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需要做哪些检查方法才能确诊
肝硬化需要做哪些检查方法才能确诊
1、肝纤维化指标:有脯氨酸羟化酶,透明质酸、亚型前胶原肽,单胺氧化酶等,肝硬化时都不同程度增高。
2、血清酶学检查:重要的有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酸转肽酶。
3、免疫球蛋白测定:肝炎后肝硬化以igg及iga增高多见,多以igg增高为主。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时igm增高,酒精性肝硬化时iga增高常见。
4、血清总胆固醇及胆固醇酯测定,肝硬化时二者均降低。
5、血清胆红素代谢:试验血清胆红素并不反映是否存在肝硬变,但可揭示黄疸的性质。肝细胞性黄疸时,血中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增高,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
6、化验检查肝硬化必须要进行血清蛋白测定:有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值。蛋白代谢是肝脏代谢能力的重要表现,是肝脏慢性疾病损害后的反映。肝硬化时往往白蛋白合成减少,血中白/球蛋白比值降低甚至倒置,比值越低,说明肝脏代偿能力越差。
7、蛋白电泳:蛋白电泳出现γ-球蛋白比例增加,揭示慢性肝病。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时,γ-球蛋白增高最为显著。
8、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当肝实质细胞受损时,肝脏合成的多种凝血因子可减少。当肝功能严重受损时,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一项较为敏感的指标,肝硬化晚期时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肝癌确诊要做那些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对于原发性肝癌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液中可能出现血液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等肝脏功能改变以及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改变。
肝硬化要做哪些检查呢
1、肝穿刺活安排病理查看是查看肝硬化中最切当的确诊办法:采纳微量的肝安排在显微镜下查看,了解肝脏有无结缔安排构成。
2、b超查看:肝硬化前期可发现肝肿大,肝回声显示增强、增粗,一旦发展到晚期,门静脉内径增宽大于13毫米,脾静脉增宽大于8毫米,脾增厚,肝减小,肝外表不光滑,高低不平,常伴有腹水。这也是查看肝硬化时最常用的办法之一。
3、前期查看肝硬化包括血小板查看:肝硬化前期血小板会比平常削减。
4、肝功用查看,首要表如今蛋白,可能会呈现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份额倒置等状况。也是能够用来查看肝硬化的一种有用办法。
5、血惯例在脾功用亢进时,全血细胞削减,白细胞削减,常在4.0×109/l(4000)以下,血小板多在50×109/l(50000)以下,大都病例呈正常细胞性贫血,少量病例可为大细胞性贫血。
准确诊断胆汁性肝硬化都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一、诊断胆汁性肝硬化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1、血胆红素增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尿胆红素阳性,由于胆红素从胆汁中排出减少,粪胆原及尿胆原均减少。
2、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碱性磷酸酶的来源是胆小管上皮,PBC可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即有碱性磷酸酶的明显增高。
3、血脂增高。诊断胆汁性肝硬化需要做哪些检查?特别是磷脂和胆固醇增高最明显,甘油三酯可正常或中度增高。
4、肝功能检查。血清胆酸浓度增加,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早期注入维生素K后可恢复正常,晚期肝功能衰竭时则不能矫正。血清白蛋白在疾病早、中期正常,晚期则减少;球蛋白增加,主要为α2、β及γ球蛋白增高。
二、胆道造影。诊断胆汁性肝硬化可用静脉法、经皮经肝胆管造影或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法,以除外肝外胆道梗阻。
三、肝穿刺活检。活体病理检查,有确诊价值,但如胆汁淤积严重,或有出血倾向应慎重考虑,必要时行剖腹探查并活检。
此外,诊断胆汁性肝硬化时还需要和梗阻性黄疸,如总胆管结石、总胆管瘤、胰头及胆管狭窄等疾病相鉴别,主要鉴别方法为胆道造影。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慢性活动性肝炎
凡抗线粒体抗体阳性,伴有胆淤及组织学上有胆管异常者,应首先除外慢活肝,我国慢活肝胆淤型较PBC多见,短期皮质激素治疗的效果观察有助于区别胆汁性肝硬化及慢性活动性肝炎这两种病。
2.硬化性胆管炎
此病少见,主要累及大胆管,上述免疫标志物阴性,且多有细菌感染性发热,胆管系统造影可帮助胆汁性肝硬化鉴别。
3.药物引起的黄疸
如氯丙嗪、甲基睾丸酮、磺胺、砷制剂等。多由个体过敏引起,有服药史,在服药后数周之内发病,黄疸可持续数年,常伴血嗜酸细胞增高,肝活检没有典型的PBC组织学表现。
早期肝硬化的诊断与检查
一、早期肝硬化的症状诊断和病因诊断
(1)导致肝硬化的病因:有无病毒性肝炎、长期嗜酒、长期营养不良、血吸虫病或化学药物中毒等病史。
(2)早期肝硬化全身症状:主要有乏力、易疲倦、体力减退。少数早期肝硬化病人可出现脸部色素沉着。
(3)早期肝硬化消化道症状:食纳减退、腹胀或伴便秘、腹泻或肝区隐痛,劳累后明显。
(4)早期肝硬化体征:少数病人可见蜘蛛痣,肝脏轻度到中度肿大,多见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一般无压痛。脾脏可正常或轻度肿大。
由于早期肝硬化症状不明显,常易与原有慢性肝病相混淆,所以只根据肝硬化的症状和病因因素不能确诊肝硬化。肝硬化的检查手段才是确诊肝硬化的依据。
二、早期肝硬化的检查诊断
1) 肝脏的病理学检查诊断:到目前为止,肝组织活检病理学检查仍是诊断肝纤维化的最可靠方法。通过肝穿刺病理学检查,不仅可以知道自己是否已经发展至肝纤维化,而且可以弄清肝纤维化到底发展到了何种程度,可以鉴别出是酒精性肝硬化还是肝炎后肝硬化,以及是否伴有活动性肝炎。鉴别诊断如肝肿瘤、脂肪肝、肝结核及肝脓肿。这对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很有帮助。目前在临床上,肝穿刺的设备和技术已很完善,病人的痛苦也很小,在有经验的肝病专科医生手中发生严重并发症者极少。
(2)脏脏的影像学检查诊断:B超、CT及核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肝纤维化的某些征象,如肝脏轮廓、大小、及肝实质信号强弱的改变. 肝脏血管内径及血流方向、速度的改变,脾脏大小的改变等。能对肝实质、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脾脏及其他脏器进行多方位、多角度检测,对肝硬变和门脉高压症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但是,目前这些影像学检查尚不能对纤维化做出确诊,更难于准确判断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故只能作为一种辅助诊断。
(3) 血清指标:血清指标是目前研究得最为广泛的肝纤维化诊断方法,其中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Ⅲ—P)、Ⅲ型前胶原(PC—Ⅲ)、Ⅳ 型胶原、透明质酸(HA)、层连蛋白 (1N)等应用较为广泛。这些血清学指标的高低与肝穿诊断的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因而可用于诊断肝纤维化。因毕竟不如肝穿刺检查来得直接,对于某些病人来说,往往很难根据一次化验指标高低来确定肝纤维化的程度。但是血清化验的优点是取材方便、容易复查,如果能定期检查(如每半年或一年 )则可以根据这些指标是升高或降低的总趋势来了解肝脏纤维化的发展变化情况,也可大致了解抗纤维化治疗的临床效果。
(4)血小板和肝功能检查:早期肝硬化时血小板数量比平时减少。肝功能检查,主要表现在蛋白,早期肝硬化可能会出现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比例倒置等情况。
(5)内窥镜检查
内镜检查可直接发现是否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分布走行、曲张程度及静脉表面有无红色征、糜烂和血痂及活动性出血的出血部位。当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急诊内镜检查对判断出血部位和原因有重要意义,还可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如喷洒止血药、进行硬化剂注射等。如发现曲张的静脉有近期出血征象,可采取有关措施,决定下一步的治疗,防止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还可同时确诊食管、胃及十二指肠有无溃疡、糜烂、炎症和肿瘤等病变。
肝硬化确诊需要做哪些检查
1、血常规
肝硬化失代偿期可有不同程度贫血;脾功能亢进时,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可减少。
2、尿常规
失代偿期可有蛋白尿及管型、血尿;有黄疸时可出现胆红素,并有尿胆原增加。
3、肝功能实验
肝功能很复杂,临床测试方法虽多,但难以全面反映全部功能状态,常用的检查内容为:血清酶学实验(如血清氨基转移酶、腺苷脱氨酶、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时间)、胆红素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肝纤维化血清学检测等等。
4、腹水检查
腹水呈淡黄色漏出液,外观透明;腹水呈血性时应高度怀疑癌变,应做细胞学检查。
5、免疫功能检查
细胞学免疫检查约半数患者的T淋巴细胞低于正常。
小儿肝硬化检查诊断
一、血常规:
全血细胞计数减少。肝硬化代偿期血清胆红素、ALT、凝血酶原时间均可正常,血清白蛋白水平轻度下降是肝功障碍的早期指征;
血清碱性磷酸酶、胆固醇及磷脂增高,ALT中等或轻度增高;而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白/球蛋白比例倒置为肝硬化有活动性病变的实验室异常。
二、超声检查:
行多普勒超声检查,在门静脉周围发现有侧支血管形成是肝外门静脉阻塞的一个征象。正常情况下可见到呼吸对门静脉血流有调节作用,如果此征消失提示门静脉高压。但出现此征亦不能绝对排除门静脉高压。
三、食管X线钡剂造影:
在成人,钡剂造影检出食管静脉曲张的敏感性约为70%。近年来由于内镜的广泛应用,此项技术已很少用于食管静脉曲张的检查,而且对上消化道活动性出血的检出价值极其有限。
四、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食管静脉曲张存在与否及其程度。
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患儿,一旦病情平稳,应立即进行胃镜检查,以便尽快确定出血部位、病变性质及迅速行镜下止血治疗。
对无症状或处于稳定期的患儿亦可行胃镜检查以便预测静脉曲张出血的风险及选择预防性硬化治疗的时机。
五、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
经股动脉插入导管,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正常情况下门静脉在10~20s内即可显影。在伴有海绵状血管瘤样变异的病人,于闭塞的门静脉周围可见有许多细小的侧支血管形成。
晚期肝硬化黄疸下不来
这种情况考虑是肝硬化,重型肝炎,肝功能不全引起的,这种情况可以进一步检查对症治疗。
一般这种情况可以查肝胆彩超,肝炎检查确诊,合并乙肝可以应用思美泰治疗,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肝硬化可以用复方鳖甲软肝片,水飞蓟宾葡甲胺片治疗,必要时可以考虑人工肝治疗,或者考虑肝移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