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用药误区介绍
高血压用药误区介绍
误区一:病轻者不用吃药
控制血压的目的是保护靶器官,防止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意外,高血压肾病等并发症。对于血压在150/90mmHg左右轻度的血压偏高患者可以先不吃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进行调控,如果观察3~6个月血压控制不好,就必须用药物控制。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副作用是可逆的,轻微的,只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应该是安全的,因此高血压患者不要害怕药物治疗。
误区二:血压高吃药 血压不高不用吃药
许多高血压患者只在自己感到不舒服时才服降压药,还有的患者测量血压不高就不吃药,等到血压升高后再服药,其实,这些作法都是很不科学的。降压药吃吃停停,会引起血压忽高忽低,上下波动。有研究证实,血压经常波动对人体危害很大,甚至比轻、中度高血压的危害还要大。高血压病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尚没有任何办法和任何一种药物能从根本上治愈高血压,需要终生用药物控制。
目标血压达到后,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按有效的维持量长期服用,切忌自觉症状良好后便突然停药。
误区三:超量服用见效快
老年人降压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有不少高血压患者对较高的血压已经适应,突然降得过低反而会引起不适,出现一些不良的症状,导致重要脏器缺血和体位性低血压,甚至发生脑血栓形成和心肌梗塞。老年人用药一般主张用长效药,单一用药。如果单一用药血压控制不好,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配伍,联合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低剂量降压药物,使之优势互补,增加降压效果。但切忌自作主张过量用药或把几种降压药一起使用,这样可能会导致血压降得过低、过快而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同时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反而可能降低治疗效果或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会。
高血压的用药误区
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
这是普遍存在的误解。常有患者说:能吃能喝能干活,不痛不痒的吃什么药呀。这样的病人大多数是查体或看其他病时发现有高血压病的。其实当血压超过正常范围(高限为139/89毫米汞柱)时就应降压治疗,因为这时血压对其靶器官(心、肾、脑)已开始侵害,只是还处于功能代偿期中,也就是说身体本身尚能调节,所以不出现症状,但不等于没有病。当然在这段时间不一定要服药治疗,只要注意消除能引起高血压的各种因素,大多数人的血压也就能恢复正常。常用的消除引起高血压因素的措施有:
1、控制饮食。低盐饮食,每日食盐用量控制在5克以内为佳。多吃合钾丰富的食物,如干鲜水果、蔬菜、豆类及其制品等。坚持低脂肪、低热能、高维生素饮食。多吃合钙高的食物,如牛奶、豆类及其制品等。
2、精神情绪要稳定。切忌紧张、害怕、恐惧、忧愁等不良情绪的存在。
3、工作要劳逸结合。每天要保持8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特别是高空及机床旁作业者、司机等,由于工作高度集中紧张,更应注意休息、精神放松。
4、严禁吸烟。吸烟是导致动脉硬化高血压的重要因素,必须戒烟。
5、严禁酗酒。
6、加强运动。脑力劳动者或老年人要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大极拳、太极剑、门球等。
高血压常用药误区
感觉不舒服的时候才服药
如果患者不坚持服用降压药,而是偶尔想起来才吃,这样就会使血压时高时低,无法达到稳定血压的目的,甚至会引起心脑血管的突发疾病,威胁生命。
轻易相信药品广告
广告为了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可能会对药物的疗效夸大其词,对其副作用会有所隐瞒。因此患者不应该轻易相信药品广告,应该到正规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和治疗,这样才能及时治疗并且防止遭受经济损失。
频繁尝试不同的降压药
任何疾病的治疗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高血压也不例外。患者不应该为了一时的疗效而频繁更换不同的降压药,这样反而不利于维持血压稳定。
对于副作用过度恐慌
虽然降压药有一定的副作用,但是并非每种副作用都会被每位患者遇到。相反,有时候副作用也能起到治疗的效果。
不注意正确的服药时间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遵循一定的生物节律,血压也有自己的节律,因此要在对的时间服用降压药,既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又能防止意外发生。例如,早上起床时血压容易达到峰值,容易引起急性的心脑血管疾病。所以有这些风险的患者应该起床后第一时间服用降压药,而不是等吃完早饭或者上班以后再服用。
不天天测量血压
患者应该在服药的时候,每天坚持测量血压,这样才能及时发现自己所服的降压药是否有效。测量血压最好的时间为每天早上起床以后,这时候得到的数据更加准确。
只要患者们注意高血压常用药误区,改正不良的用药习惯,就能更安全有效地控制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常见的用药误区
不按时间和方法服药
常见于高血压患者,如阿司匹林应该在早餐后服用;他汀类调脂药应该在睡前服用。而且不能用茶水、牛奶或饮料送服药片等。
经常漏服药物
每天服用的药物没有按时服用,或应该一天服用数次的药物没有按照规定的次数服用等。这种情况常见于记忆力不好的老年人,或者是比较粗心的中青年。
随意增加药物剂量
一般包括有意增减剂量或无意中弄错剂量两种情况。但不管出于哪一种情况,这种做法都非常危险,尤其是有意增减剂量,会严重影响疾病的预后,甚至危害生命安全。
高血压患者的用药误区有哪些
1、间断服药
一些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的时候没有坚持定期服用,而是自作主张根据血压的升降自行随意调节剂量,甚至是间断服药,这是非常不可取的。有的患者总是间断服用降压药,血压高的时候就吃几片,血压降下来的时候立刻停止,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够控制病情,而且还可能加重病情。
2、擅自乱用药物
现在降压药不断推陈出新,所以一些高血压患者就急于采用新出的降压药,认为治疗效果好,殊不知这样乱服药对健康是非常不利的。降压药的种类有很多,每种药物的用途也不一样,很多患者在服用降压药一段时间后,发现并不是很管用,于是就换用其他的降压药,这样来回换药只会耽误病情的最佳治疗时间。患者应该按照医生的吩咐,坚持服用适合自己的降压药。
3、无症状不服药
根据高血压临床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血压患者的症状轻重与血压的高低不是成正比例关系的。所以在症状不明显的时候,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不一定是处于正常状态。高血压的症状一般不明显,很多患者在服用降压药以后出现头昏、头痛不适,索性停药。久不服药,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引发严重的高血压并发症,危及生命。
高血压用药把握四个原则
用药原则一:
高血压者如果同时服用3种以上降压药物,血压仍然在目标水平之上者(≥140/90mmhg),或者至少需要4种降压药物才能使血压<140/90mmhg者属于顽固高血压!2
用药原则二:
高血压脑出血后要缓慢降压,首选钙离子拮抗剂,降压幅度不超过治疗前血压的20%。脑出血或者收缩压长期≥180毫米汞柱,禁止使用阿司匹林片,当收缩压控制到160毫米汞柱以下再考虑使用。
用药原则三:
忌睡前服用降压药物,因易引发脑卒中或心肌梗塞。对脑动脉硬化、肾功能不全及老年患者,降压不可过快或者过猛。
用药原则四:
高血压者用药注意对于中等危险或者低危险度的患者可只用一种药物,而高度危险和极度危险的患者应同时联合几种药物降压。
老年人应走出的用药误区
用药误区一 跟着“经验”走。
一些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往往凭着自己长期吃药的“老经验”,每当病情复发时,便自己去药店买药来吃。即使到医院也是不顾自身的具体情况,向医生点名要药,有时甚至责备医生给开的药“不管用”。在疾病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用药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在病情复发时,最好是请医生检查后,根据处方用药。
用药误区二 跟着广告走。
有些老年人很迷信医药广告上介绍的新药和“特效药”,往往“慕名”用药。而医药广告多宣传药品的疗效,对于副作用和禁忌症则很少提,如果老人忽视了这些,用药时难保不出现问题。
用药误区三 认为用药品种越多效果越好。
有很多的老年人会身上患有很多的疾病,为了能够使身体能够恢复的更快一些,有时候会拜托医生开药的时候能够每个病都兼顾到,认为同时吃的药越多,治疗疾病的效果也就更好,而多种药物不适当地同时使用,有时不但不会增加治疗效果,反而有可能因药物之间的互相拮抗作用而降低疗效,有的还会因为违反配伍禁忌而出现副作用,增加药物的毒性。
用药误区四 崇拜“贵重药”。
有些老年人常把药物的价格和货物的价格相提并论,容易受“一分价格一分货”心态的误导。认为价格贵的药物疗效一定比价格低廉的药物“力量”大,见效快。实际上,药物的效果是不以价格而定的。无论价格高低,对症下药才是好药。
用药误区五 滋补药吃不坏身体。
不少老年人以为滋补药能强身健体,多吃有益无害。但是如果所患的疾病并非“虚症”,滥用补药反而会违背祖国医学“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用药原则。如血压偏高及血粘度高的老年人长期服用人参、鹿茸之类的补品,反而会引起血压升高,甚至鼻衄不止,无异于火上浇油。
用药误区六 认为只有靠药物才能战胜疾病。
其实,药物只是人体战胜疾病的一种武器,保持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生活方式,适当的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更为重要。
这些都是老年人应该走出的用药误区,所以一定不要自行用药,尽量在医生的指导和建议下使用药物,药不是最贵的就好,适合你的才能帮助到你。
高血压患者注意三大用药误区
误区一:难受了才吃药
有些患者把降压药当成止疼药、止咳药来使用,只在出现头晕、头痛症状时才吃药,实际上这种服药方式是不正确,降压药简短不但不利于血压稳定,还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容易对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误区二:用药时间不对
服药时间不正确也会给高血压患者带来极大的危险,这是患者朋友特别要警惕的,很多患者早上起床后血压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因此吃降压药最好是早上起床就吃,晨练完或吃完早饭再吃药就有可能增加危险性。
误区三:盲目跟风用药
有的患者听别人推荐什么降压药好,就选择来服用,结果服药不当导致了其它疾病发作。由于每个患者血压水平、危险因素、伴随的疾病都不一样,因此,治疗高血压需要制定的治疗方案也是有区别的。
老年高血压用药存在四个误区
1.任性用药
老年人对高血压症状认识不深,经常出现凭自我感觉服药的现象。比如无不适感觉时少服甚至不服药、间断服药;或者不测血压直接盲目服药的。殊不知,这些服药方式都是任性的也是错误的。长期如此会使血压忽高忽低,出现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血压就像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对人体的危害更大 ,甚至使病情恶化,诱发心脑血管疾患。此外很可能延误治疗时机并且使机体产生耐药性。
2.心急降压
有的老年人血压升高了,心急着把血压降下来,于是擅自加倍服药或数药并用,使血压骤降。有时候降压过快反而会给病人带来更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引发脑梗塞。
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常识
服药之余不测血压
高血压用药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适当调整,如果服药之余不测血压,不能及时了解病情严重情况,无法达到更好的维持巩固的效果。
降压不要太快
血压下降过快、过低,很容易发生脑缺血、体位性低血压。
单一用药
高血压用药切忌单一用药,不过轻度高血压可以单一用药。但如果高血压问题严重的话,为了使药物发挥更好的效果,提倡联合用药,也可以抵消部分药物的不良反应。
老年人降血压用药三项注意
1、防首剂反应
也就是第一次使用某种降压药物的老年人,可能由于机体一时不适应,会产生心慌、晕厥等现象,甚至感到服药后血压反而升高,这又叫首剂综合征。
2、防看价吃药
有一些老人在选用降压药物时,会认为药的价格越高的药物降压效果越好。其实,药品的价格和效果并不成正比,一些价格便宜的大众降压药也有不错的疗效,服用得当是有效降压的关键。
3、防擅自停药
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一般需终身服药,也就是说血压降至正常值也要吃药,否则很快就会回到治疗前的水平,引起“停药综合征”,严重时还会诱发严重的心、脑等并发症。老年人吃降血压药物可在医师的指导下适当的减少药物的摄取量。
温馨提示:老年人降血压用药注意什么呢?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现在对此也有一定了解了吧。对于高血压老人而言要掌握降血压用药的方法,避免走入用药误区,这样才能有效的降血压。
高血压用药误区后果很严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用餐质量的日益改善,我们可以看到,诸如改革开放前的一系列因为营养不了而产生的疾病现在已经销声匿迹。但随着人们吃的东西越来越偏向油腻,近些年来,人们得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而作为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高血压一直都扮演着一个谈虎色变的角色。一旦患上高血压疾病,普通人得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所以现在很多人在使用高血压药来控制血压,但是我们在使用高血压的时候,还是对用药的方式方法加以注意,如果使用不当,不但启动不到降压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反作用。
高血压药使用误区:
误区一:不难受不服药
有些患者朋友,认为高血压史需要服药的,但确根据自身症状和有无感觉来取舍用药,这个做法也是不正确的。很多患者,正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下,去医院检查时,才发现自己的心、肾、脑及血管已有不同程度不等的损害。有的甚至是在毫无察觉的状态下,突发中风、心脏病等疾病发生。所以,我们要知道,一旦患上高血压疾病,按时服用降压药是最根本的解决方式,这里面还是要提到一点,有很多高血压的患者朋友,对自己是否患上高血压并没有明显的察觉,这类高血压的患者是相对来说比较棘手的。建议诸位平时饮食习惯不好的,烟酒比较频繁的朋友,去医院做一个具体检查,来确诊一下自己是否有高血压疾病。专家提示:对于这类不难受不服药的患者朋友,还是要改变自己的用药习惯,按时服药,避免更严重的并发症的产生。
误区二:时间不对
早晨清醒之后,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动脉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有人在短时间内能迅速升高10~40毫米汞柱。多数人上午血压到达一个高峰,容易出现脑出血;也容易发生心肌梗塞,而且据西班牙最近公布的研究成果称,上午心脏病发作,心肌受损率增加21%。午间血压降低,有人下午血压有个小高峰,夜间出现低谷。按照传统每天3次服短效降压药,多数病人习惯于晨练后或早饭后吃第一次药,难以控制上午的血压高峰;中午吃药后午后的血压降得更低;尤其是晚间吃药,夜间容易加重血压的低谷,造成脑血栓。目前多数医生主张选用缓释降压药,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先吃降压药。既能有效控制上午的血压高峰,又能平稳地降压,避免可能出现的意外。当然,服降压药时间也应个体化。
误区三:迅速降压
降压心切,要求短时间内降到理想水平,有时有害无益。尤其收缩压在180毫米汞柱以上的病人,由于长期适应了血压高的状态,短时间内迅速降压,反而给病人带来更多的不适,甚至器官严重供血不足,造成心脑血管意外。降压药应从小剂量开始用,平稳降压,不可操之过急。降压药起作用,要有一个过程,期待理想的降压效果,需要有些耐心。
误区四:误解标准
多数人认为,高血压病人血压降到140/90毫米汞柱就达标了。140/90毫米汞柱不是血压的正常值,而是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与血压<110/75mmHg比较,血压140/90mmHg,心血管发病危险就会增加2倍。把降压目标值定为140/90mmHg,无疑是一个误解。普通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应严格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和肾病病人的血压应降至130/80mmHg以下;老年人收缩压降至150 mmHg以下,如能耐受,还可以进一步降低。
误区五:吃吃停停
血压高就吃,不高了就停;过几天又高再吃,血压降下来再停。或者有症状就吃,没症状就停。吃吃停停会导致血压波动。血压忽高忽低,难以稳定;也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高血压说终身性疾病,基本上需要终生吃药;即使血压降至正常,也需要稳定一段时间,可减量或换用作用缓和、副作用小的中成药维持,但完全停药须慎重。
温馨提醒:现在的科技还没有能够彻底治愈高血压的方法,只能够依靠药物以及其他方式控制病情。所以患者千万不能擅自停药,就算控制下来也要根据医生的建议缓慢减量服用,以免病情反跳发生危险。
高血压治疗与护理方法有哪些呢
不要突然停药
有人认为血压降下来以后就可以停药了,担心吃药的时间长了会产生耐药性。抗生素有耐药性,抗高血压药物是没有的。高血压是终身疾病,必须长期用药,所不同的是用药的量可以根据病情调整。
服药之余不测血压
高血压用药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适当调整,如果服药之余不测血压,不能及时了解病情严重情况,无法达到更好的维持巩固的效果。
降压不要太快
血压下降过快、过低,很容易发生脑缺血、体位性低血压。
单一用药
高血压用药切忌单一用药,不过轻度高血压可以单一用药。但如果高血压问题严重的话,为了使药物发挥更好的效果,提倡联合用药,也可以抵消部分药物的不良反应。
频繁换药
有些高血压患者服用某种药物一段时间后看到没效果,马上换药,而且随意增加服药剂量,这是不明智的,因为降压药物均要在用药后的2周左右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乱用降压药
降压药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如果服药类型不对路,则降压效果不明显。总之,用药应遵从医生的指导。
睡前用药
睡前用药是高血压用药禁忌之一,这有可能导致脑血栓、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比较危险。因此高血压用药一定要在临睡前2小时服药。
高血压用药三大误区
误区一:有病不愿服药
43岁的卢女士时常感觉头晕目眩已经半年多了,在3天前的体检中确诊了高血压,医生给她开了降压药,但她担心“一旦吃药,终身就离不开了”,所以一直没敢服药。
专家提醒:当确诊为高血压病时,即使是无合并脏器损害的一期高血压,在单独使用非药物疗法如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心理调适等未能使血压稳定在140/90mmHg以下,就要进行药物疗法。一些患者讳疾忌医、视药如虎,这是非常不科学的。
虽然高血压治疗往往是长期甚至终身性的,但这与某些精神药品的成瘾性完全两码事。要充分认识到高血压不仅仅是血压升高,而且会损害全身多个脏器。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坚持认真服药,把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140/90mmHg以下乃至理想水平120/80mmHg,同样可以有健康人一样的生活质量,延年益寿。
误区二:不难受就停药
汪阿姨今年68岁,患高血压已经20多年了,通过长时间的规律服药、饮食调节、运动健身等调理,近期几乎没有了眩晕、恶心等高血压症状,于是就想停药。
专家提醒:有不少患者虽认可用药,但却以自觉症状来取舍用药,这也是十分有害的。临床上,一些患者正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检测血压有明显异常或进行有关检查时才知道心、肾、脑及血管已有程度不等的损害。有的甚至可以在“毫无察觉”时突发中风、心肌梗死等致残致死悲剧。这警示我们,血压升高及器官受损的程度、预后与患者的自觉症状可以不一致,等到忍受不了再去服药,就像亡羊补牢。这样不规律的用药,会造成血压波动特别大,加大对血管的冲击,加重动脉硬化。
误区三:迷信新药、洋药
66岁的廖叔叔患高血压10年,血压一直控制得很稳定,但近半个月出现了一些波动,有时还感到头晕。前几天,听老战友说他吃了一种美国产的降压药,效果特好,于是就嚷嚷着让在国外工作的儿子买。这几天,又看到街头发的传单上宣传有种新配方降压药特别神奇,能彻底治愈高血压,他又有些动心。
专家提醒:降压药品种繁多,但千万别“乱投医”,迷信贵药、新药与洋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降压疗效较好、毒副作用较低、且经济实惠的国产降压药有依那普利、非洛地平、氨氯地平、硝苯地平以及美托洛尔、吲达帕胺、珍菊降压片及复方降压片等。长效制剂的降压药降压的维持时间长、改善血压的波动性但一些长效药物价格较贵。
知道了高血压用药三大误区,至于弃药不用,却去相信那些早已被医学证明无效的所谓“降压仪”、“降压鞋”之类,只能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