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易与伴高血压混淆的症状有哪些

易与伴高血压混淆的症状有哪些

伴高血压是指继发于其他疾病或原因的高血压。只占人群高血压的5%~10%。血压升高仅是这些疾病的一个临床表现,伴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并发和后果与原高血压相似。因此在临床上当患者出现血压升高的症状时,要与原高血压进行区别诊断。

原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患者除了可引起高血压本身有关的症状以外,长期高血压还可成为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功能,最终可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常伴有头晕、头胀、失眠、健忘、耳鸣、乏力、多梦、易激动等症状,其中1/3~1/2高血压患者因头痛,头胀或心悸而就医,也有不少病人直到出现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和靶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出现相应临床表现时才就医。

温馨提示:当出现高血压的现象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进行关检查(一般需要进行肾脏MRI检查、肾脏CT检查、血常规检查、烟碱检查),及时确定高血压的类型,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预防治疗手段。

容易与夜盲症混淆的症状

1、铁屑性夜盲在生产劳动中,当铁屑弹入眼内时,即刻会产生严重的刺激症状;如果铁屑没有完全取出,在眼内就会慢慢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氧化铁,影响视网膜上杆体细胞的功能,使之产生夜盲.其特点是:有异物弹入眼内的病史;大多为单侧,由于健侧的代偿作用,往往难于发现自己夜盲,常在健侧眼睛患病或健康体检时才发现。这种夜盲用VA治疗无效,唯一的方法是取出眼内铁屑。

2、视网膜色素变性该病是一种具有遗传因素的眼病,通常先累及视网膜上的杆体细胞而使人产生夜盲,夜盲的程度为渐进性。随着病变的发展,可波及锥体细胞,从而白天视力出现下降。因此,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患者常首先出现夜盲,病变是双侧性的,容易被发现。而后可出现视野缩小,甚至产生“管状视野”,最终导致失明。

该病的预防重在禁止近亲结婚,加强孕期保健。从优生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患者不宜生育。目前对该病的治疗还没有很好的方法,确诊后可给予维生素B_1、维生素C、血管扩张剂等药物以延缓病程的进展。

肺泡出血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肺肾综合征 可引起肺肾综合征的疾病除了肺出血-肾炎综合征之外还有多种,如ANCA相关性系统性血管炎、SLE及感染引起的肾炎。此外,肾静脉血栓所致的肺栓塞、终末期肾衰所致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也可发生咯血。Ent等报道2例儿童患者,免疫复合物沉积同时引起肺出血与肾小球肾炎。Hernandez报道1例特发性细支气管闭塞(Idiopathic BronchiolitisObliterans)患者发生了急进性肾炎,组织学检查在肺和肾内都发生了大量IgA沉积。

免疫复合物肾炎时肾小球毛细血管有颗粒样沉积,电镜检查可见电子致密物,血清抗GBM抗体阴性,而循环免疫复合物可阳性,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区别不难。

2.狼疮性肾炎 此病患者表现急进性肾炎时,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伴肺出血症状,易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混淆。但该病多见年青女性,一般有皮肤、关节等全身多系统损害,血清免疫学检查可助诊断。

3.小血管炎肾炎 此类疾病可有肺出血表现而近似肺出血-肾炎综合征。但该病多见于50~70岁中老年人,有乏力、低热、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明显,血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bodies to neutrophil eytoplasmic antigens,ANCA)阳性。其中韦格纳肉芽肿者可呈间质性炎症,两者偶可同时存在。

在许多血管炎中,小血管炎有两种即Wegener肉芽肿及镜下多血管炎,这两种小血管炎其靶抗原分别为蛋白酶3(Proteinase 3)及髓过氧化酶(Myeloperoxidase,相应的抗体(c-ANCA及p-ANCA)是引起小血管损害的原罪抗原,对小血管炎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在Wegener肉芽肿及镜下多血管炎时,上下呼吸道及肾脏最常受累。Wegener肉芽肿的形态学改变多种多样,在口咽、鼻旁窦、气管等处主要表现为溃疡性变化,而肉芽肿样变可有可无。所以,组织学检查,尤其是小块活组织检查时,不能轻易排除Wegener肉芽肿之诊断。Wegener肉芽肿及镜下多血管炎在肾脏可表现为局灶性节段性坏死性肾小球肾炎,常伴有新月体形成,肾小球内免疫沉积罕见。

4.急性肾炎伴左心衰竭 此病可有血痰及呼吸困难表现,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类似,但该病多见于青少年患者。多有链球菌感染史,常因严重高血压、水钠潴留而产生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肾活体病理检查可资鉴别。

5.急进性肾炎 急进性肾炎(新月体性肾炎)的免疫发病机制除了抗GBM肾炎外,免疫复合物肾炎及细胞免疫性血管炎也可引起典型的新月体肾炎及急进性肾衰竭。临床鉴别要点。

根据反复咯血、血尿、X线征象及痰中含铁血黄素细胞阳性即可作出诊断,单纯有肺部表现则要和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鉴别。候肾脏症状出现后诊断较易,但要和坏死性血管炎有肺及肾表现者、尿毒症伴咯血者鉴别。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的主要表现是肺肾综合征及急进性肾炎,所以本病需与以这两种表现为主的多种疾病相鉴别。

贫血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一、小 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由于铁缺乏和铁利用障碍引起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的一组贫血。包括缺铁性贫血、慢性感染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和铁粒幼细胞贫血等。后两种属于铁利用障碍性贫血。其中地中海贫血为溶血性贫血中的一种血红蛋白病,将在有关项下述及。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见表8-l-5。

(一)缺铁性贫血

为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血红蛋白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

食物中缺铁或有慢性失血史,体检发现外胚叶改变尤其是指甲凹陷、变脆,以及实验室检查证明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强烈提示缺铁性贫血的可能性。

本病血象,小红细胞明显增多,红细胞变薄中心苍白区扩大。较多的多色性及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有红细胞大小不等及异形红细胞。血细胞自动分析常提示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增高,说明红细胞的大小不均一性。治疗前网织红细胞不增多或轻度增多。重症者白细胞和血小板也可减少。

铁缺乏伴有脱氨酸缺乏时,表现外胚叶组织病变:头发蓬松,皮肤干燥、萎缩,似羊皮纸样,指、趾甲脆薄而扁平甚或凹陷(反甲火伴B 吞咽困难伴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及胃盐酸缺乏,族维生素缺乏时,可有舌炎、口角炎、食管或膜 称普一文(PIUInlnrVinson)综合征。萎缩。部分病人有吞咽困难,须与食管癌区别。

病史 有缺铁史(摄人不 有慢性感染史 有家族史 可有用药或毒物接触史,如抗结核药。

足、吸收不良、需要 抗癌药、铅中毒、慢性乙醇中毒,有风湿量增加、慢性失血)病、血液肿瘤、溶血J淋病等病史

血清铁 明显减低 减低 正常或增高 明显增高

总铁结合力 明显增高 正常或减低 正常 减低

铁饱和度 明显减低 正常或减低 正常或增高 增高

血清铁蛋白 明显减低 正常或增高 正常或增高 增高

骨髓贮存铁 消失 正常或增多 正常或增多 明显增多

骨髓铁粒幼细胞 明显减少 正常 正常或增多 明显增多,出现环状铁粒幼细胞

血红蛋白内 正常或减少 正常 增多 正常

血红蛋白F 正常_正常 增多 可增多或正常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依据是:①有缺铁病史,特别是慢性失血史;②可有外胚叶组织病变;③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④骨髓象及骨髓铁染色检查有缺铁特点;⑤血清铁减低,血清总铁结合力明显增高;⑤铁剂治疗有显著疗效。

本病须与其他非缺铁所致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相区别。这些贫血发病率均较低,包括: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慢性铅中毒及载铁蛋白缺乏性贫血等。根据这些贫血以下的共同点而有别于缺铁性贫血:①体内贮备铁含量增加,包括骨髓含铁血黄素(细胞外铁)增多、骨髓铁粒幼细胞和含铁红细胞(细胞内铁)增多;②总铁结合力减低。

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电泳测定血红蛋白F和血红蛋白Az含量增多;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时,通过骨髓铁染色可见大量环状铁粒幼细胞(粗而多的铁质颗粒排列成衣领状,围绕着有核红细胞的胞核人维生素B6及肝制剂可能使贫血改善;慢性铅中毒的特点为点彩红细胞增多,尿中粪叶琳半定量阳性和尿中分氨基酮戊酸增多;载铁蛋白缺乏性贫血的总铁结合力减低。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甚多,对以下致患者铁缺乏病因的认真追询和认定,有利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①慢性失血;②铁需要量增加;③铁吸收障碍;④食物中铁缺乏。以上致病因素既可以单项也可以两项以上联合致病。

(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本病血清铁不减少,但由于血红蛋白合成障碍,致骨髓中环状铁粒幼细胞增多,达0.70以上。病人呈低色素性贫血而铁剂治疗无效,骨髓中可见大量铁粒幼细胞时,应考虑本病。贫血为低色素性,可为小细胞性,但更多正细胞性甚至大细胞性者。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可见一些巨幼红细胞样有核红细胞,但无溶血现象。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原发性又分先天性与获得性。原发性先天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发病率甚低,为伴性隐性遗传性疾病,可能由于基因突变所致。见于男性,生后尚可存活多年,肝活检证明有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着,并可发展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原发性获得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可能系造血于细胞异常,使酶系统发生缺陷,导致血红蛋白合成障碍,使铁质堆积在骨髓及其他器官。其发病年龄较晚,多在60岁以上发病,呈慢性经过,少数病例临终期可转变为急性粒细胞型或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继发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原因可为铅中毒、抗结核药、酒精中毒、支气管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此外,维生素B6反应性贫血是一些原发性与继发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中的一个类型。比如,继发于抗结核药物如异烟姘者,可能是由于这类药物为维生素B6的桔抗物,故对大量维生素BO治疗有反应。

(三)载铁蛋自缺乏性贫血

先天性者罕见,贫血较严重,常有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获得性者,可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渗出性肠疾患、低蛋白血症、慢性感染等情况。由于载铁蛋白丧失、合成障碍、分解增加或转移人炎症组织中,可引起载铁蛋白缺乏,使铁转运功能降低,血红蛋白合成障碍。本病特点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明显减低,血清蛋白电泳显示载铁蛋白含量显著减少,骨髓含铁量低,铁剂治疗无效。

二、巨幼细胞贫血

赋贫血较少见,约占全部贫血病例的5%以下。主要是由于缺乏维生素 B;。及或叶酸所致。这二类物质的缺乏或代谢紊乱,主要引起骨髓幼稚红细胞核的成熟障碍,即通过影响去氧核糖核酸①NA)合成,使细胞增殖周期的DNA合成期眠期)延长,致核成熟障碍,而胞浆中的血红蛋白合成正常,因而产生骨髓红系为主的巨幼细胞改变和大红细胞。此类贫血的特征是:①缓慢进行的大细胞性贫血,外周血红细胞MCV及MCH均高于正常,白细胞和血小板均可能减少;②骨髓幼红细胞有巨幼细胞改变,幼红细胞糖原染色呈阴性反应;③常有口腔、胃肠道及神经系统损害,但不尽然;④有叶酸及或维生素B;。缺乏的病因;⑤维生素B;。和叶酸治疗大多数病例有效。但其确切诊断需要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浓度测定加以认定。

巨幼细胞贫血应与正常幼红细胞性大细胞性贫血相区别,后者仅周围血出现大红细胞而骨髓幼红细胞形态正常,系继发于溶血性贫血等其他疾病,而非缺乏维生素Bl。或叶酸所致。

巨幼细胞贫血主要包括恶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等非性贫血性的巨幼细胞贫血和“难治性”巨幼细胞贫血。

1.恶性贫血 本病国内罕见。可能是遗传或自身免疫因素引起胃内因子分泌障碍所致。胃内因子产生于胃体和胃底的胃壁细胞,是一种胃部蛋白,有加速维生素Bl。在小肠荡膜吸收的作用。

本病的主要特征为:①巨幼细胞贫血。血象可见巨红细胞,双凹不明显,红细胞大小不等,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核右移人HOWll一助小体显著增多。骨髓巨幼红细胞增生;②胃酸缺乏及舌炎;③周围神经变性与脊髓联合变性。神经系统症状可有周围神经变性引起的肢体麻木或感觉屿常;脊髓后索变性引起的健反射消失,肌张力减弱,位置党紊乱,共济失调步态及闭目难立征(.Rolnberg 征)阳性;侧索变性引起的巴宾斯基征阳性,痉挛性步态,反射亢进与肌张力增强。本病的诊断可依据以上特征,结合肝精、维生素B。的疗效来确定。放射性核素维生素Bl。吸收试验显示,血清维生素Bl。浓度减低,维生素B;。吸收减低,而投给内因子时则吸收正常,有助于本病诊断。

2.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 本病系维生素Bl。及或叶酸摄人不足而致营养不良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我国不少省份均有报告,青壮年居多,女性发病高于男性。患者以消化系统症状及贫血症状较突出,重者可并发贫血性心脏病。舌乳头萎缩等维生素缺乏症的表现常见,无深感觉异常和病理反射表现。

诊断本病主要依据:①有维生素B;2及或叶酸生理需要量增加或偏食而致营养不良的病史;②巨幼细胞贫血的血象、骨髓象改变;③无并发脊髓联合变性表现;④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

根据以下几点可与恶性贫血区别:①胃游离盐酸大多存在;②无脊髓联合变性的神经系统表现;③维生素B;卜叶酸治疗有效,且只要摄人不足不继续存在,治愈后不会复发;④常合并缺铁性贫血,形成所谓“双相性”或称“二形性”贫血,即低色素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除了单纯性的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之外,尚有多种疾病或情况可以并发非恶性贫血性的巨幼细胞贫血,这些病因可以影响维生素B;。及或叶酸的摄人或吸收,或干扰叶酸代谢,致使形成巨幼细胞贫血。比如,胃癌或胃切除术后,由于胃内因子分泌不足,影响维生素B;。吸收可致巨幼细胞贫血;肠切除术或吻合术后、肠瘦烟酸缺乏症、慢性胰腺炎或慢性痢疾等慢性肠病,由于维生素B;。及或叶酸吸收不良,或微生物与宿主竞争维生素BlD可以引起巨幼细胞贫血;阔节裂头线虫病,由于在肠内寄生并与宿主竞争维生素B;卜其血象、骨髓象可与恶性贫血相似,但胃酸多不缺乏,病情较急,维生素Bl。治疗有效,驱虫可以治愈;麦胶肠病或乳糜泻引起的吸收不良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脂肪泻、贫血及恶病质。其贫血主要为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对麦胶问麦的一种蛋白质)过敏,使空肠荡膜的绒毛萎缩而影响吸收功能,也系代谢障碍性疾病,发病与含麦胶的饮食有关,对无麦胶饮食治疗有效,故称麦胶性肠病。典型的脂肪泻粪便为灰白色油脂样或泡沫样,浮于水面,有恶臭,也可为淡黄水样或糊样便。尚常有其他消化系统症状,维生素缺乏表现、电解质紊乱和骨质疏松等。X线钡餐典型小肠病变X线征在除外其他病因后有助本病诊断。须注意除外胃源性、胰源性、胆道梗阻、慢性肠炎、内分泌代谢障碍疾病和结缔组织病等所致的脂肪泻;慢性弥漫性肝实质病变如肝硬化,可因食欲缺乏而摄人叶酸或维生素Bl。不足,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苯妥英钠、乙胺嚼咤等药物,可干扰叶酸代谢,导致巨幼细胞贫血。

3.“难治性”巨幼细胞贫血 白血病、恶性肿瘤、某些感染性疾病或慢性肾衰竭等也可致巨幼细胞贫血,但并非主要由于缺乏维生素B;。或叶酸所致。有巨幼细胞贫血的骨髓所见,可伴有或不伴有外周血大细胞性贫血改变。维生素Bl。与叶酸治疗效果欠佳。

各类巨幼细胞贫血应与下列疾病引起的贫血相区别:①红白血病:骨髓幼红细胞可出现与巨幼细胞贫血相似的巨样变,易误为巨幼细胞贫血。但临床上出血、发热和肝脾肿大表现较明显,外周血大多呈全血细胞减少,并可见较多幼稚红细胞和粒细胞,骨髓的异常原始和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原粒及早幼粒占优势,已至红白血病期,多大于30%,早幼粒细胞中易找到Auer小体。幼红细胞糖原(PAS)色呈阳性反应,维生素B;h叶酸治疗无效;②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人外周血可见大红细胞,骨髓红系增生可伴巨幼样变,与巨幼细胞贫血很相似。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者多呈全血细胞减少,骨髓之红系、粒系和巨核细胞系均有明显病态造血,幼红细胞PAS染色呈阳性反应,可见较多原始及早幼粒细胞,对维生素B;。及叶酸治疗无效。有助于巨幼细胞贫血鉴别。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

是多种病因都可以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类贫血。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减低、进行性贫血可伴有出血和感染。其诊断标准为:①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②网织红细胞绝对数减少;③一般无脾肿大;④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某部位骨髓呈现增生活跃,即所谓增生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时,也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增多;⑤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⑤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再生障碍性贫血可根据起病缓急,骨髓造血功能低下严重程度等,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两种类型。两者的主要不同是急性者临床表现更为严重,贫血进行性加重,常伴有严重感染及或内脏出血。骨髓多部位增生低下,骨髓小粒均为非造血细胞。外周血三项重要指标的界定值为:网织红细胞绝对值<15 x10矿/L[正常(24~ 84)x10/L];中性卿胞绝对值<0.5x109/L;血小板计数<20x10/L。

非发作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在临床表现、血象及骨髓象等方面均十分相似,极易混淆而造成误诊。故每例慢性再障均应依据一些特殊实验室检查与之鉴别。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作为一种红细胞获得性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其酸化清试验(Ham)试验X蔗糖溶血试验、尿含铁血黄素试验(ROUS试验)均阳性,24h尿排铁量增多,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则均阴性或正常。中注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增加,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减低。

四、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的基本特点为外周血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大致正常;网织红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骨髓中红系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其他系统大致正常。可分为急性型及慢性型,后者又分为获得性(后天性)及先天性两种。

1.急性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 又称红系造血功能急性停滞。发病前常有病毒感染或服药史,或原有溶血性贫血突然贫血加重,但又非溶血加剧。患者常有轻度发热,伴有不同程度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骨髓红系细胞极度减少或缺如,并可见巨大原始细胞,圆或椭圆,或形态不规则。胞浆深蓝或灰蓝色,不透明,量少,呈现环核浅染带凋边胞质常有钝形突起,偶见少量嗜苯胺蓝颗粒。核圆或椭圆形,染色质呈细点网状,核仁常巨大或隐约可见。多认为此种巨大原始细胞属宁红系,发现此种细胞对本病诊断有重要价值。骨髓中粒系相对增加,但中性粒细胞有巨幼样改变。巨核细胞也有增加,但多为无血小板形成或退行性变者,表明粒系及巨核系也有发育、成熟受阻。患者多可于一个月左右自行恢复。

本型须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鉴别。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之骨髓象以淋巴细胞占优势,巨核细胞减少或消失,可资与本病区别。

2.获得性慢性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 也有称之为获得性红细胞增生不良性贫血。其特点为骨髓中红系细胞减少,并常合并胸腺瘤。本病合并胸腺瘤提示免疫作用在病因和发病中占重要地位。胸腺瘤时细胞免疫作用增强,提示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异常的免疫机制对红细胞系的免疫排斥。一些患者血清中还发现红细胞生成抑制因子,这种抑制因子对早期红系细胞有细胞毒性作用。有的有服用氯霉素,接触农药,感染及肝炎等既往史。

患者贫血呈正细胞正色素性,白细胞及血小板数正常。骨髓红系有核细胞明显减少甚至消失,而粒系与巨核系大致正常。网织红细胞计数显著减少甚至缺如。疑及本病时应常规进行胸部透视或拍片,以明确是否伴发胸腺瘤。有人报告56例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25例做了胸腺切除* 例有效,5例做胸腺X线照射,皆无效。

3.先天性慢性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 也称先天性红细胞增生不良性贫血。患者多系婴幼儿,常于6个月以内发病。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正常。骨髓象红系增生减低,常成熟受阻于中幼红阶段,淋巴细胞略高,粒及巨核细胞正常。本病偶见于兄弟姊妹中启有一例报道有染色体异常,未发现合并胸腺瘤者。约X患儿合并轻度先天异常,此点与Fanconi贫血(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明显的先天异常有别。

五、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本病又称为贫Fanconi血或Fanconi综合征,为家族性疾病。多于10岁以内发病,仅偶见于成人。男性多于女性。外周血呈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极度减低洞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血红蛋白F可增加。常合并显著的多发性先天畸形,如皮肤棕色素沉着,肾和脾脏萎缩,拇指或桡骨缺如,智力和睾丸等性腺发育不全等。

六、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骨髓造血功能不足以代偿细胞损失而发生的一组贫血。其病因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红细胞破坏的场所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对于溶血性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特点及补给室检查。

溶血性贫血的诊沁过程要角决三个问题:是否是溶血的诊断对过程要解决三个问题:是否与溶血性贫血。血管内还是血管外溶血,溶血性贫血的病因诊断。

(一)溶血性贫血的特征

①红细胞破坏的证据:血清间接胆红素增高,尿胆原增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加,血浆结盒珠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尿含铁血黄素阳性,细胞寿命缩短;②红系造血代偿性增加,网织红细胞明显增高,末梢血出现有核红细胞,骨髓红系增生旺盛,红系分裂象增多;③临床上可有黄疸及或脾肿大。

(二)溶血的场所

明确溶血的场所对于病因诊断有提示意义。血管内溶血管见于外来因素所致的溶血,如ABO或Rh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动植物毒素中毒、机械性红细胞损伤,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冷抗体型溶血性贫血,蚕豆或药物诱发C6PD缺乏症的溶血等;血管外溶血多见于先天性溶血性贫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血管与溶血与血管外溶血的临床与实验室检查特点,见表8-1-6。

(三)溶血性贫血和病因学诊断

1.先天性红细胞膜缺陷

(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本病通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女均可患病。因红细胞膜的内在缺陷产生球形细胞,易在脾脏内过多破坏,造成血管外溶血。

本病的诊断依据为:常自幼发病,但可以因症状加重而至清,中年始被发现,有贫血,黄疸、脾肿大等阳性家族史,外周边血球形红细胞多在0.20~0.30以上;细胞渗透脆性增加,轻症者温育后阳性,自溶血试验阳性,加葡萄糖或ATP能纠正溶血;酸化甘油溶解试验校正常人显著缩短。

球形细胞也可因外来因素损伤正常红细胞膜而发生,故球形细胞亦可见于温抗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化学品、感染、烧伤等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等。本病必须与这些有球形细胞增多的溶血性贫血鉴别,除相应的病史特点之外,特别要注意与温抗体自身免疫性溶贫区别,该病全身情况常较差,贫血程度常较重。抗人球蛋白(Coombs)试验阳性对两者的鉴别最有价值。

(2)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常无症状,是先天性(遗传性)溶血性贫血中最为良性的一种,约五分之一可有轻度溶血表现,个别病例可因感染而诱发溶血危象。偶见慢性小腿溃疡形成,少数症状明显病例可有脾肿大。椭圆形红细胞可占 0.70-0.90,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意义甚大。

(3)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红细胞膜有异常改变,红细胞脆性明显增加。其血液学突出特征为,染片上大多数红细胞中央有一细长的淡染或不染色区,状似裂口,而在湿片上则呈碗形。重症者出现溶血性贫血。绝大多数为口形红细胞,具有重要的诊断、鉴别诊断价值。

2.红细胞酶的缺乏 葡萄糖6一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南方高于北方。为X伴性遗传性疾病,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上。男性缺乏者为半合子,将致病基因传给全部女儿;女性缺乏者多为杂合子,其致病基因传给儿女的概率为50%。在某些人群中及近亲结婚,致使缺乏者的男性半合子与女性杂合子婚配,产生女性纯合子并不罕见。男性半合子及女性纯合子均可发病,女性杂合子据报道也有发病者床上依据G6PD活性减低程度可表现为轻度减低,临床可无症状;重度减低,出现持续贫血;轻中度减低,常由服食蚕豆。某些药物或感染诱发,或表现为新生儿黄疽症。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G6PD活性测定,见表8-1—7。

G6PD缺乏性溶贫的诊断标准为,符合以下任何一项均可确定,溶血性贫血,伴有:①一项DC6PD定性、定量测定的严重缺乏值;②一项G6PD 定量测定,其活性较正常人低 40%以上; ③二项定性试验活性均属中间缺乏值;④一项定性试验活性属中间缺乏值,伴有明显家族史; ⑤一项定性试验活性属中间缺乏值;伴有Heinz小体生成试验阳性,并能排除血红蛋白病。

3.血红蛋白病 由于遗传缺陷,血红蛋白的珠蛋白链合成数量减少甚至某种珠蛋白链缺如,或某些珠蛋白链的分子结构异常,均会形成异常血红蛋白,目前世界范围内已发现数百种,但仅有小部分伴有生理功能的改变,称为血红蛋白病。

(1)地中海贫血:又称海洋性贫血。低色素性贫血,外周血发现众多的靶形红细胞以及铁剂治疗无效,即应高度怀疑到本病。根据缺陷发生在a链或B链,可将其分为两型:B链产量缩减称为p地中海贫血;a链产量缩减称为a地中海贫血。

B地中海贫血从遗传学角度又可分为纯合子型与杂合子型。在纯合子型小链合成障碍,正常血红蛋白中唯一含有p链的血红蛋白A(a&)产生受抑制,多余的a链就与y链或B链结合,结果血红蛋白A减少,而血红蛋白F(Az、Bz)含量明显增多,血红蛋白AZ(Az%)含量也增多。在杂合子型,p链合成抑制比纯合子型轻。绝大多数病例血红蛋白AZ增多,约半数病地中海贫血属低色素性贫血,尚须与缺铁能性。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及慢性感染所致贫血本病的根据依据:①贫血,黄疽,网织红细鉴别,参见表8-1-5。胞增多;②腹痛及腿痛;③早期可脾脏肿大;

(2)镰状细胞贫血:又称纯合子型镰状细胞④溶血危象;⑤镰状红细胞试验阳性;③血红蛋血红蛋白病。由于镰状细胞难于通过微循环,白电泳发现血红蛋白S占主要成分,其他则为可引起毛细血管阻塞,导致溶血性贫血及血栓 血红蛋白F,而元正常的血红蛋白A。感染、妊形成。因此,溶血性贫血伴有腹痛、骨关节疼痛娠外科手术可诱发溶血危象,此时多并发脏器等由于血栓形成所致的症状,可提示本病的可 血栓形成,造成复杂的临床表现,应注意与急腹瘫、风湿热、肺炎和骨关节疾病,以及其他慢性溶血性贫血区分。常规血红蛋白电泳检查易作出鉴别诊断。

4.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为红细胞膜获得‘性内在缺陷引起的慢性血管内溶血性贫血。临床上可分为血红蛋白尿发作型和无血红蛋白尿发作型。约占患者四分之一的无发作型,其临床、血象和骨髓象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很相似,极易造成误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可根据酸化血清试验、蔗糖溶血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阳性来建立诊断,但有少数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可以转变为再障。当两种疾病特征交叉存在而不便区分时可诊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再生障碍性贫血综合征。

5.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本病可以分为温抗体型及冷抗体型两种类型。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依据包括:

①近四个月内无输血或用特殊药物史;②有溶血的直接或间接证据;③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抗体为研及或C3。如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但临床表现符合,则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脾切除治疗有效,并能排除其他溶血性贫血,也可诊断本病。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应详细检查及随访观察,以除外由结缔组织病。淋巴系统肿瘤或病毒感染引起的继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表现为冷凝集素综合征和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CH)两个类型。其鉴别见表8-1-10。

七、失血性贫血

失血是最常见的贫血原因。临床上将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后所致的贫血称为急性贫血,而将长期小量出血后所致的贫血称为慢性失血性贫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诊断依据:急性大量失血 中度发热及白细胞增高,应与急性感染区别,贫史,常伴有血压骤降甚至体克;出血当时红细胞 血的逐渐显现,感染灶的缺如,均有助于鉴别。血红蛋白浓度暂不减低,出血后3-24h慢性失血性贫血属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逐渐显现数值下降,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出 是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一组病因。

八、继发性贫血

继发性贫血又称症状性贫血,常继发于多种慢性疾病,如慢性感染、慢性肾病、肝病、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内分泌疾病及胃肠道疾病等。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贫血程度轻重不一,血液学异常也不尽一致,若原发病表现不突出,容易造成误诊。因此,当贫血原因未明时,应详细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积极寻找可能存在的原发疾病。

一、病 史

确切的病史可为贫血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应全面、详尽而有重点地询问。

1.贫血表现 贫血症状表现涉及全身各个器官系统。应注意起病急缓、发展过程及其特征性表现。如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常起病较急,贫血进行性加重、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慢性溶血性贫血则常起病缓慢,病程服。急性溶血起病急骤,寒战高热,肌肉酸痛,可伴酱油色尿。巨幼细胞贫血常有口舌炎及灼痛。贫血伴有异嗜解或有咽下困难及胸骨后疼痛,应想到缺铁性贫血。贫血伴有出血及发热或感染,多见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和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2.致病因素 贫血的致病因素很多,应着重注意询问出血、感染、营养、饮食与用药情况。射线及化学毒物接触史、育龄妇女妊娠、分娩及哺乳情况等。如消化性溃疡、胃癌、痔、月经较多等出血易被忽视。某些人群应注意钩虫、综虫等感染。婴幼儿、生长发育期、育龄妇女及老年人易患营养不良。胃肠手术后可有吸收障碍。G6PD缺乏流行区要注意服新鲜蚕豆史和伯氨隆、磺胺、解热镇痛药应用史。氯霉素、细胞毒药物应用史。射线及有毒化学品接触史等。

3.原发疾病 贫血常为某些疾病的症状表现或并发症。要注意有无引起贫血的慢性感染、恶性肿瘤、慢性肝、肾或内分泌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病等。应警惕严重贫血表现掩盖不典型的原发疾病表现。

4.遗传因素 许多溶血性贫血属先天性遗传性疾患。应注意询问家族史、双亲是否近亲结婚、祖籍何方,生后或幼年即有贫血或间歇性黄疽等。

5.治疗反应 就诊时已进行过常用抗贫血药物者,要注意了解其治疗反应。缺铁性贫血对铁剂,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对维生素B;卜叶酸治疗多有良好疗效。而恶性肿瘤、慢性肝肾及内分泌疾病或再生障碍性贫血则无疗效。

二、体格检查

(一)一般状况

患者的发育、营养、表情、血压及体温等,均可为贫血诊断提供线索。如幼年发育迟缓常见于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恶性肿瘤患者一般情况差,常呈恶病质。消瘦及下垂部位水肿提示营养不良性贫血。血压增高伴有面部或周身水肿见于肾脏疾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和面部水肿提示甲状腺功能减退。贫血严重者可有低热。高热往往系原发病或并发感染所致,急性溶血也可见高热。

(二)特殊体征

可为明确贫血性质提供重要依据。

1.皮肤、巩膜材 甲与舌 皮肤、巩膜黄疽是溶血性贫血的重要体征之一,常呈浅柠檬色,急性溶血者可较深,新生儿溶血性贫血黄疽严重,并有核黄疽的神经系统症状。皮肤淤点淤斑提示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出血明显已有贫血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癫等。下肢踝部内侧或外侧慢性溃疡要想到慢性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贫血等。蜘蛛儒、肝掌提示肝病。指甲扁平或凹陷常见于缺铁性贫血。舌乳头萎缩、舌质淡而光滑见于营养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者舌质可呈维红色,常伴有疼痛。

2.面容、骨骼 重型地中海贫血由于骨髓舢亢进而出现颅骨增厚,额部隆起,鼻梁塌陷,眼皮水肿的特殊面容。胸骨压痛提示白血病或溶血性贫血。肋骨、脊柱、额骨等多部位骨骼疼痛及压痛要考虑多发性骨髓瘤、骨转移癌及白血病。

3.淋巴结、脾肿大 贫血伴有明显局部或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常提示恶性淋巴瘤、急性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伴轻、中度脾肿大要考虑溶血性贫血、恶性淋巴瘤、肝硬化、寄生虫感染。如脾明显肿大常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牌大常不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者明显,早期可无脾肿大,但也有少数病例以显著脾肿大为独特表现者。对于某些疾病,阴性体征也有诊断意义,如一位贫血病人虽有全血细胞减少,若发现淋巴结及脾肿大,即不再考虑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气血虚弱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气血失和:气血失和是气血失调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气血失调,是指气或血的亏损和各自的生理功能异常,以及气血之间互根互用的关系失调等病理变化。

2.阴阳气血失衡:阴阳气血失衡:正常状态下,人体的阴阳是相互补充、协调、制约的,一旦出现一些不足或有余,人体往往会自己进行调节以达到平衡,但如果这种失衡不能被机体及时调整,代偿的功能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人就会出现各种病症。通常直接导致的就是女性的亚健康状态,更严重的会出现早衰、疾病等危险的征兆。

3.气机失调证: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所引起的病证。此中又有“气滞证”、“气逆证”、“气陷证”、“气闭证”、“气脱证”的不同类型。

4.气血凝滞:气血凝滞是指血液循行体内,营养周身。如有亏乏、凝滞、妄行均为病症。

高钙血症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要和可引起高钙血症的有关疾病鉴别(表1):①恶性肿瘤性高钙血症。②多发性骨髓瘤。③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④结节病。⑤维生素A或D中毒。⑥甲状腺功能亢进。⑦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⑧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⑨钙受体病等。选择性静脉插管从甲状腺、肿瘤引流区和外周静脉取血,比较血PTH或氨基端PTH可明确pH值TP和异源性PTH分泌瘤的诊断。

高血压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动态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患者无明显昼夜节律变化,而夜间SBP/日间SBP或夜间DBP/日间DBP>90%,对继发性高血压得诊断敏感性更高。

2、提示有继发性高血压的特征性表现,如无诱因的低钾、腹部杂音、心动过速、出汗、震颤等。

3、常规降压治疗效果不佳。

根据以上的线索,通过综合分析,按继发性高血压有关原发病的临床特点加以组合,联想到继发性高血压的各种相关疾病,初步确定某种继发性高血压的可疑对象,再通过进一步的生化检验和特殊检查完成对某种继发性高血压疾病的排除和确诊。

高位瘫痪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Todd瘫痪(遗留暂时性局部肢体的瘫痪或无力):此病是伦敦生理学家Robert Bentley Todd在1849年首先描述了该疾病,并以他的名字命名。Todd’s麻痹是一种发生在癫痫患者身上的神经系统的异常,即是在癫痫发生出现的短暂瘫痪。该瘫痪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身的,但通常只发生在身体的一侧。它最常见于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以后,并在癫痫的发作过后,可能会持续几个小时或偶尔持续几天。

2、偏瘫:偏瘫 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按照偏瘫的程度,可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和全瘫。轻瘫:表现为肌力减弱,肌力在4-5级,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不完全性瘫较轻瘫重,范围较大,肌力2-4级,全瘫:肌力0-1级,瘫痪肢体完全不能活动。

3、对侧肢体偏瘫:脑桥外侧部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对侧肢体偏瘫,脑桥外侧部综合征(Millard-Gubler综合征):病变位于脑桥腹外侧部,是脑桥常见的病变部位。

4、痉挛性截瘫期: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是一种遗传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应将重点放在预防上。避免近亲结婚,做好婚前检查,本病患者尽量不结婚或结婚后不要生育,病程中应加强体育锻炼,防止过早卧床而致残废,本病发展缓慢,只要注意护理,可维持数十年生命。

5、四肢呈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亦称周围性瘫痪。是脊髓前角细胞(或脑神经运动核细胞)、脊髓前根、脊周围神经和脑周围神经的运动纤维受损的结果。四肢呈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是由于运动神经元病引起的,表现为四肢成对称性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运动神经元病(MND)为一组原因不明,选择性地损害脊髓前角、脑干运动神经核,以缓慢进展行的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肢体的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共存,而不累及感觉系统、植物神经、小脑功能为特征。

血管痣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表皮痣是表皮的一种增生性疾病,又名单侧痣、线状表皮痣或疣状表皮痣等。本病于1863年由VonBaerensprung首先描述,称之为单侧痣,又名线状表皮痣、疣状痣、疣状线状痣等,同病异名达数十种之多。本病因表皮细胞发育过度引起表皮局限性发育异常所致。

血管畸形为血管发育不良,可终生不消退。

血管瘤,则由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所致。临床上以草莓状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较为多见。一般认为,血管瘤的自然病程可分为:增生期、稳定期、消退期。血管瘤在新生儿期生长快速,一般不威胁生命。在1岁至1岁半即进入稳定期。75%~80%的患儿在7岁时,血管瘤可望达到完全自行消退。

血管炎易混淆的症状

(1)过敏性紫癜 :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多发生在下肢以淤斑、淤点为最多见的皮损,可伴有关节痛。

血小板正常,尿常规可有蛋白尿和血尿,有时偶见消化道出血症状。

(2)丘疹坏死性结核疹 :青年女性多见,四肢关节附近或臀部有散在中心坏死性坚实丘疹,愈后留有萎缩性疤痕,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组织病理有结核病的组织表现。

(3)皮肤型结节性多动脉炎 :多在下肢,有沿小动脉分布的皮下结节,自觉疼痛明显及明显的压痛,皮肤组织病理表现小动脉炎及小动脉坏死。

(4)还应与高球蛋白血症、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及结节性血管炎鉴别。

相关推荐

畏光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①单纯畏光:见于先天性无虹膜或虹膜缺损,外伤性或药物性瞳孔散大,白化病,脑肿瘤,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以及奎宁、砒剂、碘剂、滨剂等中毒等。⑧单纯流泪:可见于慢性泪腺炎,Mikldiez综合征,下泪点外部,泪小管阻塞,泪裹炎与泪囊瘦,支气管哮喘,急性鼻炎,丛集性头痛,药物性刺激等。⑧畏光与流泪并存:见于角膜上皮映损、炎症及异物,结膜炎,虹膜睫忧体炎,内眼手术后,麻疹,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 畏光与流泪的诊断首先注意了解是单独存在或二者并存,发病时间长短,有无限外伤或眼手术史,

肩痛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肩背痛:背痛患者很多,其常见原因为肩背局部骨或软组织疾病所致。其他还有脏器疾病反射至肩背部或其他部位肿瘤转移至肩背部所引起的肩胛骨疼痛。因此,临床上治疗后背部疼痛不能肩痛医肩,背痛医背,盲目采用按摩、刮痧、拔火罐等治疗方法,使患者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2、续性剧烈的肩痛:常由于肩关节脱位引起。有明显的外伤史。 3、肩部牵涉痛:因内脏疾病,引起肩部疼痛,或痛觉过敏,称为牵涉痛。症状出现比较缓慢,钝痛,或不适感,并不完全符合神经走向,区域模糊,痛感模糊。 4、肩周区弥散的钝痛及放射痛:肩周区弥散的钝痛及放射

恶心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饭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多数是消化不良、胃炎、肠炎、痢疾、食物中毒等胃肠疾病。假如恶心伴有厌食、疲乏,应警惕病毒性肝炎,及时就诊并隔离。假如恶心伴有咽部不适,可能是慢性咽部的炎症。假如育龄女性假如未经避孕(或避孕失败)而超过4周尚未行经者,要考虑是否为早孕所致。 饭后出现上腹痛、吐酸水、暖气、灼热,甚至还有恶心、呕吐、呕血、便血,很可能是患了胃炎或溃疡。进食时有胸骨后疼痛感,下咽受阻、停顿,且时轻时重者,提示患者可能有食管炎、食管憩室或食管早期癌。右上腹痛,伴有恶心,厌油等,应考虑是否患有肝胆疾病。饭后

溶血性黄疸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 一、肝细胞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的诊断与鉴别,除病史与临床检查之外,常须依靠实验检查。肝穿刺活检对某些疑难病例鉴别诊断有重要帮助,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与慎重施行。 (一)黄增型病毒性肝炎 本世纪以来,认为病毒性肝炎仅有甲型和乙型。1965年以后明确了乙型肝炎病毒的性质以来,1974年提出还有输血后及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1977年发现了丁型肝炎病毒(因子)1979年对甲型肝炎病毒体外培养成功。1989年在东京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根据当前的研究发现,将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原定名为丙型肝炎病毒,将肠道传

青春期功血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一)与妊娠有关的各种子宫出血 青春期功血常有一段时间停经然后发生子宫出血;妊娠有关的各种子宫出血、如流产、异位妊娠、葡萄胎流产等亦有停经史。但与妊娠有关的各种子宫出血除停经史外尚有妊娠反应等,且妊娠试验、超声检查均有助于鉴别;如鉴别确有困难或发生大出血时可借助于诊断性刮宫,将官腔内刮出组织送病理检查以助确诊。 (二)损伤性出血 由于女孩好活动,由损伤引起的出血也较常见。询问时有损伤病史,损伤后感外阴局部疼痛。检查时可见外阴血肿,外阴皮肤裂伤,甚至阴道口粘膜裂伤。 (三)严重阴道炎 可引起出血,但常有阴道

发炎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 急性炎症:持续时间短,常常仅几天,一般不超过一个月,以渗出性病变为主,炎症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2. 慢性炎症:持续时间较长,为数月到数年,病变以增殖性变化为主,其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 主要表现为组织的变质、渗出和组织细胞增生。临床上十分常见。炎症面部常表现为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同时伴有全身性表现如发热、血白细胞增多或减少,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局部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等。炎症虽是机体的防御反应,但对机体是有利的。年老、衰弱、营养不良的人,在致炎因子的刺激下,炎症反应

冻疮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冻疮典型皮损为局限性指盖蚕豆大小、暗紫红色隆起水肿性斑块或硬结境界健康搜索不清,边缘鲜红色,中央青紫色,表面紧张光亮,易于与多形红斑混淆。 多形红斑亦好发于手背、指缘等处,但损害为多形性,常见有典型的虹彩状红斑,又称为靶样损害网,中间紫红,边缘淡红,无淤血现象健康搜索,经过急性,多见于春秋两季。 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好发于冬季一般健康搜索不难做出诊断。 中医病机和辨证:中医认为本病系阳气不达,复感寒冷侵袭,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隔、气血凝滞肌肤。 中医辨证:阳气不达,寒冷侵袭,气血凝滞健康搜索。

重度贫血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重度贫血时皮肤往往呈蜡黄色,病程较长的还常有易疲倦,毛发干枯,营养低下,体格发育迟缓等症状。体格检查可发现心率加快,脉搏加强,动脉压增高,有时可见毛细血管搏动。 轻度贫血和重度贫血需要通过做血液常规检查确诊。血红蛋白低于以下数值者为贫血:6个月~6岁l10克/升,6~14岁120克/升,成年男性130克/升,成年女性120克/升,妊娠妇女110克/升。贫血标准为(克/升):成年男性

脾大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感染性脾大 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皮肤淤点、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脾大一般为轻度,质软。这类疾病包括伤寒、败血症、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心内膜炎、疟疾等疾病,一般通过相应病原体检测可作出诊断。 2.肝硬化 有肝炎或血吸虫感染等病史,起病缓慢,临床表现为消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不适、出血倾向、腹水等,体检见腹壁静脉曲张,脾脏肿大,多为轻、中度肿大,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者可表现为巨脾,晚期可发生脾功能亢进。通过病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试验、B超等检查可作出诊断。 3.慢性溶血性贫血 溶血所致的脾脏肿大,一般为轻、中

高尿酸血症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由于本病表现多样化,有时症状不甚典型,尚须考虑以下鉴别诊断: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 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好发于手指小关节和腕、膝、踝、骶髂和脊柱等关节,表现为游走性对称性多关节炎,可引起关节僵硬畸形,在慢性病变基础上反复急性发作,易和痛风混淆,但血尿酸不高,类风湿因子多数阳性,X线示关节面粗糙,关节间隙狭窄,甚至关节面融合,与痛风性骨质缺损有明显不同。 (二)化脓性关节炎与创伤性关节炎 痛风初发时常易与化脓性关节炎或创伤性关节炎混淆,但后两者血尿酸盐不高,滑囊液检查无尿酸盐结晶,创伤性关节炎常有较重受伤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