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中暑刮痧哪些部位图 中暑刮痧刮哪些部位

中暑刮痧哪些部位图 中暑刮痧刮哪些部位

刮痧部位:背部,肘部,腘窝部。

刮拭步骤:1.刮背部正中线督脉,从大椎起沿正中线往下一直刮到十七椎处,以皮肤出痧为度;2.刮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从大杼穴起往下一直刮至关元俞处,以皮肤出痧为度。3.刮两肘外侧曲池穴及膝窝正中委中穴,以皮肤出痧为度。

主穴:大椎,委中,曲池,尺泽。

配穴:兼有胸闷者,加膻中;头痛者,加印堂,太阳;昏迷者,加掐或针刺人中。

操作手法:使用泻法,重刮主穴,可随症刮拭配穴。

取凉水半碗,先用少许凉水沾湿局部肌肤,操作者用右手食指和中指屈曲,先后在病人鼻梁上部,甲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和腰大肌处捏皮肤数次,直至皮肤出现红色或暗红色即可。

夏季户外中暑学会3处理方法

1、穴位按摩

轻症中暑,可取足三里、大椎、曲池、合谷、内关五穴,以单手拇指或双手指顺该穴经络走向,由轻至重在该穴位上掐压,缓慢疏推和点按穴位,反复进行3~5分钟,以局部产生酸、麻、痛、胀感为度。重症中暑,除上述穴位按摩外,另增加人中、十宣、委中、阳陵泉、少冲五穴,以点掐、按压为主,每穴点掐、按压3~5分钟。经上述治疗后,若条件许可,给予清凉含盐饮料,或以银针针刺以上穴位,有增强疗效的作用。

2、擦药

取食盐一握,揉擦两手腕、双足心、两胁、前后心等八处,擦出许多红点,患者即觉轻松而愈,适用于先兆中暑或轻度中暑。

3、刮痧

除病人中暑症状外,可将右手中指弯曲,在病人胸部皮肤上划一下,如有明显的紫红色隆起的划痕,就说明有“痧”,使用刮痧方法就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用一枚一元的硬币或光滑的汤匙柄(用酒精消毒)做工具,有专门的刮痧板更好,蘸香油或花生油在清洁的后颈部两侧、脊柱两侧、两肘、头骨上下等处刮。

刮痧前一定要把手洗干净,手持刮痧板以30~45度角由上到下、由左到右顺着刮,用力均匀,每次刮5~6遍或皮肤出现紫红色刮痕为止。多数病人刮后就可以感到头脑清醒。但如病情较重或刮痧无效,则应及早找医生诊治,以免耽误病情。

中暑的刮痧方法

1、刮痧场所应荫凉而又非当风之处。

2、暴露待刮痧的皮肤,涂抹刮痧介质(万花油、活血剂等),刮板与皮肤成90度或45度角进行刮拭。

3、刮痧可选择以下部位:颈部(颈部正中线,颈两侧至肩)、背部(背部正中线,背部两侧)、胸部(胸部正中线,胸肋间隙)、上肢(肩、臂、肘窝)、下肢(腘窝处等)均由上往下刮,胸部由内往外刮。

4、每个部位一般刮3~5分钟,以出痧(紫红色的痧痕)为度,最多不超过10分钟,不可强求出痧。刮拭完一部位,再刮另一部位。再次刮痧须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准。

5、出痧后最好喝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15~20分钟,同时30分钟内忌洗凉水澡;

注意事项:年老、年幼、体质虚弱、孕妇、产妇、妇女月经期,刮痧时手法要轻,不宜大面积刮痧。局部有皮肤病或皮肤破损的,不宜刮痧。有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不宜刮痧。

另外,按摩也可以缓解中暑

轻症中暑,可取足三里、大椎、曲池、合谷、内关五穴,以单手拇指或双手指顺该穴经络走向,由轻至重在该穴位上掐压,缓慢疏推和点按穴位,反复进行3~5分钟,以局部产生酸、麻、痛、胀感为度。重症中暑,除上述穴位按摩外,另增加人中、十宣、委中、阳陵泉、少冲五穴,以点掐、按压为主,每穴点掐、按压3~5分钟。经上述治疗后,若条件许可,给予清凉含盐饮料,或以银针针刺以上穴位,有增强疗效的作用。

中暑可以刮痧吗 中暑可以刮痧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擦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刮痧,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试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主要适应于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惊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因此,中暑是可以刮痧的。

孕妇中暑能刮痧吗 孕妇中暑刮痧的部位有哪些

刮痧可选择以下部位:颈部(颈部正中线,颈两侧至肩)、背部(背部正中线,背部两侧)、上肢(肩、臂、肘窝)、下肢((腘窝处等)均由上往下刮。每个部位一般刮3~5分钟,以出痧(紫红色的痧痕)为度,最多不超过10分钟,不可强求出痧。

热射病的刮痧治疗方法

热射病在中医上亦称“发痧”,认为是由于病人体质虚弱,加之劳累过度,导致元气亏虚,暑热之邪乘虚而入所致。轻则暑热夹湿郁于肌表,重则暑热燔灼,蒙蔽心包而发病,且发病骤急。

通过刮痧能将暑湿之邪及时祛除,起到解表清暑、宁心开窍之功效。此法无论在临床还是在民间均有使用,且疗效颇佳。

一、刮痧的具体操作

1)刮痧场所应荫凉而又非当风之处。

2)暴露待刮痧的皮肤,涂抹刮痧介质(万花油、活血剂等),刮板与皮肤成90度或45度角进行刮拭。

3)刮痧可选择以下部位:颈部(颈部正中线,颈两侧至肩)、背部(背部正中线,背部两侧)、胸部(胸部正中线,胸肋间隙)、上肢(肩、臂、肘窝)、下肢(腘窝处等)均由上往下刮,胸部由内往外刮(附图)。

4)每个部位一般刮3~5分钟,以出痧(紫红色的痧痕)为度,最多不超过10分钟,不可强求出痧。刮拭完一部位,再刮另一部位。再次刮痧须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准。

5)刮痧出痧后30分钟内忌洗凉水澡。出痧后饮用一杯温开水(淡盐水为宜)。

二、刮痧的注意事项

1)夏季刮痧时,应回避空调风扇直接吹。

2)出痧后最好喝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15-20分钟,同时30分钟内忌洗凉水澡。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前,不宜在原处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中暑后刮痧哪个部位

1.中暑后刮痧部位

大椎、胸夹脊、曲泽、内关、神阙、关元、劳宫、涌泉、中冲、十宣。

取穴方法:

(1)大椎: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1胸椎,约与肩平齐。

(2)胸夹脊:第1胸椎至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0.5寸。

(3)曲泽: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4)内关:腕横纹直上2寸,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也可取腕横纹直上三横指,两筋之间。

(5)劳宫: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6)中冲: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7)十宣: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

(8)神阙:肚脐正中凹陷处。关元:脐正中直下3寸。

(9)委中:人体腘横纹的中点。

(9)涌泉: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2.中暑后刮痧方法

采用水牛角刮痧板,介质采用红花油。刮法采用直接刮法,手法采用泻法。先刮后颈部大椎、胸夹脊,上肢部曲泽、内关;点揉腹部神阙、关元,手部劳宫;刮下肢部委中;点揉足部涌泉。放痧穴:中冲、委中、十宣(位于两手十指尖端)。

具体操作方法:

(1)在颈部大椎、胸夹脊、曲泽、内关和委中处均匀涂抹红花油。

(2)以上各穴均用角刮法:用刮痧板的棱角或边角,在刮拭部位上进行较小面积或沟、窝、凹陷地方的刮拭,以局部刮出出血点为度。

(3)神阙、关元、劳宫和涌泉穴用拇指揉法,以局部酸胀为度。

(4)中冲、委中和十宣严格消毒后,用消毒好的小号三棱针进行点刺,以能放出5~7滴血为度。

注意:

如果患者出现神志不清状态,应先开窍醒神,然后再行刮治,术前要患者饮少量温水。

3.刮痧功效作用

有祛暑清窍的功效,适用于中暑,有头痛、头昏、胸闷、恶心、呕吐、口渴、发热不出汗、烦躁不安、全身疲乏、肢体自觉酸痛等症状者。重症病人除了上述症状外,还可有肢体发冷、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全身冷汗,严重者可出现神志昏迷、腓肠肌痉挛及四肢抽搐等。

中暑刮痧刮哪些部位 后背刮痧的正确方向

后背刮痧的正确方向应该是自上向下刮,先左后右刮。

刮痧时,一般原则上是先刮后颈部,次刮背部,再刮胸部,末刮四肢,此为一般的原则,而基本刮痧方向,依经络循行阴升阳降之原则。因此后背刮痧的正确方向应该是自上向下刮,先左后右刮。

刮痧治疗中暑

刮痧治疗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等症状的总称。

根据中暑的程度可分为三级:

先兆中暑指病人在高温环境中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轻症中暑除有先兆中暑的症状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跳动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摄氏度以上。

重症中暑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

在此三级中,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可应用刮痧的方法治疗。而对重症中暑,临场除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外,应急送医疗机构处理,不在刮痧治疗之列。

中暑在中医上亦称“发痧”,认为是由于病人体质虚弱,加之劳累过度,导致元气亏虚,暑热之邪乘虚而入所致。轻则暑热夹湿郁于肌表,重则暑热燔灼,蒙蔽心包而发病,且发病骤急。

通过刮痧能将暑湿之邪及时祛除,起到解表清暑、宁心开窍之功效。此法无论在临床还是在民间均有使用,且疗效颇佳。

刮痧的具体操作如下:

1)刮痧场所应荫凉而又非当风之处。

2)暴露待刮痧的皮肤,涂抹刮痧介质(万花油、活血剂等),刮板与皮肤成90度或45度角进行刮拭。

3)刮痧可选择以下部位:颈部(颈部正中线,颈两侧至肩)、背部(背部正中线,背部两侧)、胸部(胸部正中线,胸肋间隙)、上肢(肩、臂、肘窝)、下肢(腘窝处等)均由上往下刮,胸部由内往外刮(附图)。

4)每个部位一般刮3~5分钟,以出痧(紫红色的痧痕)为度,最多不超过10分钟,不可强求出痧。刮拭完一部位,再刮另一部位。再次刮痧须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准。

5)刮痧出痧后30分钟内忌洗凉水澡。出痧后饮用一杯温开水(淡盐水为宜)。

刮痧的注意事项

1)夏季刮痧时,应回避空调风扇直接吹;

2)出痧后最好喝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15-20分钟,同时30分钟内忌洗凉水澡;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前,不宜在原处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相关推荐

中风部位

督脉(哑门、天柱穴至腰俞)、两侧膀胱经(胸1~骶4)、肩髃、曲池、手三里、阳池、合谷、环跳、阳陵泉、悬钟、髀关、伏兔、足三里、解溪、太冲、十宣、委中。 取穴方法: 肩髃: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曲池:肘横纹上,尺泽与肱骨外上颗连线中点。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阳池:在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十宣:位于十个手指尖端的正中,左右手共十个穴。 合谷:位于手背虎口处,于第1掌骨与第2掌骨间凹陷中。 环跳: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最凸

你知道什么是

原理 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部位 人体可以部位很多,常用的有第七颈椎上下左右四处,喉骨两旁,两臂弯,两腿弯,脊椎两旁,前胸肋骨间,后背肋骨间,两足内外踝后的足跟肌腱处,左右肋下肝脾区,以及两肩胛岗上和岗下等处。背部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位。拭后会出现青紫色出血点。 的工具 的工具多用有由水牛角制成的专门的板,形状为长方形,边缘钝圆。

治疗发热

的原理 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部位 人体可以部位很多,常用的有第七颈椎上下左右四处,喉骨两旁,两臂弯,两腿弯,脊椎两旁,前胸肋骨间,后背肋骨间,两足内外踝后的足跟肌腱处,左右肋下肝脾区,以及两肩胛岗上和岗下等处。背部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位。拭后会出现青紫色出血点。 的工具 的工具很多,过去民间有用光滑的铜钱、铜勺柄、瓷汤匙等,这些工具

暑夏细节要注意

我们中医养生的方法有非常多种,我们既可以采用气功来起到养生的功效,也可以采用泡脚来养生,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推拿按摩以及针灸等中医的方法来起到很好的养生功效呢,我们常见的中医养生方法里面有一种方法就是了,有非常大的好处,但是也有很多禁忌需要我们注意。 夏季是我们最容易出现中暑的季节,在夏季很多人都喜欢采用的方法来治疗中暑以及起到很好的养生保健的作用,但是有很多细节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夏季人体阳气升发,正是治病祛寒的好时机,不少医院和中医诊所都打出“冬病夏治”的特色服务来招揽生意。疗法

背部中暑

方法是用一把陶瓷勺子,上面涂上精油或者橄榄油(甚至食用油都可以,作用是润滑)。然后捞起衣服,从背部沿着脊柱骨从上往下,以对方能耐受的力度往下完后,再沿着距离脊柱1.5寸宽的地方从上往下,然后再选择距离脊柱3寸的地方,以同样的方法由上往下。 如果你搞不清楚1.5寸、3寸的长度到底有多少,也也可以满背部,只要遵循一条一条,由背部从上往下的顺序,满整个部位就可以。 背部可以使毛细血管的活性增加,更利于身体散热。因为中暑是身体过热了,但热散不出去,而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小孩淘气四处乱跑,露天工

中暑

1.定穴取穴 大椎、胸夹脊、曲泽、内关、神阙、关元、劳宫、涌泉、中冲、十宣。 取穴方法: (1)大椎: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1胸椎,约与肩平齐。 (2)胸夹脊:第1胸椎至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0.5寸。 (3)曲泽: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4)内关:腕横纹直上2寸,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也可取腕横纹直上三横指,两筋之间。 (5)劳宫: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

夏季容易中暑试试拔罐

夏季中暑怎么办? 一、 夏季容易中暑试试拔罐 除病人中暑症状外,可将右手中指弯曲,在病人胸部皮肤上划一下,如有明显的紫红色隆起的划痕,就说明有'痧',使用方法就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用一枚一元的硬币或光滑的汤匙柄(用酒精消毒)做工具,有专门的板更好,蘸香油或花生油在清洁的后颈部两侧、脊柱两侧、两肘、头骨上下等处前一定要把手洗干净,手持板以30~45度角由上到下、由左到右顺着,用力均匀,每次5~6遍或皮肤出现紫红色痕为止。多数病人后就可以感到头脑清醒。但如病情较重或无效

狂瘦胳膊的减肥法

胳膊减肥 1.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 2.用边缘光滑的汤匙(或调羹、铜币等)蘸上麻油(菜籽油、花生油、豆油或清水均可),在需要部位单向重复地。 3.顺序一般是由上而下,或由身体中间向两侧,或每次都由内向外,不得来回动。每次每处大约需20下左右,皮肤出现深红色斑条即止。 4.部位通常只在病人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 5.每一部位2~4条或

​上班族常 赶走职业病

眉心 当人们患上阴暑的时候,容易感觉到头痛脑胀,这个时候可以用选择眉心来缓解散头风,缓解头部晕胀的症状。 方法:在额头部位涂上介质(可选择的介质有油性以及水性两种,专家建议大家选择按摩油之类的油性介质),再用板从发际的部位往下直至眉心,可至眉心发热或感到疼痛。 手臂 阴暑容易让热气堆积在人体表面,手臂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散出体表的热气,达到有效的缓解暑热的功效。 方法:手肘部位涂上介质,把手臂弯曲起来,在手肘内部有个穴位叫做曲池穴,从这个穴位往下20-30次,也可到手臂出现红痕。

后拉肚子是怎么回事

后拉肚子,考虑是胃肠经络穴位受刺激而引起的。 疗法是用板按一定的规则在身体的相应的经络穴位进行拭,通过对经络穴位的刺激,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而且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体虚之人能补气血,体实之人驱外邪,不同的部位,采用的补泻手法不同,最终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如果是不熟悉经络穴位的人进行,并且采用的手法不对,可能会对肠经络穴位造成刺激,加快了肠胃蠕动,导致拉肚子的情况出现。 一些人在之后拉肚子,可能与无关,是因为本身存在肠炎、消化不良、胃肠型感冒、中暑等疾病。 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