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心内膜炎症状
细菌性心内膜炎症状
心内膜是心脏的最里层,包括心脏的瓣膜和心房和心室壁。当细菌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周游全身各个器官。当流经心脏时,因心房及心室壁光滑,不可能落脚停留。但当瓣膜有炎症或损伤时,细菌可以停留下来,在此生长繁殖,并引起瓣膜发炎。另外,当有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时,血流经过缺损时形成旋涡,细菌也可在缺损处停留而引起炎症。所以,细菌性心内膜炎多见于有先天性心脏病或后天性心脏病的病孩。
2症状编辑
细菌性心内膜炎时均有发热,而且是长期发热,多为不规则热型,中等度或高热。有心脏病的孩子如发热超过半个月,没有更多的其他系统症状时,应考虑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可能。全身症状尚有精神不振、头痛、胸闷、气短、食欲不振等。心脏方面的表现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重,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在瓣膜上和缺损处的炎变,可形成赘生物,成为栓子,脱落时随血液流动而栓塞在某些器官。右侧心脏的栓子一般造成肺栓塞,左侧心脏的栓子可在脑部、脾脏、肾脏发生栓塞,出现相应的症状。其中脑栓塞最严重,有生命危险。脾栓塞时脾脏增大,肾栓塞出现血尿。
3治疗编辑
心脏超检查,可以发现心内膜有赘生物存在,即可确认为细菌性心内膜炎细菌性心内膜炎需用抗生素治疗,应用静脉注射,而且时间要长,体温正常后尚面再用周,当然还要看心内膜的病变情况。在护理上最重要的是防止栓子脱落,及时发现栓塞,关键是控制活动,因过多活动易发生栓子脱落。病孩绝对卧床休息。曾有病孩因自己下地去厕所,结果发生了脑栓塞,脑出血而死亡。家长一定要牢记这一点。如病孩出现头痛、头晕、呕吐,即应想到发生脑栓塞。尚可见到偏瘫,即一侧的上下肢不能活动。要定期检查尿常规,如出现血尿,说明有了肾栓塞。出现咳嗽、咯血、提示有肺栓塞。有脑栓塞时会有肢体活动不灵活等后遗症,在护理上要做按摩、针灸、医疗体操,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肢体恢复活动,防止肌萎缩。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方法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回答者:黄红远此症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凡有器质性心脏病病人有不明原因发热持续一周以上,需考虑本病的可能。并应立即连续送血培养及药敏试验。血培养阳性可确诊本病及其病原。若多次血培养阴性,需注意风湿热复发或左心房粘液瘤,非细菌性心内膜炎进行鉴别。只有心脏杂音,发热,而血培养阴性,也需与长期发热病如结核、布氏杆菌瘤、淋巴瘤、肝脓肿等鉴别。若出现出血点或栓塞现象虽对诊断本病有帮助,但多数已进入病的较晚期。感冒没有及时治疗好会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和二尖瓣脱垂吗回答者:申兰国你好,可以引起的,需要积极使用抗生素治疗。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回答者:雷著斌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热主要是由感染所引发,所以若要有效的控制体温,必须首先控制感染。这也是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关键所在。通常治疗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张及早大量给予抗生素,且应选择杀菌力强者联合用药,此外应加强护理,注意休息,注意饮食营养,必要时予输血等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手术治疗回答者:赵洪磊您好,一般感染性心内膜炎没有导致严重瓣膜损害是不主张手术治疗的,如果存在,可以换瓣手术
感染性赘生物的介绍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在心瓣膜表面附着由血小板、纤维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感染病原体沉着而组成的赘生物。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endocarditis)指因细菌、真菌和其它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有别于由于风湿热、类风湿、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等所致的非感染性心内膜炎。过去将本病称为细菌性心内膜炎(bacterialendocarditis),由于不够全面现已不沿用。感染性心内膜炎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发热、杂音、贫血、栓塞、皮肤病损、脾肿大和血培养阳性等。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
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症状与体征常是全身性的,结合实验室检查,典型病例不难诊断。由于抗生素的使用及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的变化,不典型病例增多。有以下情况应怀疑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
①有瓣膜性心脏病者出现1 周以上不明原因的发热;
②新发生的反流性杂音或原有心脏杂音性质发生明显改变;
③不明原因的动脉栓塞现象;
④不明原因的心力衰竭;
⑤心脏手术后持续发热1 周以上;
⑥人工瓣膜病人任何时候出现发热或瓣膜功能不全;
⑦静脉药瘾者的发热尤其伴咳嗽和胸痛。
凡遇以上情况应及时进行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便确定诊断。 除典型表现者外,本病临床确诊较难。1981 年von reyn等提出的beth israel 诊断标准虽一度广泛使用,但该标准一方面没有把静脉药瘾者(ivda)归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易患因素,另一方面也忽略了超声心动图的诊断作用;同时在感染的急性期需接受手术的患者不到1/3,因此,应用该标准只有极少数患者能真正得到明确诊断,特别是对血培养为阴性者其诊断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94 年durack 等提出了duke 诊断标准。现介绍如下:
1.确定的感染性心内膜炎
(1)病理学确诊标准:急性心内膜炎的组织学改变伴有赘生物,心肌脓肿或赘生物,外周栓子的病理检查或培养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2)临床确诊标准:符合下述两个主要标准;或1 个主要标准和3 个次要标准;或5 个次要标准者。
2.可能的感染性心内膜炎 介于确定和排除之间者。
3.可排除的感染性心内膜炎 有肯定的其他诊断;短期应用抗生素(≤4 天)症状缓解或手术和尸检未见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证据。
4.另外,duke 诊断标准中的主要和次要标准如下。
(1)主要标准:
①有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意义的阳性血培养(符合下列任一条件者):a.独立两次的血培养均发现:a.草绿色链球菌、牛链球菌或haeck 菌群。b.社区获得的无原发病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肠球菌。b.持续性菌血症:a.不少于两次间隔12h 以上的血培养阳性。b.3 次血培养全部阳性,4 次或4 次以上的血培养中大多数为阳性,其中第1 次和最后1 次间隔时间≥1h。
②心内膜受累(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a.超声心动图的征象:a.可活动的赘生物附着于瓣膜,瓣下结构或植入物表面。b.脓肿。c.新出现的移入瓣漏。b.新的瓣膜反流。
(2)次要标准:
①心脏易患因素或静脉药瘾者。
②发热,>38℃。
③血管征象:动脉栓塞,脓毒性肺梗死,细菌性动脉瘤,颅内出血,结膜出血,janeway 损害。
④免疫损害:肾小球肾炎,osler 结节,roth 斑类风湿因子阳性。
⑤微生物感染的证据:间断性菌血症或急性感染的血清学证据。
⑥非典型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的超声心动图征象。
心脏内膜炎引发的因素
心内膜炎,一种炎症性疾病,引起心内膜感染的因素有:
①病原体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败血症或脓毒血症,并侵袭心内膜;
②心瓣膜异常,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寄居繁殖;
③防御机制的抑制,例如肿瘤患者使用细胞毒性药物和器官移植患者用免疫抑制剂时。
病因包括各种细菌、真菌及贝纳特考克斯体(coxiella burnettii)等。临床经过与病原微生物有关,传统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类,其临床经过及病理变化均有所不同。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acute infective endocarditis)时由于被累心内膜常有溃疡形成,故又称为溃疡性心内膜炎(ulcerative endocarditis)。此类心内膜炎起病急剧,多由毒力较强的化脓菌引起(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acute bacterial endocarditis),其中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化脓链球菌。
通常病原菌先在机体某局部引起化脓性炎症(如化脓性骨髓炎、痈、产褥热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如肿瘤、心脏手术、免疫抑制等)病原菌则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并侵犯心内膜。
此型心内膜炎多发生在本来正常的心内膜上,多单独侵犯主动脉瓣,或侵犯二尖瓣。症状:折叠肉眼观,可见在原有病变的瓣膜上形成疣赘物。瓣膜呈不同程度增厚、变形,常发生溃疡,其表面可见大小不一,单个或多个息肉状或菜花样疣赘物。疣赘物为污秽灰黄色,干燥而质脆,颇易脱落而引起栓塞。
病变瓣膜僵硬,常发生钙化。瓣膜溃疡较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者为浅,但亦可遭到严重破坏而发生穿孔(图8-25)。病变亦可累及腱索。
镜检下,疣赘物由血小板、纤维素、细菌菌落、炎症细胞和少量坏死组织构成,细菌菌落常被包裹在血栓内部。瓣膜溃疡底部可见不同程度的肉芽组织增生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有时还可见到原有的风湿性心内膜炎病变。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是需要把握的,只有正确把握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才能够因此得出准确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就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做详细的解读。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主要根据细菌血症或真菌血症、活动性瓣膜炎的证据、周围血管栓塞的发生及免疫血管现象四个主要方面。主要用于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标准有BETH ISRAEL 及DUKE 两个诊断标准,目前通用的为经修订后的DUKE 诊断标准。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
1.主要标准
(1)血培养阳性:
①从两份不同血中发现有典型的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微生物如草绿链球菌、牛型链球菌HACEK 组细菌;或②在先前无病灶的情况下出现金黄葡萄球菌或肠球菌;或③持续的血培养阳性确定为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微生物的复燃; 或④血培养的血样间隔12h;或⑤在3 份、或4 份的大部分中的第1 份与最后1 份间隔至少1h。
(2)累及心内膜的证据:①超声心动图的阳性发现。如在瓣膜或其支持结构上、或在反流途径、或在心脏置入物上、或缺乏解剖学上合理解释的漂动的心内块物;心肌脓肿;新修复的瓣膜出现部分的裂开。②出现新的瓣膜反流(出现新的杂音或已存在的杂音发生变化)。
2.次要标准
(1)易感者:易感心脏条件或经静脉使用毒品。
(2)体温:≥38℃。
(3)血管现象:主要动脉栓塞、脓毒性肺栓塞、真菌性动脉瘤、颅内出血、结膜出血、Janeway 结。
(4)免疫现象:肾小球性肾炎、Osler 结节、Roth 斑、类风湿因子。
(5)超声心动图: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表现,但缺乏上述主要诊断条件。
(6)微生物证据:血培养阳性,但缺乏上述主要诊断条件;与感染性心内膜炎一致的微生物活动性感染的血清学依据。
上述是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做出的分析,大家一定要积极把握,当然大家在把握了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之后,还一定要积极咨询相关专家的建议。
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多由细菌引起,常见的细菌为草绿色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其次为真菌等。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分为两类,即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和继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原发性心内膜炎指由于各种感染病灶或途径,如吸毒患者长期静脉使用毒品等,经血行途径引起心内膜或瓣膜的感染。继发性心内膜炎指继发于心脏病变、瓣膜置换术后、安置起搏器、长期在中心静脉置管或其他心脏手术后等原因所致的感染性心内膜炎。
病人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或做过心脏手术的易患此病。在美国,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率大约为1.7-6.2病人/10万人年。据美国心脏病学会报告,每年约有1.5万-2万人患感染性心内膜炎。在我国,本病的发病率还不够明确。本病以男性多见,男女发病率比例约为2:1。
【临床表现】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是心脏局部损伤和机体免疫反应的综合表现。
1.全身感染SBE患者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发热时间不等,个别病例持续间歇发热达10年之久。热型不规则,多见驰张热型,有时仅为低热。患者主诉全身酸痛,乏力,伴有体重下降,面色苍白,贫血。病程长者可出现脾肿大、杵状指和血尿,并可出现身体重要脏器脓肿。目前典型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例已减少。心内直视手术后的患者在应用抗生素1周体温持续不退,或体温正常后再发高热,应高度怀疑继发性SBE,需密切观察治疗,并进行有关检查。
2.心脏表现 绝大多数病人可听到心脏杂音,或在原有心脏杂音基础上出现新的杂音,或是原有心脏杂音性质改变。心脏杂音变化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征性表现。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也可能无心脏杂音。伴随心脏杂音的出现,还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甚至恶化,患者表现为顽固性心力衰竭(90%),多由主动脉瓣或二尖瓣严重关闭不全所致,也可能由于感染破坏心内结构,造成心腔内分流所引起。如主动脉感染延及邻近心腔时,有些病例会出现心律失常,以传导阻滞较为常见,往往提示感染延及传导系统。
3.栓塞 患者体循环、肺循环均可发生栓塞,但以体循环栓塞多见。可发生于疾病的任何阶段,甚至有些病例以栓塞起病。栓塞可导致多个器官损害,因受累的器官不同,临床表现各异。脑栓塞:常发生于大脑中动脉,表现为偏瘫和失语。脑出血:脑部血管因细菌性动脉瘤破裂,引起出血,也可以为栓塞与出血并存。肾栓塞:出现腰痛,、血尿等症状。脾栓塞:可出现左上腹剧痛。冠状动脉栓塞: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肠系膜动脉栓塞:表现为急性腹痛,有肠梗阻的表现。四肢动脉栓塞:栓塞肢体远端疼痛,发冷,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另外还可有视网膜上出现卵圆形出血,即Roth斑,皮肤淤点多见,多分布于躯干部,可能由毛细血管脆性增加,破裂出血或微小栓塞所引起,手掌和足底皮肤无痛性淤点,称为Janeway结节。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990~2001年间共手术治疗311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65例,瓣膜病(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246例,其中主动脉瓣合并二尖瓣病变51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109例,二尖瓣病变80例,三尖瓣病变6例。发生动脉栓塞者16例(8%),患者表现为脑栓塞和肢体动脉栓塞。继发于心脏手术后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多由霉菌所致,可能与患者术后恢复不利、机体抵抗力差和抗生素应用不当有关。
4,免疫系统损害 免疫复合物形成,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可引起肾小球肾炎,患者表现血尿、蛋白尿及肾功能异常。另外,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手掌或足底皮肤,可形成Osler结节或Janeway结节,应予足够重视。
如何定义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因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直接感染而 产生的心脏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不同于由于风湿热、类风 湿、系统性红斑狼疮所导致的非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
引起心内膜感染的因素有:
1.病原体侵入血流
引起菌血症、败血症或脓毒血症,并侵袭心内膜。
2.心瓣膜异常
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寄居繁殖。
3.防御机制的抑制
肿瘤患者使用细胞毒性药物和器官移植患者用免疫抑制剂。临床经过与病原微生物有关,病原微生物包括各种细菌、真菌等。传统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类,其临床经过及病理变化均有所不同。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于被累心内膜常有溃疡形成,故又称为溃疡性心内膜炎。此类心内膜炎起病急剧,多由毒力较强的化脓菌引起,其中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化脓链球菌。通常病原菌先在机体某局部引起化脓性炎症(如化脓性骨髓炎、痈、产褥热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如肿瘤、心脏手术、免疫抑制等)病原菌则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并侵犯心内膜。此型心内膜炎多发生在本来正常的心内膜上,多单独侵犯主动脉瓣,或侵犯二尖瓣。亚急性者主要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首先为心脏瓣膜病,其次为先天性血管病。
风湿性心脏病应该如何治疗
一、无症状期的风湿性心脏病的治疗
治疗原则主要是保持和增强心脏的代偿功能,一方面应避免心脏过度负荷,如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等,另一方面亦需动静结合,适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心脏的储备能力。适当的体力活动与休息,限制钠盐的摄入量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注意预防风湿热与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心衰时,使用洋地黄制剂,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
二、风湿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
对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而无症状者,一般不需要手术;有症状且符合手术适应证者,可选择作二尖瓣分离术或人工瓣膜置换术。人工瓣膜置换术为治疗成人主动脉瓣狭窄的主要方法。
手术适应证:无明显症状的心功能Ⅰ级患者不需手术治疗。心功能Ⅱ、Ⅲ级患者应行手术治疗。心功能Ⅳ级者应先行强心、利尿等治疗,待心功能改善后再行手术。伴有心房纤颤、肺动脉高压、体循环栓塞及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者亦应手术,但手术危险性增大。有风湿活动或细菌性心内膜炎者应在风湿活动及心内膜炎完全控制后6个月再行手术。