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患儿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6.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7.托幼单位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8.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怎么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传播方式比较多,不过主要还是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怎么预防手足口病?我们来看看下文的介绍。
怎么预防手足口病?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介绍如下:
●宝宝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宝宝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看护人接触宝宝前,替宝宝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饭前便后、外出后都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宝宝洗手,不要让宝宝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其他已经患了手足口病的孩子。
通过上述文章的介绍各位父母都已经了解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但是如果手足口病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手足口病都有哪些症状表现?
手足口病常识有哪些
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科疾病,是由肠道病毒所引起的疾病,而且以婴幼儿为主。手足口病常识有哪些呢?下面让我们一块了解一下。
患儿表现为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手足口病例全年均可发生,病例往往从4月份开始增多,夏季达到高峰。勤洗手、常通风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
据专家介绍,手足口病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预防手足口病,市民可记住15个字: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由于手足口病主要通过肠道、呼吸道飞沫和接触病人皮肤、黏膜疱疹液等途径传播,勤洗手、常通风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正确洗手的方式就是使用肥皂液或洗手液在双手揉搓15秒钟以上。同时注意婴幼儿的营养、适度运动及充足睡眠,也可以提高免疫力。
托幼机构应做好预防工作,如搞好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阻断间接接触传播。并实行严格的晨检制度,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及时隔离治疗。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家长应尽量少让孩子到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以减少被感染机会。
预防手足口病,需要了解手足口病常识。关键是在家长,家长要做好幼儿的卫生工作,将病毒彻底杜绝掉。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复发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复发手足口病目前主要是以接触传播为主,尚没有针对性的疫苗预防。因此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勤洗手、多开窗通风,与孩子日常接触的物品如:餐具、奶瓶、玩具等要定期消毒。在病毒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出入公共场所。
手足口病疫苗有用吗
手足口病疫苗有用。
手足口病由多种病毒所致,EV71疫苗只预防EV71病毒,其预防手足口病的整体效果约40%,预防重症和死亡的效果约67%和84%(推算结果),所以从数据来看,还是有用的。
预防手足口病 婴幼儿手足口病如何预防
近几年可谓是手足口病的爆发年,很多家长一听到手足口病可谓是“闻虎色变”。那么怎么有效地预防手足口病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说说如何有效地预防手足口病,让孩子远离手足口病的困扰。
工具/原料
预防手足口病
方法/步骤
远离人群密集
首先就是少入人群密集的地方,尽量减少儿童到人群密集和空气流通比较差的场所,很多依靠空气或者接触传播的疾病都会在这些地方快速的传播。
讲卫生
儿童饭前便后要洗手,还要保持玩具的洁净,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消毒灭菌处理。一些不干净的地方也要少去,特别是杂草丛生的地方。
勤通风
家中要经常的开窗通风,保持家中空气卫生。要知道空气不流动的话,会导致空气中的细菌滋生,很容易导致免疫力发育不完善的儿童患病。
吃熟食
儿童一定要吃熟食,不能吃一些生冷的食物,特别是变质、过夜的菜等等。毕竟手足口病就是肠道病毒引起的,所以注意饮食卫生是很重要的。
喝开水
儿童的肠道并没有大人的抗病能力强,又因为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所以小孩子为了预防手足口病一定不能和生水,最好也不要喝凉水,而是要喝温水。
晒衣被
家长要给孩子的衣服、被子经常换洗,还要经常的拿出来晾晒。为的就是让衣被干净整洁,通过紫外线杀死细菌和病毒。
增免疫
要给孩子合理的饮食,以及充足的休息,适当的晒晒太阳,并引导孩子参加体育锻炼。
勤观察
在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家长要多多观察。每天早晨看看孩子的皮肤和口腔,注意孩子的体温,一旦出现体温和皮肤的不正常变化,立即就医。
打疫苗
目前国内已经有了手足口病的疫苗,不过是自费的。儿童接种年龄在六个月到五岁,但是小编这在里建议等还大一点再接种疫苗,一岁到三岁接种比较好。
预防手足口病的五句真经
没有一种药能有效预防手足口病
经常有家长在微博上给我留言咨询手足口病的预防,有人问:“一同事告诉我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宝宝从外面玩耍回家后给他洗手、洗脸、换衣服,然后再给他喷儿童型的开喉剑喷雾剂。说这是儿科医生说的。开喉剑喷雾剂能这么使吗?没病也喷这个预防合适吗?”也有人问:“宝宝的幼儿园每天晨检的时候都往宝宝嘴里喷一种叫利巴韦林的药,说是预防手足口病,安全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凸显了整个社会对手足口病的认识误区。
就目前的医学进展,作为专业药师,我还从来没听说过哪种药可以预防手足口病,而上述提到的开喉剑和利巴韦林都不属于疫苗的范畴,起不到预防手足口病的作用,滥用反倒会带来新的疾病(参见第018 页“抗病毒的利巴韦林注射液不治感冒”的相关内容)。另外,手足口病有那么可怕吗?家长们多了解一些手足口病的基本常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体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的飞沫)及被污染的毛巾、玩具等物品而感染。手足口病多发生在6 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所以手足口病预防的重点在幼儿园。
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2~7 天,没有明显的预兆,多数患儿突然起病,早期表现主要是发烧,随后会出疹子。手足口病引起的疹子是一种透明的水疱,主要集中在手、脚、口腔和肛门周围,疹子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出疹子的同时,患儿可能还会出现类似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比如咳嗽、流鼻涕、打喷嚏等。
只要对症护理,1~2 周多数可自愈
跟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一样,绝大多数的手足口病例,病症都比较轻。目前还没有针对肠道病毒治疗手足口病的药物,所以治疗手足口病就只能尽力去缓解它表现出来的症状。比如手足口病患儿身上表现出了高烧症状,就给患儿使用退烧药;如果出现了呕吐和脱水等症状,就给他们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多数手足口病患儿1~2 周可以自愈。
但也可能会出现极少数病情严重的患儿,因此如果宝宝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都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1. 持续高烧不退,2. 频繁呕吐,3. 四肢抖动、瘫痪或者抽搐,4. 白天过度睡眠、容易惊醒、烦躁不安,5. 呼吸困难。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实际上是肠道病毒。因为病毒种类比较多,因此得过一次手足口病不代表就不会得第二次,所以即使感染过手足口病的患儿也还是要预防这种病的。病毒主要是通过手口、粪口传播途径进行传播的。所以,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卫生部有一个五句真经: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
足口病的防治误区
误区1——儿童才会得手足口病,成人不会感染。
这是最为常见的一个认识误区。由于临床上发现的手足口病患绝大多数为幼儿,相关医疗机构和媒体也侧重于普及儿童预防手足口病的防控措施,因此让不少人误会只有儿童才会感染手足口病,但事实上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手足口病一般在学龄前高发,其中5岁以下尤其是3岁以下的小孩最容易得此病。成人由于免疫系统较完善,一般很少感染,但并不代表成人不会感染。值得注意的是,临床发现成人感染者因为免疫力较强,多为隐性感染,既感染后既不发病,也没有任何症状。但这样的隐性感染者虽然不易发病,却仍然携带病菌,会传播病毒。相当部分儿童正是被成年人传染的。因此成人也应高度重视手足口病的预防,谨防感染病毒之余,也避免自身成为传染源。
误区2——手足口病通过手、口接触传染,不会通过空气传播。
不少人认为只要加强手、口的清洁卫生,不用手接触不干净的东西,不吃不洁的食物和水,就能预防手足口病,但这样还远远不够。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除了手、口的直接接触会造成感染,呼吸道的间接接触也会造成感染。
手足口病病毒可通过患者的咽喉分泌物及唾液在空气中传播,也就是说患者说话或咳嗽、打喷嚏等产生的飞沫也是危险传染源。因此患者确诊后应及时隔离,以免传染他人。个人也应尽量避免与患者的近距离接触,少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与患者接触或在人多拥挤、空气不畅的场所出入时,可戴上口罩预防。
误区3——病毒会通过空气传播,所以目前不宜频繁地通风透气。
有人不知道病毒会通过空气传播,有人却因为知道而矫枉过正。因为目前正处手足口病高发季节,部分人害怕通风换气会把病毒吹进家门,因此拒绝勤开门窗,即使开门窗换气,时间也非常短。
事实上,通风透气有利人体健康,也有利预防手足口病,减少换气频率,反而不好。门窗紧闭,空气无法流通,将为各种病菌提供滋生、繁殖的温床,也将增大感染手足口病的风险。经常开窗,保持空气流通,既能有效地利用阳光紫外线杀死病菌,又能保证足够的氧气供应。通风的过程中,即使有少量的病毒漂浮,也会在大量的新鲜空气中稀释,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无论家庭、教室或宿舍等场所都应保持良好通风,有条件的家庭或学校、幼儿园还可以在每天通风时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
误区4——酒精、来苏水可以消灭手足口病病毒,家庭应常备使用。
在当前疫情较为严峻的情况下,很多家庭都加强了清洁卫生工作,其中不少人将酒精、来苏水等当做消毒剂来使用。但酒精、来苏水并不能有效杀死手足口病病毒这类肠道病毒,只有紫外线、干燥和高温(大于50摄氏度),以及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才能消灭它们。
家庭可使用84消毒液、漂白粉等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等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等可煮沸消毒;对衣物、被褥可进行晾晒或清洗消毒,也可以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84消毒液或漂白粉消毒。
误区5——手足口病非常可怕,儿童感染后死亡率较高。
目前的手足口病疫情让不少家长忧心忡忡,担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更担心孩子的生命安全,一旦孩子出现疑似症状,就非常紧张。专家表示,家长应该对手足口病引起足够的重视,但不必过分担心手足口病的危害。手足口病多以轻型病例为主,患儿如无合并症,只要及时治疗,多在一周内便可痊愈。
春季儿童小心传染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主要症状: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
预防手足口病,妈妈们要从日常生活中入手
1、注意隔离患病幼儿
手足口病目前还没有疫苗可供预防,为避免传染,患病幼儿自发病起应隔离一周以上。此外,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唾沫、污染物品或食品进行传播,因此,预防“病从口入“,加强日常用具消毒和隔离病人是控制蔓延和流行的重要措施。
2、注意卫生:勤洗手、家具奶嘴要消毒
在手足口病流行的季节,应注意幼儿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只要掌握好个人卫生,掌握好洗手、消毒、通风、运动,病毒自然就会远离你。 小儿的玩具应勤清洗,并在阳光充足处晾晒后才可给小儿玩弄。
3、尽量少去人流量大的地方
尽量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电影院、公园、商场等,避免交叉感染。预防手足口要做到“勤洗手、常通风、喝开水、吃熟食、晒衣被”这15字口诀。
打手足口病疫苗的不良反应
由于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因此,目前生产的手足口病疫苗只能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导致的手足口病。但现在大部分的手足口病大多都是有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所以市面上的手足口病疫苗还是能够预防手足口病的。不过在临床试验当中,在接种完手足口病疫苗后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
在临床试验中,接种疫苗后的局部反应主要表现为接种部位红、硬结、疼痛、肿胀、瘙痒等,以轻度为主,持续时间不超过3天,可自行缓解。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腹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易激惹等,呈一过性。虽说接种疫苗后会让宝宝不适,但是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严重程度达3级以上的所有症状(如发热、腹泻、恶心呕吐等)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疫苗是非常安全的。
家长们如果决定给宝宝接种手足口病疫苗,要注意的是目前上市的手足口病疫苗接种对象是6个月~3岁的婴幼儿和儿童,而5岁以上的儿童则不推荐接种。
手足口病的认识误区是什么
误区一、出疹子就应该是手足口病。全球医院网专家介绍: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3-7天,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特征。斑丘疹、疱疹周围可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家长经常把最先出现在颈部和躯干的婴儿急疹当成手足口病。
误区二、注射疫苗预防手足口病。目前没有预防手足口病有效疫苗。预防要靠平时的注意了。
误区三、感染一次就有抗体。全球医院网专家介绍: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孩子曾经感染过一次手足口病,也只获得某一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他型别病毒再感染并没有交叉免疫,仍有可能因感染其他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误区四、孩子不出门就不得病。全球医院网专家介绍:手足口病很特殊,成年人能感染病毒,却不发病。据统计,成年人手上带肠道病毒的比例高达20%以上,肠道病毒在4℃下能存活1年。
有的人还认为,只要勤洗手,多通风就可以预防。但是这也是片面的认识。仅仅洗手、通风还不行,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玩具、食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手足口病的传播。
手足口病复发概率高吗 打了手足口病疫苗会复发吗
会复发。
上面我们也提到了,能引起手足口病的肠胃病毒有20多种,而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却只针对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有效,对其他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无效,因此即使家长们之前给宝宝打了手足口病的疫苗,也还是存在很大的概率会复发手足口病。
预防手足口病的误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在手足口病的流行期间,积极做好预防手足口病的措施十分重要,但在预防手足口病方面也存在着一些误区,那么,预防手足口病的误区有哪些呢?现在给大家详细的做个介绍。
误区一:手足口病防不胜防
手足口病是可以预防的,最重要的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是防止手足口病发生的重要环节,如果是在病毒流行期,最好用稀释后的消毒液洗手。对于患儿家庭,当孩子伴有高烧、皮疹等并发症,则须送医院治疗;没有并发症的患儿,可以采用家庭隔离的办法,在家休息,多喝开水,一般10天就能痊愈。
误区二:去年得过今年就能免疫了
引发手足口病的病毒类型很多,一次得病后,孩子会对引起此次感染的病毒产生一定的抵抗力,但不代表对所有病毒都有用,因此很可能再次感染。
误区三:回家要亲小宝贝
亲吻孩子是父母表达爱意的方式,但在这个季节,嘴对嘴的亲吻带给孩子的可能不是爱,而是病菌。家长社交环境复杂,很难避免沾染一些病菌。虽然手足口病的患者大多是婴幼儿,但家长也及易致病。只是成人自身抵抗力强,即使感染了手足口病也没有什么症状表现,但是已成为了病毒携带者。因此,家长回家后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成为孩子致病的传染源。
手足口病在家怎样消毒 家中空气消毒措施
为了预防手足口病或照顾手足口病的患儿,居家要以自然通风为主,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无法自然通风的可采用排风扇等机械通风。家里比较大的可使用紫外线消毒,也可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