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汗多的饮食疗法 小麦牡蛎粉
产后出汗多的饮食疗法 小麦牡蛎粉
用料:小麦100克,牡蛎50克,肉汤适量。
做法:将小麦炒黄,磨成面粉;将牡蛎研成细末,两者混合均匀,备用。
用法:1日3次,每次6克,肉汤送服。
功效:养心敛汗。治疗自汗、盗汗。
归脾汤止汗
“归脾汤”出自宋《济生方》,益气养血,成为心脾两虚证的效方。方中健脾补气用四君子、生芪、姜枣,养血宁心用当归、炒枣仁、远志、龙眼肉,补而不滞用木香。
临床自汗和低热,虚证居多,常见气血不足证者可投归脾汤。健脾用丹参、炒白术、云苓、生芪,宁心用当归、炒枣仁,补而不滞用木香。自汗不止可选加浮小麦、生牡蛎;低热不退可选加青蒿、银柴胡、地骨皮;心悸明显可选加柏子仁、琥珀粉;失眠严重可选加夜交藤、川芎、知母;贫血肌衄可选加三七粉、仙鹤草、茜草、鸡血藤、石苇;月经不调可选加香附、柴胡、鸡血藤、伸筋草、益母草;宫血不止可选加赤石脂、乌梅炭、艾炭、生牡蛎、生栀子。
归脾汤,用归脾汤并不是补气养血,而治他的自汗。昨天讲了,更年期综合症呀,讲了好多的办法,其中归脾汤也是一个办法。健脾有参、术、苓、芪,宁心用当归和炒枣仁;补而不滞它加了木香;自汗加了浮小麦和生牡蛎;低热加青蒿、银柴胡和地骨皮;心悸加柏子仁、琥珀粉;失眠加夜交藤、川芎和知母;贫血的加三七粉、仙鹤草、茜草、鸡血藤和石苇;调经的加香附、柴胡、鸡血藤、伸筋草和益母草。这个好多的中医拿归脾汤治疗神经衰弱的主方,神经衰弱都喜欢用归脾汤,这绝对有效,但别疏忽了舌苔。
牡蛎粉怎么吃最好 煲汤喝
牡蛎粉还能和猪肉搭配在一起煲汤喝,特别是女性在生小孩以后出现体虚盗汗时能取适量的牡蛎粉和炒黄后的麦麸各适量,两者按1:1的比例放在一起调匀每次取五十克,与新鲜的猪肉一起入锅加清水煲制成汤,煲好以后吃肉喝汤,每天一次就可以。
牡蛎壳有什么功效 收敛固涩
牡蛎壳的作用是收敛固涩,可以用来治疗盗汗、遗精、尿频、崩漏等滑脱之症。将牡蛎壳和麻黄根、浮小麦等一起使用,可以用来治疗自汗、盗汗的症状。也可以将牡蛎壳制成粉状,直接撒在出汗多的部位。将牡蛎壳和龙骨、沙苑子等药材同用,可以用来治疗遗精。
牡蛎的功效
牡蛎的功效
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本品咸寒质重,入肝经,有平肝潜阳,益阴之功。用治水不涵木,阴虚阳亢,头目眩晕,烦躁不安,耳鸣者,常与龙骨、龟甲、白芍等同用,如镇肝息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亦治热病日久,灼烁真阴,虚风内动,四肢抽搐之症,常与生地黄、龟甲、鳖甲等养阴、息风止痉药配伍,如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2、痰核,瘰疬,瘿瘤,症瘕积聚。本品味咸,软坚散结。用治痰火郁结之痰核,瘰疬,瘿瘤等,常与浙贝母、玄参等配伍,如消瘰丸(《医学心悟》);用治气滞血瘀的症瘕积聚,常与鳖甲、丹参、莪术等同用。
3、心神不安,惊悸失眠。本品质重能镇,有安神之功效,用治心神不安,惊悸怔忡,失眠多梦等症,常与龙骨相须为用,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亦可配伍朱砂、琥珀、酸枣仁等安神之品。
4、滑脱诸证。本品煅后有与煅龙骨相似的收敛固涩作用,通过不同配伍可治疗自汗,盗汗,遗精,滑精,尿频,遗尿,崩漏,带下等滑脱之证。用治自汗,盗汗,常与麻黄根、浮小麦等同用,如牡蛎散(《和剂局方》),亦可用牡蛎粉扑撒汗处,有止汗作用;治肾虚遗精,滑精,常与沙苑子、龙骨、芡实等配伍,如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治尿频,遗尿可与桑螵蛸、金樱子、益智仁、龙骨等同用;治疗崩漏,带下证,又常与海螵蛸、山茱萸、山药、龙骨等配伍。
此外,煅牡蛎有制酸止痛作用,可治胃痛泛酸,与乌贼骨、浙贝母共为细末,内服取效。
牡蛎的作用
1、牡蛎的益智健脑作用:
所含的牛磺酸、DHA、EPA是智力发育所需的重要营养素。糖元是人体内能量的储备形式,能提高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活动效率。另外药理学试验研究表明,运用牡蛎壳增加体内的含锌量,可提高机体的锌镉比值,有利于改善和防治高血压,起到护脑、健脑作用。
2、牡蛎的益胃生津作用: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牡蛎“肉治虚损,解酒后烦热,……滑皮肤,牡蛎壳化痰软坚,清热除湿,止心脾气痛,痢下赤白浊,消疝积块。”它性微寒,同时兼具制酸作用,所以对胃酸过多、或患有胃溃疡的人更有益处。
3、牡蛎的宁心安神作用:
崔禹锡在《食经》中说“牡蛎肉治夜不眠,治意不定”。经常食用可以减少阴虚阳亢所致的烦躁不安、心悸失眠、头晕目眩及耳鸣等症状。牡蛎中所含的多种维生素与矿物质特别是硒可以调节神经、稳定情绪。
4、牡蛎的强筋健骨作用: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牡蛎)久服,强骨节,杀邪气,延年”。牡蛎中钙含量接近牛奶,铁含量为牛奶的21倍,食后有助于骨骼、牙齿生长。
5、牡蛎的细肤美颜作用:
牡蛎中钙使皮肤滑润、铜使肤色好看,看起来特别有血色;钾可治疗皮肤干燥及粉刺;维生素也可以使皮肤光润,同时可以调节油脂的分泌。
6、牡蛎的延年益寿作用:
牡蛎富含核酸,核酸在蛋白质合成中起重要作用,因而能延缓皮肤老化,减少皱纹的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合成核酸的能力逐渐降低,只能从食物中摄取,人们日常所饮的牛奶在这方面明显不及“海底牛奶”。
7、牡蛎的滋补强壮作用:
牡蛎含18种氨基酸、肝糖元、B族维生素、牛磺酸和钙、磷、铁、锌等营养成分,常吃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牡蛎所含牛磺酸降血脂、降血压。
牡蛎的食用禁忌
牡蛎性微寒、胃虚寒或有慢性肠胃炎者不宜多食;牡蛎含有大量的锌,与高纤维的食物同食,会降低人体对锌的吸收能力。
治疗产后虚汗的小偏方
产后虚汗这种病症在产妇中是比较常见的,这种病症的治疗方法也是比较多的。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产后虚汗的治疗偏方以及产后虚汗的产妇应该吃些什么?接下来赶紧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产后虚汗
用淡竹沥三合,温服。过一会,再服一次。
2、治产后虚汗
用小麦麸、牡蛎,等分为末加猪肉汁调服二钱。一天服二次。
3、产后诸虚、发热、自汗
用人参、当归,等分为末;另以水三升,加猪腰子一个(切片),糯米半合,葱白二个,煮米至熟。取汁一碗,将人参、当归药末调入煎汤,饭前温服。
4、产后盗汗
用牡蛎粉、麦麸(炒黄)等分。每服一钱,猪肉汤调下。
5、产后自汗、大热、气短、腰脚剧痛
用当归三钱,黄芪、白芍药(酒炒)各二钱,生姜五片,加水一碗半,煎至七成,温服。
生蚝有哪些做法
牡蛎的做法其实并不复杂,一般来说常见的做法包括了:烤牡蛎,炸牡蛎,焖牡蛎等等方法,味道同样是非常可口的。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牡蛎的做法,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牡蛎,是富含锌元素的食物之一,属牡蛎科(真牡蛎)或燕蛤科(珍珠牡蛎),双壳类软体动物,分布于温带和热带各大洋沿岸水域。海菊蛤属与不等蛤属动物有时亦分别称为棘牡蛎和鞍牡蛎。
概述
牡蛎简介:一种软体动物,身体呈卵圆型有两面壳,生活在浅海泥沙,肉味鲜美,红烧清蒸都可,壳烧成灰可入药,也叫“蚝”。别名:蛎蛤、左顾牡蛎、牡蛤、海蛎子壳、海蛎子皮、左壳、海蛎子、蛎黄、生蚝、鲜蚵、蚝仔、古贲、蚵仔。
用药禁忌:该品多服久服,易引起便秘和消化不良,易出血者禁服,多服久服会导致心脏失血,且较难止血,要用生三七才能止血,所以说此药药性强,一般最好不用。
营养价值
1、牡蛎提取物有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能降低高血脂病人的血脂和血中TXA2含量,有利于胰岛素分泌和利用,又能使恶性肿瘤细胞对放射线敏感性增强,并对其生长有抑制作用;2、牡蛎中所含丰富的牛黄酸有明显的保肝利胆作用,这也是防治孕期肝内胆汁瘀积症的良药;3、所含的丰富微量元素和糖元,对促进胎儿的生长发育、矫治孕妇贫血和对孕妇的体力恢复均有好处;4、牡蛎又是补钙的最好食品,它含磷很丰富,由于钙被体内吸收时需要磷的帮助,所以有利于钙的吸收;5、牡蛎还含有维生素B12,这是一般食物所缺少的,维生素B12中的钻元素是预防恶性贫血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因而牡蛎又具有活跃造血功能的作用;6、牡蛎中所含的蛋白质中有多种优良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有解毒作用,可以除去体内的有毒物质,其中的氨基乙磺酸又有降低血胆固醇浓度的作用,因此可预防动脉硬化。7、每百克的牡蛎,锌元素高达13.2毫克,男性每天食用一个就可以满足身体对锌的需求。
食用功效
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收敛固涩。用于惊悸失眠,眩晕耳鸣,瘰疬痰核,徵瘕痞块,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泛酸。煅牡蛎收敛固涩。用于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吞酸。
1、益阴潜阳。用于阴虚阳亢引起的烦躁。失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潮热盗汗;2、收敛固涩。治疗虚汗、滞下、遗精;3、软坚散结。可治疗结肿、包块、痰火瘰疬。
牡蛎的做法
牡蛎豆腐
材料:牡蛎,内酯豆腐一盒,郫县豆瓣酱一小勺,蒜泥一小勺,淀粉适量,绿葱末,盐,鸡精
做法:(1)锅内放少许油把蒜泥煸炒出香味儿后放入一勺豆瓣酱在炒一下 。(2)炒好豆瓣酱后放入熬好的高汤(浓汤宝也行),接着把内酯豆腐切块放入汤里汤一定得盖过豆腐。 (3)开锅后把炉子改成小火再放入牡蛎炖2分钟左右,接着用淀粉勾芡倒入锅里,在放入盐和鸡精调味,最后撒上一些绿葱末,完成!
烤鲜牡蛎
材料:鲜牡蛎300克,葱丝、姜丝、料酒、盐、胡椒粉各适量,锡箔纸2张。
做法:1、先将鲜牡蛎用清水洗掉黏液沥干水分。2、锡箔2张折叠成长方形盒,放入牡蛎及料酒、盐、胡椒粉,撒上葱丝、姜丝移入烧烤炉烤架上,用小火烤10分钟,待牡蛎熟取出食用即可。
酥炸牡蛎
材料:大颗牡蛎,面包粉,鸡蛋,油炸粉,老酒,味精,虾油,胡椒粉
做法:1.将牡蛎洗净沥干,然后将调料倒入牡蛎中搅拌均匀。2.牡蛎按顺序先裹一层粉然后在裹上蛋液,最后裹上面包粉。3.锅中倒入油7层热时将包好面包粉的牡蛎逐个放入油锅内炸至金黄色时即可出锅,沥干油装盘即可。
产后保健 产后病之产后汗证
病因病机及医治准则
本病首要病机为产后耗气伤血,气虚阳气不固,阴虚内热迫汗外出。气虚、阴虚为本病主因。医治产后汗证,气虚者,治以益气固表,和营止汗;阴虚者,治以益气养阴,生津敛汗。
1.气虚自汗证
证候:产后汗出过多,不能自止,动则加重;时有恶风身冷,气短懒言,面色晄白,厌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纤细。
治法:益气固表,和营止汗。
方药:黄芪汤。
常用药: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健脾补气固表;熟地、麦冬、大枣养血滋阴;牡蛎固涩敛汗,防风走表,助黄芪、白术以益气御风,黄芪得防风,其功宜彰。
2.阴虚盗汗证
证候:产后睡中汗出,甚则湿透衣衫,醒后即止,面色潮红,头晕耳鸣,口燥咽干,渴不思饮,或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生津敛汗。
方药:生脉散加煅牡蛎、浮小麦、山萸肉、糯稻根。
常用药:人参益气生津;麦冬、五味子、山萸肉滋阴敛汗,加牡蛎以固涩,浮小麦、糯稻根以止汗。
地骨皮的食用方法
地骨皮粥
枸杞粥.jpg
原料:地骨皮30克、桑白皮15克、麦冬10克、面粉适量。
做法:取地骨皮、桑白皮、麦冬放入砂锅浸泡20分钟,煎20分钟去渣取汁,面粉调成糊共煮为稀粥。
用法:随意饮用或佐食。
作用:清肺凉血、生津止渴。适用于糖尿病、多饮、身体消瘦者。
第2步地骨槐花粥
原料:地骨皮、生地、槐花各30克,粳米30~60克。先将生地、地骨皮、槐花洗净,粳米浸泡10分钟。 水煎生地、地骨皮、槐花,去渣取汁。誊最后,加入粳米煮粥食。本品具有清热固经的功效。适宜于月经过多、经色深红或紫红、腰腹胀痛等症状患者食疗。
第3步地骨皮桔梗炖白肺
原料:地骨皮半块,桔梗18克,花旗参12克,紫菀12克,杏仁适量,猪肺1个,姜2片。做法:洗猪肺至变白为止。一除猪肺、姜外,将其他材料洗净后放入炖盅内加水先炖,同时把猪肺、姜放入另一锅中煮沸。 取出煮好的猪肺,放入药材锅中同炖约3~4小时即成。药膳功效:本品能补气虚、治久咳、化痰、润肺。
第4步地骨皮牡蛎汤
用料:牡蛎肉(鲜品)90克,牡蛎(壳)60克,地骨皮30克,银紫胡15克,生姜、红枣各少许。
做法:
将牡蛎的肉、壳分开,洗净;地骨皮、银紫胡、生姜、红枣(去核)洗净。
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2小时,调味即可。随量饮用。
功效:清虚火,退虚热。治红斑狼疮属于阴虚火旺者,症见午后低热,日久不愈,形体消瘦,夜卧盗汗,两颧潮红,其色嫩红,口干口渴,头目眩晕,烦躁易怒,舌红苔少,脉弦细数。
手汗症中医治疗方法
1.外治法
(1)轻粉方:川芎、白芷、藁本各30克,米粉90克。上药为末,用绵包裹,扑于身上。
(2)红粉方:麻黄根、煅牡蛎各30克,赤石脂、龙骨各15克。上药为末,以绢袋盛贮,如扑粉用之。适用于自汗、盗汗。
(3)五倍子研末,水少许调成糊状,睡前置于脐中,外用纱布固定。适用于盗汗。
(4)浮小麦100克,水煎,擦身。适用于自汗、盗汗。
(5)白矾、葛根各20克,煎水洗手足,每日数次。主治手足汗多。
2.饮食疗法
(1)黄芪红枣汤:黄芪30克,红枣20枚,猪瘦肉100克,水煎服。适用于气虚不固之自汗。
(2)乌豆圆肉大枣汤:乌豆(黑豆)50克,龙眼肉15—20克,大枣30克,水煎服。适用于表虚及营卫不调之汗证。
(3)乌豆炆塘虱:乌豆(黑豆)60克,塘虱鱼500克。塘虱鱼挖去颈花(双侧)及肠脏,与乌豆一起放人瓦锅,加水用文火炆熟,加盐调味服食。适用于自汗及盗汗。
(4)韭菜汤:韭菜150克,煮汤加盐调味服食。适用于盗汗。
(5)牡蛎汤:牡蛎肉30克,水煎服。适用于血虚盗汗。
3.预防调护 加强锻炼身体,避免思虑烦劳过度,少食辛辣厚味之品。 汗出之时,易于感受外邪,故当避风寒,以防感冒。汗出后应及时擦干,应经常更换内衣。
腋下多汗多喝枣姜汤
引起腋下多汗的原因有很多,腋下多汗与患者本身的饮食习惯以及生活习性都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么腋下多汗患者吃什么好呢?
1、黄芪牡蛎饮:生牡蛎20克,小麦50克,红枣5枚,黄芪15克。生牡蛎入水先煎20分钟,再加入其他药物,继煎20分钟,去渣,温服。
2、枣姜汤:红枣500克,焙干去核,生姜500克,切片,炒甘草和炒食盐各60克。四种药物共为细末,每日晨起空腹服6~10克,可用开水冲调服。
枣姜汤
3、山萸肉百合煎:山萸肉、百合各30克,浓煎,加冰糖适量,频服。
4、桑椹乌梅饮:桑椹、乌梅各10克,水煎10分钟,入冰糖适量,每日2~3次分服。
5、黑麦煎:黑豆、浮小麦各30克,水煎,加适量冰糖,每日分2~3次服。
正常人在进食温热或辛辣的食物时会出现口周及前额汗液分泌增强的现象,但程度较轻微并呈双侧对称性。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糖尿病神经病变、带状疱疹、腮腺手术创伤、腮腺感染等,可引起进食时一侧脸部多汗,称为饮食性多汗。
中药材牡蛎的的附方
①治眩晕:牡蛎六钱,龙骨六钱,菊花三钱,枸杞子四钱,何首乌四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②治百合病,渴不瘥者:栝蒌根、牡蛎(熬),等分。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金匮要略》栝蒌牡蛎散)
③治一切渴:大牡蛎不计多少,黄泥裹煅通赤,放冷为末,用活鲫鱼煎汤调下一钱匕,小儿服半钱匕。(《经验方》)
④治小便数多:牡蛎五两(烧灰),童便三升。煎至二升,分三服。(《乾坤生意》)
⑤治小便淋閟,服血药不效者:牡蛎、黄柏(炒),等分。为末,每服一钱,小茴香汤下取效。(傅滋《医学集成》)
⑥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气虚竭:牡蛎、鳖甲各三两。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⑦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惊惕,短气烦倦:麻黄根(洗)、黄芪、牡蛎(米泔浸,烧赤)各一两。共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日二,不拘时候。(《局方》)
⑧治卧即盗汗,风虚头痛:牡蛎、白术、防风各三两。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二。(《千金方》牡蛎散)
⑨治盗汗及阴汗:牡蛎研细粉,有汗处扑之。(《经验方》)
⑩治温病下后,大便溏甚,周十二时三、四行,脉仍数者:生牡蛎二两。研细,水八杯,煎服三杯,分温三服。(《温病条辨》一甲煎)
⑾治一切瘰疬:㈠牡蛎(煅)四两,玄参三两。捣罗为末,以面糊丸如桐子大,早晚食后、临卧各服三十丸,酒下。(《经验方》)㈡牡蛎粉五钱,和鸡胆汁为膏贴之。(《脉因证治》)
⑿治胃酸过多:牡蛎、海螵蛸各五钱,浙贝母四钱。共研细粉,每服三钱,每日三次。(《山东中草药手册》)
⒀治大病瘥后,小劳便鼻衄:左牡蛎十分,石膏五分。捣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四次。亦可蜜丸如梧子大服之。(《补缺肘后方》)
⒁治金疮出血:牡蛎粉敷之。(《肘后方》)
⒂心脾气痛,有痰。用牡蛎煅成粉,酒送服二钱。
⒃疟疾寒热。用牡蛎粉、杜仲,等分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送下。
⒄气虚盗汗。用牡蛎粉、杜仲,等分为末。每服一匙,酒送下。
⒅产后盗汗。用牡蛎粉、麦麸(炒黄)等分。每服一钱,猪肉汤调下。
⒆消渴饮水。用黄泥封固牡蛎,煅赤,研为末。每服一钱,活鲫鱼煎汤调下。
⒇百合变渴(由伤寒转成百合病,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欲卧不卧,欲行不行,欲食不食,口苦,小便赤我,一般服药则有吐泻,变成渴疾,久治不愈)。用牡蛎(熬)二两、栝楼根二两,共研为末。每服一匙,米汤调下。一天服三次。
(21)病后常流鼻血。用牡蛎十分、石膏五分,共研为末。每服一匙,酒关下。亦可加蜜作丸子吃,一天三次。
(22)小便淋闭(服治血药无效者)。用牡蛎粉、黄蘖(炒),等分为末。每服一钱,小茄香汤送下。
(23)小便数多。用牡蛎五两,加小便三升,煎成二程式,分三次服。极效。
(24)梦遗便溏。用牡蛎粉。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一天服二次。
(25)阴囊水肿用牡蛎煅粉二两、干姜(炮)一两,共研为末,冷水调糊敷上。不久,囊热如火。药干即换,至小便通畅末,冷水调糊敷上。不久,囊热如火。药干即换,至小便通畅为愈。又方:改冷水调糊为葱汁,白面同调。不儿不用干姜。
(26)月经不止。用牡蛎煅过研细。加米醋揉成团,再煅再研,加米醋调艾叶末熬膏,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醋汤送下。
(27)刀伤出血。用牡蛎粉敷涂。
(28)痈肿初起。用牡蛎粉末调水涂搽。药干即换。
(29)瘰疬。用牡蛎煅过,研为末。取四两,加玄参末三两,和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酒送下。一天服三次,服尽除根。又方:瘰头疬不知已破未破,用牡蛎四两,甘草一两为末。每服一钱,饭后服,茶汤调下。其效极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