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宝宝把尿的危害 易造成宝宝肛门的括约肌松弛
给宝宝把尿的危害 易造成宝宝肛门的括约肌松弛
婴儿的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要在3岁左右才完全发育成熟。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础。在此之前,宝宝是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排便排尿的。
我们能看到一些老人们为了省下尿片钱而又不把地方搞脏,由于无法准确判断宝宝什么时候会排泄就会频繁地给宝宝把屎把尿,一直抱着宝宝“嘘嘘嘘”地硬要宝宝拉出来为止,
而且每次拉出来的时候就会说:“你看,宝宝真的是有尿的。”殊不知,这有可能是因为括约肌已经松弛了,宝宝更难去控制自己排便排尿了。
最好不要给一岁以内婴儿把尿
一、给一岁前的宝宝把尿会导致他不能自主排尿
一岁前有很多失败的排尿训练案例,结果是导致宝宝全然不知道怎么根据便意排尿,只知道根据大人“把尿”动作来反射性的排尿,已经不是生理性的需求了。所以很多妈妈还抱怨说宝宝晚上不能安心睡觉,非得给他把一泡尿才能接着入睡,白天如果不给他把尿,他憋尿就哭闹也不会自己排尿。
宝宝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都是因为太早把尿,可能导致肛裂、脱肛、尿频的现象。太早给宝宝把尿不仅不能帮助他及早建立自主排尿功能,反而有很多危害。
二、太早把尿容易造成婴儿脱肛
太早把尿不利于婴儿髋关节的发育,所以也就容易造成宝宝脱肛、肛裂的现象。宝宝一岁半左右就有自主排尿的意识了,到时候自然很快养成排尿习惯并戒掉尿布。有些爸妈担心宝宝尿布用太久可能影响将来的生育能力,这种担心其实没有必要,因为国外已经用了几十年了还没发生过这种现象。
从医学角度来讲,趁早给宝宝排尿好避免长大了尿床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人类之所以能够自主排尿是因为尿液在膀胱寄存满了而发出排尿的信号,信号到达后,括约肌放松,便完成了一次排尿。
婴幼儿要到3岁左右括约肌和肛门括约肌才能发育成熟,也就形成了控制排便尿的生理基础。所以,在此之前宝宝是没有能力自己控制排尿排便的。想要在1岁前给宝宝把尿还不如找准宝宝比较容易排尿的时间,比如说宝宝睡醒后,或者吃奶后5-15分钟。
三、给婴儿把尿,容易导致成年后痔疮
1岁以下的孩子就进行把尿训练,肛门括约肌的韧带也随之松弛,很容易造成直肠粘膜经肛门突出的现象,也就是常说的脱肛。脱肛又会导致婴儿排便时部分梗阻,排便更加费力,极易导致肛裂。现在中国人痔疮发病率高就是跟婴儿时期的把尿把便有一定的关系。
扩肛最大能扩多大 扩肛扩的太大好吗
扩肛扩得太大并不好,容易造成肛门撕裂,形成肛裂。
另外,如果肛门括约肌受到严重的损伤就会出现肛门括约肌松弛,从而导致大便失禁的症状。
一岁以下的孩子最好不要把尿
人之所以可以自主排尿,是因为膀胱积存的尿液满了,就会发出需要排尿的信号,这个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大脑负责这个部分的中枢就会下达打开尿道括约肌的信号,信号到达,括约肌放松,完成一次排尿。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玉玮在微博上指出,婴儿的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要在3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而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础之一。所以,在此之前,孩子是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排尿排便的。1岁以前,与其说把尿是训练孩子,不如说是训练家长找到孩子比较容易排尿的时间,比如吃奶后5-15分钟、睡醒后。失败的排尿训练在1岁前比比皆是,后果是孩子完全不知道根据便意排尿,只知道根据“被把”这个动作来反射性排尿。比如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晚上不能安睡,非要把一泡尿才能接着睡,甚至白天都不把不尿,只知道因为憋尿而哭闹。
太早把尿,可能造成肛脱、肛裂、尿频太早把尿,不仅不能帮孩子更早建立自主排尿功能,反而危害多多。
对1岁以下的孩子进行把尿训练,如果掌握的时间不对,很容易引起孩子抗拒,反而给以后的如厕训练带来困难。此外,由于把尿不容易掌握时机,把尿时间长了,孩子的肛门周围压力加大,会对娇嫩的肛门括约肌造成损伤。
局部频繁把便,婴儿会频繁用力,加上自身控制肛门括约肌的韧带相对松弛,非常容易造成直肠黏膜经肛门突出的现象,也就是脱肛。脱肛又会造成婴儿排便时部分梗阻,增加排便费力程度,这又容易引发肛裂。中国人痔疮发病率高,与幼时接受把尿、把便有一定的关系。
此外,如果家长频繁地给孩子把尿,会让孩子对大人的指令产生条件反射尿尿,非膀胱充盈刺激括约肌而反射排尿,孩子由于缺乏憋尿的经历,其膀胱括约肌得不到锻炼,会导致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反而容易尿频。
1岁半以后,适合进行坐便训练崔玉涛指出,孩子能够接受排便训练的前提是:1.能感到排便到身上不舒服;2.对坐便器和排便产生联系;3.孩子有能力使用坐便器。一般来说,宝宝长到一岁半以后,都能灵活地坐、站、走、蹲、起,这说明他们的肌肉、神经已有了一定的发育,加之宝宝也能听懂大人的指示了,所以此时开始训练坐便如厕比较合适。
可以准备一个适合孩子使用的马桶,当孩子表达便意时,建议他到马桶那儿去处理,但不要催促孩子或期望孩子马上排便,如果孩子做到了,应表扬;如果反抗,不要强求孩子。慢慢地,孩子就会养成如厕的习惯。
需要提醒的是,男孩有段时间开始喜欢站着尿,而且乱尿,或看自己哪次尿得远。这是男宝宝的好奇心所致,父母不要责备,要抓住这一时机引导男宝宝站着尿。
把尿对宝宝的危害
1岁前把尿会导致宝宝不能自主排尿
失败的排尿训练在1岁前有很多,后果是孩子完全不知道根据便意排尿,只知道根据“把尿”这个动作来反射性排尿,而不是生理性的需求了。
比如经常听到家长抱怨说,孩子晚上不能安睡,非要把一泡尿才能接着睡,甚至白天都不把不尿,只知道因为憋尿而哭闹。太早把尿,可能造成脱肛,肛裂,尿频。太早把尿,不仅能帮孩子更早建立自主排尿功能,反而危害很多。
婴儿把尿,会导致成年痔疮
对1岁以下的孩子进行把尿训练,加上自身控制肛门括约肌的韧带相对松弛,非常容易造成直肠黏膜经肛门突出的现象,俗称就是脱肛。
脱肛会导致婴儿排便时部分梗塞,会导致排便更加费力,注意容易导致肛裂。我国的痔疮发病率高,和婴儿期的把尿有一定关系。
给宝宝把尿的危害 易造成宝宝脱肛和肛裂
一些老人经常会不在乎地说:“你们以前也是我们把屎把尿这样过来的。”是的,有些人在年轻的时候不会有什么感觉,但是年纪大了就有可能因为婴幼儿时把屎把尿使括约肌松弛而造成膀胱功能不稳定,尿频尿急甚至尿失禁。
一旦造成了宝宝脱肛或者是肛裂是更不堪设想的,脱肛就是直肠粘膜经肛门突出的现象,造成排便时的部分梗阻,增加排便的困难,这样还有可能造成肛裂,若是感染了就更糟糕了!
把尿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主排尿的功能吗
婴儿的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要在3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而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础之一。所以,在此之前,孩子是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排尿排便的。1岁以前,与其说把尿是训练孩子,不如说是训练家长找到孩子比较容易排尿的时间,比如吃奶后5~15分钟、睡醒后。失败的排尿训练在1岁前比比皆是,后果是孩子完全不知道根据便意排尿,只知道根据“被把”这个动作来反射性排尿。比如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晚上不能安睡,非要把一泡尿才能接着睡,甚至白天都不把不尿,只知道因为憋尿而哭闹。
太早把尿,可能造成肛脱、肛裂、尿频
太早把尿,不仅不能帮孩子更早建立自主排尿功能,反而危害多多。
对1岁以下的孩子进行把尿训练,如果掌握的时间不对,很容易引起孩子抗拒,反而给以后的如厕训练带来困难。此外,由于把尿不容易掌握时机,把尿时间长了,孩子的肛门周围压力加大,会对娇嫩的肛门括约肌造成损伤。
局部频繁把便,婴儿会频繁用力,加上自身控制肛门括约肌的韧带相对松弛,非常容易造成直肠黏膜经肛门突出的现象,也就是脱肛。脱肛又会造成婴儿排便时部分梗阻,增加排便费力程度,这又容易引发肛裂。中国人痔疮发病率高,与幼时接受把尿、把便有一定的关系。
此外,如果家长频繁地给孩子把尿,会让孩子对大人的指令产生条件反射尿尿,非膀胱充盈刺激括约肌而反射排尿,孩子由于缺乏憋尿的经历,其膀胱括约肌得不到锻炼,会导致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反而容易尿频。
1岁半以后,适合进行坐便训练
崔玉涛指出,孩子能够接受排便训练的前提是:1.能感到排便到身上不舒服;2.对坐便器和排便产生联系;3.孩子有能力使用坐便器。一般来说,宝宝长到一岁半以后,都能灵活地坐、站、走、蹲、起,这说明他们的肌肉、神经已有了一定的发育,加之宝宝也能听懂大人的指示了,所以此时开始训练坐便如厕比较合适。
可以准备一个适合孩子使用的马桶,当孩子表达便意时,建议他到马桶那儿去处理,但不要催促孩子或期望孩子马上排便,如果孩子做到了,应表扬;如果反抗,不要强求孩子。慢慢地,孩子就会养成如厕的习惯。
一岁以下的孩子最好不要把尿
人之所以可以自主排尿,是因为膀胱积存的尿液满了,就会发出需要排尿的信号,这个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大脑负责这个部分的中枢就会下达打开尿道括约肌的信号,信号到达,括约肌放松,完成一次排尿。
婴儿的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要在3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而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础之一。所以,在此之前,孩子是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排尿排便的。1岁以前,与其说把尿是训练孩子,不如说是训练家长找到孩子比较容易排尿的时间,比如吃奶后5-15分钟、睡醒后。失败的排尿训练在1岁前比比皆是,后果是孩子完全不知道根据便意排尿,只知道根据“被把”这个动作来反射性排尿。比如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晚上不能安睡,非要把一泡尿才能接着睡,甚至白天都不把不尿,只知道因为憋尿而哭闹。
太早把尿,可能造成肛脱、肛裂、尿频太早把尿,不仅不能帮孩子更早建立自主排尿功能,反而危害多多。
儿科主任提醒家长,对1岁以下的孩子进行把尿训练,如果掌握的时间不对,很容易引起孩子抗拒,反而给以后的如厕训练带来困难。此外,由于把尿不容易掌握时机,把尿时间长了,孩子的肛门周围压力加大,会对娇嫩的肛门括约肌造成损伤。
局部频繁把便,婴儿会频繁用力,加上自身控制肛门括约肌的韧带相对松弛,非常容易造成直肠黏膜经肛门突出的现象,也就是脱肛。脱肛又会造成婴儿排便时部分梗阻,增加排便费力程度,这又容易引发肛裂。中国人痔疮发病率高,与幼时接受把尿、把便有一定的关系。
此外,如果家长频繁地给孩子把尿,会让孩子对大人的指令产生条件反射尿尿,非膀胱充盈刺激括约肌而反射排尿,孩子由于缺乏憋尿的经历,其膀胱括约肌得不到锻炼,会导致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反而容易尿频。
1岁半以后,适合进行坐便训练崔玉涛指出,孩子能够接受排便训练的前提是:1.能感到排便到身上不舒服;2.对坐便器和排便产生联系;3.孩子有能力使用坐便器。一般来说,宝宝长到一岁半以后,都能灵活地坐、站、走、蹲、起,这说明他们的肌肉、神经已有了一定的发育,加之宝宝也能听懂大人的指示了,所以此时开始训练坐便如厕比较合适。
可以准备一个适合孩子使用的马桶,当孩子表达便意时,建议他到马桶那儿去处理,但不要催促孩子或期望孩子马上排便,如果孩子做到了,应表扬;如果反抗,不要强求孩子。慢慢地,孩子就会养成如厕的习惯。
需要提醒的是,男孩有段时间开始喜欢站着尿,而且乱尿,或看自己哪次尿得远。这是男宝宝的好奇心所致,父母不要责备,要抓住这一时机引导男宝宝站着尿。
肛门括约肌松弛原因有哪些
1、肛管直肠结肠疾病:最多见为直肠肿瘤及炎症性疾病,直肠肿瘤浸润破坏括约肌,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引起直肠炎症长期腹泻,完全性直肠脱垂引起肛门松弛,阴部神经牵拉受损等,
2、创伤主要是括约肌损伤:最多见的原因是肛管直肠部手术和产伤,尤其是高位肛瘘手术破坏肛管直肠和括约肌,产伤中第三度会阴撕裂。此外,内痔、肛裂、直肠脱垂琢直肠肿瘤等手术处理不当,或肛管部组织遭受外来暴力、药物注射、灼伤、冻伤等均可引起肛门失禁。
3、神经系统疾病: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脊髓及骶神经损伤、感染和脊髓瘤;
4、肛门直肠先天畸形和肛门直肠神经障碍均可导致肛门失禁。
通过上文的介绍,相信你已经知道肛门括约肌松弛原因有哪些了吧!引起肛门括约肌松弛的原因非常多,很多疾病的产生都会导致肛门括约肌松弛,所以,在有疾病的产生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治疗,并且一定要使病情康复,这么才会更少的降低肛门括约肌松弛的现象产生。
给宝宝把尿坏处多你还敢把尿吗
1.易造成宝宝肛门的括约肌松弛!婴儿的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要在3岁左右才完全发育成熟。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础。在此之前,宝宝是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排便排尿的。我们能看到一些老人们为了省下尿片钱而又不把地方搞脏,由于无法准确判断宝宝什么时候会排泄就会频繁地给宝宝把屎把尿,一直抱着宝宝“嘘嘘嘘”地硬要宝宝拉出来为止,而且每次拉出来的时候就会说:“你看,宝宝真的是有尿的。”殊不知,这有可能是因为括约肌已经松弛了,宝宝更难去控制自己排便排尿了。
2.易造成宝宝脱肛和肛裂一些老人经常会不在乎地说:“你们以前也是我们把屎把尿这样过来的。”是的,有些人在年轻的时候不会有什么感觉,但是年纪大了就有可能因为婴幼儿时把屎把尿使括约肌松弛而造成膀胱功能不稳定,尿频尿急甚至尿失禁。一旦造成了宝宝脱肛或者是肛裂是更不堪设想的,脱肛就是直肠粘膜经肛门突出的现象,造成排便时的部分梗阻,增加排便的困难,这样还有可能造成肛裂,若是感染了就更糟糕了!
3.对宝宝的脊椎与髋关节过分刺激!宝宝的脊椎与髋关节都还未完全成熟,非常容易造成移位或者是弄伤。把尿的姿势会让宝宝全身的重量都落在了这两个部位,而且一般宝宝不会在把尿时马上就会尿出来了,那么这个姿势就得维持更长的一段时间了,这样对于宝宝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4.不利于宝宝膀胱功能的成熟!有些宝宝在把尿的时候能尿出来了,更多的原因是一种条件的反射。久而久之这种条件反射会限制了宝宝大脑发育去控制排便的功能,于是有可能会让膀胱功能无法发育成熟,再有,频繁地把尿更是会影响膀胱储存功能的健全。其实这样做,更难让宝宝自己学会排便或控制排便的时机。
婴儿几个月可以把尿 过早把尿的影响
过早给婴儿进行把尿,婴儿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还不足够成熟,宝宝根本没有这个意识,不仅无法有效帮孩子建立自主排尿功能,反而危害多多;可能造成肛脱、肛裂、尿频等。
(1)括约肌受损伤:由于把尿不容易掌握时机,把尿时间长了,孩子的肛门周围压力加大,会对娇嫩的肛门括约肌造成损伤。
(2)脱肛:局部频繁把便,婴儿会频繁用力,加上自身控制肛门括约肌的韧带相对松弛,非常容易造成直肠黏膜经肛门突出的现象,也就是脱肛。
(3)肛裂:脱肛又会造成宝宝排便时部分梗阻,增加排便费力程度,这又容易引发肛裂。
(4)尿频:如果家长频繁地给孩子把尿,会让孩子对大人的指令产生条件反射尿尿,非膀胱充盈刺激括约肌而反射排尿,孩子由于缺乏憋尿的经历,其膀胱括约肌得不到锻炼,会导致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反而容易尿频。
宝宝便秘怎么办 宝宝便秘不宜随便采取措施
经常看到父母因宝宝排便困难,紧张到不断更换奶粉品牌,或寻找各种错误或不当方法,结果可能害宝宝便秘更严重。
许多家长常以为宝宝便秘是奶粉泡得不够浓造成,就把奶粉泡的很浓,想要让宝宝更好吸收消化;不过宝宝长期喝过浓奶粉,反而会造成消化道负担过重,或造成肾脏负担过重。
有些家长习惯到药房买灌肠剂给宝宝通便,但长期如此,却会造成宝宝肛门括约肌缺乏自主性,日后会依赖通便才能够解便,也是不当的处理方式;另外,也常有家长会自行购买整肠药物或成药,这都可能造成宝宝中毒意外,而且让便秘更加恶化。
肛门括约肌松弛怎么办
我们人类的身体在某些方面是很强壮的,但是在某些方面我们又很脆弱,有些疾病少稍不注意就可能要了我们的性命。而有些人在肛门括约肌松弛后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心理压力也很大。而很多人在日常中也没有锻炼自己的肛门括约肌的意识,那么下面就要为大家介绍下这方面的相关知识。
肛门内括约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起闭合肛门和协助排便作用。它平常呈收缩状态,关闭肛门,防止直肠内的粪便、液体、气体流出,维持直肠一定的张力,这种收缩状态除排便时可持续工作,不易疲劳。当直肠内充满粪便时它自动张开,协助排便。肛门内括约肌易痉挛,所谓痉挛就是一种持续收缩状态。如受到炎症等的刺激后就处于痉挛状态,使肛门狭窄、排便困难,同时引起肛门疼痛,大便干燥时可使肛管皮肤破裂,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就可形成肛裂。临床治疗肛裂和一些肛门狭窄就是通过解除肛门内括约肌痉挛来完成的。
肛门括约肌松弛多见于年老体弱者和肛肠术后对肛门直肠环的手术损伤,在年轻人中少见,年轻人大多是由于原发的脊髓病变或脊柱神经损伤,或因肛门手术、外伤引起肛门括约肌损伤。产伤、重度痔疮、长期便秘、直肠炎症、直肠脱垂、直肠各种手术导致直肠容量减小;长期腹泻、肿瘤、放疗、克隆氏病等破坏括约肌功能;肛周瘫痕、肛管畸形、粘膜外翻等都可引起肛门括约肌松弛。自发性失禁患者无括约肌损伤史,表现为内、外括约肌功能不良,会阴神经传导异常。肛门失禁还见于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全身硬化病的患者。
提肛运动是预防和治疗肛门疾病,以及促进肛门手术后患者伤口和肛门功能恢复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在做提肛运动过程中,肌肉的间接性收缩起到"泵"的作用,改善盆腔的血液循环,缓解肛门括约肌,增强其收缩能力。患肛裂的病人主要由于肛门括约肌痉挛引起的剧烈疼痛,使裂口难以愈合。相反,如果肛门括约肌过于松弛,对痔核和直肠黏膜的支持力不够,就会导致痔核脱出和脱肛。肛门疾病术后的人,因肛门括约肌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此时有效的肛门功能锻炼,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减少痔静脉的淤血扩张,增强肛门直肠局部的抗病力,促进伤口愈合,以避免和减少肛门疾病的复发。
也许很多老年人会患上这样的疾病,所以我们就应该及早提防这种疾病的出现,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在空余时间做一些常见的锻炼身体的运动,不要等到年老后才感叹自己年轻时怎么没有想到这些,希望在此能够被大家所重视。
肛门潮湿的原因有哪些
1、直肠脱垂:由于肛门括约肌松弛无力,引起直肠全层或者粘膜脱出肛门外,刺激直肠粘膜分泌液体,导致肛门潮湿。
2.晚期内痔:晚期内痔不仅在排便时痔核脱出,而且在行走、咳嗽或者负重时痔核也可以脱出肛门外,脱出的痔核渗出液增多,引起肛门潮湿。
3、肛门括约肌松弛:老年人或者体弱者,肛门括约肌松弛或者收缩力下降,导致肛门闭合不严,容易分泌肠粘液,导致肛门潮湿。
4、肛门皮肤病:肛周患有湿疹、接触性皮炎以及尖锐湿疣等肛门皮肤病,容易造成肛门局部分泌物增多,引起肛门潮湿。
5、肛管直肠癌:肛管直肠癌早期无明显表现,发展到晚期肛管直肠癌破溃、感染流脓血、反反复复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导致肛门潮湿。
很多人认为肛门潮湿不是什么大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因为肛门一般只是分泌少量的液体,如果分泌过多,主要是由于各种肛肠疾病引起,所以为了避免肛肠疾病进一步发展,一旦出现肛门湿疹一定要及时到专业的肛肠医院进行看诊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