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青少年需警惕心肌病诱发的运动猝死

青少年需警惕心肌病诱发的运动猝死

心肌病是一组与病毒感染、免疫、自由基、遗传有关的以心肌本身病变为主的疾病。按病理可分为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等。目前我国青少年中每年因心脏病引发的猝死事件不在少数,而导致青少年心脏猝死的主要元凶就是心肌病。

运动员或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称之为运动性猝死。运动猝死有很多种原因,心源性猝死是其中的一个最常见的原因。心脏性猝死指由于心脏的原因意外引起的猝然死亡。它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很短,一般不超过1个小时,有的甚至短到30秒钟,而且没有任何前兆。导致儿童和青少年运动性猝死最常见的疾病就是心肌病。其中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是首要原因,尤其在青少年和运动员中多见。据介绍,心脏一昼夜大约跳动10万次,搏击5吨至8吨的血液,其动力来源于心脏的肌肉部分——心肌,心肌受损所致的心脏病统称为心肌疾病。

由于心肌病起病缓慢,最初患者常没有自觉症状,容易产生误诊漏诊。如肥厚性心肌病,它往往没有前驱症状,所以很少能早期发现。肥厚性心肌病以心肌增厚为特征,有时肥厚的心肌可堵住主动脉通路而导致猝死。此疾发病原因不详,但一半以上与遗传有关。身强力壮的青少年,特别是运动员,常常是此病的受害者。患者剧烈运动时,由于肥大的心肌骤然收缩,心室流出道变得更加狭窄。在耗氧量增加的情况下,心肌缺血更为严重,因而容易造成运动后猝死。

运动猝死的原因 心源性猝死和脑源性猝死

运动猝死绝大多数是心源性猝死和脑源性猝死,而又以前者居多。国内外研究普遍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肌病、心肌炎等心源性疾病是造成运动猝死的第一位死因。此外,脑血管畸形、动脉瘤及高血压等疾病也是诱发运动猝死的危险因素。其中,青年人发病多与先天性心血管异常有关,而老年人多为冠心病和脑血管意外。

正常人也要当心猝死

两月前的一个晚上,记者一位年仅30岁的朋友小王,猝死在家中。幽默、乐观的他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却突然发生了这样的悲剧。记者随后在百度新闻搜索发现,这种“莫名其妙”的死亡事件,每天都有好几起。2007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仅因心脏病导致的猝死就高达54万人。

卫生部北京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刘德平告诉记者,心脏病、高血压、胰腺炎等疾病均可导致猝死,其中,心脏病是最厉害的“杀手”,90%的猝死与此有关,其中的80%是因心脏病中的冠心病导致。有心肌梗死、心衰、心功能不全等病史者是高危人群。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数量庞大的低危人群不容忽视。”刘德平说,他们平常看上去就是个健康的正常人,没任何毛病,但如果去做体检,就可能查出心脏肥厚、心肌病、供血不足等,存在猝死的隐患。在运动员中高发的“运动性猝死”就与此有关。与高危人群相比,这部分人防范意识差,死亡的危险更大。从来不检查身体的人,猝死还可能是冠心病的第一表现。此外,特殊基因、严重缺氧、用药不当也会导致猝死。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张洪波进一步强调,现在猝死者年轻化趋势明显。在强大的生活压力面前,越来越多的人疲劳作战,精神高度紧张、焦虑等,都在“助纣为虐”。“经常有人因连续数天加班、打麻将等导致过劳死,这是因为在过度疲劳的情况下,交感神经、内分泌等系统会过于疲劳或兴奋,使心脏功能紊乱,导致悲剧发生。”刘德平解释说。

刘德平提醒,预防猝死不能“临时抱佛脚”,最关键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他给出以下建议:一是高度警惕猝死信号。如果出现心慌、胸闷、胸痛、眼前有蒙黑感、晕厥等,一定要马上就医,有病的话及时治疗。二是定期体检。年轻人每年查1次,中老年人每年查2次,能查出“隐性杀手”,给低危人群敲响警钟,及时治疗并做好预防。三是有心脏疾病等高危人群,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以备急用。四是避免酗酒、过度劳累。张洪波强调,中青年人必须改改生活习惯,学会休息,避免持续疲劳和紧张。

运动性猝死只在一瞬间

大学新生入学军训的第一天,材料工程学院的大一新生,19岁的李力(化名)在军训期间突然倒下,送到医院时已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该院的医生表示,李力是猝死。

“猝死”只在一瞬间把人类所有的疾病都算在一起,最危险、最紧急的疾病就是猝死。运动猝死是与运动有关的猝死的简称,一般定义为: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者,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患者从发病到死亡在几十秒、几分钟之内,这是运动猝死最重要的特征。尽管运动猝死与其他运动性疾病相比,发生率并不高,但因直接危及生命,故给人们的印象和震动较深。

为什么会“猝死”人体在进行紧张激烈的运动时,体内代谢速率加快,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心肌需氧量增加,此时易出现心肌缺血缺氧,心肌超微结构发生应激性改变。研究发现:心肌缺血若超过30分钟,有可能发生坏死。运动中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使其灌注不良,一般认为若冠状动脉痉挛持续20分钟以上,即可引起心肌的缺血坏死。运动时体内电解质、激素内分泌的改变,血液的高凝状态和代谢产物的堆积,均可诱发心律失常,直接导致心脏骤停,使运动者发生猝死。

“猝死”前的征兆有些病人以前有过心绞痛发作史,“猝死”发作前心绞痛会突然加剧,表现为面色灰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出现频繁的早搏。有的是出现原来没有的症状,如显着疲乏感、心悸、呼吸困难、精神状态改变等。大多数年轻人都认为自己体力好,即使身体过度透支也并不在意,偶尔身体不适只当是累的,歇歇就没事了;殊不知这也许就是发病的前兆。随后,由于心跳骤停,表现神志不清,高度紫绀、痉挛,或出现几次喘息样呼吸而进入临床死亡。如果不及时发现,及时进行心脏复苏抢救,或抢救无效,病人可很快(约4-6分钟)进入不可逆的生物学死亡。

运动前要注意年龄过大者、糖尿病人、过于肥胖者、严重心律不齐的人,家族中有心脏病史、脑血管意外病史以及猝死病史,既往有心脏疾病史、晕厥病史,以及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家族史的人,不要长时间剧烈运动。如果运动中出现胸痛、胸闷、头痛、头晕、心动过速、异常疲劳等情况,可能就是运动性猝死先兆症状,必须马上停止训练。

“猝死”的预防调查显示,患心脏病者以40岁以上的男士居多,这与他们不良的饮食习惯、工作压力、过度操劳和缺少运动都有关。“猝死”的预防,关键是积极防治冠心病,控制其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如认真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多留意自己身体状况,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戒烟酒。避免长时期紧张的脑力劳动和情绪激动,培养乐观主义精神。出现心绞痛或心律失常时认真医治。

心肌病治疗讲究系统联合

心肌病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心肌病是指病因目前尚不明确的心肌疾病,常见的有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性心肌病;继发性心肌病主要指有明确病因,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导致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

心肌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肥厚型心肌病是常见的原发性心肌病,少数患者症状突出,主要表现为心功能不全、心绞痛、晕厥。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使其丧失基本的生活能力。有时,心肌病导致的猝死还会发生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患者身上,它也是青少年猝死的常见原因。运动员在赛场上猝死,很多情况就是由心肌病导致的,过度兴奋、剧烈运动常常是其诱因。

介入治疗是较好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改善生活质量和预防猝死是肥厚型心肌病治疗的主要内容。有明确症状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经过正规的药物治疗,症状多能得到满意的改善和控制。

对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或由于副作用不能使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尤其是伴有左心室向外射血梗阻者,目前可用非药物治疗的手段,包括内科介入治疗(包括室间隔肥厚心肌化学消融术与双腔起搏器植入术)与外科手术治疗等,可进一步为患者减轻症状。

由于内科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有相似的疗效,同时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的特点,目前已成为治疗肥厚型心肌病较好的选择。

慢性心力衰竭需要系统治疗

临床发现,很多心力衰竭患者对自身的疾病情况长时间不知情,就诊时已到了疾病比较严重的阶段。一些患者虽然明确了诊断,但治疗上存在很多问题,如经常换医院、换生看病,结果缺乏系统治疗,导致疾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事实上,多数慢性心衰患者只要能够及时、合理治疗,病情可在很长时间内稳定,从而使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心律失常可引发运动猝死吗

心脏病复发时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猝死,心律失常患者可引发运动猝死,所以这些人群要慎重对待运动,把握好运动的时间和强度,还要掌握急救知识。

心律失常可引发运动猝死。运动猝死之所以在瞬间发生,是由于心脏骤停致死。在正常情况下0~8分钟内如果迅速妥善进行心肺复苏紧急抢救,患者成活率在43%。

不当的体育锻炼可引起心绞痛和心律不齐等有害心脏症状,是引起心肌梗塞的可能原因。因运动引起的心肌梗死,某些严重的心律失常,都可直接导致心脏骤停,从而使运动者发生猝死。

运动猝死虽然可怕,但只要做到定期检查身体,注意科学锻炼,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现场监督与急救,还是可以避免的。

运动猝死一般都有先兆,如果运动中出现胸痛、胸闷、头痛、晕厥、心动过速、异常的呼吸困难和疲劳等情况,很可能就是运动性猝死先兆症状,必须马上停止训练。这些征兆可能是运动性猝死唯一明显的表现。

因此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应的心肺复苏知识,对紧急情况下心脏病患者的成活大有好处。

发现有人在体育课或体育锻炼活动中突然意识丧失而倒地时,应立即将其平卧,拍击其面颊并呼叫,同时用手触摸其颈动脉部位以确定有无搏动。若无反应且没有动脉搏动,应立刻进行心肺复苏(人工呼吸)救治。这些基本的救治措施,应当持续进行到专业急救人员到场。

以上的介绍供您参考,不明之处参考我们的其它文章。

哪些人容易发生运动猝死

运动猝死偏爱这两类人,是为什么?

运动猝死者均死于心脏病,致死的直接原因,最常见的是室颤。室颤可见于多种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和心脏传导性疾病等。剧烈运动时全身耗氧量大 幅增加,同时交感神经兴奋,机体出汗和脱水导致体内电解质浓度变化,三者共同作用于心脏,加重本身就不健康的心脏负担,从而诱使心脏病发,运动员猝死。

50岁以上的运动猝死者几乎均有冠心病,剧烈运动时汹涌澎湃的血流冲击着冠状动脉上的脂肪斑块,最终将其从动脉壁上冲下来,堵塞远端为心肌供血的小血管,此时心肌缺血,室颤发生,导致运动员猝死。

年轻人会发生猝死,其实你的心脏只是看似健康

年轻人发生猝死,其实,这些年轻人的心脏本身就存在异常,只是面对日常生活和正常锻炼,这颗看似健康的心脏还可以应对,强度过大的体育运动则会造成猝死。尤 其是平日经常锻炼的他们身体素质较好,即使在剧烈运动中有轻微胸痛或其他不适也会坚持继续比赛,而这种不适是猝死前心脏超负荷工作的表现。普通人遇到这种 情况会停止运动,从而避免悲剧,正是因为平素锻炼的人对身体不适的耐受力较强,不会及时终止运动,才导致他们更容易发生猝死。

运动猝死发生的概率高吗?是不是只要检查过心脏都是正常的就可以放心了?

幸运的是,运动猝死的概率非常低。在美国的一项关于运动猝死的研究中,30年间总计215413名马拉松选手被纳入这项研究,发生运动猝死的人只有4名,另外在慢跑和滑雪的猝死研究中也提示运动猝死的概率是极低的。

同时,即使到医院进行了心脏电生理检查提示心脏健康,同时家族中也没有类似的遗传史,仍有20%的可能发现不了潜在的心脏病。当然,进行体检是好的,一旦发 现心脏问题应当避免过度运动,如果检查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也并不代表不会发生运动猝死——不过正常的健康青年不用太担心到不敢参加体育锻炼——因为这是一 个概率问题,就算是2亿的乐透都有人会中奖。

只要记住,在参加强度较大的运动项目,比如马拉松比赛,一旦发生身体不适,应立刻停止比赛,避免酿成悲剧。同时水分补充不宜太少也不应过多,脱水的后果大家都懂,但水喝太多会导致低钠血症——它是一种会让心脏不正常工作的电解质紊乱,会引起心律失常。

运动会诱发猝死,我还能愉快地运动吗?

研究表明,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根据运动强度不同差别很大,正常人或患有冠心病的患者,适度锻炼可以强健体魄,使他们因心血管病而死亡的概率相比静坐的生活 方式有所降低,而经常进行强度过大的运动则不利于身体健康,所以大家平日里还是应该积极锻炼哦!运动爱好者也要注意不要运动过度才好!

怎样的心脏病容易引起猝死

其一:

心脏病发作前,身体上例如颈、后背、头皮、手心或者脚掌都会大量出汗,此时应提高警惕,当心猝死发生,最好停止活动休息,及时服用药物,必要时应立即拨打120。

其二:

在无激烈运动、缺少睡眠或者生病等诱因的情况下,连续几天、几周甚至几月出现极度疲劳感,伴有焦虑、失眠、无症状惊醒等症状,此时应考虑心脏出现问题。

其三:

心脏病患者经常感到肩膀、颈部、下巴、手臂疼痛,这是心肌缺血的信号,因为心肌缺血疼痛在传递至大脑中枢神经时,会同时反映在水平相同的脊髓段区域。

其四:

心脏病发作前的典型症状是突然、或者无缘由的心跳加剧,一旦发生心室性心搏过速,则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突然死亡。

其五:

很多心源性猝死患者在死亡前都反复出现胃肠道症状,不少人生前并没有胃病病史,这是心脏病发作的信号之一,肠胃不适是因为心血管出现异常。动脉由于脂肪沉积物堵塞将会减少甚至阻断血液传输给心脏,而这会引起心绞痛。

运动呼吸困难有什么要注意的

运动的好处:

1、提高肺活量;

2、提高免疫力;

3、提高心脏功能;

4、使人体不易发炎;

5、减轻心理负担;

6、提高胰岛素敏感度,稳定血糖;

7、稳定血脂水平;

8、降低血压;改善血小板聚集;

9、降低患肥胖症几率。

如何避免运动出现呼吸困难:六类人群尽量少参加剧烈运动

诱发运动性猝死的心脏病有很多,其中肥厚性心肌病占1/3,其它还有心肌炎、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孟主任强调,对运动员和年轻人来说,心肌肥大是造成运动猝死的常见原因,其中多数没有确诊。要避免运动性猝死,建议以下六类人群尽量不要参加剧烈运动:

1、平时很少参加运动的人。

2、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3、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患者。

4、血糖不稳定的糖尿病患者。

5、心肌炎和感冒患者

6、有冠心病家族史与严重心律失常者。

运动过程中及时补充运动饮料,一旦出现心慌、头晕、胸痛、胸闷等不适症状时,应立即休息,切忌硬撑着继续运动。

患心肌炎不可轻信会自愈

急性心肌炎伴有发热疲乏等症状

心肌炎是指心肌中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炎性病变。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对发病率不断增加。病情轻重不同,表现差异很大,婴幼儿病情多较重,成年人多较轻,轻者可无明显病状,重者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心肌炎病的前驱症状,病人可有发热、疲乏、多汗、心慌、气急、心前区闷痛等。检查可见期前收缩、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谷草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增高,血沉增快。心电图、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治疗包括静养,改进心肌营养、控制心功能不全与纠正心律失常,防止继发感染等。

专家介绍,近几年来收治的病人来看,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以前都觉得老人才得这类疾病,但不是,现在很多年轻人,二三十岁,特别是白领、高管的猝死,都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关。”

剧烈运动和感冒导致急性心肌炎

专家表示,何宇重新回到医院时,经过诊断,他下午长时间的剧烈运动,导致急性肺水肿,死因是感冒引发了急性暴发性心肌炎。“这类情况需要提醒年轻人注意,很多人认为人年轻,感冒拖一下就能好,反不如老年人谨慎,要知道感冒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

乍暖还寒 患感冒救治不愈需格外警惕

眼下尽管已进入2月,但天气乍暖还寒,就算出太阳,气温也偏低,大家需要特别预防感冒疾病,增减衣物都不宜过陡,一旦感冒久治不愈或者严重时,需要前往医院救治,检查心脏是否因此受损。

心脑血管病易发人群

高压人群:压力过大会导致精神紧张,人体神经失调,新陈代谢发生紊乱,主要器官功能失去平衡,易造成动脉硬化,从而引起冠心病和脑血栓。

烟酒过度、生活无规律者:较易造成血管痉挛,血流不畅,往往过早患心脑血管疾病。

肥胖及饮食不科学者:他们往往营养过剩,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过高。

中老年人:尤其是有头晕目眩、心慌气短、记忆力衰退、四肢麻木、听力和视力下降等症状的中老年人。

除此之外,如果经常感到心慌、胸闷,胸壁有刺痛感,浑身乏力,不愿多说话。这时,你需要警惕心脑血管疾病的潜伏。

指甲上有横纹是怎么回事 补充:容易死亡的6种病症表现

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或房颤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数倍。如果出现单侧看不到东西、单侧肢体麻木、乏力,或走路不稳、有踩棉花感,应警惕脑卒中的发生,及时就诊。

很多年轻人工作压力较大,常出现疲劳,属于正常情况。但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乏力,或伴有胸闷、水肿,则应警惕猝死的发生,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心肌炎或心肌病造成的。

晕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数晕厥是由于心跳突然减慢或停止,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常见的原因包括窦房结疾病、房室传导阻滞、迷走神经张力过高等。晕厥有时持续几秒钟后能自行恢复,如果不能恢复,便会造成猝死。

老年人活动量通常较小,较慢的心率也能维持正常生活所需,因此往往被忽视。老年人应定期监测血压、心率,如果出现心率小于50次,血压变低,就很容易出现长时间的心脏停搏,导致猝死。

如果近期突然出现活动后胸闷,休息一段时间可缓解,这种现象提示您可能患了冠心病。突然出现的症状表明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还不稳定,随时有可能发生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如果以前就偶尔有胸闷的症状,近期症状变得更加频繁,程度更加严重,同样说明以前尚属稳定的斑块目前出现了小的破损,并且随时都会发展为大的破损,导致急性心梗的发生。

心慌在医学上被称之为心律失常,如果是频繁发作的室性心律失常,则有发展为室颤的风险。另外,很多老年人出现心慌是房颤作祟,如果房颤伴发心脏传导疾病,也很容易进展为室颤。室颤发作后,数分钟之内即可导致死亡。

备注:出现上述6种病症时,要非常警惕,尽快查明原因,并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预防下一次病症的出现甚至猝死的发生。

感冒时运动会易诱发心肌炎

很多年轻人都不把感冒当回事儿,感冒后的剧烈运动很有可能诱发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导致猝死。

门诊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例如,在病毒感染后去游泳,诱发了重度心肌炎。有一个刚刚高考结束的18岁女孩,感冒发烧没太在意,跟着同学去游泳,回家后高烧严重,虽然立即被送到医院,但出现了心律失常等状况,最终没能挽留住女孩年轻的生命。

健康人不重视感冒也会致命

必须引起注意的是,没有心脏方面的相关疾病史、身体完全健康的人,也有可能因为一次感冒或其他原因而导致心肌炎。

心肌炎分很多种,最常见的是病毒性心肌炎,又以柯萨奇B病毒最为常见。当出现感冒等上呼吸道病菌感染或腹泻等肠道病菌感染后,其诱发心肌炎的几率约为5%,但是,不注意休息、剧烈运动、过量饮酒、高油高脂饮食、夜班白班无规律地来回倒,这些都会加重病情,当病毒感染侵犯到心肌后,就会诱发心肌炎,不及时治疗甚至会转为心肌病、心律失常、心肌坏死、心衰,严重的可以致命。此外,心肌炎也可以是病毒无感染后的自身免疫反应所致,这种情况以青少年更为多见。

警惕运动过量引发猝死

超负荷运动会使心脏循环系统不堪重负

前天,一名大学生和一名老年人在北京马拉松赛中发生猝死,还有11名参赛者因身体不适被送往医院急救。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心内科温绍君教授说,发生运动猝死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运动者患有潜在心血管疾病,二是参加超负荷运动导致心脏缺血。他建议,普通群众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应量力而行,最好在进行大运动量活动或比赛前做一次身体检查。另一方面,马拉松的组织方也应该对报名者进行医学监督,比如询问运动史、对心肺功能进行基本检查等,以保证运动的安全性。

运动前心血管监测可防止运动猝死

据了解,心脏猝死包括安静型和运动型两种,其中81%的猝死是安静型的,即由于突发冠心病和肺栓塞而导致的。温教授说,除了心脏疾病导致的猝死外,运动过量也是发生猝死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一个平时只能跑三五千米的人,一口气跑几十公里,就属于超负荷运动了。这时他的心脏循环系统会不堪重负,需要的血液量和氧气量会突然增加,而供给量却相对减少,在这种血、氧供不应求的状态下,跑步者的心脏会出现急性缺血,继而出现心脏骤停和脑血流中断。

美国灾难性运动伤害研究中心最新的监测结果表明,从1983-1993年,有160例死亡事故并不是由运动创伤造成的。每年在每百万运动员中,发生死亡的情况是1.16至14.50人。其中中学女生死亡率最低,而大学男生死亡率最高。心血管损伤导致的死亡占总数的74%,而其他与心脏无关的死因占22%,包括高温、横纹肌溶解和连续气喘。在田径项目和越野跑中,共有17例死亡事故,其中大部分是中学生。他们还研究了在1985-1995年间美国158名运动员猝死原因,这也包括在上述的研究结果中:134例有心血管缺损,其中90%是男性,18%的死亡事故发生在田径运动员中。

温教授说,长跑运动员在跑步前都需要一系列的医学监督,如饮食起居、体重、运动量增加强度等,以保证运动中的安全性。而普通群众在参加马拉松运动时,更应该注意医学监督。对于运动者来说,如果平时不怎么运动,就别报名参加如此剧烈的运动。如果已经报名参加了,那么最好在比赛前进医院做个身体检查。另外,如果在跑步中感觉身体不适,就马上停下来,千万别硬撑着。他还强调,马拉松活动的组织者也需要在运动开始前,对参加群众进行身体检查和运动史询问,对不适合参加者应劝其不要参加。

猝死抢救按秒计算

据温教授介绍,猝死的表现是突然昏迷、意识不清、脉搏消失、停止呼吸、听不到心跳、瞳孔放大、面色死灰。在常温下,心脏停跳3—5秒钟以上,病人即有头晕感觉,10—20秒钟时会发生晕厥,40秒钟后会发生惊厥抽搐,此时患者有可能瞳孔散大,60秒钟后患者会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4分钟后脑细胞开始发生不可逆损害,10分钟后脑细胞可能死亡。所以,抢救猝死患者的关键是速度。有人统计,在4分钟内进行现场心肺复苏,并且在8分钟内做到了进一步的心肺脑复苏,则94%的患者可以复苏成功并长期存活。另有人以12分钟为临界点,即12分钟内未进行心肺复苏抢救者,抢救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是零,在这里要说时间就是生命一点也不夸张。

当一个人突然出现非外因的昏厥、意识丧失或惊厥抽搐,且无心跳、无呼吸时,首先要意识到可能是心脏猝死。如果发作前病人曾喊胸痛或用手抓胸部且有痛苦状者应想到是此病。如果知道病人以前有冠心病,出现此类症状就更应该想到是心脏猝死。

温教授提醒患者,猝死是可以预知的。一般在发病前,会感到短暂的心绞痛,或是觉得咽部哽咽、咽东西费劲,还有的人会伴有出汗,出现3-5分钟的胸闷。最常见的预兆就是浑身无力、头晕、胸闷。然而,当这些情况出现在中、青年人身上的时候,如果他们不知道自己本身有心血管疾病,通常是意识不到的。大多数年轻人都认为自己体力好,即使身体过度透支也并不在意,偶尔身体不适只当是累的、歇歇就没事了,殊不知这也许就是发病的前兆。

肥厚性心肌病导致青少年运动猝死

因肥厚性心肌病导致青少年运动猝死的案例近年来有增无减,可是不幸的事情还是在发生,为什么还是没有因为患者和患者家长足够的重视!肥厚性心肌病近几年来越来越成为青少年的杀手,许多青少年已经为此而丧命,当家属赶到时甚至会一脸的疑惑“怎么会这样,早上还好好的”。这从侧面体现出了现代人对肥厚性心肌病导致猝死的认知不够明确。

校园体育运动猝死

小强(化名),男,汉族,15岁,生前系武汉某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附中”)高中一年级206班学生。

2003年10月,小强经确诊患有肥厚性心肌病。2004年7月,小强被附中录取,入学体检时,医生发现其有心脏病,小强如实陈述其心肌病史,体检档案对此记载。

2004年12月9日,下午第二节课后,附中组织学生参加冬季越野长跑比赛。小强坚持半个小时(16:30-17:00左右)完成约3000米长跑。长跑结束后,小强继续在学校上完晚自习(18:30-20:10)。骑自行车半个小时后回到家,刚一进门对父亲说了句“下午跑得好累啊!”便倒地不醒,小强父亲随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后经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抢救无效,于22:10被宣告身亡,诊断结论为猝死。

尽管运动猝死是生命的危险杀手,但只要多加注意,积极预防,是可以避免意外发生的。除了根据身体情况掌握好运动强度之外,平时还要加强体检,尤其是心、肺功能、血压和四肢、脊椎的检查。运动猝死者中多数都有心脏疾病,如心肌炎、心室壁薄、心脏肥大等,这些在普通的体检中不易发现,最好进行心肺功能的全面检查。

有关专家曾经做过运动性猝死的调查研究,指出发生运动猝死的人不少是大中学校的学生,有年轻化的趋势。他们平时身体比较健康,没有不适症状,但在参加激烈的运动时却发生运动意外。鉴于此,专家建议年轻人更要加强防范,勿要以感觉论身体。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有其他严重疾病的人群,应该在医生或运动专家的指导下从事体育锻炼,而急性病或者慢性病急性发作是参加体育活动的绝对禁忌。

相关推荐

心肌炎危害有哪些

专家介绍,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病毒感染后累及心脏发生的心肌炎症,此类情况以青少年多见。该病轻者可无明显病状,重者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应引起人们的警惕。 多数心肌炎患者在发病前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腹泻等病毒感染症状,发病后常有胸闷、心前区隐痛、心悸、乏力、恶心、头晕等症状。临床上90%左右以心律失常为主诉或首见症状,其中少数患者可由此而发生昏厥或心跳骤停死亡。流花医院去年就曾有一名男青年患重症心肌炎心跳骤停,虽经积极抢救成功,但因脑缺氧较久而遗留有智力障碍。 以上介绍的是病毒性心肌炎会

心脏病猝死的前兆

1、心脏病发作前,身体上例如颈、后背、头皮、手心或者脚掌都会大量出汗,此时应提高警惕,当心猝死发生,最好停止活动休息,及时服用药物,必要时应立即拨打120。 2、在无激烈运动、缺少睡眠或者生病等诱因的情况下,连续几天、几周甚至几月出现极度疲劳感,伴有焦虑、失眠、无症状惊醒等症状,此时应考虑心脏出现问题。 3、心脏病患者经常感到肩膀、颈部、下巴、手臂疼痛,这是心肌缺血的信号,因为心肌缺血疼痛在传递至大脑中枢神经时,会同时反映在水平相同的脊髓段区域。 4、心脏病发作前的典型症状是突然、或者无缘由的心跳加剧,一

如何有效的预防室性早搏

大多数功能性室性早搏无基础心脏病,也无临床症状,不治疗,预后良好。已证明室性早搏是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和冠心病死亡率的独立预测指标,器质性室性早搏最重要的是增大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因此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出现的室性早搏应积极控制,以预防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减低猝死的危险。 早随年龄增加。室性早搏发生在正常心脏,无预后意义在器质性心脏病伴左室功能不全,频发室性早搏健康搜索是健康搜索一高危现象鵻往往有较多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能引起猝死健康搜索。室性早搏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和病因治疗

心血管疾病会引发什么疾病

1、激烈运动超出身体承受能力,发生意外运动猝死。 2、心绞痛:胸痛部位较固定,以左侧胸为主,可以放射到左肩,左胸壁内侧,后背,颈两侧及下颌部。胸痛呈压迫或绞窄感,多是钝痛性质,很少是尖锐性的痛。疼痛多在劳力时诱发,持续时间短约3~5分钟。停止劳力或含服药物后缓解。 心肌梗死:症状与上述相同,但程度严重并持续时间长,往往还伴有其它症状,如血压下降,出大汗,四肢厥冷等,不做特殊处理多不能缓解,并有致命的危险。发生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 3、急性肺水肿,呼吸极度困难。

肥厚化瘀汤治疗

目前西医对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药物的局限性及其副作用,以及肥厚型心肌病本身的复杂性和具有挑战性的心脏病,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西医治疗有三个方面:西药化学成分治疗、外科治疗(切除肥厚的室间隔心肌)和介入治疗(植入双腔DDD型起搏器、消融),由于其西药的局限性和副作用,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提高,且对远期生存率影响和降低心性猝死的作用尚不明确,介入治疗也会造成局部心肌瘢痕和伴有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目前不宜提倡广泛开展。 本病的预后因人而异,可从无症状到心力衰竭、猝死。心房颤动可促进心力衰竭的发

什么是运动性猝死

近年来,体育活动中猝死的案例时有报道:54岁的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刚刚从上海出差回来,就在去健身房健身时猝死。 美国著名女子排球运动员弗·。海曼在日本的一场比赛中猝死&hellip。2008北京奥运会召开之际,运动员健康又成了人们关心的话题,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车琳告诉记者。 近年来,体育活动中猝死的案例时有报道:54岁的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刚刚从上海出差回来,就在去健身房健身时猝死;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在离半程马拉松(21公里)终点不到两公里的地方,直坚持跑步的一名1

​急性心肌梗死的魔鬼时间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持续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引起的部分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绝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这是因为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斑块后,如同河流淤积了泥沙,使河道水流不畅,冠状动脉被完全阻塞,将造成断流,心肌好比河流所灌溉的农作物,就会因无水而枯死。 专家指出,清晨日出东方,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性提高,血压上升,心律加快,血小板活性增强,血液黏稠度增加,冠状动脉的压力和应切力也随之增加,极易导致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阻塞冠状动脉,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每天6时-1

老年便秘危害很多

慢性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每周少于3次,排便不畅、费力、粪便干结等,上述症状累计达6个月,最近3个月持续存在。 便秘的原因 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下降,消化功能也随之减弱,且老年人多合并有各类慢性疾病、年老体虚、食量不足或运动量减少、长期卧床等可致胃肠运动减弱,肠内容物通过迟缓,粪便内水分过度吸收,容易导致粪便干结。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老年人的牙齿脱落后只进食容易消化的食物,含纤维多的食物摄入减少,或胃肠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等均可导致便秘。 便秘的危害 局部和全身不适慢性便秘可引起局部和全身症状。因粪便过于

猝死,真的防不胜防

莫轻视感冒、腹泻 心肌炎是常见病,感染性心肌炎常继发于病毒性感冒、腹泻后,根源在于感染了病毒,例如柯萨奇病毒。柯萨奇病毒是一类常见的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人体的病毒,感染后刚开始,人会有发烧、喉咙痛、打喷嚏、咳嗽、拉肚子等感冒症状,慢慢地,憋气、胸闷等症状也可能出现,这就提示病毒已经影响心肌了。心肌炎严重时,就变成重症心肌炎,也就是暴发性心肌炎。若此时仍不重视,要么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而猝死,要么留下慢性扩张性心肌病或慢性心功能衰竭。 暴发性心肌炎来势汹汹 暴发性心肌炎(重症心肌炎)的发生,一是病毒直接作

跑马拉松为什么会猝死 哪些人跑马拉松容易猝死

马拉松是田径运动中距离长、消耗大、负担重的一个项目,属于高强度的运动,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的人不适合进行。此外,近期内犯过心脏病的人、有严重冠状动脉病(心绞痛)的人,或是在做轻微活动时感到胸痛,运动中脸色发白发青的人,也不适合跑马拉松,容易出现猝死情况。 感冒如病毒性感冒,会诱发心衰和心肌炎,其中暴发型病毒性心肌炎会有突然死亡的可能,不适合参加马拉松。另外感冒如果长达两周没有好,还伴有咳嗽、胸闷、心慌、憋气,就要引起重视,及时就诊避免诱发心脏病。 跑马拉松后,肾上腺素上升,血压和心率上升,容易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