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脐疝症状 婴儿脐疝的预防
婴儿脐疝症状 婴儿脐疝的预防
个别脐环偏小,小儿又爱哭闹,屡发脐疝嵌顿者,可试用“胶布粘贴法”,以加速脐孔闭合。粘贴胶布应为医用胶布,宽约5cm,长度超过病儿腰围6-10cm,一侧胶布端剪小像舌头样伸出(长约5cm),另侧胶布中间开横口,以便让对侧舌头样胶布插入后粘贴。胶布经过的腰背部可内垫纱布,粘贴时必须使疝囊空虚或呈内陷状态。一般1-2周更换1次,可连续贴用3-6月。使用中注意保护皮肤,防止起泡糜烂。
婴幼儿脐疝的症状
1、一般来说婴幼儿脐疝都是在脐带结扎时候的深度,还有小孩小的时候饮食吃的特别多,肚子张力比较高,或者小孩爱哭闹,这种情况引起的脐疝。如果脐疝比正常的大一点,叫脐膨出,这样随着腹部张力大了以后就慢慢好了。
2、婴幼儿脐疝患者在肚脐部位会有一球形或半球形可复性肿物,其表面薄而光亮,按之柔软。婴幼儿脐疝用指按压时肿物会消失,还可摸到未闭的脐环;移去手指,立刻恢复原状。小儿站立、哭闹、咳嗽等腹壁压力增大时肿物出现,安静或卧位时肿物消失;而新生儿及小婴儿则不消失。
3、当小儿安静时突出的肠子就会返回腹内,之后肿块消失,随着年龄的增长,疝孔逐渐缩小,最后闭合,脐疝消失,脐疝患者一般并无痛苦,不会引起胃肠功能,仅极少数发生嵌顿,个别小儿可能因局部膨胀而有不适感觉,家长要注意,为了不使其脐疝膨出,使小儿尽量少哭,对小儿百依百顺,必须注意这一点。
4、婴幼儿脐疝患者家长一定要做好预防和保健,最迟拖延至一岁以后宝宝脐疝还未自愈就应考虑治疗。目前治疗疝气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宝宝脐疝也好,其他部位疝气也好,都要积极治疗,一旦久拖不治,发生嵌顿,不仅宝宝承受更多的痛苦,影响正常发育而且还会危及宝宝的生命,造成不可挽救的严重后果。
婴儿脐疝症状 婴儿脐疝症
疝气多发生于新生儿,有的宝宝在幼儿期仍然存在,这也是宝宝的常见病。脐疝气的发生,是由于宝宝的肚脐没有很好的闭合,导致肠子的一部分从宝宝肚脐的部位鼓出来而造成的。一般来说,早产儿由于身体发育机能弱,比其他足月生的宝宝更容易得脐疝气。婴儿脐疝多属易复性疝,较常见,嵌顿少见。当啼哭、站立和用劲时,脐部膨胀出包块,直径1-2cm,无其他症状,常在洗澡、换衣时无意中发现。多呈半球形或圆柱状,肿物顶端有一小瘢痕,是为脐痕;肿物特点为可复性,即哭闹、咳嗽、直立时肿物饱满增大,而且肿物触之较坚实;小儿安静或者家长用手按压时,肿物缩小或回纳人腹腔,伴有肠鸣音。肿物缩小或还纳后,局部留有松弛皮肤皱褶,以上为典型脐疝。肿物较大时,特别是孩子哭闹腹压增高时,外表的皮肤发亮显得较薄,有一些家长担心脐疝会不会被撑破,实际上由于皮肤的弹性与韧性,并不存在撑破的可能性,除非为创伤所致。
新生儿脐疝的症状
新生儿脐疝有着和其它疾病不一样的症状,所以我们必须了解一下新生儿脐疝的症状才行,那么新生儿脐疝的症状到底是怎么样子的呢。
脐疝俗称"气肚脐",是新生儿和婴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实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区由于胎儿阶段脐带从腹壁穿过,本身是腹壁一先天性薄弱处;又因在婴儿期两侧腹肌未完全在中线合拢,留有缺损,在医学上称为"脐环".所以,当因哭闹过多、咳嗽、腹泻等促使腹腔内压力增高时,便会导致腹腔内脏特别是小肠,连同腹膜、腹壁皮肤一起由脐部逐渐向外顶出,形成脐疝。
脐疝主要临床表现是在脐部形成向外突出的肿物,多呈半球形或圆柱状,肿物顶端有一小瘢痕,是为脐痕;肿物直径一般很少超过4厘米,肿物的特点为可复性,即哭闹、咳嗽、直立时肿物饱满增大,而且肿物触之较坚实;小儿安静或者家长用手按压时,肿物缩小或者回纳人腹腔,并伴有咕咕肠鸣音。肿物缩小或还纳后,局部留有松弛皮肤皱折,以上为典型的脐疝。肿物有时较大,特别是孩子哭闹腹压增高时,外表的皮肤发亮显得较薄,于是又有一些家长担心脐疝会不会被撑破,实际上由于皮肤的弹性与韧性,并不存在撑破的可能性,除非是创伤所致。大多数家长很关切脐疝肿物的大小,他们认为肿物越大病情越重,而医生则更看重脐环直径的大小,当脐疝肿物还纳后,您可以用示指轻轻向脐中心探入,这时可以触到腹壁上有一缺损,通常仅容示指尖通过(直径不足1厘米),如果脐环过大,则愈合的时间会偏晚;脐环较小,虽然有利于早痊愈,但增加了脐疝嵌顿的机会。
与腹股沟斜疝不同,绝大部分脐疝儿并无其他不适,偶有消化不良或肠痉挛,只是少数可能发生疝气嵌顿,即疝出的肠管被卡在脐环处。此时疝出的肿物变硬,有触痛,还纳受阻;病儿阵阵哭闹,常有呕吐,腹部X线片有肠梗阻征象。遇此情况家长应带孩子早到医院就诊,以防被卡住的肠管发生绞窄性坏死。
还有少数病儿属于非典型的脐疝,膨出的肿物在脐的上方或下方,甚至在原脐的旁侧。
婴儿脐疝护理注意事项六条
1.要减少婴儿腹压增加的机会
婴儿脐疝是发生肚脐位置的疝气,婴儿有脐疝准父母们不要大意,婴儿脐疝您一定要避免其大声哭闹,而有慢性咳嗽的要及时治疗。
2.婴儿脐疝的饮食需要多加重视,饮食一定要均衡
饮食是婴儿健康很重要的一方面,家长们您一定要调理好其饮食,不要让婴儿出现便秘、腹胀等情况。
3.婴儿脐疝患者有自愈可能性,家长们您可以等到两岁以后
随着婴儿的长大,腹壁肌肉的发育坚固,脐环闭锁,脐疝多于两岁以内便完全自愈,无需到医院治疗,但如果脐疝愈来愈大,脐环直径超过2厘米,甚至发生肠管嵌顿,应及时到正规的医院治疗。
4.不宜用东西压
有些妈妈用硬币直接压住凸出的脐部,希望通过压力来改善状况。但是,专家特别提示,不论用硬币压,还是用胶带或衣物缠住,对脐疝气都没有实质疗效,反而容易出现接触性皮肤炎,特别是在夏天,更容易因为闷热而出现痒疹。
5.注意正确触感
如果是正常的脐疝气,在往下按压时,触感就像是戳一个充气没有充饱的气球,而且能很顺利地往下按压,中途不会遭遇任何阻力。
6.保持皮肤完整
在穿衣服、换尿布时,并不需要刻意避开患有脐疝气的部位,只要注意做好照护工作,保持好皮肤的完整性即可。
婴儿脐疝症状 婴儿脐疝的病因
俗称“气肚脐”,为先天性,是新生儿和婴儿时期常见的疾病之一。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区由于胎儿阶段脐带从腹壁穿过,是腹壁一先天性薄弱处;在婴儿期,两侧腹肌未完全在中线合拢,留有缺损,在医学上称为脐环。当哭闹过多、咳嗽、腹泻等促使腹内压力增高时,便会导致腹腔内容物,特别是小肠,连同腹膜、腹壁皮肤一起由脐部逐渐向外顶出,形成脐疝。由于脐部发育缺陷脐环未闭合,或脐带脱落后脐带根部组织与脐环粘连愈合不良,在腹内压力增高的情况下,网膜或肠管即经脐部薄弱处突出形成脐疝。
婴儿脐带周围发红怎么处理
一、脐带发红和发炎
新生儿脐带发红有可能是发炎的先兆,也有可能是脐带脱落时候的自然现象,妈妈们随时观察宝宝的脐部状况。如果发红状况并不严重,那么就不用太担心,等宝宝脐带脱落后这种状况应该会慢慢变好。若宝宝的脐部变得滚烫,或者有出血、冒浓、肿胀、发臭等情况发生,那么很有可能是脐部发生了感染。脐部感染后宝宝也许会有发烧等不舒服的症状,妈妈们要及时带宝宝去看医生,以免感染情况恶化。
二、?脐疝
新生儿脐疝是由于宝宝的肚脐没有闭合好造成腹腔压力变高而在肚脐部分形成的向外突出的圆形隆起。新生儿脐疝的现象并不少见,尤其是像早产儿,得脐疝的机率可能会更高。
1.“弹性腹带”法可以预防新生儿和小婴儿得脐疝。宝宝的皮肤稚嫩,且腹部本身是呈圆形的,为了防止腹带过紧造成宝宝局部皮肤坏死,妈妈们要时刻注意调试腹带的松紧程度,并按时帮宝宝松开腹带。如果脐疝较大,妈妈们还可在腹带的中心位置加固半只乒乓球,让乒乓球的凸面对准脐窝。如果孩子不能适应腹带直接绑缚也可以这么做。这样即不会影响宝宝的发育,也不会造成宝宝身体上的伤害,又能预防脐疝隆起。
2.当宝宝安静的时候,脐部的隆起可能会变小或消失,但是在宝宝哭闹、排便或者饱食后,脐疝又会出现。在发生脐疝后,妈妈们尽量不要让宝宝大哭大闹,这样可能会让脐疝更加严重。给宝宝做食物的时候也要以好消化的为主,防止宝宝肚子胀气,加重脐疝。
3.大部分宝宝的脐疝可在2周岁内自愈,妈妈们不用过于担心。若两周岁后还未自愈,那么应带宝宝及时到医院纠正。
脐疝患者的方法有哪些
脐疝治疗用药是很有规范的,脐疝患者要是不及时的处理的话会引起另外的疾病,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治疗脐疝时切不可因小失大。生活中人们不能忽视脐疝的影响。对于婴儿脐疝日常护理注意事项有哪些?
1、婴儿脐疝家长们您一定要减少腹压增加的机会
婴儿脐疝是发生肚脐位置的疝气,婴儿有脐疝您不要大意,婴儿脐疝您一定要避免其大声哭闹,而有慢性咳嗽的要及时治疗。
2、婴儿脐疝的饮食需要多加重视,饮食一定要均衡
饮食是婴儿健康很重要的一方面,家长们您一定要调理好其饮食,不要让婴儿出现便秘、腹胀等情况。
3、婴儿脐疝患者有自愈可能性,家长们您可以等到两岁以后
随着婴儿的长大,腹壁肌肉的发育坚固,脐环闭锁,脐疝多于两岁以内便完全自愈,无需到医院治疗,但如果脐疝愈来愈大,脐环直径超过2厘米,甚至发生肠管嵌顿,应及时到正规的医院治疗。
生活中很多的人很容易得上脐疝,患了脐疝更是痛苦不堪。生活中很多的原因导致患有脐疝的几率就会增加。脐疝的症状是很多的,人们要注意了解。
婴儿肚脐包块,哭闹时会变大,是怎么回事
可能是脐疝,具体需当面咨询儿科医生。
脐疝是由于婴儿脐环闭锁不全或者肚皮的组织发育不够强壮所致,随着成长,脐部发育强健,大多数脐疝会在 1 岁半内自行消失。如果等到 2 岁脐疝还不消失,就需要手术处理。
婴儿脐疝症状 粘贴要领
适度贴紧,每次粘贴均使脐现变小,以促使脐称愈合。为防止胶布滑脱,外面也可加弹性带(松紧带)。由于胶布粘贴有一定的难度和合并症,以上操作应由医务人员完成。另一种方法为“弹性腹带”,此法对新生儿、小婴儿尤为适用,可先选用,通常白天佩带,夜睡时松下,并经常调节松紧度,以起到既防止脐疝过分膨出,又保证小儿饮食入量和腹部发育。弹性腹带操作较简便,家长完全能够胜任,而且受到过分忧虑的家长(特别希望宝宝能得到治疗)的欢迎。有些家长沿用旧习,采用大铜钱或硬币以布带勒紧腹部,企图挡住脐疝膨出,既无疗效,还可能造成损伤,所以应弃之不用。
婴儿脐疝症状 婴儿脐疝的诊断
判断宝宝得了脐疝气,爸爸妈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1、宝宝脐疝气鼓出的这个宝宝摸上去非常柔软。看上去外表呈一球形或半球形,像核桃大小的肿物。
2、宝宝哭闹得越厉害,腹压就越高,脐疝气也就鼓得更大更明显,安静或卧床时可消失。
如果宝宝脐疝气鼓起的小包包在5cm以下,那么家长不用特别担心。脐疝气可随宝宝年龄的增长,腹壁肌肉的加强而自然痊愈,之后也没有什么不良影响。约有80%的宝宝在1岁以前痊愈,90%的宝宝会在2岁以前痊愈。
提示:
宝宝在2岁后仍有脐疝气的话,妈妈就应格外注意了,需请医生诊治。
婴儿脐疝症状 婴儿脐疝的治疗
一般来说,在宝宝的脐疝气按压后可以复位。但是,当脐疝被卡在脐部较长时间后就有可能发生了嵌顿,无法用手送回。这样的情况需要紧急就医处理。因为肠壁受压,血液流通不畅,就有肠缺血坏死的危险。大多数脐疝通过脐部筋膜环的逐步收缩而在一岁内自愈。因此2岁前,除非嵌顿,可观察等待。采用非手术疗法促使自愈。如满2周岁,脐疝直径超过1.5cm者,宜手术治疗。沿脐口1cm处,沿脐作半圆形切口,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显露腹直肌前鞘,疝环及疝囊,正中切开腹白线,游离疝囊,还纳疝内容物,在疝环处切除部分疝囊后,给予缝扎,然后将两侧腹直肌鞘缘(即腹自线)间断缝合,最后缝合皮肤。若2岁以上幼儿仍见有脐疝,直径超过2cm者,应去医院手术修补。如无手术条件,可试用粘贴法:用2条4cm宽胶布,其中一条开一横行小孔,将另一胶布一端剪窄,使其能正好穿过小孔。用75%医用酒精消毒局部皮肤后,将胶布粘牢固定,使脐部下陷,两侧缺损缘相接触。注意局部清洁,一周后更换胶布。
成人脐疝与婴儿脐疝的区别
(1)婴幼儿脐疝多发生于1岁以下婴儿;而成人脐疝多见于中年妇女。
(2)婴幼儿脐疝多为先天发育异常所致,包括脐环未闭或脐环周围瘫痕组织薄弱导致脐疝形成;而成人脐疝多为后天因素促成,如妊娠、腹水、腹部肿瘤、过度肥胖等原因,导致脐部周围组织薄弱,抵抗腹腔内压力上升的能力下降所致。
(3)婴幼儿脐疝主要表现为脐部半圆形隆起,一般如拇指头大小。小儿啼哭时隆起体积略增大,一般无明显症状,很少发生嵌顿。而成人脐疝疝内容物多为大网膜或小肠,由于疝门较小,反复脱出易发生粘连而形成难复性疝。主要症状为局部胀坠不适,如有嵌顿或绞窄,可出现腹部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等肠梗阻症状。疵内容物如为肠管,多柔软,加压后体积略缩小。如果内容物为大网膜,则触之硬韧不平。在嵌顿及绞窄情况下,肿物变大、变硬,有明显压痛。绞窄晚期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及脱水、酸中毒及休克等临床表现。
(4)婴幼儿脐疝在治疗上首选非手术疗法,可选择粘膏贴脐疗法。具体方法是回纳疝内容物,用一个大于脐环的硬币或小木片,外包纱布抵住脐环,同时用双手将腹部两侧腹壁向中线推压,以缩小腹围。再用宽4厘米一5厘米的长腹带固定脐部的压垫。贴腹带的部位先用安息香酸酊涂于皮肤,以增加其粘度。粘膏每隔1—2周更换1次。经上述非手术治疗1年后无效或患儿年龄在2岁以上,脐环仍大于1.5厘米一2厘米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成人脐疝很难用非手术治疗方法取得成功,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