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令妈妈内心如焚
孩子生病令妈妈内心如焚
每每孩子生病或是受伤,上班族妈妈便要经历一番心灵上的煎熬。因为需要照顾哭闹的孩子,她们不但无法安睡,甚至还会因此产生出一种愧疚心理,认为是因为自己照顾不周,才会导致孩子受到伤害。因此可以说,上班族妈妈在心灵上遭受的谴责与痛苦是无以复加的。有时,虽然孩子处于病患之中,但是工作却又不能如此草率地辞掉,是故上班族妈妈只好将生病的孩子托付于幼儿园老师代为照顾,当然,即使来到了公司,上班族妈妈也不见得能够专心致志地进行工作。
虽然一再央求幼儿园老师多多关照自己的孩子,但是上班族妈妈又岂能放心得下呢?稍一出神她们的大脑中便满是对于孩子的担心,每每想到那无精打采、哭哭啼啼四处寻找妈妈的娇小身影,揪心的疼痛简直无法抑制,这种感觉也许只有当过妈妈的人才能够体会得到吧,想来,此时她们的心中必然悔恨交加吧。“这种状况究竟要持续到什么时候?前几天怀疑孩子的健康状况有异常时,我怎么就没有带他去医院好好检查一下呢……”这种深深的自责会使上班5族妈妈原本便异常忧郁的心情变得更加痛苦不堪。
偶尔,有些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略略咳嗽、发烧,认为这只是小事,吃点药治疗一下,过几天自然便会痊愈,所以并不认真去对待。但谁知只是眨眼之间,孩子的病情便上升到了一个更为严重的程度,弄得她们常常要半夜抱起孩子跑去医院问诊,严重时甚至还要送进急救室。要知道,小孩子的轻度感冒极容易转化为初期肺炎,当自医生口中听到“肺炎”一词时,孩子的妈妈往往会感觉到整个天空都坍塌了下来,但是大部分小孩子只需接受简单的药物治疗即可康复。
孩子都是在病痛中长大的
与大部分妈妈一样,上班族妈妈往往也会将孩子的生病或受伤归咎于自己身上。她们认为,这完全是由于自己未能如其他妈妈一般专心照顾孩子所致,有的妈妈甚至认为,孩子之所以会病情加重,就是因为自己没能在孩子生病时在其身边悉心照料。
父母教育孩子六种错误态度
(一) 表扬过多
太多的表扬会给孩a子造成许多束缚与负担,当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孩子很容易产生挫折、内疚感。如父母总夸孩子“太聪明了”,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孩子就会产生深深的自责与沮丧,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到沉重的打击。
因此,父母最好就某件具体的事情表扬孩子,如“你今天的作业写得很好!”
(二) 提问过多
由于迫切地希望更多地了解孩子,许多父母往往一等孩子放学就问个不停,“今天老师有没有提问你?”“数学考得怎么样?”“都和谁一起玩儿了?”……太多的问题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与抵触,落个“讨厌鬼”的名声。
有效的做法是进入孩子的世界,更多地和他们一起游戏、聊天,在不经意中,你就会发现孩子的许多秘密。
(三) 命令过多
“写作业去!”“把电视关了!”……过于频繁的命令容易使孩子“充耳不闻”,当孩子经常对这样的命令无动于衷时,父母就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在孩子眼里的信誉了。
(四) 否认感觉
这是许多父母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当孩子说“妈妈,我怕,打针很疼”时,父母经常会安慰说:“宝贝,没关系,不疼的。”这样只会使孩子感到委屈与恐惧。较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宝贝,妈妈知道,打针是疼,可是打完针后病才能好。”意识到自己得到理解后,孩子的感觉会好些。
(五) 呵斥和嘲笑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某些家长会大声呵斥,“笨蛋!木脑瓜!”这种做法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严重的伤害。正确的做法是就事而不就人提出批评。
(六) 不以身作则
当孩子在外边和人打架时,父母又打又骂的态度会使孩子在内心产生强烈的不满,“不让我打架,你们怎么还打人?”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已威信扫地。教育应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给宝宝输液要谨慎
在秋冬季节,小宝宝们很容易患流行性感冒、咳嗽,有的医生为了见效快,经常给建议给孩子输液。
以下是一个小孩生病的例子。小孩子 的妈妈在美国做了一辈子护士,看着输液单就蒙了:“他只是咳嗽而已,用得着输液吗?”医生说:“是病毒引起的咳嗽,要杀灭病毒。”妈妈问:“什么病毒?如 果有病毒为什么孩子没有发烧?他除了咳嗽没有任何其他症状。”医生说:“流感病毒。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不看就走!”
最后孩子妈妈坚持没给孩子输液,也没给孩子吃医生开的抗生素。只是每天给他喝很多水。过了两个多星期,终于让护士妈妈发现了原因 -- 孩子的喉咙很敏感,每次温度、湿度变化就会咳嗽。只要把空调的除湿、净化空气、加湿等功能打开,孩子就不咳嗽了。
那个护士妈妈对我说,当时她看到医院里坐满了吊着输液瓶的病人,这让她吃惊 -- 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患了严重的疾病?
据我很有限的所知,在美国,即使对成年人,医生也不会轻易输液。小孩子,尤其是2岁以下的宝宝,输液更为少见。第一,因为药液通过血管直接进入体内,增 加了血液的容量,心脏需要增大搏动的力量,才能血液保持正常的流动。也就是在短时间内加大心脏的负荷。对小孩子尤其不好。第二,大部分美国医生主张让身体 自己和病菌斗争,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我的公公说过:“药物应该是帮助身体打败病菌,而不是代替身体。否则身体只会越来越弱。”对小孩子更是如此。
另外,带着生病的孩子奔波劳碌于家和医院之间,不利于休息和恢复,还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感冒、发烧、发炎等常见的病症,并非只有输液这一个解决方式。只要孩子的体温不超过38度(也有医生说38.5度),没有其他严重症状,对输液的决定要 谨慎。如果需要补充液体,可以用“口服补液盐”(药房很常见)或者淡盐 糖水。对于感冒患者,补充大剂量的维生素C也有效果。例如维C冲剂或含片等。
患炎症的宝宝,如果精神好、吃喝和排泄也好,不着急输液。多喝水,多休息,妈妈能喂奶就尽量多喂奶。按时服医生开的消炎药。甄小美得过轻微的中耳炎,当时有点发烧,我知道这是她的身体在跟中耳炎的病菌“打仗”,所以没有给她吃药,也没有输液。过了两天就好了。
看到宝宝生病,家长都会心急如焚,恨不得病痛下一秒钟就烟消云散,输液似乎能达到这样“立竿见影”的效果,却有可能给孩子的健康带来长期负面影响。父母 不要被这种“立杆见影”的短期功利心理影响,也不要被别人的不冷静影响。保持冷静和理智,多学习,随时监测,精心照顾,宝宝们才会越来越强壮。
妈妈怎样让孩子有爱心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妈妈所经历的“生、养、育”与爸爸不同。母爱往往是关怀更多,保护更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积极的人际关系。如果说父爱是带有规则性的,那么母爱则是温柔细腻的。妈妈要充分让宝宝感受到被爱、被关怀。与孩子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让他觉得妈妈就是“安全岛”。感受到充分母爱的孩子,将来独立的更加顺利,也会更爱他人,爱这个世界。对长大后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很有帮助。
第二,情感模式的形成。妈妈跟孩子在一起时,会滔滔不绝地说话,并不断地跟他进行眼神、肢体的接触与交流,这些都能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情感模式。孩子的要求,母亲能立刻感知并做出反应,长大后,他也会敏锐地感受到他人的情绪。这一点,体现在男孩身上,就是责任心强,体现在女孩身上,就是温柔细腻。
第三,性别意识的形成。父母双方在孩子性别意识形成上的作用,各有侧重。女儿的效仿对象是妈妈,她会通过观察妈妈,了解女性的性别特征。
那么,妈妈怎样做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呢?首先要提醒妈妈,母爱无边,但千万不要过度保护和溺爱。好妈妈会随着孩子成长,学会放手,让他独立。
孩子3岁以前,妈妈需要和他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这一点与父亲不同,妈妈要花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这是个稍纵即逝的过程,妈妈需要将重心转移到孩子身上,成为孩子的第一养育者。
生孩子前准妈妈心理准备
很多准妈妈都对分娩充满了恐惧,但是临产前一定要充满信心,对分娩毫不畏惧,相信在医生帮助下自己一定能够顺利生下健康小宝宝!平时可以多了解分娩相关知识,知自知彼,以愉快的心情迎接宝宝的诞生,准爸爸要对关心爱护准妈妈,给予准妈妈积极的心理暗示,家人亲戚朋友也要给予准妈妈支持与鼓励!准妈妈对分娩越不害怕,顺产几率越高,难产几率越低!
婴儿发育稍迟无须过分担忧
婴儿发育情况是每一个妈妈最关心的,这一点只有这正当了母亲的人才能够理解。只要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几乎每一个母亲都有一份宝宝发育标准,这些标准要么是从书籍上摘抄下来的,要么是从网络上下载下来的,如果自己的宝宝在发育上落后于标准,妈妈们就会心急如焚,甚至会立刻带孩子进行检查,其实这样做有些多余,育儿单靠标准是不行的。
网络和育儿书籍中的“宝宝发育标准”让新妈妈们每日忙着“对号入座”,一旦孩子达不到,就怀疑宝宝不正常,甚至怀疑是脑瘫,于是终日惴惴不安。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小儿脑病科专家,专家告诉这些新妈妈
专家:3个月大的孩子,迟缓半个月以上才需要检查;3~6个月大的孩子,迟缓1个月以上才需要检查;6个月~1岁大的孩子,迟缓两个月以上才需要检查。
很多标准是可以参考的,但是其实这些是给医生们看的,并不适合妈妈们“对号入座”。并不是说只要不符合标准就是孩子有问题,“这就像一个地里的庄稼,不可能要求它们都一般高,肯定参差不齐,孩子们的发育也是如此,是允许有一定落后范围的。我们在临床中得出的经验是,3个月大的孩子,落后半个月以上需要进一步检查;3~6个月的孩子,落后1个月以上需要进一步检查;6个月~1岁的孩子,落后两个月以上需要进一步检查。”李恩耀举例,“比如说,10个月的孩子有平衡感了,已经可以站立,但如果1岁时才会站立也是正常的,若超过1岁3个月了还不会站立,那就可能有问题,应该引起重视。所以说,掌握准确"落后"多少算异常,是最重要的。”
无论是网络上还是育儿书籍之中,宝宝发育标准都是随处可见,这些标准并不是错误的,只不过我们在使用上应该灵活掌握,这些标准实际上只是一个范围,就如同上文所说的那样,即使是一块地里的庄稼也是有高有低的,有的孩子发育较快,有的孩子则发育稍迟,这些都是正常的,家长无须担心,只有孩子发育速度明显低于标准的情况下我们才需要带孩子进行检查。
怀孕改变女性大脑
据消息 欧洲科学家发现,怀孕令女性大脑灰质减少,或有助于她们与新生儿形成亲密关系、为当妈妈做好准备。
研究人员分析了25名第一次当妈妈的女性在孕前、产后及产后两年的大脑扫描图像,并比较了19名第一次当爸爸的男性、17名没有孩子的男性和20名没生过孩子的女性的大脑图像。
结果发现,这些第一次当妈女性的大脑灰质容量“显著”减少。这个变化发生的大脑区域主管交流情感和思想的社交任务,即心理学术语所称“心智理论”任务。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变化令新妈妈们独具照顾新生儿的优势,令她们得以识别自己孩子的需求、意识到对孩子的潜在社交威胁并能够与孩子形成更亲密的关系。
监测这些新妈妈大脑活动的实验显示,当看到自己孩子照片时,她们大脑灰质减少区域反应明显,而看到其他孩子的照片则无变化。
妈妈心情影响孩子健康
有一句话说,如果爱,就要爱上它的全部。有的妈妈会把这句话演化成“如果我爱你,我就会把你变成我的全部”。所以孩子和工作几乎占据了她们的整个世界,除此之外,她们几乎没有其他的生命支点和精神生活。那么有什么要注意的呢?接下来,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
乳汁乃由血气转化而成
专家称,我国祖先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育儿经验。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早就指出:“凡乳母者,其血气为乳汁也。五情善恶,悉血气所生。其乳儿者,皆须性情和善。” 通俗地说,乳母的乳汁是由其血气转化而成的。五情善恶,都与血气化生有关。乳母如果阴阳偏胜,气血运行不正常,分泌的乳汁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所以,旧社会有钱人家请乳母,除了身体健康外,一定要挑性情善良温和的。因为乳母的性格是强悍、暴戾,还是温和、清静,对婴儿的性情影响很大,甚至影响其性格和智力的发展。
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孙思邈也明确指出:“母怒以乳儿,令儿喜惊,发气疝,又令儿癫狂。母新吐下以乳儿,令儿虚羸。母醉以乳儿,令儿身热腹满。”也就是说,乳母在生气后给婴儿哺乳,易使婴儿受惊恐,发生气疝病,还会使婴儿发生哮喘和癫狂一类疾患,如果乳母刚患了吐下一类疾病又哺乳,会使婴儿体虚瘦弱。如果醉酒以后哺乳,会使婴儿身体发热,腹部胀满。
务必要记好这6行为会激怒孕妇
1.以命令的口吻告诉孕妇怀孕心得
已经为人母的妈妈们可能喜欢告诉孕妇一些怀孕心得,但若转述的方式不对,或者语气不对,可能会激怒孕妇。建议妈妈们在向孕妇转述心得时不要以命令的口吻,而应该语气委婉,不然孕妇很可能会生气。
2.帮孩子起名字
给宝宝取名字是准爸爸和妈妈的权利。如果你觉得某个名字好听,可以给出建议。但是不要命令准爸爸和妈妈一定要用你认为好听的名字,不然准妈妈会不高兴。
3.评价她肚子尺寸的大小
有些孕妇肚子大,有些孕妇肚子小。在评论孕妇肚子大小时,如果用一些不当的话语,比如“你肚子这么小,是不是孩子发育不好。”准妈妈听到会难过。所以评论孕妇肚子大小时要注意恰当用词。
4.评价孩子的性别
有些人喜欢通过孕妇的肚子大小或形状来判断孩子的性别。我们无法知道准妈妈是希望生个男宝宝还是女宝宝,如果胡乱猜测孩子的性别,准妈妈或许就会变脸色。
5.在孕妇面前诉说分娩时的种种疼痛
孕妇本来就担心分娩,如果这个时候还有人在她面前讲分娩是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准妈妈心理就更不好受了。当着孕妇的面应该讲一些宽慰的话,而不是刺激她们的话语。
6.评价孕妇的不好行为
在孕期,准妈妈有很多事情都需要注意。如果孕妇出现不当的行为,我们该指出,但是需要用恰当的方式和合适的言语。比如孕妇晚睡,我们不能直接了当的说:“你睡觉太晚,这样生出的孩子容易体弱多病甚至畸形。”如果你这么说,孕妇铁定不高兴。你可以委婉的告诉孕妇:“晚睡听说对胎儿不好,我知道你生的宝宝一定会健康,但是如果你早睡孩子一定会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