脊背的正中,因此可称督脉为阳中之阳。捏脊通过捏拿小儿的脊背,可以振奋小儿督脉的阳气,推动全身气血的运行,调整全身的阴阳之气,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捏脊疗法适用范围广泛,如疳积、厌食、腹痛、呕吐、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如睡眠障碍、小孩脾气急躁、爱哭闹等。
由于捏脊疗法主治疳积,那么疳积是什么呢?从中医理论来说,疳积即积滞和疳证的总称。“积滞”二字含有积蓄和停滞的含义,是指小儿由于饮食不节,停聚胃肠,积而不消,停滞不化造成脾胃功能失常所出现的消化道及全身的病症;疳证是指小儿积滞日久,延误失治,伤及脾胃,耗伤津液,热从内生,进而伤及其它脏腑,出现的全身气血衰弱病症。由此可见,积滞病情较轻,是疳证的前奏,疳证病情较重,是积滞迁延失治的后果,两者联系紧密。古代医家一直把疳积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疳积包括消化不良、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肠道寄生虫病,以及由于上述疾病迁延不愈而并发的贫血、佝偻病以及多种维生素缺乏症。
捏脊的注意事项
1. 一般来讲,捏积疗法适用于一岁以上的小儿。
2.捏脊最好在早晨空腹的时候进行,为的是防止由于哭闹而引起呕吐,其次孩子经过一夜的睡眠,气血得到补充,阳气处于比较充盈的状态,这时再经过捏脊鼓动阳气,疗效会更好。
3. 一般来讲捏脊疗法以6天为一个疗程,每日一次。也可根据病情的轻重以及病儿的疗效反应,可适当延长至10天。
4.捏脊疗法虽然看似简单,但理论内涵非常丰富,在手法运用上,也需要较强的专业技能。因此,医生建议要由专业捏脊的医务人员进行,这样才能达到治病防病的作用。
5.捏脊疗法不仅适用于小儿,也可以运用于成人。对于老年性便秘、厌食,也都很有效。不过,老年人的脊背常伴有变形、驼背或者皮肤比较干燥,在捏拿时要注意保护皮肤。
预防宝宝消化不良的做法
其实,消化不良就是由于胃功能紊乱引起的,中医认为跟脾胃脏腑有关,治疗时应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消食导滞。而通过捏脊疗法,就可以疏通经络,达到调整脏腑的目的。
操作:双手拇指食指和中指从尾椎骨沿脊柱两侧向上捏,连皮带肉用力捏起即放下,一起捏至颈部发际处为止,以脊柱两侧皮肤微有潮红为有效。
医理:捏脊疗法可以刺激人体的自主神经干和神经节,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因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整体地、双向地调节内脏活动,从而防治多种疾病。从中医上讲,人体背部的正中为督脉,督脉的两侧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督脉和膀胱经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通过捏脊疗法,可以疏通经络,起到调整脏腑的作用。
而捏脊的部位是夹脊穴,位于腰背部,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特别说明:捏脊多用于治疗小儿积滞一类的疾患,如食积、疳积、呕吐、便秘、泄泻等,故又称“捏积”,还可消除肝脾肿大,并有医治百病的作用。
老年病的康复治疗措施
1、心理康复
很多疾病,特别是老年性疾病都和消极情绪密切相关,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精神病等。而乐观豁达,心胸开朗,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触,从而可以增强抗病能力。
由于老年病患者大多有长期的患病史,老年病患者往往表现的是害怕死亡、抑郁、低沉、恐惧等情绪。此时,医生、治疗师、护士应经常与患者交谈,倾听他们的陈述,与老年病患者建立相互信任关系,让老年病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或损伤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帮助老年病患者克服不正常心理状态,树立乐欢精神和对伤病治疗的信心,开展有利于身心的文体和社交活动,这样老年病患者才能主动、积极地接受和参与治疗。心理治疗主要通过医护人员的态度、行为、语言来达到平衡老年病患者心理的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使老年病患者产生信任感。对严重的焦虑、抑郁、紧张、恐惧或头痛、失眠者可给药物治疗,或请专科医师治疗。
2、物理疗法
很多老年病患者可以适合物理疗法治疗,如高血压、冠心病可以采用直流电及药物电导入疗法、磁疗法等治疗;肩周炎、颈椎病可以采用低频脉冲电疗法、中频电疗法、高频电疗法、超声波疗法、传导热疗法等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可以采用超声波疗法、磁疗法、高频电疗法等治疗;慢性胃炎可以采用传导热疗法、光疗法治疗,等等。
3、医疗体育和运动疗法
老年病患者采用医疗体育不但可以达到健身锻炼的目的,同时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各种骨关节退变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脑血管意外偏瘫、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代谢性骨关节病、溃疡病、内脏下垂、免疫性疾病、腰背疼痛等。通过装备适当的器具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如滑车(轮)、悬吊装置、训练床、助力平行杠、肋木、练习阶梯等可以训练骨关节退变性疾病、肩周炎、脑血管意外偏瘫等老年病患者。通过功率自行车、助行器、划船器等可以治疗高血脂症、肥胖、高血压、内脏下垂等老年病患者,等等。
老年病的骨关节病、颈椎病等患者通过运动疗法全身或局部功能可以得到改善,并促进机体康复。运动疗法需在康复评定的基础上,根据老年患者的特点选择合理的运动方法,制定合理的运运处方来治疗疾病。
4、作业疗法
采用作业疗法,可以使各种骨关节退变性疾病、脑血管意外偏瘫、类风湿关节炎、肩周炎等老年病患者,在医师指导下进行选择性地某项活动,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恢复躯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功能。对于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主要训练其起床、上厕所、穿衣、饮食、个人清洁卫生和移动等;骨关节退变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肩周炎等老年病患者则训练其改善协调能力和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和耐力。
5、内科用药原则
(1)即往史 详细了解老年患者的用药史:包括按医嘱用药和自服非处方药物的情况。
(2)选药原则 选择要有强的适应症,明确的用药指征,选择合理的药物,可用可不用时,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以及活动、理疗、饮食治疗而得到改善。
(3)剂量原则 老年人由于药动学和药效学的持点,故给药时应当从小剂量开始,然后逐渐增加至个人的最合适剂量,以获得满意疗效。应严格遵守剂量个体化原则。
(4)使用原则 治疗方案应尽量简单,选用适合老年人服用方便的药物剂型,病情好转后的老年人,要及时停药,以提高接受治疗的顺应性。
6、传统康复治疗
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在老年病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传统治疗技术,如中药、针灸、推拿等均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老年病患者的早期康复。同时,中药、针灸、推拿等技术在治疗各种骨关节退变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脑血管意外偏瘫、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代谢性骨关节病、溃疡病、内脏下垂、免疫性疾病、腰背疼痛等疾病中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退变性骨关节疾病、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脑血管意外偏瘫、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康复治疗中还可以采用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运动疗法提高疗效。
7、其它疗法
可以采用日光疗法、热沙疗法、泥疗法等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骨关节退变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采用矫形器治疗脑血管意外偏瘫、骨关节退变性疾病;采用软组织松懈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多关节受累患者和有挛缩畸形倾向患者,等等。
10分钟延寿10年是人就愿意
中医捏脊疗法是传统养生术,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背部按摩法,通过对老人脊背捏、拿、揉、按等手法来进行康复治疗。具有疏通经络、调整脏腑、补肾壮阳、延年益寿等作用。
捏脊疗法对神经衰弱、腰背疼、高血压、哮喘、腹泻等老年病具有良好的康复效果。
捏脊为什么如此好呢?
因为脊背关系人整体的健康和寿命。
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看医书时,忽然掩卷沉重地说道:“人体的五脏六腑都连在背上,而我们国家的刑罚中有一条是要打犯人背部的,这不是会把人打死吗?”于是他颁布命令,不能再打犯人的背部,改为打大腿和屁股。
脊背是人的生命线
拿捏脊背可以:
疏通经络、调整脏腑
人体的很多疾病都是由于气血不通引起的,脊背作为气血循行的主干道,最害怕淤积;
而我们平时负重、伏案,时间久了就会使这个主干出现淤积,于是经常出现脑部供血不足,导致头痛;或者使身体其它部位的气血供应失调,造成泛滥或干涸。
只有脊背这个枢纽通了,气血运行通畅了,才能带走淤积,滋养全身,祛除疾病。可以说,捏脊能治百病。
通过捏脊疗法,还可以疏通经络,达到调整脏腑的作用。
那具体应该怎么捏呢?
要懂“捏”诀窍
捏脊好处多,不过要懂得其中的诀窍,才能取得奇效。
捏脊疗法通过捏提等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在捏脊的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称“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单捏不提。其中,单捏不提法刺激量较轻,“捏三提一法”最强。
诀窍是:
第1——3遍:只捏。捏到大椎后向上提两下,反手用2、3、4指尖贴脊柱向下抹,直至尾骨;接着捏起尾骨上的肉开始第二遍......
第4——5遍:捏起尾骨的肉向上提一下,然后每捏2下提一下,即“一二提,一二提,......提到肋骨就不要提了,按老办法一直捏上去到大椎再反手下来。”
要点:
1、捏到大椎一定要提两下;
2、到大椎后一定要向下抹;
3、第四五遍尾椎第一把就要提,提到肋骨就不要提了。
4、捏完五遍后,要用手掌从上向下来回搓几遍,令其后背发红发热。天冷可以隔着衣服捏和搓。
5、最后还要在尾骨上拍三下。
捏脊健脾胃 捏脊
捏脊一般都是用于对小孩子,其实这种疗法对于成年人也同样适用。 能够坚持每天捏脊,坚持一周就能有效缓解口臭、胃痛、乏力等等症状。当然,想要捏脊疗法发挥作用,一定要操作规范、动作标准才行。
进行捏脊疗法应该采用俯卧的体位,将背部伸直之后,尽量放松腰背肌。捏脊疗法有一套口诀叫“捏三提一”,意思就是说在用除小指以外的其他四只手指同时提拉皮肤,每捏三下就将皮肤提拉一下。当然,提拉皮肤时一定要注意力度,不能拧转皮肤,在提拉脊背皮肤时也不要歪斜,尽量保持直线前行。
宝宝捏脊注意事项
1.不能在孩子饥饿或过饱时捏脊,最好是在孩子临睡前或者饭后两小时后。
2.捏脊前的准备工作:让整个背部光裸,并尽量维持后背平直、肌肉松弛的状态。
3.进行捏脊疗法时,要调整室内温度,不可过冷或过热。捏脊人的手部也不能过凉、指甲不能过长、手法不能过轻或过重,否则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效果。力度要适中,匀速推进,最好能持续捏脊,不要中断。
4.孩子身体承受能力有限,因此每次捏脊时间不过长,最好是在三到五分钟。
5.捏脊的动作要从轻到重,慢慢过渡,以便让孩子习惯,绝不能过重;要采用捏拿的动作,而不是拧或转动;捏脊时,要沿着脊椎直线往上,不可随意改变方向,随意捏拿。
6.捏脊疗法虽说有较多的益处,但是要视孩子年龄而定,适用于六个月至七岁。这是因为一方面,半岁以内的婴幼儿肌肤吹弹可破,捏脊疗法易破坏皮肤的完整性;超过七岁的孩子,背部皮肤相对厚实,不容易被捏拿,影响效果。另一方面,宝宝太小,强制宝宝平趴,就很可能被扭伤,严重时,可能导致宝宝呼吸困难。
6.有些情况不能给予捏脊疗法,例如脊椎损伤、背部皮肤破裂以及患有皮肤病等。同时,有心脏病、发热等患儿需要谨慎使用捏脊疗法。
捏脊背的功效与作用
背部有大肠俞、脾俞、胃俞、等穴位分布,通过捏脊,对小儿脾胃虚弱所引起的消化不良、厌食、慢性腹泻、呕吐、便秘、夜啼等症状有很好的帮助。
捏脊通过刺激后背的督脉和膀胱经,能调和阴阳,健脾理肺,从而达到提高免疫力、减少呼吸系统感染如咳嗽、哮喘、感冒等症状。
捏脊疗法可以刺激人体脊柱两侧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能起到防遗尿、止汗的作用,同时还能提升脏腑功能和加强全身气血运行,间接达到增长智力的好处。
小儿捏脊的注意事项
捏脊要注意什么
时段:捏脊在早晨起床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疗效较好。捏脊前要露出整个背部,力求背部平、正、肌肉放松。
温度:捏脊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捏脊者的指甲要修整光滑,手部要温暖,手法宜轻柔、敏捷,用力及速度要均等,捏脊中途最好不要停止。
时间:每次捏脊时间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
手法: ①开始做时手法宜轻巧,以后逐渐加重,使小儿慢慢适应。②要捏捻,不可拧转。③捻动推进时,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
年龄:捏脊疗法适于半岁以上到7岁左右的宝宝。年龄过小的宝宝皮肤娇嫩,掌握不好力度容易造成皮肤破损;年龄过大则因为背肌较厚,不易提起,穴位点按不到位而影响疗效。婴儿必须在会翻身自行俯卧时才可以给予捏脊疗法,若婴儿太小,就强行将其行俯卧位,可能造成婴儿不必要的扭伤,甚至在捏脊过程中出现窒息。
禁忌:宝宝背部皮肤有破损,患有疖肿、皮肤病及发高烧时要暂停。
给老人捏脊有哪些好处
老年人健身有很多的方式,但是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有效的方式进行,捏脊大家好像是很少听到的,但是捏脊对老人的身体好处多多,捏脊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背部按摩法,通过对老人脊背捏、拿、揉、按等手法来进行康复治疗,具有疏通经络、补肾壮阳、延缓衰老的作用。
捏脊对神经衰弱、腰背疼、高血压、哮喘、腹泻等老年病具有良好的康复。
捏脊疗法每日一次(大约10分钟左右),每七次为一个疗程。休息3-7天再进行第二次。若老人脊背部位有皮肤破溃、炎症或红肿,则可暂停两天。
小儿推拿捏脊的作用 捏脊的作用
捏脊疗法,顾名思义,就是捏脊梁骨,通过对小儿脊柱两旁经络的按摩,达到调理阴阳,梳理经络,畅通血脉的目的,从而对小儿疾病的治疗和预防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