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降压药什么时候吃比较好 服药血压正常一段时间后可不可以停药

降压药什么时候吃比较好 服药血压正常一段时间后可不可以停药

高血压具体病因是不明确的,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只能通过降压药物控制血压于合理范围以期改善预后,故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宜轻易停用降压药物,否则易导致血压的波动,反而可能出现相关事件。

高血压服用降压药物的原则

睡前服药不可取

人在睡眠后,血压比白天下降20%左右。如果睡前服用降压药,两小时后血药浓度达到高峰值,导致血压大幅度下降,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从而使血液中的血小板、纤维蛋白等凝血物质在血管内积聚成块,阻塞脑血管,极容易引发缺血性脑中风。

吃药不跟感觉走

许多高血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仅凭自我感觉用药,感觉舒适的时候不测血压,就减量服用或停用降压药物。如果不监测血压而盲目服药,不仅不能控制血压稳定,还会使病情加重,诱发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引发中风危及生命。

联合用药效果好

大约有2/3的高血压患者用一种降压药就可以使血压降至正常;1/5的患者需两种降压药合用,才能使血压降至正常;而另有1/10左右的高血压患者则需三种降压药合用。如果属于后两种情况,而只服一种降压药,血压自然很难降至正常水平,只有联合用药才能奏效。

加大剂量要慎重

对高血压的用药原则是,首先从小剂量开始,并认真观察用药后效果和药物的副作用。如用一种降压药效果不理想时可考虑联合用药。但大剂量用药不可取,虽然大剂量用药能使血压降的多一点,但如血压降的太快,容易引起大脑和心肌缺血,发生意外。另外,药物的副作用也会随之增加。

间断服药有危险

有些患者在服用降压药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有明显下降或降至正常,便自行停药,结果没有多久血压再度上升。如此这般,不仅使病情加重,还容易使机体对药物产生耐受性,造成难治性高血压,甚至诱发中风。

没有症状也用药

有些高血压患者虽然血压高,却无任何自觉症状,便以为不用服药治疗。其实,即使是无症状高血压,如果长期不服药治疗,也会使病情加重,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服用降压药注意3件事

1.高血压患者要坚持长期服药

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长。虽然高血压可以很好得到控制,但目前高血压还不能治愈。服降压药后,血压降到正常,并不是高血压病痊愈了,而是降压药物作用的结果。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些病人服几天降压药,血压降到正常就不服药了,几天后血压又升高了,就再开始服药,这种服服停停的方法是错误的,不但达不到治疗的目的,还有危险。

停药后血压会升得更高,甚至会超过治疗前的水平,这种现象叫做“反跳”。血压“反跳”得太高,很容易出现高血压脑病、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因此,高血压病人若平时血压较高时,降压治疗是必要的,但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坚持长期服药。

2.降压药应从小剂量开始服用

高血压病人服降压药物时,应先从小剂量开始,尤其是老年人更应注意。服药一周后,如果血压还很高或降得不明显,考虑一种药物不行时,可以再加一种,对大多数病人来说,同时服用两种降压药,血压是能够降到理想水平的。

血压降到理想水平后,要维持1~2月,若血压一直保持稳定,再逐渐减第二种药,直到用“最小剂量”的降压药维持血压在理想水平为止。这个“最小剂量”就叫维持量。维持量要坚持长期服用,不可随意停用,否则血压又会升高,前功尽弃,还得从头开始。

3.服用降压药要选择合适的时间

血压能否控制良好,药物选择是一方面,给药时间也是不容忽视的。药物作用时间有长有短,长效的每天吃1次即可,短效的每天需要服好几次。人的血压每天都在不停地波动,一般来讲,白天血压高,夜晚血压偏低,因此一般降压药物白天服用,每天一次的药就清晨醒后服用,两次的一般8点、16点吃,三次的7点,12点半,18点吃。

高血压患者不要随意换药

有些患者对治疗自己的高血压,很是心急,常常在吃了降压药后,马上测量血压。

如果血压正常了,就以为高血压“治好”了,于是就自行停药。停药几天后,如果发现血压又升高了,又连忙再吃原来的降压药。可是这一次血压却没有下降到正常,还以为是药物没效果,又赶紧去医院要医生换别的降压药。这样反反复复看了多家医院,换了不少医生,降压药吃了很多种,高血压却有越来越厉害的趋势。

其实,高血压是我国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首要原因,脑中风、冠心病等疾病都与它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遗憾的是,目前还有很多群众对高血压所知甚少,有的患者不服药或不服正规药,使得血压长期高于标准值。

高血压患者随意换药是错误的。专家建议高血压患者,可以使用作用时间长效的降压药。因为,许多降压药达到稳定的降压效果,往往需要2周甚至更长的时间。

因此,大家一旦选择好了一种降压药,就切忌随意更换。在高血压的治疗上,首先还是要长期坚持服药,并且要坚持把血压降到达标值(通常是 140/90mmHg)以下。虽然,根据目前的医学技术,高血压是不会被“治愈”的。但是,大家却能够通过合理用药,使高血压被人完全控制住,从而降低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治疗与护理方法有哪些呢

不要突然停药

有人认为血压降下来以后就可以停药了,担心吃药的时间长了会产生耐药性。抗生素有耐药性,抗高血压药物是没有的。高血压是终身疾病,必须长期用药,所不同的是用药的量可以根据病情调整。

服药之余不测血压

高血压用药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适当调整,如果服药之余不测血压,不能及时了解病情严重情况,无法达到更好的维持巩固的效果。

降压不要太快

血压下降过快、过低,很容易发生脑缺血、体位性低血压。

单一用药

高血压用药切忌单一用药,不过轻度高血压可以单一用药。但如果高血压问题严重的话,为了使药物发挥更好的效果,提倡联合用药,也可以抵消部分药物的不良反应。

频繁换药

有些高血压患者服用某种药物一段时间后看到没效果,马上换药,而且随意增加服药剂量,这是不明智的,因为降压药物均要在用药后的2周左右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乱用降压药

降压药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如果服药类型不对路,则降压效果不明显。总之,用药应遵从医生的指导。

睡前用药

睡前用药是高血压用药禁忌之一,这有可能导致脑血栓、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比较危险。因此高血压用药一定要在临睡前2小时服药。

八种情况停服降压药很危险

1、工作繁忙,经常忘记服降压药

中年高血压患者,整天忙忙碌碌,压力大,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健康,以致经常忘记服降压药而被动停药。

对策:患者需要提高对降压治疗重要性的认识,尽可能坚持每天早上洗漱后服用长效降压药(每天服用1次,可以控制24小时血压)。这样,患者不需要把药物带到工作场所,也不会因为工作太专心、繁忙而忘记服药。

2、无头晕、头痛等不适,自认为高血压好转而停药

高血压患者通常没有明显不适感,只有在血压非常高时才会有头晕、头痛等症状。有些患者误认为没有症状血压就是正常的,或高血压已好转,因此擅自停服降压药。

对策:事实上,高血压所带来的风险大多是在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下发生的。平时即使没有任何症状,患者也不可随意停药,而应定期在家中测量血压,根据所测得的血压水平,与诊治医生进行讨论,再由医生决定是否需要调整降压药的剂量或停药。

3、自认为体育锻炼可降低血压,无需再服药

定期的体育锻炼的确有助于降低血压,特别是那些达到出汗状态的体育运动。一些人误以为自己天天参加体育锻炼,就可以不服降压药了。

对策:体育锻炼的降压作用非常有限,而且往往缺乏长期性。即使参加了体育锻炼,血压暂时恢复到正常,也不能擅自停药。而必须经过专业评估后,由医生决定是否有必要调整降压药剂量甚至停药。

4、自认为“是药三分毒”,要尽量不吃或少吃降压药

有人认为,“是药三分毒”,药物能不吃尽量不吃,必须吃则尽量少吃。其实,由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销售的各种化学药品,都通过了完整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估,因此,在推荐使用剂量范围之内,这些药物通常非常安全,即使长期甚至终身服用也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对策:科研证实,降压药可以有效降低血压,显著降低发生中风与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不能因为害怕降压药的不良反应,就不吃或少吃甚至拒绝服用降压药。事实上,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药,还是非常安全的。

5、不知道高血压需长期服药

有的高血压患者以为高血压经过治疗后可“痊愈”。当然,随着对高血压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找到一些有效控制血压的办法,但是,迄今为止,高血压仍不能彻底根治或治愈。

对策:血压水平是人体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与心脏、血管系统相互作用、综合平衡的结果。当血压升高时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此,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服药,才能控制血压,降低患者发生中风、心肌梗死等疾病的风险。

6、自认为随着年龄增长血压会自然增高,无需再服药

随年龄增长,人体内的大小血管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弹性功能下降(或称为动脉硬化)。通常,收缩压在中年后会持续升高,舒张压则在进入老年后因大动脉硬化而不再上升,甚至有所下降。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年龄增长,血压增高是自然现象,不必服药治疗。

对策:血压水平随年龄升高绝非必然,更不能称为自然升高,而是一种病理现象,有非常严重的后果,需要继续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另外,通过限制钠盐摄入、加强体育锻炼等措施,可以延缓动脉硬化的进程,使动脉血管在老年期仍然富有弹性,维持正常血压。

7、自认为夏天血管舒展,血压自然会降低,可以停药

在夏天,有些患者即使不吃任何降压药,血压水平也比冬春天低一些。还有患者可能出现血压明显降低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这些患者每到夏天,就“主动”停服降压药。

对策:夏天是否需要调整降压治疗方案,主要看是否有明显低血压症状,如果有则应降低药物剂量,甚至停药。但如果只根据一天或一周的炎热天气调整用药,很可能不适合随时可能出现的凉爽甚至寒冷天气,大幅增加血压波动性,增加心血管病风险。

8、服药后出现干咳、乏力、水肿等不适而停药

有些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后,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如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后出现刺激性干咳,服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后出现腹泻等肠道功能紊乱。尽管在推荐剂量范围内,这些不良反应通常少见也不严重,但有些患者仍有可能表现为不可耐受而不得不停药。

对策: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后,应在诊治医生指导下减少导致不良反应发生药物的剂量,或停服这些药物,换成其他种类的降压药。如果这些不良反应不十分严重,患者应尽可能坚持服药,有些不适感会在用药一段时间后明显缓解,甚至消失。

高血压患者的用药误区有哪些

1、间断服药

一些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的时候没有坚持定期服用,而是自作主张根据血压的升降自行随意调节剂量,甚至是间断服药,这是非常不可取的。有的患者总是间断服用降压药,血压高的时候就吃几片,血压降下来的时候立刻停止,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够控制病情,而且还可能加重病情。

2、擅自乱用药物

现在降压药不断推陈出新,所以一些高血压患者就急于采用新出的降压药,认为治疗效果好,殊不知这样乱服药对健康是非常不利的。降压药的种类有很多,每种药物的用途也不一样,很多患者在服用降压药一段时间后,发现并不是很管用,于是就换用其他的降压药,这样来回换药只会耽误病情的最佳治疗时间。患者应该按照医生的吩咐,坚持服用适合自己的降压药。

3、无症状不服药

根据高血压临床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血压患者的症状轻重与血压的高低不是成正比例关系的。所以在症状不明显的时候,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不一定是处于正常状态。高血压的症状一般不明显,很多患者在服用降压药以后出现头昏、头痛不适,索性停药。久不服药,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引发严重的高血压并发症,危及生命。

高血压治疗中常见误区

第一,发现高血压后只是服药不经常测血压。很多患者认为服药后也治疗了,有没有头晕等症状就需要测血压了,这是很不好的习惯。降压药物是要根据血压控制情况进行及时调整的。不仅服药后腰测血压,而且还有经常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测,例如清晨,上午,中午,睡前等。

第二,血压正常后自行减量甚至停药。对于高血压,除了继法性的高血压在治疗好原发病后会恢复正常外大部分的原发性高血压是不可能自行恢复的。所以必须终身服药。

第三,如果血压控制不理想,进行选择多几种的降压药物,而不是增加一种药物的剂量。不同种类的降压药物有协同作用,服药几种降压药物,小剂量的一半不会增加副作用,而服用一种要增大剂量后作用增加小副作用却会增加更多。当然增加的种类要是不同种类的。

第四,尽量选择中、长效药物。中、长效降压药维持时间长,降压引起的血压波动小,更理想。但是中长效的药物价格都比较高,经济不能承受可以用便宜的短效的,平时就要注意规律服药。

第五,降压药平稳。血压平稳很重要,高血压不好,快速的降低血压可能引起重要器官血供不足一样可能引起严重后果。所以要缓慢降压。对于长期严重的高血压,不要求降到正常。另外,对于年龄偏大的人群,即使没有高血压史,也要经常测量血压。没有头晕等症状不一定没有高血压。很多原发性高血压都是慢慢升高的,人体对这个已经适应 了,所以没有症状。只有在血压突然升高的才会出现头晕等症状。

高血压服用降压药物的原则

吃药不跟感觉走

许多高血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仅凭自我感觉用药,感觉舒适的时候不测血压,就减量服用或停用降压药物。如果不监测血压而盲目服药,不仅不能控制血压稳定,还会使病情加重,诱发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引发中风危及生命。

联合用药效果好

大约有2/3的高血压患者用一种降压药就可以使血压降至正常;1/5的患者需两种降压药合用,才能使血压降至正常;而另有1/10左右的高血压患者则需三种降压药合用。如果属于后两种情况,而只服一种降压药,血压自然很难降至正常水平,只有联合用药才能奏效。

加大剂量要慎重

对高血压的用药原则是,首先从小剂量开始,并认真观察用药后效果和药物的副作用。如用一种降压药效果不理想时可考虑联合用药。但大剂量用药不可取,虽然大剂量用药能使血压降的多一点,但如血压降的太快,容易引起大脑和心肌缺血,发生意外。另外,药物的副作用也会随之增加。

间断服药有危险

有些患者在服用降压药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有明显下降或降至正常,便自行停药,结果没有多久血压再度上升。如此这般,不仅使病情加重,还容易使机体对药物产生耐受性,造成难治性高血压,甚至诱发中风。

没有症状也用药

有些高血压患者虽然血压高,却无任何自觉症状,便以为不用服药治疗。其实,即使是无症状高血压,如果长期不服药治疗,也会使病情加重,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降压药剂量增大可致低血压

当高血压患者突然出现头晕、心慌、胸闷等情况时,应首先测量血压。如果只是稍微有点低,应立即睡下休息,让血压恢复,并暂停一下降压药;如果降得太低,且症状明显,应立即到医院处理,在医生监护下治疗。当然也有这种情况,就是血压降不下来,也会出现上述头晕、心慌、胸闷等症状。因此,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后要经常测血压,应让医生根据血压情况酌情调整降压药剂量。

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中要注意预防低血压,比如应严格遵医嘱服药。由于降压药物种类繁多,每种药物都有其最佳适应证,不要擅自增减药物剂量。服药方法要正确,避免睡前服药,而且最好选用长效制剂,口服长效制剂时不能将药物掰开、碾碎。

TIP:如何科学合理地服用降压药

医学专家强调,服用降压药物贵在坚持。因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由于病因不十分明确,只能靠药物保持血压正常,同时也要坚持非药物治疗。如果高血压患者突然自行停药,会导致血压反跳升高,甚至高于治疗前水平,这是对身体极为不利的。高血压患者应牢记“宁可少吃一顿饭,不能忘服一次药”。

长期坚持服用降压药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患者的这种担心是能够理解的。但由此对降压药物产生恐惧心理以致停药却是不可取的。虽然任何一种降压药物对人体都有两方面的作用,但重要的是看其有利的一面是否远远大于不利的一面。

由此可见,大家吃降压药的时候还是注意一点比较好,千万不能盲目地吃降压药,最后导致血压迅速下降对自己伤害更大。低血压也是需要到医院治疗的,希望大家可以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越早治疗一些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对自己的伤害也是最小的。

老年人服降压药的注意事项

①有些患者在服用一段时间降压药物后,血压得到了控制就会自己停药,这是不正确的, 降压药物一般都是需要长期服用或终生服用。降压药物不能突然停药,因为长期服用降压药 物的患者,突然停药或者减量会出现血压反跳性的增高,导致乏力、头晕头痛、出汗等一系 列的反应,严重的还可能发生心梗或脑血管以外等。

②降压药物宜清晨服用,因为这样更能有效控制血压。

③老年人应逐步降低血压,尤其是体质较弱者,切不可追求快速降压而加大医生建议的 服药剂量。

此外,还应配合医生定期做相关检查,比如监测血压、血脂等指标 ,检查肝肾功能等情 况,从而判断血压控制情况、所用药物是否合理是否安全,以便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实现 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走出四大降压误区

误区一:不难受不服药。没有症状不吃药,血压正常就停药,这是很多高血压患者的用药误区。有些病人把降压药当成止疼药、止咳药这样的“对症药”,出现头晕、头痛才会吃药,这种做法很危险,也是极不科学的做法。

临床上,很多病人没有明显症状,但高血压对健康的威胁并不会就此消除,这种不正确的服药方法,导致血压出现升高-降低-升高的不稳定情况。而且很多时候是因为患者之前使用降压药使血压降至正常,是药力在控制血压,并非高血压症状本身已经得到控制,中断用药,血压会再次上升,会“反跳”至用药前甚至更高水平,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血压出现较大幅度的起伏,将会引起心、脑、肾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脑溢血等。正确的方法是,服药后出现血压下降,可采用维持量继续服药,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药物进行调整,可以增减药物品种或服药剂量,而不应断然停药。

误区二:凭感觉服药。头痛头晕就吃药,没感觉就不吃药,也不测血压,完全跟着感觉走。其实,高血压病人感觉的症状轻重与血压高低程度不一定一致,有些病人血压很高,却没有症状;相反,有些病人血压仅轻度升高,症状却很明显。因为每个人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不一样。因此,凭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往往是错误的,也容易延误治疗。正确的做法是定期测量血压,依据血压来调整降压药。

误区三:不愿意服药。一些患者认为是药三分毒,少吃为好,为了避免药物的副作用,宁少勿多,吃一点点就可以了,或者吃中药,因为中药没有副作用。

确诊了高血压病,如果是轻型、低危者,一般可先行非药物疗法;如果血压不降,或降压不明显,就应该用药。中型、中危以上者,应及时选用降压药物。因为长期高血压会损害心脑肾等器官,有效地控制血压,能尽量减少器官的损害。虽然降压药有一定的副作用,但与预防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并保护生命相比,后者的意义要大得多。坚持长期服用降压药,可保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减少心肌梗死、脑卒中、肾衰竭等不良事件发生,降低死亡率。

误区四:跟风吃药。很多老年高血压患者不求医,自行购药治疗,听说别人吃什么药降压效果好,便自作主张服用同样的药,或者听信广告的夸大宣传,用保健品,降压表、降压帽、降压带、降压仪等替代药物治疗。

降压需要个体化,目前,市场上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多达几十种,各有适应症和一定的副作用,病人的情况也各不相同,血压水平、危险因素、伴发疾病不一样,用药也不一样,夸大其词的广告宣传更是伪科学的治疗方法,因此,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能盲目追风、道听途说。

高血压患者应走出七大误区

误区一:老人血压高一点没关系

许多人认为年纪大了,血压高一点没什么关系。大量研究证实,血压即使稍微高一点,心血管病的危险性也会明显增加,特别是收缩压,也就是平时说的“高压”,其增高的危害性远大于舒张压的增高。当然,舒张压最好是控制在90以内。

由于各种原因,血压都会有所波动,比如在冬天,由于天气寒冷,血压会高一点,夏天血压就比较平稳,那么在冬天,就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增加降压药量,而夏天则相应减少药量。

误区二: 凭症状服药

高血压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坚持用药,不要随便停药”。但是有许多患者,他们认为自己只是在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的时候,才临时吃些降压药,没有症状时,就不在意或误认为自己血压正常了,就不吃药。显然,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为,每个人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不同,有的高血压病人血压即使高到200mmHg以上也会没有症状。因此,服药的依据应该是测量到的血压值,而不是自我感受。

误区三: 血压一降立即停药

“是药三分毒”这一观念对高血压人群的影响太深,患者总是认为,能不服药就最好不服药。所以,病人在服用降压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一旦降至正常,即自行停药,停药后血压又升高,便再次使用药物降压。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血压的大幅度波动,会更容易引起心、脑、肾发生严重并发症,如脑出血等。事实上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只有长期坚持服药,将血压稳定地控制在合适的水平才能有效减少其危害。

误区四: 中药比西药安全

有很多人比较信中医,看中医吃中药,主要就是认为中药副作用少,西药副作用大,从而不愿意长期服用西药。实际上药都是有毒副作用的,因中药的毒副作用而造成致残、致死的情况也有报道。拒绝吃西药这个观点需要纠正,我们提倡服用科学验证有效和安全的药物。目前全世界广泛使用的六大类降压药,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证实是安全有效的。

误区五: 盲信偏方自行服药

不少患者喜欢搞偏方、验方治疗,乱吃药乱用降压器具,如降压枕头、降压手表、降压帽、鞋垫和其他保健品之类,使用后不但不能治疗高血压,反而会因为这个“保健减压”而延误了去医院治疗的时机。医师提醒高血压患者,千万不要被某些鼓吹能根除高血压的伪科学所蒙蔽,不遵医嘱而采用一些伪科学的治疗方法,从而导致中风和心肌梗死的发生。

误区六: 目标是140/90毫米汞柱

事实上各个病人的年龄、脏器功能情况有所不同,降压目标值是有所不同的,越是有并发症的人群,血压的达标值也越严格。比如,普通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应严格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和肾病病人的血压应降至130/80mmHg以下;老年人收缩压则要求降至150mmHg以下,如能耐受,可以进一步降低。由此可见,不同人群、不同年龄的血压达标值不同,血压究竟降至多少为宜,因人而宜,应听从医生建议。

误区七: 只吃降压药就没问题

高血压的病因很多,如肥胖、摄盐过多、缺乏活动、心理紧张等都是导致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治疗也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否则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在选择服用适当的药物的同时,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宜少盐低脂,适当参加文体活动,避免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睡眠,肥胖者应减轻体重等。

高血压管理可不能随意

问题一:从来不测或很少测血压

对血压进行监测是诊断和治疗高血压的基础,如果不能正确及时测量,医生就无法诊断,当然也很难得到有效治疗。在一些医疗比较落后的地区,有些人60岁前甚至从来没有测过血压,患病多年却浑然不知。还有些人觉得年纪大了血压增高很常见,不需要经常测量。事实上,高血压对老年人危害更大,处于老化的心脏和血管更易出现意外事件。

指导建议:应通过患者教育等方式增加公众对高血压的知晓率。还要推广家庭血压测量知识,与诊室血压相比,家庭血压监测更为方便、省时、易坚持。《家庭血压监测中国专家共识》建议,每日早、晚各测量2~3个读数,间隔1分钟;初诊或治疗早期应在就诊前连续测量5~7天,血压控制良好时,每周测量1天。测量时要注意,先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坐着休息5分钟,测血压时,尽可能确保捆绑袖带的上臂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

问题二:治高血压太随意,未坚持有效管理

很多人被确诊高血压后,没有能够进行持续有效的管理。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高血压当成感冒,吃了几天降压药血压正常了,就认为高血压治好了,不需要再吃药了。二是虽然知道高血压要长期吃药,但总自己扛,认为“不吃药血压可以维持在比较好的状态,一吃药高血压会加重”。

指导建议:高血压病人通常需要长期服降压药,对血压进行持续有效管理。如果血压降下来马上停药,血压会再次升高,血压波动过大,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更严重。另外,高血压不能扛,经过严格审批上市的药物,基本上都是安全有效的,只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不会让高血压加重。坚持长期服用降压药,可保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减少心梗、脑卒中、肾衰竭等不良事件发生,降低死亡率。

问题三:选药不合理

有些高血压患者虽然长期坚持服药,但吃的药物不是长效、安全性更好的药物,当出现不良反应时会自己停药。更有甚者,在降压药选择上也“跟风”,听说别人吃什么药降压效果好,便自作主张服用同样的药,或者听信广告的夸大宣传,用保健品、降压仪等替代药物治疗。

指导建议:选用降压药的原则包括降压效果好,能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24小时平稳降压,避免一天中血压忽高忽低;安全性好,长期服用肝肾毒性低;无药物相互作用,便于联合用药。

控制血压应根据患者情况选用长效且效果平稳的降压药,如果对一种药物效果觉得不满意,患者不要自行换药,需到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增加剂量或联合用药。另外,同一种降压药对不同患者疗效不同,因此高血压患者需要进行个体化治疗,不能参照他人的服药方案自行降压。

问题四:吃药不评估效果

这类患者知道治疗高血压是有必要的,也在坚持吃长效安全的降压药,但很少进行监测,也不评估降压治疗的效果,一种药吃到底。

指导建议:患者要提高血压管理的积极性,在服药过程中及时监测血压,尤其要注意清晨血压的测量。高血压病人坚持每天在清晨服药前测量血压,能更好掌握血压在一天中的最高值,从而预测血压是否在全天24小时内均得到平稳控制,也能为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重要的依据。

此外,人体的血压会受生活中各种因素影响,如季节、环境等,所以不要一种药吃到底,要定期找医生咨询调整。

高血压患者用药存在三个误区

吃药时间因人而异

很多高血压病人都认为每天的降压药是越早吃越好。专家认为对于大多数高血压病人的确是越早吃越好,少数病人并非这样。每个病人都要根据自己的血压变化规律,掌握好吃药时间。

人体的血压变化在一天中基本遵循“两峰一谷”的规律。第一个血压高峰是上午6点至12点,第二高峰是下午4点至6点,血压低谷则出现在晚上睡着后。有一部分高血压患者早晨醒来后会出现血压的迅速升高,这被称作“晨峰现象”,对于这些病人每天的降压药是越早吃越好。少数高血压病人情况相反,是夜间入睡后血压升高,白天则血压相对平稳,对于这部分病人降压药应该放在晚饭后吃。

吃短效药不如选长效药

有些高血压病人认为短效降压药比长效降压药好。专家认为吃短效药不如选择吃长效降压药。短效降压药需要每天吃三次,每次服用都会引起血压的一次波动,长此以往对心脑血管系统都会造成不良影响。短效降压药需要每天吃三次,对服药者的要求也比较高。

目前高血压病人中一部分是中青年,他们的工作很忙碌,一忙就忘记吃药了。另一部分是老年人,他们的记忆力比较差,也常常会忘记吃药,或是吃了却想不起到底吃了没,这样便会造成漏服、多服、错服,这些都不利于血压的控制。

血压平稳也不能停药

坚持服用一段时间降压药后,会有部分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控制得很好。这时候,有的人担心长时间用药会产生依赖性,或担心药物副作用,而自行把降压药停了下来。专家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在轻度的高血压病人中,有20%—30%的人在血压控制后也许可以停药,但这并不能保证血压就不会反弹。

对于高血压病人,一般建议要终生服药。如果血压控制得很好,医生在进行评估后,可能会把病人的药量减至很低,比如每天半粒,甚至隔天吃半粒,而不建议病人完全停药。在临床中有些病人自行停药后不久就出现脑中风了,高血压病人自行贸然减药、停药会增大诱发心肌梗死、脑中风的风险。

相关推荐

血压误区介绍

误区一:病轻者不用 控制血压的目的是保护靶器官,防止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意外,高血压肾病等并发症。对于血压在150/90mmHg左右轻度的血压偏高患者可以先不,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进行调控,如果观察3~6个月血压控制不好,就必须用物控制。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治疗高血压物副作用是可逆的,轻微的,只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用,应该是安全的,因此高血压患者不要害怕物治疗。 误区二:血压 血压不高不用 许多高血压患者只在自己感到不舒服时才服降压,还有的患者测量血压不高就不,等到血压升高

治疗高血压

什么多少、,都是看你能不能达到这个目标。一就好,一就回去了,这就得,如果控制挺好的就可以,但是大部分高血压病人是要天天的。 另外,高血压早期是波动的,有时候正常,有时候不正常,降下来以后,如果生活方式改善了,血压确实能保持不再往上走,就可以不了。如果没症状也不量血压,就觉得没事,实际上不正常,还是要的。所以不是关注,是关注以后血压是不是正常。 如果真是说根治的话,就完全跟你的生活习惯有关了,早期的时候因为过胖、盐太多、缺少运动、吸烟喝酒,

常用高血压的价格是怎样的

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高血压比较多,主要有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卡维洛尔、拉贝洛尔等。由于各店经营方式不同、进货渠道各异、进货数量不同等因素,常用高血压的进货价格及经营费用有差异。所以,总的来说,常用高血压的价格在全国各地并不是很一致。建议有需要的患者最好自己到正规的店咨询。 另外,患者使用降压要避免以下误区: 1、单一大剂量用长期单一品种用易产生耐性,降低疗效。如果单纯依靠增加剂量,又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2、临睡前用夜间进入睡眠时,人体的血压会比白天下降20%左右。高血压患者睡

降压什么时候

血压这种疾病的危害性是极大的,因此需要及时的通过各种降血压物,将病情控制住,否则很容易产生生命的危险。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降压什么时候比较好这个问题。 正常人的血压随内外环境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在整体人群,血压水平随年龄逐渐升高,以收缩压更为明显,但50岁后舒张压呈现下降趋势,脉压也随之加大。近年来,人们对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作用以及心、脑、肾靶器官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入,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调整,目前认为同一血压水平的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不同,因此有了血压分层的概念,即发生心血管病危险

血压防治四要四不要

要平稳降压,不要让血压波动太大 血压波动太大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发生的危险。资料显示,清晨醒来时是高血压患者发生各种心血管意外的高峰时间段,如果对这段时间血压控制不佳,造成血压波动过大,会大大增加发生中风的危险,甚至导致死亡。 要坚持降压,不要跟着感觉走 高血压患者绝大多数需要终身治疗,但很多人在几个疗程治疗后血压平稳了就不再继续了,以为已经根治;有的人一看血压正常了就,担心长期有副作用;还有一些人凭感觉,以为不头晕就是血压不高,不测血压。 坚持用才能平稳降压。患者不妨选择

降压好还是晚上好 夜间高血压时间

多数轻度高血压病人具有上述昼夜节律性变化的特点,但是如果夜间血压不降、夜间收缩压均值大于125mmHg或者舒张压均值大于75mmHg,称为夜间高血压或“反勺型高血压”。这种现象与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密切相关,鼻白昼高血压的危害更大,因此在治疗上应该尽量选择长效降压,必要时可在晚间或者临睡前加服一次中、长效降压物。因此,此类病人不可拘泥于“睡前不宜服降压”的观点。

血压治疗中的困惑解析

虽然高血压的防治已逐渐普及,深入人心,但是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并没有明显下降,高血压的防治仍然存在一些误区,所以还需进一步澄清一些错误观念,更加科学,规范化的管理好血压,把高血压所造成的心脑血管损害降低到最低;在高血压的防治过程中我们主要遇到以下问题困惑着大家,现分析如下。 1、血压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升高,是一种生理现象,不需要治疗。 这一错误认识在一部分高血压朋友中广泛传播,特别是在老年朋友当中尤为突出,使得这部分高血压患者放弃了高血压的治疗。那么老年人血压升高没有危害吗?答案当然不是,因为老年人发病率最高

降压什么时候 清晨高血压时间

部分高血压患者在清醒前后血压呈现出急剧上升的高峰,称之为血压晨峰或者清晨高血压,与心血管病人上午突发事件的高发生率明显相关。这类高血压患者在早晨清醒后起床动作宜慢、活动量宜小、逐渐过渡到日常生活、工作、不主张晨练。服用的降压物应当首选长效降压,并且在清晨醒后空腹即刻服用。

血压患者易进入的误区

误区一:盲目应用降压 ”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应首先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医生也应该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必要的特殊检查加以鉴别,不能盲目给患者开出降压就草草了事。 误区二:降压越快越好 合理使用降压物可使患者的血压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达到减轻症状,延缓或防止心、脑、肾等器官并发症的发生。但是,除了“高血压现象”、“”高血压脑病””、“急进型高血压”需紧急降压外,大多数“缓进型”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不宜降得过快,否则会引发较重的不适感,甚至会诱发”脑血栓形成”、”冠心病”、肾功能不

鹅蛋加花椒真的能治高血压降压有副作用不能长期

需要长期。 任何都会有副作用,也包括降压。如果按说明用,副作用会很轻微,所以,不要因小失大,和高血压所带来的并发症危害相比,降压的副作用简直微乎其微。而且降压并不是成瘾性物,不会产生依赖。但关键问题是,降压不能轻易,一旦血压会反弹性升高,给血管带来更大损害。高血压往往需要终身用来控制,从而避免因高血压而导致的其它重大疾病发生,如脑梗死、心肌梗死等。不过早期无家族史的高血压,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血压也能够恢复正常,可以不用,除此之外,应该坚持长期降压治疗,使得血压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